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城遺址
❶ 渤海灣內的水下影像是什麼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對地球的觀察就是如此。
隨著航天遙感技術的發展,站在天外,再來觀察我們人類生活的地球,就會發現許多地球上看不到的各種人間奇跡。
在對渤海灣衛星圖像進行解釋時,科學家發現多波段彩色合成的衛星圖像中有一清晰方正的矩影像異常,中間有一種線將其分成兩個方格。矩形影像南北長約24千米,東西寬約20千米,中心位置在大連市西北方向約79千米處渤海灣內。矩形影像異常的縱邊與子午線一致,上下底邊與緯度線平行,從經度和緯度上量恰好都合14分,這種巧合不像自然現象,而像是與人類的活動分不開的,並體現了與天文地理上的自然聯系,這種方方正正、坐北朝南的布局似乎體現體現:某種物質或現象在某一事物的具體表現出來。了我國古代城池建築的風格。會不會是沉陷在海底的水下古城池的顯示呢?為此,科學家搜集有關水下資料,從水深圖中發現有三條淺水帶與影像三條縱邊吻合。該區附近平均水深在30米左右,三條淺水線深在10~20米之間,說明該異常為一正地形顯示,這與推測影像為古城池的解釋相一致。為了進一步探索上述推測,科學家走訪了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幾位考古專家。據他們介紹,在遼東半島和沿海島嶼嶼:yǔ。曾發現過多處唐代小古城遺址和囤囤:dùn。糧遺跡遺跡:古代的事物遺留下來的痕跡。,但其規模都很小,從史料中查不出該地曾有過大型古城遺址的記載。他們認為,如系古城,規模如此之大似乎不太可能,但從影像特徵來看,圖像如此之規正,不排除人工遺跡這種推斷的可能性,建議水下驗證。
此外,科學家還走訪了有關單位,根據古地理研究,渤海灣有過多次海進海退,最後一次海浸距今約六七千年左右,從當時人類的生產能力分析是不太可能完成如此巨大工程的。那麼,是否是沙俄或日偽時期偷建的水下軍事工程呢?從當時的技術水平來看,似乎完成這樣大的水下工程也並非容易,這種推斷從有關單位得到的回答也是否定的。
渤海灣內水下影像異常究竟是怎樣形成的?是海底地形地貌或海底地質構造現象的顯示嗎?如果是,這樣規則的圖形是很難用自然現象加以解釋的,亦不好斷言定論。但是,鑒於該異常位於郯廬斷裂西側邊緣邊緣:沿邊的部分。,該區地震頻繁,新構造運動強烈,因此不能排除古代人類活動的人工遺跡因地殼下沉被海水淹沒形成影像異常的這種可能性。
不管目前如何解釋,對渤海這一影像異常很有必要進一步開展研究工作。
❷ 求杭州的一個文物古跡
杭州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編號
名 稱
時代
具 體 地 點
1
龍興寺經幢
唐代
延安北路燈芯巷口
2
雷峰塔遺址
五代
西子賓館夕照山
3
吳漢月墓
五代
閘口施家山
4
靈隱寺兩石塔兩經幢
五代
北高峰南坡下
5
慈雲嶺造像
五代
慈雲嶺南坡
6
煙霞洞造像
五代、宋
翁家山南部山腰
7
杭州碑林
五代-清
勞動路
8
司馬光家人卦摩崖刻石
宋
南屏山西麓
9
大麥嶺摩崖題記
宋
浙江賓館內大麥嶺東麓
10
通玄觀造像
南宋
太廟巷紫陽小學內
11
於 謙 墓
明代
三台山
12
張煌言墓
清代
南屏山荔枝峰下
13
郭 庄
清代
西山路卧龍橋邊
14
龔佳育墓
清代
六和塔牌樓里月輪山麓
15
浙江體育會摩崖題記
民國
雲居山
16
秋 瑾 墓
近代
孤山西泠橋
17
章太炎墓
近代
南屏山荔枝峰下
18
杭州辛亥革命烈士墓群
近代
龍井南天竺
19
浙江圖書館舊址(含孤山館舍和大學路館舍)
近代
孤山及大學路
20
求是書院
1897
大學路三弄五號
21
蔣 庄
1901-1923
花港公園內
22
基督教青年會會所舊址
1918-1919
青年路
23
浙江興業銀行舊址
1923
中山中路
24
史量才墓
1936年
雙峰村積慶山馬婆嶺上
25
於子三墓
1952年
萬松嶺
26
浙江省第一師范舊址
現代
杭州高級中學內
27
丁家山毛澤東讀書處
現代
丁家山劉庄內
28
衛匡國墓
清代
留下鄉東岳村
29
香積寺石塔
清代
香積寺巷
30
小古城遺址
新石器
餘杭潘橋鎮
31
南山造像
元代
餘杭瓶窯鎮
32
廣濟長橋
明、清
餘杭塘棲鎮
33
章太炎故居
清代
餘杭倉前鎮
34
吳昌碩墓
近代
餘杭塘棲鎮
35
茅灣里印紋硬陶窯址
春秋戰國
蕭山進化鎮大湯塢村裘家山
36
越王城遺址
春秋戰國
蕭山城廂鎮城山
37
葛雲飛墓
清代
蕭山所前鎮三泉王村黃灣寺崗
38
衙前農協舊址(包括李成虎墓等)
現代
蕭山衙前鎮鳳凰村
❸ 小古城遺址怎麼樣
是浙江省的古遺址,人工堆築的大土台,面積大約35萬㎡,裡面的鼎足,大型石犁、石鉞等很具那些時代的特徵,另有商周時代的印紋陶圜底罐、和鴨形壺原始瓷等,還有石刀、***、石矛、石鏃等。 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❹ 小古城村的介紹
小古城村位於杭州市餘杭區徑山鎮東北部,是餘杭區級文明村、生態村、文化村、安全村。小古城村系 2003 年 9 月由吳山、錢家灘、俞家堰三村合並而成,因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小古城遺址坐落本村而得村名。小古城村現有 22 個村民小組,農戶 997 戶,人口 3429 人,其中黨員 132 人,村民代表 69 人。區域面積 12 平方公里。村莊中心建成區 43 戶 165 人,總面積 450 畝,綠地 300 畝 ,庭院綠化率 34 % ,休閑綠地 18 畝。 小古城村地處杭州市西郊 30 公里,交通便捷, 015 省道、錢雙縣道穿境而過。北苕溪由南向東縱貫全村,水資源十分豐富。
❺ 浙江有什麼先秦時期的遺跡嗎
1 銅山銅礦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唐
公布時間:1981年4月13日
位於淳安縣的銅峰山,距縣城排嶺鎮約75公里,系1970年上半年和1971年12月,該縣銅山鐵礦籌備處的工人在探礦過程中發現的
位於楓樹嶺鎮銅山錫鐵礦區。有老礦洞4處,並出有坑木、螞蝗板、鐵釘、木輪等物。礦井一般均隨銅礦豐富、且質量高的礦脈走向而開采。礦渣堆積范圍約3平方米,剖面觀察有4-5米厚。洞口山崖石壁上,有陰刻楷書摩崖石刻一通,內容為「大唐天寶八年(749)年,開山地取銅,至乾元元年(759年)七月,又至大歷十年(775年)十右二月再采,續至元和四□(809年)。」文字底邊離地表1.30米,方向為南偏東16.4度。
2 良渚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公布時間:1996年11月20日
良渚遺址位於中國東部浙江省的餘杭縣和德清縣境內,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群,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
良渚遺址發現於1936年,此後斷續發掘至今。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它范圍廣闊,內涵豐富,分布於以莫角山遺址為中心的50餘處。其中以反山墓葬群、瑤山祭壇和莫角山土築金字塔等幾處最為重要。遺址群中發現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禮器最具特色。這些遺跡、遺物的發現,顯示出良渚文化遺址群已成為證實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
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3 小古城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位於杭州市餘杭區潘板鎮俞家堰村西南200米。是一座人工堆築的大土台,面積約達35萬平方米,高出耕地2-3米。採集遺物有馬家浜文化夾砂紅陶釜、牛鼻器耳、夾砂陶圓柱形鼎足;良渚文化夾砂黑陶「T」字形鼎足;魚鰭形鼎足,豆把、黑陶罐、盤,有段石錛、大型石犁、石鉞等;商周時代的印紋陶圜底罐、和鴨形壺原始瓷等,還有石刀、石戈、石矛、石鏃等。
4 茅灣里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周至戰國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位於杭州市蕭山區進化鎮大湯塢村北600米。面積約2萬平方米。堆積厚1.5米。採集陶片有印紋硬陶罐、壇等,胎多紫褐、紅褐色,燒結堅硬,飾米字、網格、方格、雲雷紋等;原始青瓷片有盤、盅、碗等,胎灰白,施青黃色薄釉,內底多為螺旋紋。
5 跨湖橋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蕭山區城廂街道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遺址原有面積數萬平方米,已發掘1030平方米。遺址堆積厚2-3米,文化內涵豐富,面貌獨特,碳14測年距今7000-8000年。出土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木器,有機質文物保存良好。釜、豆、盆、缽、甑、罐為常見的陶器群,形制別致,彩陶較多,分內彩和外彩兩種。發現千餘粒栽培稻穀米,出土7500年前的獨木舟。
跨湖橋遺址文化內涵不同於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是一種新的文化類型;出土的栽培稻實物將浙江的栽培稻歷史提前1000年;出土的獨木舟是迄今我國年代最早的。跨湖橋遺址的發掘是我省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個突破,對研究浙江省早期新石器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6越王城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春秋戰國之際
公布時間:1989年12月12日
位於杭州市蕭山區城廂鎮湘湖村西北700米城山山巔。1991年試掘。遺址位於山巔,中間低四周高,高處即為人工夯築的城垣,平面呈橫葫蘆狀,周長1091米。面積約3.6萬平方米,城垣內緩外陡,四角有高隆台地。城內有泉水及池。屬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屯兵抗吳的軍事城堡
7 紗帽山窯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春秋戰國 蕭山區進化鎮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
是春秋戰國時期印紋陶和原始瓷合燒窯址。窯址文化堆積較厚,產品種類豐富,主要器形有碗、罐、瓮等。燒造歷史悠久,分布范圍較廣。印紋陶與原始瓷合燒是越民族先民文化遺存的一個主要文化特徵。這樣龐大的印紋陶和原始瓷燒造中心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對研究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有重大歷史價值。
印紋陶與原始瓷正處於從陶過渡到瓷的一個重要階段,它是製作工藝對瓷器起源和發明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意義,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至關重要的地位,為東漢成熟青瓷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8 臨安城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南宋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臨安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南部鳳凰山,建於南宋高宗趙構於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
臨安古城城址平面呈方形,總面積約10000餘平方米,由大型夯土台基、石砌圍牆、門址等組成。有三座城門,城內有殿、堂、樓。閣約130餘座,主要宮殿區現均被深埋在距離地表3米以下,基址保存相當完好。
臨安城遺址對於研究南宋政治、經濟及文化,研究南宋皇城的布局,探討中國古代都城制度的發展和變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9 郊壇下和老虎洞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宋至元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郊壇下窯遺址位於杭州市玉皇山南的烏龜山西麓,發現於20世紀20年代。1956年,浙江省文管會曾在遺址南部進行首次局部發掘,清理龍窯窯爐一座,並發掘了窯旁的部分瓷片堆積。1985年10月-1986年1月,臨安城考古隊對窯址進行正式發掘,1988年冬,因建設南宋官窯博物館又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共1400餘平方米,共發現窯爐一座,作坊遺址一處,其中作坊遺址包括房基三座、練泥池一個、轆轤坑兩個、釉料缸兩個、堆料坑一個,素燒爐一座,以及素燒坯堆、排水溝、道路等遺跡。出土瓷片三萬余片,窯具數千件。
老虎洞窯遺址位於杭州市鳳凰山北麓,南距南宋皇城北城牆不足百米,西南距郊壇下窯遺址約2.5 公里。發現於1996年,同年11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考古調查,發現兩座窯爐和作坊遺址,1998年、1999年,先後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實際發掘面積約2300平方米,揭露了該窯址的全部文化層。老虎洞窯遺址的發掘先後被評為199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提名獎和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郊壇下、老虎洞窯遺址的發現,為研究中國古代官窯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10 富盛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周至戰國 紹興縣富盛鎮倪家溇村南300米瓜嶺長竹園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面積約4000平方米。發現南北並列兩條龍窯。1978年試掘,其中一條龍窯殘長6米、窯床寬2.46米。原始青瓷和印紋硬陶合燒。原始瓷有碗、盤、碟等,胎質堅密,胎骨灰白,釉呈青色。疊燒時以扁圓形墊珠間隔。印紋陶有壇、罐等。胎呈深紫、深灰色,外飾米篩紋、杉葉紋、回紋。該窯址對研究我國瓷業生產尤其是紹興地區早期制瓷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11馬鞍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紹興縣馬鞍鎮寺橋村南1公里仙人山、寺橋南500米(鳳凰墩)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遺址包括仙人山與鳳凰墩兩處。仙人山遺址總面積約8000平主米。1985年經局部發掘,堆積厚約1米,分兩個文化層:上層出土夾砂紅陶,印紋硬陶片和石器。夾砂紅陶有繩紋鼎、釜支子。印紋陶飾方格紋、條紋、雲雷紋等,器形多見凹底器圜底器。石器有凹槽式有段錛、半月形刀等。屬馬橋文化;下層出土有泥質灰陶、黑皮陶和夾砂紅陶,器形以魚鰭形足鼎、圈足盆、喇叭形鏤孔豆為主。石器有有段石錛、柳葉形鏃等。屬良渚文化。鳳凰墩遺址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1984和1993年局部發掘。文化層厚約1米,出土石器有刀、鏃等;陶器以泥質灰陶、泥質黑皮陶、夾砂紅陶為主,部分用刻劃、鏤孔及附加堆紋。器形有鼎、豆、壺等。屬良渚文化晚期。馬鞍遺址反映了良渚文化向馬橋文化發展的文化繼承關系。
12西施山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春秋戰國 紹興市區五雲門外東北1.2公里處
公布時間:1963年3月11日
西施山,又名土城山,亦稱美人宮,傳為西施習步處。曾採集有青銅犁、鋤、钁、鐮等,還有原始青瓷、印紋硬陶和黑皮灰陶碎片。在西施山旁的念佛橋又發現距地表2米以下,有厚0.4米的文化層,採集有青銅劍、矛、鐵矛和原始青瓷、印紋硬陶、黑皮灰陶碎片。
13小仙壇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漢 上虞上浦鎮石浦村北200米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面積約800平方米,窯爐破壞嚴重。產品製作規整,質量甚高。器形以碗為主,兼有壺、洗、罐等。胎質緻密,胎色灰白,釉色青綠。器表飾蓖紋、席紋、水波紋、弦紋等。窯具有墊餅、喇叭形支座等。小仙壇窯址的發現表明早在東漢時期成熟的瓷器已在浙江燒造成功。
14上林湖越窯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五代、宋 浙江省慈溪縣的上林湖(原屬餘姚縣)
公布時間:1988年1月13日
上林湖越窯遺址是越窯青瓷的主要產地之一,古代屬於越州,故而得名。1957年以來,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和故宮博物院對窯址進行了多次調查,先後在慈溪縣上林湖、上嶴湖、白洋湖、杜湖和古銀錠湖周圍發現了古窯址100餘處。越窯開創於東漢時期,唐代和五代時期得到蓬勃發展,越窯青瓷更是聞名遐邇,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東漢至隋代,前一階段是其產生和開始發展的時期,產品較為簡單,東漢時期常見的器物有礨、罐、壺、洗、缽、碗等。後一階段的主要產品有碗、罐、碟、雞首壺、水盂等,器皿較為笨重。到了唐代,上林湖的制瓷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制瓷業相當的繁榮,曾有「扶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的詩句,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上林湖制瓷業的水平,考古發掘也證明,上林湖早在唐代晚期已經開始燒造進貢皇上的精美瓷器了,當時的瓷器,品種繁多、造型優美,作瓜形,似花朵、像荷葉,輕巧可愛,釉層均勻,色澤滋潤,如冰似玉,文人雅士為之贊不絕口。
五代十國時期,浙江為吳越國所割據,在上林湖等地設立了官窯,燒造專供吳越小朝廷使用和向中原進貢的瓷器。這些瓷器的胎質細膩堅硬,製作精細工整,採用先進的釉下彩繪工藝,並用金、銀、銅鑲邊,花紋裝飾,採用刻、劃、鏤、堆塑等多種手法,題材有珍禽異獸、魚、龜、花草和人物等,構圖新穎,頗具情趣。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宋朝廷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繼續監理越州窯務,直到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上林湖還在燒造貢瓷。
上林湖越窯青瓷,質優物美,名傳天下,自唐代開始,就通過明州、杭州,遠銷到朝鮮、日本及阿拉伯等地,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
15寺龍口青瓷窯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唐—南宋 慈溪市匡堰鎮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
寺龍口窯址在1998、1999年經過兩次大規模的科學發掘,發現有龍窯、作坊等遺跡及大量的瓷器,窯址在南宋時期曾燒造過一類產品,有別於越窯傳統的青釉產品,而與汝官窯卻非常相似,進而被確認為南宋時期為宮廷燒造的御用產品,從而揭開了南宋初宮廷用瓷之迷,也把越窯的燒造歷史從北宋中晚期延續到了南宋,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重要發現。
寺龍口窯址堆積厚達10米以上,一直從晚唐燒造到了南宋,這樣燒造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地層疊壓關系清楚的窯址,在迄今為止的瓷窯址考古中是不多見的,不但為越窯瓷器編年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也成為探討秘色瓷及南北、官民瓷業交流、融合的重要環節。
16永豐庫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元 寧波市中山西路北側,府橋街之南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大型元代倉儲遺址。遺址位於寧波市中山西路北側,府橋街之南。在距現存地表深1.5米處,揭露出以兩處單體建築基址為核心,並有磚砌甬道、庭院、排水明溝、水井、河道等與之相互聯系、布局相對完整的元代大型建築遺跡,同時出土有大量當時各地著名窯系的陶瓷產品與各種建築構件。通過文獻考證,可確認該建築遺跡為元代的永豐庫遺址,是當時衙署的倉儲機構。
元代永豐庫遺址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古代地方城市的大型倉儲遺址,結構保存基本完整,為研究元代倉儲類建築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考古實例,是中國城市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被評為200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17塔山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象山丹城鎮東塔山南麓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面積約1.5萬平方米。經1990年10月和1993年3月兩次發掘,清理了包括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等不同時期的文化堆積。發掘面積500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早期出土泥質紅陶豆、夾砂釜、夾炭釜等陶器,發現密集有序的單人墓葬墓葬42座,依據墓向、隨葬品及分布位置等,可將這些墓分作3組,隨葬品有泥質紅陶喇叭形圈足豆、繩紋釜、盆、缽、罐、鼎及玉塊等;中期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墓葬中有合葬現象,發現一處建築遺跡;晚期出現大量幾何印紋陶。該遺址反映出河姆渡文化與馬家浜文化交融的現象,為錢塘江以南河姆渡文化之後古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材料。
18河姆渡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浙江省餘姚縣羅江公社河姆渡村
公布時間:1982年2月23日
河姆渡遺址發現於1973年夏,是河姆渡村的農民在村東北修建排澇站時偶然發現的。聞名世界的河姆渡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堆積厚度約4米左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其中第四層的時代,經過對地層中出土的遺物的碳-14測定,確定其年代為距今約六七千年。
遺址中有一排排的木柱和板樁,很有規律的沿著小山坡呈扇形分布,這是一種干欄式的建築,其中大的長23米多,深約7米,前廊深1.3米。許多木構件上還有榫頭和卯口,說明採用了榫卯結點的技術,這是中國現已發現的古代木構建築中最早的榫卯。
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稻穀,保存較好,經過鑒定屬於栽培稻的秈稻和粳稻兩種。河姆渡遺址出士稻穀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分布范圍之廣,在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是十分罕見的,填補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史上「有粳無秈」的空白。同時出土的還有骨耜、木箱、骨鐮和木材等,都是農業生產或穀物加工的工具。這些發現證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當地的農業已經成為主要的生產部門。河姆渡遺址大量稻穀的發現,還有存在一個十分重要的意義,以往人們認為印度是亞洲水稻的原產地,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這里的水稻比印度發現最早的水稻還早了三千餘年。
河姆渡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的動物遺骨,其中有人工飼養的豬、狗、水牛等,還有野生的鹿、赤麋、漳、熊,以及在這一地區現在已經絕跡的象、犀牛等,這對探討古代氣候的演變規律和原始畜牧業的起源過程有很大的價值。
河姆渡文化的原始藝術豐富多彩,在陶器上有雕刻和堆塑的動植物圖案,有陶塑的豬、羊、人頭等,有骨雕和象牙雕作品,還有至今仍能吹出樂曲的骨哨。
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了早在六七千年前,長江下游已經有了比較進步的原始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19鯔山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餘姚丈亭鎮西嶴村鯔山東南麓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面積約5萬平方米。1980年試掘,1996年正式發掘,發掘面積350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3米,劃分為10層,文化內涵包括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商周時期,以河姆渡文化堆積為主,出土文物1000餘件。石器有斧、錛和以燧石為原料製作的小石器。陶器分夾炭黑陶和夾砂灰黑陶等,器形有釜、罐、盤、缽、豆、鼎等。多素麵,紋飾有繩紋、弦紋和錐刺紋等,另還出土河姆渡文化早期干欄式建築遺跡、大批稻穀、葫蘆、鹿角等動植物標本以及骨器和象牙器等。該遺址極大地豐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內涵,為更加全面地了解河姆渡文化的產生、生活狀況及經濟形態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❻ 小古城村的自然資源
小古城村人文自然資源豐富。歷史文化跨度自馬家浜文化至春秋戰國時期的版省文保單位小古權城遺址;與五山十剎之首的徑山寺密切相關的法華古寺;遺存的吳越文化、村落文化和現代的竹海漂流旅遊文化 , 匯聚成豐富多彩的小古城文化。林地(森林、竹林)面積 14000 余畝,森林覆蓋率達 80% 。松濤、翠竹、綠茶、清溪,勾勒出一幅神奇的自然山水畫。
❼ 西安灃渭新區規劃中的大古城村和小古城村未來是什麼命運。在兩個村緊臨阿房宮遺址而建。
應該是阿房宮遺址公園,因為兩個村建房時已經挖掉了遺址幾百米土方。計劃2015年前要建成並開放公園,說明很快就要改造。
❽ 渤海灣內的水下影像異常之謎是什麼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對地球的觀察就是如此。
隨著航天遙感技術的發展,站在天外,再來觀察我們人類生活的地球,就會發現許多地球上看不到的各種人間奇跡。
在對渤海灣衛星圖像進行解釋時,科學家發現多波段彩色合成的衛星圖像中有一清晰方正的矩影像異常,中間有一條線將其分成兩個方格。矩形影像南北長約24千米,東西寬約20千米,中心位置在大連市西北方向約79千米處渤海灣內。矩形影像異常的縱邊與子午線一致,上下底邊與緯度線平行,從經度和緯度上量恰好都合14分,這種巧合不像自然現象,而像是與人類的活動分不開的,並體現了與天文地理上的自然聯系,這種方方正正、坐北朝南的布局似乎體現了我國古代城池建築的風格。會不會是沉陷在海底的水下古城池的顯示呢?為此,科學家搜集有關水下資料,從水深圖中發現有三條淺水帶與影像三條縱邊吻合。該區附近平均水深在30米左右,三條淺水線深在10~20米之間,說明該異常為一正地形顯示,這與推測影像為古城池的解釋相一致。為了進一步探索上述推測,科學家走訪了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幾位考古專家。據他們介紹,在遼東半島和沿海島嶼曾發現過多處唐代小古城遺址和囤糧遺跡,但其規模都很小,從史料中查不出該地曾有過大型古城遺址的記載。他們認為,如系古城,規模如此之大似乎不太可能,但從影像特徵來看,圖像如此之規正,不排除人工遺跡這種推斷的可能性,建議水下驗證。
此外,科學家還走訪了有關單位,根據古地理研究,渤海灣有過多次海進海退,最後一次海進距今約六七千年左右,從當時人類的生產能力分析是不太可能完成如此巨大工程的。那麼,是否是沙俄或日偽時期偷建的水下軍事工程呢?從當時的技術水平來看,似乎完成這樣大的水下工程也並非容易,這種推斷從有關單位得到的回答也是否定的。
渤海灣內水下影像異常究竟是怎樣形成的?是海底地形地貌或海底地質構造現象的顯示嗎?如果是,這樣規則的圖形是很難用自然現象加以解釋的,亦不好斷言定論。但是,鑒於該異常位於郯廬斷裂西側邊緣,該區地震頻繁,新構造運動強烈,因此不能排除古代人類活動的人工遺跡因地殼下沉被海水淹沒形成影像異常的這種可能性。
不管目前如何解釋,對渤海這一影像異常很有必要進一步開展研究工作。如果這系人類活動遺跡的推測得到證實,無疑對研究渤海灣的形成,古地理的演化變遷和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將具有不可忽視的科學價值。
❾ 徑山鎮的歷史文化
徑山鎮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積淀豐厚。省文保單位小古城遺址的歷史文化跨度自馬家浜文化至春秋戰國;徑山萬壽禪寺為江南「五山十剎」之首;茶道從這里傳到日本,唐時茶聖陸羽在這里撰寫世界上首部茶葉專著《茶經》。佛文化、茶文化和旅遊文化正匯聚成豐厚的徑山文化。
徑山鎮生態資源豐富。山林面積12萬畝,覆蓋率為60%。江南罕見的3000畝溪灘淡竹海,杭州市區最大的人工湖——徑山湖,常年不息的中、北苕溪,鬼斧神工的同安天門……。松濤、翠竹、綠茶、清溪,勾勒出一幅神奇的自然山水畫。徑山鎮正以創建生態鎮、村為載體,大力實施生態立鎮工程,徑山鎮已被杭州市列入首批創建市級生態鎮行列,全鎮已有10個村創建區級生態村,徑山、里洪、吳山等村創建市級生態村。
徑山鎮生態旅遊、觀光特色農業發展方興未艾。國家AAA級景區雙溪竹海漂流聲譽鵲起,被譽為江南第一漂;徑山寺、陸羽泉、陸羽山莊、綠景生態園、徑山農庄、平山高爾夫球場、九龍瀑布等休閑度假項目相繼推出;國家級特色農業項目——萬頭波爾山羊基地、藍天生態農業園區,現已初具規模。作為浙江省茶葉之鄉,13000餘畝茶園被省列為無公害茶葉基地,徑山茶已獲國家工商總局原產地保護《證明商標注冊證書》。第三產業總收入超億元,其中旅遊門票收入1300萬元。2002年4月16日在徑山鎮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茶聖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