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西遊記
A. 對西游記的評論 簡潔點
1、《西遊記》是一部以拯救墮落的人心與人精神為鵠的作品;《西遊記》也是一部描寫反貪題材的作品。——劉戈
2、《西遊》曼衍虛誕,而其縱橫變化,以猿為心之神,以豬為心之馳,其始之放縱,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歸於緊箍一咒,能使心猿馴伏,至死靡他,蓋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謝肇浙
3、《西遊記》至多不過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說、神話小說;他並沒有什麼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過有一點愛罵人的玩世主義。這點玩世主義也是很明白的;他並不隱藏,我們也不用深求。」——胡適
4、然作者雖儒生,此書實出於游戲,亦非語道,故全書僅偶見五行生剋之常談,尤未學佛,故末回至有荒唐無稽之經目,特緣混同之教,流行來久,故其著作,乃亦釋迦與老君同流,真性與原神雜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隨宜附會而已。」——魯迅
(1)評價西遊記擴展閱讀
《西遊記》的出現,開辟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肅的批判巧妙地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著諷刺小說的發展。所以說《西遊記》是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魔幻現實主義的先驅開創者。
自《西遊記》之後,明代出現了寫作神魔小說的高潮。有朱星祚的《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鄧志謨的《鐵樹記》、《飛劍記》、《咒棗記》、許仲琳的《封神演義》等。《西遊記》對戲曲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清代宮廷大劇《昇平寶筏》是西遊戲,十本,240出。
《西遊記》不但有續作、仿作,對後世的小說、戲曲、寶卷、民俗都產生影響,清朝子弟書里都有《西遊記》的鼓詞,可見影響之大。
《西遊記》備受西方人士的關注,譯介較為及時。19世紀中葉,法國漢學家泰奧多·帕維把《西遊記》中的第九回(「陳光蕊赴任逢災,江流僧復仇報本」)和第十回(「游地府太宗還魂,進瓜果劉全續配」)譯成法文。
第九回譯文題名為《三藏和尚江中得救》,第十回譯文標題為《龍王的傳說:佛教的故事》。譯文皆刊於巴黎出版的《亞洲雜志》(亦稱《亞洲學報》,由亞細亞學會主辦)。
1912年法國學者莫朗編譯的《中國文學選》一書出版,收錄了《西遊記》第10、11、12三回的譯文。12年後,即1924年,莫朗譯成《西遊記》百回選譯本,取名《猴與豬:神魔歷險記》,當年在巴黎出版。這是最早的較為系統的《西遊記》法文譯本。
參考資料
網路-西遊記
B. 西遊記的點評
現今社會各種各樣的神話越來越多,但是但是神話中的問題也越來來越多,我最不喜歡的神話故事是《西遊記》,雖然許多人都說《西遊記》是中國歷史上的一部經典名著,但是我還是不喜歡這不書籍,原因無他:本人是一個傳統的愛國青年,對於外國文化雖然不是很討厭,但是也有一定的排斥心理。
在《西遊記》一書中東聖神州明顯是中國,而孫悟空出世後是被天庭發現,而後有在天庭做官,所以說孫悟空是百分之一百的中國妖。
但是呢!後來孫悟空大鬧天宮,天庭各路神仙都拿孫悟空沒有辦法,就在天庭快要完了的時候玉帝卻說:"快請如來佛祖!"
而後來孫悟空有被如來佛祖壓在了五指山下,這不就是間接的說:天庭個路神仙的本領都不如如來佛祖嗎?後來的取經路上出現了無數劫難,只要佛家的人一出馬,立刻搞定,而天庭的人出馬呢?總是要費很大的力氣,還有一次天上的神仙居然被一個如來那邊的的一個侍童變的妖怪給全關了起來,這不是說天庭的個路神仙都不如如來那邊的一個侍童嗎?這樣寫說明了作者是典型的佛教徒,向這種佛教徒寫的東西都被譽為中華的四大名著之一,真不知道是什麼人品選的四大名著,是太過分了,這個人也一定是佛教徒。
還有這部書的構思也不夠嚴密,在西遊記中期曾經出現過一個妖怪,那就是太上老君的青牛,以一個鐵環收走了孫悟空的筋箍棒,而且還收走了天上各路神仙的兵器,可以說這個鐵環比什麼仙器都要歷害,可是在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時候,怎麼沒見太上老君使出來呢?這不是太不合理了嗎?
還有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時候,玉帝怎麼先想到的是如來佛祖,而不是孫悟空的師傅菩提祖師呢?這也就說明了《西遊記》這部書中的玉帝也有嚴重的佛家傾向,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中,各種個樣的神仙出了不知有多少,比孫悟空厲害的有的是,為什麼非要找如來呢?在《封神榜》一書中屢次提到了兩個教派,分別是闡教和截教。而他們的教主原始天尊和通天教主分別是開天闢地時出現的人物,哪一個法力不如菩提祖師呢?原始天尊是天庭一脈的老祖宗,《西遊記》中的時代是唐朝,那時佛教從西而來,還沒有與道教融合,可以說是佛道兩家爭斗最厲害的時候,原始天尊他在清靜無為,也不可能讓孫悟空在那時那樣大鬧天宮,這也太不和理了。
再說豬八戒.沙和尚.還有白龍馬他們都是在天庭犯了錯的,被處罰是應該的,她觀音菩薩憑什麼去管,就算是她觀音做的好事夠多,天庭給她幾分面子也是應該的,可是她也管的太多了吧!這是天庭自己的私事,你觀音來管,這不是狗拿耗子多管閑事嗎?
還有這個玉帝也是的,觀音借他的人去宏仰佛家的文化,那就是在人間排擠你的勢力,你不阻止那就是你的錯誤,你還那麼努力的幫她,你這不是沒事找事嗎?
在說了這個原始天尊也是的,佛教以近侵佔到中國了,你不努力把他趕出去,這說明你人好,可是你就不會去打入別的國家的內部嗎?害的在今後的幾百年裡,人們一遇到事情就說佛組保韻,觀音保韻,有的人連道家的祖師是誰都不知到了,他這個祖師做的太失敗了,真因該換個人來做。
要我說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最大原因是玉帝太弱了,像人家如來佛祖,在佛界就是最強的,沒有人敢反他,就是想反他,也得想一想有沒有這個實力。再說玉帝他的實力太差了,孫悟空鬧天的時候,他只會跑,要是他也有超強的實力,誰還敢反他,所以總結來說,孫悟空反天就是看玉帝太弱了,天上沒有一個強者,所以他報者:誰的拳頭大誰就是老大的理念,所以他就反上了天,這也就是孫悟空大鬧天宮的原因。
綜合上述條件,說明了《西遊記》一書是一個典型的激進的佛教徒所編寫的佛教經典,是一部佛教為了宣傳佛教
C. 評價一下西遊記
思想內容 《西遊記》由 3 部分內容組成。第一部分寫孫悟空的出身和大鬧天宮。第二部分寫唐僧身世及取經緣由。第三部分寫孫悟空皈依佛門,保護唐僧到西天取經,一路上降妖捉怪 ,和險惡的自然環境作斗爭 ,歷盡九九八 十 一難,終於取回真經,成了「正果」。大鬧天宮的故事生動地塑造了一個蔑視皇權、敢於造反的孫悟空的英雄形象,表現了作者對反抗權威、蔑視等級制度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爭精神的熱情歌頌。第二部分主要起過渡和連接的作用,有較明顯的宗教迷信色彩。故事主體部分的取經故事在題材內容和主題思想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和矛盾。但由於主人公前後性格的一貫性,斗爭對象和情勢的變異並未能影響小說思想內容的大致統一。孫悟空因法力不及如來佛,造反失敗、皈依佛門,最終表現了「佛法無邊」的宗教思想,這與作者的歷史局限和題材的宗教性質都是分不開的。但作為孫悟空這一主人公形象,不管前後都始終保持了戰勝邪惡、勇敢無畏的斗爭精神,這也是《西遊記》這部書的積極意義所在。《西遊記》通過神話的形式,表現了豐富的社會內容,曲折地反映出現實的社會矛盾,表現了人民群眾懲惡揚善的願望和要求。在孫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眾反抗專制壓迫、戰勝黑暗勢力和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孫悟空的積極樂觀、敢於斗爭的精神,是中國人民長期斗爭生活的藝術概括,是理想和現實相結合的產物。作為孫悟空對立面的神佛世界和妖魔,都具有非正義的性質,玉皇的昏庸暴戾正是當時封建統治階級的縮影;而取經路上妖魔的陰險淫惡則反映了社會上黑暗勢力的共同特徵。正由於有了這樣的對立面,孫悟空才成為人民群眾喜愛的英雄人物。也正是因為書中突出了斬妖除怪的內容,而使取經的目的退居次要地位,甚至僅有象徵性意義。對於唐僧這個人物,作者是批評大於肯定。他恪守宗教信條和封建禮儀,迂腐頑固,不分是非,從而由一個被歌頌的人物變成一個被諷刺嘲笑的對象。這也是《西遊記》與傳統的取經故事的不同之處。此外,書中還刻畫了豬八戒這樣一個既憨厚純朴、吃苦耐勞、對敵斗爭從不屈服、同時又貪饞好色、不能辨識敵我、以及嫉妒心強、斗爭不夠堅定的社會小生產者的形象,作者對他給予了戲謔嘲笑和善意的批評。作者正是通過書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描寫,歌頌了正義、無畏和勇敢的斗爭精神,鞭笞了黑暗、邪惡勢力,勸戒人們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對敵要狠,除惡務盡。從而使這部書具有了深刻的寓意。
《西遊記》在思想內容上還存在一些糟粕,如佛法無邊的思想、宿命論觀念和因果報應思想等。
藝術成就 《西遊記》在藝術上有著鮮明的特色。故事情節生動、奇幻、曲折,表現了豐富大膽的藝術想像力。書中人物既有濃厚的神奇色彩,又有強烈的現實感。神性(幻想性)、人性(社會性)、物性(自然性)三者的有機結合,是《西遊記》人物塑造的一個突出特點。《西遊記》的語言生動、流利,人物對話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而且富有濃烈的生活氣息,表現了一種幽默詼諧的藝術情趣,使整部作品充滿了藝術魅力。
影響 《西遊記》在中國小說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是明代神魔小說的傑出代表。和《三國演義》、《水滸傳》一樣成為中國人民家喻戶曉的古典小說名著。現存《西遊記》最早的刊本是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唐氏世德堂《新刻出象宮板大字西遊記》。1954 年出版了整理本 。1980 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又刊行二版.
D. 點評西遊記
《西遊記》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著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長篇神魔小說。主要描寫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沿途遇到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後到達西天
E. 談談你咋樣評價《西遊記》呢
1988年2月1日,首次將全本《西遊記》搬上屏幕,也首開電視劇出國拍攝的先例。這部電視劇在有限的藝術、技術條件下,創造了一個充滿幻想的神話世界,生動地表現了唐僧師徒四人不畏艱險的頑強精神。《西遊記》的成功,也得益於六小齡童的精湛表演,他所演繹的孫悟空,幾乎成了觀眾心中的一個定式。而主題歌《敢問路在何方》的旋律,也伴隨著該劇的播出,在一代人心中久久回盪。
F. 對西遊記評價
玄奘西行取經是宗教史上的創舉,是歷史上的真實事件,而明代吳承恩所著《西遊記》一書已將主角唐僧換成了孫悟空。讀者所關心和所驚嘆的不是佛經本身的價值,倒是一路上的艱難險阻,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點。作者設制了離奇怪誕的「八十一難」以及一路上的神奇怪異,動人心魄的神魔沖突,反映了取經途中的艱辛。真經巳經成了「成功」和「目標」的象徵。中國人認為,一切成功都來之不易,必需付出代價,作出努力。《西遊記》的主題鼓勵的就是歷盡磨難終成正果的信念。小說的寫作,採用了浪漫主義的手法,是以具有充分的現實生活為基礎的幻想情節,來表現生活的。它在世界小說史上也有一定的價值。
G. 對《西遊記》書的評價(要專業的)
目連故事早在西晉時就已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經過長時期的流傳,特別是戲曲的搬演,逐漸形成一個頗為豐富的目連故事群,最後由明鄭之珍寫定。鄭之珍寫定刊行的時間是在萬曆十年(1582)。值得注意的是,這部《勸善戲文》和《西遊記》小說在內容、結構上有著明顯的關聯。這表現在兩部作品中各有一套西遊故事,其中的人物、情節較為相似、接近。具體說來,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一是情節內容上的關聯。
《勸善戲文》全劇分上中下三卷,西遊故事主要在中卷②。其中《觀音渡厄》、《遣將擒猿》、《白猿開路》、《過黑松林》、《過寒冰池》、《過火焰山》、《過爛沙河》、《擒沙和尚》等出中所寫的人物、情節與《西遊記》較為接近。 就人物而言,主要有: 鐵扇公主。在《觀音渡厄》一出中,因火焰山擋路,觀音菩薩調遣她渡十友「過了火焰山」。她使用的工具是鐵扇,「鐵扇風裁,制自天工體甚佳」,其功能是滅火:「好把騰騰火焰扇將開,使他堂堂大路無遮礙。」這一形象與《西遊記》中的鐵扇公主有頗多相同之處。
豬百介。他的出場詞是「漫詼諧,白連會上呼白介,時人休笑未精怪」。觀音菩薩調遣他渡十友「過了爛沙河」:「好把沙河淤塞孔將開,使他康莊直抵西番界」。在觀音眼中,這位豬百介的形象是「豬首豬腮,中有仁心遍九垓。這便是蛇身人首,牛首人身,一樣形骸。」這位豬百介與《西遊記》中的豬八戒有不少相似處。
白猿。先看其自我介紹:「白猿身住碧雲窩,暮四朝三怎奈何?天上瑤池王母母,也曾三讓我蟠桃。自家周穆王時軍中君子,化為此身,歷今千有餘年,神通廣大。」這很容易讓人想到《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至於神通如何廣大,這位白猿自己也進行了交代:「山不怕高,水不怕惡,又何愁野魅邪魔!憑著俺這一枝兒金剛椽,掃平了萬里山河。非是我誇,不是我巧,九重天上,瑤池王母,曾讓我蟠桃。今日去開通道路,又何怕什麼樣水遠山遙!」這份信心和自豪與孫悟空沒什麼兩樣。
在《遣將擒猿》一出中,觀音菩薩因傅羅卜「一路精怪雖多,白猿最甚」,遂會通張天師、馬、趙、溫、關四將軍「擒出白猿精,要他開通道路,殄滅余黨」。降伏白猿後,觀音菩薩吩咐他:「孝哉傅羅卜,挑母又挑經,西天見活佛。山川險阻,邪魔侵侮,遣你護他行,驅邪更開路。」這和《西遊記》中孫悟空的任務完全相同。此後,白猿變成道人,忠心耿耿,盡職盡責,保護傅羅卜西行,一路上過寒冰池、火焰山、爛沙河,遠涉十萬八千里,終於見到活佛。這位白猿和孫悟空之間顯然有著內在的關聯。
觀音。在《勸善戲文》的西遊故事中,觀音菩薩是一個重要人物。她「身居南海,蹤顯香山。世人有喜怒哀樂之音,我能知喜怒哀樂之意」,而且「能千變萬花,一一難窮。且變飛禽走獸,武將文人,長身矮體,魚藍千手舞」。神通廣大不說,觀音菩薩還是傅羅卜西行的主要指引者和幫助者。她點化傅羅卜「南海無邊垂庇佑,西天有佛可皈依。母骸化入行囊里,急往西天莫待遲」。當傅羅卜按照觀音的安排踏上西行之路後,她又幫助收服白猿,讓他擔任護法,並承諾「若逢急難,我又親臨」。不僅如此,觀音還親自出馬,在黑松林變成婦人試探羅卜,在爛沙河變成錦羅王擒沙和尚。這和《西遊記》里的觀音形象十分接近。
沙和尚。主要在爛沙河活動,將白猿陷在爛沙中,後觀音變成錦羅王將其降伏,命他「同白猿護送孝子前往西天」。這個沙和尚很容易讓聯想到《西遊記》里的那位沙和尚,盡管這兩個形象之間還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就情節而言,羅卜西遊由觀音菩薩一手安排,白猿保護羅卜西上,一路降妖除怪,觀音黑松林考驗傅羅卜、過火焰山、爛沙河等,這些在《西遊記》中都能找到相對應的、頗為類似的情節。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給白猿戴金箍的描寫。在《遣將擒猿》一出中,觀音降伏白猿後,賜給他金箍,「只許你戴,不許你解」。當白猿打筋斗逃走時,觀音就「行一訣,使金箍緊緊箍起。白猿精,走一步時緊一步,緊一步時叫一聲,急急便回程」。白猿這才死心塌地的保護傅羅卜西行。這同樣可以在《西遊記》中找到相對應的情節。
一是結構、寫法上的關聯。
《勸善戲文》在其西遊故事部分,採用了連綴式的結構,即以傅羅卜、白猿、觀音等核心人物為主線,貫穿起一系列小故事,如過黑松林、寒冰池、火焰山、爛沙河等。這些故事意在描寫傅羅卜西行路上的艱難困苦,突出其頑強的意志和虔誠的用心。《西遊記》也採用了同樣的結構方式,以唐僧師徒為核心,貫穿了一個個故事,只不過故事比《勸善戲文》多一些而已,其中降妖除魔故事的描寫也是此種用意。這種連綴式結構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可以容納很多類似的故事。
從上面列舉的諸多相似或接近之處看,《勸善戲文》中的西遊記故事和《西遊記》情節內容、結構寫法上的這種關聯並非偶然,彼此之間必定存在著一定的淵源關系。這樣,就產生了一個重要問題:《西遊記》和《勸善戲文》到底孰早孰晚?這種淵源關系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呢?
《勸善戲文》系鄭之珍所編,萬曆十年(1582)他寫了一篇序言,稱自己「取目連救母之事,編為《勸善記》三冊」,可見此時他已完成該劇,研究者也通常將這一年作為《勸善戲文》首次刊行的時間,高石山房本為初刊本,由此可以對《勸善戲文》的創作、刊行時間進行比較准確的定位。至於《西遊記》,無論是作者還是創作、刊行時間,盡管研究者已下了不少功夫,但直到 目前 為止還未能很好的解決,大家的意見也很不一致。《西遊記》的作者學界通常認為是吳承恩,如果這一看法確鑿的話,問題倒比較容易解決,因為他大約卒於萬曆十年,陳文燭在寫於萬曆十八年(1590)的《吳射陽先生存稿》敘中說得很明確:「吳汝忠卒幾十年矣。」③這樣,吳承恩創作《西遊記》的時間當在鄭之珍編寫《勸善戲文》之前。就《西遊記》的版本來看,一般認為世德堂刊本是現存最早的刊本,該刊本有一篇陳元之寫於萬曆二十年(1592)的序。但它顯然不是初刊本,至於《西遊記》初刊於何時,限於資料的缺乏,已難以確知。大體上可以這樣說,《西遊記》和《勸善戲文》創作、刊行於同一時期,時間上比較接近,而《西遊記》似乎要稍早一些。
但事實上,簡單比較《西遊記》和《勸善戲文》撰寫、刊行時間的早晚並不能解決問題。如果《勸善戲文》在《西遊記》之後、受其影響的話,它直接照搬裡面的人物、情節就是,何以寫得如此粗陋,而且兩者的人物、情節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比如其中的白猿、豬百介、沙和尚、鐵扇公主等人物形象較為粗略、模糊,很難說他們是受《西遊記》的啟發而產生。相反,從《勸善戲文》中西遊故事粗陋、原始的形態來看,說《西遊記》受其影響倒更合乎實際。但問題在於,在《西遊記》之前,已有雜劇《西遊記》、平話《西遊記》,其中的人物、情節要比《勸善戲文》更為豐富、充實,它們的創作時間肯定也要早於《勸善戲文》。《勸善戲文》中的西遊故事即使對《西遊記》有影響,也不會那麼直接。兩者的淵源關系還是頗為復雜的。
之所以產生如此多的問題,主要與兩書的成書方式有關,前文說過,《西遊記》、《勸善戲文》都屬世代累積型成書,其中的不少人物、情節並非寫定者的想像虛構,而是來自此前的民間傳說或其他文學作品。在寫定者面前,有一個龐大的故事群供其擷取,這些作為素材的故事有的來源甚早,經過長時間的流傳,才被吸納進來。明乎此,探討兩套西遊故事的關系應該結合兩書的成書方式來進行。由此可見,這一問題較為復雜,不是三言五語就能說得清的。
顯然,探討這種關系對了解目連故事和唐僧取經故事的發展演變、流傳,對研究《西遊記》及《勸善戲文》的成書過程等,都有幫助,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說的:「探討這一關系,肯定能有助於《西遊記》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甚至有可能把問題弄個水落石出。」④
學界的不同意見
對兩套西遊故事之間的這種內在關聯,早在清代就已有學人注意到,如焦循《劇說》雲:「演義之西遊記,本唐玄奘西域志。白馬馱經,松枝西指,亦有所本;若猿龍等,則目連救母戲中亦有之。」⑤但焦循只是指出這一現象,並未進行深究。進入二十世紀,研究者在探討《西遊記》、目連戲時,間或在文章中涉及到兩者的關系,如趙景深的《目連救母的演變》、周貽白的《中國戲劇與雜技》等,但多點到為止,缺乏深入的 分析 和充分的論證。倒是海外有些學者較為重視,如日本學者太田辰夫於 1975年發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所引〈西遊記〉考》一文。直到進入八十年代之後,隨著學界對目連戲的逐漸重視和研究的深入,國內才開始有研究者專門對此問題進行探討,並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以朱恆夫、劉楨等人的研究最有成績。
總的來看,學界對此問題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但就是在這有限的研究中,學者的看法也並不一致,而是存在著較大的分歧。盡管研究者承認「二者互相影響、各有借鑒」⑥,但在具體論述時,他們多趨向強調單向度的影響關系。這樣,大致上可以將他們的意見分成如下兩派:
一派較多的強調目連故事對唐僧取經故事的影響,其中以朱恆夫的觀點具有代表性,他提出「目連變文在前,《取經詩話》在後,後者受了前者的影響」,「《勸善戲文》雖然是明代的劇本,但我們應該把它看成是北宋的產物,因而它問世時間在《取經詩話》之前,它能夠對唐僧取經故事產生影響」,「目連戲在前,唐僧取經故事的作品在後」,「目連變文與目連戲對唐僧取經故事有著很大的影響,而目連戲的影響尤甚。可以這樣說,猴行者助唐僧取經故事的胚胎就是在目連戲的母體中孕育出來的」⑦。黃笙聞通過對秦晉民間戲曲的考察,提出類似的看法:「當我們發現了秦晉民間世代相傳的一批儺演雜劇後,方知正是早期講唱的『目連戲』、『目連卷』對《西遊記》故事的產生與形成,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西遊記》的唐三藏、豬八戒、孫悟空、沙和尚、白龍馬等妖魔人物的最初形象,就集中表現在這批『目連戲』中。」⑧
一派則較多的強調唐僧取經故事對目連故事的影響,其代表人物是劉楨。他一方面承認「孫悟空 藝術 形象塑造本依於目連,是受『神通第一』目連的啟示而逐漸完成的」⑨,一方面又強調「取經故事是目連戲汲取了《西遊記》」,「白猿、沙和尚等情節正是在目連戲的不斷衍變中,接受《西遊記》故事影響,然後並入的」⑩。相比之下,徐朔方說得就比較直接:「中卷的《遣將擒猿》、《白猿開路》、《過寒冰池》、《過火焰山》、《過爛沙河》取材於小說及戲曲《西遊記》。」(11)劉蔭柏也說得比較肯定:「其中『遣將擒猿』一折,純系抄襲楊景賢《西遊記雜劇》中第九出『神佛降孫』、第十齣『收孫演咒』的情節。……縱使他不是從《西遊記》小說中搬來,也是受元人《西遊記平話》影響。」(12)朱萬曙亦有類似看法,但留有餘地:「在鄭之珍寫定戲文劇本之前的嘉靖年間,小說《西遊記》已經刊刻流傳。鄭之珍或從本已汲取西遊情節的目連故事,或從正在流行的西遊故事中汲取了目連西行尋佛的情節,充實到戲文之中,使之構成了『救母』故事中重要的一環。」(13)
上述兩派的意見盡管各有其道理,但並沒有徹底解決問題,還都有不夠嚴密的地方,何況彼此之間還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異。就朱恆夫的觀點而論,他比較多的強調目連故事對唐僧取經故事的影響,但並沒有解釋目連西行故事何以產生,也沒有說明唐僧取經故事對目連西行故事是否產生過影響,再說其對《勸善戲文》故事產生時間及目連戲與《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時間早晚的判斷也值得商榷。就劉楨的觀點而論,他一方面強調孫悟空形象是受目連啟示而產生的,一方面又說白猿是受《西遊記》故事影響並入的,這似乎有些矛盾,其間的淵源關繫到底如何,他並沒有說清這一問題。再者,何以孫悟空受目連啟示而產生,而目連戲中的白猿卻沒有受到這種影響,反而舍近求遠,到《西遊記》中取材呢?這也是一個需要解釋的問題。
從相關資料來看,兩套西遊故事產生、演進到明代中後期,差不多都有上千年的 歷史 ,其間的關系可謂錯綜復雜,不是三言五語所能說得清的。無論是《西遊記》還是《勸善戲文》,它們雖然寫定、刊刻於明代中後期,但由於它們都屬累積型成書,皆有所本,並非個人的獨立創作,因此單獨比較這兩部作品寫作時間的早晚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何況《西遊記》一書的具體寫作、刊行時間已無法確知了。
退一步講,如果弄清兩部作品的直接素材來源,也許能弄清真相。但這同樣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因為兩部作品作者創作的情況限於有限的資料現在還無法確知。兩部作品成書之前兩套西遊故事的演變過程和環節還沒有徹底理清。以《西遊記》而言,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刊本為明世德堂刊本,但這一刊本並非《西遊記》的初刊本,《西遊記》的初刊本是什麼時間刊行的,真實面目如何,作品中哪些故事情節是有所本的,哪些是個人的想像虛構,這恐怕只能是無解的歷史之謎了。再看《勸善戲文》,在鄭之珍寫定之前,已經有大量以戲曲、寶卷等形式流傳的目連故事,他究竟從何處取材,作了哪些整理工作,現在也已無法一一釐清了。
實際上研究者們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他們的探討變成以《西遊記》、《勸善戲文》為參照,重點則放在兩套西遊故事產生、形成過程的比較。筆者認為這一思路是可取的。盡管目前掌握的 文獻 還不夠充分,但通過現有資料的縱向、橫向比較,還是可以大致理清兩套西遊故事之間的關系的,這對解決《西遊記》的成書問題或許可以提供一些啟發和借鑒。
對兩套西遊故事淵源關系的初步考察
總體上來看,無論是目連救母還是唐僧取經,各有其相對獨立的西遊故事,經過長時期的流傳,形成了兩個內容豐富的故事群,彼此的關系大致上可以說是平行的。但也不可否認,兩者的關系也存在著較為明顯的交叉。也就是說,兩套西遊故事在產生流傳過程中,是相互影響,互為淵源的,特別要指出的是這種影響和淵源是雙向互動的,而未必是單向的。以下按照時間順序對兩套西遊故事的產生、演變進行考察和比較。
相比之下,目連故事比唐僧取經故事產生的時間要早得多,它最早見於西晉僧人竺法護所譯的《佛說盂蘭盆經》(14),這是後來目連故事的源頭。由於它所描寫的救母故事正好契合了儒家所宣揚的孝道,因而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並形成極具本土色彩的盂蘭盆會,佛教徒也樂於藉此擴大影響。此時的目連故事還沒有西遊的情節。
到了唐代,目連故事經過長時期的流傳,在民間產生了廣泛影響,並成為變文等民間文藝的素材。這種以目連故事為素材的變文作品今天可以看到有《目連緣起》、《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目連變文》、《盂蘭盆經講經文》等。由此可見目連故事在民間傳播之廣泛,影響之深遠。這些目連變文將《佛說盂蘭盆經》中的簡略故事加以豐富、細化,添枝加葉,新增了一些人物,情節變得曲折、生動。不過,這些作品的重點主要在目連救母的艱難過程描寫上,並沒有西上尋佛的描寫。可見目連救母中的西遊故事是在唐代以後形成的。
在這一時期,唐僧取經不僅實際發生過,而且因其極富傳奇性,已開始在民間有較為廣泛的流傳。對於這次行程,玄奘本人撰有《大唐西域記》,其徒弟慧立、彥悰撰有《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來記述。盡管這些記述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但其中已有不少超 自然 的神鬼描寫,這就為其後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很大的想像空間。稍後,《酉陽雜俎》、《獨異志》等筆記小說中已有唐僧取經傳聞的記載。從現在所掌握的材料來看,這一時期唐僧取經故事還沒有進入變文等民間文學領域。
有唐一代,目連變文與唐僧取經故事沿著各自的軌跡獨立發展、演進,前者因流傳的時間較長,在民間的影響要更大些,不過兩者之間還沒有產生什麼影響。
轉貼於中國論文聯盟 http://www.lwlm.com中國論文聯盟-www.LWLM.COM
H. 如何評價西遊記
西遊記讀後感
讀了《西遊記》我深有感觸,文中曲折的情節和唐僧師徒的離奇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書作者吳承恩為讀者講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個徒弟一路上歷盡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取得了真經的故事。正是這離奇的故事情節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心,致使此書成為了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遊記》塑造了四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誠心向佛、頑固執著,孫悟空-正義大膽、本領高超是妖怪們的剋星,豬八戒-貪財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於天命。這四個人物形象各有特點,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寫作技藝的高超,也許作者善於刻畫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處。其中我最喜歡的便是孫悟空,因為他神通廣大、技藝高超,一路保護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經,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還有一種叛逆心理,以及他敢於和強大勢力做斗爭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賞。
書中寫唐僧師徒經理了八十一個磨難有讓我聯想到了他們的執著、不畏艱險、鍥而不舍的精神。這著實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我不禁慚愧自己當初為何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到底呢?也許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從頭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只要我盡力去做了,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成功啊!因為我去做了,而且堅持到了最後。
那四本厚厚的名著,是每個自詡熱愛中國古代文化的人必須修讀的。我自然不能免俗,刀光劍影,勾心鬥角,愛恨纏綿,都不適合此時閱讀,於是再次翻開了《西遊記》,進入了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 這是一部所有人都愛讀的經典大作,每個人都能在解讀它時獲取不同的感受和啟示。有人喜歡它鮮明的人物個性;有人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它活潑詼諧的語言;有人乾脆把它當作道德修養小說或政治寓言。但在我看來,它什麼都不是,它只是「游戲之作」,是一個單純的神話世界。我在讀這本小說時常常有一種共鳴感,想必這是我內心深處對於自由的慾望在呼喊吧! 一、自由 在經歷了又一個個性受制約的學期後,孫悟空這個形象完全激發了我內心潛在的,但根深蒂固的嚮往——對徹底的自由的嚮往。孫悟空破土而出,「不優麒麟轄,不優鳳凰管,又不優人間王位所拘束」,闖龍宮,鬧冥司,在花果山自在稱王,可以說已經達到人性擺脫一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質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嚮往自由,他始終在追求自由,他的一切斗爭也都是為了自由。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我一種尋找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總之,我覺得現代人對於自己的生存狀態,尤其是精神方面較為安於現狀,缺乏一種開拓進取,尋找更大自由的精神。 二、神話 如今也是一個遠離神話的時代。日常生活過於現實,使充滿幻想的事物遭到排斥。神話絕非幼稚的產物,它有深邃的哲學意義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謝林在他的名著《藝術哲學》中說:「神話乃是各種藝術的必要條件的原始質料。《西遊記》是中國神話小說的顛峰,也是神話文化的至高境界,然後中國的神話文化漸漸沒落了,神話不被人重視,連《西遊記》也少有人問津,只有孩子們會被孫悟空征服,於是也只有孩子們抱有對未來浪漫的、夢幻般的希望。」 三、英雄 「英雄」有許多不同解釋。《辭海》中說英雄是傑出的人物,曹操說英雄要有包容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胸。我認為,英雄是那些頑強地掌握自己命運,並為崇高理想而奮斗的人。孫悟空無疑是英雄的典型,他為了自由,為了自己的尊嚴,不怕與一切進行斗爭。正因為這種對抗的差距懸殊,發自內心而拼盡全力的抗爭才顯得悲壯。明知不可為而為的勇士才能凸現出其英雄本色。 復讀《西遊記》,讓我覺得其不屬於一般名著的特點。我相信,也希望它永 遠向大家展示著「自由、神話、英雄」三個主題,給大家帶來激勵和源自內心的力量。
西遊記讀後感
一提到西遊記大家肯定能將其中的一些片段記得滾瓜爛熟,我也一樣,再次拿出書架上的那本彩色西遊記,反開幾頁,隨著吳承恩的精彩,被其中的情節給吸引住了 讀了西遊記我深有感觸,文中曲折的情節和唐僧師徒的離奇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遊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神魔世界,人們無不在吳承恩的豐富想像前驚嘆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作為神魔小說傑出代表的西遊記,通過西遊記中的虛幻的神魔世界,我們處處可以看到現實社會的投影. 孫悟空是西遊記中的第一主人公,是個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著無窮的本領,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著大英雄的不凡氣度,也愛聽恭維的缺點.他的機智勇猛與詼諧好鬧.而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敢斗.與至高無上的玉皇大帝敢斗,與妖魔鬼怪敢斗,火眼精金決不放過一個妖魔鬼怪,如意金箍棒下決不對妖魔留情,與一切困難敢斗,決不低頭.這就是孫悟空,一個本領高超的妖怪剋星,橫掃一切妖魔. 說到豬八戒,他的本事可比孫悟空可差遠了,更談不上什麼光輝形象,他有時要撒謊,還不時挑撥唐僧念緊箍咒. 作者對豬八戒的批評是嚴厲的,但又是善意的,他並不是一個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們並不厭惡豬八戒,相反感到十分可愛. 書中寫唐僧師徒經歷了八十一個磨難,又讓我們聯想了到了他們的執著,不畏艱險,鍥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讀了《西遊記》我深有感觸,文中曲折的情節和唐僧師徒的離奇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書作者羅貫中為讀者講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個徒弟一路上歷盡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取得了真經的故事。正是這離奇的故事情節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心,致使此書成為了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遊記》塑造了四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誠心向佛、頑固執著,孫悟空-正義大膽、本領高超是妖怪們的剋星,豬八戒-貪財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於天命。這四個人物形象各有特點,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寫作技藝的高超,也許作者善於刻畫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處。其中我最喜歡的便是孫悟空,因為他神通廣大、技藝高超,一路保護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經,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還有一種叛逆心理,以及他敢於和強大勢力做斗爭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賞。
書中寫唐僧師徒經理了八十一個磨難有讓我聯想到了他們的執著、不畏艱險、鍥而不舍的精神。這著實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我不禁慚愧自己當初為何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到底呢?也許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從頭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只要我盡力去做了,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成功啊!因為我去做了,而且堅持到了最後。
那四本厚厚的名著,是每個自詡熱愛中國古代文化的人必須修讀的。我自然不能免俗,刀光劍影,勾心鬥角,愛恨纏綿,都不適合此時閱讀,於是再次翻開了《西遊記》,進入了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 這是一部所有人都愛讀的經典大作,每個人都能在解讀它時獲取不同的感受和啟示。有人喜歡它鮮明的人物個性;有人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它活潑詼諧的語言;有人乾脆把它當作道德修養小說或政治寓言。但在我看來,它什麼都不是,它只是「游戲之作」,是一個單純的神話世界。我在讀這本小說時常常有一種共鳴感,想必這是我內心深處對於自由的慾望在呼喊吧! 一、自由 在經歷了又一個個性受制約的學期後,孫悟空這個形象完全激發了我內心潛在的,但根深蒂固的嚮往——對徹底的自由的嚮往。孫悟空破土而出,「不優麒麟轄,不優鳳凰管,又不優人間王位所拘束」,闖龍宮,鬧冥司,在花果山自在稱王,可以說已經達到人性擺脫一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質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嚮往自由,他始終在追求自由,他的一切斗爭也都是為了自由。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我一種尋找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總之,我覺得現代人對於自己的生存狀態,尤其是精神方面較為安於現狀,缺乏一種開拓進取,尋找更大自由的精神。 二、神話 如今也是一個遠離神話的時代。日常生活過於現實,使充滿幻想的事物遭到排斥。神話絕非幼稚的產物,它有深邃的哲學意義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謝林在他的名著《藝術哲學》中說:「神話乃是各種藝術的必要條件的原始質料。《西遊記》是中國神話小說的顛峰,也是神話文化的至高境界,然後中國的神話文化漸漸沒落了,神話不被人重視,連《西遊記》也少有人問津,只有孩子們會被孫悟空征服,於是也只有孩子們抱有對未來浪漫的、夢幻般的希望。」 三、英雄 「英雄」有許多不同解釋。《辭海》中說英雄是傑出的人物,曹操說英雄要有包容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胸。我認為,英雄是那些頑強地掌握自己命運,並為崇高理想而奮斗的人。孫悟空無疑是英雄的典型,他為了自由,為了自己的尊嚴,不怕與一切進行斗爭。正因為這種對抗的差距懸殊,發自內心而拼盡全力的抗爭才顯得悲壯。明知不可為而為的勇士才能凸現出其英雄本色。 復讀《西遊記》,讓我覺得其不屬於一般名著的特點。我相信,也希望它永 遠向大家展示著「自由、神話、英雄」三個主題,給大家帶來激勵和源自內心的力量。
I. 西遊記的評論
西遊記〉中的人物
〈西遊記〉中貫穿作品始終的四大典型人物就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對他們四人的性格形容呢,就是皮猴·憨豬·嚴師·忠僧。這,也是我們經常評論的話題。
(一) 頑皮機智的孫悟空
花果山是孫悟空的誕生之地。美麗的山水、飄香的花果養育了聰明機智富有靈性的悟空,也造就了他不懼任何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的英雄氣概。在他被壓在五行山下之前,確是一個天真浪漫、調皮任性的「野猴」。且看他的屢屢「戰功」:奪走老龍王的鎮海之寶———定海神針;游樂地府撕碎閻王爺的「生死簿」;大鬧天宮,高喊玉帝為「玉帝老兒」;回歸花果山,高掛的旗號是「齊天大聖」……這個時期的孫悟空正如林語堂老先生所說的那樣:「他代表了人類精神中最頑皮的部分」。但是從五行山下出來以後的悟空,雖說是頑猴的「劣性」不改,但那讓他頭暈目眩的緊箍咒使得他歸順、聽話了。孫悟空的超級本領在這時才有了用途,一路保駕師父到西天取回三十五部真經。其實這也是悟空聰明機智的一面,如果不聽話,就要上「緊箍」,甚至被趕回花果山,完成不了保駕師父西天取經的任務。林語堂說這代表「不甘約束的人類精神與神聖的規范之間的沖突」。孫悟空———美猴王,聰明勇敢的化身,我們心中崇高的形象。
(二) 功利憨厚的豬八戒
提起《西遊記》中豬八戒,人們總是將他與「好吃懶做、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見利忘義」等不好聽的詞彙聯系在一起。的確,豬八戒也干過「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事情。在「豬八戒吃西瓜」這一情節中他的這一特點表現得最為突出。你看他為了自己的利益(口渴),總是在一次次地原諒自己的貪婪(先後吃了悟空、沙僧、唐僧的西瓜),最後掉進自己設置的陷阱里。(在一個個西瓜皮上摔跟斗)但在為師父西去取經的曲折道路上,雖然沒有悟空神通廣大的超常本領,卻也立下了不少戰功。你看他在智取芭蕉扇、四探無底洞、大戰盤絲洞中,真是悟空斗魔降妖的好幫手。豬八戒,是吳老先生筆下的一個戲劇性人物,雖然有著許多的缺點,而我們一點兒也不覺得他的醜陋和厭惡。相反地,在他的這些缺點背後,透露出來的憨厚老實富有人情味的一面,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他是一個「充滿人慾的藝術形象」。豬八戒,讓我們覺得可親又可愛。
(三) 嚴格執著的唐僧
唐僧取經原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唐太宗貞觀年間,僧人玄奘不顧禁令,前去天竺國取經,費時十七年,經歷百餘國,克服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終於取回真經,影響深遠,為我國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在《西遊記》小說中,作者把唐僧這一堅韌不拔、執著追求的性格進行了進一步地刻畫,成為多少人為之學習的楷模。作為師父,他對徒弟要求很嚴,經常教導徒兒「要以慈悲為懷」。
大徒弟盡管機智不凡,本領高強,但在連傷「良家三人性命」後,師父也不能顧及情面,而將他逐回老家;作為僧侶,他行善好施,為民除害,為人們播撒著善良的種子;作為求學者,令人們贊嘆不已的是他那堅強的意志和執著追求的精神。他不僅對徒弟要求嚴格,而且也從不懈怠自己。不為財色迷惑,不為死亡征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強信念,使他終成正果。唐僧,給我們的啟示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四)忠心耿耿的沙和尚
沙和尚是唐僧取經途中的一個忠誠衛士,也是讓師父操心最少的一個徒兒。肩挑千里重擔,沒有半句怨言。師兄鬧矛盾時,他從中調停和解;師父遇難時,他挺身而出,以死相救。盡管平時少言寡語,但在保護師父的戰斗中沖鋒陷陣,英勇無比。沙和尚,忠心耿耿任勞任怨的態度,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西遊記〉唐僧師徒去過的地方
《西遊記》以豐富瑰奇的想像描寫了師徒四人在迢遙的西方途上與窮山惡水冒險斗爭的歷程。孫悟空——一個天不怕,地不怕,富有叛逆性的英雄。他本是破石而生的猴子,一出世就使天上的玉帝也為之震驚。他發現了花果山水簾洞,為群猴找到了「洞天福地」,並尊為美猴王,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還去「雲游海角,遠涉千里」去訪師學道,學一個長生不老之法。由於他聰明勤奮,終練就一身好本事,會七十二般變化,能一筋頭翻十萬八千里。後來,他冥冥中還知道有閻王爺管著,就大鬧地府,勾銷了群猴的名字。為取武器,他下龍宮,攪龍王獻出重一萬三千五百斤,能隨意變大變小的「如意金箍棒」;唐僧——一個虔誠的佛門弟子,被人視為有德行、有禪心的高僧,長得相貌堂堂,豐姿英俊,身穿佛門錦斕異寶袈裟,手執九環錫杖,好似「活羅法下降,活菩薩臨凡」;豬八戒——天蓬元帥,因調戲嫦娥獲罪被貶,錯投豬胎成妖,以相貌為姓,官名叫豬剛鬣,後隨唐僧西天取經,法名悟能,又叫八戒,是使人感到可笑、可惱人物。師徒四人從唐都長安出發,遭遇了千難萬險,歷經了九九八十一難,故事以時間為經,以具體磨難為緯,由近而遠,環環相扣。他們歷時十幾年,行程幾萬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師徒四人最終到達了印度,取回真經。西天取經可以說是一次傳奇的萬里長征。
那麼,唐僧師徒四人究竟去了哪些地方呢?書中告訴我們,他們走過了雙叉嶺、蛇盤山、鷹愁澗、觀音院、黑風山、高老莊、雲棧洞、浮屠山、黃風嶺、流沙河、萬壽山、五庄觀、黑松林、平頂山、蓮花洞、黑水河、三清觀、車遲國、通天河、沉水宅、金兜洞、女兒國、落伽山、火焰山、祭賽國、木仙庵、小雷音寺、駝羅庄、朱紫國、麒麟山、盤絲洞、濯垢泉、黃花觀、獅駝嶺、比丘國、無底洞、滅法國、鎮海寺、玉華寺、豹頭山、玄英洞、青龍山、布金禪寺(天竺國)、雷音寺、御花園。
吳承恩敘述的這三十多個地名中,有的是真實的,但大多數是虛構的,在這些真實的地名中,五指山尤其引人注目。
五指山——
如來佛的手掌——五指山十分有名,當年孫悟空一個筋斗來到了天涯海角卻怎麼也沒想到仍翻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
真的有五指山嗎?通過調查,我得知:五指山所處的五指山市位於海南省中南部腹地,平均海拔316米,總人口10.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7萬人,市區人口5萬人,總面積1168平方公里,下轄沖山、毛陽、南聖、番陽4個鎮和暢好、毛道、水滿、保國和紅山5個鄉及國營暢好農場。境內象徵海南島的五指山,被國際旅遊組織列為A級旅遊點,市區有太平山旅遊區,黎苗風情觀光區、黎錦生產基地和民族博物館。五指山市還是黎族苗族歌舞表演和工藝品製作的主要發源地,是每年三月三慶典的最主要場所,旅遊業已成為最具生機、最富活力的優勢產業。五指山市境內森林覆蓋率75%,森林中木本植物1400多種,高級珍貴木材150多種,還有名貴的五指山野生水滿茶,五指山蘭花100多種,野生動物524種,佔全國動物總數的2%,許多生物物種屬五指山區所獨有,是天然的動植物園。
評論
孫悟空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物?
我認為,孫悟空是一個個性十足的人物。一部《西遊記》的情節發展史就是孫悟空形象性格的形成史、發展史。作品是圍繞著孫悟空如何戰勝各種妖魔鬼怪險阻艱難來結構全文的。在眾多人中,孫悟空也是最惹人喜愛的。被壓在五行山下之前的孫悟空,訪師求道,學得了超常本領,而後闖龍宮取得如意金箍棒,入地府撕生死簿,鬧天宮推翻了金鑾寶殿,這個天真爛漫的孫悟空的身上有著獨特的個性。
現在我們把孫悟空的個性分為四個板塊,然後進行點評、分析。
一、闖龍宮取金箍棒——無拘無束。以下是有關摘記:
猴王到龍王那想要臆見得心應手的兵器。他看見了那定海神針,然後又對天光看處,上
有「如意金箍棒」一行字,且那金箍棒可大可小,並道:「你都站開,等我再叫他變一變看。」
在這段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出他獨來獨往,充滿自由,我行我素的性格
二、入地府撕生死簿——無拘無束,調皮。摘記:
孫悟空打了閻羅王差來的勾死鬼,揮動金箍棒,一路打了森羅殿,並強行勾銷了生死簿
上同類的名字,然後摔下它道:「了帳,了帳,今番不歸你管了!」
他調皮是猴子的天性,且凡是他想做的,誰也無法阻擋。
三、鬧龍宮——無所畏懼。摘記:
孫悟空守蟠桃園監守自盜,將「千年一熟,人吃霞舉飛升,長生不老」與「九千年一熟,
人吃了能與天同壽」的熟桃掠食一空。還將蟠桃宴上的玉液瓊漿,百味八珍,佳餚異品,偷食了個飽。又推倒太上老君的八卦爐。
大鬧天宮這個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機智的,堅強的孫悟空形象。可以看出他叛逆,不願受拘束,不墨守成規的個性。
四、取經路上——精明頑皮,愛作弄。摘記:
(1)他故意叫豬八戒去巡山探路,自己則變成小蟲,暗中監視愛偷懶的豬八戒。
(2)孫悟空為救烏雞國國王向太上老君要金丹,老君開始硬是不給,討價還價。可最後還是拿出一顆。悟空假裝要嘗嘗,試試真假,一口吞下。
孫悟空天資聰明,思想跟行動都敏捷如風,他雖奉命保唐僧上西天取經,但仍有猴性。
作為全書的主人公,孫悟空的形象栩栩如生,性格鮮明。充沛的生命力及勇敢、智慧和毅力於身。在他的身上,閃耀的是英雄的風采,凝聚的是自由勇敢的靈魂,凡是他想做的,誰也無法阻擋。他生來就不服天地管。這也常常造成了師傅誤解,因而屢次受到了不公平待遇。這更突出了他的個性,使他同古代小說中描寫的其他英雄人物有了明顯的區別。
《西遊記》以孫悟空和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為線索,一路上跟妖魔和險惡的自然環境作斗爭,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真經的故事。
讀過《西遊記》後,使我受益匪淺。它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想要辦成一件大事,必須大家齊心協力,團結一致才能成功。我們知道神通廣大的齊天大聖孫悟空,不僅會七十二般變化,還有一雙火眼金睛,能夠分辨人妖,所以,孫悟空善於降妖捉怪,斬邪除魔,為西天取經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如果沒有誠信憨厚,善長水性的沙和尚助陣,孫悟空在水中捉妖也就不那麼順利了。豬八戒力大無比是孫悟空捉妖的好幫手,唐僧雖不懂人情世故,但他始終以慈悲為懷,感動了蒼天,最終歷經千辛萬苦,帶領徒弟們,終於取得了真經。
我們還要學習孫悟空那種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積極樂觀的斗爭精神。雖然我們沒有孫悟空那般神通,但是我們也要學習他善於分辨真假善惡,不要被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所迷惑。只有擦亮眼睛,明辯是非,才能撕破一切偽裝的畫皮。
讀過《西遊記》使我領悟到辦成任何一件大事,都絕非易事。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經歷了眾多的險難,並非全是玄虛離奇。就拿我們的學習來說吧,我們經歷的每一天又何嘗沒有困難呢?我們小學畢業升初中,初中畢業升高中,高中畢業考大學,又何嘗僅九九八十一難呢?戰勝困難的過程,就孕育著成功。
J. 對《西遊記》的評價
西遊記是四大名著之一,竟稱之為四大名著的話則必有它的道理,西遊記是第一部神魔類小說體.
《西遊記》是中國傳統小說的四大名著之首,融匯了中國儒釋道三種文化的精華,三種文化的交融,三種文化在整個中國社會、生活、道德、人生理念等等一切的水乳交融的關系。
小說以佛教為起源,在故事行進的過程中囊括了中國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它們在整個唐僧五人西天取經的故事過程中,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整體文化感。
同時這部小說具有非常強的現實意義。唐僧的五人取經小分隊,從他們的相遇、組成、共同的經歷成長,取經路上所遭遇的磨難,一直到達西天取到真經,此曲折的過程如同我們的人生經歷,年幼的心懷理想,少年的幼稚沖動,青年的血氣方剛、目空一切,一直到我們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各種誘惑,妖魔鬼怪,只有堅忍不拔的人才最後取到了真經。而《西遊記》也罷,我們的人生經歷也罷,蟄伏其中的種種妖魔鬼怪金錢美色權利的利誘,實際上都是我們每個人內心的心魔。《西遊記》象徵了我們的人生,我們如何戰勝自己內心的心魔,像唐僧、孫悟空的小團隊戰勝各種妖魔鬼怪一樣,戰勝人生的種種利誘,勇往直前,永遠不迷失方向,這是我們的個人人生問題,戰勝這個過程中的困難,也是我們戰勝自己內心心魔的一個象徵與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