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石頭城遺址
① 南京的別稱中石頭城的來歷
從南京清涼山的西麓,自虎踞關龍蟠里石頭城門到草場門,可以看到城牆和陡峭的懸崖,這是建在山上的石頭城。
石城以清涼山西坡的天然懸崖為基地,圍繞山體而建,周長是「七英里一百步」,大約相當於現在的六英里,北邊的大河,南到秦淮河口,南到兩個閘門,東到一個閘門,南門的西閘門是西閘門,城市被群山和河流環繞,淮河引江,該市有石頭倉庫和石頭倉庫,用於存放軍事口糧和武器。
警報信標建在城牆的高處,可以隨時發出信號以預測敵人的入侵,到南朝,石頭城作為保衛首都的軍事要塞的地位保持不變。
(1)南京石頭城遺址擴展閱讀:
南京是寧鎮鎮的丘陵地區,它以低丘陵和低丘陵為主,低丘占土地總面積的3.5%,丘陵佔4.3%,丘陵佔53%,平原,窪地和江湖佔39.2%,在寧貞山和城市北部的La山中間,秦淮河流域的丘陵地帶南部有衡山和東麓山。
南京的飛機位置從北到南長,從東到西窄,從北到南,它從北到南直達150公里,從東到西寬50至70公里,南部是一個地形群,由低窪的山脈,丘陵,山谷平原,湖泊平原和河濱地貌組成。
② 南京為什麼稱為石頭城
在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之後,企圖進一步吞並楚國,他看中了位於現在南京中華門的長干里一帶,召見他的謀士范蠡監理建城,定名「越城」,又叫「范蠡」城。當時的「越城」很小,城周只有1公里又80步,佔地面積也只有6萬平方米,稱作「越台」。到了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又在南京清涼山(又叫石頭山)築城,稱為「金陵邑」,這也是南京又稱「金陵」、「石頭城」的來歷。到了公元前211年,孫權又在金陵邑故址構築「石頭城」,即今日南京的重要歷史遺存「鬼臉城」,這是當時的軍事要塞,它依山為城,因江為池,地勢十分險要。
石頭城
在南京的清涼山西麓,自虎踞關龍蟠里石頭城門到草場門,可以看到城牆逶迤雄峙,石崖聳立,這就是依山而築的石頭城。同治《上江兩縣志.山考》載:"自江北以來,山皆無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也說:「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這里所說的「城」,也就是石頭城。
關於石頭城的由來,要追溯到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據史書記載,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楚國(都城郢,即今湖北江陵)滅了越國(都城吳,即今蘇州),楚威王設置金陵邑,並在今清涼山上築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秦改金陵邑為秣陵縣。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出使東吳,與孫權共商破曹大計。據說,諸葛亮途經秣陵縣時,特地騎馬到石頭山觀察山川形勢。 他看到以鍾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一般蜿蜒蟠伏於東南,而以石頭山為終點的西部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濱,於是發出了「鍾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贊嘆,並向孫權建議遷都秣陵。 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遷移到秣陵(今南京),並改稱秣陵為建業。第二年就在清涼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當時長江就從清涼山下流過,因而石頭城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孫吳也一直將此處作為最主要的水軍基地。此後數百年間,這里成為戰守的軍事重鎮,南北戰爭,往往以奪取石頭城決定勝負。
石頭城以清涼山西坡天然峭壁為城基,環山築造,周長「七里一百步」,相當於現在的六里左右。北緣大江,南抵秦淮河口,南開二門,東開一門,南門之西為西門,城依山傍水,夾淮帶江,險固現時勢威。城內設置有石頭庫、石頭倉,用以儲軍糧和兵械。在城牆的高處築有報警的烽火台,可以隨時發出預報敵軍侵犯的信號。至南朝時,石頭城作為保衛都城的軍事要塞的地位依舊未變。
古代長江繞清涼山麓東去,巨浪時時拍擊山壁,將山崖沖刷成峭壁。唐代以後江水日漸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後,石頭城便開始廢棄,故中唐詩人劉禹錫作《石頭城》一詩雲:「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詩人筆下的石頭城,已是一座荒蕪寂寞的"空城"了。五代時期(924年)。石頭城上興建了第一座寺廟--興教寺,以後這里就成為寺廟、書院集中的風景名勝區。直到今天,它仍以「石城虎踞」的雄姿享譽中外。
如今,我們漫步在石頭城下,不僅赭紅色卵石牆基清晰可見,而且還能看到歷代在岩牆上增砌的城磚。
據地質學研究,這里的岩層是距今大約1億年到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的浦口組地層。
在清涼門到草場門之間的城牆下面,有一塊突出的橢圓形石壁,長約6米,寬3米,因為長年風化,礫
石剝落,坑坑窪窪,斑斑點點,中間還雜有紫黑相間的岩塊,怪石嶙峋,遠看隱約可見耳目口鼻,酷似一副猙獰的鬼臉,被稱為「鬼臉城」。南京民間中有關鬼臉城的傳說很多。相傳這塊岩石原來猶如刀削一般,光滑如境。如今在鬼臉城西側確有一處清亮的池塘,從水面的一側可以看到鬼臉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稱之為「鬼臉照鏡子」。這一神奇的傳說,吸引了無數的中外遊人。現在石頭城遺址已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人們踏青覓翠、發思古之幽情的好去處。
③ 南京是否有個石頭城具體在哪
南京石頭城沒有明代一說,也就是說沒有明代南京石頭城,有南京明城牆. 關於南京石頭城的介紹: 南京石頭城全長約3000米 ,築於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吳國孫權遷至秣陵(今南京),在石頭山金陵邑原址築城,取名石頭。扼守長江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有石城虎踞之稱。 在南京的清涼山西麓,自虎踞關龍蟠里石頭城門到草場門,可以看到城牆逶迤雄峙,石崖聳立,這就是依山而築的石頭城。同治《上江兩縣志.山考》載:「自江北以來,山皆無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也說:「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這里所說的「城」,也就是石頭城。 關於石頭城的由來,要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據史書記載,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國(都城郢,即今湖北江陵)滅了越國(都城吳,即今蘇州),楚威王設置金陵邑,並在今清涼山上築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秦改金陵邑為秣陵縣。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出使東吳,與孫權共商破曹大計。據說,諸葛亮途經秣陵縣時,特地騎馬到石頭山觀察山川形勢。他看到以鍾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一般蜿蜒蟠伏於東南,而以石頭山為終點的西部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濱,於是發出了「鍾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贊嘆,並向孫權建議遷都秣陵。 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遷移到秣陵(今南京),並改稱秣陵為建業。第二年就在清涼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當時長江就從清涼山下流過,因而石頭城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孫吳也一直將此處作為最主要的水軍基地。此後數百年間,這里成為戰守的軍事重鎮,南北戰爭,往往以奪取石頭城決定勝負。 石頭城以清涼山西坡天然峭壁為城基,環山築造,周長「七里一百步」,相當於現在的六里左右。北緣大江,南抵秦淮河口,南開二門,東開一門,南門之西為西門,城依山傍水,夾淮帶江,險固現時勢威。城內設置有石頭庫、石頭倉,用以儲軍糧和兵械。在城牆的高處築有報警的烽火台,可以隨時發出預報敵軍侵犯的信號。至南朝時,石頭城作為保衛都城的軍事要塞的地位依舊未變。 古代長江繞清涼山麓東去,巨浪時時拍擊山壁,將山崖沖刷成峭壁。唐代以後江水日漸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後,石頭城便開始廢棄,故中唐詩人劉禹錫作《石頭城》一詩雲:「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詩人筆下的石頭城,已是一座荒蕪寂寞的「空城」了。五代時期(924年)。石頭城上興建了第一座寺廟——興教寺,以後這里就成為寺廟、書院集中的風景名勝區了。直到今天,它仍以「石城虎踞」的雄姿享譽中外。 如今,我們漫步在石頭城下,不僅赭紅色卵石牆基清晰可見,而且還能看到歷代在岩牆上增砌的城磚。據地質學研究,這里的岩層是距今大約1億年到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的浦口組地層, 在清涼門到草場門之間的城牆下面,有一塊突出的橢圓形石壁,長約6米,寬3米,因為長年風化,礫石剝落,坑坑窪窪,斑斑點點,中間還雜有紫黑相間的岩塊,怪石嶙峋,遠看隱約可見耳目口鼻,酷似一副猙獰的鬼臉,被稱為「鬼臉城」。南京民間中有關鬼臉城的傳說很多。相傳這塊岩石原來猶如刀削一般,光滑如境。如今在鬼臉城西側確有一處清亮的池塘,從水面的一側可以看到鬼臉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稱之為「鬼臉照鏡子」。這一神奇的傳說,吸引了無數的中外遊人。現在石頭城遺址已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人們踏青覓翠、發思古之幽情的好去處。 南京石頭城城基因就自然山岩鑿成,中段有幾塊盪紅色砂礫岩因經古時長江水沖刷而凹凸不平,有如獸面,故俗稱鬼臉城。石頭城周長約3000米,南面開2門,東面開1門,西北因緊靠長江,故不設城門。當時,石頭城為孫吳水師的總部,江泊常有上千艘船隻。城內建有石頭倉庫,用來儲存糧食、兵器等物資。城西最高處還建有孫吳的烽火台。據說一旦發現敵情,在烽火台一舉烽火,半日內即可傳遍長江沿線。石頭城地勢險峻,自古就有「石城虎踞」之稱。以後由於長江河道逐漸西移,石頭城的軍事價值有所減弱。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二年興建城牆,此處石頭城便成了南京城牆的一部分。如今石頭城已是聞名中外的歷史古跡,也是南京重要的旅遊勝地之一。 在南京石頭城城西,景色清幽,有「城市山林」之稱。清涼山上,名勝古跡隨處可尋,有「駐馬坡」、「南唐古井」、「清涼寺」、「崇正書院」及「掃葉樓」等。石頭城在清涼山後,南北全長約3000米。城基遺跡為赭紅色,內有大量河光石,一般高出地表0.3-0.7米,最高處為17米,系自然山岩鑿成。東晉義熙年間(405-418)加磚累甓,明洪武二年(1369年)石頭城為應天府城(今南京)的一部分重加修建。交通:乘游4路,6、21、23、60、75、91、302路車可達。 關於南京明城牆的介紹: 南京明城牆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定都南京的產物和象徵,是中國歷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統一全國的都城城牆。 南京明城牆始建於元末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建成於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6年),歷時21年之久。從內到外由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牆構成。 其中,南京京城牆,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舊制,設計思想獨特、建造工藝精湛、規模恢弘雄壯,在鍾靈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間,蜿蜒盤桓達33.676公里,比首都北京的古城牆還長出0.776公里。而南京古城牆的外廓城周長則為60公里。 數百年的滄桑,宮城、皇城、外廓三圈城牆已毀壞殆盡,惟有高大的京城牆,除城門等木構建築不復存在,城牆依然屹立。所以,現在通常所稱的「南京城牆」、「南京明城牆」即指京城牆。 南京的城牆,為我國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無論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以及建築設計、規模、功能等諸方面,國內外城牆都無法與之比擬,可謂是繼我國秦長城之後的又一歷史奇觀。 早在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之後,企圖進一步吞並楚國,他看中了位於現在南京中華門的長干里一帶,召見他的謀士范蠡監理建城,定名「越城」,又叫「范蠡」城。當時的「越城」很小,城周只有1公里又80步,佔地面積也只有6萬平方米,稱作「越台」。到了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又在南京清涼山(又叫石頭山)築城,稱為「金陵邑」,這也是南京又稱「金陵」、「石頭城」的來歷。到了公元前211年,孫權又在金陵邑故址構築「石頭城」,即今日南京的重要歷史遺存「鬼臉城」,這是當時的軍事要塞,它依山為城,因江為池,地勢十分險要。 當然,南京十朝建都史中最輝煌的一頁當數元末至正二十六年,明太祖朱元璋攻佔南京後開始建造的明城牆。它東連石頭城,南貫秦淮區,北帶玄武湖,將歷代都城都囊括其中。朱元璋為建造這座都城,動用各類築城人員達百萬余眾,涉及長江中、下游數省的廣袤地區,具有強烈的民族親和性及地區代表性。 經近年搶救性修復,現在南京明城牆的完好總長度已經達到23.743公里。南京市委、市政府還不惜撥出重金,先後建成了以古城牆為背景、護城河為依託的「月牙湖公園」,建造了能夠傳遞歷史信息的「水西門遺址廣場」和以瓮城、城牆為主題的新建築群體「漢中門市民休閑廣場」等。
④ 南京——石頭城;南京這一美稱的來歷(簡寫,概括一下就好了,不要太多!)
關於石頭城的由來,要追溯到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據史書記載,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楚國(都城郢,即今湖北江陵)滅了越國(都城吳,即今蘇州),楚威王設置金陵邑,並在今清涼山上築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秦改金陵邑為秣陵縣。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出使東吳,與孫權共商破曹大計。據說,諸葛亮途經秣陵縣時,特地騎馬到石頭山觀察山川形勢。 他看到以鍾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一般蜿蜒蟠伏於東南,而以石頭山為終點的西部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濱,於是發出了「鍾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贊嘆,並向孫權建議遷都秣陵。 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遷移到秣陵(今南京),並改稱秣陵為建業。第二年就在清涼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當時長江就從清涼山下流過,因而石頭城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孫吳也一直將此處作為最主要的水軍基地。此後數百年間,這里成為戰守的軍事重鎮,南北戰爭,往往以奪取石頭城決定勝負。
石頭城以清涼山西坡天然峭壁為城基,環山築造,周長「七里一百步」,相當於現在的六里左右。北緣大江,南抵秦淮河口,南開二門,東開一門,南門之西為西門,城依山傍水,夾淮帶江,險固現時勢威。城內設置有石頭庫、石頭倉,用以儲軍糧和兵械。在城牆的高處築有報警的烽火台,可以隨時發出預報敵軍侵犯的信號。至南朝時,石頭城作為保衛都城的軍事要塞的地位依舊未變。
古代長江繞清涼山麓東去,巨浪時時拍擊山壁,將山崖沖刷成峭壁。唐代以後江水日漸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後,石頭城便開始廢棄,故中唐詩人劉禹錫作《石頭城》一詩雲:「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詩人筆下的石頭城,已是一座荒蕪寂寞的"空城"了。五代時期(924年)。石頭城上興建了第一座寺廟--興教寺,以後這里就成為寺廟、書院集中的風景名勝區。直到今天,它仍以「石城虎踞」的雄姿享譽中外。
如今,我們漫步在石頭城下,不僅赭紅色卵石牆基清晰可見,而且還能看到歷代在岩牆上增砌的城磚。
據地質學研究,這里的岩層是距今大約1億年到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的浦口組地層。
在清涼門到草場門之間的城牆下面,有一塊突出的橢圓形石壁,長約6米,寬3米,因為長年風化,礫
石剝落,坑坑窪窪,斑斑點點,中間還雜有紫黑相間的岩塊,怪石嶙峋,遠看隱約可見耳目口鼻,酷似一副猙獰的鬼臉,被稱為「鬼臉城」。南京民間中有關鬼臉城的傳說很多。相傳這塊岩石原來猶如刀削一般,光滑如境。如今在鬼臉城西側確有一處清亮的池塘,從水面的一側可以看到鬼臉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稱之為「鬼臉照鏡子」。這一神奇的傳說,吸引了無數的中外遊人。現在石頭城遺址已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人們踏青覓翠、發思古之幽情的好去處。
⑤ 南京石頭城介紹
石頭城:在今南京市西清涼山上,三國時孫吳就石壁築城戍守,稱石頭城。後人也每以石頭城指建業
在南京的清涼山西麓,自虎踞關龍蟠里石頭城門到草場門,可以看到城牆逶迤雄峙,石崖聳立,這就是依山而築的石頭城。同治《上江兩縣志.山考》載:「自江北以來,山皆無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也說:「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這里所說的「城」,也就是石頭城,石頭城築於楚威王七年(前333年)。南京石頭城城基因就自然山岩鑿成,中段有幾塊盪紅色砂礫岩因經古時長江水沖刷而凹凸不平,有如獸面,故俗稱鬼臉城。石頭城周長約3000米,南面開2門,東面開1門,西北因緊靠長江,故不設城門。當時,石頭城為孫吳水師的總部,江泊常有上千艘船隻。城內建有石頭倉庫,用來儲存糧食、兵器等物資。城西最高處還建有孫吳的烽火台。據說一旦發現敵情,在烽火台一舉烽火,半日內即可傳遍長江沿線。石頭城地勢險峻,自古就有「石城虎踞」之稱。以後由於長江河道逐漸西移,石頭城的軍事價值有所減弱。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二年興建城牆,此處石頭城便成了南京城牆的一部分。如今石頭城已是聞名中外的歷史古跡,也是南京重要的旅遊勝地之一
⑥ 南京為什麼被稱為石頭城
石頭城是南京的別稱,南京的石頭城的舊址上現今是石頭城公園,分為國防春曉、石城霽雪和山居秋瞑三大景區,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清涼山和石頭城環境優美,有「城市山林」之美稱。
在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之後,在現在南京中華門的長干里一帶定名「越城」,又在南京清涼山(又叫石頭山)築城,稱為「金陵邑」,所以叫石頭城,以清涼山西坡天然峭壁為城基。石頭城已是著名的歷史古跡,也是南京重要的旅遊勝地之一。
【(6)南京石頭城遺址擴展閱讀】
1、南京石頭城簡介:
南京石頭城全長約3000米 ,築於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吳國孫權遷至秣陵(今南京),在石頭山金陵邑原址築城,取名石頭。扼守長江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有石城虎踞之稱。
2、南京石頭城相關景點:
在南京石頭城城西,景色清幽,有「城市山林」之稱。清涼山上,名勝古跡隨處可尋,有「駐馬坡」、「南唐古井」、「清涼寺」、「崇正書院」及「掃葉樓」等。石頭城在清涼山後,南北全長約3000米。城基遺跡為赭紅色,內有大量河光石,一般高出地表0.3-0.7米,最高處為17米,系自然山岩鑿成。東晉義熙年間(405-418)加磚累甓,明洪武二年(1369年)石頭城為應天府城(今南京)的一部分重加修建。交通:乘游4路,6、21、23、60、75、91、302路車可達。
⑦ 南京石頭城公園和石頭城遺址公園到底是不是一個地方呀 謝謝~
1990年,南京市在石頭城的舊址上興建了石頭城公園。公園以「石城懷古」為主題,將石頭城的悠久歷史與自然山水有機結合,將古代戰場與現代國防教育融為一體,規劃總面積近16.94公頃, 以古城牆為軸線,體現歷史文化古都的特色。北起清涼山體校,南至清涼門,西臨古城牆,東到虎踞路。石頭城又稱「鬼臉城」,是三國東吳時期孫權在赤壁之戰後, 於公元211年將首府由京口(今鎮江)遷至秣陵(今南京), 利用清涼山的天然石壁建立的軍事要塞,地勢險要,氣勢雄偉,是歷史滄桑的實物見證。站於此地,最能領會劉禹錫《西塞山懷古》和譽為登臨之絕唱的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詞的意境。「鬼臉照鏡子」 是一個在歷史上即聞名的景點,因在城牆中部有一塊突出牆體的橢圓形石壁,遠看隱約可見耳目口鼻,酷似一副鬼臉,因此被稱為「鬼臉」,現在「鬼臉」 下的這面水塘」 鏡」 的面積有1600多平方米。公園重修時,著名的燕王河景觀也從歷史的覆蓋中清理出來,重見天日,成為一條兩岸鬱郁蔥蔥的清流。不論遠觀還是就近審視,城牆垂柳,碧水綠樹,都是一方絕佳的景緻。是一個地方南京市石頭城公園管理處 地址:虎踞路87號7 電話:(025)84806908
⑧ 南京的什麼地方稱為石頭城
石頭城是南京的一處六朝時期的著名遺跡,遺址位於現清涼山一帶。
孫權在石頭山修建了石頭城,用它作為保護東吳京師建業的資本;預備軍事石材,石材基地多建造了烽火台,在軍事上,用來立即發出報警信號。
⑨ 南京石頭城遺址公園在哪裡
南京市石頭城公園管理處
地址:虎踞路87號7
電話:(025)84806908鐧懼害鍦板浘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⑩ 為什麼南京要叫石頭城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之後,企圖進一步吞並楚國,他看中了位於現在南京中華門的長干里一帶,召見他的謀士范蠡監理建城,定名「越城」,又叫「范蠡」城。當時的「越城」很小,城周只有1公里又80步,佔地面積也只有6萬平方米,稱作「越台」。到了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又在南京清涼山(又叫石頭山)築城,稱為「金陵邑」,這也是南京又稱「金陵」、「石頭城」的來歷。到了公元前211年,孫權又在金陵邑故址構築「石頭城」,即今日南京的重要歷史遺存「鬼臉城」,這是當時的軍事要塞,它依山為城,因江為池,地勢十分險要。
石頭城
在南京的清涼山西麓,自虎踞關龍蟠里石頭城門到草場門,可以看到城牆逶迤雄峙,石崖聳立,這就是依山而築的石頭城。同治《上江兩縣志.山考》載:"自江北以來,山皆無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也說:「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這里所說的「城」,也就是石頭城。
關於石頭城的由來,要追溯到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據史書記載,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楚國(都城郢,即今湖北江陵)滅了越國(都城吳,即今蘇州),楚威王設置金陵邑,並在今清涼山上築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秦改金陵邑為秣陵縣。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出使東吳,與孫權共商破曹大計。據說,諸葛亮途經秣陵縣時,特地騎馬到石頭山觀察山川形勢。 他看到以鍾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一般蜿蜒蟠伏於東南,而以石頭山為終點的西部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濱,於是發出了「鍾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贊嘆,並向孫權建議遷都秣陵。 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遷移到秣陵(今南京),並改稱秣陵為建業。第二年就在清涼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當時長江就從清涼山下流過,因而石頭城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孫吳也一直將此處作為最主要的水軍基地。此後數百年間,這里成為戰守的軍事重鎮,南北戰爭,往往以奪取石頭城決定勝負。
石頭城以清涼山西坡天然峭壁為城基,環山築造,周長「七里一百步」,相當於現在的六里左右。北緣大江,南抵秦淮河口,南開二門,東開一門,南門之西為西門,城依山傍水,夾淮帶江,險固現時勢威。城內設置有石頭庫、石頭倉,用以儲軍糧和兵械。在城牆的高處築有報警的烽火台,可以隨時發出預報敵軍侵犯的信號。至南朝時,石頭城作為保衛都城的軍事要塞的地位依舊未變。
古代長江繞清涼山麓東去,巨浪時時拍擊山壁,將山崖沖刷成峭壁。唐代以後江水日漸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後,石頭城便開始廢棄,故中唐詩人劉禹錫作《石頭城》一詩雲:「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詩人筆下的石頭城,已是一座荒蕪寂寞的"空城"了。五代時期(924年)。石頭城上興建了第一座寺廟--興教寺,以後這里就成為寺廟、書院集中的風景名勝區。直到今天,它仍以「石城虎踞」的雄姿享譽中外。
如今,我們漫步在石頭城下,不僅赭紅色卵石牆基清晰可見,而且還能看到歷代在岩牆上增砌的城磚。
據地質學研究,這里的岩層是距今大約1億年到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的浦口組地層。
在清涼門到草場門之間的城牆下面,有一塊突出的橢圓形石壁,長約6米,寬3米,因為長年風化,礫
石剝落,坑坑窪窪,斑斑點點,中間還雜有紫黑相間的岩塊,怪石嶙峋,遠看隱約可見耳目口鼻,酷似一副猙獰的鬼臉,被稱為「鬼臉城」。南京民間中有關鬼臉城的傳說很多。相傳這塊岩石原來猶如刀削一般,光滑如境。如今在鬼臉城西側確有一處清亮的池塘,從水面的一側可以看到鬼臉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稱之為「鬼臉照鏡子」。這一神奇的傳說,吸引了無數的中外遊人。現在石頭城遺址已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人們踏青覓翠、發思古之幽情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