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游記賞析

游記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1-22 18:52:31

1. 游記作文 感悟人生 帶賞析

感悟人生的成與敗、得與失
在日常生活中,回顧走過的歲月,我們都有所得,也有所失;無論干什麼,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成功,都試圖盡量避免失敗。於是在7月上旬我讀了《心靈驛站》一書,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寫了許多生動有趣的故事再加上篇末畫龍點睛般的「人生感悟」,讓我在輕松的氛圍中得到啟迪。其中有許多板塊,我最喜歡的還「爭分奪秒惜時間」一欄,其中有這么一個故事:
「瘋狂英語」的創始人李陽先生,在中學時成績並不十分理想,在高三是幾欲退學,在大學時還多次補考英語。為了改變窘境,他開始利用零碎的時間來背句子。他喜歡堵車,因為一堵車他就有時間背句子;他喜歡排隊,一排隊他就背句子,「隊再長我都沒感覺,好像一會兒就到我了」。於是他有了很大的進步,在英語四級考試中得了第二名。
我們總是認為自己很忙而沒有零碎的時間,其實正是忙碌的人才有大量的零碎時間,高效利用這零碎時間的人,他本身也是高效的。而無所事事的人根本沒有零碎時間,因為他們是低能的人。
我們總是嘆息時間太少,而「新來的時間又在嘆息間閃過了」,時間對於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只有充分利用時間的人才不會覺得時間太少。「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魯迅)。 蘇州中小學作文,就來易優作文培訓中心
在未來的人生旅程中,怎麼才能做到多一些得,少一些失,多一些成,少一些敗?珍惜時間,利用時間就行。不僅如此,還能「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

2. 描寫山水的游記及賞析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 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亘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鍾」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准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3. 格列佛游記賞析

1.格列佛游記》是一部傑出的諷刺小說。它的主題思想是:通過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布羅卜丁奈格、勒皮他和慧因國的奇遇,反映了十八世紀前半期英國社會的一些矛盾,揭露批判了英國統治階級的腐敗和罪惡,和英國資產階級在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瘋狂掠奪和殘酷剝削。《格列佛游記》不但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而且具有比較完美的藝術形式。斯威夫特的藝術技巧有許多地方是值得我們借鑒的。首先,斯威夫特利用虛構的情節和幻想手法刻畫了當時英國的現實。同時他也是根據當時英國的現實才創造出一個豐富多彩的、童話般的幻想世界。斯威夫特的幻想世界是以現實為基礎的,而現實的矛盾在幻想世界中則表現得更為集中突出。比如一六八八年政變後,托利黨和輝格黨爭權奪利,互相攻計,而實際上他們都代表貴族和資產階級的利益。斯威夫特抓住了議會黨派斗爭的本質特點,創造了小人國的高跟黨和低跟黨。這些虛構的情節就把現實表現得更為強烈、更為集中、更為典型,而且更帶普遍性。十八世紀初年的英國雖然距今有二百多年,可是我們今天讀了《格列佛游記》,還深深地感到它的許多情節仍有現實意義。現在資本主義國家也有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政黨爭權奪利,揭開它們的外衣來看,還不都是代表著反人民的統治階級。帝國主義表面上侈談和平而事實上是在擴軍備戰等等,和小人國的情形又有什麼不同呢?《格列佛游記》的藝術魅力也就在這里。斯威夫特的幻想和現實是和諧的、統一的,格列佛在小人國、大人國、飛島、馬國的遭遇各不相同,但都安排得合情合理,毫無破綻。他每到一個幻想國度都受到不同的待遇,繪聲繪影,使作品具有藝術的真實感,這種真實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從而使諷刺達到高度的效果。
2.
格列佛游記》是一部奇書,它不是單純的少兒讀物,而是飽寓諷刺和批判的文學傑作,英國著名作家喬治·奧威爾一生中讀了不下六次,他說:「如果要我開一份書目,列出哪怕其他書都被毀壞時也要保留的六本書,我一定會把《格列佛游記》列入其中。」在這本書中,斯威夫特的敘事技巧和諷刺才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反映。

作品的主人公里梅爾·格列佛是個英國外科醫生,後升任船長;他受過良好教育,為祖國而自豪,在職業和政治兩方面似乎都頗有見識,可是他本質上卻是一個平庸的人,而斯威夫特正是利用了主人公的這種局限達到了最充分的諷刺效果。 全書由四卷組成,在每一卷中格列佛都要面臨常人難以想像的特殊情況。

第一卷寫的是格列佛在小人國(利立普特)的遭遇,格列佛與利立普特人的大小比例為十二比一,那裡的居民身高僅6英寸,格列佛置身其中,就像一座「巨人山」。起先他被小人們捆了起來,但後來由於他表現溫順並答應接受某些條件,小人國國王同意恢復他的自由。此時,該國正遭到另一小人國(布萊夫斯庫)入侵,格列佛涉過海峽把敵國艦隊的大部分船隻擄來,迫使敵國遣使求和。盡管格列佛立了大功,但後來因在幾件事情上得罪了國王,國王決定刺瞎他的雙眼,將他活活餓死。格列佛得知消息,倉皇逃向鄰國,修好一隻小船,起航回家。

第二卷描述格列佛在大人國的遭遇。在這一卷里,格列佛又一次出海時,遭遇風暴,船被刮至一片陌生的陸地。這陸地叫布羅卜丁奈格(大人國)。那裡的居民身高有如鐵塔。格列佛一到這里,由「巨人山」一下子變成了侏儒,置身大人國,自己彷彿變成了一個利立普特(小人國)人,比例倒了過來,成了一比十二。在大人國的農夫面前,格列佛像鼴鼠般大小,被農夫當作玩物帶回家。為了賺錢,農夫竟把他帶到市鎮,讓他耍把戲,供人觀賞。後來他被王後買去,得以與大人國的國王相處。逐漸地,格列佛思鄉之情日益濃烈,在一次隨國王巡視邊境時佯稱有病,去海邊呼吸新鮮空氣。當他在岸邊鑽進小木箱睡覺時,一隻大鷹將木箱叼走。後來木箱落入大海,被路過的船隻發現,裡面的格列佛獲救,終於又回到英國。

第三卷寫的是飛島國。這一卷比較鬆散,鋪得較開,寫格列佛以勒皮他(飛島)游歷為中心,兼及巴爾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錐和日本四個地方的游記。

第四卷描述了格列佛在賢馬國(「慧駰國」)的所見所聞。這是歷來最為爭議的部分。在那裡,格列佛遭到智慧而理性的慧駰的放逐,滿心悵惘地回到那塊生他養他如今卻叫他厭惡的故土,憤怒而又無可奈何地與一幫「野胡」在一起度過自己的餘生。

在這些虛構的國度里可以找到當時英國社會的痕跡。作品集中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英國社會的種種矛盾,對英國政治制度作了辛辣的諷刺。如小人國里的高跟鞋代表的是當時的輝格黨,而低跟鞋代表的是托利黨,關於打破雞蛋是從大的一頭打還是從小的一頭打的爭論反映了宗教戰爭。主人公格列佛勤勞、勇敢、機智、善良。作品想像豐富,構思奇特,勾畫出一個五彩繽紛的神奇世界。幻想與現實的有機統一是這部作品的最大特點。首版在一周內售完,並立即被譯成法文和荷蘭文。18世紀末葉出現了改編的小冊子。倫敦塔巴特出版社於1805年首次出版了專門的兒童版本,並附有三幅彩色銅板插畫。迄今的兒童版本一般只涉及格列佛在小人國和大人國的奇遇。《格列佛游記》對英國和世界兒童文學產生過重要影響,尤其是其勾想手法、離奇描寫在英國兒童文學史上有開拓意義。

3.該書通過里梅爾·格列佛船長之口,敘述了周遊四國的奇特經歷。但仔細體會,卻處處揭露著英國社會的黑暗現實,並寄寓著作者的理想。
雖然格列佛起初以為小人國與英國毫不相像,但實際上小人國卻是英國的寫照.透過那似是荒謬的邏輯,我們看到的是:國王比他的臣民只高出一個指甲,卻狂妄地自命為頭頂天的宇宙統治者,以其無常的喜怒決定老百姓的命運。官吏們也無需德才兼備,只要跳繩跳得高,就可得到高官厚祿。
小人國的兩黨以鞋跟高矮為區分標志,這里影射的是當年英國的托利黨(即保守黨的前身)和輝格黨(後來發展成自由黨)兩黨政治;而吃雞蛋時是從大頭敲開還是從小頭敲開,則指的是天主教與新教(亦稱清教,即加爾文教派)之間關於教會儀式的無稽之爭。為了這一區區爭端,竟導致了小人國的內戰,甚至殃及鄰國。由於小人國里的警察制度和誣告成風,格列佛不得不逃離那裡。
大人國的人無論體力還是理智都超過了那群「小人」;大人國里實行的是理想化的、有教養的君主政體,國王賢明而正直,經常關懷臣民,法律也是自由和福利的保障。
在大人國國王的要求下,格列佛向他介紹了英國的社會及制度,他的溢美之詞在國王的追問下破綻百出。國王對英國存在的營私舞弊、侵略戰爭和法律不公大加指責,並指出其原因就在於人心的卑劣自私。
飛島國的科學家脫離人民與實際,從事不著邊際的「科學研究」,尤其是對屬地的居民,更採取殘暴的手段:稍有叛逆,就將飛島駕臨上空,阻隔陽光,或降到其國土上,將居民碾壓成粉。這里揭露的正是英國對愛爾蘭的殖民統治。
格列佛還到了一個魔術家的國度,在那裡回溯了古羅馬的政治,對比了英國的制度。此時,他的思想已從支持君主政體變為擁護共和了。不過,他還只是贊美處於「自然狀態」下的宗法社會。
如果這種看法還屬於「浪漫的倒退」的話,格列佛對智馬國的描述,則指出了文明社會對於人類的腐蝕,表明只有生活在自然狀態下的人,才是純潔高尚的。這一觀點後來被法國的盧梭發揚光大,成為浪漫主義文學的發端。
智馬國的居民分為狀似野獸的「雅虎」和有智慧、會說話的智馬兩類。「雅虎」代表了人類的貪欲和敗壞,而智馬則生活在原始的善良社會。不言而喻,如果人類墮落下去,將與動物無異,那是多麼可悲啊!
斯威夫特生活的時代是由培根開創的實驗科學和牛頓奠定的古典力學方興未艾之際。他筆下的小人國和大人國雖是虛構的,但其居民身高分別是正常人類的十二分之一和十二倍。那裡的一切建築和器物,都具有數學比例的准確性,全書結構勻稱而明顯,這都符合理性思維的要求。
作者簡介:
喬納森·斯威夫待(Jonathan Swift,1667—1745)是英國啟蒙運動中激進民主派的創始人,十八世紀英國最傑出的政論家和諷刺小說家。他父親是定居愛爾蘭的英格蘭人,早在他出生前七個月就已去世。斯威夫特由叔父撫養長大,就讀於著名的都柏林三一學院(以天主教的「三位一體」命名)。在當時,擔任教會的神職是窮孩子的最穩妥的出路;但斯威夫特厭惡神學和那些煩瑣的哲學課程,他的志趣在於歷史及文學。憑著一紙表示不堪深造(其實他後來還是取得了碩士及博士學位)的「特許文憑」,他只好到母親的遠親鄧波爾爵士家去作私人秘書,處境無異於
「識字的奴僕」。不久,他便以見解精闢、諷刺犀利的文章顯示了才華。他的一篇揭露政府貪污行徑的政論,直接促成了英法停戰,以至有人稱那項和約為「斯威夫特和約」。他後來雖然成了首相的親信和女王演說詞的起草人,成為別人巴結的對象,但仍以清貧為榮。
斯威夫特沒有官銜,給報社審稿不取報酬;哈利首相給他寫文章的獎金,被他憤而退回,聲明自己不是被僱傭的文人墨客。女王及其要巨終因畏懼他的聲望和諷刺文章的影響,將他逐出倫敦。他到都柏林後積極投入愛爾蘭人民爭取自由獨立的
斗爭,接連發表了戰斗性極強的文論,使英國的殖民政策不得不有所收斂。斯威大特深受愛爾蘭人民熱愛,在他因匿名作品被當局懸賞緝捕時,人們保護他;在他最後一次訪英歸來時,人們鳴鍾舉火,用儀仗隊簇擁他返回寓所。斯威夫特晚景凄涼,親人去世,頭暈耳聾,每逢清醒,仍執筆寫作,直至七十八歲逝世。
斯威夫特的傳世之作中,以《格列佛游記》(Gulliver's Travels,1726)流傳最廣,也最為各國讀者所喜愛。

4. 《格列佛游記》精彩情節賞析

你把關於智馬國的描寫摘一段下來好了。下面是賞析:

斯威夫特在此勾畫了一個理想國。那裡沒有惡的行為,甚至沒有惡的觀念;理性至上,博愛平和。智馬們無文字,天賦道德,知識少但不花哨,無謊言欺騙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沒有犯罪,以開會民主討論的形式決定一切大事;智馬們好運動,愛清潔,勤勞,婚姻由父母做主,除生兒育女需要外無性慾,貴族世襲。不難看出,在這里,斯威夫特仍沒脫離自己所處的時代,他仍只是個人類而已,他的理想國是抽象的另一種人類社會。但是這種抽象太空,太浮,恰如浮萍。斯威夫特沒有看透善與惡的本質,也沒有看透人類社會政治形式的本質,所以對現實深深失望後,只能攻擊一切可見的制度,然後縮頭,退回到一種空想當中。 摘抄隨船醫生格列佛出海途中不幸遇到風暴,船隻觸礁,格列佛隨風漂游到一個尚不知名的陸地上。他發現這個地方十分奇異:到處出現的東西、動物、人都比自己所生活的國家的物事與人小十幾倍。他被眾多士兵包圍,由他們動用起重機、吊車等把他作為從未見識過的龐然大物帶到京城,押送到皇宮。他逐漸了解了這個國家的一些情況和獨特的法律、學術、風俗。這個叫作利立浦特的國家是個小人國,公民身高只有六寸左右,皇上在臣民面前頗顯高大威嚴,原來他要比眾人高上一個手指甲呢。

格列佛在小人國真是大開眼界,他見識了這里奇特的官僚選舉制度。作者在這里並非故意聳人聽聞,而是要借該國國王制訂的荒唐選舉制度達到辛辣諷刺的目的。誰都知道,一個國家各種官員都應該是有正義感、責任心並且各有所專的人群中的精華,他們要把國家利益、民眾疾苦放在心上。而利立浦特的官迷們則一心只為討得皇上歡心,因為皇上只把在絲線上跳得最精彩的人任命為朝中重臣,所以大家無一例外地從小就苦練這個本領。那麼,即使跳得再高玄,此人也不過是個技藝超群的雜耍藝人,又與官職何干呢?由此,皇帝的昏庸、專橫,群臣的無能,百姓的生之疾苦便在這荒唐透頂的景象背後清晰地浮現出來。
點評
雖然格列佛起初以為小人國與英國毫不相像,但實際上小人國卻是英國的寫照。透過那看似荒謬的邏輯,我們看到的是:國王比他的臣民只高出一個指甲,卻狂妄地自命為頭頂天的宇宙統治者,以其無常的喜怒決定老百姓的命運。官吏們也無需德才兼備,只要跳繩跳得高,就可得到高官厚祿。小人國的兩黨以鞋跟高矮為區分標志,這里影射的是當年英國的托利黨(即保守黨的前身)和輝格黨(後來發展成自由黨)兩黨政治;而吃雞蛋時是從大頭敲開還是從小頭敲開之爭,則指的是天主教與新教(亦稱清教,即加爾文教派)之間關於教會儀式的無稽之爭。為了這一區區爭端,竟導致了小人國的內戰,甚至殃及鄰國。由於小人國里的警察制度和誣告成風,格列佛不得不逃離那裡。 摘抄「我對我國過去一百年中的重大事件所著的一番歷史的敘述另他大為震驚,他斷然宣稱,那些事不過是一大堆陰謀,叛亂,殘暴,憤怒,瘋狂,仇恨,嫉妒,淫慾,陰險和野心所能產生的最惡的惡果。」點評這句話狠狠的批判了那個時代社會的殘暴和不斷向外擴張的野心,諷刺了社會的黑暗,與現在的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啟發我們要珍惜現在這個文明的社會,並要努力創建出更好的社會。

5. 《西湖游記二》賞析

作者簡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公安派"主帥,袁宏道與其兄袁宗道(1560~1600)、弟袁中道(1570~1623)合稱為「公安三袁」。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荊州公安(今屬湖北)人。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
袁宏道始終無意於仕途,萬曆二十年(1592)就中了進士,但官場昏庸,他不願做官,而去訪師求學,游歷山川。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遊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記,如《虎丘記》《初至西湖記》等。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險登臨。他曾說「戀軀惜命,何用游山?」「與其死於床,何若死於一片冷石也。」(《開先寺至黃岩寺觀瀑記》)在登山臨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文學創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漲。
原文
西湖一
從武林門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茶畢,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余游西湖始此,時萬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凈寺,覓阿賓舊住僧房。取道由六橋、岳墳、石徑塘而歸。草草領略,未及偏賞。次早得陶石簣帖子,至十九日,石簣兄弟同學佛人王靜虛至,湖山好友,一時湊集矣。
西湖二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
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
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艷冶極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未下夕舂,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註:①為春為月:是春天,是月下 ②夕嵐:傍晚的山光 ③勒:抑制 ④相次開發:一個接一個地開放 ⑤石簣:一個人的號 ⑥傅金吾:任金吾官的傅某 ⑦張功甫:人名 ⑧戀:迷住 ⑨綠煙紅霧:指綠柳紅桃,葉茂花盛,顏色濃艷 ⑩湖光染翠:湖水成為綠色 ⑾設色:用顏色描繪 ⑿夕舂:夕陽 ⒀極其濃媚:把它的濃媚姿態發揮到極點 ⒁受用:享受.
譯文
西湖一:從武林門往西走,就望見保叔塔高聳在重山疊嶺之中,這時我的心已經飛到了西湖上面。午間進入昭慶寺,用茶過後,立即劃小船進入湖中。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桃花嫣紅,好似少女的面頰;暖風拂面,使人如飲醇酒;微波盪漾,像綾羅般細軟平滑。我剛剛抬頭一看,就已心醉神迷。這時我想用一個詞來描繪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來,大約像東阿王曹植最初見到洛神時一樣了。我游西湖就從這一次開始,時間是農歷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西湖二: 西湖最美的時間是春天和月夜,一天之中最美的時刻是煙霧迷濛的早晨和山光籠罩的傍晚。
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氣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開放,景觀更是奇特。
石簣多次跟我說:「傅金吾家園中的梅,是宋朝張公甫遺留下來的,趕緊去看看吧!」我這時被桃花迷住了,竟然不忍心離開湖上。從斷橋到蘇堤這一帶,綠柳如煙,紅桃似霧,彌漫二十多里,歌聲奏樂聲像陣陣清風到處傳揚,少女們混合著脂粉的汗水像道道細雨,衣著華麗的富家子弟往來不絕,比堤邊的草還多,美麗妖艷極了。
然而杭州人游湖,只是在午、未、申這三個時辰。其實,湖光染成綠色、山氣用顏色描畫的非常奇妙、都在早晨的太陽出來才出來,夕陽還沒有落下,才顯得它的濃媚姿態發揮到極點。月景尤其難以用言語形容,花和柳的情調,山水的容顏和意境,另是一種趣味。這種快樂只留給山僧和遊客享受,怎麼能夠對那些忙於功名利祿的人述說呢?
寫作背景
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起遊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為國子監助教。本文就寫於這一年的春天。
文章層次
《西湖一》
第一層(第1句)寫作者出杭州武林門西行游覽西湖。
第二層(2—4句)寫游西湖所見及內心感受。
第三層(第5句)補充交代此行是作者第一次游西湖及游覽時間。
《西湖二》
第一段:寫西湖景色最盛美的時候是春天,是月下,一日之內最盛美的則是晨霧,是晚嵐。
第二段:寫西湖蘇堤上綠柳紅花,遊人如織的繁盛華艷的景象。
第三段:暗諷杭州人不會欣賞西湖美景,表達了作者對世俗庸人的嘲謔。
寫作特點
1.運用了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寓情於景、寓思想於景物描寫之中。
2.多用比喻、擬人、誇張、對偶、排比等修辭,使文章語句艷麗多姿。
3.運用典故,豐富了文章內容。
重點詞語理解:
突兀:高聳的樣子。棹zhào:劃船。娥: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頰jiá:面頰。這是說桃花艷麗如少女的顏面。
止:通「只」
西湖一
①中哪句話寫出了作者急欲見西湖的渴望心情?為什麼?
答:「從武林門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因為作者初至杭州,最為心往神馳的是西湖。作者渴慕已久的是一睹西子芳容以解相思之苦。這種感情蓄積已久,其發必速,故游記開篇不容許多筆墨交待,一落筆就直抒性靈:保叔塔為西湖北側門戶,塔身挺秀,卓立山巔,未近西湖而先人眼簾,本也是一處勝景,但作者僅以「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一筆帶過,是因為他心不在焉,「已心飛湖上也」。整個杭州山水風物此時惟「湖上」才是作者鍾情之所在。「心飛」的誇飾把他急欲見西湖的渴望心情表露無遺。
②為何插入一閑筆「午刻人昭慶」?
答:這是欲揚先抑,造成頓挫之致,然後才續「心飛湖上」之意。
③下文「茶畢,即棹小舟太湖」中哪個字寫出作者此時急不可待之意。
答:「即」最能表現。
④當作者終於親眼目睹到朝思暮想的春日西湖時,運用了什麼修辭寫出了它的嫵媚與迷人?
答:作者連用了四個比喻、一組排比句描摹之:「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遠處孤山蔥綠,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紅,恰似少女的面頰;湖上和風,如同酒香一樣醉人;湖中波紋,似白統一樣起伏。
⑤以上描寫西湖風景是實寫還是虛寫?
答:僅四句話,但由於選取了西湖典型風物,足以見西湖秀媚的風姿。此為實寫。
⑥作者見到此景後,內心感受如何?是實寫還是虛寫?起到怎樣的作用?
答:「才一舉手,已不覺目酣神醉」,這是虛寫西湖,藉以反襯西湖之美。
⑦感悟一下「目酣神醉」是何等心態?
作者雖雲「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實際上他卻已巧用一精彩之至的妙喻:「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退洛神時也。」這種感覺與聯想雖然模糊,但境界空靈,意蘊豐富,頗堪品味。它既啟發人聯想到西湖如洛神,又使人想像作者如曹植「浮長川而忘反,思綿綿而增慕」的痴情醉態。作者的感情由此進入極高的審美境界。由此可見,山水在作者心目中是具有性靈的,是極其嫵媚迷人的。這樣比擬就顯示出山水風物的精神、情趣,亦體現了作者對自然山水的愛戀之情,與「吏情物態,日巧一日;文網機阱,日深一日」(《與何湘潭》)的官場相比,就更覺自然界的清純可愛。作者對其初游西遊之日,如同與心愛的女人第一次約會一樣珍視,因此鄭重其事地記下具體日期:「時萬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而在另外十五篇西湖游記中則不再註明日期。
⑧本文在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是什麼?
答:西湖在作者筆下重在寫意,勾勒西湖天然娟秀的風情,一種引人酣醉的整體魅力,以及作者的內心體驗,而不精雕細刻其山水面目細節。這是本文最重要的特色。
西湖二
①作者認為西湖最盛是什麼季節與時辰?
答:西湖是人間仙境,春夏秋冬、陰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卻別具慧眼,情有獨鍾。所以開篇便說:「西湖最盛,為春為月。」
②為何西湖之春月為最盛,朝煙、夕嵐為一日之盛呢?
答:因為西湖之春的盛景,一是盛在花,二是盛在人。作者先寫梅花因春寒雪盛,如同被勒住而遲開,花期雖推遲,但得以與杏花、桃花斗妍爭奇,使西湖更增添了流光溢彩、奼紫嫣紅的春色,卻是罕見的「奇觀」。如此與否桃相次開放的「香雪梅」豈能不觀賞?更何況友人陶石簣又數言這里的「傅金吾園中梅」,乃宋朝古梅,高雅非凡,更應該趕快去大飽眼福。這里寫西湖梅花之美及虛寫,是作為一種鋪墊,旨在襯托西湖桃花更令人嘆為觀止。——因為作者「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梅花為「歲寒三友」之一,被視為高潔的象徵,桃花則曾被貶為「輕薄」之物。作者會梅取桃,乃至為桃花所「戀」,可見其通異於世俗的獨特的審美趣味。而春日西湖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的桃花亦確實蔚為奇觀:「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餘里」。僅此兩句,採取遠望的角度,就寫出西湖二十餘里挑花夾雜著綠柳的總體意境。「綠」指柳條,「紅」指桃花,「煙」「霧」彌漫,則渲染出「花態柳情」呈現繁花照眼,生機勃勃的色彩美,宛如一幅濃墨重彩的丹青。春花盛開乃是「西湖最盛」「為春」的主要表現。其次還表現為遊人羅紈之盛:「歌吹為風,……艷冶極矣。」在桃花盛開的白堤、蘇堤上,紅男綠女,比肩接踵,甚至比堤邊的春草還多;歌樂似春風迴旋,香汗如春雨流滴,好不熱鬧;色彩艷麗之極,風姿放盪之極,著「艷冶」二字,可謂摹寫、概括盡致。作者之筆墨亦極盡濃艷之能事,蓋非如此不能描繪出西湖春天「艷冶」之盛景。
③西湖之月為最盛表現在哪裡?
答:寫「為月」是淡雅之筆,一濃一談,相輔相成。此處「尤不可言」的月景,也只有以淡雅的筆才能寫出其神韻。作者此刻惜墨如金,並未大肆渲染,僅用「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有一種趣味」十四個字而已。月色中的花柳、山水該是一種什麼樣特殊的情趣與意味呢?作者留給讀者去看去想像。而「月景」確實妙不可言,寫得太具體難免要損害其美,束縛讀者的神思,而這樣略加點染反而勾勒出幽深的境界,具有無窮的趣味。夜景雖最美,但並非人人能享受。作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作者頗以能探幽尋勝,受用此樂而得意,對「俗士」既紅男綠女的「杭人」則含有諷消之意,故雲「安可為俗土道哉!」
④按邏輯,本文應該在描寫「西湖最盛」「為春」之後,應接著描寫「西湖最盛」「為月」,但作者卻先寫了什麼?為什麼朝煙、夕嵐為一日之盛?
答:作者好像捨不得讓主角「月」出場,意欲以之唱大軸戲,所以先讓配角如煙、夕嵐登台鋪墊。此外,以「然杭人游湖,……」承上段羅紈之盛,在結構上亦是順理成章。紅男綠女的杭人只知在午、未、申三時游湖,在作者眼中是一種「俗」的表現,其「不識廬山真面目」乃在於缺乏超俗的審美的趣味。作為外來遊客的作者則以其慧眼發現:「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末下,始極其濃媚。」這是對西湖「一日之盛,為如煙,為夕嵐」的具體描寫。「湖水染翠,山嵐設色」,這一「染」一「設」,皆賦予大自然以靈性,將大自然比擬成丹青妙手,而大自然的畫筆,只有在「朝日始出」與「夕春末下」這兩個美妙時刻才為湖光、山嵐添彩增色,從而達到達「濃眉」即一種極其嫵媚動人的審美境界。這與午、未、申三時西湖之「艷冶」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因為「媚」比「冶」要高出一籌。但是西湖春天最高的審美境界卻不是朝夕之景,而是作者開頭所說的「為月」。對西湖之盛何以「為月」,作者有意放在最後來寫,旨在造成一種懸念,增添讀者的趣味。
⑤本文有什麼寫作特色?
答:袁宏道的美學思想核心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敘小修詩》)。這篇游記即體現了這一思想。從文章內容來看,作者獨賞西湖之春的「月景」與「朝煙」、「夕嵐」,這和「午、未、申三時」游春的「俗士」迥異其趣;作者又寧願舍棄賞梅機會,而「為桃花所戀」,與傳統上大夫的審美情趣相悖,這都是他「獨抒性靈」之處,顯示出獨特的個性和審美觀。文章筆法也是任隨自然,意到筆到。「無定格式,只要發人所不能發」(《答李元善》)。如文中西湖春月之景分明是主角,但卻用寥寥數語,點到為止,不加細描,而對西湖的桃花與「羅紈之盛」卻頗費筆墨,堪稱「不拘格套」。其實,這是因為越是最高層次的審美境界愈難以用文字描繪,不如以虛代實,以簡代繁,僅可以收到「君看蕭蕭只數葉,滿堂風雨不勝寒」(李東陽《柯敬仲墨竹二絕》)的藝術效果。這是作者的聰明之處,他還是頗懂得藝術辯證法的。
⑥杭州西湖遊人多在何時?(原文)

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艷冶極矣。

6. 摘抄游記散文加賞析

現推薦《故鄉的十月》一文,這是一篇寫得很好的優美散文,主題思想好,文筆簡潔,詞句優美。現賞析如下:
首句總起,生動忙碌的鄉村場景在作者細膩的筆觸下向我們走來,「雞、鵝、鴨子的啼叫聲,匯成歡樂的樂曲,鄉親們懷著一張張笑臉,挑著一擔擔金黃的稻穀歸來」。作者以心理變化為線索,展開行文,家鄉人民在不同時期生存狀態和生活狀況為主線,分層描述。抗戰時期,土城的痛,痛在家鄉人民的心間,也痛在我的心裡,特殊年代,一道道傷痕讓人民沒有了歡笑。現在的十月,正是收獲的季節,看「鄉親們懷著一張張笑臉,心頭上不再感到痙攣,再不受到悲愁的壓力。」 而當我「從土城歸來,看著那鋪滿綠葉的銀色小路,心顯得情意切切。」心理變化的起伏亦可照見時代變遷的過程。
結尾,作者提升了主題,「故鄉的十月,盡管已從貧困線上擺脫出來,可是,與我心中所想像的十月,相差得還遙遠。那種雲雀歡歌、機器隆隆、陽光和煦,那種風吹草低牛羊壯的十月,什麼時候才能到來呢?」這個結尾有點出人意料,作者往往停留在對現有沸騰豐收景象的贊美上,作者宕開一筆,點出了不足,提出了新的藍圖,讓故鄉的十月,更加令人憧憬。
作品如散文詩,文筆優美清新,如詩如畫場景中穿插對過去往事的描述及自己的不同心理變化,結構嚴謹,寫的不錯,欣賞拜讀佳作!

7. 徐霞客游記 天台山游記賞析

《游天台山日記》這篇游記先略敘一路風光美景,再著重記敘登華頂峰,觀斷橋、珠簾瀑布,對華頂峰景色以及草木異狀亦有一定描繪,

而對斷橋、珠簾之水的描寫則尤為細致,對水石交映、潭深水急之勢頗有重筆。對明岩石洞之闊大、洞外石壁高聳之奇也寫得氣勢非凡。其後對寒岩、鳴玉澗、瓊台等各景也一一描繪。

《游天台山日記》是明代徐霞客所著《徐霞客游記》的開篇之作,是公元1613年徐霞客初游天台山時所記,反映了天台山的全貌,其語言清新樸素,精練准確。

(7)游記賞析擴展閱讀

《徐霞客游記》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年至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做了詳細記錄。

徐霞客的游歷大致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始自丁未年(1607年)泛舟太湖、登洞庭山,但因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雖然他的母親也鼓勵他,並為他製作遠游冠,以壯行色,但直到天啟五年(1625),他每次出遊的時間都不會太長,甚至有些年整年家居未出。

第二階段則自天啟五年(1625)他母親王孺人逝世後直到崇禎十二年(1639),這期間歷游浙、閩、贛、楚、粵西、黔、滇等地。

徐霞客的游歷日記,在他自己有生之年並未加以整理編次。他於崇禎十三年(1640)從雲南回到故家之後,將游歷所記原稿托給他的家庭教師季夢良整理。季夢良先是推辭,後來要接受這項任務之時,徐霞客就過世了,這些文稿被徐的友人王忠紉攜去,但此時文稿已有部分遺失。

不久,王前往福建任官,僅將原稿略加排序,即交徐霞客之子徐屺帶回,徐屺仍將文稿托給季夢良,於是季夢良遍搜遺帙手跡,整理殘稿,補上王忠紉所沒有補的那部分,按照地區分類,整理成篇。《徐霞客游記》形成一部完整著作形式,是季夢良的整理之功,這也是《徐霞客游記》的第一個抄本。

8. 格列佛游記第四卷的賞析

好了,還是我……

【第四卷】『慧駰國游記』
格列佛回家後五個月,受聘為"冒險號"船長,再次乘船出海.途中水手叛變,把他囚禁了五個月,然後被放逐到"慧馬國".在這里,格列佛遭到一種形狀像人的名為"耶胡"的畜生的圍攻.幸虧一匹具有智慧的馬——"慧馬"來給他解了圍.原來馬是該國有理性的居民和統治者,而"耶胡"則是馬所豢養和役使的畜生.格列佛的舉止言談在"慧馬"國的馬民看來是一隻有理性的"野猢",因此引起了他們的興趣.格列佛很快學會了該國語言,應主人的邀請,他談到在世界其他地方馬是畜生,而像他那樣的"野猢"則具有理性,並且是馬的主人.這使"慧馬"感到很震驚.
在"慧馬"各種美德的感化下,格列佛一心想留在"慧駰"國.然而"慧馬"國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決議要消滅那裡的耶胡.所以格列佛的願望無法實現.無奈之下,格列佛只好乘小船離開該國打道回府.格列佛懷著對"慧馬國"的嚮往,一輩子與馬為友.並且厭棄了世俗,決心不與他人同流合污。
國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的小說《格列佛游記》講述了航海醫生格列佛的幾次離奇經歷.
首先他來到一個叫「利立浦特」的小人國,幫助國王打敗了同樣是小人國的「不來夫古斯」,受到國人的崇敬,但也因此得罪了朝中顯要不得已逃到「不來夫古斯」,在他們的幫助下「做」船逃離那個充滿是非的小人世界。
在大人國「布羅丁奈格」他成了國王的寵物......
在飛島國「勒皮他」他見識了愚蠢、自負的國王和貴族;可笑的科學家和他們可笑的科學實驗——從黃瓜里提取陽光、從糞便里提取營養......
在巫人島「格勒大椎」的一位巫人貴族家裡他見到了形形色色的著名人物並了解到一些歷史事件的「真相」;見到了荷馬和亞里士多德及因不當註解兩位作品而羞於見作者本人的眾多「學者」。
在「拉格奈格」他見到了長生不死的「斯特魯布魯格」在得知這些永遠不會死但已經失去了生存的原始意義後,他改變了以往的人生觀、價值觀,對與為什麼活著進行了另一個角度的思考。
在「惠馬」這個被善良、淳樸、智慧、優雅的馬統治的國度里,他見到了一種叫「野胡」的畜生對人類所有缺點、弱點以及隊人性中卑鄙與丑惡誇張的展示,並為自己也是一個「野胡」而感到萬分的羞恥。
全書語言生動、流暢質朴,在諷刺小說里獨樹一幟,特別是影射與反語運用的非常精彩
歷經社會和人生百態,最終看破紅塵,終生與馬為友。

賞析
小說的第四卷,作者利用格列佛回答一連串問題而揭露了戰爭的實質、法律的虛偽和不擇手段以獲得官爵的可恥行為等。

好像少了點……

9. 格列佛游記好句賞析

《格列佛游記》好句及其賞析:
1、盲目可以使你增加勇氣,因為你看不到什麼危險。
賞析:雖然盲目會使人增加勇氣,但這卻是一種怯弱的表現。看不見危險不代表不接近危險,所以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我們應該勇敢地面對危險,並與它戰斗。
2、在任用人才方面,他們更注重優良的品德而非卓越的才幹。
賞析:從一個人的品德,就能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利立浦特人就是按照這樣的標准來選人才的。在他們看來,一個人擁有卓越的才幹,但並非優良的品德,那麼這個人就不是一個人才。
3、若一個人沒有德行,他們認為,那麼才能再高也難以實現,任何事務都不能交給這種有才無德的傢伙去辦。
賞析:才能不是最重要的。才能再高,但心有雜念,肯定不能忠心為國。利立浦特人認為,國家不能讓這些只有才能而並不忠心耿耿的人給毀了。
4、我不論在本性還是命運方面,都決定了要勞勞碌碌過一輩子。
賞析:主人公格列佛不希望自己有多大的成就,只希望自己能自由地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只要能這樣,就算勞勞碌碌過一輩子,也無所謂了。
5、如果一個品行端正的人因為無知而犯錯誤怎麼也不會像那些存心貪污腐敗的人那樣給社會利益造成極大影響,也正因他們本事大、手段高,能夠加倍地營私舞弊,同時還會巧妙地掩飾自己的腐敗行徑。
賞析:他們之所以選才時選品行端正的人,是因為他們相信這種人沒有那些存心貪污腐敗的人的那種禍害國家的心思。從這句話也可以看出,他們重視社會利益,並痛恨給社會利益造成極大影響的人。
6、可是主要的困難是怎樣把我抬起來放到車上去。為此他們豎起了八十根一英尺的柱子,工人們用綳帶將忘我的脖子,手,身子和腿全都捆住,然後用包紮線粗細的極為結實的繩子,一頭用鉤子鉤住綳帶,一頭縛在木柱頂端的滑車上。九百名最強壯的漢子齊拉繩子,結果不到三小時,就把我抬了起來吊到車上。
賞析:這句話採用了列數字的方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格列佛的高大,與小人國的人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引出下文,為有趣的小人國之旅添上幾分色彩。

10. 600-800字名家游記及賞析,要名家!!!!

六年前的斷橋遺帕,溫婉含蓄,惹盡了相思紅豆,君一無所有,卻只傾盡詩情為紅版顏。梳一髻輕權雲流蘇,挽一抹抵眉同心,留一瀑及腰長發,簪一綰溫玉寶釵,披一霞漢服鳳冠,容盡繁華只因他。秋夕之夜,八人轎抬得姮娥羨,只是可惜了四月燕。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