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城遺址
1. 惠州市的簡介
惠州市
惠陽位於珠江三角洲東南部,南抱大亞灣,與香港隔海相望;西連深圳;中部與惠州市相連。
惠陽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資源豐富,是著名歷史人物鄧承修、鄧仲元、葉挺的故鄉,是廣東著名的僑鄉。惠陽隋名為歸善縣,屬循州治,明、清屬惠州治,1912年改稱為惠陽縣。惠陽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資源豐富、物產繁多,有「魚米之鄉」的美稱 。從公元366年設立縣建制至1994年撤縣設市,有1628年歷史;是鄧承修、廖仲愷、廖仲元、葉挺的故鄉。惠陽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具有山、水、海、島、泉、寺、文、史、跡等特徵,宜於開發各種休閑、娛樂、度假、旅遊等項目。境內海岸線長51.8公里,其中有30多公里宜於建造港口碼頭,可建大小泊位200個,其中萬噸級以上90個,最大泊位可達25萬噸,且還可建度假村、別墅群、療養區、游樂園等,素有「黃金海岸」之譽。
惠陽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21.1°C至22.2°C之間。
景觀:惠州西湖、羅浮山、南崑山、能貓金海岸等。
惠州市簡介
惠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三角洲的東北端,南臨南海大亞灣,毗鄰香港與深圳,北與河源相接;西與東莞市和增城市為鄰;東接汕尾市;全市總面積11158平方公里,人口240萬人。
歷史沿革: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惠州境內設有博羅縣;
到隋開皇11年(公元591年)嶺南設有廣州、循州(今惠州)兩個總管府統領諸州;
唐代時粵東只有潮、循二州;
五代南漢乾亨元年(公元917年)這里為禎州治所;
宋真宗天禧4年(公元1020年)為避太子趙禎諱,改「禎」為「惠」。惠州之名遂沿用至今;
元代置惠州路;
明、清為惠州府。
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惠州市升格為地級市。下轄一市(惠陽市)三縣(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二區(惠城區、大亞灣區)。惠城區是市政府所在地。
氣候:
惠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北回歸線橫貫全市。境內雨量充沛、陽光充足、氣候溫和、四季長青。年平均降雨量1700毫米,年平均氣溫22 。
惠州資源豐富,特產繁多。地下蘊藏有鐵、煤、鎢、鈦等礦產資源30多種。盛產稻穀、甘蔗、花生、荔枝等。水產品種類達840種之多,沿海出產優質食鹽。山區既有豐富的森林、水力資源,又有大量的野生動物。惠州梅菜、東江糯米酒,楊村橙柑桔、惠陽三黃雞、羅浮山百草油、小桂尤魚、三門鮑魚、澳頭「南海珍珠」、龍門西溪筍等土地產馳名港澳與東南亞。
歷史文化:
惠州是廣東省歷史名城。1990年在區內出土的一窩近30個恐龍蛋化石,證明7000萬年前,這里已是陸地沼澤地帶。迄今為止,全市考古發現山崗遺址、古窟址等古遺址28處,年代最久遠的是三棟瓦窯嶺春秋遺址28處,年代最久遠的是三棟瓦窯嶺春秋遺址,其出土文物說明,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銅器時代,即有先民在這土地上繁衍、生息。
惠州在隋唐已是「粵東重鎮」,至今1400多年,一直是東江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從唐到清末一千多年間,有430多位中國名人客寓或履臨惠州,留下了96處遺址和2100多件文物。
北宋年間傑出的文學家、書畫家蘇軾(號東坡居士)在北宋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被朝延貶謫到惠州。他寓惠三年,創作了大量詩文,籌辦了很多有益百姓的好事。惠州因東坡的到來而聞名遐邇。
惠州人傑地靈、英才輩出。其中著名的有: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始人鄧演達(1895——1931年,惠城區三棟鎮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政治家、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1877——1925年,惠陽市陳江鎮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之一、抗日戰爭時期赫赫有名的新四軍軍長葉挺(1896——1946年,惠陽市秋長鎮人);還有馬來西亞的傳奇人物,開發吉隆坡的先驅葉亞來(1837——1885年,惠陽市秋長鎮人)。
2. 惠州歷史
蘇軾與惠州西湖
幾乎每一個土生土長的惠州人,都能對「東坡公」在惠州的事情說上幾句。要說蘇軾對惠州西湖的影響,最有研究的當屬曾任中國民主促進會惠州市委員會主委的梁大和先生。梁先生這樣總結了蘇軾對惠州西湖五大影響:
蘇軾喜愛游覽西湖。東坡到惠不久,即被幽深、曲折、秀麗的西湖所傾倒,不僅常在白天游覽,而且連夜裡也在游覽,甚至通宵達旦。他說:「予嘗夜起登合江樓,或與客游豐湖(此處即惠州西湖),入棲禪寺,叩羅浮道院,登逍遙堂,逮曉乃歸。」甚至再貶海南後,仍念念不忘西湖,曾說:「去歲,與子野遊逍遙堂。日欲沒,因並西山叩羅浮道院,至,已二鼓矣。遂宿於西堂。」
蘇軾最早品題惠州西湖。東坡在紹聖二年(1095年)九月寫的《江月五首》了。該詩不但描寫了涼天佳月下的西湖美景,而且還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瀾」的名句。因此說:「此為題品惠湖風景之始。」
蘇軾曾為惠州助築堤橋。為了解決西湖兩岸的交通往來,東坡倡議在西村與西山之間築堤建橋。他帶頭「助施犀帶」,還動員弟婦史氏捐出「黃金錢數千助施」。工程由棲禪院僧希固主持,先「築進兩岸」為堤,再用「堅若鐵石」的石鹽木在堤上建橋,取名西新橋。紹聖三年(1096年)六月,堤橋落成,東坡寫詩描述了營造過程,還與百姓共同慶祝:「父老喜雲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西村雞。」後人為了紀念東坡的功績,命名為蘇公堤,簡稱蘇堤。於是才有了西湖八景之一的「蘇堤玩月」。可以說蘇軾助築堤橋為西湖增添了不少魅力。
蘇軾最早稱豐湖為西湖。到了紹聖二年(1095年)九月,東坡《贈曇秀》一詩,頭一回將豐湖稱作西湖。南宋後,人們逐漸普遍將豐湖稱作西湖。因此,明代較早編輯《東坡寓惠集》的大學者張萱,在《惠州西湖歌》中寫道:「惠州西湖嶺之東,標名亦自東坡公」。
西湖因蘇軾而更出名。據《惠州西湖志》記載,歷代文化名人與惠州有較密切關系的多達400餘人,其中做過丞相的政治家有陳堯佐、留正、文天祥,著名文藝家有李商隱、楊萬里、劉克庄、黃遵憲、丘逢甲等。但他們對惠州西湖的影響,實無一人能與蘇東坡相比。清乾隆歸善學者黃安瀾在其所著的《西湖蘇跡》一書中說得好:「西湖山水之美,藉(東坡)品題而愈盛。」
珍貴書畫回歸東坡紀念館
東坡紀念館內陳列著最新製作的有關惠州蘇跡的立體模型,並用大量資料表現東坡在惠州期間的活動及對後世的巨大影響。兩館中共收藏了一百多件與蘇東坡有關的展品。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經過惠州市文博人員的努力,蘇軾於1095年在惠州所作的水墨畫《墨竹長卷》流落海外近一個世紀後,終於在美國浮出水面。幾經周折之後,用電腦按原作大小復制的《墨竹長卷》終於回到了畫作的誕生地,並擺進展櫃與觀眾見面。
蘇東坡有著多方面的藝術成就。他的畫在北宋畫壇引領時尚,被視為「文人畫」的理論奠基人和傑出實踐者。據蘇軾在惠州時期的史料記載,他在惠州期間還畫了不少水墨畫,而為羅浮山鄧守安道士所畫的水墨畫《墨竹長卷》便是其中一幅。令人遺憾的是,這些畫作散失殆盡,在惠州竟沒有留下一幅。據惠州市博物館館長袁學君介紹,不久前,惠州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國外英文資料里找到了一幅《墨竹長卷》,很像蘇東坡的作品,他們如獲至寶。幾經考證,終於得到證實:這幅《墨竹長卷》就是當年蘇軾在惠州時期的作品。他們用電腦復製成長2米、高0.6米的與原畫大小相同的尺寸,在國內首次完整地再現了《墨竹長卷》。
蘇東坡在惠州創作的部分流落外地的作品也被尋到10多幅,經復制後在館內首次展出。除《墨竹長卷》外,原作流落於德國的書法詞作《歸去來兮辭》等也擺進了東坡紀念館。
「知我者,唯有朝雲也」
正如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所言,蘇東坡在惠州的生活,誰都知道是和王朝雲的愛情相關聯的。
王朝雲字子霞,錢塘人(今浙江杭州)。因家境清寒,自幼淪為歌妓,卻獨具一種清新、高雅的氣質。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蘇軾被貶為杭州通判。一次偶然的機會,蘇軾在一次宴會上看到了輕盈曼舞的王朝雲,被朝雲的氣質所打動,娶她為妾,備加寵愛。蘇軾有一首著名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
3. 廣東省惠州市有著怎樣的歷史
惠州是廣東省歷史名城。1990年出土的一窩近30個恐龍蛋化石,證明7000萬年前,這里已是陸地沼澤地帶。迄今為止,全市考古發現山崗遺址、古窟址等古遺址28處,年代最久遠的是三棟瓦窯嶺春秋遺址,其出土文物說明,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銅器時代,即有先民在這土地上繁衍、生息。
惠州惠州境內上古時期已有人類,已發現多處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生產、生活的遺跡和遺物。先秦時期屬百粵(越)范圍。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在今博羅「縛婁」族居地置傅羅縣後,今市境為南海郡傅羅縣(後稱博羅縣)的一部分。西漢前期近百年間,處於趙氏南越國治理之下。公元前111年(漢元鼎六年),漢武帝統一嶺南,結束南越國統治。東晉析南海郡置東官郡,博羅縣先後析置海豐、欣樂、安懷3縣,博羅、欣樂兩縣隸南海郡,而安懷縣隸東官郡。南宋,安懷、欣樂兩縣隸東官郡,博羅縣隸南海郡。至南齊,安懷縣改名懷安縣,博羅縣析置羅陽縣隸南海郡。至503年(梁天監二年),南海郡析置梁化郡,設郡治於梁化屯。懷安縣並入欣樂縣,羅陽縣並入博羅縣。博羅縣與欣樂縣同隸梁化郡。588年(陳禎明二年),欣樂縣改名歸善縣。
惠州589年(隋開皇九年),廢梁化郡,在今市境置循州。607年(隋大業三年),循州改稱龍川郡。622年(唐武德五年)復為循州。唐代曾易名雷鄉郡、海豐郡。917年(南漢乾亨元年)改置禎州。1020年(宋天禧四年)改稱惠州。1279年(元至元16年)改為惠州路,明、清為惠州府。1496年(明弘治九年),設立龍門縣,隸廣州府。
1912年(民國元年)歸善縣改名惠陽縣。1914年6月,惠陽、博羅兩縣屬潮循道,龍門縣屬粵海道。1920年廢道後,先後隸東區善後督辦處或綏靖處(臨時政區)。1925年7月,隸屬廣東省東江行政區。1932年1月,隸屬東綏靖區。1936年,隸屬廣東省第四行政督察區,1947年隸屬第五專署行政督察區。1949年(民國38年)2月後,惠陽、博羅兩縣隸屬第二行政督察區,龍門縣隸屬第六行政督察區。
惠州新中國成立後,市境行政區劃及其隸屬多次調整。1975年3月龍門縣劃歸廣州市。
4. 關於惠州歷史
惠州是廣東省歷史名城。有1700多年的歷史。1990年在區內出土的一窩近30個恐龍蛋化石,證明7000萬年前,這里已是陸地沼澤地帶。迄今為止,全市考古發現山崗遺址、古窟址等古遺址28處,年代最久遠的是三棟瓦窯嶺春秋遺址28處,年代最久遠的是三棟瓦窯嶺春秋遺址,其出土文物說明,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銅器時代,即有先民在這土地上繁衍、生息。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惠州境內設有博羅縣;到隋開皇11年(公元591年)嶺南設有廣州、循州(今惠州)兩個總管府統領諸州;唐代時粵東只有潮、循二州;五代南漢乾亨元年(公元917年)這里為禎州治所,宋真宗天禧4年(公元1020年)為避太子趙禎諱,改「禎」為「惠」。惠州之名遂沿用至今,元代置惠州路,明、清為惠州府。惠州在隋唐已是「粵東重鎮」,至今1400多年,一直是東江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從唐到清末一千多年間,有430多位中國名人客寓或履臨惠州,留下了96處遺址和2100多件文物。北宋年間傑出的文學家、書畫家蘇軾(號東坡居士)在北宋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被朝延貶謫到惠州。他寓惠三年,創作了大量詩文,籌辦了很多有益百姓的好事。惠州因東坡的到來而聞名遐邇。
秦朝為南海郡傅羅(或作博羅)縣
東晉為南海郡博羅、酉平、欣樂三縣
南北朝劉宋王朝--為南海郡和東官郡的博羅、酉平、安懷、欣樂四縣南齊王朝--為南海郡和東官郡的博羅、羅陽、酉平、懷安(即安懷並改為東官郡治)、欣樂(現在的羅陽鎮)五縣梁、陳王朝--梁朝時設循州(今惠州,府治惠州市區),梁化郡(轄懷安、歸善縣--由欣樂縣改,今惠陽縣地),博羅、羅陽二縣
隋朝隋朝地方政區分州、縣兩級,後改為郡、縣兩級制廣東同設廣州、循州兩個總管府,大業年間改為南海郡、龍川郡(轄歸善--郡治,現在的惠州府城、河源、博羅、興寧、海豐五縣)
唐朝唐朝地方政區分道、州、縣三級循州,隋之龍川郡,武德五年曾改循州總管府,管循、潮二州,貞觀二年廢府,天寶元年改為海豐郡,乾無元年復改為循州。轄歸善(州治)、博羅、河源、海豐、興寧、雷鄉(今龍川地)六縣。州治現惠州府城
五代十國南漢王朝--改循州為湞州,轄歸善(州治)、海豐、博羅、河源四縣,州治現惠州府城
宋朝宋朝地方政區分路、州(府、軍)、縣三級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趙禎諱,改湞州為惠州。轄歸善(州治)、海豐、河源、博羅四縣,州治現惠州府城
元朝元朝地方政區分省、道、路(府、州)、縣四級,小省無道惠州路,轄歸善(路治)、博羅、河源、海豐四縣,路治現惠州府城
明朝明朝地方政區分司、府(州)、縣三級惠州府,洪武元年立,由元代之惠州路、循州合成。轄歸善(府治)、博羅、長寧(今興寧)、永安(禽紫金山)、海豐、龍川、長樂(今新豐)、興寧、連平州、河源、和平,共一州10縣。府治現惠州府城
清朝清朝地方政區分道、府(州)、縣(州、廳)三級惠州府,清初領連平州和歸善、博羅、長寧、永安、海豐、龍川、長樂、興寧、河源、和平10縣。雍正九年(1731年)從海豐縣分設陸豐縣,十一年改長樂、興寧二縣歸嘉應直妹州。共為一州9縣。府治現惠州府城
民國1912年惠州府與歸善縣合並改名為惠陽縣1915年--屬潮循道,潮循道即為原潮州府、惠州府、嘉應直隸州,共25縣,道治先設於潮州,後遷到澄海縣屬的汕頭1936年--改為第四行政督察區,轄惠陽(區治)、博羅、陸豐、河源、紫金、新豐、龍門、海豐8縣。區治現惠州府城1947年--改為第五專署行政督察區,轄惠陽(區治)、博羅、陸豐、河源、紫金、龍門、海豐7縣。區治現惠州府城
共和國1949年--東江專區,轄惠陽(專區駐地)、增城、紫金、連平、和平、陸豐、博羅、龍門、河源、龍川、海豐,共11縣1958年--設惠州縣級市,4月設惠東縣1959年--撤銷惠陽專區,並入佛山、韶關、3汕頭個專區。撤銷惠州市,改為惠州鎮,劃歸惠陽縣管轄,惠東縣並入惠陽縣;龍門縣並入增城縣1963年--恢復惠陽專區,轄惠陽、博羅、寶安、東莞、增城、龍門6縣1964年--10月恢復惠州市(縣級)1970年--惠陽專區改為惠陽地區1975年--11月,惠陽地區的增城縣和龍門縣劃歸廣州市管轄1979年--3月,原屬惠陽地區的寶安縣改設深圳市(地級)1984年--惠陽地區,轄惠州市(縣級)惠陽、紫金、各平、連平、河源、博羅、東莞、惠東、龍川、陸豐、海豐,共1市11縣1988年--經國務院元月7日批准,撤銷惠陽地區,改稱惠州市(地級),原惠州市改稱惠城區。惠州市轄惠城區、惠東縣、惠陽縣、博羅縣、龍門縣,共一區4縣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仲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1994年--惠陽撤縣設市(縣級)2003年--惠陽撤市設區。至此惠州現轄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設有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區兩個國家級開發區。
5. 惠州古城的古城消失了的景點
一、五先生祠:
又叫五賢祠,為祭祀明朝惠州在官績、文化等方面有突出業績的葉萼、葉春及、葉夢熊、李學一、楊起元五人而創建,清雍正二年由惠州知府吳騫發起。在抗戰時被毀。其遺址在西湖披雲島北,即西湖東門於惠州賓館交界處。
二、文星塔:
惠州城區原有三座塔,現在仍存在的有泗洲塔、文筆塔,還有一座文星塔已經被毀了。
被毀的文星塔位於下角東江邊三台石上,大概位置應該在惠州糖廠附近。俗稱大江塔、三台塔,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惠州同知丘一鶚與郡人葉萼等同眾建。舊景有「三台曉日」,是惠州一景。1970年為築防空洞,拆毀文星塔。現狀規劃中。
三、萬石坊:
萬石坊就是現在的中山南路。宋朝惠州人李思純,知瓊州安撫使。與其知封州的弟弟思義、知康州的襯周翰、知新州的陳開、知雷州的黎獻臣,都是鄰居,同級官吏,同等薪俸二千石(石是古代的俸祿單位),共一萬石,故稱他們所居為萬石坊。舊時應建有牌坊,但今早已不存。
四、四牌樓:
老惠州人現在還有把中山北路叫做四牌樓的。據說以前這里建有四座牌樓(牌坊),紀念有名望的人士,其中包括葉夢熊、楊起元等人。不知何時被拆除,現在連名字都沒有了,除了少數老人會提及外,幾乎沒有人知道其曾存在。
五、桃園:
在下角元妙觀後側,此處多種桃花,春日芳菲燦爛,是邑人郊遊踏青的好去處。抗戰中漸廢作民居。「桃園日暖」是惠州西湖舊八景之一。
六、永福寺:
永福寺在豐山前,面臨鱷湖,唐朝開始建寺,是惠州最富盛名的一座寺院。西湖舊八景「野寺嵐煙」就在此處。日軍第二次侵惠時被焚毀,現在僅存古菩提樹一棵,枝繁葉茂,見證了千年佛寺的興廢。
現在紅花湖入口處正在易地重建永福寺。
七、古城牆:
2005年,惠州古城牆被拆事件,引起了人們前所未有對古城牆的關注。
惠州老城三面臨水,並建有堅固的城牆,古稱「天塹」。宋朝便建有城牆,明清又重建。東征軍攻打惠州城多次,才得以攻克。東征後城牆逐漸被拆,現僅存中山公園下至渡口所一段,是惠州寶貴的文化遺產。但惠州地名仍留下眾多與古城牆(城門)有關的地名,如南門、南門路、南門市場、水門、水門直街、平湖門、朝京門、北門街、小東門、東門城基等。
6. 惠州在古代被稱作什麼
惠州古稱「鵝城」。
7. 惠州有什麽名勝古跡
西湖,巽寮灣風景區.羅浮山,東江縱隊舊址.等等
8. 廣東省惠州市的歷史介紹。
惠州,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早在先秦時期,就有縛婁古國在羅浮山下的東江之畔開創嶺南文化之風氣。
市境內上古時期已有人類,已發現多處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生產、生活的遺跡和遺物。博羅葫蘆嶺、蘇屋崗、何屋崗等貝丘遺址,出土石錛、石斧、石矛和敲砸器,以及大量飾有繩紋、方格紋、雲雷紋、夔紋等紋飾的夾砂、泥質陶片。
根據考古發現,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先民們就已經在惠州境內的東江流域繁衍生息,創造了惠州的遠古文明。
先秦時期屬南越范圍。春秋戰國時期,惠州一帶的文化已有一定的發展水平,並與中原文化息息相關。在博羅散屋村出土過一組大小相近、形制、紋飾相似的7件青銅甬鍾。
博羅的蘇屋崗遺址曾採集和出土了青銅斧、矮圈足陶豆以及一批以夔紋為特徵的印紋陶器,在其附近還出土過兩件戰國青銅編鍾。
據史料記載,在今惠州市區及博羅北部一帶,戰國時期曾出現過一個名叫「縛婁國」的小國,但不久即在諸侯兼並戰爭中消失。21世紀曾挖掘出規模較大的「縛婁遺址」。
兩千年來,先後有400 多位歷史名人客寓或履臨惠州,這其中包括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中國古代醫學家、化學家、將道家學派宗教化的重要人物葛洪,一代文豪蘇軾等等。
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在此領導過革命活動;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周恩來在此指揮過國民革命軍東征戰役。
近代史上惠州更是涌現了廖仲愷、鄧演達、葉挺等革命先驅,以及中國現代音樂奠基人之一的廖尚果、廖輔叔等文化名人。
(8)惠州城遺址擴展閱讀:
惠州歷史名人:
1、葉夢熊
葉夢熊(1531--1597),字男兆,號龍塘,改龍潭,又號華雲。明代廣東惠州府城萬石坊(今屬惠城區)人。
嘉靖四十四年中進士,歷任贛州知府,安慶知府,浙江副使,永平道兵備,山東布政使,巡撫貴州、陝西、甘肅。
因戰功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贈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升任兵部尚書,轉南京工部尚書,是惠州明代著名的三尚書之一。
2、廖仲愷
廖仲愷(1877年4月23日—1925年8月20日),男,漢族,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愷。1877年4月23日出生於美國舊金山。
廣東省歸善縣陳江鎮鴨仔埗鄉窯前村人(現廣東省惠州仲愷高新區陳江街道幸福村),祖居廣東梅縣程江鎮,中國國民黨左派領袖、中國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動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國民黨左派的光輝旗幟,中國共產黨的摯友。
擅長詩詞、書法,著作編為《廖仲愷集》、《雙清文集》上卷。
3、葉挺
葉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原名葉為詢,字希夷,號西平,廣東惠州客家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之一、新四軍重要領導者之一,著名軍事家。
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在北伐中被譽為「鐵軍」參與指揮南昌起義並出任前敵總指揮,參加廣州起義時任起義軍工農紅軍總司令,抗日戰爭中又出任新四軍軍長,皖南事變中被國民黨扣押,他拒絕蔣介石的威逼利誘,寫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
抗戰勝利後,獲救出獄後被中國共產黨重新接納為黨員,1946年4月8日與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憲、鄧發、王若飛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難;1988年,被中央軍委確定為36位開國軍事家之一。
1989年11月,經中央軍委確定,被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的稱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惠州
9. 惠州有什麼文化古跡
(一)古城樓建築 1、平海古城。位於惠東縣平海鎮,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六年(1394),古城因開關酷似「燕尾鍾」而稱為鍾城。現仍完整地保留著晚清時期修築的四座城門,城東門正前方修弧形高牆;上端築雉堞,謂鍾城之「鍾耳」,城內有七星井、戲台、寺廟、祠堂、民宅等。一排排、一座座的晚清建築,構成「十字古街」,貫通四座城門樓。城門樓是當時最為高大雄偉的建築,以西門為例,門厚為14米,高2.4米,寬2.5米,城樓長為16.8米,寬10.6 米,總佔地178平方米,總高7.l 米。造形洗煉。雕粱畫棟,充盈著民族建築特色。 2、惠州古城牆,位於城區橋西上米街至北門渡口所、為明洪武二十二年(i3s9)擴惠州城時築,外包是青紅石條,內夯實土,城牆周長1255丈,高1.8丈,現保存完整。 (二)宗教建築 1、泗洲塔,又名西山塔,東坡稱為大聖塔,位於惠州西湖的西上之巔。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33年)中,西城有個名僧,叫僧伽大師,來到中州,南遊東淮,於泗洲(今江蘇宿遷縣東南)建寺,唐中宗親書「普先寺」賜之, ·一時很有名聲,唐宋人好佛,全國各地都塔,跡名泗洲,惠州當時也在西山建了這座佛塔,蘇東坡是崇佛之人,便稱為大聖塔,明嘉靖四十三年,塔壞,明萬曆年(公雹1618年)重建,是惠州最為古老的建築之一。泗洲塔是一座八角柱體建築物,用磚砌成,共七層,逐層縮小 ,高達37.37米,有直插雲霄之勢,人們瀾上泗洲塔,整個惠州城一覽無遺。東坡有詩雲「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瀾」。 2、沖虛觀。位於博羅縣羅浮山風景共內,為東晉咸和年間(公元327年)萬葛洪創建。初為葛洪修道煉丹南庵,晉襄帝興寧之年81歲的葛洪自煉金丹羽化成道,晉安帝義原;初建「葛洪洞」,唐玄宗天寶年擴為「葛洪祠」,宋元祜年哲宗賜額改為「沖虛觀」。沖虛取「元始天酋生於大元之先,稟自然之氣,沖虛凝遠莫知其極」意,是道教第六洞天三十六福地。1945年,中共廣東區軍政委員會和東江縱隊司令部。曾設在此,沖虛觀現規模為清同治年間重修,有殿、丹房、齋堂等,全部建築面積為4400餘平方米。1985年由香港園玄學院及各界人士贊助精工修繕,列為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廣東省重點方物保護單位。 3、元妙觀,位於西湖平湖北畔,始建於唐,是我國道教著名古觀之一,後屢毀屢建,現存有明代所築的山門和清代所建的左偏殿、遺存歷代的碑刻、書畫等文物。 4、黃龍觀,位於博羅羅浮山西南麓,玉女峰之下,是羅浮山著名的十八洞天奇景之一:為葛洪西庵故址,又是南漢王劉岩所建天華宮所在地。左側為金陽門,右側為起之門,前面有雲華門、雲華閣、甘露亭、羽蓋亭,後毀於宋未。 1992年,香港青松觀投資進行重建工作。已建成的雲清殿和雲師殿是黃龍觀的主體建築,整個建築雕梁畫棟,巧奪天工,器寄軒昂,規模雄偉、金碧輝煌。 5、華首台,位於羅浮山西南麓,是著名的佛教勝地,華首台又稱華首寺,建於唐開元26年(公元738年,相傳有五百華首真人會集於此而得名)。明萬曆年間,「重興道物」,佛教在羅浮山興盛時期有十八寺,而華首寺被稱為「第一禪林」,原有的大雄寶殿、鍾樓毀於1964年。1987年香港同胞關耀昌先生籌資重建,現建有望海觀音,雙龍戲珠、鯉魚跳龍門等塑像,大雄寶殿,另外還建有可供放3000個神龕的普同塔。 (三)壇廟建築 1、九龍峰祖廟。位於惠東縣平山東南4公里處,因有九條山脊似和條龍而得名。這里有以譚公祖廟為中心的大小10餘座廟亭和動人的神話故事,傳說六百多年前,譚公童年在此放牛,後得道成仙,後人為紀念他而建造廟亭,祖廟始建於元代未年,清道光三年重修,廟內建築畫棟雕粱,精緻優美,大門有一對石獅,一副對聯「聲動虎蛇龜盡伏,功施風雨露無偏。」 2、歸善縣學宮(孔廟),位於惠城區橋東惠新中街,始建於元泰定二年(1325年),專為奉伺孔子而設,「亦稱孔廟,明清兩代,學宮是闡教育才的歸善儒學,殿廡堂齋,亭舍門垣俱全。 1994年政府撥款重修,整個建築藝術構造層次分明,嚴謹細致,簡潔精美。 (四)書院會館詞堂建築 1、豐湖書院,位於惠州西湖境內,宋代、豐湖書院建在銀崗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5)遷書院於此,院內有亭、榭、台、沼,為憩息之地, 後院荒廢,嘉慶六年,知府伊秉緩重建,仍取名「豐湖書院」,院小建有澄觀樓、樂群堂、夕照亭和浴風閣,1922年院毀,不久又建,改名惠州中學。1996年,改為惠州師范,解放後,改為惠陽地區師范,文革時期,改為會議招待所。1978年,復為惠州師范, 1979年,改為惠陽師專。1993年,改為惠州大學。 現校園前面建造的古樸牌坊,其匾聯石刻為嘉慶(1801年)清代名士宋湖撰寫。匾額「豐湖書院」,楹聯「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書法莊重靈秀,渾厚超逸。 2、黃家洞。位於惠城區橋西環城西二路 ,建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為磚木結構,進深三棟,總面積約700平方米,整座建築宏大,保存基本完好。 (五)紀念碑 1、豐山革命烈士紀念碑,位於惠州市西湖西畔的豐山。 1984年建成,稱「豐山浩氣」,紀念碑高16.7米,底寬6.4米。聶榮臻元帥題寫碑名東江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碑座正面鑲嵌著銅鑄的碑文。講述了源遠流長的東江地區革命斗爭歷史,碑座其餘三面是銅鑄的梅花、蒼松、紅棉圖案,象徵著革命烈士的崇高品質和革命情操,紀念碑後是一幅又高又長的畫壁:虎門銷煙、誓覆清遷、東征奏捷、捍衛蘇區、抗日烽火、解放凱歌,壁畫形象地注釋了碑文,向人們展現了東江人民光輝的歷史和崢嶸的戰斗歲月。紀念碑廣場庄嚴肅穆,近百株松柏整齊有序地排列在廣場兩旁,紀念碑前有六尊花崗岩塑像,銷毀鴉片、同盟會員、東江農民戰士、紅軍戰士、抗日女戰士,解放軍戰士,每尊塑像高3.6 米,栩栩如生,重現了一百多年來東江兒女在各個歷史時期的英雄形象,現已成為我市新的旅遊參觀點。 2、葉挺紀念館,位於惠陽市淡水鎮。建於1987年,葉挺:惠陽秋長鎮周田鄉人, l896年9月10日生於貧苦的農民家庭。 15歲人惠州府立中等農業學校就讀, 16歲轉入黃埔陸軍小學,開始走上探求真理,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 1946年3月4日在飛往延安途中不幸失事遇難。他是我國現代著名的軍事家,是「北伐時期的虎將,抗戰時期的岳飛」,紀念館陳列的文物、照片和圖片,充分地反映了葉挺光輝的一生,現已成為惠陽市的一大參觀點,又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六)古墓園建築 王朝雲墓。位於西湖孤山麓。北宋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蘇軾侍妾王朝雲病逝葬於此,時年34歲。蘇拭新撰墓誌銘,贊譽朝雲「敏而好義,事先生忠敬若一」;清道光初年,惠州豐湖書院主講,名士林兆龍為六如亭的朝去墓題寫對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並請人刻石,將聯巔於亭的兩邊柱上,後經翻新,醒目而有氣派。
滿意請採納
10. 惠州古城的基本信息
在惠州市惠城區剛剛閉幕的兩會上,惠城區實力最強的橋西街道辦事處提出地處惠州千年古城遺址上的橋西片區引入香港企業15億,准備在西湖與東江之間、惠州府城的舊址上打造新的惠州古城。開發一個融文化旅遊、觀光休閑、購物、住宿、娛樂、會展為一體的「惠州古城」文化旅遊項目。將打造成明代風格古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