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
⑴ 紅山文化是什麼
起源:
紅山,蒙語稱:烏蘭哈達,意為紅色的山峰。它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東北郊的英金河畔。傳說內蒙赤峰的紅山,原名叫九女山。遠古時,有九個仙女犯了天規,西王母大怒,於是九仙女驚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灑在了山上,因而出現了九個紅色的山峰,所以,後來都叫它「紅山」。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間一個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西遼河上游流域活動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因最早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的紅山後遺址而得名。
凌源歷史悠久,文化積蘊很厚。紅山文化遺產是凌源得天獨厚的文化瑰寶和精神財富,應該充分挖掘,充分利用。研究好紅山文化的歷史,進而推動現代文化的發展,使之傳播流遠,讓世界了解紅山,了解凌源,真正做到文化搭台,經濟唱戲,促進凌源兩個文明建設升檔次,上台階。
⑵ 「中國金字塔」的紅山文化建築遺址,夯土就達10萬立方米,你知道嗎
大家都知道,埃及金字塔享譽全球,那是古埃及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的魅力令無數的學者為之傾倒,但是如果不說,你可能不相信,其實在中國也發現了過圓錐形的“金字塔”式建築。
這種觀點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學者們經過多年的孜孜不倦的探索,確實掌握了不少證據,如果這是真的,那麼埃及金字塔、美洲金字塔和中國的金字塔三者之間肯定會有一些內部我們現代人無法確定的聯系,這些謎只能等待今後來慢慢揭開了。
⑶ 《紅山文化玉器》表現的紅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哪
紅山文化是中國東北部地區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因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後遺址的發掘而得名,主要分布於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部及河北北部,距今約六千五百年至五千年。紅山文化玉器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器,最早發現於遼寧省凌源縣牛河梁遺址,是中華文明象形文字的原始象形符號。紅山古玉發現的重要意義在於,它把中華文明史提前了三千年。紅山文化玉器種類多樣,以玉龍、玉鳳和玉人等為代表。紅山文化玉器年代久遠,沒有繁縟的紋飾和復雜的造型,其藝術造型具有簡潔、樸素、大美的特點。
⑷ 紅山文化的時期,特徵
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地區較重要的新石器時期文化,距今約5000至6000年前,持續時間約2000年。紅山文化分布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西遼河上游流域,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文化。紅山文化因1935年首次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的紅山而得名。
紅山文化的年代,與仰韶文化中、晚期相當,其生活有以下特色:
=======
生產工具
=======
有不同的類型,包括打制石器、磨製石器和細石器;農具數量甚多,有石耜、石犁、石鋤等。
=======
陶器製作
=======
紅山文化的陶器,分為泥質紅陶和夾沙灰陶兩種。細泥的彩陶用作煮食,夾砂的劃紋粗陶用來盛載食物。此外,還一些孕婦陶像。
=======
經濟活動
=======
以農業為主,飼養業也很發達,人們飼養豬、羊等家畜,有時也會以狩獵、採集野果為生。
=======
玉石雕刻
=======
動物型的玉石雕刻十分精巧,以豬、虎、鳥等形狀為主,工藝水平極高,是紅山文化的一大特色。
⑸ 紅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觀念為什麼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
紅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觀念為什麼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
文︳辛學飛
在紅山文化中,石人像的出土要比玉人早很多,而這也充分的說明,紅山人從很早就已經對神人像的祭祀活動非常重視了。
那日斯台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石人像
其實在國內許多文化遺址中,也有很多人像的發現,像湖北鍾祥縣的石家河文化、安徽含山的凌家灘文化,包括四川巫山大溪文化出土的玉人面和卑南文化出土的單、雙人式獸玉玦都存在某些相似之處。
安徽含山的凌家灘文化直立玉人像
在遼寧牛河梁第十六地點M4出土的玉人與凌家灘出土的玉人總體姿態十分相像,眼睛微微上視,表情也大致一樣,都是一副直立姿勢,雙腳並攏,雙臂彎曲,雙手虔誠的放於胸前,而南北兩種文化出土的玉人如此相像並如出一轍,可見,在原始社會,很多文化之間在宗教文化方面所存在的某種淵源關系和原始宗教文化的一致性。
紅山文化時期的玉神人像
而在紅山文化諸玉器中,層次最高的,最具宗教特點和研究價值、最具有文化價值也是最為引人注目的同樣是紅山文化中的那些玉神像、人獸神面和玉人像,而上圖這個玉人像呈長身半蹲坐形態,應該是一個男人的頭像,面部表情看起來很是復雜,大眼,大鼻子,無臂,雙腿似蹲坐姿勢,背部壓地兒凸起並對鑽成孔,腳部有眼,與背部的孔好像都是為了綁縛之用,應該是神像被綁縛在木棍之上,用於各種祭祀活動或者膜拜場合,也是非常典型的祭祀祖先的神像。
白音長汗興隆窪遺址出土的石人像
在紅山文化中,也有很多用美石雕琢的神面和人像的遺存。根據目前考古資料所知,距今8150年前的敖漢旗興隆窪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一組人物造像,應該是目前考古所發現我國最早形態的祖先崇拜。而在林西白音長汗遺址出土的石人像,當時的位置是栽在居住面的中央,石人像通高35.5公分,顱頂尖聳,額部突出,表現手法極具神韻。這具石人像在當時所擔任的應該是祖宗神、灶神、部族或者家庭的保護神等很多角色。在國內的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和龍山文化中都有人像的出土記錄,並且都與紅山文化中的石人像雕琢工藝造型非常相仿,一般表現的都為男性,有的戴有耳飾,有的戴著帽子,還有的表情恐怖,而這些神像通過學者研究,都應該為祖先崇拜之物。
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玉人像
在紅山文化的牛河梁的壇冢廟遺存中可以發現,祖與廟是分不開的。「廟,尊先祖之貌。」「廟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見,但以生時之居,立宮室象貌為之耳。」可見,在當時,廟與墓是祖先崇拜的中心。在商代甲骨文中,是有宗字而無廟字的。而「宗」字就是一個屋宇中設立著祖先牌位的意思,其實它最初的本意就是祖廟。在河南安陽的殷墟發現大量的甲骨卜辭,經過統計,發現在十萬余片的甲骨卜辭中,可以確認為是祭祀祖先的多達一萬五千餘片。足見當時對廟祀的重視程度,說明在殷人的聖靈世界中,祖先神是占居主導地位的。由此可見,商代那些濃重的祭祖文化究竟與紅山文化有什麼關聯,是否受到了紅山文化宗教觀念的影響和延續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那日斯台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圓雕巫覡像
有一段孔子向宰我解釋鬼神的話:「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為鬼。骨肉斃於下,陰為野土。其氣發揚於上,為昭明,蒿凄愴,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其實,紅山人所崇拜的神是什麼?從紅山文化祖先崇拜來看,它就是精神層面上的一種寄託和安慰。直到現在,在中國人的家庭中,特別是南方一些傳統文化底蘊比較深厚的地方,天地神位可以沒有,但是宗祠和祖宗的牌位卻是必不可缺少的。年節忌日總要祭祀行禮,是不敢有絲毫怠慢的。每年祭祖,由族長率全族弟子按親疏遠近、長幼關系依次叩拜,提醒子孫不要忘了先祖的養育之恩德。
江蘇高淳縣朝墩頭遺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玉人像
其實,在今天看來,那些被尊崇的祖先,他們的社會功能是非常簡單的,就是成為連接部族和姓氏集團的一條精神紐帶而已,通過這條紐帶,把整個部落和家族團結在一起,才能「克明峻德,以親九族」(《尚書﹒堯典》),從而有效的增強家族集團內部的凝聚力。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就是在這種家族制度和祖先信仰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於是,家族意識深深地紮根在中國人的內心深處和潛意識之中,才影響了整個中國人的社會心理。而這種觀念最早又起源於何時?至少我們可以追溯到紅山文化早期。直到今天,在一些地區的農村家庭中還供有天地爺、灶王爺和祖宗的神位和牌位,而這就說明,從幾千年的紅山文化開始,如果中國人的生產、生活方式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那麼其宗教觀念也就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
安徽馬鞍山市煙墩山遺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玉人像
查閱很多國內的考古資料,祖先崇拜中最典型的應該是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銅人像這些銅人像為縱目,分為立式和跪式兩種,很多學者推測分析,這些與祖先崇拜的宗教形式有關系。
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銅人像
從紅山文化遺存以及考古出土的伏羲墓規格上來看,隨著氏族社會的發展和部落的統一,天地祖先的信仰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對父親的敬仰和尊崇,而是有了越來越多的政治和權利的含義在裡面,到了紅山文化中晚期,特別是從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狀況看,還很有可能已經出現了王。祖先信仰本來就具有維護部落統一的意義,而到了紅山文化中晚期有了王權的出現也是很自然和必然的結果,到了王權時代,祖先崇拜則成為維護宗法的關系,規定家族中的親疏遠近,尊卑次序的王權依據。特別到了後期,「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禮記﹒祭統》),由於禮的產生,對神的祭祀除了索報祈謝的意義之外,又有了尊王攘夷,嚴肅的等級制度的內容,其實這些都是從祖先崇拜開始的。
查干諾爾鎮洪格力圖出土紅砂岩浮雕神面
在漢語中有「落葉歸根」、「尋根問祖」、「知原達始」、「尋根溯源」很多類似的詞彙,而這里所講的這些,我認為就是我們人性中與生具有的一種本性,那就是「戀土」、「戀根」的情節。一個人或者一個民族,無論到了哪裡,無論身在何處,都是不能夠忘掉自己祖先的。而這就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理念,這就是因為我們的祖先從上古時代開始,在那種極其艱苦的生存環境中,他們以頑強的意志力,聰明的才智做到了天人相通,天人合一,最終達到超世入道的境界,祖先們探萬物之終始,索人生滄桑之妙諦,他們通古今之流變,能參同契合宇宙自然,最終揭示了人類與自然萬物諧調發展的諸多規律。他們又把這些經驗匯入到人類創造的歷史文化發展長河中,世代傳承,如此,才給我們的子孫留下了諸多的文化思想和生存法則。所以,今天去更多的了解我們的祖先,我覺得也是尋根尊祖的一種很好的表達方式。
河北遷西縣東寨遺址出土的雙人面飾
天地祖先信仰構成了紅山文化傳統宗教的主體,敬天尊祖已經成為紅山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觀念。
⑹ 紅山文化有哪些圖案
紅山文化,發源於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起始於五六千年前專,是華夏文明最屬早的文化痕跡之一。分布范圍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1]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935年對赤峰東郊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6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起,在遼西北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及朝陽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並對松嶺山脈及努魯爾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紅山文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2014年,赤峰市與朝陽市共同簽署了《紅山文化遺址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備忘錄》宣布將聯合對紅山文化進行申遺。
中文名
紅山文化
外文名
Hongshan Culture of China
發源地
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
分布流域
大凌河、西拉木倫河、老哈河
類別
古文明
時代
新石器時代(距今約5~6千年)
起訖
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
出土文物
中華第一龍、玉豬龍、女神像等
所屬氏族
韓荒氏族等
⑺ 為什麼說遼西的紅山文化是令人震驚的
遼西的紅山文化是令人震驚的。在遼寧喀左縣東嘴紅山文化遺址連續發現的距今五六千年的祭壇遺址,牛河梁女神廟和積石冢的發現,「金字塔」式大型文化建築遺址的發現,都令人不得不承認它是中國文明的一個重要起源地。
⑻ 赤峰紅山文化都有什麼
紅山文化是北方地區新石器時期文化中較重要的文化,它被發現於1935年,這種有彩陶和細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時代文化,1954年被命名為「紅山文化」。紅山文化的分布范圍大致為:北起赤峰市烏爾吉木倫河流域,南到朝陽、凌源、河北北部,東至通遼市、錦州地區。
紅山文化以彩陶、之字紋陶器、細石器以及特有的掘土工具石耜和桂葉形雙孔石刀為基本特徵。紅山文化的陶器,有泥質陶和夾砂陶兩種,均為手制,泥制陶略多於夾砂陶。
泥質陶多為紅色,器形較常見的有缽、盆、瓮、罐等,多是容器,都是小平底。其中缽都為「紅頂碗式」,有深腹、淺腹兩種。罐有小口雙耳罐、長頸深腹罐、斂口罐等。泥制陶器的主要花紋是黑色和紫色的彩紋,其中以平行線、三角形紋、鱗形紋最具特點,也偶有少量「之」字形壓紋。
夾砂陶為褐色,器形少,陶質粗,火候低。主要器形是大口深腹罐(大口,深腹、小平底)。器表多飾有橫壓的之字紋和直線劃紋。
紅山文化的石器以磨製為主,大型石器中富有特徵的器物是耜和桂葉形雙孔石刀,器形主要有煙葉形和草履形兩種。桂葉形石刀通體磨光,刃、背部弧形相對稱,這些表明紅山文化中農耕經濟已比較發達。
紅山文化中發現的動物骨骼比較少。其種類有牛、羊、豬、鹿、獐等。牛、羊、豬應是家畜,從中可以大致了解到紅山文化的先民們過著以定居為主,兼有畜牧漁獵的生活。
紅山文化出土的勾雲形玉器總數已達20餘件,勾雲形玉器包含兩個基本主題—勾角和小凸。利用勾角和小凸不同方式的組合構成了紅山文化勾雲形玉器的各種形態,其中尤以1971年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鄉出土的大型墨綠色玉龍為代表。它高約26厘米,豬首蛇身,蜷曲若勾。接著在巴林右旗和遼寧文物店也發現了類似的玉龍。分析這些勾雲形玉器的造型,大致可分為四類「一為裝飾類(如環、珠、玦等);二為工具類(如斧、棒、紡瓜等);三為動物類(如豬形、鳥形等);四為特殊類(如璧、箍形器等)。其中箍形器是紅山文化玉器群中典型器類之一。把以上幾種類型的玉器形狀與當時的文化聯系起來看,紅山文化特殊類和工具類玉器應為滿足宗教典禮需要而製作的。這種勾形玉器不是一般的裝飾品,它們在墓葬中多放置在死者的頭胸部,說明紅山文化已將玉器作為禮器使用,這對後來的商周文化是具有影響的。
紅山文化勾雲形玉龍與趙寶溝豬龍尊形器之間有明顯的承襲關系,玉龍的發現說明內蒙古地區是探索中華龍崇拜的重要起源地。
八十年代以來,在遼寧省喀左縣東山嘴和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牛河梁,又發現了紅山文化宗教遺址「女神廟」和積石冢。東山嘴遺址中心為一座大型方形石砌建築基址。基址總體布局按南北軸線分布,注重對稱,這種具有我國傳統特色的建築群址,在我國新石器時代還是首次發現。多處基址都有陶塑人像群出土,說明這是一處當時人們從事祭禮等活動的場所。
從紅山文化與其他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來看,它既是北方具有自身特點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有自己發生、發展的過程,也受到其他文化的影響。
首先,考古研究表明:紅山文化是在興隆窪文化與趙寶溝文化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三者在宗教傳統方面具有明顯的繼承、發展關系。在興隆窪文化和趙寶溝文化中尚未發現專門的祭祀場所。而70年代後牛梁河遺址的發現表明,紅山文化晚期已經出現了規模宏大的祭祀中心,這不僅是紅山文化研究的一次突破,而且對探求中華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紅山文化在建築、制陶、玉雕、陶塑等發面都有顯著成就,技術水平都高於興隆窪文化與趙寶溝文化,在敖漢旗西台紅山文化房址堆中出土了兩件方形陶制合范,尚屬國內迄今為止最早的金屬鑄范,表明紅山文化的先民們已掌握了鑄銅技術。
再次,在興隆窪文化與趙寶溝文化當中狩獵活動占較主要地位;而在紅山文化中,農業生產已成為主導經濟。
從紅山文化在古代北方及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中的地位來看,紅山文化是當時中國南北各地古文化序列中最為先進的古文化之一。當時社會上已出現冶銅現象,以圍溝圈護的早期方城也已出現,城鄉分化已經發生。以崇龍尚玉、尊祖敬宗為特徵的宗教禮儀活動極為盛行,各社會群團之間的沖突和由此導致的統一宗教神權之爭已成為社會基本問題,這說明紅山文化的先民們已率先由氏族社會跨入古國時代。
因此紅山文化為中華國家五千年文明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規定和影響了中華禮制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基本格局,在中華文明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⑼ 紅山文化有紅色石頭物件嗎
紅山文化是距今一個五、六千年間在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大凌河與西遼河上游流域活動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935年對熱河省赤峰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6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末在遼西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並對遼寧凌源、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紅山文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紅山文化的發現,使西拉沐淪河流域與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並列成為中華文明的三大源頭;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是中國古代兩大玉文化中心。
紅山玉韻展覽-在北京藝術博物館舉行:
⑽ 紅山的藝術特色
位在北方內蒙古赤峰的紅山文化,出現立體圓雕的裸體婦女像,有些胸前的乳房突起,有些則是軀體具有孕婦的特徵;在遼寧省建平、凌源二縣交界處的牛河梁,出土面塗紅彩的泥塑女神頭像,此地也是紅山文化的分布區,推測是一座女神廟或女性為主的祭祀遺址。紅山文化大量出土的
陶塑女性,部分學者推測是生育神或地母神的象徵,同時也是母系社會的具體表現。
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主要有筒形罐、斜口器、瓮、豆、帶蓋罐等。紅山文化陶器的幾個特徵包括:
1.紅山文化陶器以夾砂灰陶和泥質紅陶兩大陶系為主,而泥質紅陶占的比例要大於夾砂灰陶。
2.筒形罐代表了紅山文化陶器的基本器形。紅山文化的筒形罐特徵是口大底小、腹壁斜直,屬於筒形罐的晚期形制,後從筒形罐中又異化出筒形器,形成紅山文化陶器演變的一個新特徵。
3.壓印「之」字紋是紅山文化陶器紋飾的風格。之字紋線細而紋帶較寬,連線和篦點共用,橫壓豎排與豎壓橫排共用,直線與弧線、波浪線共用。「之」字紋飾又往往與筒形罐結合在一起,成為紅山文化陶器更明顯的特徵。
4.彩陶在泥質紅陶中佔有相當的數量。紅山文化彩陶以黑彩為主,也有紅、紫彩,圖案以龍鱗紋、勾連花卉紋和棋盤格紋三種最具代表性。 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玉雕作品中,就有許多是以動物為題的玉石雕刻, 例如紅山文化出土的豬龍玦形器,但是否就是玉玦則仍待討論,同形的玉飾在遼寧、內蒙古和河北等地均有發現,可能是由豬的形象再被神格化所衍生而來,或者是「龍」在早期神話傳說階段的形象。在紅山文化遺址,還出土鳥、龜、虎形佩和魚形石墜等小型的動物形象的作品,主要是以玉或綠松石所雕。
玉器的使用和喪葬的禮儀是紅山文化的一大特點,也是了解當時社會結構的窗口。從大考古發掘來看,一般紅山人的墓地多為積石冢,是規劃的墓地,處於中心的大墓唯玉為葬,而墓地越向邊緣規格越低。大墓附近的墓葬有的也葬有玉器,但是數量和規格明顯較中心大墓低,但同時還葬有數量不等的豬、狗等,再低等級的墓葬只有陶器陪葬,個別的墓葬沒有陪葬品。這說明紅山文化的社會結構等級制度嚴格,已經出現了階級分化,貧富差距很大,有了私有制的概念,甚至已經形成了原始的國家。
玉器的起源是裝飾,玉器的使用從薩滿文化發展到族權、神權、兵權的象徵,很多玉器是原始禮器,一些動物的造型是氏族的圖騰。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學院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通過多年來的考古研究發現,貓頭鷹是紅山文化主要圖騰崇拜物。據介紹,玉貓頭鷹在紅山文化出土數量最多,最大的達到十幾厘米高;姿態各異,有模擬的,也有抽象的,同其他動物的組合也是千變萬化。考古人員說,紅山文化時期,人們恐懼黑暗,希望在黑暗中得到光明或者看清一切;人們經常遭到其他野獸的攻擊,希望能夠像鳥兒一樣飛起來,以避免收到傷害;人們過著農牧漁獵生活,又希望像雄鷹一樣輕易地捕捉到獵物。而貓頭鷹具備這一切優勢,貓頭鷹是遼西地區普遍存在的猛禽,黑夜活動,可以飛向高空,又給人以通達天地陰陽的神秘感。所以,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寄希望於貓頭鷹能夠給予自身與自然界抗爭的神奇力量,這樣,貓頭鷹成為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的圖騰崇拜物應該是一種必然。 「馬蹄形管狀玉器」熟悉古玩玉器的朋友都知道,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存在於我國遼西的遼西河、西拉木論河一帶
的一個「文化類型」,它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它與存在於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和存在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一樣,都是中華古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紅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神秘精美的玉器,如眾所周知的出土於「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紅山文化遺址中的「c」型玉龍,就是紅山文化的遺物,由於它已經具備了龍的基本特徵,而且是現在發現的最早的龍文化的實物,因此被喻為「中華第一龍」。 紅山文化出土玉器中還有一類非常典型的器物,它們成中空的「管狀馬蹄形」,從出土情況來看,這一類玉器大多出自紅山文化的墓葬之中,其中在遼寧省建平縣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女神廟」附近的墓葬中多有發現。 但紅山文化「馬蹄形管狀玉器」被發現之後,它的含義就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問題,由於從出土資料來看,馬蹄形玉器在墓葬中的位置都是位於遺骸的頭部正上方,而且大多在「直口端」開有兩側對稱的用於穿掛的小孔,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其應該為古人的「束發器」。但從多數馬蹄形玉器的體積來看(小口口徑多在8cm左右),這種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人的頭發不可能有這么多。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紅山文化馬蹄形玉器與當時古代居民的原始宗教有關,由於它成管狀,有「通靈之意」,它應是原始宗教中溝通天地的通神之器。這種觀點在學術界是比較被認可的,但這種觀點卻又顯得太籠統,筆者一直認為這種觀點尤其不能解釋馬蹄形玉器的形狀特徵,因此「神秘」的馬蹄形管狀玉器彷彿顯得更神秘了。 那麼,神秘的「馬蹄形管狀玉器」究竟代表什麼呢?紅山文化的先民們為什麼要把它做成如此奇特的形狀並擺放在自己的墓葬之中呢?「馬蹄形管狀玉器」含義筆者認為要搞清馬蹄形玉器的真正含義,就應當對牛河梁「女神廟」紅山文化遺址及其墓葬作一個全面的分
析,尤其要對女神廟附近墓葬中的另一類紅山文化玉器進行研究,這類玉器就是「獸形玉飾」(見《國寶大觀》),這類玉器通常被叫做「玉豬龍」。 紅山文化「玉豬龍」頭部似獸,身體同前面所講的「中華第一龍」一樣,也捲曲成「c」型,在頭部後方鑽有用於懸掛的圓孔。「玉豬龍」在紅山文化玉器中更具代表性,在幾乎所有介紹紅山文化的資料中都有它的身影,因此有些學者認為「玉豬龍」是同一文化共同體的徽銘標志,有可能是紅山文化先民們的族徽。 以前學術界另一種說法是,「玉豬龍」是古代先民們用於辟邪和祈求吉祥的護身符,是隨身佩帶的飾物(見《國寶大觀》)。但從部分「玉豬龍」的體積和重量來看(大件高達15cm),顯然作為生者的飾物是很不合適的。 筆者因為愛好,在大學期間接觸到了一些關於中華古文物的書籍,尤其是對中國著名文物專家梁白泉先生主編的《國寶大觀》一書更是愛不釋手,而紅山文化「玉豬龍」正是此書玉器部分的開篇之作。《國寶大觀》在論述玉豬龍作用的時候認為:「玉豬龍」是古人墓葬中用於死者辟邪的護身符。但那時筆者卻有一個發現,那就是筆者覺得「玉豬龍」的形象與《生物學》教科書上描繪的動物的早期胚胎很相似,但由於文物知識有限,沒有將這樣的想法深入下去。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文物知識的提高,當筆者認識到過去「發現」的意義,認為有必要將自己的想法寫出來,供大家探討的時候,筆者在網上發現有一位南京大學叫做「王小盾」的先生,已於2002年以紅山文化「玉豬龍」為依據,提出了龍起源的「胚胎說」。筆者在欣喜和感嘆的同時,也為自己當初的愚鈍感到一絲惋惜。 王小盾先生認為,「玉豬龍」是紅山文化的先民們製造的動物早期胚胎的模型,實際上象徵中華民族的龍的早期形式是隱藏在母體中的生命的雛形。 對於王小盾先生的觀點,筆者深表贊同,筆者認為「胚胎說」能夠完美地解釋紅山文化的先民們使用「玉豬龍」的真正用意,。 「玉豬龍」在女神廟紅山文化的墓葬中被擺放在比較重要的位置(死者的胸前),筆者認為古代先民們將代表生命「起點」的「玉豬龍」和逝去的軀體放在一起,其真正用意是要表現「生命的輪回」,也就是說這樣做是為了祝願死者能夠盡快轉化為生命的「起點」得到重生。 紅山文化的先民們之所以對動物胚胎的模型加以崇拜,是因為在生活和生產當中,當發現不同種類的動物(也許包括人)的早期胚胎很近似的時候,由於當時科學條件的限制,先民們很自然地將其當作了一種神物,認為這就是創造一切生命的物質。 而「牛河梁女神廟」之所以被命名,是因為考古工作者在這里發現了巨型女神塑像的殘塊,紅山文化的先民們在這里供奉的是一位女神,這一點已是學術界的共識。我們將「胚胎」和「女神」這兩件事物聯系起來考慮,筆者認為,「女神廟」紅山文化的先民們實際上供奉的是一位代表生殖繁衍的「母性之神」,因為母性才是一切生命的源泉。這從另一個方面說明「王小盾」先生的「胚胎說」正確的,由此我們還應該認識到:對於生命的渴望才應該是先民們樸素的最高嚮往! 因此筆者認為牛河梁紅山文化墓葬中先民們要表現的主題只有四個字,那就是「轉世重生」! 據筆者掌握的資料看,女神廟墓葬中「馬蹄形玉器」與「玉豬龍」大多是同時存在的(擺放位置如前所述),我們根據「轉世重生」這一主題,再回過頭來分析紅山文化「馬蹄形管狀玉器」,筆者認為某些學者說它是「通靈之物」的觀點應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過它不是溝通天地的通道,而應是紅山文化的先民們希望自己的靈魂轉化為生命的起點——「玉豬龍」之後,通向能夠重新孕育生命的「母性之神」的通道。因此筆者認為,紅山文化「馬蹄形管狀玉器」的形狀實際上並不神秘,從生理學的角度看,它應該是女性部分生殖器官的「概念模型」,因為那是人類生命的必經之路! 過去,由於「馬蹄形玉器」上多有用於穿掛的小孔,但其作為隨身佩帶之物顯然是不合邏輯的,對此許多人感到迷茫。其實這一點是很好解釋的,筆者認為有穿孔的「馬蹄形玉器」與部分紅山文化隨葬玉器(如玉豬龍)一樣,它們在入葬之前,並不是古人隨身佩帶的飾物,它們都曾被懸掛在「女神的祭壇」之上,甚至懸掛在「女神的塑像上」,這與今天的人們將「護身符」拿到寺廟里去開光是一個道理,當它們的主人或有資格享用它們的人死後,它們才被派上用場。 從牛河梁「女神廟」紅山文化遺址呈現的現象來看,紅山文化的先民們已經開始了對人類起源的探索,他們對動
物的早期胚胎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我們中華民族應該是世界上最早對動物早期胚胎的變化規律開始研究的民族。 另外從「中華第一龍」和「玉豬龍」的比較來看,由於他們都是紅山文化的遺物,且外型又有許多類似的地方(都成c形,且都有用於懸掛的小孔),因此它們應該存在必然的聯系。根據器物的演變規律來分析,「中華第一龍」應該是在「玉豬龍」的基礎上經藝術加工演化而來,玉豬龍才是龍文化最早的形象起源,「玉豬龍」出現的時期也許要更早些。 王小盾先生的「胚胎說」雖然揭示的是龍的起源,但筆者認為這還對解釋我們民族傳統思維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意義。因為通過「胚胎說」我們可以認識到,紅山文化的先民們已經有了明確的「兩極」的概念,先民們將「生」與「死」同時表現在墓葬之中,這充分說明他們對事物相互轉化的辨證關系已經有了樸素的認識,而根據紅山先民們的理解,在生命的「起點」和「終點」之間不正是我們活著的人嗎?這也許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思維——「中庸哲學」最早的思想起源吧? 一直以來,紅山文化被世人譽為是「中華文明的曙光」,通過我們以上對紅山文化玉器的分析,筆者認為對紅山文化的這種贊譽應該是毫不過分的。 說起中國的紅山文化,您可能會感到有些陌生,但是說起中華第一玉雕龍,熟悉和喜愛文物收藏的朋友,一定不陌生。可您知道嗎,如此珍貴稀有的國寶,還曾經有一段被人冷落的日子。故事就先從內蒙古赤峰講起…… 被稱為「塞外明珠」的赤峰市東北隅,矗立著一座海拔高746米,面積約5平方公里的石山,因裸露的岩石呈赭紅色,在陽光的映照下,紅岩似火,山嵐如霞,故得名紅山,蒙古語叫烏蘭哈達,赤峰市的名子也由此而來。 美麗的紅山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外學者,他們紛至沓來。日本人鳥巨龍藏來了,瑞典人安特生來了,他們挖掘山洞,尋找石器、陶器。他們的研究和學術報告,使紅山早期人類文化遺址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1955年,中國考古學家尹達在《關於赤峰紅山後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一文中,根據這里出土的陶器和石器特點分析,把分布在遼寧、內蒙古和河北交界的燕山南北及長城地帶的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命名為紅山文化。從此,紅山文化得到正式命名。 然而,在此後的幾十年裡,紅山地區並沒有更新的考古發現。隨著滿城漢墓、曾侯乙墓和秦始皇兵馬俑等重大考古發現,遠在塞外的紅山顯得有些蒼涼和冷落。 直到31年後,1986年《人民畫報》第八期刊登了一幅五千年前玉雕龍的圖片。這條消息一經報道,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赤峰發現了中國第一玉龍的消息由此傳遍了全世界。關於玉龍出土的故事,還要從1971年說起…… 1971年8月的一天下午,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村民張鳳祥,冒著酷暑高溫,在離村子後面不遠處修梯田。一鍬下去,一件硬邦邦的東西,讓他感到有些奇怪,再挖下去,原來是一個人工砌成的石洞。 張鳳祥伸手摸去,竟摸出一個黑乎乎、像鉤子一樣的東西。它質地堅硬,拿在手裡沉甸甸的。收工的時候,張鳳祥把它帶回了家裡,找了一根繩子把它綁緊,讓弟弟拖著玩耍了起來。 七、八天之後,張鳳祥驚奇地發現,原本難看的鉤子,竟然被弟弟拖成了墨綠色的玉器。形狀有點像蛇,又有點像龍。並且在太陽底下一曬,還能散發出誘人的碧綠光澤。 這一發現讓張鳳祥激動不已,隨後,他帶著這件奇怪的玉器,來到翁牛特旗文化館。文化館里工作人員,按有關規定徵集了這件文物。 翁牛特旗文化館的工作人員,並不知道這件玉器是什麼東西。他們只是按照慣例辦理了入庫登記手續,把它當成一件普通文物鎖到了箱子里。就這樣,玉雕龍在箱子里一待就是十幾年,漸漸地被人們淡忘了。直到1984年,情況出現了轉機…… 1984年,在牛河梁,考古隊員挖開了一座五千年前的紅山文化古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古墓主人的胸部,擺放著兩個精美的玉器。考古人員經過仔細辨認和研究後,認為它們是屬於紅山文化時期的玉豬龍。 牛河梁發現5000年前的玉豬龍的消息傳出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這個消息傳到翁牛特旗,文化館負責人突然想起1971年,他們徵集的那件玉器,極有可能是與牛河梁玉豬龍一樣珍貴的文物。 終於,在被忽視了十多年以後,1971年在三星它拉(與後面的他拉不統一)發現的玉龍,得到正式確認: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五千年前,由當時的紅山人精心製作的。是在中國首次發現的「中華第一玉雕龍」,極其珍貴! 玉雕龍通體為墨綠色,高26厘米,重一千克,身體呈英文字母c的形狀,因此它以後被命名為c形玉雕龍。龍首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緊閉,鼻端截平,以對稱的兩個圓洞作為鼻孔。龍身大部光素無紋,只在額及鄂底刻以細密的方格網狀紋,網格突起作規整的小菱形。脊背有21厘米的長鬃,長鬃佔了龍體的三分之一以上。龍的脊背上有一個圓孔,經過試驗,如果用繩子穿過圓孔懸掛,龍的頭尾恰好處於同一個水平線上。值得注意的是,玉龍形象帶有濃重的幻想色彩,已經顯示出成熟龍形的諸多因素。 龍,是中華民族自上古以來一直崇尚的神異動物。作為一種圖騰象徵,被賦予了濃厚的神秘色彩。但是,它的真相,卻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大的謎團之一。 而紅山出土的這件c形玉雕龍無足、無爪、無角、無鱗、無鰭,它代表了早期中國龍的形象。 從這件玉龍的形狀,有人推測 來源於馬,野豬,熊等形象。紅山文化玉龍,第一,是多種動物特徵的組合。神話了動物形象進行加工的。那麼這件玉器是做什麼用的呢?許多學者認為是氏族首領在祭祀活動中,進行禮儀活動的神器。巫師通神通天地使用的。玉龍的發現非常重要,是原始文化原始崇拜的表現。反映了早期人們的生活狀態。 從此,這件形狀像 「C」字的玉龍,成為許多雜志的壓題照片,成為華夏銀行的標志,更成為紅山文化的象徵。 也許是龍的神靈,也許是巧合,「C」形龍聞世之後,紅山文化玉器陸續出土。紅山地區還出土有哪些有意思的玉器呢?關於它們的故事,我們就從牛河梁開始講起…… 牛河梁是燕山支脈努魯兒虎山南麓的一組山坡台地,在綿延起伏十幾公里的群山之中,有一條被俗稱為牤牛河的河流穿山而過。因此,牤牛河兩旁的山樑得名為牛河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