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廟遺址
『壹』 三水流域孕育人類始祖有哪些歷史
湘西歷史悠久,距今幾萬年以前,湘西境內就有人類生息了。從當地一些人類起源神話中可以看出。
湘西的土家族開天闢地神話傳說:遠古時,天地相連,到處彌漫著朦朧的霧。霧里有個蛋,蛋炸裂開來,跳出一個神人,名叫卵玉。他用箭將天地射開。
湘西的苗族神話傳說:天地是古時阿剖盤古,用千斤杠撬開的。他怕天塌下來,剁下怪獸朋苟的腳,當成柱子將天撐住,剝下皮子做青天;削下肥肉做白雲,取出眼睛做日月,割下毛發做草木,抽出根盤做江河。這樣,頭上有了青天白雲,日月星辰;地下有了草木江河。人們才有了生息的世界。
湘西發現了許多舊石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這些遺址大多數都在沅水、酉水、澧水流域。
如桑植縣朱家台和瀘溪縣白沙渡,就發現有舊石器時代的遺址,歷史文化層相當豐富。
湘西桑植朱家台舊石器時代遺址,共發現有3件打制石器,距今約10萬年。桑植附近的慈利金台村舊石器時代遺址,也發現有打制的砍砸器等遺物5件,距今5萬年至10萬年。
瀘溪地處湖南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東南方,武陵山脈向雪峰山脈過渡地帶。其地貌自東向西南排成「川」字形狀,西高東低,由西向東傾斜,沅江沿縣境南向北流入洞庭湖,大部分屬低山地區。
瀘溪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6.9度,年均降雨量1326毫米,全年無霜期278天。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非常適合人類生存。
盤瓠神話是一個流傳於我國南方和東南亞地區十分有名、十分有影響的神話盤。而盤瓠文化的發祥地就在瀘溪,《後漢書·南蠻卷》注引《荊州記》雲:山半有盤瓠石、盤瓠行跡。
清《一統志》記載:辛女岩在瀘溪縣南三十里,奇峰絕壁,高峻插天,壁立水中,有石屹立如人,相傳高辛氏之女化石於此,傍有石林。
瀘溪上堡鄉也有舊石器地點6處,全部在沉水二級階地上,基本上都有石器的確切地層,這為湘西民族地區研究舊石器時代文化創造了條件。
玉皇閣舊石器地點位於上堡鄉九家楊村,地處沉水河西岸二級階地,高出河床15至20米不等,臨沉水15米,石器點周圍均為瓦窯,從窯場的斷面看,地層堆積物主要為網紋紅土,有錳膠膜,士質略帶砂性,質地比較單純。
但見零星的礫石或石塊,未發現礫石層,舊石器標本有單刃砍砸器10件,刮削器1件,均為黃灰色砂岩。單刃砍砸器整個器呈四邊形,下端留有礫石原面,有若石刀的背部,從背部抓握,使用刃部很順手。
另外,湘西保靖縣也發現了一處距今約5至1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遺址。該遺址位於保靖縣城北部的龍馬嘴倉庫,屬酉水河二級台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發現兩件人工打制的石器。
瀘溪縣浦市鎮、龍山縣里耶鎮、張家界古人城等地,都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遺址,有大量的石器、陶片和獸骨。
這些遺址中,石器有石斧、石鑿、石錛、圭形鑿等砍砸器、刮削器及石質裝飾品等。陶片有缽、豆、盒、罐、盆、釜、紡輪等器形。陶片紋飾,燦爛多彩:有斜方格紋、橫人字紋、網結紋、指甲紋、弦紋、印紋、篦紋、連點紋、附加堆紋、紅文掛黑彩紋等。
陶片質有灰陶、紅陶、黃陶、白陶、彩陶,品種多樣。獸骨有動物牙齒、魚骨、蚌殼、螺螄殼等。
從瀘溪縣浦市鎮遺址發現的石器、陶片、灰土來看,屬「大溪文化」,相當於中原殷商時期。龍山縣里耶鎮和張家界古人城遺址中的石器、陶片,屬「龍山文化」,相當於原始社會晚期遺址。
高廟遺址位於湘西洪江市安江鎮東北的岔頭鄉岩里村,地處沅水北岸的一級台地上,分布面積約30000平方米,為一貝丘遺址。
高廟遺址揭示了高廟文化晚期的一處大型祭祀場所,發現了我國年代最早的裝飾有鳳鳥、獸面和八角星象等神像圖案的陶器,距今約7800年,還有我國所見年代最早的白陶製品。
在高廟上層遺存中有部落首領級的夫妻並穴墓和4人合葬墓等重要遺跡。發現了為建立本區域新石器時代文化譜系的關鍵性遺存。
除此之外,高廟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一具距今7400多年的女性人體骨架。這具骨架保存完好,呈側身屈肢姿勢,右手托著右腮、下巴,左手自然地夾在向後彎曲的兩腿之間。骨架的盆骨較大,骨骼纖細,牙齒磨損較大,該骨架系成年女性。骨架的長度是153厘米,此人生前的身高應該在160厘米左右。
湘西舊、新石器時代遺址表明,生活在這一帶的遠古先民們為了求生存,展開了與大自然的斗爭。他們以漁獵山伐為業,利用這里山區丘陵地帶雨量充沛,溪河縱橫,土地肥沃,適宜於農作物生長的有利條件,披荊斬棘,辛勤開墾,發展原始農業。
用石器陶器這些簡陋的工具種植了秈稻、黍、粟等多種農作物,並逐漸經營和發展手工業,出現了制陶、編織、建築、釀酒等許多手工業,創建山地民族經濟,使湘西這塊古老的土地得到開發。
『貳』 思考:誰是高廟遺址的主人
《誰是人類最早的文明-中華八千年高廟太皞伏羲古國考》這本書言過其實,缺乏嚴謹的治學態度。高廟遺址發現出土的我國目前最早的鳳鳥、獸面和八角星象等神像圖案,發現距今7000多年的罕見大型祭祀場所,是屬於五溪原居民侗族瑤族同胞的祖先創造的奇跡!
一、考古工作者在高廟文化中最偉大的發現在於高廟原始部落宗教的傳播。
自古以來,湖湘大地就有信鬼好祠之風,流放沅湘之間的詩人屈原漫卷其間,寫出不朽的《九歌》,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但這一股吹徹原野的湘楚巫風,這一種夢幻般的感悟能量,又從哪裡來?
高廟的祭祀場值得討論,應該可以挖掘出很多有趣的東西。高廟文化中那些飛鳥、獠牙獸面、太陽和八角星等圖像,以及承載這些圖像的精美白陶製品和構成這些神靈圖像的篦點紋裝飾工藝,之所以能有如此巨大的輻射力與穿透力,跨越時空的藩籬,被如此廣大地域范圍內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所接受,這個內在的力量之源就是宗教!高廟文化的對外傳播正是伴隨著這一文化的主人所創造的宗教觀念的對外傳播而傳播的,這就是我們的考古工作者得出的初步結論。
二、閻朝科所著《誰是人類最早的文明》一書記載:」7800年一8000年前的中國湖南安江乃是世界祭祀中心和帝都。亦是世界最早的祭祀(孝道)和易經八卦,農耕文化的首都。7800一8000年前的安江就有42000人居住。這不是空穴來風,是有理有據的精確推論。從高廟出土的陶片和祭示的場面的規模,安江8000年前有4萬多人居住還是保守的數字。」
7800餘年前高廟原始部落迥異於農耕文化的漁獵生活不可能在安江盆地養活四萬原始人。這應該就是南方普遍流行的巫文化的源頭?他們是什麼民族?原居民南獠?是什麼原因能夠使得硤州地區聚集四萬名原始人?很明顯,如果沒有原始農業,養不活那麼多人的。而遺址證明當時還是漁獵和簡單的養殖,沒有發現稻穀。
三、賀剛說得有道理,高廟宗教跟沅湘的原始宗教有關!個人認為跟什麼連山易、易經八卦無關!理由是:連山易、易經八卦不會拿人作為犧牲品吧?而高廟遺址大規模使用人來作為犧牲品!
四、研究高廟遺址祭祀的神靈,必須首先研究誰是高廟遺址的原始部落。
五溪地處越楚巴交界之地,長期為越楚巴交通要地。五溪民族的多樣性證明了五溪不僅僅是植物的王國,也是人間的天堂,中國南方土著民族的發源地之一。
我們知道,楚,是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第一大國,越,是先秦時期中國南方一個龐大的族系。楚,一般認為是江漢民族,但其實它不是江漢土著,真正的江漢土著是揚越(粵)人,即榜枻越人的族屬。西周春秋之世,江漢之間的鄂國世為揚越人(百越人)所居,他們是先於楚人生活於古江漢地區的土著。如果說楚文化與越文化有什麼差異,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在圖騰崇拜上。越文化因為是典型的江河文化,所以崇拜龍、蛇;而楚文化則是以鳳鳥崇拜為特徵。鳳一向是楚人最受尊崇的靈物,它是楚人力量的象徵。在楚人心目中,欲求魂魄升天,非鳳導引不可。所以在舟船樣式上,越人喜築龍舟,楚人則偏愛把舟船雕刻成鳳鳥的樣子,鄂君子皙所乘坐的「青翰之舟」就反應了楚人崇鳳的觀念。但是,在7800年前,巴人楚人還沒有進入五溪之地,甚至江漢平原也是越人世代生息的土地。因此,七千年前的五溪文化,離不開越文化。
在高廟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發現的距今約7800年的以鳳凰、饕餮、八角形、太陽紋等組成的綜合圖案,帶著超自然的玄幻色彩,證明當時的高廟人已經以鳳、獠牙獸及太陽為部落圖騰。鳳鳥圖案將之前的中國最早河姆渡「鳳凰圖騰」記錄刷新,提前了400年。
獠人(越人))雖然信奉自然神,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族徽,那就是大象的獠牙,他們的戰士不僅喜歡紋身和迷彩偽裝,也喜歡在自己的脖子上戴上野獸的獠牙作為護身符,這也是古代中國人對獠人稱呼的來歷!
個人以為,獠人是南方多個現代民族的共同祖先,比如瑤、仡佬、黎、侗。獠,音:lǎo ,(佬)音。名:獠通 僚 。中國古族名。分布在今廣東、廣西、湖南、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區。亦泛指南方各少數民族,獠既為放火燒山、打獵之聲。獠,獵也,從犬,尞聲。——《說文》。「僚」作為族稱為什麼不讀「遼」,而讀為「佬」,這主要是俚僚族群自稱有關,如「羅竇垌佬」「黃垌佬」古漢語翻譯音為「羅竇洞僚」「黃洞僚」
所謂「俚」與「獠」,應從族群居地生活、族群文化、族群走向劃分。
據史料記載,在春秋以前的時代,五溪地區是古代獠人(百越人)聚居的地方之一。
公元338年,南北朝十六國時期,割據巴蜀的李壽稱帝,改大成國為大漢國。五溪地區的獠人從羊柯(雲貴)入蜀,「所在諸郡,布滿山谷」,入居臨溪河谷。
獠人「鑄銅為大鼓」(《隋書》),「擊銅鼓以祈禱」,「著斑布,擊銅鼓」,「疾病,擊銅鼓、沙羅以祀鬼神」。「推髻跣足」(《太平寰宇記》)。「無氏族之別,又無名字,所生男女,惟以長幼次第呼之。其丈夫,稱阿謨、阿段。婦人阿夷、阿等之類。皆語之次第稱謂也。」「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欄。干欄大小,隨其家口之數。往往推一長者為王,亦不能遠相統攝,父死則子繼,若中國之貴族也」。「惟執刀持矛,不識弓矢,用竹為簧,群聚鼓之,以為音節,能為細布,色至鮮凈」(《魏書.獠傳》)。
歷代封建王朝歧視、壓迫他們,「歲歲伐獠」,「獲其生口,以充賤隸」,「公卿逮於民庶之家,有獠口者多矣。」唐代大詩人杜甫在蜀也有個「獠奴阿段」,寫有《示獠奴阿段》詩。封建王朝甚至「取獠口,以為閹人」,「多捕山獠,以充宦者」,引起獠人多次反抗。
經歷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獠人「與夏(漢)人參居者,頗輸租賦」。與漢人「交通貿易」,「頗參(與)夏(漢)人為婚,衣服、居處、言語,殆與華(漢人)不別。」北宋時,會同漢人「與夷獠相雜,愈於諸郡」。但到南宋時,獠人與漢人融合,都成為「編戶」(有戶籍的居民)。
獠人顴骨相對略突,鼻子頭明顯,眼睛非常大且眼窩非常明顯。
屈原《招魂》:「魂兮歸來,南方不可以止些;雕題黑齒,得人肉而祀,以其骨為醢。」,青面獠牙,指的是獠人戰士在戰斗時喜歡在臉上塗抹迷彩,牙齒是染成黑色的。
大家還記得唐朝龍標境內獠人的一次大暴動吧?
新唐書載:貞觀十二年(戊戌,公元六三八年)甲子,巫州獠反,夔州都督齊善行敗之,俘男女三千餘口。
宋 沈括 《夢溪筆談·辯證一》:「《楚詞·招魂》尾句皆曰『些』。今夔、峽、湖、湘及南、北江獠人,凡禁咒句尾皆稱『些』,此乃楚人舊俗。即梵語『薩嚩訶』也,三字合言之,即『些』字也。」南、北江獠人指的就是湘西自治州和我們懷化這邊。
現在的懷化南三縣,包括洪江安江在春秋戰國時期屬於楚國商於(越)地,秦時屬於黔中郡和桂林郡,漢代屬於武陵郡和鬱林郡。魏晉南北朝至隋代被稱為「五溪之地」,唐宋時期被稱為「溪峒」。從古至今,這個地方歷代以來都是少數民族活動的地區。從歷代的文獻看,春秋到秦漢,在這里活動的有「越人」、「黔中蠻」、「武陵蠻」;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這里的少數民族被侮稱為「五溪蠻」或「蠻僚」,唐宋時又被侮稱為「溪峒州蠻」。古代的越人是一個龐大的族群,其內部分為若干個支系,這個族群到了南北朝時期都被稱為「僚」。到唐宋時期,僚人進一步分化出包括侗族在內的許多少數民族。宋人朱熹《記「三苗」》中說:「頃在湖南時,見說溪峒蠻徭略有四種:曰僚、曰仡、曰伶,而其最捷者曰苗。」這里出現的「伶」,就是前面宋史和陸游著述中提到的「仡伶」和「仡覽」。到了明代,盡管侗族已從僚人當中分離出來,但還有人把侗族稱為「僚」。如明末鄺露在所著《赤雅》中說:「侗亦僚類」。清代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則說:「峒僚者,嶺表溪峒之民,古稱山越,唐宋以來,開拓浸廣。」從而把侗、僚、越幾種稱呼串連起來。
洪江原居民瑤族屬於郎溪獠人的一支,已知他們在洪江居住的時間比苗族還要久遠。
獠人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民族,是中國西南很多民族的起源,希望大家不要忽視。
《壇經·行由品》:「祖言:『汝是 嶺 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六祖壇經》中的「獦獠」一辭。「獦」應是「獵」的俗字,「獠」是夷蠻之人,多以漁獵為生,「獦獠」意為田獵漁捕之獠,已大體接近文獻本義。「獦獠」又讀為「獵獠」,但解釋上則應為「獵頭獠人」(獵頭之獠),而非「打獵獠人」。
宋 米芾《寄薛郎中紹彭》詩之二:「 懷素 獦獠小解事,僅趨平淡如盲醫。」按, 懷素 為 長沙 人
《新唐書·南蠻》有記述:「戎、瀘間有獦獠,居依山谷林菁,逾數百里。俗喜叛,持牌而戰,奉酋帥為王,號曰婆能,出入前後植旗。」這里的「戎」指戎州,州治在今四川宜賓;「瀘」指瀘州,當年居住在那裡的「獦獠」,已經演變成為今天的仡佬族。
由於地理限制,生活於中國西南高山峻嶺的南方諸部落哪怕是同源同種,解放前也沒有形成真正的統一的民族概念。
歐陽修的《南獠》詩,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北宋時期包括郎溪南獠在內的獠人攻擊南部邊境的廣西融州、宜州的情況,南獠的生活習俗與社會關系描寫的很清晰,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郎溪南獠,比「西原蠻」更加古老的民族,很可能是說壯侗語系的今天懷化侗族、瑤族的祖先,學術界一致認為,五溪秦代象郡所轄地域的原居民是南獠。
下面,讓我們討論一下懷化古代原居民獠人後裔侗族與瑤族的宗教祭祀習俗:
1、懷化侗族的宗教祭祀習俗分為自然神崇拜 、祖先崇拜、薩崇拜。
侗族宗教自然神崇拜:侗族相信萬物有靈﹐認為自然界各種物類和自然現象都有神靈主宰﹐並影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因而崇拜眾多的神靈;
侗族宗教祖先崇拜:除本族共同的女祖先﹑男祖先和英雄人物外﹐每個家族和家庭還各自奉祀自己的先人﹐而婦女又單獨供奉郎家神和外家神。薩丙。侗族共同供奉的女祖先﹐被認為是本民族的最高護佑神。
侗族宗教薩崇拜:在侗族的宗教信仰中,最重要的是薩崇拜。侗鄉南部地區普遍崇拜的女性神,稱為薩歲意為始祖母,是最高的保護神。人們都認為她神通廣大,能主宰人間一切,能影響風雨雷電,能保境安民,能鎮宅驅鬼。關於這位始祖母的身世,據傳說是一位為維護侗族先民利益而犧牲的女英雄。侗族崇拜薩歲實際上是一種祖先崇拜。長期以來,在侗族民間形成了一整套薩文化,包括有關薩的傳說故事和歌謠、踩歌堂、吹蘆笙以及各種敬薩祀薩活動等,在侗族文化史中佔有重要地位。
總之,侗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無論是山川河流、古樹巨石、橋梁、水井等,都是崇拜的對象,在侗族信仰的眾神當中,以女性居多,有所謂坐守山坳的「薩 對」,守橋頭、床頭的「薩高喬」、「薩高降」,偷魂盜魄的「薩兩」,傳播「天花」的「薩多」,制酒麴的「薩賓」等,此外,還有一位至高無上的尊神叫做「薩 歲」,又稱「薩麻」、「薩柄」、「薩堂」,為許多侗族地區所信奉。人們認為她的神威最大,能主宰一切,保境安民,使六畜興旺,村寨平安,幾乎村村都設有她 「神壇」。
侗族宗教鬼師:主持祭祀善神和驅趕惡鬼。也稱巫師。大凡病痛﹑災禍﹑家宅不寧及發生自然災害時﹐人們認為是不同的鬼怪精靈在作祟。因此﹐就要請鬼師驅鬼。鬼師察看巫書或以占卜法﹐判斷何方何鬼作祟﹐應用何物禳祓。重病久病者﹐被認為是鬼怪將其魂魄偷走﹐要請鬼師「攆鬼追魂」。如果村寨發生流行病或火災﹐也要由鬼師主祭掃寨。鬼師有的世襲﹐有的由寨老兼任。鬼師「趕鬼」收受供品作為酬報。
2、懷化瑤族崇奉各種自然神、圖騰神和祖先神。
自然神:同其他民族一樣,瑤族認為自然界中的萬物都有神靈,因此他們祈求萬物神靈,能驅除自然災害,給予他們平安富足的日子。
圖騰神:瑤族對氏族圖騰極為崇拜,認為它具有莫大的神力。盤瓠,亦稱盤王、盤護、盤古等,是神話傳說中龍犬的名字。瑤族的盤瓠崇拜,實際上是一種圖騰崇拜。很多瑤族人都認為盤瓠是瑤族的始祖,把他當作始祖神加以崇拜、祭祀與供奉,瑤族的先民每逢遷徙,必攜帶祖先偶像,每到一處,必先立盤王廟,以進行祭祀。祭祀分為大祭和小祭。大祭每隔三四年或數十年進行一次,規模宏大,以宗族或連村的方式進行,祭期為三至五天,要進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唱盤王歌,擊黃泥鼓,以歌頌祖宗的豐功偉績,歡慶是年的五穀豐收。除集體儀式外,各家各戶還要殺雞宰豬,賓朋好友會聚一堂。小祭是以戶為單位進行的,每年或每兩年進行一次,主要的活動是本戶的男女老少一起拜祭盤王供像,祈求全家人平安,來年糧食豐收。
祖先神:由於瑤族人相信人死亡後有鬼魂存在,為了表示對死者的懷念和對先輩的尊敬,在死者的墓中放置工具、用具和食物,同時祈求得到祖先神的庇護。瑤族在氏族部落中還要祭拜共同的祖先:盤瓠、伏羲兄妹神、社王神、神農神等。隨著社會的確立,一家一戶的祖先崇拜日益盛行,把祖先的神龕放於正堂中,在神龕的上面是祖先的畫像或神名,後人跪拜祖先,祈禱人丁興旺、五穀豐登。
五、誰是高廟原始部落的神靈?
圍繞高廟遺址講故事的人很多,其中一個誤區是喜歡拿中國遠古時代的神話故事情節往高廟遺址上套,這是不科學的,也是不理智的。
高廟遺址具有七千多年的歷史,而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也不過五千年。南方百越民族,包括生活在五溪的南獠信奉萬物皆有靈的原始宗教,比如,五千年前從洞庭湖區被迫南下的南獠後裔古代越南人信仰三府,認為塵世以外還有天府、水府和陰府三個世界,視萬物都有神靈,因而祭龍、祭雞、祭山、祭河。越南古代與懷化古代獠人一樣,銅鼓面上有的太陽星辰的圖案,也反映了越南古代人的自然崇拜。同樣,處於南北交通運輸必經之道的沅水高廟遺址的圖案也反映了對自然崇拜的現象。
至於拿高廟遺址出土文物中的圖形與中國神話故事裡的人物一一對應,也是錯誤的。這些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圖形按照這樣的對應關系的話,完全可以將其作為漫畫家筆下的外星人對應起來,很不科學,也不嚴肅。
唯一科學的方法就是與其他地區出土文物的圖形進行比較研究,可以得到高廟遺址在中國新石器時代中的歷史地位。
高廟遺址最大的亮點就是祭祀場所的挖掘成果,應該是擁有世界級地位的發現。
這么大的祭祀活動場所,很多無法解釋的東西了。至於工具,在當時看來也不是很先進的打制石器,磨製石器很少。那些玉器應該是可以解釋為外來的產品。
至於發現文字之類的推測,純屬虛構和扯談。
出土文物中的玉器和象牙雕刻藝術品,在同時期的中原地區和西南地區的出土文物比較起來,算很普通的了,沒有任何奇怪的
賀剛說得有道理,高廟宗教跟沅湘的原始宗教有關!個人認為跟什麼連山易、八卦無關!理由是:聖人孔子推崇的連山易、易經八卦不會拿人作為犧牲品吧?而高廟遺址大規模使用人來作為犧牲品,這只有南方信鬼神的部落出於對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的恐懼才會這樣做!因此,個人認為《誰是人類最早的文明-中華八千年高廟太皞伏羲古國考》這本書推測伏羲是人類最早的文明有點牽強附會。
這幾個講高廟遺址的故事的人裡面,另一個最出名的是陽國勝先生。
陽國勝先生在《高廟文化,中華文明的里程碑》(網路版文本)中,把高廟遺址與連山易綁架在一起,確實顛覆了史學界的傳統認知。特別是將林河關於高廟文化中出現的八角星圖與易經八卦的假設,延伸為連山易起源說,確實想像力豐富。目前的懷化地名,與歷史上的衣冠南渡關系非常密切。在僑置縣龍標未建立起來之前,懷化地名沒有與中原地區重復的,而衣冠南渡出現的地名,特別是建立南陽郡龍標縣之後,懷化大部分地名與河南省重復了,包括會同縣各地,而衣冠南渡從河南移民五溪的北方居民大部分來自於河南省原炎帝部落居住地的後裔。
易經是我國春秋以前解釋「易」的經典書籍,是華夏智慧和文化的結晶。人們所知道的《易經》有三部《連山易》、《歸藏易》、《周易》,前2部已經失傳,真正 完整保存下來的只有周易。社會上不斷有人聲稱已經發掘出了連山易和歸藏易,並整理出版了相關書籍,不過這應該是偽作,並沒有得到專家的認 可和社會的承認。不過,人們通過古代易學文獻的描述,已經確定了連山易是以「艮」卦為首,歸藏易以「坤」卦為首,而周易是以「乾」卦為首。諸如南懷瑾這樣 的專家認為,堪輿、醫葯等方面有關易的運用,這與連山易、歸藏易是分不開的。孔子所寫的《易傳》告訴我們,遠古人們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取鳥獸之紋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任何事物都是以陰陽相生相剋,如同我們現在都在使用的信息技術也是01兩個符號演繹變幻一樣。
林河認為沅江在古代是中原溝通西南地區的主要交通要道,五千年五溪歷史文化遺產方面,我們還有很多沒有搞懂的事情。
想像力豐富很好,但是還是要經過權威機構鑒定考證,否則就是民間造史活動。
點滴成果,漫長艱辛。這就是研究文化的特點。我們很多人自己只能在過程中享受快樂,也許自己看不到真正的成果。國勝先生《高廟文化,中華文明的里程碑》(網路版文本)這篇文章沒看到有價值的證據,高廟遺跡在中國史學和考古界被歸類為孤證,類似這樣的孤證在全國范圍內已經發現了幾例,還沒有人弄清楚其來龍去脈。
六、希望大家對高廟文化學習研究要端正態度,沉下心來,不要太多功利心。
個人希望大家沉下心來搞學習研究,高廟遺存未經專家學者鑒定考證,難以憑空與連山易、伏羲聯系在一起。希望大家不要急功近利,好大喜功!
個人感覺閻朝科、陽國勝先生過於浮躁,沉靜不下來。比如:在地表以下遺存未經過專家鑒定,沒有史書記載的情況下,在研究論文沒有刊載到國內外權威雜志上討論過的情況下,在高廟遺存未經過專家學者定性的情況下,在這些硬貨都沒有拿得出手的情況下,如何能夠讓人信服高廟遺存與連山易、伏羲有內在聯系?靠急急忙忙開一個專家研討會,一個新書發布會解決不了問題的。
考古研究非常專業,不是我們這些外行可以扮演內行的。
五溪北宋以前的歷史文化遺產,至少還有大量史書記載可以考證,可以學習研究發現一些硬貨,而這個外星人一樣的高廟遺址孤證,確實難以理解和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在證據史料論文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興師動眾,請來那麼多人開會,得出的三個結論的前面兩個都是炒現飯,第三個結論純屬推測,確實令人失望。還以為高廟研究有什麼重大突破了,那個八角星聯想到連山易,實在是牽強附會,易學符號都沒有搞清楚吧?誰能夠證明貴州水族的水書記錄的《連山易》的真實性?
林河先生已經逝世了,我曾經跟湖南省的研究員王康樂當面討教過有關問題,他認為研究五溪歷史文化應該先把北宋以前的五溪歷史文化搞清楚,目前為止還是很模糊的,如果我們一下子跳到7000年前的東西,目前不具備條件,就很難研究出成果了!
根據目前為止的情況,高廟遺址就像外星人降臨懷化一樣,無法理解。
看來對高廟遺跡的認識和理解,各位大神還是各吹各的號,各彈各的調,遠沒有達到統一認識。五溪北宋以前的歷史文化遺產,至少還有大量史書記載可以考證,可以學習研究發現一些硬貨,而這個外星人一樣的孤證,確實難以理解和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我不敢浪費時間去做無法企及的事情。這個高廟遺跡被挖掘出來後,首先是考古學家絞盡腦汁地去考證,得到業界普遍認可以後,然後才會輪到懷化的民俗文化或國學大師去圓夢。
個人認為,除了給我們豐富的想像,對誰是高廟原始部落的神靈現在下結論還是早了一點。當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對考古學家也會有所啟發。
高廟遺跡在中國史學和考古界被歸類為孤證。
類似這樣的孤證在全國范圍內已經發現了幾例,還沒有人弄清楚其來龍去脈。
炎帝故事距今5000年,易經成書距今3000年,而高廟遺跡距今7400年,確實很難扯到一起!不過,屈原描述的沅水流域巫儺文化確實是比易經更早出現的屬於中華文明源流中的一種遠古流傳下來的文化。
七、高廟遺跡是我國原始宗教神靈信仰的典型代表。
高廟遺跡應該就是南方普遍流行的巫文化的源頭?他們是什麼民族?懷化原居民南獠?他們是現代侗族瑤族同胞的祖先,是什麼原因能夠使得硤州地區聚集這么多原始人?很明顯,如果沒有原始農業,養不活那麼多人的。而遺址證明當時還是漁獵和簡單的養殖(豬),沒有發現稻穀。
我們不得不懷疑這個先進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可能是單一功能的祭祀活動場所,誰有那麼大的組織能力?明顯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太詭異了太不可思議了!
新石器時代遺址證明沅水流域的原始宗教對長江流域的影響深遠。這么大的祭祀活動場所,很多無法解釋的東西了。至於工具,在當時看來也不是很先進的打制石器,磨製石器很少。那些玉器應該是可以解釋為外來的產品,精美的白陶製品及其符號展示了五溪原始宗教逐步向長江珠江流域傳播的證據。
誰是高廟原始部落的神靈?目前大家都是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
陽國勝研究巫水歷史文化的大方向是對的,這是一個大寶藏。問題是炎帝故里真的在會同嗎?炎帝部落是從北方遷移過來還是從五溪北伐中原?這本身就是爭議很大的問題,目前為止,炎帝北方說佔有絕對優勢,有大量古籍史典佐證,陽國勝只有幾塊石頭幾個地名幾個洞來佐證!
盡管如此,我還是非常尊重陽國勝先生,畢竟自己是從他的文章中開始學習了解五溪歷史文化的,而且,也佩服他艱苦卓絕地研究五溪歷史文化的精神。
另外,屬於炎帝部落的共工部落南下遷移三苗是有歷史記載的,我也考證過巫水流域很多地名都是從黃河上游炎帝部落活動地區移植到五溪的,比如共工出生地若水等等。
屬於炎帝系統的共工部落之所以成為南方先進民族,就是與水有關,與船隻有關,與先進的交通工具,武器和生產技術有關。在會同南獠還在信好鬼神、穿獸皮、使用石刀竹槍的時候,來到五溪的共工部落已經在穿蠟染的五彩斑斕的衣服和弓箭!但是,他們也同樣在信仰方面接受了南獠的體系。
八、高廟遺跡原始宗教對自然界萬物神靈的崇拜是懷化侗族瑤族的祖先創造的奇跡。
據考古顯示,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可能就是古越人創造的文化。河姆渡遺址發現了稻穀、稻草和稻殼的堆積,是當時世界發現最早的稻作文化,後來在黃河流域的 裴李崗遺址、 賈湖遺址和長江中游流域的彭頭山遺址等地發現了更早的稻作文化。
五溪歷史文化很復雜,五千年前七千年前出現了這么高度文明的遺跡,個人認為是會同南獠的傑作,應該是沅湘大地的土著原始部落的成果。在高廟遺址出土的我國目前最早的鳳鳥、獸面和八角星象等神像圖案,發現的距今7000多年的罕見大型祭祀場所,都屬於五溪原居民,也就是懷化侗族瑤族的祖先創造的奇跡!而象牙應該是西南地區的商品,那些玉器也不是本地品種,我從質地判斷這些玉器來自於中原。這也說明沅江在七千年前已經有高度文明的人在利用作為交通運輸了。
類似這樣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沿著沅水分布,比比皆是,說明中華文明的相互交融、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也說明了孕育了偉大詩人屈原的沅湘故土的英雄熱血和浪漫激情,同時,讓我們了解到沅湘文化還有很多寶貴的遺產是我們根本沒有掌握或者在歷史長河中遺失的精髓!
『叄』 翻盤用古文字怎麼寫
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象形」。「宣」,指地氣,徐鍇注「山出雲雨,所以宣地氣」;「有石而高」是指「地氣」產生於高高的石山之上,王筠注「無石曰丘,有石曰山」;「象形」,徐鍇說是「山」字「象山峰並起之形」。可見,「山」字的本義不是指山,而是指有石頭的山項上可視的「地氣」(山嵐);因為最古老的「山」字「象群峰並起之形」,因形轉意,後來「山」字才富有山的含義。老虎洞山頂上的那塊巨石活象「群峰並起之形」的「山」字,其山在連山小平原又相對地勢較高,看上去常常有白色雲煙狀「地氣」產生,與「山」字的起源特徵完全吻合,於是我們認為中國的「山」字是連山的古人發明的。「山」字發明在什麼年代呢?這涉及到中國文字起源的問題。2003年7月8日的《湖南日報》報道,湘西沅陵發現距今一萬五千年前古人類洞穴遺址,洞內石壁上有古象形文字。《中國原始社會史》載,中原地區在六千年前的半坡仰韶遺址陶器上發現百多個「Ⅰ」、「Ⅱ」、「ⅴ」、「↙」、「Ο」、「∏」、「△」、「〗」、「〥」等刻畫符號,古文字界認為是中國文字的先驅。近年發掘距今七千四百年的洪江高廟遺址的陶器上也有「⊙」、「井」、「圭」、「▽」、「♀」、「Ⅰ」、「Ⅱ」等符號,其中「⊙」與甲骨文的「日」字一模一樣,特別是有「月干母」三個符號連在一起,明顯具有一定的表意(只是還沒有專家能夠解讀),這些比半坡遺址的符號出現要早一千多年。眾多考古證據表明,中國有文字的歷史是相當悠久的,而古黔中地區是中國文字的發源之地。會同屬古黔中地區,會同連山與洪江高廟遺址直線距離僅幾十公里;「山」字又是一個常用基本字。因此,我們認為,「山」字的發明不會晚於高廟遺址的七千四百年。
『肆』 湖南有哪些文明遺址
主要史前文化遺址 - 玉蟾岩遺址、高廟遺址、城頭山遺址是湖南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物古 跡,分別代表了中華民族最早的稻作農業、宗教文化和城市文明。
『伍』 哪位知道湖南省懷化市洪江高廟文化的發現時間
高廟遺址位於湖南洪江市安江鎮(原黔陽縣縣城)東北約5公里的岔頭鄉岩里村,地處沅水北岸的一級台地上,分布面積約3萬平方米,為一貝丘遺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1991、2004年先後2次對其進行了主動發掘,共揭露面積530平方米。按遺址現存地貌和地表高程,可將其分為2區,北區為遺址頂部,其南緣以一條東西向的鄉間小路(坎)為界與南區相連。南區較北區低約1.5米,實為現今沅水北岸頂部。
2006年3—9月,在懷化市銅灣水電站的基建工程中,再一次對高廟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實際揭露面積1142.5平方米,主要發掘區域位於南區北緣和北區中部,為了解遺址布局的整體情況,另在北區北部做了探掘。
通過大面積發掘,獲知遺址頂部主要為史前居民的住宅和塋地之所在,地層堆積厚度在1—1.5米,有3—10個文化層。其周圍則為斜坡,是貝丘堆積的主要場所,堆積厚度3.5—7米,最多達27個堆積層。遺址的主體堆積——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保存甚好。它分為2部分,且各部分均包含了若干個地層,二者分屬於不同的考古學文化,現暫稱其上部地層堆積為「高廟上層文化遺存」,年代范圍約為距今6300—5300年;下部地層堆積則已正式命名為「高廟文化」,年代范圍約為距今7800—6800年。
『陸』 關於寧夏的一些古跡遺址
1、蕭關,為古代西北邊地著名關隘。秦漢帝王出巡,漢唐文人出塞,都與蕭關有緣。蕭關方位在何處,向有爭議,但在寧夏固原縣東南這一大略方位是沒有爭議的。
秦漢蕭關,應該是指三關口至瓦亭峽這一險要的地帶,這里雖非絕壁,卻險峻雄奇。處在這一防禦地帶上的瓦亭,地處六盤山東麓邊緣,實質上是蕭關的重要屏障。這里不但雄峰環拱,深谷險阻,易守難攻,有獨特的地理優勢,而且有涇水南出彈箏峽三關口,是蕭關由南向北天然形成的一個防禦體系。而今,這里四季涇水涌動,潺潺生輝。春來野桃花遍野滿山,夏秋山色滴翠,黛墨遠映,伴以高架橋涵,火車出入,天塹通途,也是遊人觀覽的去處。
最佳時間: 全年
交通指南: 鐵路交通:包蘭鐵路穿越寧夏境內,與全國各大鐵路干線相通直達沿海各口岸,寶中電氣化鐵路南北貫穿固原境風165公里,連通了京包,隴海兩大幹線,貨物可經歐亞大陸橋的隴海-蘭新線抵達中亞和歐洲。 公路交通:固原地區境內公路四通八達,西安-蘭州,蘭州-宜川,平涼-銀川國道公路 縱橫穿越固原。
秦、漢王朝與雄踞蒙古草原的匈奴長期對峙,時有戰爭。秦惠文王時,拔義渠二十五城;秦昭王時,攻滅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這就是固原城北戰國秦長城。
2、秦長城
這條長城宛如一條巨龍,起自甘肅省臨洮縣的洮河谷地,途經渭源、隴西、通渭、靜寧縣,順葫蘆河東岸經北峽口從閆廟進入寧夏西吉縣,經黃家岔、玉橋、張結子、好水川口,單民、興隆鎮、謝家東坡、王家灣、韓家堡至將台,在將台以90度的角度轉折向東,順馬蓮河河谷至馬蓮水廟出西吉而進入固原縣的張易鄉,至黃堡東,轉折為東北方向,進入紅庄鄉政府。長城過紅庄後進入滴滴溝,出滴滴溝山口後至孫家莊、白家灣,在這里又轉折向東,經過吳庄、閆家莊,至明庄西北,便分為兩道,形成"內城"和"外城"之分。
內城從明庄過公路,便爬上固原城西北5公里的一道順向小丘陵上,經郭庄、十里鋪過清水河後至沙窩。外城更向西北形成一個不規則的弓背狀,經喬窪過清水河,過河後再折向東南至沙窩與內城合二為一。內城與外城遺跡形成極為鮮明的對比。內城城墩城牆高大、寬厚、完整,城線筆直如劃,氣勢雄偉巍峨。全線約8公里長的內城遺跡保存較完好,除現代公路及少數後期沖溝穿破外,全線基本上不曾中斷,每200至230米便有一個城墩。外城已殘毀不堪,大部分夷為平地,殘留的城墩多為2至3米高,大部分看不到城牆。
長城過沙窩後爬上程兒山,經陽窪以南、中庄喬家溝,上黃水廟、王家崾峴、黃家莊而出固原縣進入彭陽縣川口鄉的黃灣以北、彭陽鄉的姜窪、豐台、陽窪、崾峴前窪、陡坡子、李岔、城陽鄉的瑤灣、白岔、喬渠、長城白馬廟、祁家莊、張溝圈、小庄、施坪,從劉家堡子出彭陽縣,又進入甘肅省鎮原縣的孟家塬。在祁家莊和小庄之間的轉彎處,有一節多出長城主線1公里而伸向正南張溝圈村的長城。說明在長城施工之前,曾經有過系統而精心的地理位置勘察,施工中有統一的技術規范要求。但施工時由於政區的分工,兩個政區之間並末完全同步施工所致,因此,長城在此處又向東北成90度的轉向。長城在固原地區境內經過西吉、固原、彭陽3縣,全長約174公里。
3、 唐制勝關
唐制勝關(安化縣城)遺址位於縣城西2公里,永豐村南側。涇源縣地處六盤山腹地,素有「秦風咽喉,關隴要地」之稱,歷來為兵家重地。地處六盤山東麓的瓦亭蕭關,千百年來更是刀光劍影,烽火狼煙,留下了許多歷史紀實和遺跡。 唐朝為防禦吐蕃攻襲在原州先後設置「原州七關」:木峽關、石峽關、石門關、六盤關、制勝關、木崝關,驛藏關。七關中涇源境內就有六盤關、制勝關、木崝關、驛藏關四關。唐朝軍隊和吐蕃在爭奪這些重要關隘時不斷發生戰爭,互有勝負,爭奪異常激烈。制勝關(舊稱大震門),為原州七關之一,控制隴西一帶,管領沿坡小寨25處。宋乾德二年(964年)廢關,改置安化縣城。遺址呈方形,邊長500米,面積25萬平方米,開東西二門,東門有瓮城長49米、寬38米。城址現已開墾為農田,田間常露有漢代繩紋瓦片。近年出土有唐宋元代陶器、瓷器及「開元通寶」等銅幣。
編輯本段交通
唐制勝關交通 在涇源縣城西1.9公里處,香水河北岸,可在當地包車或自駕車前往。
4、 古城
古城位於寧夏朝那縣城西16公里處的古城鎮人民政府駐地,朝那城因其年代久遠,故名古城,為秦漢朝那縣治所。朝那城址居古城川正中,茹河北岸,這里三面環山,峰巒疊嶂,為通往古長安的要沖。 朝那古城地勢平坦,其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682米、南北寬480米,佔地面積32.7萬平方米。朝那城牆殘高1-13米不等,基寬14米,夯土層14~20米。朝那城依東西南北開四門,今彭固公路穿東西城門而過。沿朝那城牆外四周辟有深3米、寬20米的護城壕塹,至今猶存。
5、西安州古城,位於海原縣西南20公里處,背靠天都山,前臨銷黃川,古城大體完好,應該是固原境內保存較完好、較大的古城址之一。城址為長方形,邊長近千米,每邊有19個等距離的馬面,每50米一個。馬面,是宋代築城的標志。
6、固原城,地外寧夏南部山區,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固原境內城的緣起已有兩千多年了,最早應是烏氏城,而得以沿襲且發展起來的城就是現在的固原古城,並留下了大量的歷史遺跡,如鍾鼓樓、禹王廟鐵塔、文瀾閣等。
內城:周圍九里三分,高三丈五尺,垛口一千零四十六座,炮台二十八座。
7、
『柒』 高廟文化遺存屬於中華文明起源的哪一個階段
1、距今約前8200—7800年的中國新石器時代
2、簡介
高廟遺址位於湖南洪江市安江鎮東北約5公里的岔頭鄉岩里村,地處沅水北岸的一級台地上,分布面積約3萬平方米,為一貝丘遺址。通過大面積發掘,在揭示了高廟文化晚期的一處大型祭祀場所,出土了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裝飾有鳳鳥、獸面和八角星象等神像圖案的陶器(距今約7800年左右),出土了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白陶製品,在高廟上層遺存中出土了部落首領級的夫妻並穴墓和四人合葬墓等重要遺跡。發現了為建立本區域新石器時代文化譜系的關鍵性遺存。 高廟遺址的發掘和發現,填補了湘西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區域考古學文化的空白,為建立本區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譜系與年代序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一發現,既揭示了它與本區域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的淵源關系,又反映了它與洞庭湖區以及嶺南珠江流域新石器時代同期文化間的交互擴張和影響。
『捌』 南蠻的長江以南地區文化體系
鳳凰圖騰的故鄉
中華民族的「鳳凰」崇拜始於高廟文化。在懷化高廟遺址中出土的陶器表面,大都繪著類似獸面、太陽和神鳥的結合體,高廟文化遺址研究主持專家賀剛教授判斷,這些圖案應該就是當時古人心目中的鳳凰。是原始人類對於陽光、雨露、五穀豐登的崇拜。這些神秘的組合圖案,詮釋了7400多年前中國古老紋飾的起源。在一件白色陶罐中,則可以清晰地看到兩只振翅高飛的「神鳥」,神鳥的胃部還印有吐露獠牙的獸面。高廟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器,是7400多年前原始人類第一次將自己內心的精神世界繪於器物之上。在中國考古界中,舉世聞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了刻有鳳凰圖案的象牙器物,河姆渡文化距今約7000年。而在高廟文化中發現的鳳凰圖案比河姆渡文化早了近400年,它對於中國宗教史和藝術史的研究意義不可低估。
盤古、伏羲、女媧的故鄉、火神的故鄉
(神農炎帝)為火師、為南方之帝、其神曰祝融、崇拜火焰、太陽鳥、鸞鳳。在湖南省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文物中,經常能發現有「神農炎帝」文化特徵的文物。如14500年前的玉蟾岩有「低溫燒成陶」、9000年前彭頭山有火符號、7800年前高廟的神農氏族「太陽鳥族徽」、「神農炎帝像」和「火神祝融像」、7300年前長沙有「鸞鳳起舞圖」、7000年前湘潭有「薩姆跳神圖」、6000年前城頭山有「薩姆壇」、3000年前寧鄉有「大禾鼎」(禾神鼎)、2000年前長沙馬王堆漢墓有人面蛇身的農耕女神像……
心靈之音的故鄉
(神農炎帝)作琴瑟:古有「鳳凰非梧桐不棲」、「栽了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之說。神農氏族製作琴瑟的主要材質是梧桐。梧桐屬梧桐科(Sterculiaceae),喬木、灌木或草本,有時為藤本。全世界約有50屬,900多種,中國有17屬,70多種,主要分布在中國的西南至東部。
薩滿的故鄉
(神農炎帝)之樂又名 「下謀」。「下謀」是母系氏族社會「黔台語」對「女祖先」、「女祖神」及「女祭司」等的尊稱,今譯「薩滿」(「薩滿教」在國際上現已變成對全世界原始宗教的通稱了),樂曰「下謀」,即《薩滿之歌》,也就是「女祖之歌」之意。
英雄的故鄉
長沙 本義,在黔台語系就是 女神祭祀的地方!中國長沙子彈庫楚墓出土有男子(靈魂)馭龍升天圖,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有龍鳳導人(靈魂)升天圖。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帛畫,繪有天上世界、人間世界、地下世界等豐富內容。凡此種種,均表明在春秋戰國以及秦漢時期,楚國楚地特別注重人死後靈魂歸宿的問題,這也是諸子百家唯有楚國的文人學者會撰寫《九歌》、《招魂》、《大招》的原因所在。長沙是楚國首封之地,這里也是楚國先王的祖廟所在地。因此,楚懷王死後的靈魂,應當被引導到祖廟里。也就是說,為懷王招魂的儀式是在長沙舉行的,屈原所作《招魂》也是在長沙脫稿的,而尾聲中的睹物思情亦在情理之中。與此同時,楚懷王的遭遇、楚國的衰弱,也促使屈原對天命、對歷史、對巫術產生了強烈的懷疑,《天問》的腹稿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起草。
『玖』 走近科學之史前疑案共有六期請問那期中提到了湖南懷化的高廟文化
史前疑案(四)死因迷霧中提到了湖南懷化的高廟文化 周春茂:祭祀了,就是在一些少數民族過去,就是說他把這個人吊起來,掉到一個高桿上,周圍人拿弓箭射死,射死以後這個作為祭祀品供養了,這是一種可能性。 用活人作為祭品,這似乎有點聳人聽聞,但事實上,這種情況在史前考古中也確曾發現過! 在湖南懷化的高廟遺址,考古人員就曾發現過一座距今七千多年的大型祭祀場所。這里有人工挖成的人祭坑和牲祭坑。在牲祭坑中,考古人員發現了許多蚌殼以及豬、牛、鹿、龜等動物骸骨,而在人祭坑裡則發現了兩具人體骨架,頭部均有被利器猛烈擊打的跡象,這一發現說明我國史前確曾出現過用活人祭祀的現象。 這是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