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遺址在哪
① 半坡遺址中有哪些具體典型建築
根據考古發掘,這里分析半坡遺址幾個典型建築的實例。
第一例是考古編號為「半坡F21」的建築。按發掘記錄,穴底發現三隻柱洞,皆直壁,深度各為80厘米、100厘米、110厘米,其中有一柱洞,似為後來加的柱洞遺跡。其餘二柱洞相對中軸的兩個對稱位置上,已遭破壞,估計原來應有一柱洞。即復原為對稱布置的四中心柱。這個建築的頂部做法,只能推測了。估計有兩種可能:一是在四柱頂杈上架四橫梁,構成周圍椽木的中間支點;另一是以四柱頂杈為中間支點,先於對角架設四椽,頂部相交構成其餘柱椽的頂部支點。柱洞梁達80~110厘米,說明栽柱技術已較發達,而這可能也反映了四柱尚未用橫梁聯系之可能較大,因此認為後一種推測的可能性更大些。此建築遺址的入口已殘破,只能按同類型的復原。溝狀門道為了防水,上面推測是有雨篷的。門道兩側未見柱洞,其做法應是在門道前方先架設一大叉手,頂部支撐門道橫梁前端。從建築內部中間的火塘可知,當時的飲食上已用燒烤。此火也作冬天取暖之用,頂上有孔,排煙之用。
第二例是考古編號為「半坡F39」的建築。這一建築的室內地面以與室外地面平,周圍柱洞應是側部圍護結構的遺跡。值得注意的是,據發掘記錄,南部的入口處排列有柱洞,說明門限很高,以至需要內設木骨。所謂門限,實際上是因襲穴壁概念的矮牆;鑒於柱洞較小,周圍大約同門限矮牆的高度。這是初期的地面建築形式,實際上是構築起來的木骨泥牆代替挖土形成四壁。復原牆高,可以豎穴的一般深度來估算,約80~100厘米高。門內外有墊土,作為踏跺。牆上的屋頂亦推算為半穴居的情形。房子的構架,根據中軸偏北的中柱遺址,可設想屋蓋木構,一中柱為中間支點,先架一椽,懸臂之室中心,形成其餘柱椽的頂部支點,從而形成端正的方錐形屋頂。周圍排柱沒有特別粗的,這說明還是萌芽狀態的牆體構造與屋蓋全同,即牆體和屋頂還較含混不清,所以尚無「屋檐」。這種構架方式,扎結節點有一定程度的松動,因此受力後會產生一些變形。牆體因變形而外傾,有點像糧囤的形狀,這也可以減少雨水對牆體的流侵,是否故意如此,則不得而知了。今天尚能見到西安附近武功出土的圓形的陶制房屋模型,亦可資證。
半坡穴居遺址
第三個例子是考古編號為「F6」。這是一座圓形的建築,當然其圓是不太規則的,直徑約為6.70米。中部偏北有兩個柱洞,柱洞有防火欄桿護坎牆。參考同類、同時的遺址可知,南部被灰炕打破部分還有對稱的兩柱,故復原為四根中柱。這個遺址的重要現象是,牆體較薄(16~20厘米),泥牆內的木骨遺跡多為半圓、楔形、矩形等扁長柱洞,即木骨多為劈裂加工的木材,其截面長邊多在10厘米左右,長邊沿圓屋切線布置,其間無較粗的木材。這個遺址的入口處埋有木骨遺跡,推知門限的高如坎牆,可略起掩蔽作用,也可減少地面的塵土吹入室內。另外,門內兩側設隔牆,牆後形成適於卧寢要求的隱靜空間。
② 半坡遺址在哪裡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版族公社村落遺址權,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發現,1954—1957年發掘,面積約5萬平方米,已發掘出45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其中房屋有圓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構築之分。半坡遺址是我國首次大規模揭露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1957年建成博物館。
③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遺址在哪
半坡人:陝西西安半坡村。
河姆渡:浙江餘姚河姆渡村。
④ 半坡遺址屬於我國古代哪一種文化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
⑤ 半坡遺址的聚落分為哪三個區域
半坡遺址的總建築面積約有5萬平方米,位於河東岸的坡地上,這里既便於取水,又免受洪水之災。這個聚落分三個區域:居住區、陶器製作區和墓地。以居住區為主,佔地3萬平方米,已發現的建築達四十餘座,建築有方形和圓形(平面)兩種,邊長或直徑均為4米。
⑥ 半坡遺址發現的動物骨骼有哪些
半坡來遺址發現的動物骨骼自,屬於哺乳動物的有偶蹄類:豬、牛、羊、斑鹿、麝等;食肉類:狗、狐、獾貉和狸;奇蹄類:馬;嚙齒類:竹鼠、田鼠;兔形類:兔及短尾兔。另外還有少數魚類及鳥類骨骼。出土的骨骼,無論是屬於家畜的還是野生動物的,都非常破碎,看來都是經人工打碎的。
除了鹿角和部分碎骨可能是作骨器使用外,其他骨似乎都是為了吃肉和骨髓而打碎的。
半坡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
⑦ 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有哪些異同點
訶姆渡居民種水稻,半坡居民種粟
訶姆渡居民住干欄式房屋,半坡居民住地穴式房屋專
半坡居民燒制屬出紅褐色的陶器叫彩陶
訶姆渡居民是7000年前的,半坡居民是6000年前的
半坡位於黃河流域 在北方氣候溫暖,較乾燥適合種植粟等旱地作物;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位於長江流域,在南方,氣候濕潤,適合種植水稻等糧食作物;干攔式房屋.
⑧ 半坡遺址聚落分為哪三個區域
半坡遺址的總建築面積約有5萬平方米,位於河東岸的坡地上,這里既便於取水,又免受洪水之災。這個聚落分三個區域:居住區、陶器製作區和墓地。以居住區為主,佔地3萬平方米,已發現的建築達四十餘座,建築有方形和圓形(平面)兩種,邊長或直徑均為4米。在居住區的中心,是一座大房子,平面的長邊為14米,短邊為12.5米,裡面有四根立柱,並劃分出幾個小室。據分析小房子為母系社會中的成年婦女過對偶生活的住屋,大房子為氏族首領及氏族內老、幼、病、殘者住的,這里也是族內議事、節慶活動的場所。這些遺址形態,充分反映出遠古母系氏族社會中晚期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特徵。
⑨ 半坡文化在哪
半坡文化,中國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屬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是北方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1952年發現於陝西西安市半坡村,從陶器上發現二十二種符號,可能是一種原始文字。
⑩ 西安半坡遺址的墓葬在哪些形式
成人和小孩是分開埋葬的。成人墓在遺址的北側,集中而密集,是氏族的公共墓區。小孩因年齡上的限制,死後一般多選擇在居住區內的小屋旁埋葬。 從已出土的情況看,半坡先民絕大部分以單人仰身直肢葬為主要埋葬形式。在此類形式下,逝者多屬於正常死亡,隨葬品均等,體現人人平等以及生者對死者在另一個世界生活的關懷。 二次葬在半坡的墓葬中也十分多見。可能那時部分先民認為身軀是人間的,不能帶到陰間。因此,這種葬式必須等到屍體徹底腐爛之後,方可將遺骨埋入地下,因需要兩道工序及用清水洗骨,故又稱為「洗骨葬」。 合葬在半坡極其少見,那時是不允許異性合葬的,同性合葬也鮮有。在半坡遺址發現的合葬均為同性合葬,有專家推測會不會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死亡後的一種特殊的埋葬形式,也有人推測是戰爭的原因。 在半坡還發現了一種埋葬形式即屈肢葬。專家們推測這與疾病有關。可能是有人得了某種怪病而亡,活著的人們害怕疾病蔓延,於是將死者捆起來,以求消災避邪;也有專家結合西藏珞巴人的葬儀,認為這是祈求死者重新投胎的意思;還有學者結合獨龍族的葬儀,認為這種方式可以讓死者環火而眠,不受任何野獸的侵害。 瓮棺葬,是小孩夭亡後的一種埋葬形式。那時,人的平均壽命在40歲左右,小孩的成活率很低,由於受資格限制,孩子死後應放大陶缽之中,蓋頂挖一個小孔,供孩子靈魂出竅,體現了一種獨特的母親對孩子的關懷,也體現了半坡人對團圓的一種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