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故城遺址
Ⅰ 齊國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建在什麼地方
臨淄,作為齊國故都,擁有豐富的齊文化資源,2016年2月,佔地23250畝的齊國故城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將開工建設,預計2019年底將建設完工;囊括「一城二十館」的齊都文化城項目已投入運營。其中臨淄古玩城、東孫戰國墓展館及16個民間主題博物館已建成投用。足球博物館已開放試運行,齊文化博物院展陳2016年也將與廣大遊客見面;除此之外,淄河河道治理項目、齊城文化園項目也將於近期開工建設。屆時,齊國古都旅遊觀光客流將有望重現春秋戰國時期「揮汗如雨」的勝景。齊都
Ⅱ 齊國故城遺址公園修建在什麼地方
齊魯網淄博10月31日訊抄(淄博台 孫傑襲 王喬)據山東廣播電視台新聞中心《山東新聞聯播》報道,淄博臨淄齊國故城考古遺址公園項目日前獲得國家文物局立項批復,今年12月開始進入施工階段,預計用三到五年時間,拓展殉馬坑、打造城牆保護展示區,冶鑄遺址保護展示區等十多個展示保護點,投資規模將達到7000萬元。目前,率先列入拓展開發規劃的臨淄東周殉馬坑,將在明年通過復原的形式將主墓和其餘深埋地下的500多匹殉馬全面向遊客展現。
Ⅲ 關於臨淄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的導游解說詞
臨淄,是我國古代東方歷史名都。從西周初年姜太公封齊建國,經春秋桓公稱霸,戰國威宣稱雄,開創稷下學宮,倡百家爭鳴,至西晉廢齊,臨淄作為諸侯王國的都城累計 1300 余年。戰國時,臨淄城中 7 萬戶,「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聯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西漢時期,臨淄仍是一個「有戶十萬,市租千金,人眾殷富,鉅於長安」的天下名都。
姜太公、齊桓公、管仲、晏嬰、司馬穰苴、齊威王、孫臏、田單等聖君明主、賢相良將,都曾在這里施展過他們的雄才大略,為齊國歷史,為中華民族的歷史譜寫了輝煌的篇章;為齊文化,為華夏文化增添了燦爛的光彩。
兩千多年過去了,那宏偉華麗的宮室台榭雖不復存,但齊國故城垣和宮殿台基依然存在,故城內外還聳立著 150 多座齊王和名士陵墓。齊國故城人為景觀薈萃,文物古跡聞名遐邇,地上地下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文物,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美譽。國家已經採取了多種保護措施,市、區人民政府充分利用齊文化,發展文物旅遊事業,建起了既有文物價值,又有觀賞游樂性的文物旅遊景點,如仿城堡式的齊國歷史陳列館、東周殉馬館、臨淄石刻藝術館、齊故城排水道口、孔子聞韶處等,形式各異,各具特色。僅從十幾處文物景點便可窺視到泱泱大國之風貌,領略那昔日霸主之雄風。
我們先來看一下齊國歷史博物館。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式的建築是齊國歷史博物館,是全國十大異型博物館之一。它是以齊國故城大、小相銜接的形式而建,建築面積 2600 平方米,設有東、南兩個拱形圓門,門楣上嵌有「齊瓊元府」四個金文大字,意思是「收藏陳列齊國精美瑰麗珍寶的第一府地」。其內部裝修取漢代風格,古樸典雅,別具一格,使陳列內容、形式與外部環境、室內氣氛交相輝映,渾然一體。
大家先來看序廳。我們首先看到的是齊長城的照片。齊長城是我國最古老的長城之一,修建於公元前 480 年到公元前 500 年左右,它從平陰縣的防門開始,綿延東行,到膠州市小珠山入海,全長一千多里。
序廳的中間聳立著三根直徑為 0.6 米的巨型原木,頂端鑲嵌著對角線為 1.2 米的菱形不銹鋼圖案,粗糙的原木與精緻的圖案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寓意深刻。它是齊國歷史博物館的標志物,也是古「齊」字的象徵。
序廳的第三大部分是齊國地理位置圖,這是一張春秋時代晚期的齊國地圖,高 3.5 米,寬 6 米,防漢代漆畫製作,古樸典雅,做工精細。齊國地處黃河下游,華北平原的東部,東至黃海、渤海,西至黃河,南到沂水的穆棱,北到無棣,方圓二千餘里,疆域佔山東省的大部分地區。
接下來我們看先齊時期展廳。先齊時期陳列內容為五大部分, 15 個展廳,既突出了歷史,又突出了文物,形成了齊國歷史陳列序列。下面我們先從先齊時期看起。
在齊國還沒有建立之前,在臨淄周圍已形成了豐富的古文化,目前發現最早的是後李文化,因為是 1990 年在臨淄後李官莊發現的,所以叫後李文化,距今 8300----7300 年,它是早於北辛文化千餘年的一種文化。這些文物都是從後李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主要特點是造型古樸,質地松軟,以夾砂紅陶為主,紅褐色占絕大多數。生產工具多為蚌器,石器少見。
大汶口文化是由北辛文化發展而來, 1959 年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泰安大汶口而得名,距今 6500 年 --4500 年,社會已進入父權制。陶器以紅陶為主,也有灰、黑陶和少量硬質白陶,手工為主,晚期出現輪制,造型較規正。生產工具以磨製石器為主,骨、角、牙器也多而精緻。 1973 年臨淄薛家遺址出土紅陶、灰陶等大汶口文化陶器多件。
以後,大汶口文化又過渡到了龍山文化,這個場景就是龍山文化時期齊地的先民們在生產和生活時的情景。下面我們詳細了解一下龍山文化。請大家繼續參觀。
龍山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一種文化。 1928 年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所以稱龍山文化,距今 4500 年 --3900 年。臨淄地區已經發現了 12 處龍山文化遺址,其中最大的是桐林田旺遺址,面積 50 萬平方米。這幅照片就是遺址的地層剖面圖,上面劃分的層次分別代表不同時期的文化層。陶器以灰陶為主,黑陶次之,紅陶和白陶極少。黑陶中有一種薄而有光澤的「蛋殼陶」,象這種「薄如紙,明如鏡,黑如漆」的黑陶,顯示了先民的制陶工藝的精美絕倫,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這一件叫做陶甗,是一種炊具。上半部可以蒸飯,叫做甑,下半部可以燒水,叫鬲,中間細腰內有孔往上透蒸汽。通高 115 厘米。一次蒸煮的飯食可供十幾個人同時用餐,反映了父系大家族的昌盛。
岳石文化是晚於龍山文化而早於商代文化的一種文化,得名於平度岳石遺址,距今 3900 年 --3600 年,即處於夏代紀年之內,即有其器物形制上的共同特徵,又各自顯示出不同的地方色彩;使新石器文化與青銅文化有機的聯系起來。臨淄地區出土的方孔石鏟是岳石文化的代表器物。
商部落本是東夷族的一支,其早期活動范圍大多數都在今山東境內。商代農業比較發達,已用多種谷類釀酒。手工業已能鑄造精美的青銅器和燒制白陶。交換也比較擴大,出現了規模較大的城市。齊故城遺址及其周圍出土的銅戈、玉戈、陶鬲等,說明齊都是建立在商代遺址上。
3 、西周時期
周滅商以後,姜太公以首功,被封到營丘建立了齊國。姜太公,名尚,字子牙,炎帝後裔,東海人。先祖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 ,受封於呂地,所以又稱呂尚。姜太公死後,是返祖而葬的,後來齊地人民為懷念他的功德,把他的衣帽葬在這里,稱「太公衣冠冢」。
周武王把齊地封賞給了姜太公。太公率眾人去自己的封國,半路上住在一起有人說:「我聽說時機難得而易失,這些客人睡的這樣安逸,恐怕就沒有去封國就任的心」。太公聽後,便連夜穿衣上路,姜太公黎明趕到了齊營丘,正遇上萊侯率兵攻打,與太公爭國。經過一場激烈的爭奪戰,打敗萊夷,太公才在營丘安定下來。
姜太公封齊建國後,以尊賢尚功,富民強國為立國之本,興開放務實之政,求富民強國之效。所採取的治國方略主要有三條:第一,簡化君臣之禮,順其當地風俗,平易近民,所以他到齊國僅 5 個月,就初步奠定了開國主政的大基業。當周天子十分驚訝地問他,怎麼如此之快時,姜太公胸有成竹,微笑作答:「簡其君臣禮,從其俗也」。第二,推行調理陰陽,治國安邦之術,尊崇賢智,獎賞有功的任人唯賢的政策。第三,開放工業、商業,發展漁業、鹽業優勢,同時勸勉婦女做工,發展手工業,所以人和物都聚集到齊國來,使齊國很快成為「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衽而往朝」,這就說,當時齊國的衣飾鞋帽領導著周朝個諸侯國的服裝新潮流。難怪到了西漢,皇家貴族還要在這里專門設立製作春夏秋冬三季服裝的「三服官」呢。
姜太公的五世孫哀公,因受紀侯的誣陷而被周夷王烹死,他的弟弟胡公遷都薄姑(今博興縣境內)。哀公的同母少弟山,率營丘人攻殺胡公而自立,就是齊獻公。公元前 859 年齊獻公復都營丘,因臨淄水而更名臨淄。
臨淄齊國故城遺址分布圖(電動圖表)。
齊國興建國都時,地理位置是經過周密考慮和科學安排的,它利用系水、淄水作為西、東天然屏障,又在大、小城南北牆,挖護城河,使水系相連,四面環繞,構成了一完整的排水網路。使這個具有 7 萬戶,達 30 多萬人口的繁華城市內的廢水、積水得以順利排出,即使大雨滂沱也安然無恙。這是位於齊故城西北部的一處排水道口,如此既能排水,又能御敵的科學建築,是世界同時代古城排水系統建築史上所僅見的。
4 、春秋時期
公元前 686 年,齊國內亂,襄公被殺,國內無君。逃往國外避難的公子糾和小白,於公元前 685 年,分別率兵從魯國和莒國日夜兼程奔赴齊都,以求繼承王位。不料途中相遇被輔佐哥哥的管仲一箭射中,險些喪了性命。
後來,大難不死的公子小白終於繼承了王位,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齊桓公。本來他想殺掉管仲,報一箭之仇。但是他卻能聽取勸告,捐棄前嫌,沐浴更衣,親自迎接滿腹經綸、治國有方的管仲,並拜為丞相。從此兩個人攜手共進,於是就有了著名的「桓管改革」,也因此成就了一匡天下的宏圖大業。
姜子牙在建立齊國時帶來的舒張、達觀的國風,自由、開朗的民風,終於為齊國後來的稱霸春秋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不過,真正給齊國帶來盛世雄風的還是他,這位長眠在牛山的一代賢相 --- 管仲。
管仲臨危受命,輔政 40 年,殫精竭慮。公元前 685 年,出任宰相時,正面臨著一個充滿動盪和白廢待興的局面。管仲上台後,立刻治理整頓,穩定局勢。首先充分利用自然條件,發展生產,通漁鹽之利,興山林、海河、農工之業,壯大經濟,增強國力。其次鑄行貨幣,繁榮商業,打開關禁,降低關稅,不搞地區封鎖。齊國規定,帶 4 馬 1 車來的商人,免費吃飯;帶 12 匹馬 3 輛車的既免費吃飯又免費供給飼料;帶 20 匹馬 5 輛車的除上述條件外,還專門配備 5 個俑役人員,以供使喚。一時到齊國作買賣搞貿易的人,竟「歸之若流水!」大家看這邊陳列的便是當時流通的貨幣 --- 齊刀幣。管仲改革的第三點是相地衰征。把土地分給農民,根據土地的肥瘦決定加減稅收,休養生息。「養桑麻,育六畜」,「通貨積財」,結果贏得了民富國強,社會穩定。第四,在軍事上「作內政而寄軍令」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在外交上,反對「遠交近攻」,主張首先要與自己相鄰國家建立睦鄰關系,保持一個和平的環境。第五,實行「三選法」,舉賢任能。所謂三選,就是先由基層推薦,再試聘官職,加以政績考核,最後由最高當局下基層考察確定,認為合格者委以重任。即便是通過了三選,也不是終身制,期間還要經過多次的考核,發現問題隨時罷免。古齊國法律規定,如果有人出於私心,有賢不報,泯滅人才,一旦發現,就犯了忌賢妒能,有賢不讓的罪。重者,可開刀問斬!不用人才就是對國家犯罪,這恐怕是在古今中外的法律上都是首創吧。桓管改革,短短幾十年,齊國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郭沫若先生曾經這樣充滿熱情地寫道:「齊桓公稱霸,並不是僅僅由於產生了一位特殊的政治家管仲,而是由於這位特殊的政治家找到了使國富民強的基本要素」。這個基本要素就是「不圄現狀,勇於改革」。
Ⅳ 齊國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建在什麼地方
臨淄,作為抄齊國故都襲,擁有豐富的齊文化資源,2016年2月,佔地23250畝的齊國故城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將開工建設,預計2019年底將建設完工;囊括「一城二十館」的齊都文化城項目已投入運營。其中臨淄古玩城、東孫戰國墓展館及16個民間主題博物館已建成投用。足球博物館已開放試運行,齊文化博物院展陳2016年也將與廣大遊客見面;除此之外,淄河河道治理項目、齊城文化園項目也將於近期開工建設。屆時,齊國古都旅遊觀光客流將有望重現春秋戰國時期「揮汗如雨」的勝景。齊都
Ⅳ 從齊國故城城牆遺址怎麼樣看出精妙的建城技術
從挖掘的故城遺址可以看出當時齊國人高超的建城技術,如此技術,在今人看來,也是一個奇跡,它在我國乃至世界的建築史上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據《吳越春秋》說:「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齊都臨淄正是城、郭俱備。從大城、小城城牆相交處的解剖看,大城城牆夾在小城城牆之中,說明當時是先建郭城,後造宮城,而宮城內宮殿皆設於制高點——高大土台之上,以顯示權威,也便於控制全城。
城牆用泥土一層層夯築而成,牆基寬28米-43米不等。因城牆依地形而築,蜿蜒起伏,故不平直,有多處拐角,現保存較好的尚有14處。東、西牆外面的系水、淄河,成為天然的屏障,表明齊國建都臨淄時是經過認真周密考察的。故城在不臨河的南北兩面有13~25米寬的城壕,與系水相接,注水可形成護城河,而壕內挖起的泥土可用於就近築城,省去不少取土之勞。城牆歷經2000多年的風風雨雨至今仍斷續存在,可見當初夯築得相當牢固。
在城內,與11座城門相呼應,有10條主幹街道,其中宮城內3條,郭城內7條。街道最寬者20米。最窄者也有4~6米,它們都與城門相銜接,把齊城分切成10多個棋盤格局的區域,以便於規劃商業區和居民的里、社等的設置。
故城全城有統籌安排的排水溝道和排水口。小城排水溝渠深3米,長700米,寬20米,通過西牆下的排水涵洞注入系水。郭城由兩條主渠道組成的排水系統分別注入系水和淄河。有這樣的配套排水設施,城內居民盡可無積水內澇之虞。
郭城西北隅的排水道口是一處用大石交錯排列壘砌的涵洞,涵洞水口分上中下三層,每層5個方形水口,水口只能排水而無法進人,有防禦上的考慮。道口在二三十米寬的城牆底下,這要在築城以前就要事先布置好的。由此可見,規劃一座城池,不僅城牆走向,城門位置,連城內道路及排水設施等都需要統籌考慮,可見,齊國故城的科學性和當時的先進性亦在於此。
Ⅵ 臨淄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門票多少錢
門票價格:35元/人
臨淄齊國故城包括大城和小城2部分,大城東臨淄河,小城位於大城西南部,總周長約21.3千米,總面積達16平方千米。臨淄齊國故城保存完整,地上地下文物古跡十分豐富,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
Ⅶ 淄博火車站到齊國故城遺址怎麼走
公交線路:20路 → 52路,全程約33.8公里
1、從淄博火車站版步行約170米,到達火車站
2、乘坐權20路,經過17站, 到達臨淄汽車站
3、步行約150米,到達臨淄長途站
4、乘坐52路,經過4站, 到達齊都鎮站
5、步行約350米,到達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