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九渡河游記

九渡河游記

發布時間: 2021-03-16 20:33:52

⑴ 用議論抒情記敘等多種表達當方式寫一篇游記作文字數600

媽媽的故鄉四川有一處中外聞名的游覽勝地——樂山。今年暑假同媽媽一起回家鄉,我有幸游覽了樂山。清早,江面上晨霧彌漫。我們由樂山城乘汽艇沿江而下,過青衣江、泯江、大渡河三江匯合口來到有中流砥柱之稱的烏尤山。烏尤山四面環水,孤峰兀立,山上樹木繁茂,翠竹成蔭,山壁陡峭,江流澎湃。古人曾這樣贊道:「環水有山不見山,一聳雲樹插天綠。」 我們離船登岸,踏上山間小徑,兩旁竹木蒼翠,不時傳來陣陣鳥語,十分幽雅恬靜。不知不覺我們來到烏尤寺,烏尤寺坐落在烏尤山頂,門楣正中高懸金匾,門上雕刻著十分精美的花卉圖案,顯得富麗堂皇。寺內主要建築有彌陀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和方丈室等,這些建築結構謹嚴,莊重雄偉。入門為天王殿,殿內有四大天王塑像,一個兇猛,一個嚴肅,一個威武,一個神氣,天王手拿擒妖寶物,個個魁梧高大,神態莊重。寺中煙氣彌漫,看來寺內香火很盛,燒香拜佛者絡繹不絕。沿著石鋪小路下了山,過鐵索橋,來到雄偉秀麗的凌雲山。凌雲山文物古跡豐富,歷史名人題詠遍山皆是,加上寺宇輝煌,並有世界最大的石佛,因此自古以來有「天下山水在蜀,蜀之山水在嘉州,嘉州山水在凌雲」的美譽。險峻的凌雲棧道下奔騰的江水不時地沖擊著山石,十分壯觀。順著凌雲棧道,我們來到大佛腳下。樂山大佛是世界最大的石刻彌勒坐像,佛像依凌雲山西壁鑿岩而成,在三江激流匯合口處,坐東面西,佛像高71米,鼻長5.6米,單是腳背可坐百餘人,如今大佛身上長滿了綠色的苔蘚,像披著綠色的袈裟。大佛背山面水,已在這里打坐1100多年了,一雙慧眼遠眺峨眉,近觀烏尤。雙眼欲睜似閉,神態端莊慈祥,真是形神兼備,其雕刻精細,充分顯示出古代勞動人民巧奪天工的技藝,實在令人驚嘆。我們沿著婉蜒的九曲棧道去東坡樓,途中還看見了神奇的「一碗水」。這碗水清澈透明,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據說「一碗水」從古到今,經歷了風吹日曬,而這碗水還是一滴不少,所以人們稱它是「神水」。夕陽紅著臉兒,慢慢地西沉了,天空中的浮雲化作片片美麗的晚霞。此刻樂山奇景我們已盡收眼底。我為祖國有如此光輝燦爛的歷史和眾多的名勝古跡而感到驕傲和自豪!等我們這一代少年兒童長大以後,一定要把家鄉、把祖國的大好河山建設得更加美好,更加富強。

⑵ 導游詞作文

各位朋友:

現在,我們來到了海神廟。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古以來,秦皇島、山海關沿海一帶的航海業、捕撈業就非常發達。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開國元勛徐達奉命主持修建長城。為了調運各種軍需民用物資,在山海關石河口修建了碼頭。船夫漁民出海作業,總是冒著很大的危險,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年代,人們只好把生命託付給神靈。為了乞求神靈的保護,乞求海上風平浪靜,平安無事,就在老龍頭的西側修建了海神廟、北海神廟、媽祖廟、龍王廟等四座廟宇。1900年八國聯軍從老龍頭登陸,四座廟宇被毀掉了。現在的海神廟是1988年重新修建的,它綜合了原有四座廟宇的特點,重新構思設計,延伸入海124米,是旅遊觀光、臨風休憩的好去處。

這里是牌樓,南北兩面各有兩個大字:安瀾、伏波,——讓大海安靜,海不揚波,點明了整個海神廟的主題。

往前走就是山門。海神廟和一般佛教廟宇的山門不同,它裡面供奉的不是四大天王,而是「天佑」、「天應」兩位大海中的神將。「天佑」的意思就是老天保佑,「天應」就是指叫地地靈,叫天天應。傳說這二位原來都是大海中的怪物,渾身的力氣沒處使,就專門興風作浪,玩惡作劇。後來他們被天後娘娘——就是我們常說的媽祖收伏了,成了媽祖的得力助手。

現在我們來到了海神廟正殿前面的庭院。左右兩側有兩個吉祥物。右邊的叫做「乘黃」,也叫「飛黃」。我國古代的神話故事集《山海經》說:白民之國有乘黃。長的樣子像狐狸,背上有角。要是騎到它的身上,就能活到兩千歲。唐朝大文學家韓愈寫過這樣的詩句: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後來,人們就用飛黃騰達來比喻一個人的官職地位上升得非常快。看來,乘黃的功能有兩條,長壽和陞官。可是,我們眼前的這個乘黃大家千萬不要騎,一是真要活到兩千歲,那可就太麻煩了;二是您真要騎了上去,可就要准備罰款了。

左邊的這一個叫做「龍馬」。我國古代傳說龍馬是河水之精,說它是龍頭,馬身,還有兩個可以張開的翅膀,叫的聲音很好聽,說它是「鳴聲九音」——有些人很謙虛,用「五音不全」來說自己唱歌的聲音不好聽,但這龍馬「鳴聲九音」,簡直就是一個交響樂團!還有的古書上說這龍馬就是乘黃。在海神廟的前面設立龍馬、乘黃的塑像,是取其「河水之精」的含義。

現在請大家走進海神廟的大殿。正中端坐的就是海神。兩邊站的是他的助手。渤海灣一帶供奉的是北海之神。北海之神叫做禺京。他的「分工」有兩條:讓大海風平浪靜,讓陸地風調雨順。為了讓大海風平浪靜,他手持弓箭,查看大海,哪兒的海浪過高,就射箭擊碎它,這時,兩位巡海夜叉就是它的助手;為了讓陸地風調雨順,他選拔了幾位得力的干將,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兩位是千里眼和順風耳。千里眼的眼睛瞪得大大的,順風耳的大耳朵拉得長長的,專門負責收集各地旱澇信息。這兩位是雷公和電母。雷公頭似獼猴,嘴似雞形,肩膀上長了一對翅膀,左手拿椎,右手使槌,腳踏五面大鼓,他敲起鼓來,就是天上響起了隆隆雷聲。電母手拿兩面鏡子,只要她把鏡子飛舞起來,天空里就會出現一道道閃電。左邊的這二位是風婆和雨師。風婆只要把她背的布袋拿下來,輕輕一抖是小風,重重一抖是大風,掄上一圈,就成台風了。雨師用柳條在他的寶葫蘆里沾上一下,往人間灑一灑,就是一場雨。當然,他用的力度和時間就決定了這場雨的大小和持續時間的長短。

古代的神明,都是凡人自己創造的。神明的功能,大都表達了人們的理想和願望。今天,千里眼和順風耳的功能已經由氣象衛星和計算機承擔起來了,——盡管還不那麼准確,不那麼全面,而雷公、電母、風婆、雨師的功能,我們最終能取代多少、能不能取代,甚至於有沒有必要去取代,現在還都是一連串的未解之謎。

我們該和海神說一聲再見了,但願他能保佑我們旅遊順利,晚上下雨,白天晴天,天天有個好天氣,天天有個好心情
樂山古稱嘉洲、嘉定。位於四川平原的西南部。是一座風光秀麗的歷史文化名城。早在三千多年以前,這里就是蜀王開明的故治,公元316年秦滅屬治為南安縣,到了北宋時期改名叫平羌,到了隋代的時候,因為傳說隋朝的軍隊航直樂山見到江中有九條龍導航大獲全勝,因此更名為龍游,龍游這個名字在歷史上沿用的時間最久,一用就用了800年,直到清雍正一十二年也就是公元的1734年根據孔子論語「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更名為樂山並且沿用直今。 現在的樂山下轄十一個縣市區,幅員面積1.28萬平方公里,人口346萬。樂山在改革開放以來各方面都得到了較好的發展,特別是旅遊業尤為突出,1996年12月6日,樂山大佛就和娥眉山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了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名錄,在全中國獲此殊榮的也只有四個地方,分別是黃山,泰山,武夷山,以及我們今明兩天即將參觀到的樂山大佛和娥眉山。而且我們這條旅遊線路已經連續九年被國家旅遊局列為宗教朝聖黃金旅遊專線。所以到家來這邊旅遊導游一般都會很自豪的告訴大家我們主要是看「一山三佛兩家人」 一山,指的就是明天我們就要去參觀游覽的娥眉山,娥眉山距離樂山38公里,是著名的佛教聖地普閑菩薩的到場,「普閑」掌管著人家的平安健康,所以我們宗教協會又有這樣一句話,叫做「朝拜娥眉山,全家保平安」而明天我們去娥眉呢又正好遇到了娥眉山正在舉行一個隆重的傳戒法會,如果你趕興趣的話都可以親自參與到其中,親眼目睹娥眉山的僧人是怎樣為您,為您的家人做平安健康祈禱的,峨眉山的海拔是3099米,因此又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說法,也就是說我們平時要一年12個月,漫行幾千公里才能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四季風光。明天您短短的一天時間就可能感受的到。 三佛,分別指的樂山大佛,1989年發現的隱型睡佛,以及1994年正式對外開放的東方卧佛。 樂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頭上的發髻石有1051個,眼睛和嘴巴分別長3.3米,眉毛和鼻子分別長5.6米,肩寬28米,就連他腳上一個小小的指甲蓋讓我們圍坐四個人打麻將也不顯擁擠。所以有詩形容樂山大佛「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左山」一點都不為過。 兩家人,指的是古有蘇東坡,今有郭沫若,在樂山出了兩個大文豪。好了樂山的基本情況小X就介紹到這里,現在是大家都比較關心的,今天下午的遊程安排和時間安排了: 現在我們所乘坐的這輛旅遊車將直接送大家到旅遊定點餐廳用餐,用完午餐以後,大家記住了還要返回到這輛旅遊車上繼續幾分鍾的車程,就能到達景區的北門停車場,停車下車以後,我們將要步行600米的距離來到樂山大佛的所在地--凌雲山,雖然我們用山來稱呼它,其實它的海拔並不高448米,垂直高度還不到100米,也就是說山上山下沒有溫差,您現在穿著這樣的衣服舒適,呆會兒登山就這樣穿,不用加減衣服,途中我們會登山300多個台階,參觀到兩個小景點,就會進入一個千年古寺「凌雲寺」可能根據大家的習慣,到寺廟裡面無非就是燒燒香,拜拜佛,但是今天導游不讓大家去燒香,也不讓大家去拜佛,至於什麼原因,進了景區小X再為大家做個詳細的介紹。穿過寺廟就來到佛頭跟前,在這里大家可以根據我們樂山當地的風俗和大佛一起拍拍五福臨門,用手摸頭表示步步高升,一輩子不愁。摸鼻子摸財,摸耳朵摸福氣,眉毛婚姻美滿,拜佛一生平安。當然這里所說的摸不是樣您真的用手去摸,而是要用您手中的相機,攝象機通過一定的角度,講究一定的技術,來拍出這樣的照片,希望在座的各位朋友都能拍到滿意的照片。 拍好照片以後,體力好的朋友就可以沿著大佛旁邊同時期開鑿的九曲棧道下到佛腳,到大佛的腳下去主要是去感受一下大佛的高大,偉岸,和他鎮守三江的氣勢,然後沿著另外一邊83年新鑿的凌雲棧道再返回到佛的頭部,這樣一上一下相當於您在家中走樓層,走了48層樓一樣非常的辛苦,所以小X會給大家來一個勞逸結合,找一個有四川特色的老茶園坐下來休息,在你們休息的時間里給大家介紹一下明天我們去娥眉山的注意事項,風土人情,接著把大家安全的送回到旅遊車上結束我們的樂山之旅,所需的時間大概為3個半到4個小時,也許您自己去看大佛,就是下九曲棧道,40分鍾就足夠了,但是您所看到的大佛就僅僅是一個石頭刻出來的佛像而已,如果您能夠緊跟導游,緊跟團隊,在景區里大大小小十幾個景點,導游都會為你做一個詳細的解說,這樣您就會明白古人為什麼要修大佛,而我們的樂山大佛為什麼會是一個彌勒佛了。 現在我們的旅遊車行上了一座橋,它的名字叫做岷江大橋。顧名思義,橋下流淌的就是岷江了,岷江的源頭在那裡?團隊里有沒有去過九寨溝的朋友,如果有就因該知道,岷江的源頭發源於九寨溝的弓杠嶺和郎架嶺之間,源頭本來是很清澈的但是留到這里,水色受到了污染,已經發烏發黑了,我們當地人都很心疼稱它為「烏江」「小黑河」了 在樂山有小江城的雅喻,三江環抱的一個城市,現在我們只能看見岷江,還有兩條江看不到,一條是在歷史上很有名的大渡河,紅軍曾經飛度瀘定橋搶渡的大渡河,還有一條大家不那麼熟悉,叫做青衣江,年青的青,衣服的衣是我們樂山的本土江,我們的飲用水就是取自青衣江。三條大江在樂山大佛的腳下匯流,然後流到宜賓也就是五糧液的故鄉匯如長江,成為長江的八大支流之一。

⑶ 棲霞山游記

挺好的,這個周末去 12月4號吧應該是,先到火車站,往北走,有專門的南棲線,到那先買票後,然後免費坐車,景色特別號

⑷ 寫一篇歷史遺跡的游記文章(側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感嘆)450字

雲南

一、漢習樓船

漢武帝初年張騫出使西域,回來後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他報告說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看見邛山(在今四川省)出產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產的細布。當地的人說這些東西是商人從身毒(就是現在的印度)販來的。他認為既然身毒可以買到蜀地的東西,那大夏一定離蜀地不遠,於是建議開通一條從蜀地通往西域的通道。

漢武帝就派張騫為使者,帶著禮物從蜀地出發,去結交身毒。張騫把人馬分為四隊,分頭去找天竺。四路人馬各走了兩千里地,都沒有找到。往南走的一隊人馬到了今天大理洱海附近,被當地的昆明族給擋住了。因為西漢的士兵大多不習水性,無法征服洱海周圍善於水上作戰的昆明族,於是,征討一失敗告終。漢軍回長安以後,漢武帝在長安按照洱海的形狀開鑿了「昆明湖」,操練水軍,以期能打敗昆明族,征服洱海地區。這就是雲南歷史上有名的「漢習樓船」的歷史典故。

之後,在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兵臨滇國,滇舉國投降,漢朝就在滇的故地上設置了益州郡。這為雲南成為祖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奠定了基礎,也為祖國西南邊疆的形成和鞏固奠定了基礎。同時,郡縣制度的建立,改變了雲南諸部林立、不相統屬的局面,把雲南歷史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二、唐標鐵柱

公元680年,吐蕃攻佔了安戎(今四川汶川西南)後,控制了唐朝通往西南諸蠻的道路。隨後,吐蕃與唐朝在洱海地區展開了爭奪,他們之間的爭奪,其勝負關繫到唐朝政權的生死存亡。因為吐蕃向東擴張,不僅西北邊陲不得安寧,連中央王朝也受到威脅;吐蕃入犯蜀西及西洱河地區又使唐朝西南邊疆的安全面臨危機。為避免被動挨打的局面,唐必須從洱海地區抗擊吐蕃,與西北相配合,形成對吐蕃的包圍。因此,鞏固姚州都督府就成為保衛唐王朝全局戰略的重要措施。要鞏固姚州都督府,就必須依靠洱海諸蠻;洱海諸蠻的向背關系著姚州都督府的命運。為此,姚州都督府的首要任務就是隔斷吐蕃與洱海諸蠻的聯系,招撫諸蠻

為保衛姚州和抗擊吐蕃,唐朝於公元707年派監察御史唐九征為姚雟道討擊使,進討深入到洱海地區的吐蕃。當時吐蕃在漾水和濞水間架設鐵橋,以通西洱河,並在西洱河兩岸構築城堡。唐九征首先摧毀了守橋的城堡,繼而焚毀了兩坐鐵索橋,截斷了吐蕃進入西洱河地區的通道,戰役結束後,命書記閭邱均在劍川勒石建碑,立鐵柱於洱海北面,以紀念這次戰役的巨大勝利。這個鐵柱是唐對洱海地區實行有效統治的標志。

但這次戰爭的勝利也並未徹底改變洱海地區諸蠻對唐王朝時叛時附的局面,因為安戎城和昆明城還為吐蕃所控制。於是,奪回這兩坐城池成為唐朝爭奪洱海地區的當務之急。之後,又經過了4次戰爭,安戎城終於又回到了唐朝手中。吐蕃曾多次派兵反攻,皆失敗而去,兩城的收復,不僅鞏固了唐在西南地區的統治,也為南詔的興起創造了條件。

三、宋揮玉斧

「宋揮玉斧」這一典故說的是:北宋太祖趙匡胤在平定四川之後,手持玉斧(文房玩物)沿地圖的大渡河一劃,說:「此外非吾有也。」意思是宋朝再不要大渡河以外的地方了。這並不是因為宋朝不想要大理國這塊土地,而是因為北宋不像漢唐那樣國力強盛、疆域遼闊,當時北宋國勢貧弱,已無力再進攻雲南;加之宋太祖錯誤地總結唐朝扶持南詔而南詔叛唐的教訓,因此將雲南劃在疆域之外。

而實際上,大理國自建國以來,與宋朝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公元965年,當宋統一蜀地時,大理國立即派建昌(今四川西昌)的官員送牒入宋朝表示祝賀。968年,大理國又派使臣帶牒到宋朝要求通好。976年,白王請求內附,太宗冊封大理國國王為「雲南八國郡主」。1115年,大理國與宋朝正式建立臣屬關系,而這一關系一直延續到大理國滅亡。反映大理國與宋朝關系密切的另一個側面是以市馬為紐帶的經濟文化交流。宋朝的戰馬主要來自北方,稱為「陝馬」。宋朝南渡以後,陝馬來源斷絕,不得不主要依靠來自大理的戰馬。而馬市的繁榮,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大理國與宋朝之間相互依存、親密友好的關系。

四、元跨革囊

1253年,蒙古大汗蒙哥派其弟忽必烈率軍進攻雲南,計劃先滅大理,對南宋形成包圍態勢,最後消滅南宋,統一全國。忽必烈率十萬大軍來到金沙江畔,可是面臨著洶涌的金沙江水,蒙古軍隊無法渡江。正在為難之間,當地少數民族獻策,用革囊做筏子渡江。革囊即羊皮囊(也有用牛皮做的)。可用單個革囊縛在身上作漂浮器材渡江,也可多個皮囊連綴為筏子。於是忽必烈大軍就用革囊以及皮筏渡過金沙江,滅了大理國,將雲南歸於元的統治之下。

第二年忽必烈班師回朝,留下大將兀良合台戍守雲南,繼續平定大理各部。經過兩年多的征討,1256年大理國王段興智舉國歸附蒙古。之後,兀良合台向朝廷建議在雲南設置郡縣,設官料理民情。朝廷贊同並支持了他的建議,加封他為大元帥,賜給銀印,鎮守雲南。

元統一全國之後,1273年,忽必烈從親信大臣中派選回回人賽典赤·瞻思丁出任雲南省平章政事,到雲南籌建雲南行省,他也成為了雲南第一任行省長官。1276年將雲南行省所定的路、府、州、縣上報朝廷,並把雲南的政治中心從大理轉移到昆明。他在任期間,一方面整頓吏制、加強統一,穩定了社會。另一方面鼓勵農業,發展經濟,在全省各地大規模的實行屯田,並帶人修築了松花壩水庫這一沿用至盡的利民工程,水庫的修建降低了滇池的水位,不僅使滇池及其水系周圍的農田受益,而且在滇池的周圍形成了萬畝良田。

五、三征麓川

明朝朱元璋治理雲南諸族群的基本原則是「非為制其不叛,重在使其無叛」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明王朝採取了許多重要的舉措,企求在雲南的統治長治久安,並且的確取得了超過前代的巨大成就。但是,自明代統一雲南以後,當地族群的動亂此起彼伏,不絕於史。

最大的動亂是在明正統年間麓川(今雲南德宏瑞麗)思氏的反叛。至正初年,思可法崛起於勐卯,勢力逐漸擴大,於是設置平緬宣慰司

任命思可法為宣慰使。元末,思可法乘中原爭擾,兼並金齒各部,稱雄一方。

1382年,思倫法繼承職務,1385年思倫法調集10萬兵力又攻佔景東。1388年,思倫法以5萬兵力,大象百餘只,發動「定邊之戰」。沐英率

15000精騎,晝夜兼行,直奔定邊,大破象陣,殲滅了思氏的有生力量,思倫法敗退麓川。1389年,思倫法請降朝貢。為了穩定局勢,明朝廷於

永樂年初分設麓川、木邦、孟養、緬甸四個宣慰司。以後一直到明宣德年間,各部之間雖然有一些小糾紛,但是大體上安定。1413年,思任法繼任麓川宣慰使,他極力想要恢復他的父親思倫法所失去的失地,多次與鄰近的土司發生爭端。1438年,鎮守雲南的黔寧王沐晟開始調集大兵征討思任法,可軍事進展不順利,主將方政戰死,沐晟也因害怕朝廷怪罪而暴死。沐昂再次出兵,但是也無成效。思任法想要派遣使臣進貢朝廷以示修好,但是朝廷想徹底的解決麓川的爭端問題,於是在1441年、1443年、1448年三次派王驥率大軍征討麓川。「連年用兵,死者十七八,軍資爵賞不可勝計」。大軍三次征討麓川,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助長了思任法與其他三個宣慰司的爭奪。

1449年,因北方空虛,瓦剌攻入土木堡,明軍大敗,明英宗被擄走。可以說,瓦剌是「土木之變」的罪魁禍首,王驥三征麓川是導致「木之變」的根源。

六、改土歸流

明朝在平定雲南之後就根據雲南少數民族的特點,在廣大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制度,並不斷的使之完善。可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土司制度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已經不再適合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和中央的統治了。它雖然在歷史上起過有益的作用,但是本身這一制度就有不少的弊端。

土司統治下,土司世官其土,世有其民,對所屬人民有生殺予奪的權力,「主僕之分,百世不移」。土司統治下,人民生活艱難,同時也嚴重的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土司之間,土司內部也時常斗爭,相互搶劫村寨,濫殺無辜,使人民遭殃,影響了邊疆的穩定。土司擁有自己的武裝,他們利用自己的兵丁鎮壓當地人民,抗命朝廷,叛亂不絕。土司制度的長期存在,不利於國家的統一。隨著歷史的發展,土司制度的落後性與弊端日益突出。廢除土司制度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於是,在明朝末年的時候,在一些條件比較成熟的地方首先就廢除了土司,改以流官取代土官,實行改土歸流。

可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大規模的改土歸流主要是發生在清代雍正年間,主持西南改土歸流的是雲貴總督鄂爾泰。鄂爾泰認為土司制度是西南邊疆的最大隱患,必須盡早盡快解決。只有將橫暴桀驁的土司逐漸擒拿,在其統治地區逐漸改設流官,才是治本的方法。否則是不能解決西南邊疆的穩定和安寧的。

鄂爾泰的改土歸流主要以政治手段即招撫為主,在一些地區也通過武力強制實行改土貴流。經過雍正年間的改土歸流後,雲南境內的土司所剩已不多,剩餘土司中的大部分一直延續到20世紀50年代。

改土歸流後,清政府在原土司領地分別設置府、州、廳、縣,委派有任期、非世襲的流官進行直接統治,實行和內地一樣的各項制度,如設立保甲、編制戶口、丈量土地、釐定租稅、清查錢糧、建立學校、推廣儒學等。這不但促進了西南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教育的進步,也大大加強了清王朝在雲南的統治,使雲南邊疆與內地在政體上統一,進一步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七、反清起義

杜文秀領導的回民起義。

19世紀,雲南的地主商人之間為爭奪土地與礦權時常發生爭執,經濟權益的爭斗常常導致鄉紳權力之爭。由於宗教信仰的不同和風俗習慣的差異,這些斗爭逐漸演變成為漢族地主商人和回族地主商人之間的沖突,這些沖突日益激化。1845年,永昌府發生回漢互斗,官吏袒護漢人,大殺城內回民。1847年,杜文秀赴京控告永昌府殘殺回民之事,清廷改變了態度,支持回民。永昌漢人起而反對官府,再次攻殺回民。清政府前後態度不一致,意在擴大矛盾,使回漢自相殘殺。1856年5月,昆明發生回漢沖突,雲南巡撫下令對「滋事」回民,格殺無論。昆明城內外,大肆搜殺回民三天,殺死回民約三千人。繼而全生之內,不斷的出現燒殺回民的慘劇。回民在忍無可忍,退無可退,求助官府主持公平的希望徹底破滅之後,憤慨而勇敢的舉起了起義的大旗。回民起義在各地風起雲涌,不久匯成兩支大軍:一支由馬如龍、馬德新為首,活動在滇南和滇東地區;一支由杜文秀領導,戰斗在雲南西部。

1867年,杜文秀派二十萬大軍包圍昆明城,久攻不下。1869年清軍反攻,起義軍失利,退回滇西。1872年,清軍圍困大理,杜文秀服毒就義,起義失敗。

李文學領導的彝族人民起義。

在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下,彝族貧苦農民李文學在太平軍戰士王泰階、李學東的幫助下,於1856年5月,率領五千多農民,在彌渡縣瓦盧村天生營誓師起義。太平天國失敗後,清軍於1870年進攻哀牢山區,王泰階、田四浪不幸犧牲。1872年,李文學支持杜文秀起義失敗,不幸被俘,第二年慘遭殺害。起義軍將士在首領被害之後還英勇抵抗,最後義軍將士或犧牲、或失散,起義失敗。

八、保疆斗爭

景頗族人民的抗英斗爭

19世紀初,英帝國侵入緬甸後,企圖從雲南開辟一條自印度、緬甸到中國長江流域的通道。1831年,英國陸軍大尉斯普萊由印度經緬甸到雲南考察回國後,給英國政府寫報告,建議修築從緬甸仰光到雲南的鐵路。他的建議受到英國大資本家的重視,他們積極推動入侵雲南,開辟市場的活動。不久英國取得了在緬甸伊洛瓦底江自由貿易的權利。1874年,英國派遣伯朗率領二百餘人的武裝探測隊由緬甸進入雲南。同時,英國駐華公使派翻譯官馬嘉理從上海到雲南,前往中緬邊境迎接伯朗。馬嘉理沿途收集情報,在騰沖繪測地圖,激起了騰沖人民的反對。騰沖地方官員將他護送出境。他到了緬甸和伯朗會合後,於1875年率領武裝隊伍侵入今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邊疆各族人民義憤填膺,自動組織起來保衛祖國門戶,並得到雲貴總督岑毓英的支持。當馬嘉理率領先頭部隊到達盈江芒允、雪列時,景頗族、傣族、漢族群眾200多人將他們包圍住,勒令他們退出中國邊境,馬嘉理竟悍然開槍大、打死邊民。憤怒的民眾將馬嘉理及其隨從消滅在雪列戶宋河邊。此後,參加戰斗的群眾增加到了6千多人,乘勢將伯朗率領的英軍包圍起來。伯朗縱火燒山,乘煙霧彌漫逃脫,退出了中國邊境。

苗族人民的抗法斗爭

1883年至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和駐雲南清軍是抗擊法軍的主力,在西線大捷中給法軍以沉重的打擊。1884年法國軍隊入侵麻僳坡、馬關兩縣,當地猛峒苗族首領項崇周帶領苗族、瑤族、壯族、漢族等民眾數百人,用大刀、毒弩、火銃經過大小數十次激戰激退一千多以洋槍洋炮武裝的法國侵略軍,收復失地約七千平方公里。1855年,法國侵略者在猛峒一帶橫行霸道,項崇周率領苗族人民,在蒙通、船頭、扣林等地襲擊殲滅法國軍士200多人,擊退從黃樹皮、清永河前來救助的數百名援兵,迫使法軍退出中國邊境,不敢再踏入中國領土一步。法國軍隊曾多次派遣使者以重利厚禮誘惑項崇周,但他毫不為動,大義凜然,庄嚴宣告苗族是中國人,誓死保衛自己居住的中國領土,決不服從法寇。1889年中法會勘滇越邊界時,項崇周參與堪界工作,並提供邊界歷史資料,據理力爭,保衛國土,維護國家主權。清政府加封他為邊防團練營管帶,准許子孫世襲,並題賜「廟中之豪傑,邊防如鐵統」的巨大匾額。

僳僳族人民的抗英斗爭

1900年,英國侵略者侵佔片馬地區,當地僳僳族人民聯合景頗族、白族、漢族民眾在土把總左孝臣的領導下,群起反抗,將侵略軍逐出國境。1911年初,英國軍隊再次侵入片馬地區,左孝臣在抗擊英國侵略軍中壯烈犧牲。;僳僳族人民在僳僳族管事勒黑攝帕率領下,奮力抵抗。僳僳族人民的抗英斗爭得到了全國各族人民的聲援和支持。在僳僳族和邊境各族人民的打擊下,英國被迫正式承認片馬、古浪、崗房三個僳僳族村寨是中國領土,卻在當時私立界樁,建造營房,企圖長期霸佔。第一此世界大戰爆發後,英軍一度撤離。1922年,英軍卷土重來,再次侵佔片馬地區。在1961年簽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聯邦邊界條約》中,緬甸政府同意將屬於中國的片馬、古浪、崗房歸還中國。

佤族人民的抗英斗爭

英帝國佔領緬甸後,就把侵略魔爪伸到我國雲南西部的阿佤山區。他們不斷的派遣傳教士、探險隊進入阿佤山區收集情報,以金錢利誘、收買當地頭人酋長。班洪、班老、永班三個佤族部落之間盛產銀礦,1934年1月,英國派軍隊侵佔銀礦。班洪、班老佤族首領胡玉祿、胡玉山、胡忠華等召集十七個佤族部落首領歃血為盟,奮起抵抗英軍,保衛礦區。英軍沿南滾河推進,焚燒班老寨,班老王胡玉祿率領全寨男女老少退據龍頭山誓死不降。在當地傣族、漢族人民的支援下,擊退英國侵略軍,收復失地。1941年英國利用抗日戰爭面臨危機之時,以封閉滇緬公路相威脅,以換文方式同中國政府在阿佤山劃定一條有利於英國的邊界線,即所謂的「1941年線」,但未能在這條線上實際堪界,樹立界樁。在1961年簽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聯邦邊界條約》中,緬甸政府同意把班洪、班老地區歸還中國。

傣族人民的抗英斗爭

1891年英國組織兩個「探險隊」擅自侵入雲南邊疆傣族地區測繪地圖,收集情報。一隊沿伊洛瓦底江進入德宏地區。當英國探險隊到盈江縣干崖土司所屬銅壁關西側時,剛承襲干崖宣撫使的傣族土司刀安仁率領傣族和漢族民眾阻止英國探險隊的深入。與英國人對峙幾個月後,擊退英軍。不甘心失敗的英國軍隊再次侵入干崖,攻打天馬、漢龍兩關。刀安仁領導傣族人民奮起抵抗,將英國人驅逐出境。1898年英軍侵犯大青樹營盤,刀安仁率領傣族和景頗族等邊境民眾堅持抗擊英軍八年。使英國入侵德宏地區的陰謀未能得逞,為保衛邊疆,維護祖國領土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另一支英國「探險隊」約500人,經阿瓦山、孟連、勐遮、勐海抵達允景洪。當他們到達孟連時,明目張膽地將英國國旗插在白鶴山上,並召集當地的傣族民眾開會,鼓吹孟連如果歸附英國,傣族人民就會有「好日子」過。愛國的傣族人民不理睬他們的胡言亂語,砍到了英國國旗以示抗議。探險隊到勐遮、勐海時,傣族人民關門閉戶,不賣任何食品給侵略者,拒絕他們進入村寨。他們到允景洪時,再次把英國國旗豎起來,利誘車里宣慰寫投降書。他們的強盜行經立即遭到傣族人民的反抗。宣慰議事庭大臣都隆臘華嚴正警告英國人:車里是中國的領土,不準他們在中國的領土上胡作非為。隨即下令,全境居民不得賣食物給擅自闖入的英國人吃,不準他們進入村寨,並把英國國旗給扯了下來。這些英國人只好灰溜溜的離開西雙版納。當他們路過阿瓦山時,又遭到佤族人民的嚴重警告,不準他們在中國的土地上橫行霸道。勒令他們全部下馬,否則全部擊斃,「探險隊」的英國人只好乖乖的下馬鼠竄而逃。

⑸ 秋天去哪裡看楓葉最美..最靜.如廟呀等地方.

現在北京香山的紅楓葉已經凋落了,所以選擇在11月份,可以考慮到南方看紅葉,比如四川理縣的米亞羅紅葉、南京棲霞山紅葉、昆明西山紅葉。現在還可以看到。

⑹ 游記作文400字樂樂課堂暑假涿州附近

涿州市博物館
涿州市博物館於該市華陽西路和東大街交叉口西北角,佔地面積約12畝。建築風格為中國古典園林風格與現代建築相結合,使用面積5000平方米,設計有1個序廳、1個大陳列廳,6個專題陳列廳和1個臨時展廳及觀眾互動休閑區。涿州市博物館將完全免費對公眾開放,市民可以持身份證、駕駛證、軍官證、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人保障卡、武警警官證、戶口薄、 護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往來港澳通行證等有效證件就可以領免費 門票
今天周五學校帶我們去涿州博物館,展櫃中陳列著慧能祖師的造像。「這是由佛教著名的南華寺方丈捐獻的。」據講解員介紹,高僧慧能是涿州范陽盧氏後裔,在中國佛教史開創了中國的禪宗。據講解員介紹,東漢後期以大儒盧植為始祖,范陽盧氏逐漸成為中華四大名門望族之一,至唐代中期,入正史者共840 人,其中22人做過宰相,千百年來盧氏後裔播譽天下。如今,盧植故里盧家村成了海內外盧氏宗親尋根祭祖的聖地,形成了名動四海的盧氏文化。
「一座擁有深厚文化底蘊和財富的城市需要一座博物館來記載和展示自己的歷史。」涿州博物館館長楊衛東說。據《河北省古代人物綜錄》記載,全省有126個縣(市)有古代人物記載,每縣(市)一般為30-50人,最多的地方是涿州,共有257人。除了劉備、張飛,還有一代詩人盧照鄰、賈島,地理學家酈道元等。

⑺ 六年級作文

北京長城游記

不到長城非好漢!北京周圍有許多保存完好的長城遺址。長城是歷史。她蜿蜒於群山之中,經過千百年風霜雨雪的洗禮,卻不失雄偉與威嚴。不同季節、不同時間、不同天氣長城都會顯示出不同的風姿。
黃花城是離市區最近的保存完好的長城。我們曾多次去過這里。春夏秋冬,風景各異。交通十分方便。我們也是去延慶的途中偶然發現的。現在可能已經收錢了。她處於兩山夾一水之間,地勢險要,巨石上書「金湯」,固若金湯是也。她依山傍水,走勢起伏,夏天滿山黃花,冬天長城腳下冰掛十分美麗。長城保存基本完好,在一座烽火樓還有一塊石碑,上書當年直隸總督巡查之事,不知是否已被保護起來。可以從黃花城走到箭扣。開車走從長陵到四海的公路,十分方便。實在是可去之處。
司馬台是已被開發的北京長城中的險峻之最,不少長城宣傳照片都是在這里拍的。這里的長城在陡峭的山脊之上,越向上,越陡峭。有單邊牆、天梯等景點。這里開發比較早,基本保持了明長城的原貌。特別是著名的燒字長城磚,為明萬曆年制。相隔一湖,就是金山嶺長城,不過已經人工修復,沒有滄桑感了。但如果您身體不好,可以去這里一看。司馬台和金山嶺交通也很方便,有許多專線車到那裡。
響水湖地處懷柔,屬於尚未大范圍開發的長城,正因為人少,所以很多部分草已經齊腰深了,上去一定要小心。這里有紅鱒魚場,山泉清冽,是避暑休假的好地方。響水湖是懷柔的主打景點之一,所以交通比較方便,位於從慕田峪到十三陵的路上。
北京箭扣長城,從昌平向北,經長陵、黑山寨,從黃花鎮奔懷柔。過響水湖,從一個口拐到卧佛山莊。遠遠地看到長城。我們硬著頭皮往上爬,可是實在離長城太遠只好原路返回。開車繞道崎峰茶,從北京金礦向南拐到西柵子,這里有兩段長城。一段是望京樓,上去要一小時,另一段是箭扣,半個小時就能上去。這兩段長城都未開發,保持了原狀,沒什麼遊人。從這里可以輕松地爬上箭扣長城,向南看,感覺極好。向東走一個烽火台,就有一段天梯十分陡峭,但風景優美,長城依山蜿蜒,氣勢雄偉。這里號稱長城第二險段,風景十分美麗,長城險要,保存完好,是長城中難得的攝影基地。聽說要開發,所以請快去。向東可以走到慕田峪,向西可以走到黃花城,或者到長城結。
西柵子第二景是天梯、單邊和鷹飛倒仰,我們早就聽說過長城結,但對於究竟九眼樓還是長城結是長城真正的分界點呢?為了探詢究竟,我們出發了。從懷柔驅車不到一小時,到達西柵子村。由於這里還未開發,所以路不怎麼樣,而且也沒有路標。我們到了一個三岔路口,向左是箭扣、望京樓。其他就不詳了。我們選了中間一條路。(後來才知道選錯了路,向右才是長城結)。路很快就走不下去了,向村裡老鄉詢問,才知這里走不到長城結,但這里比長城結那邊好。這邊長城叫天梯、單邊、鷹飛倒仰。好長的名字!前兩個名字聽的太多了,但第三個還沒聽說過。只好步行前進。經過大約一個小時的跋涉,我們站在了一段保存完好的長城上了。我們稍做休息就開始沿著長城行進,准備從這里直奔長城結。這里比箭扣保存的還好,但由於人比較少,所以灌木幾乎把路都堵死了。經過一段緩坡,長城開始沿著山勢陡峭起來,有一段長城可能就是天梯,長不到一百米,但坡度有五十六度,長城最窄處只有不到六十厘米,十分奇特。向左右一看,都是懸崖峭壁。以前以為司馬台是長城險峻之最,現在看來,長城沒有之最。行進了大約兩個鍾頭,長城忽然斷掉了。好象一個瀑布一下掉到幾十米的谷中,從旁邊小路下去一看,這段長城就是鷹飛倒仰。可能由於山體變動,長城倒掛在懸崖上,可謂奇觀。從這里離長城結只有兩個烽火樓了。我們拿望遠鏡仔細觀察,發現真正的長城分界點是九眼樓,從長城結分開的長城沒多遠就斷了。極目遠眺,長城浩浩盪盪從山海關過來,從九眼樓分開,依山勢一路北上奔張家口。另一路奔淶源,真是雄偉。我們由衷地感嘆:長城只能用兩個字來描寫——偉大。
黃崖關位於河北境內,經過了修復,下面沒什麼,但往上卻比較陡峭,有一座古長城烽火樓,可以接著走下去。阿健去年歇年假,時間短,獨自開一輛租來的破奧拓利用一天打了一個來回。長城上也沒什麼人,感覺也不錯。
西水峪從昌平環島奔十三陵,走到四海的公路。到了西水峪,花了十五元門票看了看水庫。上長城根本不用買票,從一個村裡一拐彎,就到長城腳下了。長城只剩下底部的花崗岩基座,上面的城牆已經沒有了,我們向黃花城方向爬上一會,由於雨大起來,長城上灌木太密,只好原路返回。另一側長城沿著山勢,直插西水峪水庫,十分壯觀。據老鄉介紹,這里解放戰爭時曾打過仗,所以長城毀壞比較嚴重,順著長城可以走到黃花城,另一邊可以走到龍泉峪。
沿河城古敵台:總是迷路、金米黃、口販子和老司機准備今天去黃草梁。但由於租來的怯懦機發生故障,只好到沿河城轉了一圈。不想因禍得福,領教了沿河城古敵台的豐姿。從109國道一直向西,快到齋堂鎮,有一個口寫著珍珠湖,向北拐,即可到沿河城。在這里可以看到沿河城古城,寬闊的永定河從古城邊流過,十分令人懷古。向回走有一個岔道向山中延伸,可以到達沿河城的三、四、五號敵台。這里山勢險峻,兩山夾一溝,敵台建於半山之上,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古敵台保存完好,又沒有人看管,保存下來真是奇跡。
龍泉峪:從馬甸上八達嶺高速,到昌平之後向十三陵方向繼續前行,從泰陵上昌赤線,一路秋色宜人,山上樹葉顏色各異,和藍天相映,好象一幅國畫。在路上還可以看到一段僅剩的十三陵界牆。再前行一段,路右側即可看到蜿蜒的長城。從龍泉峪路口轉下土路,大約兩三里路的樣子就到了龍泉峪村。從村口向上沿小路行進,路兩邊都是果樹,滿地都是山楂果,樹上果實累累。大約走了一里地就上了長城。這里沒有開發,所以只有我們兩個人,比較清凈。長城保存得比較完好,越向上,越完整,從第三個敵樓向東北瞭望,即可看到之字形長城,如果不仔細看,就好象四層長城從近及遠排開,很是壯觀。過了第四個敵樓,就可看到遠處的西水峪水庫象一塊碧玉鑲嵌在群山之間。長城到了一座山崖上突然中斷,原來古人以山崖為天然屏障,防禦敵人。從第四個敵樓邊上有一條小路可以繞到山崖的另一側的通向西水峪的長城。我們從山上向昌赤公路的另一側瞭望,看到長城沒多遠就中斷了,《駕車游北京》上介紹,因為這段長城不是主線,所以只修建了一段。我們下了長城之後,繼續駕車前行,在路邊看到另一段殘破的城牆沿山脊向西南延伸,當地人稱為秦始皇打的石牆,看樣子有歷史了。我們從永寧經四海、二道關到達黃花城拍了幾張黃昏的照片之後返京。這條路線交通方便,人卻不多,確實可去。從德勝門到延慶的公共汽車有龍泉峪一站,可以很方便地到達。
冬日邊城---長峪城、鎮邊城、橫嶺、燕長城:昨天北京下了第一場象樣的雪,天一直陰沉沉的。今天一早,向窗外一看,朝陽中天格外地晴朗。我們按原計劃出發,開著租來的富康經八達嶺高速,從沙河出口出高速,經羊坊、劉村、高崖口到達馬刨泉三岔路口,向北轉第一個路口向左拐,前行不遠,就看見遠處山上有一段城牆,走到路的盡頭是一座古城,城牆已經比較殘破,但南城門保存比較完好,門洞裡面還有一個瓮城,城門洞上牌匾的痕跡還很明顯,但匾已不見,只剩下文革時的毛澤東思想閃金光的畫像。長峪城建於1520年,1537年擴建,是從延慶盆地進京的又一個要道,所以多年來戰亂不斷。據當地老鄉講,八路和日本人在這里還打過一仗,並給我們指了許多牆上的槍眼痕跡。400多年過去了,長峪城依然把守著這條不在重要的古道,在狂風中屹立。出了長峪城,我們向回走,經過大村向河北方向駛去,一進河北界,路就變成了石字路,路上也不見了村莊,只能看見路兩邊的崇山峻嶺。忽然不遠處山上出現一個人字形的城牆痕跡,走進了一看,原來是一座古城遺跡,經查證,這里是鎮邊舊城遺跡,因為被大水沖了,所以被遺棄了。當年的軍事重鎮變成了一片荒地。再向前行不遠,就到了鎮邊新城,城牆仍然很完整,北門洞依然是出城的主要通道,在狂暴的北風中這座古城顯得十分蒼涼。當年金戈鐵馬的古戰場,今天已被人遺忘。進城之後,只見城中老房子到處都是,還有一個古戲台,規模比較大,可以想像當年的興盛,如今已成了柴房了。出了鎮邊城向北經過一段荒無人煙的土路,就到達了古城橫嶺,橫嶺城保存的相當完好,南門有兩個門洞,現在仍然很完好,東南還有一個門洞,不知為何開的。城北門更加有意思,在門洞上面還有一個小廟,門窗俱齊,現在也成了柴房了。橫嶺城的東西山上的城牆保存也比較好,其形狀恰似居庸關,也是一個橢圓形。出了橫嶺向北不遠,就開始上山,不遠處山脊上蜿蜒著一段殘破的長城,穿過長城與公路交會處不久,有一條小路向左側上山。我們抱著試一試的想法,開車拐上去,路很窄,而且比較陡峭,只見右邊是碎石陡坡,十分危險。路轉過了一座山峰後竟然繞到了燕長城的腳下。我們十分驚異地看著眼前的古人的傑作。這段長城已經比較殘破,但單邊牆還依稀可見,垛口已變成三角形。站在長城上向北遠眺,只見遠處是已冰凍的官廳水庫和平坦的懷來盆地,長城橫亘在群山上向一道屏障把守著北京的門戶。關於這道長城的修建年代還有所爭議,但從其建造特點和殘破程度看確實不象明長城。從這段長城下去就到了官廳水庫邊上,經過了大山口古城,就是只剩下土堆的燕長城遺址,自東向西一字排開,雖然破舊但氣勢猶存。這條路線上古跡眾多,但由於交通不便,地處深山,所以都完好地保存下來,希望還能一代一代保存下去。
潘家口水庫、喜峰口長城游記:五一節放假七天,老司機、留著門票、睡不醒、總是迷路租了輛2000,一早從北京出發,走京順路到順義,然後順著很寬的馬路到平谷,經興隆一直向東,途中經過半壁山、藍旗營,順著去寬城的路就可以到潘家口水庫了。一定要記住的是自駕車要想直接開到喜峰口,就不要從旅遊接待處下去,而應該向回開一點,從村口下去,經過一座大橋穿過村莊,路的盡頭就是赫赫有名的喜峰口長城。我們是黃昏到的,只見一輪落日將遠山、近水和水中的長城染得通紅,十分美麗,讓人有一種歷史感。聽當地人介紹,當年清兵入關就是從這里打到遵化,穿越牆子路,直進京城的。抗日戰爭,國民黨29軍在宋哲元的帶領下與日本鬼子血戰一場。1979年,修了潘家口水庫,將喜峰口淹沒,形成了獨特的水下長城。這里既有人類的傑作---長城、水庫,又有自然的美景,確實是可去之處。但由於旅遊管理較差,所以一定要准備好,住宿可以不在旅遊區,向回走不遠就有較好的旅館。千萬不要開車下河灘,否則很容易陷在沙中,當地人會抽著煙看著你推車,直到你放棄之後,再開一個天價幫你拖車。快艇也比較貴,看經濟實力了。從北京到潘家口水庫,一路都是柏油路,只在藍旗營有點顛簸,一般車都可以去,由於山路較多,所以最好做兩日游。
大榛峪位於北京懷柔境內,我們從長城畫冊上看到那裡的景色很美,所以決定親眼看一看。為了能照到好照片,我們早上三點多就從北京出發了。到達大榛峪村的時候,晨曦微露,起伏的山峰被一層濃濃的綠所籠罩。我們准備好裝備,開始向山谷走去。山谷里長滿了果樹,有杏樹、核桃樹、栗子樹、花椒樹,樹上已經果實累累。山谷里十分幽靜,只有我們幾個人。走了不遠,轉過一個小山,就看到前面山上一段長城沿山脊直插谷底,然後掉頭向上,翻山而去,十分壯觀。在谷底的長城已被洪水沖斷,露出巨石累起的長城斷面。我們從旁邊的一條小路攀上長城,向東側爬上去。開始的一段長城自然坍塌得比較嚴重,但越向上,保存得越完好。這時,太陽已經從東方升起,群山的顏色變成了一種閃爍著光芒的嫩綠,長城從東向西沿著山勢蜿蜒起伏,與嫩綠溶為一體,讓人不得不感嘆古人的力量。大榛峪長城有幾個特點,首先,從谷底向西側的長城並未沿著山脊繼續向上修,而是從中間的絕壁突然向下拐了九十度的彎,沿著谷底再盤旋而上;第二,這里的長城東西兩側建築形式完全一樣,而谷底這段卻明顯不一樣;第三,這里的敵樓規模較大,我們就經過三個保存較好的五眼樓;第四,這里的石刻保存較好,我們就看到了石碑和牆上銘刻各一塊;第五,這里有不多見的長城三叉交匯城門一座,門洞保存完好。大榛峪交通方便,未被開發,風景優美,是京郊旅遊的好地方。
淶源,顧名思義,淶水之源頭,又叫涼城,境內景點眾多。淶源實際上是拒馬河、易水、淶水三水之源頭。有橫嶺子、烏龍溝、虎山、仙人峪、十瀑峽、白石山等風景區。淶源山清水秀,既是避暑勝地,又是野遊的好地方。喜歡長城的朋友可以到烏龍溝、插箭嶺去看一看。我們到到這里的時候已經下午三點半了。我們先在十瀑峽附近的村子裡找了一位老鄉家住下,然後,從村子邊上的玉米地里穿過去進山。走過一個採石廠,只見左面的巨大的花崗岩山脊上長城在俯視著我們。雖然時間已不早,但我們還是沖動地從裸露的巨石上爬上去。這里的長城因為沒有開發,所以保存完好,建造用的是花崗岩,經歷了歲月的洗禮,依然雄偉庄嚴。上面只有山羊的足跡,個別烽火樓獨處於險峰之上,幾乎沒有毀壞,保存的十分完好。站在烽火樓之上,遠眺群山和蜿蜒的長城和血紅的落日,想起當年鐵馬金戈、烽火連天,今天殘垣斷壁,心中不禁嘆息人生短暫,青山不老。當晚,老鄉給我們做了一頓難忘的可口的農家飯,至盡我們還懷念那金黃的炒雞蛋。晚上山村裡十分寂靜,我們一字排開,躺在土炕上,互相講著嚇人的鬼故事,不久就酣然入睡了。第二天,我們到十瀑峽享受了一下清涼的感覺,放了無數的二踢腳,心情好到了極點。淶源是集中了歷史遺跡、自然風光與一身的旅遊景點。淶源交通便利。可以從北京三環的公主墳橋向西上108國道,順國道即可到達。也可以走京石高速,從高碑店出高速,經淶水到紫荊關,再上108國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紫荊關。紫荊關是古代九大名關之一和明長城的重要關隘,與居庸關、倒馬關並稱「三關」。關城十分雄偉,共有城門9座、水門4座、戰台19處。可以順路去看一看。
雨後登臨九眼樓:近日北京雨水不斷,阿健和美能達、老司機、留著門票一塊去登九眼樓。由於昨天下了場大雨,所以山中到處溪流飛瀑,彷彿到了江南。把車停在一個簡易停車場之後,我們開始登山,土路已經變成了小河,我們只好向鹿一樣跳來跳去,涉水過河。一路上林木茂密,水流潺潺,鳥語花香。景區在山路邊設置了木凳子,我們走一會兒,歇一會兒,不久就看見山頂出現了一個殘破的敵樓,那就是著名的九眼樓。它位於海拔1141米的火焰山頂,幾百年來,她一直守衛著北京的北大門。現在的九眼樓已經比較殘破了,外層只剩下搖搖欲墜的瞭望窗,內層的拱頂內室保存比較完好,地面的方形漫磚依然平整。從九眼樓放眼四望,南面的北京結近在咫尺,北面的黑坨山巍然屹立,一條只剩碎石牆基的長城向西蜿蜒,十分壯麗。去九眼樓可以從馬甸橋上八達嶺高速,在長陵路口向九渡河、黑山寨方向走,過黃花城到四海,向琉璃廟方向拐,路邊有一個牌子指向火焰山風景區,沿路牌走即可到達。本條路線路況很好,只有最後一段土路。

⑻ 將台堡游記作文

我講紅軍長征的故事,那些用鮮血和生命寫下的無數動人的故事,一直伴隨著我的成長,成為不斷激勵我前進的不竭動力。
還在我剛上幼兒園時,父親就找來一些紅軍長征的連環畫讓我看,我邊認字邊記住了不少紅軍的故事,還在幼兒園講給小朋友聽。上小學時,經常出差的父親只要一回家,就關心我的學習,每當看到我的作業本上打滿「√」和考試成績優良時,就講一個故事作為獎勵,我記得講得最多、印象最深的還是紅軍長征的故事。
小時候我對長征精神的理解雖然還比較膚淺,但還是認真地照著紅軍的樣子去做,用長征精神激勵自己。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我用紅軍「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故事鞭策自己,攻克了學習上一個個「攔路虎」,使自己各門功課成績在班級都名列前茅;在他人需要幫助時,我用紅軍「一袋干糧」、「七十六粒糧食」等故事激勵自己,主動為他人排憂解難,體味助人的快樂;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我用紅軍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精神教育自己,從而自覺犧牲個人利益,主動關心集體利益,積極參與公益事業。我為三峽工程捐款和為城市建設獻

⑼ 古今賢文

《赤壁賦》是蘇軾於「烏台詩案」獲釋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時所作。元豐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後兩次游覽黃州城外的赤壁,寫了兩篇游記,後人習慣稱前一篇為《赤壁賦》或《前赤壁賦》,稱後一篇為《後赤壁賦》。蘇軾的《赤壁賦》可以說是「一賦兩篇」, 讀《赤壁賦》應該將前後兩篇連起來看。如果沒有後賦,前賦表達的思想便顯得不夠明朗;如果沒有前賦,後賦便顯得過於神秘,

前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後赤壁賦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於是攜酒與魚,復游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讒①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44洛神賦 [翻譯 譯文 全文 原文]


44洛神賦 洛神賦 〔三國·魏〕曹植 【作者小傳】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封陳王,謚曰思,世因又稱陳思王。植少有才華,長於軍旅。《魏志》本傳載其「年十歲余,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頗得曹操寵愛,曾擬立為太子,後因「任性而行,不自雕」而罷。及曹丕、曹睿相繼為帝,植倍受猜忌,「十一年中而三徙都」,雖屢次上疏欲為國效力而不得,終鬱郁寡歡,發疾而卒,年僅四十一歲。曹植的文學成就甚高。其詩以五言為主,題材廣,形式多,意象生動,語言精美,是建安詩作的傑出代表。《詩品》稱其「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其賦婉麗多姿,或言神寄情,或托物寓意,對魏晉南北朝抒情小賦的興盛起有重要的倡導作用。其文以前期書信、雜論及後期表疏為佳,敘事議論大多文采斐然,妙趣橫生。後世文人對曹植極為推重。有《曹子建集》十卷,現存最早版本為南宋嘉定六年刻本。 【題解】《洛神賦》是曹植久負盛名的代表作。最初見於蕭統《文選》。據序稱,此賦系曹植於黃初三年(222)入朝後歸濟洛川,因感宋玉對楚王說神女之事而作。蔡邕《述行賦》雲「乘舫舟溯湍流兮,浮清波以橫厲。想宓妃之靈光兮,神幽隱而潛翳」,殆為此賦所本。賦首紀歸程,次摹洛神,繼悵道殊,末懷哀戀。其對洛神的描寫雖借鑒宋玉的《神女賦》,卻多用比喻烘托,形象愈見鮮明飄逸。且情思綣繾,寄託遙深。此賦舊有「感甄」之說,謂植曾求甄氏女,後女為曹丕所得,及卒,植思而賦之,故又名《感甄賦》。或以為植藉此寄託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以抒壯志不伸之意,「亦屈子之志也」(《義門讀書記》)。《洛神賦》在歷史上影響極大。除詩文傳誦外,晉王獻之有墨寶傳世,顧愷之有丹青留人,明汪道昆有雜劇搬演,可見其為後人傾慕之至。 黃初三年〔1〕,余朝京師〔2〕,還濟洛川〔3〕。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4〕。感宋玉對楚王說神女之事〔5〕,遂作斯賦。其詞曰: 余從京域〔6〕,言歸東藩〔7〕,背伊闕〔8〕,轘轅〔9〕,經通谷〔10〕,陵景山〔11〕。日既西傾,車殆馬煩〔12〕。爾乃稅駕乎蘅皋〔13〕,秣駟乎芝田〔14〕,容與乎陽林〔15〕,流盼乎洛川〔16〕。於是精移神駭〔17〕,忽焉思散〔18〕。俯則未察,仰以殊觀〔19〕。覩一麗人,於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20〕:「爾有覿於彼者乎〔21〕?彼何人斯,若此之艷也!」御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之所見也,無乃是乎〔22〕!其狀若何?臣願聞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23〕,婉若游龍〔24〕。榮曜秋菊,華茂春松〔25〕。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26〕。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27〕;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淥波〔28〕穠纖得中〔29〕,修短合度〔30〕。肩若削成,腰如束素〔31〕。延頸秀項〔32〕,皓質呈露〔33〕。芳澤無加,鉛華弗御〔34〕。雲髻峨峨〔35〕,修眉連娟〔36〕。丹唇外朗,皓齒內鮮〔37〕。明眸善睞〔38〕,靨輔承權(39〕。瑰姿艷逸〔40〕,儀靜體閑〔41〕。柔情綽態〔42〕,媚於語言。奇服曠世〔43〕,骨像應圖〔44〕。披羅衣文璀燦兮〔45〕, 珥瑤碧之華琚〔46〕。戴金翠之首飾〔47〕,綴明珠以耀軀。踐遠游之文履〔48〕,曳霧綃之輕裾〔49〕。微幽蘭之芳藹兮〔50〕,步踟躕於山隅〔51〕。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52〕。左倚采旄〔53〕,右陰桂旗〔54〕。攘皓腕於神滸兮〔55〕,采湍瀨之玄芝〔56〕。 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振盪而不怡〔57〕。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58〕。願誠素之先達兮〔59〕,解玉佩以要之〔60〕。嗟佳人之信修兮〔61〕,羌習禮而明詩〔62〕。抗瓊珶以和予兮〔63〕,指潛淵而為期〔64〕。執眷眷之款實兮〔65〕,懼斯靈之我欺〔66〕。感交甫之棄言兮〔67〕,悵猶豫而狐疑〔68〕。收和顏而靜志兮〔69〕,申禮防以自持〔70〕。 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71〕。神光離合〔72〕,乍陰乍陽〔73〕。竦輕軀以鶴立〔74〕,若將飛而未翔。踐椒途之郁烈〔75〕,步蘅薄而流芳〔76〕。超長吟以永慕兮〔77〕,聲哀厲而彌長〔78〕。爾乃眾靈雜沓〔79〕,命儔嘯侶〔80〕。或戲清流,或翔神渚〔81〕,或采明珠,或拾翠羽〔82〕。從南湘之二妃〔83〕,攜漢濱之游女〔84〕。嘆瓠瓜之無匹兮〔85〕,詠牽牛之獨處〔86〕。揚輕袿之猗靡兮〔87〕,翳修袖以延佇〔88〕。體迅飛鳧〔89〕,飄忽若神。陵波微步,羅襪生塵〔90〕。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91〕,若往若還。轉盼流精〔92〕,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93〕。華容婀娜〔94〕,令我忘餐。 於是屏翳收風〔95〕,川後靜波〔96〕。馮夷鳴鼓〔97〕,女媧清歌〔98〕。騰文魚以驚乘〔99〕,鳴玉鑾以偕逝〔100〕。六龍儼其齊首〔101〕,戴雲車之容裔〔102〕。鯨鯢踴而夾轂〔103〕,水禽翔而為衛〔104〕。於是越北沚〔105〕,過南岡,紆素領,回清揚〔106〕。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107〕。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108〕。抗羅袂以掩涕兮〔109〕,淚流襟之浪浪〔110〕。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無微情以效愛兮〔111〕,獻江南之明璫〔112〕。雖潛處於太陰〔113〕,長寄心於君王。忽不悟其所舍〔114〕,悵神宵而蔽光〔115〕。 於是背下陵高〔116〕,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冀靈體之復形〔117〕,御輕舟而上溯〔118〕。浮長川而忘反,思綿綿而增慕〔119〕。夜耿耿而不寐〔120〕,沾繁霜而至曙。命僕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121〕。攬騑轡以抗策〔122〕,悵盤桓而不能去〔123〕。 ——選自人民文學出版社排印本《曹植集校注》 黃初三年,我來到京都朝覲,歸渡洛水。古人曾說此水之神名叫宓妃。因有感於宋玉對楚王所說的神女之事,於是作了這篇賦。賦文雲: 我從京都洛陽出發,向東回歸封地鄄城,背著伊闕,越過轘轅,途經通谷,登上景山。這時日已西下,車困馬乏。於是就在長滿杜蘅草的岸邊卸了車,在生著芝草的地里喂馬。自己則漫步於陽林,縱目眺望水波浩渺的洛川。於是不覺精神恍惚,思緒飄散。低頭時還沒有看見什麼,一抬頭,卻發現了異常的景象,只見一個絕妙佳人,立於山岩之旁。我不禁拉著身邊的車夫對他說:「你看見那個人了嗎?那是什麼人,竟如此艷麗!」車夫回答說:「臣聽說河洛之神的名字叫宓妃,然而現在君王所看見的,莫非就是她!她的形狀怎樣,臣倒很想聽聽。」 我告訴他說:「她的形影,翩然若驚飛的鴻雁,婉約若游動的蛟龍。容光煥發如秋日下的菊花,體態豐茂如春風中的青松。她時隱時現象輕雲籠月,浮動飄忽似回風旋雪。遠而望之,明潔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近而視之,鮮麗如綠波間綻開的新荷。她體態適中,高矮合度,肩窄如削,腰細如束,秀美的頸項露出白皙的皮膚。既不施脂,也不敷粉,發髻高聳如雲,長眉彎曲細長,紅唇鮮潤,牙齒潔白,一雙善於顧盼的閃亮的眼睛,兩個面顴下甜甜的酒窩。她姿態優雅嫵媚,舉止溫文嫻靜,情態柔美和順,語辭得體可人。洛神服飾奇艷絕世,風骨體貌與圖上畫的一樣。她身披明麗的羅衣,帶著精美的佩玉。頭戴金銀翡翠首飾,綴以周身閃亮的明珠。她腳著飾有花紋的遠游鞋,拖著薄霧般的裙裾,隱隱散發出幽蘭的清香,在山邊徘徊倘佯。忽然又飄然輕舉,且行且戲,左面倚著彩旄,右面有桂旗庇蔭,在河灘上伸出素手,采擷水流邊的黑色芝草。 我鍾情於她的淑美,不覺心旌搖曳而不安。因為沒有合適的媒人去說情,只能藉助微波來傳遞話語。但願自己真誠的心意能先於別人陳達,我解下玉佩向她發出邀請。可嘆佳人實在美好,既明禮義又善言辭,她舉著瓊玉向我作出回答,並指著深深的水流以為期待。我懷著眷眷之誠,又恐受這位神女的欺騙。因有感於鄭交甫曾遇神女背棄諾言之事,心中不覺惆悵、猶豫和遲疑,於是斂容定神,以禮義自持。 這時洛神深受感動,低回徘徊,神光時離時合,忽明忽暗。她象鶴立般地聳起輕盈的軀體,如將飛而未翔;又踏著充滿花椒濃香的小道,走過杜蘅草叢而使芳氣流動。忽又悵然長吟以表示深沉的思慕,聲音哀惋而悠長。於是眾神紛至雜沓,呼朋引類,有的戲嬉於清澈的水流,有的飛翔於神異的小渚,有的在採集明珠,有的在俯拾翠鳥的羽毛。洛神身旁跟著娥皇、女英南湘二妃,她手挽漢水之神,為瓠瓜星的無偶而嘆息,為牽牛星的獨處而哀詠。時而揚起隨風飄動的上衣,用長袖蔽光遠眺,久久佇立;時而又身體輕捷如飛鳧,飄忽游移無定。她在水波上行走,羅襪濺起的水沫如同塵埃。她動止沒有規律,象危急又象安閑;進退難以預知,象離開又象回返。她雙目流轉光亮,容顏煥發澤潤,話未出口,卻已氣香如蘭。她的體貌婀娜多姿,令我看了茶飯不思。 在這時風神屏翳收斂了晚風,水神川後止息了波濤,馮夷擊響了神鼓,女媧發出清泠的歌聲。飛騰的文魚警衛著洛神的車乘,眾神隨著叮當作響的玉鸞一齊離去。六龍齊頭並進,駕著雲車從容前行。鯨鯢騰躍在車駕兩旁,水禽繞翔護衛。車乘走過北面的沙洲,越過南面的山岡,洛神轉動白潔的脖頸,回過清秀的眉目,朱唇微啟,緩緩地陳訴著往來交接的綱要。只怨恨人神有別,彼此雖然都處在盛年而無法如願以償。說著不禁舉起羅袖掩面而泣,止不住淚水漣漣沾濕了衣襟,哀念歡樂的相會就此永絕,如今一別身處兩地,不曾以細微的柔情來表達愛慕之心,只能贈以明璫作為永久的紀念。自己雖然深處太陰,卻時時懷念著君王。洛神說畢忽然不知去處,我為眾靈一時消失隱去光彩而深感惆悵。 於是我舍低登高,腳步雖移,心神卻仍留在原地。余情綣繾,不時想像著相會的情景和洛神的容貌;回首顧盼,更是愁緒縈懷。滿心希望洛神能再次出現,就不顧一切地駕著輕舟逆流而上。行舟於悠長的洛水以至忘了回歸,思戀之情卻綿綿不斷,越來越強,以至整夜心緒難平無法入睡,身上沾滿了濃霜直至天明。我不得已命僕夫備馬就車,踏上向東回返的道路,但當手執馬韁,舉鞭欲策之時,卻又悵然若失,徘徊依戀,無法離去。 (曹明綱) 【注釋】 〔1〕黃初:魏文帝曹丕年號,公元220—226年。〔2〕京師:京城,指魏都洛陽。按曹植黃初三年朝京師事不見史載,《文選》李善注以為系四年之誤。〔3〕濟:渡。洛川:即洛水,源出陝西,東南入河南,經洛陽。〔4〕斯水:指洛川。宓妃:相傳為宓羲氏之女,溺死於洛水為神。《離騷》:「我令豐隆乘雲兮,求宓妃之所在。」〔5〕「感宋玉」句:宋玉有《高唐》、《神女》二賦,皆言與楚襄王對答夢遇巫山神女事。〔6〕京域:京都(指洛陽)地區。〔7〕言:發語詞。東藩:古代天子封建諸侯,如藩籬之衛皇室,因稱諸侯國為藩國。〔魏志》本傳:「(黃初)三年,立為鄄城王。」鄄城(即今山東鄄城縣)在洛陽東北,故稱東藩。〔8〕伊闕:山名,即闕塞山、龍門山。《水經注·伊水注》:「昔大禹疏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北流,故謂之伊闕矣。」山在洛陽南,曹植東北行,故曰背。〔9〕轘轅:山名,在今河南偃師縣東南。《元和郡縣志》:「道路險阻,凡十二曲,將去復還,故曰轘轅。」〔10〕通谷:山谷名。華延《洛陽記》:「城南五十里有大谷,舊名通谷。」〔11〕陵:登。景山:山名,在今河南偃師縣南。〔12〕殆:通「怠」,懈怠。《商君書·農戰》:「農者殆則土地荒。」煩:疲乏。〔13〕爾乃:承接連詞,猶言「於是就」。稅駕:猶停車。稅,舍、置。駕,車乘總稱。蘅皋:生著杜蘅(香草)的河岸。〔14〕秣駟:喂馬。駟,一車四馬,此泛指駕車之馬。芝田:《十洲記》:「鍾山在北海,仙家數千萬,耕田種芝草。」一說為地名,即河南鞏縣西南的芝田鎮。〔15〕容與:悠然安閑貌。陽林:地名,一作「楊林」,因多生楊樹而名。〔16〕流盼:目光流轉顧盼。盼一作「眄」,旁視。〔17〕精移神駭:謂神情恍惚。移,變。駭,散。〔18〕忽焉:急速貌。〔19〕以:而。殊觀:所見殊異。〔20〕援:以手牽引。御者:車夫。〔21〕覿(dí敵):看見。〔22〕無乃:猶言莫非。〔23〕翩:鳥疾飛貌,此引申為飄忽搖曳。驚鴻:驚飛的鴻雁。〔24〕婉:蜿蜒曲折。此句本宋玉《神女賦》:「婉若游龍乘雲翔。」〔25〕榮:豐盛。華:華美。二句形容洛神容光煥發,肌體豐盈。〔26〕飄颻:動盪不定。回:旋轉。〔27〕皎:潔白光亮。〔28〕迫:靠近。灼:鮮明燦爛。芙蓉:一作「芙蕖」,荷花。淥(lù路):水清貌。〔29〕穠:花木繁盛。此指人體豐腴。纖:細小。此指人體苗條。〔30〕修:長。度:標准。此句即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所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之意。〔31〕素:白細絲織品。句本宋玉《登徒子好色賦》。〔32〕延、秀:均指長。項:後頸。〔33〕皓:潔白。句本司馬相如《美人賦》。〔34〕鉛華:粉。古代燒鉛成粉,故稱鉛華。弗御:不施。御,進。〔35〕雲髻:發髻如雲。峨峨:高聳貌。〔36〕連娟:又作「聯娟」,微曲貌。〔37〕朗:明潤。鮮:光潔。〔38〕眸:目瞳子。睞:顧盼。〔39〕靨(yè謁)輔:一作「輔靨」,即今所謂酒窩。權:顴骨。《淮南子·說林》:「靨輔在頰則好。」〔40〕轘:同瑰,奇妙。宋玉《神女賦》:「瓌姿瑋態。」艷逸:艷麗飄逸。〔41〕儀:儀態。閑:嫻雅。宋玉《神女賦》:「志解泰而體閑。」〔42〕綽:寬緩。〔43〕奇服:奇麗的服飾。屈原《九章·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曠世:猶言舉世無匹。曠,空。〔44〕骨像:骨格形貌。應圖:指與畫中人相當。〔45〕璀燦:鮮明貌。一說為衣動聲。〔46〕珥:珠玉耳飾。此用作動詞,作佩戴解。瑤碧:美玉。華琚:刻有花紋的佩玉。〔47〕翠:翡翠。首飾:指釵簪一類飾物。〔48〕踐:穿,著。遠游:鞋名。繁欽《定情詩》:「何以消滯憂,足下雙遠游。」文履:飾有花紋圖案的鞋。劉楨《魯都賦》:「纖纖絲履,燦爛鮮新;表以文組,綴以朱蠙。」疑即詠此。〔49〕曳:拖。霧綃:輕薄如的綃。綃:生絲。裾:裙邊。〔50〕微:隱。芳藹:芳香濃郁。〔51〕踟躕:徘徊。隅:角。〔52〕縱體:輕舉貌。遨:游。〔53〕采旄:采旗。旄,旗竿上旄牛尾飾物。〔54〕桂旗:以桂木為竿之旗。屈原《九歌·山鬼》:「辛夷車兮結桂旗。」〔55〕攘:此指揎袖伸出。神滸:為神所游之水邊地。滸,水邊澤畔。〔56〕湍瀨:石上急流。玄芝:黑芝草。《抱朴子·仙葯》:「芝生於海隅名山及島嶼之涯……黑者如澤漆。」〔57〕振盪:形容心動盪不安。怡:悅。〔58〕微波:一說指目光,亦通。〔59〕誠素:真誠的情意。素,同愫。〔60〕要(yāo腰):同邀,約請。〔61〕信修:確實美好。張衡《思玄賦》:「伊中情之信修兮,慕古人之貞節。」〔62〕羌:發語詞。習禮:懂得禮法。明詩:善於言辭。〔63〕抗:舉起。瓊珶:美玉。和:應答。〔64〕潛淵:深淵,指洛神所居之地。期:會。〔65〕眷眷:通「睠睠」,依戀貌。款實:誠實。〔66〕斯靈:此神,指宓妃。我欺:即欺我。〔67〕交甫:鄭交甫。《神仙傳》:「切仙一出,游於江濱,逢鄭交甫。交甫不知何人也,目而挑之,女遂解佩與之。交甫行數步,空懷無佩,女亦不見。」棄言:背棄信言。〔68〕狐疑:疑慮不定。相傳狐性多疑,渡水時且聽且過,因稱狐疑。〔69〕收和顏:收斂笑容。靜志:鎮定情志。〔70〕申:施展。禮防:《禮記·坊記》:「夫禮坊民所淫,……故男女無媒不交,無幣不相見,恐男女無別也。」坊與防通。防,障。自持:自我約束。〔71〕徙倚:猶低回。〔72〕神光:圍繞於神四周的光芒。〔73〕乍陰乍陽:忽暗忽明。此承上句而言,離則陰,合則陽。〔74〕竦(sǒng悚):聳。鶴立:形容身軀輕盈飄舉,如鶴之立。〔75〕椒途:塗有椒泥的道路。椒,花椒,有濃香。〔76〕蘅薄:杜蘅叢生地。〔77〕超:惆悵。永慕:長久思慕。〔78〕厲:疾。彌:久。〔79〕雜沓:眾多貌。〔80〕命儔嘯侶:猶呼朋喚友。儔,夥伴、同類。〔81〕渚:水中高地。〔82〕翠羽:翠鳥的羽毛。古人多用以為飾。〔83〕南湘之二妃:指娥皇和女英。據劉向《列女傳》載,堯以長女娥皇和次女女英嫁舜,後舜南巡,死於蒼梧。二妃往尋,死江湘間,為湘水之神。〔84〕漢濱之游女:漢水之神。《詩·周南·漢廣》:「漢有游女,不可求思。」薛君《韓詩章句》:「游女,漢神也。」〔85〕瓠瓜:星名,又名天雞,在河鼓星東。無匹:無偶。阮瑀《止欲賦》:「傷匏瓜之無偶,悲織女之獨勤。」〔86〕牽牛:星名,又名天鼓,與織女星各處河鼓之旁。相傳每年七月七日乃得一會。〔87〕袿:今作褂。劉熙《釋名》:「婦人上服曰袿。其下垂者,上廣下狹如刀圭也。」猗靡:隨風飄動貌。〔88〕翳:遮蔽。延佇:久立。〔89〕鳧:野鴨。〔90〕陵:踏。塵:指細微四散的水沫。〔91〕難期:難料。〔92〕盼:《文選》作「眄」,斜視。流精:形容目光流轉而有光彩。〔93〕幽蘭:形容氣息香馨如蘭。〔94〕婀娜:輕盈柔美貌。〔95〕屏翳:傳說中的眾神之一,司職說法不一,或以為是雲師(《呂氏春秋》),或以為是雷師(韋昭),或以為是雨師(《山海經》、王逸等)。而曹植認為是風神,其《詰洛文》雲「河伯典澤,屏翳司風」。〔96〕川後:舊說即河伯,似有誤,俟考。〔97〕馮夷:河伯名。《青令傳》:「河伯,華陰潼鄉人也,姓馮名夷。」又《楚辭》王逸注引《抱朴子·釋鬼》:「馮夷以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為河伯。」〔98〕女媧:傳說中的女神,《世本》謂其始作笙簧,故此曰「女媧清歌」。〔99〕文魚《山海經·西山經》:「秦器之山,濩水出焉,……是多鰩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於東海,以夜飛。」驚:當從《文選》作「警」。《文選》李善註:「警,戒也。文魚有翅能飛,故使警乘。」〔100〕玉鑾:鸞鳥形玉制車鈴,動則發聲。偕逝:俱往。〔101〕六龍:相傳神出遊多駕六龍。儼:矜持莊重貌。齊首:謂六龍齊頭並進。〔102〕雲車:相傳神以雲為車。《博物志》:「漢武帝好道,七月七日夜漏七刻,西王母乘紫雲車來。」容裔:舒緩安詳貌。〔103〕鯨鯢(ní泥):即鯨魚。水棲哺乳動物,雄曰鯨,雌曰鯢。轂(gú谷):車輪中用以貫軸的圓木。此指車。〔104〕為衛:作為護衛。〔105〕沚:水中小塊陸地。〔106〕紆:回。素領:白皙的頸項。清揚:形容女性清秀的眉目。揚一作「陽」。《詩·鄭風·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陽婉兮。」〔107〕交接:結交往來。〔108〕莫當:無匹,無偶。《漢書·司馬相如傳》顏師古註:「當,對偶也。」〔109〕抗:舉。袂:袖。曹植《敘愁賦》:「揚羅袖而掩涕」,與此句同意。〔110〕浪浪:水流不斷貌。〔111〕效愛:致愛慕之意。〔112〕明璫:以明月珠作的耳璫。《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耳著明月璫113〕太陰:眾神所居之處,與上文「潛淵」義近。〔114〕不悟:不知。舍:止。〔115〕宵:通「消」,消失。一作「霄」。蔽光:隱去光彩。〔116〕背下:離開低地。陵高:登上高處。〔117〕靈體:指洛神。〔118〕上溯:逆流而上。〔119〕綿綿:連續不斷貌。〔120〕耿耿:心緒不安貌。〔121〕東路:回歸東藩之路。〔122〕騑:車旁之馬。古代駕車稱轅外之馬為騑或驂,此泛指駕車之馬。轡:馬韁繩。抗策:猶舉鞭。〔123〕盤桓:徘徊不進貌.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