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阿房宮遺址
Ⅰ 阿房宮遺址的相關歷史
項羽一把火是否燒掉秦朝龍脈?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國富力強後,自櫟陽遷都至距現咸陽市東北二十里的古都咸陽。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天下十二萬戶富豪遷到此地,設置成帝都,對都城規模,秦始皇一再擴大,並建造「東西五里,南北千丈」、可容坐萬人,一直到秦朝滅亡也未建完的阿房宮。
在風水學家看來,咸陽城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它以九嵕山為祖脈,以渭河平原為明堂,以渭水為朱雀,關住了九嵕山的來氣而聚成正穴。這樣,咸陽介於九塔山以南,渭河以北,山水相互映照。同時,由於九嵕山主脈的高大特異,加上秦始皇坐天下於此地,於是秦始皇仿效紫微宮,建造宮室145種,著名的有信宮、甘泉宮、興樂宮等宮殿。咸陽宮可謂殿宇林立、樓閣相屬、曲廊幽徑、花香景深。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下令征發刑徒七十餘萬人伐運四川、湖北等地的木材,開鑿北山的石料,在故周都城豐、鎬之間渭河以南的皇家園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築之精英靈秀,營造一座新朝宮。這座朝宮便是後來被稱為阿房宮的著名宮殿。秦始皇還把渭水引入都內,象徵天河,以皇宮標示北極星,告知世人咸陽是帝都,宮殿是天子的住所不可動搖,把整個都城建成一個宇宙圖式。不僅如此,秦始皇死後把自己的皇陵選擇建在渭河平原東北的臨潼,南依驪山、北跨渭河,形成氣度不凡的皇家氣派。但是,有人卻說,秦始皇依靠龍脈,附之以阿房宮等宮殿的宏偉設計卻被項羽一把火燒了個精光,這是真的嗎?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姓項名籍,字羽,古代中國著名將領及政治人物,秦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秦末時被楚懷王封為魯公,在公元前207年的決定性戰役巨鹿之戰中統率楚軍大破秦軍,之後「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唐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更是以濃墨重彩地描寫了阿房宮後,無限感慨地歌詠:「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為了尋找項羽火燒秦宮的證據,2002年考古學家來到今陝西西安西郊三橋鎮以南,東起巨家莊,西至古城村的阿房宮遺址上,開始了探索。雖然採用多種先進的設備和方法,但是,結果卻出乎人們的意料:沒有發現阿房宮被火燒的痕跡。會不會因為兩千多年過去了,無數次風霜雨雪的侵襲,已經把大火留下的痕跡抹去了呢?為了進行比較,阿房宮考古隊來到了漢代長樂宮的遺址,東漢末年,長樂宮也和漢代其他宮殿一樣,逃不過被焚毀的命運,兩千多年過去了,這里被火燒過的痕跡卻仍然歷歷在目。
那麼,是不是流傳了兩千年的西楚霸王項羽的軍隊入關以後,移恨於物,將阿房宮及所有附屬建築縱火焚燒,化為灰燼的說法不真實呢?考古學家發現,人們通常所說的阿房宮遺址實際上是阿房宮的前殿遺址,阿房宮前殿遺址夯土台基東西1270米、南北426米,台基上面西、北、東三面已有夯築土牆,牆頂部有瓦的鋪設;夯土台基上面沒有建築南牆。三面牆裡面沒有發現秦代文化層和秦代宮殿建築遺跡。從路土分布的情況來看,人們是把夯築台基用土從南面運到北面,再從北面開始往南逐漸夯築台基。專家就此大膽地推測,阿房宮的所有工程只有前殿建成了台基,其他工程尚未動工,阿房宮沒有建成,也沒有像史書記載那樣被項羽放火焚燒!
我們翻看歷史可以發現,《史記·秦始皇本紀》載:「項籍為從長,殺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遂屠咸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收其珍寶貨財,諸侯共分之。」項羽是對咸陽採取了燒、殺、搶虜的政策,然而這里並沒有明確提到火燒阿房宮。《史記·項羽本紀》載:「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在這里也隻字未提火燒阿房宮。火燒的很可能是秦朝的其他宮殿。《史記》中的另一條記載也從側面證明阿房宮並未建成:「四月,秦二世還至咸陽,曰:『先帝為咸陽朝廷小,故營阿房宮。為室堂未就,會上崩,罷其作者,復土酈山。酈山事大畢,今釋阿房宮弗就,則是章先帝舉事過也。』復作阿房宮。」但是,這年七月陳涉、吳廣就反了。前後就這么點時間,顯然建不成阿房宮。
既然阿房宮連前殿都沒有建成,前殿夯土台基上面沒有宮殿建築,項羽也就沒有必要渡過渭河來放火燒一個沒有宮殿建築的夯土檯子,所以傳說認為項羽燒了阿房宮是錯誤的!項羽雖然沒有燒阿房宮,火燒秦始皇依據龍脈所建的咸陽城其他宮殿卻是不爭的事實。
Ⅱ 陝西西安車張村秦阿房宮遺址發現雲紋高足玉杯有什麼特點
陝西西安車張村秦阿房宮遺址發現有雲紋高足玉杯,高14.5厘米,青色玉,杯身呈直口筒狀,近底部急收,小平底。杯身紋飾分3層,上層飾有柿蒂、流雲紋,中層勾連卷雲紋,下層飾流雲、如意紋。足上刻有絲束樣花紋。
秦王朝是個了不起的帝國,卻又是個短命的王朝,這件雲紋高足玉杯雖無復雜奇特之處,但它發現於秦始皇藏寶儲珍規模龐大的宮殿阿房宮遺址中,是秦始皇或其嬪妃們用過的酒杯,其價值非同一般。
Ⅲ 西安是哪些朝代的都城
西安是13朝的都城:
西周(前363年)、秦(統一後15年)、西漢(前202年)、東漢(獻帝6年)、新朝(前15年)、前趙(11年)、前秦(33年)、後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73年)、西晉(愍帝4年)。
(3)秦阿房宮遺址擴展閱讀:
長安是西安的古稱,是歷史上第一座被稱為「京」的都城,也是歷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周文王時就定都於此,築設豐京,武王即位後再建鎬京,合稱豐鎬,西安簡稱「鎬」(hào)即源於此。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長安縣,在渭河南岸、阿房宮北側、秦興樂宮的基礎上興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營建未央宮,同年國都由櫟陽遷移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名長安城,取意「長治久安」。
長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國四大古都之首,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隋唐時期世界最大的城市。長安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和隋唐大運河的起點,是迄今為止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的中國城市,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擁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1200多年(不計陪都)的建都史,歷史上曾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建都於此,唐朝鼎盛時期常住人口185萬。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是陝西省會、副省級市、關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絲綢之路起點城市、「一帶一路」核心區、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業基地 。西安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於1981年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 ,美媒評選的世界十大古都之一 。
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八水潤長安。下轄11區2縣並代管西咸新區,總面積10752平方公里,2017年末戶籍人口905.68萬 。
西安是中國最佳旅遊目的地、中國國際形象最佳城市之一 ,有兩項六處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分別是: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興教寺塔。 另有西安城牆、鍾鼓樓、華清池、終南山、大唐芙蓉園、陝西歷史博物館、碑林等景點。西安也是國家重要的科教中心,擁有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 。
Ⅳ 項羽火燒阿房宮可能是虛構,這個千古謎案是怎樣的
秦始皇統一華夏後,修長城、開靈渠、通驛道,確實為國家的統治起著關鍵作用,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產,有的甚至一直被沿用到今天,這些秦始皇功不可沒!但秦始皇修建阿房宮這項巨大工程,則是實實在在勞民傷財,為秦二世覆滅埋下伏筆。阿房宮的工程量巨大,古今中外都極其罕見,阿房宮遺址,更是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古代宮殿遺址!
嬴政滅六國後,取六國宮殿優點,於秦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在秦都城咸陽渭河之岸,以舉國之力,修建“天下第一宮”阿房宮。司馬遷《史記》有載:
阿房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納萬人。”
杜牧詩中也有雲:
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
然據史料記載,這座巨大的宮殿最後卻毀於一把大火,公元前206年,項羽大軍入咸陽,火燒阿房宮,大火三月不滅。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反觀項羽在其戰爭生涯中,確實破城即屠,且大肆斂財毀物跡,或許也是因為這樣的性格,後世才會給項羽按上了“火燒阿房宮”的罪名吧,因為人們願意相信,項羽就是這樣一個人。
Ⅳ 咸陽城、秦阿房宮、漢未央宮是怎麼被毀滅的
是這樣,秦咸陽,本來就沒有外郭城,所以,項羽所焚毀的,應該是渭河北岸的秦咸陽宮,現在在咸陽窯店發現的秦咸陽宮遺址,有明顯的火焚痕跡,所以說咸陽宮應該毀於秦末兵火,而阿房宮根本沒有完全建成,史記上明確說「阿房」是「朝宮」前殿,沒有完成,因此說,項羽沒有毀滅秦咸陽,更沒有毀滅阿房宮,他燒毀的是咸陽宮而已,至於未央宮,情況就比較復雜,西漢時期完成的未央宮,在之後的東漢末年也曾一度是漢獻帝居住在長安時的主要宮殿,南北朝時期,先後有若干小政權入主未央宮,直到隋朝初年,漢長安城的主要建築還基本完好,而之後隨著隋大興城城市中心由現在西安西北遷往中南部,所以漢長安城也就逐漸荒廢下來,但是未央宮前殿發現有火燒跡象,也就是說,未央宮也曾在隋朝前後毀於火災,另外,漢長安城北部,有樓閣台遺址,是一處大型宮殿,大約建於西魏,由此可知西漢之後,也有其他王朝繼續改建或者增建長安城宮殿,而到了唐代,在原來漢長安城廚城門內,有大型皇家寺院感業寺,武則天曾經在那裡出家,說明唐代初年的時候,漢長安城應該已經比較荒蕪,成為唐長安城北邊的郊野之地,所以說相比之下,漢未央宮的遭遇比秦咸陽的要復雜的多,另外,因為渭河的南北改道,原來秦咸陽的很多遺址早已盪然無存,而且現在發現唐代時的咸陽,已經不很重合於秦咸陽了,有意思的是,沒有建成的阿房宮,相傳在東漢末年一度成了董卓的別墅「眉塢」的根基所在,直到現在,當地人還稱呼阿房宮遺址為「眉塢嶺」
關於項羽的生平事跡,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的很清楚,這里就不需要再說了,值得一提的是,項羽的叔父曾經在秦國的重要城市櫟陽犯法,所以我推測項羽一家應該曾經被作為楚國遺留下來的貴族,被強行遷往秦地過
Ⅵ 秦阿房宮遺址是墓地
秦阿房宮遺址來不是墓地,是源宮殿遺址。
阿房宮是秦朝的宮殿,據史書記載,始建於公元前212年。遺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在消滅六國統一全國以後,在都城咸陽大興土木,建宮築殿,其中所建宮殿中規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宮。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認為都城咸陽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宮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豐、鎬之間渭河以南的皇家園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築之精英靈秀,營造一座新朝宮。這座朝宮便是後來被稱為阿房宮的著名宮殿。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開始營造朝宮,即阿房宮。由於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時只建了一座前殿。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其規模之大,勞民傷財之巨,可以想見。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調修建阿房宮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後繼續修建阿房宮,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
Ⅶ 急!急!急!誰知道阿房宮是誰燒的嗎
據說是項羽燒的
司馬遷的《項羽本紀》寫道:「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太史公並沒說焚燒的是阿房宮還是咸陽宮。到了杜牧的《阿房宮賦》:「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項羽燒阿房宮遂坐實矣。魯迅說:「秦的末年就有著放火的名人項羽在,一燒阿房宮,便天下聞名,至今還會在戲台上出現」(《全集》第6卷第8頁)。
Ⅷ 秦阿房宮遺址公園什麼時候建設
2012年7月15日,「阿房宮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策劃方案研討會」在北京召開。25名中外權威專家圍繞「阿房宮遺址公園」的定位、規劃、理念等七大核心環節展開研討,並達成了「將阿房宮考古遺址公園建成『中國國家統一,華夏民族團結』為主題,全方位述說秦文化及秦代中國歷史風貌的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的意見共識。
國家文物局、國際古遺址理事會、陝西省文物局、西安市文物局、西咸新區灃東新城管委會有關領導出席會議。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故宮博物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建築設計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東南大學、西北大學、陝西文化遺產研究院、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斯洛維尼亞建築研究中心、比利時考古研究中心的25名專家雲集一堂,為阿房宮遺址的保護和阿房宮遺址公園的規劃建設建言獻策。
會上,陝西省西咸新區灃東新城管委會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西安灃東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康軍代表灃東新城致辭,他講到阿房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總體思路為:以保護規劃和旅遊策劃為先導,以建設阿房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目標,以政府牽頭,多種經濟主體參與為主導,以「整體規劃、分步建設」為手段,以改善區域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品質為宗旨,探索大遺址帶動城市發展的新模式,開辟大遺址保護和利用的新路徑,建設西咸新區的國際人文旅遊目的地。同時,康軍提出了灃東新城方面建設阿房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四項基本原則,即將遺址保護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結合,將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將文物保護與合理利用相結合,將弘揚民族精神與促進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相結合。
與會專家分別圍繞「阿房宮遺址公園的定位」、「阿房宮遺址公園的文化特色」、阿房宮遺址公園的保護與建設原則」、阿房宮遺址公園的文化旅遊策劃與創意」、阿房宮遺址公園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規劃與經濟分析平衡」、阿房宮遺址公園的文化產業發展」、阿房宮遺址公園的概念規劃國際招標建議」七個方面,進行了專題發言和分組討論。經過充分討論,與會專家達成一致,即:阿房宮遺址公園的規劃建設將以阿房宮遺址的文物保護為核心,以眾多的專業博物館為支撐,以高科技和藝術手法為展示途徑,向世人呈現一個以「中國國家統一,華夏民族團結」為主題,全方位述說秦文化及秦代中國歷史風貌的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成為中國又一個世界級的旅遊目的地。
相關鏈接:
西咸新區灃東新城是西咸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陝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落實國家《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建設大西安、帶動大關中、引領大西北,打造全國內陸型經濟開放開發戰略高地的重要承載區,也是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重要城市功能新區。
秦阿房宮,是與萬里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並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是秦朝統一後修建的天下朝宮,是中國國家第一次大統一和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志,歷經2230年的風吹雨打,今日依舊雄風不減,為世人震撼。
千古傳頌的《阿房宮賦》不但使阿房宮盡人皆知,也成為了全世界最著名的千古謎團之一,對各國文化旅遊者都具有很大吸引力。阿房宮遺址與西周豐鎬遺址、漢長安城遺址、唐大明宮遺址並稱古都西安的四大遺址,是構成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文化地標。
啟動阿房宮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對於加強文物遺址的保護,提升灃東新城的城市建設,改善周邊市民居住條件,提升區域經濟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秦始皇兼並六國後,秦都咸陽人數激增。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在渭河之南的上林苑中營建阿房宮。70萬刑徒歷經5年日夜勞作,修建完成了前殿的夯土基址和部分建築。但終因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阿房宮並未完全建成。
阿房宮遺址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考古探明遺址基址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高9-12米,面積約59萬平方米。1992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地勘察,確認阿房宮遺址在宮殿類建築中名列世界第一,屬世界奇跡。
Ⅸ 阿宮房到底是不是秦朝那時的秦始王陵墓又屬不屬於秦始王
阿房宮是秦朝的宮殿,據史書記載,始建於公元前212年。遺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本段阿房宮的讀音 阿房宮的讀法,傳統上認為是[ē páng gōng],但有爭議。 1、一種觀點認為讀[ē páng gōng] 《咬文嚼字》主編郝銘鑒認為該讀「ēpánggōng」。郝銘鑒認為「阿」(ē)在古代指的是山腳下那些彎彎曲曲的地方,「阿」讀ē是毫無異議的。而「房」通的是「旁」,所以該讀páng。四川師范大學移民文化研究所所長、訓詁學教授宋子然認為:「阿房宮這三個字中的『房』是個通假字,是旁邊的『旁』,應該讀『páng』。」四川師范大學王教授表示:「阿房宮是指山旁邊的宮殿,阿讀ē音,房字古音讀páng,這種特有用法不能用普通字的音來讀。」 2、第二種觀點認為應讀[ē fáng gōng] 遼寧大學教授、清史研究所所長張傑,語文出版社副編審杜永道認為應該讀作「ē fáng gōng」。李行健主編的《現代漢語規范詞典》(2004年1月版)也持此觀點。 3、第三種觀點認為應讀[ā fáng gōng]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慶柱教授認為,在陝西話發音中「阿」(a)字釋義為「那個」,「房」(fang)為陝西的一個地名,據《史記》記載,當年阿房宮開始修建時並沒有起名字,所謂「阿房宮」只是一個指代,指的是「在房那個地方的宮殿」,所以其發音應該為(ā fáng gōng)。 編輯本段阿房宮概況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在消滅六國統一全國以後,在都城咸陽大興土木,建宮築殿,其中所建宮殿中規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宮。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認為都城咸陽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宮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豐、鎬之間渭河以南的皇家園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築之精英靈秀,營造一座新朝宮。這座朝宮便是後來被稱為阿房宮的著名宮殿。 阿房宮地磚"海內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飢人"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開始營造朝宮,即阿房宮。由於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時只建了一座前殿。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其規模之大,勞民傷財之巨,可以想見。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調修建阿房宮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後繼續修建阿房宮,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始皇本紀》中記載: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中可以坐一萬人。秦代一步合六尺,三百步為一里,秦尺約0.23米。如此算來,阿房宮的前殿東西寬690米,南北深115米,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容納萬人自然綽綽有餘了。如今在陝西西安西郊三橋鎮以南,東起巨家莊,西至古城村,還保存著面積約六十萬平方米的阿房宮遺址。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賈山傳》中記載:「起咸陽而西至雍,離宮三百,鍾鼓帷帳,不移而具。又為阿房之殿,殿高數十仞,東西五里,南北千步,從車羅騎,四馬騖馳,旌旗不撓,為宮室之麗至於此」 。其實從《漢書》開始阿房宮的規制就有被放大了的嫌疑。 以前一般認為楚霸王項羽率領軍隊入關以後,移恨於物,將阿房宮及所有附屬建築縱火焚燒,化為灰燼。但《史記·項羽本紀》中只是說「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未提及阿房宮。考古發現所謂"項羽火燒阿房宮"是歷史誤傳,當代對阿房宮遺址的考古挖掘中考古人員也未發現焚燒的痕跡。 相傳阿房宮規模空前,氣勢宏偉,「離宮別館,彌山跨台,輦道相屬」,景色蔚為壯觀,傳說阿房宮大小殿堂七百餘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氣候都不盡相同。秦始皇巡迴各宮室,一天住一處,至死時也未把宮室住遍。後世這種輝煌的想像基本來自《阿房宮賦》,唐朝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寫道:「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阿房宮變成當時非常宏大的建築群。可經想見,阿房宮宮殿之多、建築面積之廣、規模之宏大。但這都是傳說,都是後世臣子借秦之喻,諫當朝帝王。依據當代現有考古證據,阿房宮並未建成。 編輯本段考古結論 2006年考古隊經過漫長的考察,以每平米五個探洞這樣密集的探查下,除了發現土夯之外,沒有其他。 因為怕疏忽,專門把土質送到一顯微鏡專家那裡,用顯微鏡檢測,但依舊沒有發現因焚燒而產生的碳化物。 而且在考察過程中,只有在咸陽宮舊址上發現了焚燒的痕跡,其他地方並無焚燒痕跡。相傳的當年項羽燒阿房宮,恐怕只是人們的想像,阿房宮從來就沒有被燒毀過的證據,而咸陽宮確實被項羽燒毀。 根據歷史資料中的鳳毛麟角,還有所記錄的時間上來看,得出最後可信度很大的結論:幾千年來人們所傳說的阿房宮並非是不存在,而是根本沒有建完。 秦始皇征七十萬苦力用了四年時間只建好了堅如磐石的土夯,最後秦始皇到死都沒有建成阿房宮,秦二世為了完成先皇遺願,又召集苦力打算建完阿房宮,而當時各地已經開始紛紛起義,最終還是沒有建成。 而杜牧所寫的《阿房宮賦》裡面的描述,只存在於人們的幻想之中,或者說,阿房宮根本沒有建完。 編輯本段阿房宮名字由來 阿房原來只是朝宮前殿的名字,秦始皇本打算在整座朝宮建成之後「更擇名命名之」。由於宮殿規模實在太大,雖然每天都有十幾萬苦役參加營建工作,但一直到秦朝滅亡時,此宮仍然沒有竣工。這樣,人們就它稱為阿房宮了。這座宮殿為何取名叫「阿房」?歷代記載分歧,說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阿房一名是由於宮址靠近咸陽而得名的。「阿,近也,以其去咸陽近,且號阿房。」 第二種觀點認為阿房一名是根據此宮「四阿旁廣」的形狀來命名的,阿,在古意中亦可解釋為曲處、曲隅、庭之曲等。阿房宮「盤結旋繞、廊腰縵回、屈曲簇擁」的建築結構就體現了這種「四阿房廣」的風格和特點。正是由於阿房宮建築的這種風格,在《史記·秦始皇本紀》索引中解釋此宮為何稱阿房宮時說:「此以其形命宮也,言其宮四阿旁廣也。」 第三種觀點則認為此宮所以被稱為阿房宮,是因為上宮宮殿高峻,若於阿上為房。這一觀點出自《漢書·賈山傳》,傳中的注釋曰:「阿者,大陵也,取名阿房,是言其高若干阿上為房。」這就是說,阿房宮是由於宮殿建築在大陵上而取名。從考古發掘來看,這種說法也是言之有理的。西安市郊約15公里的阿房村一帶是古阿房宮的遺址所在地,從發掘的遺址可以看出,當年的阿房宮坐落在地勢高峻的丘陵上,這里至今還殘存著宮殿的高大地基。在阿房村村南附近,有一個宮殿遺留的大土台基,周長約31米,高約20米;在村西南還有一個據考證是阿房宮前殿遺址的高大夯土台基,東西長約1200米,南北長 500至600米,最高處約有8米。阿房宮就建在這些高峻的台基之上,恰如《漢書》所言「高若干阿上為房」。 還有一種說法,《長安志》解釋為「阿」是因宮殿與山相鄰,未有名,先稱在阿房。這種說法出自《史記》中,阿房未成,宮成就會命名的說法。 還有一種民間離奇的傳說,傳說中秦王贏政愛上過一個美麗的民間女子,芳名阿房,但這段美麗的愛情終究沒有換來美麗的結局,為了紀念這位他深愛過的女子,因而起名阿房宮。 由此可見,以上幾種觀點都是論有所據,言之成理,並又都能自圓其說。因此在沒有發現更新的確實有說服力的材料以前,很難斷定孰是孰非。所以,對於這座千古留名的著名宮殿當時究竟為何取名阿房,阿房的真正含義至今只能說仍是個沒有定論的歷史之謎。 編輯本段阿房宮賦 唐朝杜牧 阿房宮賦圖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卧波,未雲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台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編輯本段《阿房宮賦》譯文 六國覆滅,天下統一。四川山林中的樹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宮殿得以建成。(它)覆蓋了三百多里地,幾乎遮蔽了天日。從驪山的北面建起,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通到咸陽。渭水和樊川,浩浩盪盪地流進了宮牆。五步一座高樓,十步一座亭閣,長廊如帶,迂迴曲折,屋檐高挑,像鳥喙一樣在半空飛啄。這些亭台樓閣啊,各自憑借不同的地勢,參差環抱,迴廊環繞像鉤心,飛檐高聳像斗角。彎彎轉轉,曲折回環,像蜂房那樣密集,如水渦那樣套連,巍巍峨峨,不知道它們有幾千萬座。那長橋卧在水面上(像蛟龍),(可是)沒有一點雲彩,怎麼會有蛟龍飛騰?那樓閣之間的通道架在半空(像彩虹),(可是)並非雨過天晴,怎麼會有虹霓產生?高高低低的樓閣,幽冥迷離,使人辨不清南北西東。高台上傳來歌聲,使人感到暖意,如同春天一般溫暖,大殿里舞袖飄拂,使人感到寒氣,彷彿風雨交加那樣凄冷。就在同一天內,同一座宮里,而氣候冷暖卻截然不同。 (六國的)宮女妃嬪,諸侯王族的女兒孫女,辭別了故國的宮殿閣樓,乘坐輦車來到秦國。(她們)早上唱歌,晚上彈琴,成為秦皇的宮人。(清晨)只見星光閃爍,(原來是她們)打開了梳妝的明鏡,又見烏雲紛紛擾擾,(原來是她們)一早在梳理發鬢;渭水泛起一層油膩,(是她們)潑下的脂粉水呀;輕煙繚繞,香霧彌漫,是她們焚燒的椒蘭異香。忽然雷霆般的響聲震天,(原來是)宮車從這里馳過;轆轆的車輪聲漸聽漸遠,不知它駛向何方。(宮女們)極力顯示自己的嫵媚嬌妍,每一處肌膚,每一種姿態,都極為動人。(她們)久久地佇立著,眺望著,希望皇帝能寵幸光臨;(可憐)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終未曾見過皇帝的身影。燕國趙國收藏的奇珍,韓國魏國聚斂的金銀,齊國楚國保存的瑰寶,都是多少年,多少代,從人民手中掠奪來的,堆積如山。一旦國家破亡,不能再佔有,都運送到阿房宮中。(從此)寶鼎(看作)鐵鍋,寶玉(看作)石頭,黃金(當成)土塊,珍珠(當作)砂礫,亂丟亂扔,秦人看著,也不覺得可惜。當代人依據想像建立的阿房宮 唉!一個人所想的,也是千萬人所想的。秦始皇喜歡繁華奢侈,老百姓也眷念著自己的家。為什麼搜刮財寶時連一分一厘也不放過,揮霍起來卻把它當作泥沙一樣呢?甚至使得(阿房宮)支承大梁的柱子,比田裡的農夫還要多;架在屋樑上的椽子,比織機上的織女還要多;參差不齊的瓦縫,比人們身上穿的絲縷還要多;直的欄桿,橫的門檻,比九州的城廊還要多;琴聲笛聲,嘈雜一片,比鬧市裡的人聲還要喧鬧。(這)使天下人們口裡雖不敢說,但心裡卻充滿了憤怒。秦始皇這暴君的心卻日益驕橫頑固。於是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劉邦攻破函谷關;項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華的宮殿就變成了一片焦土! 唉!滅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滅秦國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國的國君能各自愛撫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國了;(秦統一後)如果也能愛惜六國的百姓,那就可以傳位到三世以至傳到萬世做皇帝,誰能夠滅亡他呢?秦國的統治者來不及為自己的滅亡而哀嘆,卻使後代人為它哀嘆;如果後代人哀嘆它而不引以為鑒,那麼又要讓更後的人來哀嘆他們了。
Ⅹ 陝西一共出了多少皇帝
陝西省是歷史上誕生最多皇帝的省份,陝西歷史悠久,是中國上古時期部落首領炎帝的故里以及中國遠古時代五帝之首黃帝的葬地。
陝西在歷史朝代中都被君王視為「寶地」,爭相在此建都,在古代上,共有13個封建王朝定都陝西,多位君王在陝西登基,在古代陝西共誕生了71為帝王,現在一共是72位。目前在陝西境內發現或保留的古代君王陵墓一共有79座之多,有著「東方金字塔」之稱。
統計後發現,全國省份中,僅山東省在古代中未誕生過任何帝王,但是山東卻誕生了很多名家將相,比如呼保義宋江、書聖王羲之、尼父孔子、抗倭名將戚繼光、孔明諸葛亮等都是出自山東省。
山東人或許自古受到孔子仁者思想的影響,山東人信奉「忠為國之綱,孝為家之梁」,山東人也奉行孔子提出的忠孝延伸思想,山東人自古就有忠肝義膽,在近代的抗日戰爭中,東北首先淪陷,而山東讓日軍很頭痛,山東人多次血戰日軍保家衛國。
對於山東幾千年沒有出現過一個帝王,也有一種說法是山東人之所以出將相比較多的原因,是因為山東人覺得當皇帝需要掌控大局很不容易,所有甘願做一名忠臣良將。
(10)秦阿房宮遺址擴展閱讀
綜述
陝西地跨西北和西南,古為雍州、梁州之地(陝北、關中屬雍州、陝南為梁州),又稱為三秦大地,縱貫南北,連通東西,位於中國地理版圖的中心區,處於黃河中游和漢江中上游,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這里有人類誕生初期的西安藍田猿人,是仰韶文化最集中的發現地,這里有最具原始社會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遺址和楊官寨遺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長安,這里是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黃帝的誕生地、部族發源地及陵寢所在地,相傳也是更為久遠的華胥古國或華胥氏的所在。
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元祖,她分別繁衍下了女媧,伏羲,後來女媧,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黃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後裔,故華夏和中華中的華字皆源於華胥氏(一說是源於華山,也位於陝西)。
秦阿房宮、秦始皇陵、漢陽陵、乾陵、橋陵等都記錄印證了陝西古代文化,其中已開發的秦始皇兵馬俑坑,就展現了一個巨大地下雕塑藝術寶庫,反映出當時高超的藝術水平,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光輝篇章,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
陝西是民族之根,延安是民族之魂,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陝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