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遺址
① 中國境內有哪些古長城遺址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修築的歷史最早可上溯到西周時期,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把北方崇山峻嶺上的進行整修和擴建,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長城一開始出現並不叫長城,而叫「方城」。《汲冢周書?作雒解》曰:城方千七百三十丈,郛方七百里。齊《考工記》雲: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國就是方形的都城。不僅都城為方形,其他城也為方形。按照周禮天圓地方的思想,周諸侯國的城都是按周天子規定修建的。
楚長城
春秋南陽楚長城是中國最早的長城。從楚國始築長城到《春秋》《左傳》《史記》中一直稱楚長城為方城。因為長期有長城和方城的不同叫法,所以,人們並不認為方城是長城,甚至以為是孤立的城堡或城垣,更不知道楚方城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長城。據《左傳》記載:「僖公四年,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東周列國志》中說:「周惠王二年,楚王回至方城,夜叩城門。」《南陽地區志?方城》說:「楚文王時於方城山(今小頂山)修築長城,曰方城,以守衛其北境,方城縣由此得名。」這是迄今為止,我國關於長城的最早記載。
楚長城從方城縣北起,南至泌陽縣再折向西南唐河縣,對峙著齊國的方向。後在戰爭中不斷展築,西邊沿南召、嵩縣、西峽、內鄉、鎮平鎮,到鄧州市羅庄鄉土谷山止,綿延起伏三四百公里。如今,在內鄉縣、西峽縣、方城縣,還有長城遺跡存在。
趙長城
趙長城橫亘於包頭市轄區的中部的固陽縣境內的大廟村,大約戰國時期的在趙武靈王二十至二十六年修築。它迤邐於陰山南麓的群峰丘陵之中,山南是狹長的土默川平原,水草肥美,古代是兵家必爭之地。站在土築長城之上眺望,可隱約看到這段從大廟起,東向邊牆壕村,西向昆都侖區的古跡。趙長城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秦長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並滅六國,成為中國地區唯一政權,並改制為帝國。前214年,秦始皇派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人攻擊匈奴,占據河套,並開始秦、趙、魏、燕各國修築的舊城牆連接起來,從臨洮到遼東綿延萬里,從此始有萬里長城之稱。在修築北方長城的同時,原諸侯國間用以互防的城牆被拆毀。
漢長城
甘肅省安西境內現存漢長城150公里,烽燧70座,城障3處。東起玉門蘑菇灘,沿甘新公路南側,疏勒河北岸,逶迤向西,與敦煌境內的西鹼墩相連。這些漢長城及沿線的城障烽燧,是漢代河西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西漢王朝構建河西乃至整個北方防禦工程的歷史縮影。雖經千百年來的風雨剝蝕,仍然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堪稱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漢長城之一。
北齊長城
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對長城進行了修築與增建。泰常八年北魏築長城起自今河北省的赤誠,向西至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境,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魏所築長城,起於北京市居庸關,至山西省河曲縣。
北齊年間修建規模最大,天保三年至天保八年六年時間里,大修長城有五次。至河清二年三月,「齊詔司空斛掉光督步騎二萬,築勛掌城於軹關,仍築長城二百里,置十二戍」。北齊天統元年,「羨以北虜屢犯邊,須備不虞,目庫堆戍東拒於海,隨山屈曲二千餘里,其間二百里中凡有險要,或斬山築城,或湖谷起障,並置立戍邏五十餘所」。今北京市通州區有北齊土長城遺址,為通州區文物保護單位。
隋長城
隋長城遺跡位於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特布德嘎查境內,長約6.8公里,分為3段,牆體為堆築土牆,呈魚脊狀凸起,寬3米至6米,殘高0.5米至1米,部分遺跡表層散見有灰、黑陶片和繩紋磚瓦殘塊。從航空照片和衛星照片上可以看到,鄂托克前旗隋長城位於明長城大邊和二邊以北,與明長城走向一致。
明長城
從明太祖洪武至明神宗萬曆,明朝對長城經過先後20次大規模的修建。
明代長城西起今甘肅省嘉峪關市,東達今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橫貫今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北京、天津、遼寧等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300多千米,是古代留存下來的最堅固、最完整、氣勢也最雄偉的長城。
明長城部分利用了北魏、北齊和秦漢時期的古長城。牆體建築材料有磚、石、土三種。牆體高低寬窄隨地形的險要形勢而異,山高地險處的牆體相對低窄,平地要沖之處牆體則高大寬闊。此外,長城沿線還建有各種城、關、隘口、敵台、烽火台、堡子等,它們與城牆一起,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南方長城
南方長城,又稱為苗疆邊牆,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明嘉靖三十三年始築邊牆70里,萬曆四十三年上起王會營、下至鎮溪修建邊牆300多里,天啟三年鎮溪至喜鵲營添築土牆60餘里。苗疆邊牆全長達430餘里。嘉慶二年重修鎮竿鎮邊牆190里。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苗疆掀起革屯運動,湖南省政府廢屯升科,結束了在湘西140多年的苗防屯政制度。邊牆體系被廢棄。
南方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築之一,它表現了一個朝代的特徵,是研究明清兩代對邊遠少數民族征服統治重要的歷史史料。
② 《革命歷史遺址》在方城的
河南方城遺址康方城遺址 位於太康縣西北7.25公里處,地屬王集鄉所轄,這里是個漫圓的高崗地段,南北長2—2.5公里,東西寬2公里,附近地勢較四周高4—5米,遺址東西長約700米,南北寬500米,方城村坐落在遺址上面。
③ 古代朔方城是現在哪個地方
朔方城遺址在今內蒙古杭錦旗西北。
據史書記載,朔方城始建於周宣王年間,其時「周室衰微,四夷並侵,獫狁最強,宣王伐之。」宜王在召公、周公的輔佐下,國勢稍振,宣王命將軍南仲。尹吉甫伐獫狁,取得勝利後築朔方城,以抵禦獫狁。數百年後,朔方城又被犬戎佔領,戎稱「什賁城」。
到了秦代,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伐犬戎,收復河套地,復建朔方城,並在黃河北岸築亭、障以逐戎人。秦末戰亂,匈奴乘機入侵河套,不斷南犯。到了漢代,漢武帝派大將軍衛青伐匈奴,收復河南地,並派將軍蘇建再築朔方城,設朔方郡。可見自周至漢,朔方城屢有重建,其規模各有所變。漢代蘇建所主持再建的朔方城可屯兵數萬,想必在原基礎上大有發展。
多少年來,朔方城飽受風沙摧殘,變成沙漠一片。如今唯有東北角一段,還和風沙頑強拼搏,不甘願全部消失於人間。
④ 方城縣革命遺址小作文
是每個人值得依靠的地方,家是每個孩子成長的搖籃,是每個孩子棲息的港灣。 記得在我小時候,就常常聽著媽媽唱著「爸爸是船,媽媽是帆,載著寶貝,組成幸福家庭」帶我進入甜蜜的夢鄉,每當聽到這支歌時,我便想到我深愛的家。 我愛我的家,一個幸福溫暖的家。每天一起床便會看到爸爸媽媽忙碌的身影;每當一放學,桌上便會擺上可口的飯菜;每當學習遇到困難,爸爸媽媽總是耐心地為我講解;每當我生病時,爸爸媽媽總是不離我左右……這一切讓我感到我的家充滿陽光,無比溫暖。 我愛我的家,一個和睦快樂的家。節假日,只要有時間,全家總會集體出遊,讓我感受到祖國的大好河山;我身邊發生的一些事情,他們總會認真傾聽,並與我一同分享快樂;每當我取得好成績,他們總是為我送來祝賀、帶來鼓勵
⑤ 誰知道方城在哪
方城縣位於河南省南部,南陽盆地東北隅,伏牛山東麓,唐白河上游。東鄰舞鋼、泌陽縣,南接社旗縣、宛城區,西連南召縣,北依魯山縣、葉縣,是南陽市的北大門。縣域東西長72公里,南北寬61公里,總面積2542平方公里。 方城素稱"五界一口",處於北亞熱帶與南暖溫帶、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南陽盆地與黃淮海平原、伏牛山脈與桐柏山脈和華北地台與秦嶺地槽的五個自然分界線上,東北部是全國九大隘口之一的方城缺口。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最高海拔760.3米,最低海拔108米,淺山區、崗丘區、平原區各佔三分之一。境內有河流70餘條,年均氣溫14.4℃,年均日照2092小時,年均降水量為803.9毫米,無霜期220天。方城縣轄16個鄉鎮,561個行政村,4115個自然村,5400多個村民小組。全縣共23萬余戶,近100萬人,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390人。全縣有漢、回、滿、白、壯、蒙古、納西、藏、苗、彝、侗、傈僳、維吾爾等13個民族,漢族約佔98.3%,少數民族約佔1.7%。少數民族中,回族人口約佔98.9%。 方城,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因楚時修築的長城叫方城而得名。歷史悠久,山川秀麗,旅遊資源豐富,現有可供觀賞的風景名勝80多處。是距今七千多年的獨樹大張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國最早的長城——楚長城遺址,西漢廷尉張釋之祠,東漢——漢光武帝——劉秀飲馬的扳倒井遺址和湖陽公主修行的煉真宮遺址,北魏雕鑿的佛溝摩崖造像,唐代四大名剎之一的普嚴寺,宋襄漢漕渠遺址,紅二十五軍血戰獨樹鎮紀念碑,空軍戰斗英雄杜鳳瑞紀念等景觀;有號稱北武當的黃石山以及七峰山、大乘山、三賢山、望花亭水庫等自 普嚴寺 然景觀。其中,大張庄、平高台古文化遺址、楚長城、文廟、博望故城、佛溝摩崖造像和紅二十五軍獨樹鎮紀念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方城山川秀麗,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有中國現存最早的長城--楚長城、號稱北武當的道教勝地黃石山,西漢外交家張騫封侯處,漢代湖陽公主修行的千年道道觀煉真宮,東漢光武帝劉秀「扳石得泉」飲馬處扳倒井,三國劉備「火燒博望坡」遺址,始雕於北魏的佛溝摩崖造像,唐代四大名剎之一的普嚴寺等古代名勝。建築別致新穎、水秀山青的避暑游樂勝地望花湖水庫游覽區、鴨河口水庫,玉瀑連珠、潭潭相連的七十二潭等景區令人留連忘返。峰秀谷幽,林翠泉清的,風光迷人的省級大寺森林公園、省級七峰山森林公園等自然景觀,更是游覽的好去處。火燒博望坡遺址等景點也被列為我國三國旅遊線主要景點。 方城的民間藝術源源流長。聞名遐邇的文房瑰寶中國五大名硯之一的黃石硯,始創於漢代,盛於宋代,輝煌於當今,雕工精湛,勘稱一絕,古代大書法家米芾、黃庭堅,當代大書法家啟功等曾揮毫潑墨,予以高度贊譽。1993年,方城黃石硯榮獲國際中國書畫博覽會金獎;1994年參加全國名硯展覽,榮獲石質、工藝雙項金獎;1995年被國家輕工部列為名牌產品,並列為國家級禮品饋贈國際友人。目前,已開發近百種新型產品,年產精品硯台5萬方,產品遠銷國內26個省市和日本、美國、香港、台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⑥ 南陽方城有什麼旅遊景點
方城縣為歷史名城,景點大概有煉真宮、(真武頂)小頂山、七十二潭景區、望花湖景區、普嚴寺景區、佛崖石刻、絲綢之路發源地、楚長城遺址、火燒博望坡遺址、曾氏祖根地、殷墟文化遺址、張騫故里(博物館)、垛子石景區、神仙洞景區等二十多處,具體的你可以到方城縣政府網站看下。總之,方城還是有一看的。
⑦ 「朔方城」的舊址在現如今哪裡
朔方城遺址在今內蒙古杭錦旗西北。
據史書記載,朔方城始建於周宣王年間,版其時「周室衰微權,四夷並侵,獫狁最強,宣王伐之。」宜王在召公、周公的輔佐下,國勢稍振,宣王命將軍南仲。尹吉甫伐獫狁,取得勝利後築朔方城,以抵禦獫狁。數百年後,朔方城又被犬戎佔領,戎稱「什賁城」。
到了秦代,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伐犬戎,收復河套地,復建朔方城,並在黃河北岸築亭、障以逐戎人。秦末戰亂,匈奴乘機入侵河套,不斷南犯。到了漢代,漢武帝派大將軍衛青伐匈奴,收復河南地,並派將軍蘇建再築朔方城,設朔方郡。
(7)方城遺址擴展閱讀
河套地區水草肥美,形勢險要,漢武帝在此修築朔方城(今內蒙古杭錦旗西北),設置朔方郡、五原郡,從內地遷徙十萬人到那裡定居,還修復了秦時蒙恬所築的邊塞和沿河的防禦工事。
這樣,不但解除了匈奴騎兵對長安的直接威脅,也建立起了進一步反擊匈奴的前方基地。《漢書》稱此仗漢軍「全甲兵而還(幾乎零傷亡)」,衛青立有大功,被封為長平侯,食邑3800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朔方城
⑧ 河南方城有什麼景點
方城有十大景點,分別是——
望花湖(原來的望花水庫)
張公祠(紀念西漢廷尉張釋之的祠堂)
望花亭
杜鳳瑞墓
三賢山
煉真宮(東漢湖陽公主修真的地方)
博望坡遺址(漢武帝封張騫博望侯的封地)
德雲山
佛溝摩崖(石雕)
大乘山
⑨ 方城縣的歷史由來
方城,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因楚時修築的長城叫方城而得名。歷史悠久,山川秀麗,旅遊資源豐富,現有可供觀賞的風景名勝80多處。是距今七千多年的獨樹大張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國最早的長城——楚長城遺址,西漢廷尉張釋之祠,東漢——漢光武帝——劉秀飲馬的扳倒井遺址和湖陽公主修行的煉真宮遺址,北魏雕鑿的佛溝摩崖造像,唐代四大名剎之一的普嚴寺,宋襄漢漕渠遺址,紅二十五軍血戰獨樹鎮紀念碑,空軍戰斗英雄杜鳳瑞紀念等景觀;有號稱北武當的黃石山以及七峰山、大乘山、三賢山、望花亭水庫等自 普嚴寺
然景觀。其中,大張庄、平高台古文化遺址、楚長城、文廟、博望故城、佛溝摩崖造像和紅二十五軍獨樹鎮紀念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⑩ 誰知道南陽各縣市天主教堂遺址
1、靳崗大教堂
2、南陽天主教府(宛城區民權街中段東33-34號)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法國傳教士安恩利格首次流動到南陽靳崗傳播天主教並設立教堂,南陽始有天主教活動。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又有外籍傳教士到南陽城內傳教。清康熙五年(1666年)下令沒收教堂,南陽天主教活動中斷。雍正十二年(1734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道光十四年(1834年),法國傳教士又先後間斷地到靳崗活動,均因受到當地宮民的緝捕而中止。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後,河南省內天主教發展很快,教徒達到2000人左右。是時,羅馬教廷為進一步擴大傳教範圍,派法國傳教士安巴都(安西滿)來靳崗,籌劃成立天主教河南教區。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以靳崗為「總堂府」的河南天主教區正式成立,安巴都任首屆主教,河南省內的教徒由2000多人驟增至3500多人。同治八年(1869年),羅馬教廷令法國遣使會撤離南陽,教務由義大利米蘭外方傳教會派人接替。翌年,由意籍傳教士安化成借用原法國主教安西滿的護照,受命來靳崗接管河南教務,成為第二任主教。安西滿這個名字在教會中影響較深,後來教會開辦的學校常用他命名。安化成於1904年2月死於鹿邑縣,葬於南陽靳崗。民國6年(1917年),義大利傳教士包海容接任南陽主教,曾在靳崗創辦聖母無原罪修女會及西滿中、小學各一所,到1936年因病回國。所遺主教一職,由副主教梅嶺南接任。1948年梅逃往漢口,南陽教務交副主教孔憲章負責,直至1953年。
河南教區自1844年從江南教區劃出後,陸續將全省劃分為九個小教區,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的1946年,才將原設在靳崗的河南教區「主教座堂」遷往省政府所在地開封,靳崗遂變為南陽教區總堂所在地。
南陽教區成立於民國27年(1938年),下轄9縣(分堂)、44個堂口。
民國36年(1947年),南陽教區管轄的南陽、唐河、方城、南召、鎮平、內鄉、淅川、鄧縣、新野9個縣中,有大小堂口44個,念經處109個,神職人員371人(外國傳教士24人、修士32人,中國神甫8人、傳教先生172人、代洗先生10人、教員83人、修道42人),教徒26355人,未受洗教友7542人。靳崗天主教堂的主要設施有:大經堂、女經堂、司鐸樓、教學樓和神職人員墓地等。其經濟收入,除接受羅馬教廷資助外,還有土地3000多畝、出租房屋近千間(包括上海、武漢兩地88棟樓房)等不動產;在市內尚有醫院、商號和兼辦匯兌等經營,以及教徒們的各項捐獻。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6年)開辦一所培訓神職人員的聖心修道院,先後培訓出的修士,升為神甫的47人。繼而又增設聖母無原罪修女會、仁愛會、煉獄會、聖衣會等各類善會15種組織,其附屬機構先後有西滿幼稚園一所、西滿小學一所、德星女子小學一所,民國25年(1936年)又開辦西滿中學一所。1946年改德星女小為西滿女中,全區共有教會開辦的中學2所、小學18所,醫院診所1l處,孤兒院2所,孤老殘廢院1所。
自靳崗建立教堂起,南陽人民與教會的斗爭連年不斷。同治五年(1866年),桐柏縣人民憤怒搗毀平氏教堂。光緒年間,泌陽、唐縣、桐柏三縣人民組織「齊心會」,焚燒烏金溝教堂,南陽縣人民圍攻靳崗教堂等,列入教案的就有13次。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教案涉及的南陽、南召、泌陽、桐柏、鎮平、唐縣六縣和裕州,由地方官員與安西滿主教共同議定,共賠償天主教損失白銀75348兩,銅錢29083串。
1951年,靳崗天主教徒率先實現了獨立自主自辦教會,並建立起三自革新籌備委員會,不久更名為靳崗天主教反帝愛國愛教委員會,1953年又改稱靳崗天主教反帝愛國運動委員會。其他教徒較多的縣也分別建有這一組織。同年,公安部門發出通告,取締聖母軍。1957~1958年,區內教會派代表到北京、鄭州兩地出席全國天主教代表會議和河南省天主教代表會議,張宛祥神甫和南陽市天主教愛國會主席張雨汝、委員吳子奇被選為省天主教愛國委員會委員。1960年教徒由原來的6660人減少為4325人。
「文化大革命」期間,黨的宗教政策遭到破壞,宗教活動基本中止,大部分宗教界上層人士也受到沖擊。粉碎「四人幫」後經過撥亂反正,靳崗天主教堂於1980年8月15日首先恢復了愛國會組織和正常的宗教活動。1981年,南陽市內、南陽縣李家灣、唐河縣官莊和桐河四個堂口也得到恢復,對蒙受委屈的6位上層人士亦分別情況一一正名,全區已成立南陽市、唐河縣天主教愛國委員會。為培養後繼神職人員,1984年和1985年選派青年教徒4人分赴北京、武漢兩地神學院學習。到1985年恢復活動的大小教堂5座,有神職人員5人,教徒4129人,聖誕節進堂誦經者5000多人。
1951年至1953年,人民政府將外國傳教士孔憲章、何樹基、劉尚義、撒思光、法式典 、穆聶蒂、彭士沛等人逮捕審判並驅逐出境。 其它外國傳教士也相繼申請離境。到1954年5月,外國人直接控制南陽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局面告終。同時南陽各縣分別建立起天主教反帝愛國愛教委員會和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實現了獨立自主、自辦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