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朱元璋遺址

朱元璋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1-23 04:17:35

A. 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在哪

避開迷霧朱元璋真墓找到
明太祖朱元璋下葬何處,歷來眾說紛紜。最近,南京市有關方面運用磁測(GMP)技術,測定了朱元璋墓的准確位置,且證實未經盜竊,保存完好。受經濟和科技條件所限,專家認為,地下宮殿在20年內不可能挖掘。

南京市文物研究所、江蘇省地震工程研究所和中山陵園管理局採用現代化手段,聯合對南京明孝陵進行文物勘探調查,認定明太祖朱元璋的下葬處,應在紫金山南麓明孝陵背靠的獨龍阜玩珠峰地下數十米處。

多數史學家本來也認為就是在獨龍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據史料說,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選定這塊風水寶地,次年動工修建陵墓。孝陵的營建動用10萬民工,前後歷時30餘年,陵墓及其附屬工程范圍佔地極廣。洪武十五年(1382年),馬皇後死後,即葬於此。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葬入孝陵與馬皇後合寢,同時殉葬嬪妃、宮女數十人,當時,陵園內植松樹萬株,畜鹿千頭,5000餘士卒日夜巡邏衛戍,極盡奢華。

然而,在民間流傳的關於朱元璋的墓葬,又有多種說法。一說是朱元璋死後,為防盜墓,南京13個城門同時出殯,所以至今不知這位明朝開國皇帝究竟身葬何處。還有一說,朱元璋的兒子永樂皇帝朱棣遷都北京時,將朱元璋的墓從明孝陵遷至北京萬歲山。另外,還有說朱元璋葬在南京朝天宮三清殿下的。

由於史書上沒有更詳細的記載,又缺乏必要的工程檔案資料,即使是一些史學家,對民間說法也抱著不可不信的謹慎態度。

如果說,當年朱氏家人費那麼大力氣修起孝陵,不過是為了掩人耳目,以免後人盜墓,那麼,這「虛晃」的一招也「晃」得過於讓人眼花了。因為,孝陵氣勢之大,能與之相比的皇帝陵寢不多。

明孝陵的正式入口處為位於衛崗東坡的下馬坊,下馬坊為一石造牌坊,額上橫刻「諸司官員下馬」楷書大字,以示對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敬重。從下馬坊西行約500米便是孝陵大紅門,門上原有黃色琉璃瓦頂,今只剩有門洞。過大紅門是四方城,原是一座碑亭,但亭頂早已毀壞,只剩四周圍牆。碑亭內所立的「大明神功聖德碑」是1413年永樂皇帝朱棣為其父朱元璋歌功頌德而立,四方城略北過御河橋是平坦開闊的孝陵神道,兩側排有石像生12對,由南往北計有石獅子、石駱駝、石麒麟、石象和石馬各兩對,相對而峙,造型生動。石雕武將、文臣各四,分立道旁,威武肅穆。神道盡頭,過欞星門遺址就進入孝陵的主體部分———陵寢建築。陵寢建築有文武方門、中門、孝陵殿、石橋、方城、明樓、寶頂等。方城是孝陵建築中最大的一個,東西長75米,南北寬31米,高16米多,堅固而雄偉,方城正中為圓拱形的南北向斜坡隧道,由下而上共有54級台階,出隧道後即面對寶頂南牆,牆用大條石壘築13層,正中橫刻「此山明太祖之墓」楷書7字。

探明朱元璋墓的准確位置,有著重要的史學與文化意義。在不宜隨便挖掘探查的情況下,人們多麼希望能「生就」一雙入地三尺的眼睛!這一次,考古人員正是藉助了這樣的一雙「眼睛」——磁測(GMP)技術。去年12月,工作人員攜帶儀器開進明孝陵。在經過選擇的核心區方圓2萬多平方米的區域內,考古技術人員在1米見方組成的上萬個有規則的方格點上,通過磁測儀取得地下反饋的數據,然後輸入電腦精心處理。

南京文物研究所副所長賀雲翱對記者說:「磁測技術就是利用物體磁場原理尋找地下文物。運用這種先進技術,能測到地下五六十米的人工建造物,尤其是金銀銅鐵等金屬物和磚頭、陶瓦等燒製品。因為在地下構建人工建築會破壞地球磁場,由此在磁測中產生『特異現象』。」探測剛開始,工作人員便在儀器上發現了強烈的磁場信號,大家興奮不已,但過了一個探測點再一測,信號消失了。仔細一察看,原來是埋在草叢中的六朝磚瓦作祟。此外,遊人亂扔在山澗的易拉罐等雜物,在探測儀器上均反映出強烈的磁場信號。

經過一個多月的精密探測,到今年1月中旬,考古工作者已掌握了上萬個數據。經過電腦分析,終於真相大白——朱元璋就落葬在玩珠峰地下數十米處。其規模宏大,構建復雜,僅甬道部分就超過120米。

與此同時,明孝陵地面建築遺存勘探也有驚人收獲。文物專家在享殿基址以東的地表以下,採用文物考古上傳統的探溝法(即在可能留有當年遺存的地段深挖探溝,以發現地面下可能存在的遺存),發現了一座保存基本完好的配殿遺址。該配殿坐東朝西,面闊15開間,進深3間,佔地面積700多平方米。

整幢建築位於一高大的人工夯築的台基上。勘探證實,配殿基址上的64個巨大柱基或磉墩、柱洞均還埋於地下,遺址地層內遺有大量的殿宇倒塌後廢棄的黃色琉璃構件和明代青花瓷片等文物標本。有趣的是,專家們發現,這座配殿在以後數百年間曾有過兩次重建,只是後來的重建工程比之明代早期初建規模要小得多。這座配殿遺址的發現,為研究明代早期建築文化和陵寢制度提供了科學資料。

對此,南京文物研究所副所長賀雲翱認為,地下宮殿的發掘在近20年內幾乎不可能,國家文物局對此有嚴格要求,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國還不具備妥善保護墓葬品的條件和必要的經濟實力。由於古墓埋在地下達數百年之久,環境封閉,其內部的空氣成分、溫濕度基本恆定,墓葬品不會發生太大變化。一旦挖掘,由於各種環境指數的改變,這些文物很快會失去其原有的色彩和品質,尤其是絲織品和紙質類文物,是目前保護的弱項,出土後一兩個小時就會變色、變質、毀壞。同時,按國際慣例,地下出土文物存放的場所應具備恆溫恆濕條件,但目前憑我們的經濟實力、科技水平還無法創造這樣的條件,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工作是切實做好朱元璋地下陵寢的保護工作,而不急於發掘。

在中國歷代上百個帝王陵墓中,有3個堪稱是里程碑,一是秦始皇陵,二是唐太宗李世民陵,再就是明孝陵。秦始皇死後的陵墓建成方形,以後一直影響到西漢、東漢。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倚山為陵,陵前有完整的神道和石刻制度,由此影響到整個唐代直至宋。到朱元璋時,一改以前的方形陵墓為圓形,同時將陵墓周圍的圍牆由方形改為長方形,由四周開門改為單獨開門。此外,朱元璋陵墓還取消了前代帝王陵墓中的下宮,僅保留上宮,並擴大了上宮規模,又加建方城、明樓。陵前彎曲的神道,據說是為了繞過孫陵崗上三國時吳大帝孫權的墓,也說是與朱元璋迷信風水有關,但確實開創了新式的帝陵制度,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以至清朝帝王陵墓,一直得到沿用,影響深遠。而明孝陵的開掘,將使史學家對明代以後的帝陵發展有更進一步的發現。

B. 明朝朱元璋時大臣們上朝的宮殿叫什麼名字(要具體的)

朱元璋時期,明代首都在南京,朱棣靖難之役後毀滅了南京明故宮,今天已經只有遺跡了,已經建立了遺址公園
過奉天門就是皇宮最重要的三大殿建築。奉天殿,是三大殿的主體,上蓋琉璃金瓦,雙檐重脊,雕梁畫棟,朱漆描金雕花的門窗,在陽光下發出熠熠光芒,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金鑾寶殿」。當然,這都是洪武十年以後的事了。它是朱元璋舉行重大典禮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的地方。朱元璋「創業伊始,勵精圖治,在早朝之外還有午朝和晚朝,規定政府各部有一百八十五種事件必須面奏皇帝」。從這段記載,我們似乎可以想像當年這里政務繁忙的景象。
奉天殿旁左廡向西邊的稱文樓,右廡向東邊的稱武樓。奉天殿的後面是華蓋殿,它像一座亭子,四面出檐,滲金圓頂,殿頂上還綴有碩大的金球一顆。殿旁東有中左門,西有中右門。每逢春節、冬至和朱元璋的生日,朱元璋都要在這里先行接受內閣大臣和宮廷執事人員的參拜,然後才去奉天殿接受百官的朝賀。再向後去就是謹身殿,規劃僅次於金鑾殿,也是一座雙重飛檐的大殿。以奉天、華蓋、謹身這三座宏偉的建築為主,構成了宮城「前朝」的主體部分。

當時還在奉天殿,也就是金鑾殿,不過明中後期一直至清,金鑾殿就成大多成為舉行重大典禮,接見外國使節等用途了,上朝改為很多地方,例如清代著名的「御門聽政」

C. 朱元璋在南京的有關遺址名稱

朱元璋的陵園就是明孝陵,世界遺產。相關還有明故宮。

D. 朱元璋是在哪個城市做皇宮的.

朱元璋時期,明代首都在南京,朱棣靖難之役後毀滅了南京明故宮,今天已經只有遺跡了,已經建立了遺址公園

E. 元上都遺址怎麼沒了 當年被誰燒的 是不是朱元璋

元上都遺址還在的,元上都遺址位於錫林浩特市南面的正藍旗。

元上都遺址呈方形,站在城外的台基上,依稀可以辨認出房屋當年的格局。上都城周長約9公里,分為外城、內城、宮城三重,其中宮城是整個建築的重中之重,是皇帝和後妃們夏季避暑時的居住之地,風格以自然為主。

內城和外城則是官吏們的居住地。此外,在都城附近還有一座面積很大的御花園,有竹經樓台,大理石宮殿,奇花異卉,原本還放養了一些麋鹿等動物,以供帝王游獵。

(5)朱元璋遺址擴展閱讀:

元上都遺址的文物遺存

外城

外城整體呈曲尺形,圍繞於皇城之西、北兩面擴建而成,西、北兩面牆長2220米,東牆長815米,南牆長820米。

佔地面積約288公頃 現存城牆底基寬10米,頂寬2米,存高約為3-6米。外城自西門北側225米處,斜向修一條東西向的隔牆至皇城北門瓮城西牆,將外城分為皇城以西、以北兩部分。隔牆基寬3米,殘高0.7-0.8米,頂寬2.05米。

城牆均為黃土夯築,夯層厚約20厘米左右,薄厚不均,夯實程度不若皇城,外表未有磚石包砌。 共辟有四門,南牆一門,西牆一門,北牆兩門。 外城四周圍繞有護城河遺跡。

皇城

皇城平面近方形。東牆長1410米,西牆長1415米,北牆長1395米,南牆長1400米。佔地面積約164公頃現存高度多在6—7米左右,牆基寬12米,頂寬約5米,向上漸斜收。四牆外側築有馬面,每面牆6個,共24個。

馬面底寬12米,凸出牆體約5.4米,現存高度約5.8米中間為黃土夯築,內外兩側均用自然石塊包砌,石牆約厚0.5-0.6米,外側石塊略平整。

石砌牆體底部挖有基槽並建有斜坡狀牆基。皇城城垣辟有六座城門,南北牆正中各開一門,皇城東西牆對稱各開二門。皇城西牆和北牆瓮城門西側外,發現有明顯的河溝遺跡。河溝距城牆約25米,寬約10米。

宮城

宮城平面近方形。東牆長605米,西牆長605.5米,北牆長542.5米,南牆長542米。佔地面積約32公頃四面均存有高度不同的夯土牆體,最高5米,牆基寬10米,頂寬5米。

部分牆體存有包磚中間為黃土夯築,內外兩側包砌青磚。磚牆底部墊有石條或片岩做基礎。有東、西、南3座城門城牆外側挖有閉合壕溝。

關廂

東關長約800米,並向東北方延伸;南關長約600米,與灤河南面的建築相連,今河岸還存有連接兩岸的石橋基礎;西關向西延伸約1000米;北城牆外側無建築及街道遺跡,因外城北部為帝王游幸的宮苑之故。

在距離北牆一公里以外的山麓,有大片建築遺跡,多為整齊排列的小型建築物,有的各自組成一個建築區,建築區內有主要幹道及小路整齊布局。在這些建築址內僅可看到用石塊壘砌的牆基,地表很少有遺物,僅在靠南邊的一些建築物內見有殘瓦及泥塑佛像碎片,應是一座小佛寺遺址。

F. 朱元璋在位時的明朝皇宮為什麼沒了

朱元璋在位時的明朝皇宮消失有以下幾個原因:

1、皇宮地基下沉嚴重。

朱元璋為擇宮址,曾命劉伯溫以及他的80歲師傅黃楚望、張鐵冠道人三人一塊選擇合適的地方。令人感到困惑的是風水大師們所卜的「皇宮」,竟卜在一片低窪的湖水中。

為了建皇宮,朱元璋調集了幾十萬民工和士兵來填湖,用了大量的土石填燕雀湖「改築新城」。可是即使如此,到了朱元璋晚年,宮城的地基仍然嚴重下沉。甚至出現了「前昂後窪」的嚴重局面。

2、皇宮曾發生火災。

首次災難降臨於明初建文年間。朱元璋死後,他的孫子建文皇帝朱允炆繼承皇位,引起燕王朱棣的不滿,向南京進兵,於公元1403年攻入南京,結果「都城陷,宮中火起」,燒毀了奉天殿等宮殿。

3、遷都後缺乏修繕,損壞嚴重。

明成祖朱棣都城北遷後,隨著明朝政治中心的北移,南京明故宮漸趨冷落。此後數百年間,風吹雨打,南京故宮由於缺乏修繕而逐漸損壞。再加上明清易代、太平天國等戰爭的影響,南京明故宮遭到極大的破壞。

4、明故宮的石料在清朝被拆作他用。

康熙年間,曾取明故宮石料雕件修建普陀山廟宇。將明故宮改為八旗兵駐防城,明故宮建築遭到很大破壞。到了清咸豐、同治年間,太平天國拆明故宮木石用來修建天王府,後由於清軍在明故宮開戰,由於太平軍與清軍的作戰運動,明故宮又經受了一次較大的破壞。

除了地下埋藏的石構件基礎外,「樓台金粉已沉銷,......月落宮垣春寂寂」,只剩下一片殘垣碎瓦、蛇鼠出沒的廢墟。但牆體規模還在。一些宮門尚存。

5、民國時期明故宮遺跡被拆除。

清亡後,到了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定都南京,本想在明故宮建政府中央,但限於財力而放棄,同時為了城市建設,明故宮遺跡沒有加以保護,反而拆除遺跡,建房修路,開墾農田。

1911年,殘余建築遭到毀壞,英國人法雷斯還從明故宮遺址中拆走七塊石刻和三對石獅,運往下關揚子飯店進行裝飾。

(6)朱元璋遺址擴展閱讀:

現代對明故宮的保護:

2015年2月初,國家文物局官方網站公布《關於明故宮遺址核心區環境整治及重點遺跡標識展示工程立項的批復》,文件中寫明:「原則同意明故宮遺址御道街景觀標識、午門廣場環境整治、中山東路道路鋪裝改造、三大殿台基遺跡標識展示等工程立項。」

同時,文物部門還將在明故宮遺址上豎立標識系統,標記出明故宮內各大殿、水系、道路的布局。在不用復建所有宮殿的情況下,能讓人們對600年前的明朝皇宮有總體了解。

此次國家文物局的批復書中提到,為了加強對已有考古資料的研究,將由專業考古研究單位在明故宮遺址上補充開展必要的考古工作,明確明故宮遺址的布局特徵、營造方式及遺跡保存情況,為環境整治及標識展示工程的實施提供依據。

國家文物局在立項公告中,要求地方政府在制定方案時,「貫徹最小干預原則,以現狀保護為主,最大程度地保護遺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在做展示設計時,「明確布局特徵、營造方式及遺跡保存情況」,「科學、全面、准確地闡釋遺址內涵、歷史背景和其他相關信息,並盡量做到通俗易懂」。

G. 南京有關以下人物的遺址名稱:王安石、魏源、朱元璋、鄭和

王安石故居在後半山園,海軍指揮學院大院內
魏源故居在龍蟠里
朱元璋的陵園就是明孝陵,世界遺產。相關還有明故宮。
鄭和相關有龍江寶船廠遺址,也就是今天的鄭和公園,相關還有天妃宮,這些近年來都重修過。

H. 朱元璋的陵墓是北斗七星陣嗎

在明代帝陵中,其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主要建築走向就呈「北斗七星」布局。「明孝陵」反映的是陵寢地面布局,已發掘的明定陵地宮的布局即是仿生前皇宮模式,也是源於天象。
除此之外,在陵墓選址上也與天象有關,陵址的前後左右要有山,象徵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以山象徵天上的星座,而皇帝的陵則位於星座之間,自然皇帝也置於天宮之上了。
從古代風水學的角度來看,這種「北斗七星」式的「S」形葬式最能夠「聚氣」。
王秀玲說,古人對天體有一種神秘感,認為「北斗七星」具有避邪功效。如河南西水坡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就發現墓主人東西兩側和腳下分別塑龍、虎和北斗天象圖。古人還把它刻在避邪劍上。其奧秘在於「北斗七星」的形狀恰為一個巨大的聚氣的「S」形。
皇帝選陵址,要選能「聚氣藏風」的地方,選擇標準是山環水抱,因山環水抱必有「氣」。在風水學中,用「曲則有情」來形容水和路的吉祥。山脈的起伏呈「S」形,河流則更明顯,總是蜿蜒曲折。明孝陵和明十三陵的選址及設計是與古代的風水理論相合的。
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去分析,皇帝死後,也需要生氣,「北斗七星」式這種「S」形葬式能夠「聚氣」,有了生氣,就有了萬物,預示著子孫萬代繁衍旺盛。如果依此而論,帝、後的葬式源於天象是有一定道理的。
朱元璋採用天象來設計皇宮、帝陵。他的思想肯定要影響到他的子孫後代。明十三陵所葬都是朱元璋後代,在陵墓選址和規制上均效仿明孝陵。作為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孫,又身為皇帝的朱翊鈞的葬式「源於天象」也就不奇怪了。
王秀玲最終推斷,從朱元璋開始,明代的帝王都可能沿襲採取「北斗七星」葬式。
那麼,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什麼極大推崇「北斗七星」呢,這應和朱元璋的身世有著密切的關系。
朱元璋自幼貧寒,父母兄長均死於瘟疫,在孤苦無依之下,其早年出家為僧及後來加入「白蓮教」、 「彌勒教」、「明教」 共同組織的起義軍,並在被擁戴為「大明王」的過程中,同時受到宗教思想的熏陶有著極大的內在影響。
由於朱元璋終其一生都與道教有著不解之緣。因此,朱元璋在感情上崇道,並利用道教在他執掌政權期間和死後繼續為他服務也是很自然而然的。而明代的帝王自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及以後的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憲宗—朱見深、孝宗—朱佑樘等對道教都以尊崇為主。至世宗朱厚熜更是把政治權利與宗教高度聯合起來,並以宗教為其治理朝政的中心。
所以,從這樣一種歷史淵源的視角來探明,為什麼明朝自朱元璋以後的歷代皇帝的陵墓都尊崇被視為至高無上象徵的「北斗七星」葬式的原因之一。

I. 明太祖朱元璋祖籍是哪的葬在明祖陵嗎

明太祖朱元璋祖籍是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葬南京明孝陵。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 -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2] 原名重八,[3] 後取名興宗。漢族,濠州鍾離人,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覺寺,[4] 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於應天,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聰明而有遠見,神威英武,收攬英雄,平定四海,求賢若渴,重農桑,興禮樂,褒節義,崇教化,制定的各種法規都很相宜。自古以來,前所未有。但是他的性格嚴明,晚年偏好誅殺,使得一代開國元勛很少有善始善終的,這就是朱元璋的缺點。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