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常山遺址

常山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1-22 21:41:28

1. 漢朝時常山君領的舊址

常山郡,也曾在某些時期稱恆山郡、常山國,是中國古代的一個行政區劃,范圍歷代有變化,但一般以今天河北省石家莊市附近為中心。具體大致在石家莊市北郊東古城西古城地界,因戰亂後為真定,即今石家莊元氏縣境。

2. 五虎上將之一的趙雲死後究竟埋葬在什麼地方,他的墓現在怎樣了

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九十七回,發生在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前夕,相關人物分別為諸葛亮、趙統、趙廣和劉禪。原文如下:

趙雲墓歷經磨難,明代末期曾毀於戰火,後來又被重建,但在清代又出現過數次興廢。上世紀五十年代,墓地區域建起了一所學校。如今,學校已經搬遷,僅存六處遺址。從網路的介紹來看,當地政府將對趙雲墓進行重建,但不知目前的進度如何。

3. 問衢州歷史資料,急!!!!!我今天就要用。

行政歷史
衢州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轄區內衢縣、龍游、江山、常山、開化等地出土的石斧、石錛、石刀、石矛等證明,遠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夏、商、西周三代屬百越之地。
春秋初為姑蔑國,後為越國姑蔑之地,戰國時屬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滅楚,平定江南,於吳越之地置會稽郡,今衢州屬會稽郡之太末縣(一作大末)。
西漢高祖六年(前201),為荊王國地。十二年(前195),吳國地。景帝四年(前153),誅吳王劉濞,復屬會稽郡。
東漢初平三年(192),分太末縣置新安縣。為衢縣建縣之始,仍屬會稽郡。建安二十三年(218),析新安縣置定陽縣。
三國吳國寶鼎元年(226),新安縣改屬東陽郡。
晉太康元年(280),因與弘農郡新安縣同名,改新安為信安,因信安溪得名,一說溪以縣得名,仍隸東陽郡。
南朝宋、齊、梁三代,新安縣隸屬不變;陳永定三年(559),置信安郡,領信安、定陽2縣,隸縉州。
隋大業三年(607),太末、定陽2縣並入信安,隸東陽郡。
唐武德四年(621),於信安置衢州,並分置須江(江山)、定陽(常山)2縣,衢州州名始於此,以路通三越而得名,信安遂為州治;同時,析太末縣之西設白石縣並置榖州,州領太末、白石2縣,白石為州治之所;七年(624)廢衢州,並定陽,須江、白石、太末4縣入信安縣,隸婺州;貞觀八年(634),從信安、金華2縣析置龍丘縣;武後垂拱二年(686),復置衢州,轄信安、龍丘、常山3縣,屬江南道,信安為州治;如意元年(692),分龍丘縣之西置盈川縣,衢州轄信安、龍丘、須江、常山、盈川5縣;證聖元年(695),分須江、定陽、弋陽3縣置玉山縣,隸衢州;天寶元年(742),改衢州為信安郡;乾元元年(758),復為衢州,同年,玉山縣改隸信州;衢州仍轄信安、龍丘、須江、盈川、常山5縣,信安為州治,隸浙江東道;大歷十四年(779),改隸浙江西道;建中元年(780),復隸浙江東道;二年(781),又改隸浙江西道;貞元三年(787),復隸浙江東道;元和七年(812),廢盈川縣入信安;咸通中(860-874),改信安為西安,因西溪得名,仍隸衢州。
五代時,衢州屬吳越國(907-978),州治倚西安,轄西安、龍游、常山、江山4縣;後唐長興二年(931),吳越改龍丘為龍游。
北宋時西安縣仍為衢州治,屬兩浙路;南宋時屬兩浙東路。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衢州路總管府,西安縣倚廓,隸江淮行省浙東道宣慰司。
明太祖己亥年(1359年亦即元至正十九年),改衢州路為龍游府,治所西安;丙午年(1366年亦即元至正二十六年),又改龍游府為衢州府,西安倚廓,隸浙江等處行中書省(洪武九年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金衢道;永樂二十二年(1424),建越王府;宣德二年(1427),越王府除。
清代沿襲明制,仍為衢州府,隸浙江省金衢嚴道;順治八年(1651),浙閩總督移此;康熙二十三年(1684),裁撤,西安縣仍為府治外,又為金衢嚴道治所;宣統三年七月(1911年8月7日),裁西安縣並入衢州府,由府兼理縣事。
辛亥革命後(1911年11月7日),成立衢州軍政分府,兼理縣事;民國元年(1912)二月,廢府,改西安為衢縣;三年(1914),實行道制,衢縣屬金華道,並為道尹駐地;五年(1916),裁道,翌年復設,道尹仍駐衢縣;十六年(1927),設第一特區縣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衢縣;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四日,改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衢縣仍為公屬屬址;一九四六年,專員公署與保安司令部合並,稱浙江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駐衢縣;一九四八年,衢縣屬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屬址移金華。
一九四九年五月六日,衢縣解放,始設軍管會,後建衢州專員公署。衢州市,專屬仍駐衢州,縣政府遷至樟潭鎮;一九五一年,撤銷衢州市,縣府遷回衢縣城區,專署駐衢縣;一九五五年三月,衢州專員公署撤銷,衢縣屬金華專區;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常山並入衢縣;一九六0年一月一日,龍游縣並入;一九六一年,復置常山縣;一九七九年九月,恢復衢州市,縣、市並存;一九八一年四月,撤縣並入市;一九八三年九月十三日,龍游縣析出,另立縣治;一九八四年,轄區不變;一九八五年五月,金華地區撤銷,衢州市升省轄市,原衢州市分設柯城區與衢縣,實行市管縣,市轄衢縣、江山、常山、開化、龍游五縣及柯城區;一九八七年十二月,江山縣改縣級市,屬衢州市。

人文歷史
衢州,古為姑蔑國、大末縣、信安縣,唐初因境內三衢山而得名「衢」。衢州地處浙江西部、錢塘江上游,「控鄱陽之肘腋,扼甌閩之咽喉,連宣歙之聲勢」,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是浙、閩、贛、皖四省交通之門戶。獨特的地理位置,秀麗的一方山水,勤勞而智慧的勞動人民,孕育出燦爛的歷史文化。從距今六千年的蔥洞遺址到東華山漢墓群,從姑蔑族的南遷到孔氏大宗的南渡,從綿延七百里的仙霞古道到連綿不絕的衢江水運,從兩宋時期的群星薈萃到明清之際的天涯賈客,一處處史跡、一件件文物、一個個名人都在述說著衢州六千年的歷史文明。1994年,衢州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新石器時代至戰國時期的衢州
衢州地處錢江源頭,自古就人傑地靈。考古學家在境內發現眾多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其中著名的蔥洞遺址將衢州的歷史推到了距今6000年前。商周時期的衢州,屬揚州之域,雖在文書上鮮見記載,但眾多原始瓷器和精美玉器的出土,可見當時的繁榮。春秋末年,衢州屬「姑蔑」之地,姑蔑族和徐偃王後裔構成了衢州的早期居民。
蔥洞先民——6000年前的衢州人
1、 蔥洞遺址:衢州、建德交界處分布著大面積的石灰岩地貌,為古代先民提供了理想的居住環境。位於衢州上方鎮境內的蔥洞、觀音洞遺址就是該地區一個典型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是迄今為止人類活動在衢州的最早例證。正是根據這一遺址的出土文物,將衢州市的歷史提早到距今六千年前。
6000年前的浙江大地,氣候溫暖,植被茂盛,動物繁多,十分適宜人類居住。衢州,與餘姚河姆渡、餘杭良渚文化等地區一樣,也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近年來文物普查中發現的一處處新石器時代遺存就是最好的實物例證。
2、 姑蔑一族——2500年前的文明傳承
越族是構成華夏民族的重要一支,而閩浙贛皖四省交界之地正是古越族的發源地,衢州就處於這一地區的中心。春秋時期,姑蔑族從山東泗水地區輾轉南遷,其一部與偃王後裔一部先後遷居浙西衢州。姑蔑南遷及其定居衢州的歷史表明衢州地區早在春秋時期就已融入了華夏族之列。眾多青銅禮器、兵器和隨葬玉器、原始瓷器的出土,足可說明當時衢州經濟文化的繁榮。姑蔑史料:
(1)《左傳·哀公十三年):「姑蔑之旗」及杜預注。
魯哀公十三年(前482),姑蔑就作為一支重要力量參與越國對吳國的戰爭。說明早在此前,姑蔑一族即已定居衢州。
(2)《國語·越語上)(卷二十):勾踐之地,……西至於姑蔑。廣運百里。
姑蔑管轄范圍包括如今整個衢州地區及遂昌、湯溪、江西玉山等地。
3、 偃王南遷
徐國,為嬴姓子爵,始封於夏朝,其國在下邳僮縣,今泗州臨淮有徐城。周朝建立後,徐國與東夷各族不服周王朝統治,雙方不斷發生戰爭。西周末年,周穆王派兵攻打徐國,徐偃王棄國南遷,春秋時期其一部輾轉來到衢州。
秦漢至唐時期的衢州
約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前221),於姑蔑舊地設大末縣,縣治在今龍游縣境內,揭開了衢州歷史新的一頁。兩漢時期,衢州經濟還處於發展初期,但從出土的青銅器和陶器來看,仍表現出較高的工藝水平。六朝時期,地處江南的衢州相對安定,經濟文化緩慢發展。唐代初年於信安縣設州城,衢州得以迅速發展。特別是七百里仙霞古道的開鑿,使衢州作為軍事重鎮和交通樞紐的地位日益凸現。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設郡縣制,於姑蔑舊地設大末縣,故城在今龍游縣城西,正式開始了衢州建縣的歷史。東漢末年,又設立了新安縣(今衢江區、柯城區)、定陽縣(今常山縣)。唐武德四年(621),分信安縣設須江縣(今江山市)。同年於信安縣設州級行政區劃,因境內三衢山而稱衢州,亦有八方通衢之意,此名一直延用至今。
宋元時期的衢州
兩宋時期,伴隨著全國經濟重心的南移,衢州的政治、經濟、文化獲得空前繁榮。特別是在北宋,衢州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達到了頂峰,為兩浙(今浙江及江蘇南部地區)翹楚。北宋167年間,衢州僅文科進士就達250人,遠高於蘇州、杭州、紹興等地。南宋時期,隨著聖裔南遷,衢州成為南方新的儒學聖地,史稱「東南闕里」。作為南宋全國知名書院,柯山書院、包山書院更是人文薈萃,其影響一直波及到元代。
明清時期的衢州
隨著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明清時期的衢州作為東南軍事重鎮的地位日益顯現。平「三藩之亂」後,衢州自此有了「鐵城」之稱。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從杭州經衢州至江西玉山或福建浦城的驛道,成為明清時期內陸交通最繁盛的商路。處在這條驛道要沖之地的衢州,經濟文化得以進一步發展。鼎盛於明代中後期,以經營珠寶、書籍為主,以衢籍,特別是龍游籍商人為核心的龍游商幫被譽為中國古代十大商幫之一,也正是衢州作為四省通衢要地的明證。

4. 常山郡的考古遺址

常山郡古城址長寬各約1100米,加上外圍,足有10000多平方米,地下埋藏著古常山郡的建築遺存。
地處河北省石家莊市南部約10公里的殷村鎮故城村南側的常山郡古城址,被國務院核定並正式公布為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從而確定了常山郡在歷史上應有的位置。早在1993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就將這一遺址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到了2004年3月,因為南水北調工程要穿越常山郡古城址,這一消息驚動了國家文物局當時的主要負責人,他百忙之中親臨古城址,與有關部門研究解決方案。當他面對著這座歷經兩千年風雨滄桑的古城址,幾多感慨,他沒有料到這座古城址保存得這么好,建議將此古城址申報為國保文物。自此,常山郡古城址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關於衢州的完整歷史

行政歷史
衢州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轄區內衢縣、龍游、江山、常山、開化等地出土的石斧、石錛、石刀、石矛等證明,遠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夏、商、西周三代屬百越之地。
春秋初為姑蔑國,後為越國姑蔑之地,戰國時屬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滅楚,平定江南,於吳越之地置會稽郡,今衢州屬會稽郡之太末縣(一作大末)。
西漢高祖六年(前201),為荊王國地。十二年(前195),吳國地。景帝四年(前153),誅吳王劉濞,復屬會稽郡。
東漢初平三年(192),分太末縣置新安縣。為衢縣建縣之始,仍屬會稽郡。建安二十三年(218),析新安縣置定陽縣。
三國吳國寶鼎元年(226),新安縣改屬東陽郡。
晉太康元年(280),因與弘農郡新安縣同名,改新安為信安,因信安溪得名,一說溪以縣得名,仍隸東陽郡。
南朝宋、齊、梁三代,新安縣隸屬不變;陳永定三年(559),置信安郡,領信安、定陽2縣,隸縉州。
隋大業三年(607),太末、定陽2縣並入信安,隸東陽郡。
唐武德四年(621),於信安置衢州,並分置須江(江山)、定陽(常山)2縣,衢州州名始於此,以路通三越而得名,信安遂為州治;同時,析太末縣之西設白石縣並置榖州,州領太末、白石2縣,白石為州治之所;七年(624)廢衢州,並定陽,須江、白石、太末4縣入信安縣,隸婺州;貞觀八年(634),從信安、金華2縣析置龍丘縣;武後垂拱二年(686),復置衢州,轄信安、龍丘、常山3縣,屬江南道,信安為州治;如意元年(692),分龍丘縣之西置盈川縣,衢州轄信安、龍丘、須江、常山、盈川5縣;證聖元年(695),分須江、定陽、弋陽3縣置玉山縣,隸衢州;天寶元年(742),改衢州為信安郡;乾元元年(758),復為衢州,同年,玉山縣改隸信州;衢州仍轄信安、龍丘、須江、盈川、常山5縣,信安為州治,隸浙江東道;大歷十四年(779),改隸浙江西道;建中元年(780),復隸浙江東道;二年(781),又改隸浙江西道;貞元三年(787),復隸浙江東道;元和七年(812),廢盈川縣入信安;咸通中(860-874),改信安為西安,因西溪得名,仍隸衢州。
五代時,衢州屬吳越國(907-978),州治倚西安,轄西安、龍游、常山、江山4縣;後唐長興二年(931),吳越改龍丘為龍游。
北宋時西安縣仍為衢州治,屬兩浙路;南宋時屬兩浙東路。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衢州路總管府,西安縣倚廓,隸江淮行省浙東道宣慰司。
明太祖己亥年(1359年亦即元至正十九年),改衢州路為龍游府,治所西安;丙午年(1366年亦即元至正二十六年),又改龍游府為衢州府,西安倚廓,隸浙江等處行中書省(洪武九年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金衢道;永樂二十二年(1424),建越王府;宣德二年(1427),越王府除。
清代沿襲明制,仍為衢州府,隸浙江省金衢嚴道;順治八年(1651),浙閩總督移此;康熙二十三年(1684),裁撤,西安縣仍為府治外,又為金衢嚴道治所;宣統三年七月(1911年8月7日),裁西安縣並入衢州府,由府兼理縣事。
辛亥革命後(1911年11月7日),成立衢州軍政分府,兼理縣事;民國元年(1912)二月,廢府,改西安為衢縣;三年(1914),實行道制,衢縣屬金華道,並為道尹駐地;五年(1916),裁道,翌年復設,道尹仍駐衢縣;十六年(1927),設第一特區縣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衢縣;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四日,改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衢縣仍為公屬屬址;一九四六年,專員公署與保安司令部合並,稱浙江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駐衢縣;一九四八年,衢縣屬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屬址移金華。
一九四九年五月六日,衢縣解放,始設軍管會,後建衢州專員公署。衢州市,專屬仍駐衢州,縣政府遷至樟潭鎮;一九五一年,撤銷衢州市,縣府遷回衢縣城區,專署駐衢縣;一九五五年三月,衢州專員公署撤銷,衢縣屬金華專區;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常山並入衢縣;一九六0年一月一日,龍游縣並入;一九六一年,復置常山縣;一九七九年九月,恢復衢州市,縣、市並存;一九八一年四月,撤縣並入市;一九八三年九月十三日,龍游縣析出,另立縣治;一九八四年,轄區不變;一九八五年五月,金華地區撤銷,衢州市升省轄市,原衢州市分設柯城區與衢縣,實行市管縣,市轄衢縣、江山、常山、開化、龍游五縣及柯城區;一九八七年十二月,江山縣改縣級市,屬衢州市。

人文歷史
衢州,古為姑蔑國、大末縣、信安縣,唐初因境內三衢山而得名「衢」。衢州地處浙江西部、錢塘江上游,「控鄱陽之肘腋,扼甌閩之咽喉,連宣歙之聲勢」,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是浙、閩、贛、皖四省交通之門戶。獨特的地理位置,秀麗的一方山水,勤勞而智慧的勞動人民,孕育出燦爛的歷史文化。從距今六千年的蔥洞遺址到東華山漢墓群,從姑蔑族的南遷到孔氏大宗的南渡,從綿延七百里的仙霞古道到連綿不絕的衢江水運,從兩宋時期的群星薈萃到明清之際的天涯賈客,一處處史跡、一件件文物、一個個名人都在述說著衢州六千年的歷史文明。1994年,衢州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新石器時代至戰國時期的衢州
衢州地處錢江源頭,自古就人傑地靈。考古學家在境內發現眾多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其中著名的蔥洞遺址將衢州的歷史推到了距今6000年前。商周時期的衢州,屬揚州之域,雖在文書上鮮見記載,但眾多原始瓷器和精美玉器的出土,可見當時的繁榮。春秋末年,衢州屬「姑蔑」之地,姑蔑族和徐偃王後裔構成了衢州的早期居民。
蔥洞先民——6000年前的衢州人
1、 蔥洞遺址:衢州、建德交界處分布著大面積的石灰岩地貌,為古代先民提供了理想的居住環境。位於衢州上方鎮境內的蔥洞、觀音洞遺址就是該地區一個典型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是迄今為止人類活動在衢州的最早例證。正是根據這一遺址的出土文物,將衢州市的歷史提早到距今六千年前。
6000年前的浙江大地,氣候溫暖,植被茂盛,動物繁多,十分適宜人類居住。衢州,與餘姚河姆渡、餘杭良渚文化等地區一樣,也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近年來文物普查中發現的一處處新石器時代遺存就是最好的實物例證。
2、 姑蔑一族——2500年前的文明傳承
越族是構成華夏民族的重要一支,而閩浙贛皖四省交界之地正是古越族的發源地,衢州就處於這一地區的中心。春秋時期,姑蔑族從山東泗水地區輾轉南遷,其一部與偃王後裔一部先後遷居浙西衢州。姑蔑南遷及其定居衢州的歷史表明衢州地區早在春秋時期就已融入了華夏族之列。眾多青銅禮器、兵器和隨葬玉器、原始瓷器的出土,足可說明當時衢州經濟文化的繁榮。姑蔑史料:
(1)《左傳·哀公十三年):「姑蔑之旗」及杜預注。
魯哀公十三年(前482),姑蔑就作為一支重要力量參與越國對吳國的戰爭。說明早在此前,姑蔑一族即已定居衢州。
(2)《國語·越語上)(卷二十):勾踐之地,……西至於姑蔑。廣運百里。
姑蔑管轄范圍包括如今整個衢州地區及遂昌、湯溪、江西玉山等地。
3、 偃王南遷
徐國,為嬴姓子爵,始封於夏朝,其國在下邳僮縣,今泗州臨淮有徐城。周朝建立後,徐國與東夷各族不服周王朝統治,雙方不斷發生戰爭。西周末年,周穆王派兵攻打徐國,徐偃王棄國南遷,春秋時期其一部輾轉來到衢州。
秦漢至唐時期的衢州
約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前221),於姑蔑舊地設大末縣,縣治在今龍游縣境內,揭開了衢州歷史新的一頁。兩漢時期,衢州經濟還處於發展初期,但從出土的青銅器和陶器來看,仍表現出較高的工藝水平。六朝時期,地處江南的衢州相對安定,經濟文化緩慢發展。唐代初年於信安縣設州城,衢州得以迅速發展。特別是七百里仙霞古道的開鑿,使衢州作為軍事重鎮和交通樞紐的地位日益凸現。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設郡縣制,於姑蔑舊地設大末縣,故城在今龍游縣城西,正式開始了衢州建縣的歷史。東漢末年,又設立了新安縣(今衢江區、柯城區)、定陽縣(今常山縣)。唐武德四年(621),分信安縣設須江縣(今江山市)。同年於信安縣設州級行政區劃,因境內三衢山而稱衢州,亦有八方通衢之意,此名一直延用至今。
宋元時期的衢州
兩宋時期,伴隨著全國經濟重心的南移,衢州的政治、經濟、文化獲得空前繁榮。特別是在北宋,衢州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達到了頂峰,為兩浙(今浙江及江蘇南部地區)翹楚。北宋167年間,衢州僅文科進士就達250人,遠高於蘇州、杭州、紹興等地。南宋時期,隨著聖裔南遷,衢州成為南方新的儒學聖地,史稱「東南闕里」。作為南宋全國知名書院,柯山書院、包山書院更是人文薈萃,其影響一直波及到元代。
明清時期的衢州
隨著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明清時期的衢州作為東南軍事重鎮的地位日益顯現。平「三藩之亂」後,衢州自此有了「鐵城」之稱。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從杭州經衢州至江西玉山或福建浦城的驛道,成為明清時期內陸交通最繁盛的商路。處在這條驛道要沖之地的衢州,經濟文化得以進一步發展。鼎盛於明代中後期,以經營珠寶、書籍為主,以衢籍,特別是龍游籍商人為核心的龍游商幫被譽為中國古代十大商幫之一,也正是衢州作為四省通衢要地的明證。

6. 商朝首都在哪裡 商朝都城是現在的哪裡

商朝建立來時的都城在殷自(今河南省安陽市)。

夏朝方國商國君主商湯率方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以「商」為國號,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後裔盤庚遷殷(今安陽)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後世稱為「殷」或「殷商」。

(6)常山遺址擴展閱讀:

1.據文獻記載,商代曾五次遷都。《竹書紀年》記載,商王仲丁「自亳遷於囂」、河甲「自囂遷於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遷於奄」、盤庚「自奄遷於北蒙,曰殷」。不過考古學家至今只發現了偃師二里頭、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和安陽殷墟四個都邑遺址。

2.商朝,又稱殷、殷商 ,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文字記載的朝代。商代的國土不是一個彌合的整體,而是以都城(大邑)為中心,四周遠近散布著幾個或幾十個屬於商朝的諸侯「據點」,商朝的國土是疏而有漏,這就是早期大地域國家的政治地理形態。

7. 石家莊市元氏縣古城遺址在什麼地方

常山故郡


常山故郡在今元氏縣城西北十五華里故城村南(沿紅旗大街一路向南,路西可見「常山故郡」字樣石門),是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故郡舊城呈正方形,周長約為4.4公里,城牆為土築,北牆無存;西牆存少許;東城牆現留最高6米,最寬23米;南牆僅存高3米,寬20米。逶迤連垣,若斷若續,夯土層層,每層約6公分,壘築而成。據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先生講,這樣的土城牆在全國也不多見。


在常山郡故城址曾出土「常山長貴」瓦當,引起專家的高度重視。瓦當是筒瓦頭,它的作用既能蔽護檐端,不致日曬雨淋,也能使建築物增加美觀。有文字的瓦當,常以文字來標明地域或所附建築物的名稱,「常山長貴」瓦當當屬此種。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