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遺址
1. 古交有什麼玩的了
南海寺 東仙洞 西仙洞 鳳凰岩舊石器遺址 石千峰舊石器遺址 李家社舊石器回遺址 千佛寺石刻 石佛答塔崖刻 古交火山汾河大橋
馬鞍山旅遊風景區位於古交市馬蘭鎮北社村,佔地面積1500餘畝,開發區域68平方公里,與婁煩、交城相鄰,新建的經園路附近(距古交市17公里,太原市70公里),因山形式馬鞍,故而得名。
馬鞍山群峰俊秀,怪石嶙峋,蒼松勁樹,四季常青。春季山花爛漫,馨香四溢;夏季翠綠可餐,清爽宜人;秋季紅葉似火,熱情奔放;冬季銀裝素裹,分外妖嬈。具有明清建築風格的民居,與天然、原始的自然地貌融為一體,成為馬鞍山生態旅遊開發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馬鞍山位於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地帶上,群山連綿,以險見長,草木蔥郁,松柏薈萃,四季常青,豐富多樣的氣候資源,一千八百多米的海拔高差,使這里成為多種動植物的適生地和適住地,於是在這里匯集著呂梁山所有動植物種類,但在計劃經濟時期,為了防止這里豐富的林木資源外流,人為地限制道路建設,加上地理阻隔,馬鞍山周邊地區成為一個死角,但也最大限度的保護了這里原始的自然地貌,成為極具開發價值的旅遊資源。
2. 誰知到太原城2500年的建城歷史
太原地處山西腹里,扼全晉之中,北、東、西三面群山巍峙,南臨晉中平原,汾河中貫,地理位置優越。現為山西省省會,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古城。考古證明,至遲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即有先民生活在境內汾河流域。春秋末期,晉國北擴,太原地區歸入晉國版圖。晉定公十五年(前497年),晉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修築了太原第一座古城——晉陽,故址在今太原市南郊古城營一帶。當時的晉陽,城高池深、宮苑壯麗,成為趙國初期的都城,從此奠定了太原作為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此後,從戰國至北宋之前,先後有十三個朝代或歷史時期十六次以晉陽城為諸侯國都、國都、陪都。尤其在唐朝,晉陽城達到鼎盛,與長安、洛陽並稱「三京」,為黃河以北地區最大的城市。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 北宋統治者將晉陽城付之一炬,存世近十五個世紀的古城從此消失,至今令人痛惜。
宋毀晉陽城後,潘美於979年至982年,在汾河東岸唐明鎮基礎上修築了新太原城。明洪武九年(1376年),晉王朱
3. 古交名字的由來古交遺址又是什麼
隋開皇十六年(596),析晉陽西境置交城縣,縣置在古交鎮。
唐天授二年(691),交城縣治徙卻波村(今交城縣城),以就驛道。先天二年(713),析交城縣北境於今古交境域置盧川縣,縣治在今爐峪口。開元二年(714),撤盧川縣復並入交城縣。此後直到民國初年的1200多年中,古交境內無縣級建置
。
民國26年(1937)11月,日軍先後侵佔了太原和交城縣城。隨著抗日戰爭形勢的發展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晉綏邊區(晉綏革命根據地)的開創,古交境內的建置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民國26年(1937)11月至翌年3月八路軍一二零師三五八旅挺進古交,發動群眾組建了半政權性質的陽(曲)交(城)邊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初創了革命根據地。
民國27年(1938)3月至翌年,山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員公署在河口鎮成立,後移駐獅子河一帶,同時,山西省陽曲縣政府駐河口一帶,交城縣政府駐屯蘭川一帶。
從民國29至34年(1940-1945)8月抗日戰爭勝利,晉綏邊區第八分區專員公署(原山西省第二游擊區第八分區專員公署,1941年8月改稱為晉西北第八分區專員公署,1943年11月該稱上名)先是游動,後長駐在屯蘭川關頭村一帶。交城縣抗日民主政府駐屯蘭川、原平川一帶,陽曲縣抗日民主政府駐獅子河一帶。
民國35年(1946)冬,閻軍進占古交鎮、河口等地,並主建了古交行政管理區(縣級),旋即被根據地軍民摧垮。
民國35年至37年(1946-1948)7月,陽曲縣政府駐河口、曹坪、大南坪一帶。
新中國成立後,1958年8月劃陽曲縣的嘉樂泉、閣上、梭峪、曹坪、杏林坪、大南坪、河口與交城縣的河南、古交9個鄉,初置太原市河口工礦區、區領導機關駐河口鎮。同年11月上旬,又劃交城縣的岔口、營立、姬家莊、鎮城底、原相、南頭、草庄頭、刑家社8個鄉,連前共17個鄉,改制太原市古交工礦區。1971年8月,婁煩縣的長足上大隊和雁門大隊劃歸本區。
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古交撤區建市。
古交遺址
時代:舊石器時代
地址:太原市古交市古交鎮後梁村
簡介: 古交遺址分為王家溝和後梁兩個遺址點,這一帶為汾河流經區域,系一較寬闊的山谷,在其河流堆積的階地上,目前已發現有舊石器時代早、中、晚3期文化遺存多處。早期遺存2處,是太原地區發現最早的文化遺存,1處在王家溝,1990年3月發現石製品18件,均以角岩礫石作原料,器形甚大,有石核、砍砸器等。石核多數為單檯面,砍砸器多由扁平礫石製作,刃緣最長者有80毫米。另一處是後梁,1983年7月發現石製品459件,有石核、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其中砍砸器、刮削器最多。砍砸器器形頗具地方特色。
中期遺存2處,一處在古交鎮以東的長峪溝,1983年發現石製品8件;一處在古交鋼廠附近,1959年12月採集12件石製品,原料均為角頁岩。其類型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狀器。
晚期遺存1處,屬於石器製造場性質。分布在東起古交鎮、西至屯村、北到西曲、南達李家社的南北長約7公里,東西寬約4公里的范圍內。1983年7月採得石製品205件,原料以角頁岩為主,類型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器形普遍碩大,打制風格粗擴。其中1件石核長、寬、厚分別為51,45,14厘米,重21500克,是目前山西石核類中最大的1件。古交舊石器遺存,不但地點多,而且內涵豐富,加之從原料到類型乃至形態,都有著較多的一致性,說明它們之間有著一定的傳承關系。同時,也說明了汾河流域的古交,在整個舊石器時代,曾是遠古人類集中從事勞動和生息的場所。
4. 太原有什麼舊石器時代的遺址
太原,是我國北方的文明古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交舊石器文化遺址」的發現,證明早在十萬年之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在太原的土地上。義井和東太堡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又告訴我們,在七、八千年前的母氏氏族公社早期,太原的先民曾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殷商時太原為古國北唐,考古學家曾在太原許坦村一帶,發現了商代的文化遺址,定名「許坦型文化」。春秋末期,晉定公十五年(前497年)顯赫於世的晉 陽古城問世於汾河晉水之畔,迄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晉陽古城在戰國初期,曾做過趙國的都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36郡,又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設置了太原郡,郡治晉陽。漢代並州刺吏部設治晉陽,這也是太原稱並州之始,太原簡稱「並」亦來源於此。是時,太原已成為全國十三州部治所之一,聞名遐邇。南北朝時,晉陽又是東魏和北齊的「別都」,始終保持著「霸府」的地位。隋代,太原是全國的第三大城 市,地位僅次於長安和洛陽。強盛的唐王朝發祥於太原,因晉陽古有唐國之稱,李淵父子定都長安後,遂以「唐」為國號。唐代初期的幾位帝王曾數次擴建晉陽城,並相繼封其為「北都」、「北京」,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並稱「三都」、「三京」,戰亂的五代十國,後唐、後晉、後漢、北漢,或發跡於晉陽,或以此為國都,一時間太原名聲顯赫於舉國,傳為「龍城」。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太宗趙光義滅北漢,焚晉陽城,又引汾、晉之水夷晉陽為廢墟。一座歷經1476年悠久歷史的古城遭到徹底破壞。三年之後新的太原城在距古晉陽北四十餘里的唐明鎮崛起,嘉佑四年,設太原府治。金、元時代,太原城飽經戰亂。明初,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棢為晉王,擴建太原城,為九邊重鎮之一。明、清兩代,太原經濟迅速發展,其礦業、商業、手工業,對全國的經濟影響很大,有「晉商執全國牛耳」之譽。
5. 古交有什麼好地方
你是問旅遊景點嗎?
狐突與狐氏墓群
狐突與狐氏墓群位於古交市常安鄉郭家梁村東南3.5公里的馬鞍山西山尖上。狐突,春秋時晉國大夫,字伯行,晉文公重耳的外祖父。前637年被葬於馬鞍山頂上;前632年晉文公重整其墳塋,建祠以祭,馬鞍山改為狐爺山,查其基區,有大小墳區70餘座,是狐氏家族的墓群。現為古交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庄寺石窟
位於古交市邢家社鄉劉庄寺村大川河東1公里,寺已毀。遺址面積500平方米,後部依崖開鑿出同一形狀的6個石窟.全長10米左右,其中5個佛龕中雕有大佛29尊,年久嚴重風化,面目全非.東側一窟為寬、深各2米、高1.5米方形,頂部鐫八瓣蓮花藻井,正面鐫0.24米高的坐像1尊,周圍刻高0.08米的小佛像15層,現計838尊,窟內淤積嚴重,難以查清,大概有千餘奠,故稱「千佛洞」。從造型和服飾衣紋判斷應是唐代遺物,現為古交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口聖母廟
位於古交市河口鎮河口村西,為清代建築,座北朝南,存有戲台、正殿3間,硬山頂。琉璃正脊,剪邊,三踩斗拱,東廂房為小式建築,戲台3間,原台硬山頂勾連搭前台卷棚頂,琉璃剪邊,單昂三踩斗拱,建築手法有元代遺風,1999年村民集資進行過正殿維修,現為太原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寺
千佛寺原建於古交鎮西南,一九九一年古交市人民政府,將其整體搬遷現址並復原。寺廟佔地面積2500平方米,建築面積719平方米,保證范圍的古建為679.65平方米。
據清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二年)《重修千佛寺碑記》載:該寺「來自唐代,由來已久」。距今有千餘年歷史,因殿內有千餘條石雕佛像而著名。其建築有大難寶殿(正殿)座南朝北,左側從南北依次為門帝殿、右側從南到北依次為伽籃殿,正前方為天王殿,天王殿左側建有,右側建有,二00三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峰景區
位於本市古交南部,大川河上游,邢家社鄉童子川村,地理位置優越,距古交市區25公里,交通便利,環境沒有污染,有利於古交市南區域旅遊資源的開發。南線公路可連通龍山石窟、太山龍泉寺、蒙山大佛、石千峰舊新石器遺址、南岩石窟、劉庄石窟等眾多古跡景點,西南線公路可達晉祠,交城卦山玄中寺等景點。
汾河景區
汾河景區於2002年開工建設, 2005年底完成。景區總長5公里,佔地面積94萬平方米,其中園林面積34萬平方米,總投資6800萬元,分東西景區西部分。
景區東起長峪溝橋,西至火山大橋,北臨火山新區,南靠東曲礦,佔地面積40萬平米,其中園林面積15萬平方米。景區從規劃設計到工程建設,貫穿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把河道治理、防洪保安、城建水保與環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城市發展與生態建設的協調發展。
西景區佔地面積54萬平米,栽植各種觀賞樹木8000餘株,草坪11萬平米;有橋、廊、亭等景觀建築12處,建有平安廣場、金色年華廣場、方正園、觀景台、飛翔廣場、景宜園等主景點6個,一般景點9個,園林路8000米,以汾河為界,東景區可分為南、北兩條景觀帶。景區以山為襯,以水為脈,圍水造景,依綠設景,亭廊相映,樹木崢嶸。多處親水平台,各色雕塑、座凳、園林小路的布設,充分滿足了人性化要求。夜幕降臨,遍布景區的800盞花燈、4000米輪廓燈與濱河南北路車水馬龍的場面交相輝映,流光溢彩。東景區象一條綠色帶飄逸在古交東大門,以其清新秀美、絢麗多彩的風姿笑迎四方賓朋。
古交市古文化遺址
1983年7月,省考古研究所在位於古交鎮西約1.5公里的鳳凰岩山頂上,在此發現了大量的打制石器,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鑿形器和尖狀器等。這批散布於地表的石製品,主要發現於大川河、原平河、及屯蘭河下游與汾河交匯地帶,其范圍東起古交鎮、西至屯村、北至西曲李家社、東西寬約4公里、南北長達7公里、約一萬平方米,考古專家認為此石器遺址是一處大型石器製造場,說明古交一帶曾是古代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場所。確認該地為舊石器時期的石器。距今約有十幾萬年。它的文化時代應晚於丁村文化早於鵝毛口文化,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山頭龍王廟
位於古交市鎮城底鎮山頭村東。清代建築,存有戲台、鍾鼓二樓和前、中、後三殿。廟座北朝南,前為卷棚戲台3間,兩側建築為磚券門洞,上為十字攢尖頂的鍾樓,配殿已毀。前殿、中殿、後殿均為硬山頂,布筒瓦。中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小式建築,有廊。東有聖母殿3間,存壁畫6平方米。西為龍王殿,施雙翹五踩斗拱,壁繪龍王出巡布雨和回宮圖20平方米,另存清乾隆、嘉慶、道光年間石碑4通。2004年村民集資維修,現為古交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睦聯坡烈士陵園
位於常安鄉睦聯坡村東約一華里的階地上,距古交五十華里。始建於1944年7月,原佔地五畝,陵中建有高八米的紀念碑。碑身由青石製成。正面為「晉綏邊區第八分區黨政軍民殉國烈士紀念碑」十九個宋體大字,碑頂屹立著抗日戰士的石雕像。碑陰為晉綏軍區政委林楓撰寫的碑文,兩側縷刻著殉國烈士英名。其中較著名的有八專署專員顧永田、八分區副司令員劉德明等。現為太原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晉綏邊區八分區駐地舊址
位於古交市岔口鄉關頭村西,原為明嘉靖年間村廟,存有正殿,配殿等15間,佔地面積600平方米。抗日戰爭時期,古交是晉綏邊區南部的前沿陣地,八地委專署分區機關長期駐在關頭村。地委書記羅貴波、副書記張永青、專員康世恩、司令員王長江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領導軍民對敵進行艱苦壯烈斗爭。現為太原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草庄頭戰斗遺址
位於古交市邢家社鄉草庄頭村西300米的山樑上。抗日戰爭時期,日寇在此構築鋼筋磚石據點,面積約3000平方米。草庄頭一帶的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與鬼子漢奸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於1943年9月28日徹底摧毀該據點,全殲守敵百餘人,繳獲機槍五挺,擲彈筒三個,步槍八十餘支,電台一部,子彈數萬發,及其它物資,受到晉綏軍區表彰。現為古交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等等~~
6. 古交哪裡最好玩
南海寺 東仙洞 西仙洞 鳳凰岩舊石器遺址 石千峰舊石器遺址 李家社舊石器遺址 千佛寺石刻 石佛塔崖刻 古交火山汾河大橋
馬鞍山旅遊風景區位於古交市馬蘭鎮北社村,佔地面積1500餘畝,開發區域68平方公里,與婁煩、交城相鄰,新建的經園路附近(距古交市17公里,太原市70公里),因山形式馬鞍,故而得名。
馬鞍山群峰俊秀,怪石嶙峋,蒼松勁樹,四季常青。春季山花爛漫,馨香四溢;夏季翠綠可餐,清爽宜人;秋季紅葉似火,熱情奔放;冬季銀裝素裹,分外妖嬈。具有明清建築風格的民居,與天然、原始的自然地貌融為一體,成為馬鞍山生態旅遊開發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馬鞍山位於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地帶上,群山連綿,以險見長,草木蔥郁,松柏薈萃,四季常青,豐富多樣的氣候資源,一千八百多米的海拔高差,使這里成為多種動植物的適生地和適住地,於是在這里匯集著呂梁山所有動植物種類,但在計劃經濟時期,為了防止這里豐富的林木資源外流,人為地限制道路建設,加上地理阻隔,馬鞍山周邊地區成為一個死角,但也最大限度的保護了這里原始的自然地貌,成為極具開發價值的旅遊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