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國遺址
Ⅰ 從張掖市區怎麼去黑水國遺址
2個入口:A,坐16路公交車到明永鄉,上崖2隊下車,往北走1公里就到。B,坐臨澤或者高台的車到黑水國遺址的312線路口下車(司機都知道),往南走2公里左右即到。實話說,那裡面沒什麼好玩的,就那一段土城牆,咋也看不出個什麼來。
Ⅱ 誰知道黑水國,分享一下
大家都知道新疆有個消失了的樓蘭古國,殊不知,在甘肅也有這樣一個古國消失了,它就是黑水國。自從俄羅斯那個考古學家在這里發現並發掘後,黑水國遺址轟動了全世界。在甘州,圍繞著黑水國的傳說很多,莫衷一是。事情就是這樣滑稽,失去的東西才是美好的;熟視無睹的東西,卻往往有許多抱怨。
在張掖到臨澤縣的路上,也就是離開張掖十五公里處,有一個的古國遺址。據當地人講,老甘州在若干年前也在這個地方。由於歷史的原因,或者由於生態環境的惡化,風沙越來越大,水越來越少,一個文明就消失了。這不能不讓人徒生悲哀。從大量出土的陶壺、罐、鼎、倉、屋、井、灶和五株錢來看,它的建造應該早在西周,消失應晚於西漢。因為五株錢只有漢代才有,是漢代的流通貨幣。
我們部隊搞營房建設,我去那裡拉過沙子。當地的老百姓告訴我說,烏江及大灣一帶是甘州古文化的發源地,從黑水國古城到平原堡,再到黑河灣一帶,自古就是先民繁衍生存的福祉 。黑河從其旁靜靜流過。黑河古稱「弱水」發源於祁連山,是河西走廊最大的河流。因發洪時挾帶黑沙滾滾而來而得名。還有一說是,從非洲遷徙來的黑奴,在這里建國。但史書里沒有記載。這只不過是一種傳說而已。
我認為因黑水河命名說法比較可靠。歷史上的黑水河是一條水量很大的河。黑水國因黑河而得名,也因黑河而盛衰。有史料載,黑水國遺址很早以前是個很大的湖泊,後來逐漸乾涸,形成了一塊巨大的川地。匈奴民族移居這里,劃疆為「小月支國」國都就建在此地,《天下郡國利病書》引《杜氏通典》說,其地系張掖郡古城。《甘肅府志》稱「其地在唐為鞏肇驛。原為西城驛」。當地民眾稱之為「老甘州」或「黑水國」。黑水國遺址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10公里,分為前後兩個城郭。千百年來,黑水國幾經變化,早已湮滅,只留下殘垣新壁,神秘的傳說給人以無盡的遐思。
至於黑水國消失的原因,有一種說法,是一場戰役毀了一個綠洲。元末明初,明朝大將馮勝率軍在河西走廊圍攻守衛黑水城的元軍,將城邊的弱水河築壩截流,導致城內水井乾涸,守軍被迫棄城突圍,官兵或戰死或向明軍投降。而築壩導致弱水改道北流,致使古居延海乾涸。由於當地降水量僅為37毫米,蒸發量卻高達3706毫米,在如此乾旱的條件下,綠洲由於缺水而消失,沙漠蔓延,居民被迫外遷。
後來,我們連隊三排有一年時間在平原堡燒磚,我經常來送信,來回都要經過此地。故對黑水國遺址有過多次考察,深知文明與人一樣,是很脆弱的。生態環境的惡化是黑水國消失的主要原因,我曾在這里做過一個試驗,將一個生雞蛋埋在沙堆里,有二十分鍾就能熟。乾旱、少雨,空氣蒸發量大,不適合於人居住。黑水國很可能就是這樣消失的。戰爭破壞不足以說明問題,因為破壞了還可以重建的。沒去過的人可能不知道,那裡的沙塵暴是非常厲害的,一場沙塵暴摧毀一個小城市,不足為奇。1976年,我們部隊正在施工搞營建,沙塵暴突然間來了,霎時黑了天,伸手不見五指。我們以為要下暴雨,其實一點雲彩也沒有,全是沙塵,遮空蔽日,狂風大作。我們的軍帽被颳走了,行走時站不住腳。就是那一年,民樂縣有七十多個小孩子被颳走,不見蹤影。後來發現出去幾十里路,有的被刮到水渠里,有的被刮到山腳下,還有的被掛在樹上。至於牛羊刮死的更多。狂風過後,你即便躲在被子里,臉上也要蒙一層細沙。所以,張掖人傳說的一個老人吆喝:「賣棗,賣梨!」隋朝的韓將軍悟出是要「早離開」,是有一定道理的。
由此來看,一個城池或小國家,也是非常脆弱的。生生滅滅,建里了毀,毀了建。有生就有滅,原本是這樣容易。當然,有些生態災難是人無能為力的,大自然要摧毀一個城市,誰都擋不住,唐山大地震不就是嗎?但有些城市的毀壞,是人為的,是人自掘墳墓,比如,破壞了環境,缺水,污染等,都可以摧毀一個城市。因此,每次來這里,都有一番感慨,也不免有些憂傷。
黑水國,一個遙遠的夢;
黑水國,一個被大漠吞噬的文明古國;
黑水國,一個憂傷的記憶。
Ⅲ 張掖古城的歷史
張掖,別稱甘州,西漢時設置郡,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絲綢之路"上進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驛鎮。 張掖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山川秀美,民風淳樸,水草豐美,素有"金張掖"的美譽。
張掖歷史悠久,據在市境內黑水國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等文物證明,早在上古時代,人類就在這里過著狩獵、游牧的生活。張掖在遠古屬雍州之地,夏商時為羌族所居。周時,戎、狄兩族在這里居處,春秋戰國時期烏孫、月氏人在這里繁衍生息。戰國時建立城邑,修築長城,今張掖一帶還留有秦長城遺址。後烏孫被月氏趕走遷逃新疆的伊犁,張掖歸"控弦者可一二十萬"的月氏族所屬。月氏都城(今民樂永固城)它與昭武城(今臨澤縣境內)當年同是月氏聚居在黑河兩岸的中心城市。漢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6年),擁有幾十萬強兵的匈奴冒頓單於擊敗了月氏人;張掖成為匈奴之中右賢王的領地。匈奴占據後,不斷進行掠奪,破壞了匈漢的友好往來,割斷了漢王朝同西域早已存在的關系。公元前121年由漢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戰敗匈奴後始設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而得名。
自漢唐以來,張掖就成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中原通往西亞東歐各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要沖。由於地理環境優越,自然條件好,物產豐富,自古就有"塞上江南"、"金張掖"的美譽。張掖市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為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張掖,武威)之一,歷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活動中心。張掖曾是北涼國的國都、行都司的首府、甘肅省省會和歷朝諸代設州置府的治所,素有"塞上鎖鑰"之稱。市內漢明長城、歷代石窟、寺民、碑塔、古城、烽隧、墓葬群星羅棋布。大禹導弱水入合黎,老子騎青牛入流沙,周穆王乘八駿西巡會見西王母的傳說,張騫、班超、法顯等都曾途經張掖前往西域,隋煬帝於609年在張掖曾召集西域27國君主使巨,召開了"萬國博覽會",唐玄奘經張掖去西天取經,馬可·波羅旅居張掖一年等歷史傳說和記載,使這塊土地更加神奇。創建於魏晉時期的馬蹄寺、金塔寺,保存著文物價值極高的雕塑、壁畫
Ⅳ 張掖哪裡好玩啊
名景點:丹霞地貌、張掖濕地公園肅南馬蹄寺、張掖大佛寺、張掖木塔寺、山丹軍馬場、山丹新河驛、張掖甘泉公園、張掖河西學院、張掖鎮遠樓、肅南康隆寺獵場、張掖森林公園、張掖東大山 、龍首山、道巷廟、甘州古塔、諸葛樓、東山寺和西武當、黑水國遺址及漢墓群、許三灣城及墓群、牘侯堡、民勤會館。 張掖市名勝古跡眾多,旅遊資源豐富,人文景觀奇特,造型各異的古建築,構建精巧,絢麗多姿,古有"一湖山光,半城塔影,葦溪連片,古剎遍地"之美景。有大佛寺、西來寺、土塔、鎮遠樓、山西會館、明糧倉等古代建築,黑水國遺址、漢墓群、古城牆、長城烽燧等歷史足跡;還有甘泉公園、沙漠公園、黑河山莊、大野口自然風景區等融南國秀色與塞外風光為一體的絢麗的自然景觀。其中,隋代木塔、明代鎮遠樓、黑水國遺址等古跡享譽中外,特別是保存完整的西夏大佛寺,以其精湛的建築藝術和現存全國最大的室內卧佛名揚海內外,大佛寺卧佛身長35米,為全國室內卧佛之最,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市博物館館藏《大明三藏聖教北藏》為目前國內保存最為完整的明代官版初刻初印佛經。其中600卷《大般若波羅密多經》,用泥金書寫繪制而成,歷史、藝術價值較高,有"張掖金經、國之魂寶"之美譽。市中心鎮遠樓造形雄偉、比例協調,可與西安鍾樓媲美;高32.8米的隋代九層木塔,結構精巧、蔚偉壯觀,歷來被視為古城之象徵。 張掖主要旅遊景點:馬蹄寺·大佛寺 ·張掖 ·木塔寺 ·張掖丹霞地貌 丹軍馬場 ·山丹新河驛 ·甘泉公園 ·河西學院 ·鎮遠樓 ·肅南康隆寺獵場 ·張掖市森林公園 ·東大山 ·龍首山 ·道巷廟 ·甘州古塔 ·諸葛樓 ·東山寺和西武當 ·黑水國遺址及漢墓群 ·許三灣城及墓群 ·牘侯堡 ·民勤會館 . 著名的旅遊區:山丹軍馬場聞名遐邇,構畫出獨具西部特色的絢麗畫卷,它位於張掖地區山丹縣南55公里處的祁連山區大馬營草場,是目前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亞洲規模最大,世界第二大馬場。 山丹軍馬場地勢平坦,水草豐茂,夏季綠草如茵,冬季一片金黃,是馬匹繁衍、生長的理想場所。早在三千多年前,這里就已養馬。自西漢以來,這里以當地蒙古馬為基礎,又引進了各種西域良馬,雜交培育出的山丹馬馳名天下,這里遂成為歷代皇家軍馬養殖基地,經久不衰。山丹馬體形勻稱,粗壯結實,雄健膘悍,耐粗飼,適應性良好,速度和持久力俱優,是馱、乘用的良驥,目前共有一萬多匹馬,遊客到大馬營後,繼續東行50公里到軍馬場一游,可舉行騎馬旅遊、野營,參觀賽馬或馬術表演,並游覽自然風景名勝。 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張掖市,古為河西四郡之一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張掖,在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的滋潤下,孕育了廣袤的綠洲,方才孕育了河西走廊文化。境內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有著美不勝收的原生態城市濕地,氣勢磅礴的彩色丹霞地貌,中國最美的油菜花海,亞洲最大的萬匹軍馬馳騁,獨特裕固族風情, 祁連山草原風光,沙漠冰川奇景……雪山、冰川、森林、草原、湖泊、碧水、沙漠相映成趣,既具有南國風韻,又具有塞上風情,所以有「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當江南」這樣的佳句。 最近,這里發現了鮮為人知的地貌景觀——張掖祁連山丹霞地貌群,迄今已發現的丹霞地貌群坐落於祁連山北麓,以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白銀鄉為中心,東經99°30』~100°20』、北緯38°;40』~39°10』之間,海拔高度在2000米至3800米之間,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約5~10公里,分布面積在300多平方公里以上。數以千計的懸崖山巒全部呈現出鮮艷的丹紅色和紅褐色,相互映襯各顯其神,展示出「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奇妙風采,把祁連山雕琢得奇峰突起,峻嶺橫生,五彩斑斕,當地少數民族把這種奇特的山景稱為「阿蘭拉格達」(意為紅色的山)。 張掖丹霞地貌位於臨澤倪家營南檯子村,距張掖市40公里。在方圓一百平方山地丘陵地帶,有造型奇特,色彩斑讕,氣勢磅礴的丹霞地貌。丹霞是指紅色砂礫岩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這里的丹霞地貌發育於距今約200萬年的前侏羅紀至第三紀。 張掖丹霞地貌分布廣闊,場面壯觀,造型奇特,色彩艷麗,是我國乾旱地區最典型和面積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觀,具有很高的科考價值和旅遊觀賞價值。張掖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在臨澤、肅南兩縣境內,面積達300多平方公里以上,是中國丹霞地貌發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層級錯落交替、岩壁陡峭、氣勢磅礴、形態豐富、色彩班斕而稱奇,有七彩峽、七彩塔、七彩屏、七彩練、七彩湖、七彩大扇貝、火海、刀山等奇妙景觀。 編輯本段特色小吃張掖的小吃也比較有名,比如有搓魚子,拉條子,臊面,釀皮,炒炮,揪面片, 魚兒粉本地小吃,還有諸如蘭州拉麵,,燜羊肉,羊肉燜卷子,雞肉燜卷子,新疆烤羊肉串,四川麻辣燙,陝西肉夾饃等等,在保持傳統口味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張掖特色,保證讓你吃得回味無窮。除此之外,張掖的豆腐腦,灰豆湯,醪糟,馬場酸奶等特色飲品也是張掖人民的最愛。在張掖,只要是席宴,都會上一道特別的名為「西北大菜」的菜餚,香香的扣肉下是一個個象徵吉祥意義的肉丸子和豆腐丸子,旁邊點綴著嫩香的炒雞蛋和木耳以及翠綠的青菜,美味無比。還有張掖的鹵肉,鹵雞爪等各種鹵味,張掖的涼粉,魚兒粉等小吃,都會讓人在這個城市流連忘返。由於地處西北,光照充足,使得這里的瓜果多而且甜,每年夏秋兩季整車的瓜果被運往外地,為張掖人增加了收入。張掖最有名的要數葡萄酒了,由於張掖的緯度和法國極為相似,具有和法國一樣的釀制葡萄酒的自然條件,而且張掖的葡萄酒歷史也是比較悠久的,著名的詩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說的就是古代的敦煌。如今有濱河集團國風葡萄酒公司的干紅葡萄酒已經成為國宴用紅酒,甘肅祁連葡萄酒業的冰白葡萄酒也獲得世界級大獎,是我國冰白葡萄酒的旗幟!
Ⅳ 甘肅有哪些風景奇特的旅遊區
大佛寺
位於張掖市西南部,創建於西夏永安元年(公元1O98年),原名迦葉如來片寺,是甘肅省境內最大的西夏建築遺存。現存建築有大佛殿、藏經閣、土塔三處。大佛殿高33米,面闊9間,規模宏大,內有釋迦牟尼的側身像,即大卧佛,卧佛為木胎泥塑,金裝彩繪,全身…
木塔寺
位於張掖市縣府南街,現張掖中學校園內,原名為萬壽寺。初建於北周,後經隋、唐、明、清歷代重修,現存木塔重建於 1926年,是張掖市五行塔之一。塔高九級,每級八角上有木刻龍頭,口含寶珠,下掛風鈴。其建築技巧集木工、鐵工、畫師技法於一體。塔主…
鎮遠樓
鎮遠樓俗稱鼓樓,位於張掖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於此,是河西走廊現存最大的鼓樓。樓於明正德二年(1507年)建在一座磚包的高台上,台基寬32米,高9米,基座至樓頂30多米。樓為三層木構塔形,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結構精巧,造型雄偉壯觀。基座有「十…
馬蹄寺
位於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因傳說中的天馬在此落有馬蹄印而得名。是集石窟藝術、祁連山風光和裕固族風情於一體的旅遊區。石窟始建於北涼,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觀音洞七處組成,共有70餘處窟龕。 其獨特之處在於千佛洞有500…
山丹軍馬場
即祁連山區大馬營草場,位於張掖地區山丹縣南,是目前亞洲規模最大的馬場。山丹軍馬場地勢平坦,水草豐茂,是馬匹繁衍、生長的理想場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養馬歷史。山丹馬是以當地蒙古馬和西域良馬雜交培育而出的,體形勻稱,粗壯結實,雄健膘悍,耐粗…
山丹新河驛
山丹新河驛,位於山丹縣城東南20公里處的漢明長城腳下,是新建成的旅遊景點。山丹縣內長城遺址保存完好,312國道穿越城牆豁口,東西兩邊城牆綿延,新河驛即位於長城與公路交叉口2642號里程碑以東2.5公里處。這里曾是明清時期的古驛站,現存遺址為一正方形土…
肅南康隆寺獵場
位於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康樂區紅石窩鄉境內,距肅南縣城80公里,距張掖市91公里。場區面積2400平方公里,是甘肅省對外開放的三大國際狩獵場之一。獵場主要由高山裸岩、高山灌叢和森林草原組成,海拔在2000——4500米之間。康隆區草原豐茂,天然林參天蔽日,…
道巷廟
亦稱老君庵,位於東街道德巷底,建於清代。整個建築有山門,老君殿,三霄殿,喜神殿,大乘閣。雖不是金瓦紅牆,但有造型奇特的與老君殿正對山門、建於高達一米多的土台上為一攢尖頂八勢亭樓。殿前連有卷棚,殿內塑有捧卦盤騎青牛的老君像。這是道教獨有的…
甘州古塔
《甘州府志》載:「一城山光,半城塔影,連片葦溪,遍地古剎」,這是張掖的特有風貌;那一座座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塔,干姿百態,煞是壯觀。張掖是絲綢之路的重鎮。佛教傳入我國後,很快興盛起來。佛寺林立,佛徒眾多,晨鍾暮鼓,香煙燎繞,頗引一些虔誠…
諸葛樓
座落於張掖青年西街。始建於何時無考。整個廟宇建築別致,走進大門,迎面是一座三間大殿,四面有迴廊相通,雕梁畫棟,庄嚴肅穆。諸葛樓建於土墩上,木構歇山脊頂,高樓沖凌霄漢,是宋元向明清過渡的風格。殿內正面是諸葛塑像,身穿八卦服,手執羽扇,莊重…
東山寺和西武當
東山寺位天張掖城東三十餘華里的合黎山中,是晉代著名學者郭荷的隱居處。有門、有院、有殿、卻無僧、無道。全靠香客和游山玩景者維護殿堂的安全。殿堂雕梁畫棟,裝飾豐富多彩,特別是殿頂上「二龍戲珠」、「三星高照」的雕塑,造型別致。門額上書寫「靈宮…
黑水國遺址及漢墓群
位於張掖西北12.5公里處。南北長15公里,東西長10公里,是新石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內有漢代墓葬群,約4平方公里。多數墓葬已被沙埋沒,凡未被沙漠埋沒者,大部分已在解放前被盜掘。1956年國家地質勘查隊進行勘查後,認定遺址底…
許三灣城及墓群
許三灣城及墓群位於甘肅省高台縣新壩鄉許三灣村,為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至唐代(公元618年-907年)遺址。許三灣城址平面為方形,城東西長66米、南北84米,南面開門,有瓮城。城內有建築基址。城周圍有墓群三處,有帶礫石封土的墓葬3000…
牘侯堡
位於張掖城東南15公里處的鹼灘鄉新溝村,建於漢代。途經新溝,舉目東望,巍然而獨存者即為牘侯堡。相傳匈奴鑄金人祀天於此。牘侯堡平面近方形,南北長172米,東西寬152米。牆殘高6米,底寬6.8米,頂寬5.5米,以北垣最為完整。四角有園形角墩,直徑底8,…
民勤會館
在張掖二中院內,是一座古典寺院建築。是民勤縣商人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作為聚會議事祭神的地方。大殿是會館的主體建築,古樸斗拱,保存完整。在一條中軸線上分布著大殿,陪殿,廂房,鍾鼓樓,牌坊等,既對稱,又陪襯,高低錯落,氣勢雄偉。構成了…
文殊山石窟
文殊山石窟位於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祈豐鎮,是一處規模較大的佛教石窟群。始建於北涼時期(401年-433年)。洞窟依山勢開鑿於文殊山前山和後山的崖壁上,分布於南北1.5公里、東西2.5公里的范圍內。現存窟龕100多個,其中有早期中心柱窟8座,禪…
山西會館
位於張掖市小南街,是清雍正八年(1730年)山西客民趙世貴、趙繼禹、張朝樞等建。張掖是古絲綢路上商貿雲集的重鎮,從山西、陝西等地來的客商,在張掖開辦了幾十家大商號,他們為了鞏固和擴大自已經營的實力范圍,於是結幫會、設會館,將始建於雍正二年的關…
張掖市森林公園
張掖森林公園地處河西走廊綠州平原中部,處於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北面有遠景龍首山當戶,在北部田園村舍環圍,南面遠景祁連茫茫,中景沙丘連綿,而南面九龍江沙棗林鬱郁蔥蔥,園內沙灘、陽光、森林、湖水等緊靠市區,自成天地、環境優雅、意境深遂、是理…
四善橋
座落在張掖城北門外。取義於財、官、丁、壽四善,清嘉慶初年提督蘇寧河建造。是護城河(亦稱城壕)上的一座下有青石構築底座,上有牌樓的石孔拱橋,甚為壯觀。這座橋有石雕,上刻龍虎互相搏鬥、獅子滾綉球以及梅蘭菊竹等圖案。這些浮雕均衡相稱,刀工粗放,…
東大山自然保護區
東大山自然保護區是河西走廊北山的一部分,東經100度45分-100度51分,北緯39度0分-39度04分,距張掖市城東30km處,呈西北西走向。東大山是中生代以來發育成的斷塊山,屬阿拉善台塊的一部分,在大地貌上具有斷塊山的一般特徵。保護區各類森林是河西走廊北山…
黑河流域自然保護區
位於甘肅省高台縣境內,東經99度23分-100度06分,北緯39度15分-39度49分,面積48.53平方公里。黑河流域中游,地勢平緩,水源充足,並建有多座水庫,成為鳥類理想的繁殖越夏、越冬地和遷徙停歇地。其主要保護對象為候鳥及其自然生態系統。區內多人工林及沙…
屋蘭古城
古張掖郡轄十縣,屋蘭即為其中之一。屋蘭亦作屋闌。《甘州府志·風俗》稱:「屋闌今屋笆也,西漢以名縣,東漢晉魏訛闌(蘭)。《漢書地理志》記載:張掖郡有屋蘭縣。《讀史方輿紀要》上說:「其位置在張掖縣東北,東與漢張掖縣相鄰。屋蘭得名自當地居民的稱…
龍首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甘肅省山丹縣境內,東經100度55分-101度,北緯38度55分-38度58分之間,面積25.6平方公里。龍首山為河西走廊北山的一部分,海拔在2100-3439米之間,氣候屬大陸性荒漠氣候和大陸性草原氣候。 其主要保護對象為青海雲杉及其森林生態環境。區內…
西來寺
座落在張掖城內西南隅,今西來寺巷。據《甘州府志》載:此寺建於明朝,它前身為慈雲精舍,是普覺靜修國師阿扎木蘇(西土人)所創。國師念甘郡自育無番藏經,奏請當朝康熙皇帝准頒紅字藏經108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他將自己的住房慈雲精舍改為寺。建…
聖容寺
位於縣城西南隅,始建於明洪武初年,成化初年內縣城東北移建今址。寺內占建築群結構精巧,色彩斑斕,古樸典雅,雍榮華貴,其斜面與平面上繪滿了佛像和雲彩,栩栩如生,各具特色,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1981年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郎廟
座落在張掖青年東街。解放前設甘泉鎮公所,縣民眾教育館,現改建為張掖市食品公司。廟內,東有清源殿,西有武烈宮,明天順三年(1459年)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公輸殿(即魯班廟),在武烈宮西,祖師廟在武烈宮東。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建。清康熙…
八硅墓營
八硅墓營在民樂縣東南15公里處。東為山丹霍城古址,西為背背山,簸箕凹山,亂疙瘩山等5個丘陵,布滿古墓。沿山腳為土穴墓,少數為子母磚室墓和埋葬兒童的瓮棺葬。墓室平面呈長方形,券頂,單室。出土彩繪木器有車,塔,案,陶器有罐,耳杯,鼎,銅器有弩機…
甘泉公園
位於張掖市縣府北街北端,始建於1984年,佔地面積299畝。南北中軸線上各開一園門。南門為正門,前接縣府北街,北門前臨環城北路,兩門內由寬甬道連通。甬道上,南連蔭牆,北建拱橋,東西二湖在橋下相通。進南門後,左側(西)有草坪、花苑、噴泉及方塘,塘北…
紅崖山水庫
位於石羊河下游,是沙漠地區座中型窪地蓄水工程,也是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水滿時節,碧萬頃,庫底游魚淺翔,水面眾鳥棲戲,大漠環綠水,青山映碧波,瀚海明珠令人心曠神怡。近年又興建了海濱娛樂城、歌舞廳,開辦遊艇、沙灘浴等服務項目。水庫周圍綠林蔭…
Ⅵ 作文:黑水國的故事,不少於400字,不多於450字
風從黑水國吹來
春天的風,不僅吹開了封凍的季節,也吹開了歲月的傷口。眼前的黑水國遺址,已被時光的風吹瘦了身軀,吹乾了淚水,吹成了一片廢墟。
透過被沙礫圍困的殘垣斷壁的牆體,我彷彿看到深藏在它心底的那份悲涼。千百年來,這座淡出人們視線,沉默在地母懷中的廢城,蜷縮著傷痕累累的軀體,在黑河臂彎里,觀河水狂歡,聽清風嘶鳴,任風沙侵蝕,任時光磨礪。
這里的一粒粒沙子,一片片碎瓦都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它的沉寂是被歲月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它的蒼涼是被時光打磨得失去了原貌和應有的風度。
風再次捲起地上的沙塵,土黃色的沙礫順風抖瑟,相偎在一起低聲喘息。那氣息里分明有一股來自穿越時空的味道。我嗅著那股氣味,一腳踏進了千年前的黑水國古城。
腳下青灰色碎石瓦礫,似乎留有秦漢的氣息,枯樹朽木彷彿還沉浸在昔日那繁華的宮殿里做春夢呢。這里的一切都像陷在歷史的最深處。眼下的一塊碎石,一片爛瓦,一根朽木,一粒沙子,都結滿了歲月的傷疤,散發著古老的氣息,也稀釋著我的一腔愁緒,滿腹疑惑和種種的不解……
對於黑水國消失的原因,有多種傳說,一種說法是紛繁的戰役毀了一個綠洲。據說,元末明初,明朝大將馮勝率軍在河西走廊圍攻守衛黑水城的元軍,將城邊的弱水河築壩截流,導致城內水井乾涸,守軍被迫棄城突圍,官兵或戰死或向明軍投降。而築壩導致弱水改道北流,致使古居延海乾涸。由於當地降水量稀少,蒸發量又很高的自然條件,使綠洲由於缺水而消失,沙漠蔓延,居民被迫外遷。
另一種版本是,隋朝大將韓世龍駐扎此城,一天黃昏,一位皓發白須的老人來到古城,兩手空空,卻沿街叫賣「棗」「梨」,呼叫過街,便杳然消失。人們大惑不解,報知韓將軍,韓世龍覺得奇怪,反復思量,便悟出是神仙指點,須要「早離」。於是當機立斷,率領軍民連夜棄城而去,果然半夜狂風大作,摧城拔屋,一夜之間,城池便被風沙掩埋。
我們無法考證傳說的真實性,只能讓傳說加深歷史的厚重感。
我想,不管哪種傳說,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河西走廊一帶的羌、突厥、月氏、黨項、匈奴民族紛爭史中,對於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一切的文明都是不堪一擊的。一座城池,連同它輝煌的建築,或許在短短的幾日內就會被連根端走。所以,在歷史的版圖中也只能留下了一個空洞的名字,正如我們今天看到的黑水國。
黑水國的神秘消失,留給世人無法揭曉的千古之謎。
傳說,從前有一個牧羊人在黑水國附近放羊,他的牧羊犬每天一到黑水國就不知去向,牧羊人覺得非常奇怪,想弄個明白。有一天,他悄悄跟隨牧羊犬到了殘破的城垣下,只見牧羊犬鑽進了一個水洞,他試探著慢慢跟了進去。牧羊人心中忐忑不安地向前窺視,突然,他的眼前出現了一道道金光,牧羊人驚呆了。洞里像一座宮殿,每一道門里都堆滿了金銀財寶,他欣喜若狂地一直走,走到第九道門,也是最後一道門時,只見正中方桌上擺著一枚金月亮,牧羊人環視洞內,他無法帶走這么多金銀財寶,只想把金月亮帶回家。他將雙手在羊皮襖衣襟上反復擦拭,怕他不潔的手玷污了尊貴的金月亮。可當他慢慢靠近桌子,雙手剛觸到金月亮時,室內頓時一團漆黑,怎麼也找不到出口。無奈,他只好放下金月亮,室內霎時又恢復了光亮。
牧羊人出洞後,做夢都想取回金月亮。當他第二天再來這里,風埋沒了一切,眼前卻出現的是亂石沙丘和廢棄的城池。
傳奇的故事給了人們無邊的想像。在這座神秘的城池裡究竟還藏有多少秘密?這是至今人們無法探尋的答案。
傳說終究是傳說,但傳說證明了一點,那便是黑水國曾經的繁榮和奢華。
又一陣風吹來,捲起地上的沙塵,頓時,城池內一片迷茫。突然,我的眼前浮現出了金碧輝煌的宮殿,雕梁畫棟的樓閣亭榭,庄嚴肅穆的佛塔以及建築別致的庭院。恍然間,我擁擠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於琳琅滿目的店鋪內,感嘆西域的珠寶玉器,欣賞中原的綾羅絲綢,我與身著皮襖腳蹬氈靴的異族人討價還價,我為手牽駱駝、金發碧眼的商人引路,我與浩浩盪盪的中原使者擦肩而過……
「哎,快來看,這可是一塊難見的古董。」我從夢幻中醒悟,眼前仍是廢墟一片。我俯下身子,將兩片灰色的瓦片放在一起,撫摸著它身上清晰的紋理,我感到了時光的久遠,歷史的厚重,還有漸漸遠去的足音。
我撿起地上兩片瓦,它邊緣的子母套扣仍然顯得圓潤光滑,我輕輕把它們並放在一起,將套扣合攏,便成為一塊無縫的長方體瓦塊。猛然間我聽到了一陣陣吆喝聲,還夾雜著叮叮當當的敲打聲,彷彿是有人在此夯築城牆,上樑鋪瓦。我起身環視四周,城池中除了我的同行者,只有被風吹起的沙堆,被陽光溫暖的瓦礫,剛才的聲音被風捲起帶走了。連同我的幻覺……
風走了,我明白它是時光的風,它是來自遙遠的故國的春風。在逆光的視野里,它輕輕的腳步,為我以及探尋它秘密的人們,留下了無數動感的暖意。
走出城池,風,用它的手掌撫平了時光的皺紋。黑河岸邊的草木漸漸泛起了綠意,春風,正在播種著田野,耕耘著希望……
Ⅶ 作文:黑水國遺址500字
黑水國遺址
黑水國遺址位於張掖西北12.5公里處,南北長15公里,東西長10公里,是新石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內有漢代墓葬群,約4平方公里。此次發掘對研究黑水國遺址歷史文化價值有重要作用。
相傳西漢以前匈奴移居這里,劃疆為小月氏國國都。因當地人
稱匈奴為「黑匈」,故稱為「黑水國」。按《天下郡國利病書》引《杜氏通典》說,其地系漢時張掖古城。《甘州府志》稱:其地在唐為鞏筆繹,元為西城驛,明則稱小沙河驛,當地人呼之為「老甘州」或「黑水國」。《擾新記程》載:「隋朝韓世龍守黑水國駐此,有古壘四,去後一夕為風沙所掩」。
黑河古稱「弱水」發源於祁連山,是河西走廊最大的河流。因發洪時挾帶黑沙滾滾而來而得名。黑河水量充足,自古就是河西農田灌溉的主要水源。
黑水國因黑河而得名,也因黑河而盛衰。黑水國遺址很早以前是個很大的湖泊,後來逐漸乾涸,形成了一塊巨大的川地。匈奴民族移居這里,劃疆為「小月支國」國都就建在此地,《天下郡國利病書》引《杜氏通典》說,其地系張掖郡古城。《甘肅府志》稱「其地在唐為鞏肇驛。原為西城驛」。當地民眾稱之為「老甘州」或「黑水國」。黑水國遺址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10公里,千百年來,黑水國幾經變化,早已湮滅,只留下殘垣新壁,神秘的傳說給洲人無盡遐思。
Ⅷ 甘蕭省有什麼歷史遺跡
莫高窟:位於敦煌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
敦煌古城:位於敦煌市至陽關公路的南側大漠戈壁
嘉峪關關城:位於嘉峪關市區西南6公里處
玉門關:位於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
甘肅漢長城遺址:西起今敦煌市西端的灣窯墩,沿疏勒河經後坑子、玉門關、大月牙湖,由三個墩人安西,過西湖、望火堡、布隆吉、橋灣,穿玉門市北石河沿岸,進金塔後沿弱水北通居延。另一路從金塔順黑河經高台、臨澤、張掖、山丹,過永昌、民勤、武威、古浪、永登等地,渡黃河入寧夏
陽關:位於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
張掖大佛寺:位於張掖城西南隅
榆林窟:位於瓜州縣鎖陽城鎮
河倉城:位於敦煌西北60公里處的戈壁灘中
炳靈寺石窟:位於永靖縣西南約四十公里處的積石山的大寺溝西側的崖壁上
鎖陽城遺址:位於瓜州縣鎖陽城鎮
破城子遺址:位於瓜州縣鎖陽城鎮常樂村西
黑水國遺址及漢墓群:位於張掖市西北12.5公里處
永泰古城:位於景泰縣寺灘鄉
驪靬古城:位於金昌市永昌縣(今焦家莊鄉者來寨)
駱駝城遺址:位於張掖市高台縣駱駝城鄉永勝村西3公里處
懸泉置遺址:位於敦煌市甜水井東南2公里吊吊泉溝口西側
Ⅸ 求張掖一日游,含丹霞地貌,大佛寺,和黑水國遺址的旅遊路線和攻略
你的想法過於激進,這三個地方是一天是走不過來的更不要提游覽。大佛寺位於市區,丹霞公園位於據市區西南方向25公里,黑水國遺址據離市區西北方向12.5公里,三者之間沒有貫通路線可以鏈接。樓主還是舍取一下吧,大佛寺匹配其他任意一個景點是可行的,按照你的時間要求只能打車了。
Ⅹ 黑水國指的是什麼地方
黑水國位於甘肅省張掖市城西10公里處,黑河從其旁靜靜流過。歷史上匈奴民族移居回這里,劃疆答為「小月氏國」國都就建在此地,當地民眾稱之為「老甘州」或「黑水國」。黑水國因黑河而得名,也因黑河而盛衰。
黑水國因黑河而得名,也因黑河而盛衰。黑水國遺址很早以前是個很大的湖泊,後來逐漸乾涸,形成了一塊巨大的川地。匈奴民族移居這里,劃疆為「小月支國」國都就建在此地,《天下郡國利病書》引《杜氏通典》說,其地系張掖郡古城。《甘肅府志》稱「其地在唐為鞏肇驛。原為西城驛」。當地民眾稱之為「老甘州」或「黑水國」。千百年來,黑水國幾經變化,早已湮滅,只留下殘垣新壁,神秘的傳說給洲人無盡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