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都城遺址
❶ 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問題 殷墟是商代後期的都城遺址
自己查都能查到了~下面答案為參考。
7.1)共同特點:建築造型取材於一個漢字。
好處:造型獨特,彰顯了兩座博物館的特點,富有文化內涵。
2)示例:從殷墟博物館的甲骨文展廳中,我們了解到漢字的悠久歷史,從甲骨文到現代文,漢字有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演變過程?下面讓我們繼續參觀中國文字博物館。
❷ 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內什麼時候能建成博物館
新華社鄭州5月25日電(記者雙瑞)位於鄭州市中心的商代中期都城遺址內,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正在施工建設,這是鄭州商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中最核心的文物保護展示項目之一。目前主體結構已經封頂,預計年底完工,明年布展。
鄭州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博物館完工後,將與商代城牆形成一組景觀,靠近城牆的一側全是透明的玻璃幕牆,觀眾不僅能觀賞館內文物,還可以近距離看清城牆遺址。
❸ 閱讀下面材料,接要求答題。 材料一 :殷墟是商代後期的『都城遺址,位於今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殷墟
(1)共同特點:建築造型都取材於一個漢字。 好處:造型獨特,彰顯了兩座博物館的特點,富有文化內涵。 (2)示例:從殷墟博物館的甲骨文展廳中,我們了解到了漢字的悠久歷史。從甲骨文到我們今天使用的文字,漢字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演變過程呢?下面讓我們繼續參觀中國文字博物館。 (意對即可) |
❹ 商朝首都在哪裡 商朝都城是現在的哪裡
商朝建立來時的都城在殷自(今河南省安陽市)。
夏朝方國商國君主商湯率方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以「商」為國號,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後裔盤庚遷殷(今安陽)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後世稱為「殷」或「殷商」。
(4)商代都城遺址擴展閱讀:
1.據文獻記載,商代曾五次遷都。《竹書紀年》記載,商王仲丁「自亳遷於囂」、河甲「自囂遷於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遷於奄」、盤庚「自奄遷於北蒙,曰殷」。不過考古學家至今只發現了偃師二里頭、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和安陽殷墟四個都邑遺址。
2.商朝,又稱殷、殷商 ,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文字記載的朝代。商代的國土不是一個彌合的整體,而是以都城(大邑)為中心,四周遠近散布著幾個或幾十個屬於商朝的諸侯「據點」,商朝的國土是疏而有漏,這就是早期大地域國家的政治地理形態。
❺ 商代遺址代表了哪兩個朝代的文明
鄭州商代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管城回族區一帶,為商代早期(前16世紀—前13世紀)都城遺址[1]。
1950年,鄭州商代遺址被發現[2]。鄭州商代遺址東起鳳凰台,西至西沙口,北抵花園路,南到二里岡,面積約25平方千米,包括三重城垣遺址、宮殿區遺址、居住聚落遺址、墓葬區、手工作坊遺址、窖藏坑等遺跡類型,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銅器、玉器、骨器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以周長約7千米的(內城)城垣遺址和分布范圍巨大的宮殿區遺址保留最為完整,也最具歷史文化價值
鄭州商代遺址為商代早期(前16世紀—前13世紀)都城遺址[1] 。
1950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隊發現了鄭州商代遺址[2] 。
1952年10月至1953年,中國第一屆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和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鄭州商代遺址的二里崗一帶先後2次發掘,發現了很多重要的商代遺跡和遺物,並命名為商代二里崗期文化[4] 。
1955年秋,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鄭州商代遺址中部的白家莊,發現商代夯土層[5] 。
遺址特點
鄭州商代遺址城垣為夯土板築,平面為長方形,橫斷面呈梯形,北城牆長約1692米,西城牆長約1700米,南城牆和東城牆均為1870米,城牆周長近7000米,西城牆和北城牆西段破壞較嚴重,殘牆大部分被埋在地面以下,東城牆和南城牆的大部分還保留在地面上,城牆底寬20米—30米,頂寬5米多,高約10米;在城垣外有數段夯土外城牆,城市帶有外城。鄭州商代遺址宮城內,分布著20多處宮殿基址。鄭州商代遺址宮殿屬框架結構建築[6] 。
鄭州商代遺址復原沙盤模型
文物遺存
鄭州商代遺址發現有城牆、宮殿夯土基址、手工作坊、墓葬、青銅器窖藏、祭祀遺址等一大批遺跡,出土了青銅器、陶器、原始瓷器、玉器、石器、骨器、象牙器、習刻字骨等大量遺物。出土有成群青銅器200餘件,最高者達1米。杜嶺方鼎,鼎的口部和腹部略呈長方形,口沿外折,在口沿上有兩個對稱的圓拱型豎耳,鼎腹呈斗形,深46厘米,底部由四個上粗下細的柱型足承托器身,鼎身裝飾有饕餮紋和乳釘紋。銅鼎形體碩大,是商代早期青銅器的代表作,也是商代早期較大的一件青銅器
❻ 考古發現的商代都城遺址有哪些
主要有鄭州商代遺址 鄭州商代遺址 中國商代中期都城遺址。在河南省鄭州市版城內及郊外,總面權積約 25 平方公里。遺址發現於1950年。1952年10月至1953年,第一屆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和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二里崗一帶先後兩次發掘,發現了很多重要的商代遺跡和遺物,並命名為商代二里崗期文化。1955年秋在商代遺址中部的白家莊,發現商代夯土層。經沿著夯土的走向鑽探調查,在今鄭州老城及北關一帶,發現了長方形的商代城垣,一般稱為鄭州商城。此後,河南省文物部門多次進行發掘。經考古發掘證明,該城早於安陽殷墟。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❼ 商朝的都城在哪裡
殷(今河南省安陽市)。
商朝前期屢屢遷都,直至盤庚定都於殷(今河南省安陽市),以後再沒有遷都。商代出現的甲骨文和金文(因多刻於青銅器上,亦稱「銘文」)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有系統性的文字元號。
中國傳統歷史學關於商朝的詳細文獻記載資料多來自於其一千年後的記錄,主要有東周的《竹書紀年》和《尚書》,西漢司馬遷的《史記》。
(7)商代都城遺址擴展閱讀:
商朝自先商到晚商共14次遷都。其中只有安陽殷墟是盤庚以後諸王世的都城,學術界對此看法比較一致[2]。安陽殷墟遺址於20世紀上半葉被發現後,出土的甲骨文幾乎完全印證司馬遷《史記》中所記載的商王世系。
近代,在上古被普遍看作蠻荒之地的非中原地區,如成都、廣漢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寧鄉的炭河裡遺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證明,在商時期的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文化。
❽ 河南省駐馬店正陽縣商代都城遺址在什麼地點
哪兒有?聽誰瞎說的?根本沒有的事!
❾ 1998年在河南( )市郊考古挖掘出商代初期都城遺址。
應該是選 (A) 偃師商城早於以安陽殷墟為代表的商代晚期,從中可較清晰地看到商人文化的歷史軌跡,其發現足以震驚世人。偃師市文物局專家郭宏濤說,學術界已達成共識,它是我國迄今發現商代早期城址中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帝都。偃師二里頭夏都的廢棄,偃師商城作為商代都城的興起,是中國歷史上夏、商王朝更替的重大事件。偃師商城的始建年代可作為夏、商文化的界標,國家重點工程——《夏商周斷代工程》更是把這一學說作為該工程的標志性
不對··不應該是商丘,商丘是商朝繁榮的時期的都城!!
1983年春季,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洛陽漢魏故城工作隊在偃師縣屍鄉溝一帶發現了一座商代早期的城址,當即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關注。其後,考古所派出了河南二隊,專門對偃師商城進行勘察、鑽探、試掘、發掘和研究。以上工作為進一步確認偃師商城的年代、性質和功能,提供了大量的證據。
一、偃師商城的形制特徵
1,牆體寬厚,城門狹窄偃師商城目前已解剖了東、西、北三面城牆,南城牆尚在進一步勘察之中。東牆有曲折,長度1600餘米,西牆長1710米,北牆1240米。城牆厚17—18米,基槽深0.6—1米,一般從黃生土層即開始起夯,夯層厚約10厘米,夯打平整,夯窩密集,排列多重疊,夯窩直徑約5厘米。
根據發掘資料的排比,牆體寬厚是商代前期四座古城的普遍特徵。山西夏縣東下馮商城南城牆,長440米,僅為偃師商城長度的三分之一,但牆體厚度已達8米許。夯層尺寸與偃師商城無異,唯夯窩直徑稍大,湖北黃陂盤龍城,面積比偃師商城小的多,而城牆牆體卻異常寬厚。鄭州商城東城牆,其長度與偃師商城相仿,但牆體厚達22米。
與寬厚城牆極不相稱的是狹窄的門洞。已發掘的西城門全長16.5米,寬度僅2.4米。東城門的發掘結果與西城門大同小異,寬度也是2.4米。
2,宮城與拱衛城組合配置偃師商城南部中央有一組宮殿建築群,周圍有800餘米長的夯土圍牆,牆厚2米,我們把它暫稱為宮城。宮城之內已發掘完四號、五號兩處宮殿建築基址。宮城的東北和西南各發現一座拱衛城,拱衛城平面亦成方形,每面長寬近200米,都有2米厚夯土圍牆。但城內的建築分布與宮城內涵判然有別。兩座拱衛城之內布滿了排房式建築,它們或許是倉莫、武庫的集中地。
3,自成一體的封閉式宮殿建築宮城內四號宮殿東西長51米,南北寬32米。正殿面闊36.5米,南北進深11.8米,前沿有四幅台階可供上下。東、西、南三面廊廡相連。南有門道,寬2.5米。五號宮殿情況復雜,其建築遺跡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建築東西長達107米,正殿東西54米,南北14.6米,四周有48塊柱礎石,平均間距2.5米。前沿下有四對狗坑,內埋狗架,相互間距2.6—3.7米,它們的有規律的分布,可能與正殿台階的位置有某種關系。正殿兩側還各有25—28米寬的北廡基址,這進一步增強了正殿的寬大宏偉。下層建築平面亦成方形,東西長約38米,南北長約42米。中間方形庭院中有水井兩眼,它的大部分建築遺跡疊壓在上層建築之下。四號宮殿與五號宮殿上下層建築遺跡,就其主要特徵來說都是一致的,即以北邊正殿為主體,東、西、南三面設廊廡的、自成一體的封閉式建築。
4,濃厚的軍事防禦色彩偃師商城的寬厚牆體和狹窄的城門,應是出於軍事方面的考慮。城南三座小城各自用夯土牆設圍,也同樣屬於軍事防禦體系的一部分。另外,西城門側旁有3—4米寬的斜坡「馬道」,一端與城牆垂直相交,一端與城內大道相通,其功能是為了便於兵士迅速登臨城頭。城外除了護城路之外,還有寬深的護城壕。
5,工程浩繁的都城排水系統東城門的路土之下,發現一處構思巧妙的石木結構的排水孔道。寬度2米,高1.5米。底用石版魚鱗狀鋪砌,與水流方向一致。兩壁用石塊壘砌,其間夾砌木柱,共同支撐上面的木蓋板或圓木,其上再鋪草泥土成為道路,因此而組成立體排水系統。根據鑽探,這條排水孔道一直向西延伸,長800餘米,直達宮城。在宮城以西的相應位置也同樣發現有這種排水孔道,全部相加長達一千餘米。此外,在四號宮殿南側,還曾發現較狹窄的石砌排水孔道,長、寬約1米,用石塊壘砌,上有蓋板。顯然是屬於宮殿自身的排水設施。
二、關於偃師商城的始建年代和廢棄年代
在城牆牆體的多次解剖過程中,均有商代早期的鬲、豆、罐殘片出土,這表明偃師商城的始建年代不會早於商代早期。
發掘西城門過程中,兩座商代早期陶器墓(MMl8、M21)打城了城門洞內側的路土。依此,偃師商城的始建年代也不會晚於商代早期。這就從考古地層學上證明,偃師商城是商代早期的一座城址。
偃師商城的使用時期並不短暫。五號宮殿上下兩層建築遺跡的發掘表明,這座宮殿有著建築——使用——廢棄——再建築——再作用——再廢棄的漫長過程。從偃師商城北城牆解剖情況看,與二里岡上層相當的某段時期內,北城牆曾經作過修補。再次,宮城之北的灰土溝發掘中發現灰土堆積多達七—八米之厚。以上諸多跡象表明,偃師商城始建於商代早期,繁榮於商代二里岡時期,廢棄於二里岡上層晚期,或更遲一些。三、關於商城的性質這一學術課題目前尚在熱烈的討論之中。自漢以來歷代西毫說者,均明確指出西毫就在偃師以西的屍鄉一帶。《漢書地理志》河南郡偃師縣條下班固自注雲:「屍鄉,殷湯所都」。
偃師商城西北幾百米的杏園村,最近有許多唐代墓誌出土,志文中多指此地為「屍鄉」、「西毫」、「毫邑」。如景龍三年(709)李延禎墓誌:「乃訪舊瘞於北邙,祔新瑩於西毫」。這些記述說明,唐代前期仍沿襲著漢人舊稱,稱這里為「西毫」、「屍鄉」故地。有的墓誌文還詳明唐偃師縣在今偃師老城,而不是偃師商城以西的新寨村。
❿ 我國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都城遺址是
近年在(河南省偃師縣)發現的商代早期都城遺址西亳,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都城遺址
西亳(bó),洛陽商代的古稱,又作亳,其位置在《禹貢》九州中豫州的河、洛之間,今洛陽偃師城西二十里,西距漢魏洛陽城約10公里,西南6公里便是二里頭遺址。商代洛陽在帝乙、帝辛時的甲骨卜辭中存在著一座商王居住的城邑,稱為"洛"或者"洛師",可能為商代的西亳城。
西亳為五帝時期帝嚳的都城,商朝的立國之都。商湯即位商部落的首領時,定都南亳(今河南商丘)。在推翻夏後氏的統治之後,成湯在夏都斟鄩附近另建新都,稱西亳。商代中期,商王盤庚遷殷前曾"從先王居"定都西亳。商湯之後的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康、小甲、雍己、太戊諸王均以此為都,前後共計200餘年。
西亳遺址位於今河南洛陽偃師西,即偃師商城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