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可渡關遺址

可渡關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3-16 19:01:45

Ⅰ 尋十個文化遺址或非文化遺址的簡介。

1.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明清兩朝的皇宮。位與北京城的中心。明清時稱紫禁城,1925年始稱故宮。佔地面積極分子2萬平方米,現存建築980餘座,有屋8700餘間,建築面積15萬平米。是全世界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築群。也是中國古代建築最高水平的傑作。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
在山東省的西南部,有一個孔姓人口佔1/5的縣級市,她就是有著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東方聖城」——曲阜。「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淀、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3皖南古村落
西遞村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黟縣東南部,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426.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始建於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坐落於玉龍雪山腳下的金沙江畔,古城東南是數十里良田闊野。形狀如同一塊碧玉大硯,所以取名大研鎮(硯與研同音)。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麗江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4 成都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是中國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劉備、諸葛亮蜀漢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組成。始建於公元223年修建劉備陵寢。千多年來幾經毀損,屢有變遷。武侯祠(指諸葛亮的專祠)建於唐以前,初與祭祀劉備(漢昭烈帝)的昭烈廟相鄰,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並入了「漢昭烈廟」,形成現存武侯祠君臣合廟。現存祠廟的主體建築1672年清朝 康熙年間(康熙十一年)重建。196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成立博物館,2008年被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享有「三國聖地」之美譽。成都境內除武侯祠外其他三國文化遺跡
5西安3000年前的西安是中國古代王朝的核心要塞。現在很多遊客湧向西安,參觀當時留下來的珍貴兵馬俑。秦始皇陵中埋藏著多達6000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真人一般大小的兵馬俑,讓如今的西安蜚聲世界。考古發現,當年修建陵墓時耗資巨大,大量的人力物力,無法估價的財富和水銀才換來了秦始皇陵 6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文化因首次發現於赤峰紅山後而得名。它以西拉沐淪河、老哈河流域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紅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遼河流域相碰撞而產生的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朴實。玉器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並向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方向發展,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大型碧玉豬首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發飄舉,極富動感,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中國出土時代最早的龍形玉器,被譽為「天下第一龍」。因赤峰境內多有龍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稱為龍的故鄉,紅山文化的先民應為龍 的傳人。7圓明園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園林。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即清聖祖玄燁)將北京西北郊暢春園北一里許的一座園林賜給第四子胤禛,並親題園額「圓明園」。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圓明園南面增建宮殿衙署,佔地面積由原來的六百餘畝擴大到三千餘畝。此後,圓明園不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覽的地方,也是他們朝會大臣、接見外國使節、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乾隆帝(即清高宗弘歷)即位後,在圓明園內調整了園林景觀,增添了建築組群,並在圓明園的東鄰和東南鄰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同治時改名萬春園)。這三座園林,均屬圓明園管理大臣管理,稱圓明三園。 圓明三園面積五千二百餘畝,一百五十餘景。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聽政的正大光明殿,祭祀祖先的安佑宮,舉行宴會的山高水長樓,模擬《仙山樓閣圖》的蓬島瑤台,再現《桃花源記》境界的武陵春色。一些江南的名園勝景,如蘇州的獅子林,杭州的西湖十景,也被仿建於園中。長春園內還有一組歐式建築,俗稱西洋樓。圓明園還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博物館,收藏著許多珍寶、圖書和藝術傑作。
咸豐十年(1860)8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10月6日,佔領圓明園。從第二天開始,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為了迫使清政府盡快接受議和條件,英國公使額爾金、英軍統帥格蘭特以清政府曾將英法被俘人員囚禁在圓明園為借口,命令米啟爾中將於10月18日率領侵略軍三千五百餘人直趨圓明園,縱火焚燒。這場大火持續了兩天兩夜。
同治年間(1862~1874),同治帝准備修復圓明園,供慈禧太後居住。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築。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圓明園又一次遭到破壞。清朝覆滅後,一些軍閥、政客、官僚,紛紛從圓明園盜運建築材料,圓明園遺址遭到進一步破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十分重視圓明園遺址的保護。1979年,圓明園遺址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後,圓明園遺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開。現被辟為圓明園遺址公園。 8廣西白龍珍珠城遺址古珠城曾是令人驕傲的南珠標志,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古珠城殘留下的歷史遺跡,在今鐵山港區營盤鎮境內,距北海約60公里。這是一座古老的城池,位於到城東南36公里營盤鎮白龍村。珍珠城又名白龍城,傳說古時有一條白龍飛到這里上空,落地不見蹤影,人們認為白龍降臨乃吉祥之地,便從那裡建城,稱為白龍城。該城瀕臨大海,離海不遠有珍珠母海多處,尤以白龍楊梅池最大。此地歷代盛產珍珠,質優色麗,以「南珠」之稱聞名於世。流傳多年的民間神話故事《合浦珠還》就發生於此。城為正方形,南北長320米,東南寬233米,周長1107米,牆高6米,城基寬6米,條石為腳,火磚為牆,中心黃土夾珠貝夯築而成。面積七萬多平方米,分東、南、西三個城門,門上有樓,可瞭望監視全城和海面,城內設採珠公館,珠場司、鹽場司和寧海寺等。城牆內外砌火磚,中心每10公分一層黃土夾一層珍珠貝貝殼,層層夯實,珍珠城因此得名。城牆周圍可見古代加工作坊的遺址和明代欽差大臣《李爺德政碑》《黃爺去思碑》等的遺跡。殘貝散落,遍地皆是,可見當年採珠之盛。 9青島山炮台遺址公園坐落在風景秀美的青島山上,為島城最佳觀景點之一,這里曾經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亞洲唯一的戰場,其地下工事保存完好,是一處集教育、休閑、游覽為一體的人文景觀。 10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 黔西沙井觀音洞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有「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之句。因為他的名氣大,文章又很動人,這「不毛之地」便深深印入人們的腦海,把莽莽的雲貴高原想像成一片荒漠。一陣陣「蠻煙瘴雨」,把雲貴漫長的歷史湮沒,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找回這「失落的文明」。在此之前,人們研究貴州歷史,翻遍了浩繁的史書,好不容易才尋找到幾條關於牂牁、夜郎的史料。可是,仔細算來,也不過兩三千年的歷史。1964年,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試掘了黔西觀音洞遺址,揭開了貴州「史前文化」的帷幕。「史前文化」是一部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它彷彿是一座巨大的無字碑,碑上雖然沒有鐫刻文字,但那點點斑痕,卻依稀可見人類童年時代的足跡。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的發現,把人們的目光引向了極其邈遠的太古,使貴州的歷史線索突然向前延伸了24萬年。001年6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公布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入「國保檔案」。這是貴州「史前文化」的「第一樂章」,是貴州悠久文化的源頭,在此之後,古人類在貴州這塊土地上的活動更廣,創造更多,已發現的古人類、古文化遺址將近百處,在全國佔有重要一席。

Ⅱ 官渡之戰遺址在哪

官渡之戰地點 官渡,位於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之北,黃河之南,離許昌不到200里,是版從河北進軍河南地界的權軍事要沖之地,因為發生了震驚天下的官渡大戰而聞名。現在在河南鄭州市中牟縣城東北2.5公里官渡橋村一帶。

Ⅲ 湖北廣水境內的武勝關遺址

武勝關位於雞公山風景區內的豫鄂兩省交界處,為我國歷史九大名關之一,春秋時期稱直轅、澧山,秦統一中國後改為武陽關,南宋時期易名武勝關。河南雞公山地處中國九大名關之一的武勝關關口,被人們稱為「青分豫楚、襟扼三江」的一塊兒寶地。千百年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著名景點
將軍寨 山下兩條隧道,是老京廣鐵路穿過的地方;山上一個隘口,橫跨107國道豎著一個顯示鄂豫分界的牌樓,兩旁的山體猶如兩扇大門。這里就是武勝關。武勝關古稱直轅,又名禮山關、武陽關,與廣水平靖關、大悟縣九里關並稱「鄂北三關」,古代稱「義陽三關」,而武勝關號稱「中南第一關」,為中國九大名關之一。 這個隘口將雞公山、桐柏山分開,也成為鄂豫兩省的分界標志之一。河南境內緊靠牌樓的是信陽武勝關村,而湖北省一側則屬於廣水市武勝關鎮。 據介紹,武勝關發生的戰事,最早要追溯到黃帝與蚩尤的爭戰,春秋以後有記載的大大小小戰爭就有60多次。著名軍事家孫武曾於公元前506年率軍一舉攻戰武勝關,隨後佔領郢都,「楚失三關,而後失江山」。岳飛也曾以這里作為收復中原的根據地,派大將牛皋駐守武勝關地區。太平天國及後來的捻軍賴文光部,也曾在武勝關地區與清軍展開殊死戰斗,最終戰敗。為顯示功績,清朝皇帝將原來的武陽關改名為武勝關。北伐戰爭時期,兩軍在此展開激烈爭奪,北伐軍團拿下武勝關後,很快取得了戰爭勝利。1938年日本侵略軍25萬重兵進攻大武漢,並調集13、16師團由合肥向豫南進攻,奪取目標就是武勝關。 將軍寨位於孝子店附近。穿新京廣鐵路,找到一條山路。頭頂烈日,一路氣喘吁吁,野板栗、野山楂、野楊桃等遍布小徑兩旁。行進約30分鍾,發現一扇由巨型條石修建的山門。將軍寨到了。推開鐵門,是一個四周高中間低的山窩。山窩內有自然形成的三處水塘,掬一捧入口,甘冽沁人心脾。《應山(現 武勝關
廣水)縣志》記載,北宋名將狄青,曾在此屯兵紮寨所建,故名。此寨全以大片石構築,長約700米,高4米,厚3.6米,上端每隔4米鑿一插旗圓孔,四面各有一高出寨牆之券頂砦門。山寨北控武勝關,東望九里關,南鄰烽火台。廣水市武勝關鎮宣傳委員李靜介紹,將軍寨目前是真正的原生態。 黑龍潭風景區 黑龍潭風景區位於雞公山東南側,廣水河發源地,距廣水市城區22公里,西南距武勝關10公里。黑龍潭瀑布是瀑布群中最為壯觀者,十八迭群瀑,蔚為壯觀。四周是懸崖峭壁,瀑布落差達31米,銀帶高懸,水聲激越,轟然作響,聲聞數里。黑龍潭風景區有高山索道與中國十大避暑勝地之一的雞公山相連,來此旅遊,還可以乘坐高山索道直達雞公山,感受山川形勝,青松翠嶺,怪石嶙峋,林海松濤,體味兩區共一山,一景跨兩省的旅遊樂趣。 雞公山風景名勝區 雞公山有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佛光、雲海、霧淞、雨淞、霞光、異國花草、奇峰怪石、瀑布流泉"被稱為雞公山的八大自然景觀。雞公山海拔並不是很高,只有七、八百米,但地理位置獨特,兩邊峽谷深平,長年風生風息,雞公山有高山氣候,卻無高山反應,特別適宜療養避暑。再者有奇峰怪石,泉溪瀑布,珍花異草,山村田園和風韻殊異的樓台亭榭等諸多因素構成優美的自然風景區,雞公山長年又被雲霧所籠罩,被譽為"雲中公園"。 南灣湖風景旅遊區 南灣湖風景區由南灣湖和南灣國家森林公園組成,以南灣湖為中心,以山林、島嶼為風景內涵,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被譽為"中原第一湖"。景區內河流港叉縱橫,湖中散布著61個小島。島上綠樹成林,蒼翠欲滴;湖中碧波盪漾,令人心曠神怡。現已開發建設了水上景區的鳥島、消夏島、大聖島,西山景區的水族館、唐王游地府,大壩景區的仰天湖、釣魚台、飛龍亭,碼頭景區的微型花園、新旅遊碼頭等四大景區,形成水上、水下4個景區42個景點,西雙河、浉河港、黑龍潭等6條旅遊航線。東溝瀑布群與砥柱樹
距離武漢最近的瀑布群在哪裡?根據測算,當屬雞公山下廣水市武勝關鎮東溝瀑布群,離武漢不過百公里。 瀑布群位於碾子灣村。在村委會主任梅立勝的引導下,記者一行到這里進行探訪。 從孝子店下107國道,上一條新修的景區專用公路,沿雞公山東南麓向山裡進發。轎車一會在湖北境內,一會則又行進在了河南境內。梅立勝介紹,東溝瀑布群也一樣,距離進口處約200米的地方就是雞公山索道,而瀑布的水也大都來源於雞公山群峰。 這里是綠色的世界,林木茂密,空氣清新;山上怪石嶙峋,不時可以發現從山上墜落到路旁的山石;樹木呈原始狀態生長著,每走不遠就可以看到山木橫亘在山溝的圓石中間。沿景區小路,上上下下,巨大的轟鳴聲陡然傳來,梅立勝介紹,第一個瀑布到了。 山迴路轉,瀑布呈現。這個瀑布所在地形如椅子一樣,瀑布從椅背處傾瀉而下,椅面則是20多平方米的深潭,一池碧水隨水的不停下瀉而翻滾盪漾。循景區小路,記者一路看到5處大瀑布,不少遊客在拍照留念。而最讓人興奮的莫過於黑龍潭瀑布了。這處瀑布位於瀑布群的最上游,瀑布的氣勢讓遊客頓感自己渺小,飛濺的水星若有若無,如絲拂面,再看瀑布下的黑龍潭,敞開博大的胸懷,從容接納從20多米高處傾瀉而下的瀑布。導游小伙有些惋惜地告訴記者:「要是在夏天,瀑布群的氣勢會更大……」 黑龍潭下,當地人叫楓楊樹。此樹紮根瀑布出口的岩石上,其根如雞爪形,牢牢地抓著山石,並向山石下伸去。導游稱,即使是在豐水期,這棵樹依然在激流中挺立,遂得名「砥柱樹」。
編輯本段孝子店的孝子故事
有關孝子店的來歷,有兩個版本: 版本一:古時候,武勝關下位於湖北境內的東篁店村裡,一孝子與父親相依為命。戰亂來了,孝子依然冒著戰火給年邁的父親找吃的。有一次,孝子到外面找吃的,回來卻發現父親不在家了。孝子到處尋找,沒有發現父親。他於是整天站在山上,喊自己的父親,期望父親能夠聽到。後人被孝子的舉動所感,於是將孝子站立的山下取名孝子店。 版本二:清朝年間,也是這個小村莊內,一個叫孫鋒的木匠悉心照料雙腿癱瘓的母親,因為他常常到村裡做木活,這期間母親需要照料怎麼辦?孫鋒就在母親的床邊掛一個銅鑼,母親一旦有什麼需求,可以敲鑼,鑼聲傳得很遠,兒子聽見聲音後,就趕緊回家照料母親。一次,咸豐皇帝路過武勝關時,聽見小村裡傳出的鑼聲,感到非常奇怪,於是了解到木匠孫鋒行孝的故事。皇帝大為感動,於咸豐九年專門下聖旨,褒揚孝子精神。當地人便將咸豐皇帝的聖旨刻在石碑上,供後人瞻仰。武勝關下的東篁店村便被稱作「孝子店村」。如今,孝子碑立在了107國道孝子店大橋北220米路東15米處。 無論是碑文還是民間傳說,都反映武勝關下孝子店村對孝的推崇。 孝子店村黨支部書記唐運良介紹,目前,孝子店村520戶居民,雖然很多青壯年在外打工,但他們並沒忘記家中的父母,都會想辦法將他們安置好,有時萬一有疏漏,村委會發現後,也會幫忙照顧留守老人,並及時通知留守老人的孩子回家盡義務。武勝關交通
市內交通 1.計程車:信陽計程車起步價4元/2公里,2公里後每公里1元。 2.公交車:信陽市區內公交價格為1元/人。 黑龍潭風景區 武漢到黑龍潭風景區自駕路線: 1.在武漢市城區行駛10.2公里,過瑞地自由度約50米後進入漢陽大道。沿漢陽大道行駛4.2公里,稍向右轉走匝道,進入三環線。 2.沿三環線行駛1.1公里,從漢蔡高速/仙桃/宜昌/鄭州/北京出口離開,進入漢蔡高速。沿漢蔡高速行駛10.1公里(經漢蔡高速琴台收費站),從蔡甸/孝感/鄭州/G4(北)出口離開,朝北京方向,進入京港澳高速/京珠高速。 3.沿京港澳高速/京珠高速行駛116.9公里,從大悟/S304出口離開(經大悟收費站),稍向左轉行駛369米,過劉家塆約150米後右轉進入悟宣線。 4.沿悟宣線行駛1.4公里,過大悟人家酒店約250米後右轉進入S304。沿S304行駛10.3公里,過加油站約1200米後稍向右轉進入G107。 5.沿G107行駛14.1公里,孝子店大橋下107國道往東10公里即到。 雞公山風景名勝區 可從信陽火車站乘客運車上山,公交車程約1個小時。 南灣湖風景旅遊區 在信陽火車站,乘2路公交車直達南灣湖風景旅貌似從河南信陽去更方便啊。

Ⅳ 浙江省有什麼古遺址

1 銅山銅礦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唐
公布時間:1981年4月13日
位於淳安縣的銅峰山,距縣城排嶺鎮約公里,系1970年上半年和1971年12月,該縣銅山鐵礦籌備處的工人在探礦過程中發現的

位於楓樹嶺鎮銅山錫鐵礦區。有老礦洞4處,並出有坑木、螞蝗板、鐵釘、木輪等物。礦井一般均隨銅礦豐富、且質量高的礦脈走向而開采。礦渣堆積范圍約3平方米,剖面觀察有4-5米厚。洞口山崖石壁上,有陰刻楷書摩崖石刻一通,內容為「大唐天寶八年(749)年,開山地取銅,至乾元元年(759年)七月,又至大歷十年(775年)十右二月再采,續至元和四□(809年)。」文字底邊離地表1.30米,方向為南偏東16.4度。

2 良渚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公布時間:1996年11月20日

良渚遺址位於中國東部浙江省的餘杭縣和德清縣境內,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群,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
良渚遺址發現於1936年,此後斷續發掘至今。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它范圍廣闊,內涵豐富,分布於以莫角山遺址為中心的50餘處。其中以反山墓葬群、瑤山祭壇和莫角山土築金字塔等幾處最為重要。遺址群中發現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禮器最具特色。這些遺跡、遺物的發現,顯示出良渚文化遺址群已成為證實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
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3 小古城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位於杭州市餘杭區潘板鎮俞家堰村西南200米。是一座人工堆築的大土台,面積約達35萬平方米,高出耕地2-3米。採集遺物有馬家浜文化夾砂紅陶釜、牛鼻器耳、夾砂陶圓柱形鼎足;良渚文化夾砂黑陶「T」字形鼎足;魚鰭形鼎足,豆把、黑陶罐、盤,有段石錛、大型石犁、石鉞等;商周時代的印紋陶圜底罐、和鴨形壺原始瓷等,還有石刀、石戈、石矛、石鏃等。

4 茅灣里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周至戰國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位於杭州市蕭山區進化鎮大湯塢村北600米。面積約2萬平方米。堆積厚1.5米。採集陶片有印紋硬陶罐、壇等,胎多紫褐、紅褐色,燒結堅硬,飾米字、網格、方格、雲雷紋等;原始青瓷片有盤、盅、碗等,胎灰白,施青黃色薄釉,內底多為螺旋紋。

5 跨湖橋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蕭山區城廂街道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遺址原有面積數萬平方米,已發掘1030平方米。遺址堆積厚2-3米,文化內涵豐富,面貌獨特,碳14測年距今7000-8000年。出土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木器,有機質文物保存良好。釜、豆、盆、缽、甑、罐為常見的陶器群,形制別致,彩陶較多,分內彩和外彩兩種。發現千餘粒栽培稻穀米,出土7500年前的獨木舟。
跨湖橋遺址文化內涵不同於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是一種新的文化類型;出土的栽培稻實物將浙江的栽培稻歷史提前1000年;出土的獨木舟是迄今我國年代最早的。跨湖橋遺址的發掘是我省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個突破,對研究浙江省早期新石器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6越王城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春秋戰國之際
公布時間:1989年12月12日
位於杭州市蕭山區城廂鎮湘湖村西北700米城山山巔。1991年試掘。遺址位於山巔,中間低四周高,高處即為人工夯築的城垣,平面呈橫葫蘆狀,周長1091米。面積約3.6萬平方米,城垣內緩外陡,四角有高隆台地。城內有泉水及池。屬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屯兵抗吳的軍事城堡

7 紗帽山窯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春秋戰國 蕭山區進化鎮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
是春秋戰國時期印紋陶和原始瓷合燒窯址。窯址文化堆積較厚,產品種類豐富,主要器形有碗、罐、瓮等。燒造歷史悠久,分布范圍較廣。印紋陶與原始瓷合燒是越民族先民文化遺存的一個主要文化特徵。這樣龐大的印紋陶和原始瓷燒造中心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對研究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有重大歷史價值。
印紋陶與原始瓷正處於從陶過渡到瓷的一個重要階段,它是製作工藝對瓷器起源和發明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意義,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至關重要的地位,為東漢成熟青瓷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8 臨安城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南宋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臨安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南部鳳凰山,建於南宋高宗趙構於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
臨安古城城址平面呈方形,總面積約10000餘平方米,由大型夯土台基、石砌圍牆、門址等組成。有三座城門,城內有殿、堂、樓。閣約130餘座,主要宮殿區現均被深埋在距離地表3米以下,基址保存相當完好。
臨安城遺址對於研究南宋政治、經濟及文化,研究南宋皇城的布局,探討中國古代都城制度的發展和變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9 郊壇下和老虎洞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宋至元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郊壇下窯遺址位於杭州市玉皇山南的烏龜山西麓,發現於20世紀20年代。1956年,浙江省文管會曾在遺址南部進行首次局部發掘,清理龍窯窯爐一座,並發掘了窯旁的部分瓷片堆積。1985年10月-1986年1月,臨安城考古隊對窯址進行正式發掘,1988年冬,因建設南宋官窯博物館又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共1400餘平方米,共發現窯爐一座,作坊遺址一處,其中作坊遺址包括房基三座、練泥池一個、轆轤坑兩個、釉料缸兩個、堆料坑一個,素燒爐一座,以及素燒坯堆、排水溝、道路等遺跡。出土瓷片三萬余片,窯具數千件。
老虎洞窯遺址位於杭州市鳳凰山北麓,南距南宋皇城北城牆不足百米,西南距郊壇下窯遺址約2.5 公里。發現於1996年,同年11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考古調查,發現兩座窯爐和作坊遺址,1998年、1999年,先後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實際發掘面積約2300平方米,揭露了該窯址的全部文化層。老虎洞窯遺址的發掘先後被評為199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提名獎和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郊壇下、老虎洞窯遺址的發現,為研究中國古代官窯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10 富盛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周至戰國 紹興縣富盛鎮倪家溇村南300米瓜嶺長竹園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面積約4000平方米。發現南北並列兩條龍窯。1978年試掘,其中一條龍窯殘長6米、窯床寬2.46米。原始青瓷和印紋硬陶合燒。原始瓷有碗、盤、碟等,胎質堅密,胎骨灰白,釉呈青色。疊燒時以扁圓形墊珠間隔。印紋陶有壇、罐等。胎呈深紫、深灰色,外飾米篩紋、杉葉紋、回紋。該窯址對研究我國瓷業生產尤其是紹興地區早期制瓷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11馬鞍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紹興縣馬鞍鎮寺橋村南1公里仙人山、寺橋南500米(鳳凰墩)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遺址包括仙人山與鳳凰墩兩處。仙人山遺址總面積約8000平主米。1985年經局部發掘,堆積厚約1米,分兩個文化層:上層出土夾砂紅陶,印紋硬陶片和石器。夾砂紅陶有繩紋鼎、釜支子。印紋陶飾方格紋、條紋、雲雷紋等,器形多見凹底器圜底器。石器有凹槽式有段錛、半月形刀等。屬馬橋文化;下層出土有泥質灰陶、黑皮陶和夾砂紅陶,器形以魚鰭形足鼎、圈足盆、喇叭形鏤孔豆為主。石器有有段石錛、柳葉形鏃等。屬良渚文化。鳳凰墩遺址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1984和1993年局部發掘。文化層厚約1米,出土石器有刀、鏃等;陶器以泥質灰陶、泥質黑皮陶、夾砂紅陶為主,部分用刻劃、鏤孔及附加堆紋。器形有鼎、豆、壺等。屬良渚文化晚期。馬鞍遺址反映了良渚文化向馬橋文化發展的文化繼承關系。

12西施山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春秋戰國 紹興市區五雲門外東北1.2公里處
公布時間:1963年3月11日
西施山,又名土城山,亦稱美人宮,傳為西施習步處。曾採集有青銅犁、鋤、钁、鐮等,還有原始青瓷、印紋硬陶和黑皮灰陶碎片。在西施山旁的念佛橋又發現距地表2米以下,有厚0.4米的文化層,採集有青銅劍、矛、鐵矛和原始青瓷、印紋硬陶、黑皮灰陶碎片。

13小仙壇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漢 上虞上浦鎮石浦村北200米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面積約800平方米,窯爐破壞嚴重。產品製作規整,質量甚高。器形以碗為主,兼有壺、洗、罐等。胎質緻密,胎色灰白,釉色青綠。器表飾蓖紋、席紋、水波紋、弦紋等。窯具有墊餅、喇叭形支座等。小仙壇窯址的發現表明早在東漢時期成熟的瓷器已在浙江燒造成功。

14上林湖越窯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五代、宋 浙江省慈溪縣的上林湖(原屬餘姚縣)
公布時間:1988年1月13日
上林湖越窯遺址是越窯青瓷的主要產地之一,古代屬於越州,故而得名。1957年以來,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和故宮博物院對窯址進行了多次調查,先後在慈溪縣上林湖、上嶴湖、白洋湖、杜湖和古銀錠湖周圍發現了古窯址100餘處。越窯開創於東漢時期,唐代和五代時期得到蓬勃發展,越窯青瓷更是聞名遐邇,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東漢至隋代,前一階段是其產生和開始發展的時期,產品較為簡單,東漢時期常見的器物有礨、罐、壺、洗、缽、碗等。後一階段的主要產品有碗、罐、碟、雞首壺、水盂等,器皿較為笨重。到了唐代,上林湖的制瓷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制瓷業相當的繁榮,曾有「扶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的詩句,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上林湖制瓷業的水平,考古發掘也證明,上林湖早在唐代晚期已經開始燒造進貢皇上的精美瓷器了,當時的瓷器,品種繁多、造型優美,作瓜形,似花朵、像荷葉,輕巧可愛,釉層均勻,色澤滋潤,如冰似玉,文人雅士為之贊不絕口。
五代十國時期,浙江為吳越國所割據,在上林湖等地設立了官窯,燒造專供吳越小朝廷使用和向中原進貢的瓷器。這些瓷器的胎質細膩堅硬,製作精細工整,採用先進的釉下彩繪工藝,並用金、銀、銅鑲邊,花紋裝飾,採用刻、劃、鏤、堆塑等多種手法,題材有珍禽異獸、魚、龜、花草和人物等,構圖新穎,頗具情趣。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宋朝廷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繼續監理越州窯務,直到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上林湖還在燒造貢瓷。
上林湖越窯青瓷,質優物美,名傳天下,自唐代開始,就通過明州、杭州,遠銷到朝鮮、日本及阿拉伯等地,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

15寺龍口青瓷窯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唐—南宋 慈溪市匡堰鎮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

寺龍口窯址在1998、1999年經過兩次大規模的科學發掘,發現有龍窯、作坊等遺跡及大量的瓷器,窯址在南宋時期曾燒造過一類產品,有別於越窯傳統的青釉產品,而與汝官窯卻非常相似,進而被確認為南宋時期為宮廷燒造的御用產品,從而揭開了南宋初宮廷用瓷之迷,也把越窯的燒造歷史從北宋中晚期延續到了南宋,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重要發現。

寺龍口窯址堆積厚達10米以上,一直從晚唐燒造到了南宋,這樣燒造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地層疊壓關系清楚的窯址,在迄今為止的瓷窯址考古中是不多見的,不但為越窯瓷器編年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也成為探討秘色瓷及南北、官民瓷業交流、融合的重要環節。

16永豐庫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元 寧波市中山西路北側,府橋街之南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大型元代倉儲遺址。遺址位於寧波市中山西路北側,府橋街之南。在距現存地表深1.5米處,揭露出以兩處單體建築基址為核心,並有磚砌甬道、庭院、排水明溝、水井、河道等與之相互聯系、布局相對完整的元代大型建築遺跡,同時出土有大量當時各地著名窯系的陶瓷產品與各種建築構件。通過文獻考證,可確認該建築遺跡為元代的永豐庫遺址,是當時衙署的倉儲機構。
元代永豐庫遺址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古代地方城市的大型倉儲遺址,結構保存基本完整,為研究元代倉儲類建築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考古實例,是中國城市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被評為200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17塔山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象山丹城鎮東塔山南麓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面積約1.5萬平方米。經1990年10月和1993年3月兩次發掘,清理了包括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等不同時期的文化堆積。發掘面積500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早期出土泥質紅陶豆、夾砂釜、夾炭釜等陶器,發現密集有序的單人墓葬墓葬42座,依據墓向、隨葬品及分布位置等,可將這些墓分作3組,隨葬品有泥質紅陶喇叭形圈足豆、繩紋釜、盆、缽、罐、鼎及玉塊等;中期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墓葬中有合葬現象,發現一處建築遺跡;晚期出現大量幾何印紋陶。該遺址反映出河姆渡文化與馬家浜文化交融的現象,為錢塘江以南河姆渡文化之後古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材料。

18河姆渡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浙江省餘姚縣羅江公社河姆渡村
公布時間:1982年2月23日

河姆渡遺址發現於1973年夏,是河姆渡村的農民在村東北修建排澇站時偶然發現的。聞名世界的河姆渡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堆積厚度約4米左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其中第四層的時代,經過對地層中出土的遺物的碳-14測定,確定其年代為距今約六七千年。
遺址中有一排排的木柱和板樁,很有規律的沿著小山坡呈扇形分布,這是一種干欄式的建築,其中大的長23米多,深約7米,前廊深1.3米。許多木構件上還有榫頭和卯口,說明採用了榫卯結點的技術,這是中國現已發現的古代木構建築中最早的榫卯。
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稻穀,保存較好,經過鑒定屬於栽培稻的秈稻和粳稻兩種。河姆渡遺址出士稻穀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分布范圍之廣,在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是十分罕見的,填補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史上「有粳無秈」的空白。同時出土的還有骨耜、木箱、骨鐮和木材等,都是農業生產或穀物加工的工具。這些發現證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當地的農業已經成為主要的生產部門。河姆渡遺址大量稻穀的發現,還有存在一個十分重要的意義,以往人們認為印度是亞洲水稻的原產地,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這里的水稻比印度發現最早的水稻還早了三千餘年。
河姆渡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的動物遺骨,其中有人工飼養的豬、狗、水牛等,還有野生的鹿、赤麋、漳、熊,以及在這一地區現在已經絕跡的象、犀牛等,這對探討古代氣候的演變規律和原始畜牧業的起源過程有很大的價值。
河姆渡文化的原始藝術豐富多彩,在陶器上有雕刻和堆塑的動植物圖案,有陶塑的豬、羊、人頭等,有骨雕和象牙雕作品,還有至今仍能吹出樂曲的骨哨。
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了早在六七千年前,長江下游已經有了比較進步的原始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19鯔山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餘姚丈亭鎮西嶴村鯔山東南麓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面積約5萬平方米。1980年試掘,1996年正式發掘,發掘面積350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3米,劃分為10層,文化內涵包括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商周時期,以河姆渡文化堆積為主,出土文物1000餘件。石器有斧、錛和以燧石為原料製作的小石器。陶器分夾炭黑陶和夾砂灰黑陶等,器形有釜、罐、盤、缽、豆、鼎等。多素麵,紋飾有繩紋、弦紋和錐刺紋等,另還出土河姆渡文化早期干欄式建築遺跡、大批稻穀、葫蘆、鹿角等動植物標本以及骨器和象牙器等。該遺址極大地豐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內涵,為更加全面地了解河姆渡文化的產生、生活狀況及經濟形態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Ⅳ 寧夏境內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主要有哪些

中國華北地區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水洞溝。曾多次發掘。水洞溝石器以硅質灰岩、石英岩和燧石為原料,可能是使用先進的間接打擊法和修理檯面技術生產出薄長而兩測大致平行的石葉,再用它們加工成有特色的端刮器、邊刮器 、凹 缺 器3和尖狀器等工具。這些工具與歐洲的莫斯特文化、奧瑞納文化的同類工具相似,因而受到研究東西文化關系的學者重視。據測定,水洞溝遺址的年代為距今38000年或34000年 。 從地層上看 ,可能比薩拉烏蘇遺址稍晚。
在時間的長河裡,3萬年只是短短一瞬,而就是在這瞬間,我們與遠古的祖先神秘相遇了。在寧夏靈武的水洞溝,在離橫城古渡不遠的明代長城的南面崖壁上,感知著一種血脈的延續與張揚。
抵達水洞溝已是黃昏,北方的大地蒼涼如血,夕陽在不遠處,水洞溝的每個角落被漸逝的陽光塗抹上大片大片的輝煌,一條由東向西的小河,把水洞溝遺址切割為南北兩部分。我們的身影在光線里投射下細長的陰影,在這個充滿神奇色彩與無窮魅力的古人類文化遺址前,思緒如潮水,與腳下閃爍著光芒的流水緩緩融合著,向遠方流淌,我們從哪裡來,又要向哪裡去呢?
我們從哪裡來
解放前,我國有三處著名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靈武的水洞溝即是其中之一。20世紀20年代,德國傳教士肖特在水洞溝東5公里的橫山堡一處沖溝的馬蘭黃土層中發現了一個披毛犀的頭骨和一件石英石器。根據這個信息,1923年,法國地質古生物學家桑志華和德日進在水洞溝進行了第一次發掘。這次發掘面積為80多平方米,獲得了300多公斤的石器和「混合著碎骨和碳屑的痕跡」,以及13種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1928年,布勒、步日耶、桑志華和德日進共同發表了以水洞溝和薩拉烏蘇為主要材料的考古報告《中國的舊石器》。水洞溝遺址的發現和發掘標志著「中國沒有舊石器時代文化」這一論斷的終結和中國舊石器文化調查、發掘及研究的濫觴。
水洞溝遺址先後經歷了六次較大規模的、有系統的發掘工作,分別是:1923年桑志華和德日進主持的第一次發掘,出土標本大部分被運到國外;1960年中國與蘇聯組建的中蘇古生物考察隊的第二次發掘;1963年裴文中先生領導的第三次發掘;1980年寧夏博物館考古隊主持的第四次發掘;2003年由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聯合對這個遺址進行的第五次發掘;2007年,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聯合對水洞溝遺址進行水洞溝第六次正式考古發掘。

Ⅵ 台灣圓山文化遺址包括哪些

圓山文化以台灣北部台北盆地為中心並伸延到北部沿海地區,持續達2000年之久,其主要遺物有:石器、陶器、骨角器、玉器和少數的青銅器。經對圓山貝丘上層和大岔坑上層遺物測定,其流動年代在公元前2560年至公元50年之間。

圓山文化是繼大坌坑文化之後,興起於台北盆地北側的地方性文化。主要遺址包括台北圓山貝丘遺址上文化層、芝山岩遺址上文化層、關渡遺址下文化層、八里鄉大坌坑遺址上文化層、五股鄉慈法宮遺址上文化層、中和市尖山遺址,大致分布淡水河兩岸及新店溪下游的河岸階地,並可能沿著基隆河谷分布到基隆港口附近的海岸平原。

圓山貝丘的面積很大,包含極為豐富。這一遺址分上、下兩層,下層屬於大岔坑文化,上層為圓山文化。根據年代顯示,圓山文化的年代雖然持續時間很長,達2000年以上,但是文化相貌卻改變很少。

圓山文化遺址除圓山貝丘上層以外,還兼容大岔坑遺址的上層、台北盆地南緣土城鄉的土地公山,另外還有芝山岩、大直、尖山等數十處。它以台北盆地為中心,廣布台灣北部。

Ⅶ 在洛陽建都的大概遺址有

洛陽市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東經111.8』至112.59』,北緯33.35' 至35.05'之間。亞歐大陸橋東段,橫跨黃河中游兩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洛陽地理條件優越。它位於暖溫帶南緣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4.2`C降雨量546毫米。東鄰鄭州,西接三門峽,北跨黃河與焦作接壤,南與平頂山、南陽相連。東西長約179公里,南北寬約168公里。

洛陽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錯綜復雜,其中山區45.51%,丘陵40.73%,平原佔13.8%,周圍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境內河渠密布,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黃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鐵灤河、澗河、廛河等10餘條河流蜿蜒其間,有「四面環山六水並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由於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

九朝古都

朝代 名稱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建都時間

1.夏 斟鄩 偃師二里頭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2.商 西亳 偃師屍鄉溝商湯、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3.西周 洛邑、成周 瀍河兩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前1046年—前771年

4.東周 洛邑 王城(澗河兩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前771年—前256年

5.西漢 雒陽 漢魏故城 高祖 前202年—前199年

6.東漢 雒陽 漢魏故城 光武帝至獻帝,共12帝 25年—190年

7.曹魏 洛陽 漢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8.西晉 洛陽 漢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9.北魏 洛陽 漢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10.隋 東都、東京隋唐故城 煬帝、恭帝 606年—618年

11.唐 洛陽宮 東都神都-武則天 東京 隋唐故城 高宗、武後、中宗、玄宗、昭宗、哀宗 六帝 657年—908年(其間都洛40餘年)

12.後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13.後唐 東都 隋唐故城 庄宗、明宗、閔帝、末帝 923年—936年

14.後晉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約2年)

15.民國 洛陽 洛陽市 1932年

洛陽在明清時期為河南府治,民國時期設有專員公署,1948年置洛陽市,但為縣級市屬洛陽地區管轄,1956年為地級市(省轄市)。
洛陽被稱為「九朝古都」、「十三朝古都」。其中,「九朝古都」的九指的是多的意思,「十三朝古都」中的13指的是建都的朝代數量。

特別注釋
洛陽的歷史上的情況比較復雜,容易引起誤解。
1. 商、周、漢、魏諸朝都有多次遷都的歷史,這些朝代的都城從歷史縱向上看可能不只一個,洛陽是其中的一個。例如商就先後多次遷都,所以安陽、鄭州、洛陽都曾經是商的都城。其中安陽最為著名。公元前14世紀,商朝第十代國王盤庚,從山東「奄」(今曲阜附近)遷都到「殷」,成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 中國部分朝代的首都不只一個。出於戰略上和經濟上的需要,一些巨大王朝會設立陪都,例如唐,舉世公認其首都為長安,洛陽之所以稱為其都,是因為唐代統治者定洛陽為其行宮和巡幸之地,故有「東都洛陽」之稱。雖然在影響和地位上不能和長安相提並論,但畢竟有別於一般的地方行政單位。
3. 洛陽曾經是中華民國的陪都,「一·二八」淞滬之戰和八年抗戰中,曾兩次遷都,前一次遷洛陽為「行都」,第二次遷重慶為「陪都」,南京作為中華民國法定首都的地位不改。

Ⅷ 楊柳鄉的文物勝跡

1、可渡石橋在楊柳鄉可渡村北的可渡河上,是三孔跨度不等的石橋。中孔距水面11.7米,跨度10.5米,兩邊孔稍低,距水面9.8米,跨度9米。橋身用五面青石條拱砌,全長60米,寬5.5, 橋面鋪方塊石。附有砂條石橋欄,兩頭引橋長十餘米,形成半緩坡度。該橋系1916 年「曲靖人中將二等文虎章廣東虎門塞司令趙木越獨建」,它是溝通雲、貴、川省古驛道的重要橋梁。1992 年,在老橋下游約50 米處再建單孔鋼混大橋,作為326 國道線改道以後的公路大橋。
2. 免差碑現存於楊柳鄉可渡村。青石質,高1.3 米,寬0.76 米。圓形碑額上橫題「恩同日月」四字,碑文楷書,共290 余字。內容是雲南巡撫、雲貴總督、雲南布政使司合行的曉諭, 通示「派用夫馬 , 自光緒九年 (1883)正月起,一概裁革」。碑刻於清光緒九年,原立於舊城村口。1986 年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3. 「高山流水」、「水流雲在」石刻在可渡村前的翠屏上。據1983年文物普查實地考查,崖面有一道寬1 米,長40 米左右的橫向小坎,坎上方是高約30 米的平滑赤色沙石崖面。「高山流水」「水流雲在」摩崖題字就刻在崖面上,左行楷書,兩組字平行,中間相隔約8米 , 筆畫有0.3 ~0.4 米寬 . 刻痕雖年久剝蝕 , 但仍可以看出3 ~4 厘米深度。不見落款年月及作者,兩組字非同出一人之手。據民國《宣威縣志稿》記述分析,認定為明朝世宗年間流放雲南的楊升庵和本籍繆文頃分別題寫鐫刻,時間當在1546 ~1559 年之間。
4、李將軍夫婦墓在楊柳鄉可渡村東的可渡河邊。墓上部為封土堆,高約1.6 米,下部周圍用石塊壘砌。碑帶座, 用沙石雕成,僅以青石雕成的飛檐和立柱作卷拱。據殘缺碑文考,該墓建於明萬曆十八年 (1590), 為明封鎮國李將軍及夫人卯氏之墓。1986 年, 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文物保護單位。除此之外,還分別有可渡關、烽火台、炮台、諸葛大營等遺址;翠屏岩、桃花溪、張口洞等自然景觀。

Ⅸ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是哪個名勝古跡

就是詩中的「玉門關」。
發配到玉門關的詩人王之渙自然不習慣玉門關春天的惡劣環境,加上詩人對自身仕途的不滿以及懷念家人的惆悵情緒,自然就寫出了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其實是家鄉的春風吹不到玉門關而已。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