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遺址文物
Ⅰ 在半坡遺址出土的諸多文物中,最具特色的是什麼
半坡遺址的發現解開了仰韶文化的面紗,而考古學家提起仰韶文化會立馬反應出兩個字:彩陶。半坡遺址最有名的就是那個人面魚紋彩陶盆。我是學考古的,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答案~~
Ⅱ 半坡遺址出土文物紡輪幹嘛用的
紡輪是紡線用的,紡線後織布、做衣服。
Ⅲ 半坡遺址的文物保護
2001年5月,舊大廳屋頂朽木產生自燃,並在隨後數天內又陸續在其它部位出現自專燃現象。一個月屬後,半坡博物館便向省文物局呈送了一份《半坡遺址保護大廳改造報告》,申請拆除舊的保護大廳並重建新大廳。當年11月份,國家文物局正式對半坡遺址保護大廳改造作出同意批復。
在遺址大廳重建工作開始之前,為了有效保護半坡遺址不受損壞,2003年3月,文物部門按科學規范的保護程序,對半坡遺址進行了大面積的回填保護。在對遺址進行全面調研後,對坍塌、掉落及嚴重風化部位進行了修補,對全部遺址進行了防霉加固處理,並先後兩次對遺址覆蓋表面用有機硅作了防水處理。
據西安市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的專家介紹,從遺址覆蓋至今,技術人員對遺址進行了跟蹤監測保護及雨雪天後的處理工作,分別挖開兩處,對遺址覆蓋土是否滲漏做了觀測評估,發現有少量雨水滲入現象,但都沒有傷及遺址。
2006年,填土清理完成,半坡遺址重新開放。 半坡遺址保護性回填和回填土清理在全國史前遺址中是首次實施。對與觀眾闊別3年的遺址重新清理,富有探索性,同時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為將來的遺址保護積累了經驗,對土遺址保護有著重大意義。
Ⅳ 下面的文物是在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請你根據這個彩陶盆反映的歷史信息,推斷出當時半坡原
半坡原始居民以栗米為主要糧食作物,會繪制彩陶
Ⅳ 半坡遺址出土文物展能夠展現出半坡居民在生產、生活已經有哪些進步(答出其中一點即可)
人面魚形盆:
當時的半坡人已經掌握了較為高超的制陶工藝,可以製作彩回陶,生產日常的答陶具。
魚鏢、魚叉:
告別了憑著運氣捕魚的時代,有了專門的捕魚工具,捕魚的效率大大增加,原始人類的食物來源更為充足。
石刀、石斧:
當時已經出現了原始的農業,人們開始過定居生活,原始農業的出現,是人類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逐漸過渡的一個標志。
Ⅵ 根據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出土的文物和遠古傳說,描述原始農耕時代的人們是怎麼生活
豬,群居生活!
Ⅶ 根據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出土的文物和遠古傳說,描述原始農耕時代的人們是怎樣生活的
1973年,在浙江省餘姚縣農民建造排澇站挖地基時,意外地發現了河姆渡文化遺址。遺址中有稻穀、稻稈、稻葉堆積等,最厚的地方達一米。出土的稻穀色澤金黃,經人工鑒定是人工栽培的晚稻。
Ⅷ 誰最早發現了半坡遺址
關於「誰先發現」「何時發現」近年來有三種新說法。
一種說法是考古學家石興邦和吳汝祚在1953年發現的,當時的灞橋火電廠在修專用鐵路時用推土機鏟出了墓葬和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做調查時發現了半坡遺址。
第二種說法是1952年年末,「東郊第一座火力發電廠的專運線工地上,推土機推出了彩陶」。受時任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文物處處長趙望雲(長安畫派創始人之一)的委託,鄭郁文(後來半坡博物館的首任館長)到現場查看。
第三種說法是1953年,在紡織城建設中,為方便物資運輸修建鐵路專線。修建時,時任西北紡管局副局長秦天澤發現了半坡遺址。
其實他們都和半坡遺址有莫大的關系,半坡博物館對現有資料梳理後,認為可能真相是:秦天澤是最早的提出保護者,鄭郁文是最早認定者,石興邦和吳汝祚是最終的確認者。
Ⅸ 半坡遺址和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說明了當時人類生活有何特點
文化遺址,是古代人類的建築廢墟以及在對自然環境改造利用後遺留下來的痕跡,如民居、村落、都城、宮殿、官署、寺廟、作坊等。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因素這些遺跡大都湮沒埋藏在地下,少數在地面上殘存一些高台殿基或殘垣斷壁,有的則淪為的廢墟。抓一把土就是文物,揀一塊瓦就是歷史。
Ⅹ 半坡遺址、大汶口遺址都出土了哪些文物,其作用是什麼,反映了當時的人們什麼樣的生活狀態
1,出土的生產工具分別用石、骨、角、蚌、陶製成。有斧、鏟、錛、刀、石磨盤和磨棒、箭頭、魚鉤、魚叉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陶器以紅色陶為主,還有紅褐陶及少量灰陶,陶質有夾砂、泥質和細泥 3種。陶器器形以夾砂陶罐、泥質或細泥陶缽、盆和小口雙耳尖底瓶為主組成一套日常生活用具。陶器表面多飾以繩紋、錐刺紋、弦紋、指甲紋和附加堆紋等,在細泥陶器上多飾以黑色彩畫,圖案主要有人面魚、鹿、寬頻、三角以及植物紋飾,有的還把人面和魚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生動而富有特色的人面魚紋。在缽口沿的寬頻紋上發現有22種刻劃符號,這可能是中國古代文字的淵源之一。在許多陶器的底部發現有布紋席紋和其他編織印紋,另外還有:精美多樣的裝飾品,芥菜或白菜的碳化種子,粟的遺跡,人工飼養的豬、狗骨骼,以及各種動物骨骼、魚骨和果食等,說明半坡人過著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生活,狩獵和採集也佔有一定地位。
2,在大汶口原始居民時期,耜耕農業已佔統治地位。這里出土的石耜多於砍伐用的石斧(石耜27件,石斧10件),還出土了一件52厘米長的鹿角鶴嘴鋤,至於各種質料製作的鐮刀,其總數超過了整地農具的數倍。耜用於翻地,鶴嘴鋤用於中耕,鐮刀用於收割,整套農具的出現,反映了大汶口原始居民時期農業技術的提高。當時農業已經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部門,家畜飼養業和制陶等手工業都有賴於它的發展。由於剩餘糧食的出現,制陶已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豬的飼養也得到很大發展。半坡氏族的豬,絕大部分是在幼小時宰殺掉的,因為那時人們的生活資料還比較缺乏。大汶口原始居民時期宰殺的,則多為一二歲的成年母豬,且豬的數量也很大。豬的飼養,間接地反映了大汶口原始居民時期農業的相對發達。 黑陶和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業中出現的兩個新品種,反映了當時制陶工藝的顯著進步。這時的陶器,已用快轉陶車來製造。陶車由輪盤和輪軸組成。使用時,由一人轉動輪盤,使其急速旋轉,由另一人藉助陶輪轉動形成的離心力,配以雙手靈巧的動作,將陶土塑成需要的器皿。用快轉陶車制坯,數量多,質量也好。燒制技術也有提高。擴大了窯室,縮小了火口,增加了火道支道和窯箅箅孔的數量,使熱力分布更加均勻。這時採用了高溫下嚴密封窯技術,使陶土中的鐵元素得以還原,有的還在陶土中摻過炭,因此燒成的陶器多為黑色。白陶用高嶺土製造,製造時努力保持陶土的純潔,因而燒成了白色。白陶的出現有重大的意義,它為以後瓷器的製作奠定了技術基礎。白陶上有的還有圖案花紋。 大汶口墓地的墓葬中,除大量的陶器和石器外,還有製作精美的玉器和大量的骨、牙、綠松石等質料的裝飾品。墓葬隨葬品懸殊之大,反映貧富分化已很顯著。 它從一個側面又反映了農業已佔據了重要地位。在以農業為基本生計,家畜飼養、漁獵和手工業占著重要地位。社會中,在男子至少也和婦女一樣加入了農業勞動,獨佔了漁獵部門,和成為手工業勞動的主要擔負者的情況下,顯然可以認為,男子已把社會勞動的主要職能握在自己的手中;而婦女的勞動在家族和社會中的意義,已是今非昔比,降到次要地位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男子在生產對比關系中占據的優越地位,是父系制代替母權制的經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