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前埠遺址

前埠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1-23 04:53:34

㈠ 淄博市內哪個公園好玩

人民公園。
火炬公園
植物園
兒童公園
蓮池公園

㈡ 與良渚文明近同時期的文明有哪些

良渚古城是大國之都嗎?
——完全基於考古材料的初步還原和科學報道
良渚文化遺址,目前各地共發現135處,中心地帶是餘杭的瓶窯、安溪、良渚三鎮——33.8平方公里范圍內,密布50多處遺址。在古城發現後,你會發現,有了這一圈城牆,這些遺址在布局上,有了可徇的規律——王、高級貴族、貴族、平民,是以古城為核心,大致由近而遠,按等級有序居住的。
從地理環境上,良渚古城的南北,分別是天目山的余脈大雄山和大遮山,這為古城提供了兩道天然的屏障;再往裡,城牆北部、西部有東苕溪環繞,南部有東苕溪的支流廟前港(良渚港)所擋。
前面已經講過,良渚古城拱衛的是整個地區的核心——王或高級貴族的居住區、墓葬區。現在,讓我們根據已發現的考古遺址,來還原一下這座「古都」,重點說說城外的布局——從城外四周各個遺址的規模,出土文物的數量、規格、質量可以看出,古良渚人的貧富差距由內往外拉開,大致是——離古城越近,越富有,出土了大量貴族墓葬;離古城越遠,越貧窮,有不少平民聚落區遺址被發現。
一抹文明曙光的說法為啥要改了
大家口頭常掛這句老話——中國有5000年文明史,這其實是缺乏學術根據的。
國際學術界一般只承認中國文明起源於至多約距今3600年的商代,依據有兩個——《史記·殷本紀》的文獻記載和河南安陽殷墟的考古發現;而本世紀初完成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雖然證明夏王朝的始年約在公元前2070年前後,但爭議很大,即便夏代說成立,也僅為距今4100年左右時間。
那還有900年去哪裡找呢?目前學術界較集中的觀點是——距今5300—4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是中國最早的文明形態之一,被稱為「文明曙光」。
「曙光」的意思是「初露」——古城發現前,考古界一直認為,以發達的稻作農業、大量精美的玉器、精製的制陶技術、成句子的陶器符號文字資料,以及由墓葬和大型土建工程所反映出的不平等和社會分層等現象的良渚文化,正站在文明的門檻上。
之所以這么說,就是因為沒有發現城——如果進入早期文明社會,應該有個初步的國家組織,以區別於以血緣為單位的氏族社會,而城正是重要標志。
現在有了這座城,而且古城內,有宮殿式建築莫角山、高等級墓地;城外有祭壇、高等級陶器作坊、玉器作坊、碼頭設施;這些都是有職能分工,有規劃的,是區別一個地方是政權還是以血緣為基礎的氏族的重要標志。很難想像,如果沒有一個統治集團來統一組織、設計、營建,能做出這樣龐大的城建工程。
嚴文明教授說:「如果有分工、有規劃,就表明已進入了文明社會,就是國家。中國古代,小國林立,稱為『天下萬國』,古代的國家都有都城。良渚古城的發現,可謂『畫龍點睛』,說明它是一個國家的首都了。標志良渚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
富人區
文家山遺址:古城西南,有16座墓葬,其中1號墓隨葬品106件、石鉞34把。
黃泥口遺址:古城北,出土100多顆玉珠管,另有璧、鐲等玉器,及一些生活用的陶器。
匯觀山遺址:有一座較完整的祭壇、4座大型墓葬,出土大量琮、璧、鉞、三叉形器、冠狀器等玉器及一些陶器、石器;尤其是4號墓,棺槨俱備(良渚文化里,有棺槨安葬的往往是貴族,平民一般都是直接埋葬土裡),是目前所見良渚墓葬中墓坑最大的一座。
瑤山遺址:它比較特殊,從位置上講,它離「富人區」微遠了點,但從12座墓葬里清理出的隨葬品卻很豐富,有700多件玉器,另外還有個內外三重組成、400平方米的祭壇。
平民區
莫角山北部的姚家墩遺址,是個大聚落村,周圍有羅村、葛家村、王家莊、金村、上口山等遺址;其中除羅村遺址發現兩座規模不算大的祭壇外,其他遺址出土的多為陶器、石器,有些是生產工具,墓葬中隨葬品也不多。
但這些聚落村簇擁著的中心——姚家墩遺址卻不小,35000平方米,發現了一處鋪設考究的沙石地面的建築基址和一處紅燒土地面的房屋基址,有可能是一處中等貴族居住區。
廟前遺址:古城東南,發現兩處地窖,裡面有木頭架子撐住四面泥土,木架之間用榫連接,地窖里發掘出的東西,主要是陶器、木器、石器。還發掘出2處房址,其中一處呈長方形,面闊10米,進深8米;四周有柱坑,從柱坑樣子看,立柱有方、圓兩種,為防柱子下陷,柱底鋪設了墊板;從柱坑布局上,大致推測出屋子的形狀:大跨度,有柱子,頂上有重檐,外面還有一圈迴廊。
茅庵里遺址:廟前遺址南,這是一處依水而居的村落,發現兩排南北向護堤木樁,同時清理出大量水底沉積物:彩陶、石器、獸骨、酸棗核、蘆葦、殘木等。
吳家埠遺址:古城最西面,相當「清貧」——發掘出20座墓葬,隨葬品多為勞動用具,如石斧、錛、鑿、鏃、耕田器、礪石、紡輪等,生活用具有鼎、豆、壺、罐、盆、缽、杯、簋、瓮、臼、器蓋等陶器;有的墓里連一件隨葬品都沒有。
卞家山遺址(碼頭):古城南,從沉積土中發現木質器具和石器、陶器等許多遺存,以及居址、墓地等,是個典型的平民居聚落村。
這里還發現140多個排列有序的木樁,大部分似靠岸邊,並發現兩把木槳,推測這里可能是良渚晚期的一個碼頭。
這樣的布局就看得很明白了——整座良渚古城是經過精心選址和規劃的。

㈢ 中國近代考古五大新發現

近年還有很多考古發現,只列舉下面幾例:
2010年度古新發現:「南澳1號」明代沉船:
「南澳Ⅰ號」是我國沿海經過正式考古調查和發掘的明代沉船,它為解決中國海外貿易、航海、制瓷等諸多學術課題提供了翔實可靠的實證材料,研究明代中國經濟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和線索。以陶瓷為例,沉船中大量的漳州窯系產品極富特色。由於漳州窯的屬性,目前國內傳世與出土的器物均不多見,窯址發掘亦多為殘件;本次發掘不僅提供了品種極為豐富的成品,同時也填補了16-17世紀間大航海時代我國海外貿易政策轉變、東南沿海經濟結構變化等資料的空白。
2011年考古發現:河南鄭州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
老奶奶廟遺址位於鄭州市西南郊、二七區侯寨鄉的櫻桃溝景區內。在50平方米發掘范圍內,發現3000多件石製品、12000多件動物骨骼及碎片、20餘處用火遺跡,以及多層迭壓、連續分布的古人類居住面。這處新發現非常清楚地展示了當時人類在中心營地連續居住的活動細節,同時也發掘出土一系列與現代人行為密切相關的文化遺存。老奶奶廟遺址的發現進一步將近年來在嵩山東南麓調查及發掘的數量眾多的舊石器地點完整地連接起來。這些地點既有臨時活動場所,也有長期居住的中心營地,還有專門的石器加工場所,以及擺放石堆與大象頭骨的特殊活動遺跡。其分布明顯成群組聚集,構成多個以基本營地為中心,各類臨時活動地點成放射狀分布的遺址群。遺址群沿古代河流兩側分布,有各自相對獨立的活動領域。新發現確切證明,早在距今3~5萬年前中原地區已有繁榮的舊石器文化與復雜的棲居形態。
2012年考古發現:內蒙古遼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遺址:
遼上京城址位於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東南,由皇城(北)和漢城(南)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西山坡是上京皇城西南的一處自然高地,也是全城的制高點,尚存三組東向的建築基址。其中北組的中部偏後,有三座地面保存較高的圓台形建築基址,編號為YT1、YT2和YT3。
根據發掘的遺跡形制和遺物可知,YT1應是一座磚木混合結構的六角形佛教建築基址。於遼代始建,至少進行過兩次大規模修築,金代以後才逐漸廢棄。YT2和YT3可確認是六角形塔基,二塔基的包磚、散水的做法和規格均與YT1相同。本次發掘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遼代都城遺址考古。根據考古發現的遺跡和遺物,可以確認西山坡是一處遼代始建的佛教寺院遺址,位置重要,規模龐大。佛寺北組為東向的長方形院落,四周有院牆。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為大型的六角形磚木混合結構建築(YT1),左右兩側對稱布置小型的六角形磚塔(YT2、YT3),前有小型建築基址和廣場。YT1建築結構特殊,柱礎雕刻蓮花紋、龍鳳紋,出土刻畫寫實、彩繪貼金的泥塑造像,這些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座基址的等級和功能。這次發掘成果確認了西山坡建築遺址是佛教寺院的建築性質,對重新認識遼上京皇城遺址的形制布局將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同時本次考古新發現為研究遼代考古、歷史、佛教和建築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2013年考古發現: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漢木槨墓: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和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組成聯合考古隊對位於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老官山」地點一處西漢時期墓地進行了搶救發掘工作,共發掘了西漢時期土坑木槨墓4座。墓葬均早期被盜。墓葬為豎穴土坑木槨墓,分為有底箱和無底箱兩類。墓葬方向和大小相近。方向為南北向,槨室長5~7米、寬3~4.5米、高2~2.2米。共出土遺物620餘件,其中陶器有罐、鼎、盆、缽、瓮、壺、井、灶等;漆木器有耳杯、奩、幾、盤、盒、木俑、馬、璧、杖、器座、案、半圓形器、織機模型等;銅器有弩機、帶鉤、扣飾、錢幣有「半兩」和「五銖」;另有少量鐵器、竹編器、草(棕)編器等。重要收獲有M1出土的50餘支木牘、M2出土的玉質印章和4件竹木製織機模型、M3出土的920餘支(編號數量)竹簡及人體經穴漆人像等。M1出土木牘書寫內容為官府文書和巫術兩類。M3竹簡為醫簡,經初步整理,醫書暫定名為《五色脈診》《敝昔醫論》《脈死侯》《六十病方》《病源》《經脈書》《諸病症侯》《脈數》《醫馬書》。墓葬年代初步推測為西漢景帝、武帝時期。出土四部織機模型應是迄今國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多綜多躡織機,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絲綢紡織技術研究的空白;首次在四川出土的醫簡是繼馬王堆之後出土的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醫簡醫學文物。
2014年考古發現:廣東鬱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
磨刀山遺址位於廣東省西部雲浮市鬱南縣。該遺址是廣東省首次發現並經科學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曠野類型遺址。4個月的搶救性發掘取得突破性收獲——這里是廣東目前確認年代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存。這一發現填補了廣東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將該地區最早有人類活動的歷史由距今13萬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數十萬年前,是廣東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該遺址的發現既是嶺南及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進展,為華南乃至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新材料,同時也為深入研究華南—東南亞地區舊石器文化的關系、區域人類起源與演化歷史以及東西方文化比較等國際熱點課題提供了重要的新契機。
2015年考古發現:郭家廟曾國墓: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郭家廟曾國墓地位於棗陽市吳店鎮東趙湖村,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國墓地,總面積120萬平方米以上,分為郭家廟曾國墓地和曹門廟墓區。郭家廟墓地分布在兩個相對獨立的山崗上,北崗為郭家廟墓區,南崗為曹門灣墓區,總面積達120萬平方米以上。墓地東距周台遺址、忠義寨城址1公里,西距九連墩戰國楚墓群1.5公里。2002年和2014年對郭家廟墓地的兩次發掘,證實這一墓地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國高等級貴族墓地。2014年的考古發掘,因其重大的學術價值被評為當年的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此次展覽是首次將2002年和2014年郭家廟墓地的發掘成果展出。郭家廟曾國墓地與葉家山西周早期曾國墓地、文峰塔曾國墓地、擂鼓墩曾國墓群共同構建了曾國考古學的年代序列,為研究曾國歷史與周代封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考古發掘是指為了科學研究,經文物行政部門批准,根據發掘計劃,對埋藏文物的地方、對古文化遺址、古墓葬進行調查、勘探和發現、挖掘文物的活動或工作。考古發掘的文物,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侵佔。

㈣ 與良渚古城同時代的文明古國都在幹啥 良渚文明中還有哪些不解之謎

良渚古城是大國之都嗎?
——完全基於考古材料的初步還原和科學報道
良渚文化遺址,目前各地共發現135處,中心地帶是餘杭的瓶窯、安溪、良渚三鎮——33.8平方公里范圍內,密布50多處遺址。在古城發現後,你會發現,有了這一圈城牆,這些遺址在布局上,有了可徇的規律——王、高級貴族、貴族、平民,是以古城為核心,大致由近而遠,按等級有序居住的。
從地理環境上,良渚古城的南北,分別是天目山的余脈大雄山和大遮山,這為古城提供了兩道天然的屏障;再往裡,城牆北部、西部有東苕溪環繞,南部有東苕溪的支流廟前港(良渚港)所擋。
前面已經講過,良渚古城拱衛的是整個地區的核心——王或高級貴族的居住區、墓葬區。現在,讓我們根據已發現的考古遺址,來還原一下這座「古都」,重點說說城外的布局——從城外四周各個遺址的規模,出土文物的數量、規格、質量可以看出,古良渚人的貧富差距由內往外拉開,大致是——離古城越近,越富有,出土了大量貴族墓葬;離古城越遠,越貧窮,有不少平民聚落區遺址被發現。
一抹文明曙光的說法為啥要改了
大家口頭常掛這句老話——中國有5000年文明史,這其實是缺乏學術根據的。
國際學術界一般只承認中國文明起源於至多約距今3600年的商代,依據有兩個——《史記·殷本紀》的文獻記載和河南安陽殷墟的考古發現;而本世紀初完成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雖然證明夏王朝的始年約在公元前2070年前後,但爭議很大,即便夏代說成立,也僅為距今4100年左右時間。
那還有900年去哪裡找呢?目前學術界較集中的觀點是——距今5300—4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是中國最早的文明形態之一,被稱為「文明曙光」。
「曙光」的意思是「初露」——古城發現前,考古界一直認為,以發達的稻作農業、大量精美的玉器、精製的制陶技術、成句子的陶器符號文字資料,以及由墓葬和大型土建工程所反映出的不平等和社會分層等現象的良渚文化,正站在文明的門檻上。
之所以這么說,就是因為沒有發現城——如果進入早期文明社會,應該有個初步的國家組織,以區別於以血緣為單位的氏族社會,而城正是重要標志。
現在有了這座城,而且古城內,有宮殿式建築莫角山、高等級墓地;城外有祭壇、高等級陶器作坊、玉器作坊、碼頭設施;這些都是有職能分工,有規劃的,是區別一個地方是政權還是以血緣為基礎的氏族的重要標志。很難想像,如果沒有一個統治集團來統一組織、設計、營建,能做出這樣龐大的城建工程。
嚴文明教授說:「如果有分工、有規劃,就表明已進入了文明社會,就是國家。中國古代,小國林立,稱為『天下萬國』,古代的國家都有都城。良渚古城的發現,可謂『畫龍點睛』,說明它是一個國家的首都了。標志良渚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
富人區
文家山遺址:古城西南,有16座墓葬,其中1號墓隨葬品106件、石鉞34把。
黃泥口遺址:古城北,出土100多顆玉珠管,另有璧、鐲等玉器,及一些生活用的陶器。
匯觀山遺址:有一座較完整的祭壇、4座大型墓葬,出土大量琮、璧、鉞、三叉形器、冠狀器等玉器及一些陶器、石器;尤其是4號墓,棺槨俱備(良渚文化里,有棺槨安葬的往往是貴族,平民一般都是直接埋葬土裡),是目前所見良渚墓葬中墓坑最大的一座。
瑤山遺址:它比較特殊,從位置上講,它離「富人區」微遠了點,但從12座墓葬里清理出的隨葬品卻很豐富,有700多件玉器,另外還有個內外三重組成、400平方米的祭壇。
平民區
莫角山北部的姚家墩遺址,是個大聚落村,周圍有羅村、葛家村、王家莊、金村、上口山等遺址;其中除羅村遺址發現兩座規模不算大的祭壇外,其他遺址出土的多為陶器、石器,有些是生產工具,墓葬中隨葬品也不多。
但這些聚落村簇擁著的中心——姚家墩遺址卻不小,35000平方米,發現了一處鋪設考究的沙石地面的建築基址和一處紅燒土地面的房屋基址,有可能是一處中等貴族居住區。
廟前遺址:古城東南,發現兩處地窖,裡面有木頭架子撐住四面泥土,木架之間用榫連接,地窖里發掘出的東西,主要是陶器、木器、石器。還發掘出2處房址,其中一處呈長方形,面闊10米,進深8米;四周有柱坑,從柱坑樣子看,立柱有方、圓兩種,為防柱子下陷,柱底鋪設了墊板;從柱坑布局上,大致推測出屋子的形狀:大跨度,有柱子,頂上有重檐,外面還有一圈迴廊。
茅庵里遺址:廟前遺址南,這是一處依水而居的村落,發現兩排南北向護堤木樁,同時清理出大量水底沉積物:彩陶、石器、獸骨、酸棗核、蘆葦、殘木等。
吳家埠遺址:古城最西面,相當「清貧」——發掘出20座墓葬,隨葬品多為勞動用具,如石斧、錛、鑿、鏃、耕田器、礪石、紡輪等,生活用具有鼎、豆、壺、罐、盆、缽、杯、簋、瓮、臼、器蓋等陶器;有的墓里連一件隨葬品都沒有。
卞家山遺址(碼頭):古城南,從沉積土中發現木質器具和石器、陶器等許多遺存,以及居址、墓地等,是個典型的平民居聚落村。
這里還發現140多個排列有序的木樁,大部分似靠岸邊,並發現兩把木槳,推測這里可能是良渚晚期的一個碼頭。
這樣的布局就看得很明白了——整座良渚古城是經過精心選址和規劃的。
。。。。。。。。。

㈤ 淄博桓台的歷史古跡

桓台名勝古跡探微

我們的家鄉桓台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富,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境內有馬踏湖風景區、王漁洋紀念館、四世宮保牌坊、史家遺址、徐夜書屋、冰山遺址等,小龐、前埠、唐山、新城等地都出土了石鏟、石斧、石鐮等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史家村挖掘發現了商代遺址、高樓村有始建於隋代的華嚴寺,陳庄有木佛堂古槐等。最有價值的人文景觀是新城王漁洋祠堂和四世宮保牌坊,最有價值的自然景觀是江北明珠馬踏湖。以漁洋文化為主的新城古城游和馬踏湖風景區自然觀光游已成為桓台發展文化旅遊業的兩大重點品牌。

馬踏湖

馬踏湖位於桓台縣東北部,湖東西長約12公里,南北寬約8公里,面積近百平方米公里。這一帶地勢低窪,湖底海拔最高點9米,最低點6.5米,自西南向東北緩傾。孝婦河、烏河、豬龍河匯流於此,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湖泊,1995年被山東省政府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湖區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名勝古跡眾多,是天然的旅遊勝地,素有北國江南之美稱。湖內碧水瀅瀅、河道縱橫、交織成網,蘆葦盪、荷花塘一望無垠。
馬踏湖最早叫平州,春秋時期稱少海,又名會城湖, 傳說齊桓公大會諸侯於湖區東側的會城,重兵陳列,馬踏地低,故名馬踏湖。因其碧水連天、風光無限,為歷代達官貴人所嚮往,文人墨客多會於此。宋代詩人蘇東坡曾泛舟湖上,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貪看翠蓋擁紅裝,不覺湖邊一夜霜。卷卻天機雲錦段,縱教匹練寫秋光。」此後,元兵部侍郎於欽又有和詩,人們選用詩中所含「錦秋」二字命湖,這樣,馬踏湖又名錦秋湖。
馬踏湖湖內港港汊汊,碧水瀅瀅,2100多條渠道交織成網,四通八達,全長400多公里。湖內古跡風韻濃郁,勝跡隨處可見。湖東南側有廷鄉城遺址,相傳為齊景公失馬尋蹤之地,故又名蹤城。東側有會城遺址,當地人稱東城子,傳為齊桓公會盟處。魚龍村北二公里處有李家檯子,為蘇東坡登臨賦詩處,建有勝處祠和東坡亭。華溝村即古之魯連陂,村中尚有魯仲連故居和魯連井故址,村北建有五賢祠。五賢者,為戰國顏?、魯仲連,漢代轅固、諸葛亮,宋朝蘇東坡。五賢祠原為三賢祠,曾多次重修,1984年方改建為五賢祠。門上對聯是:「異姓結同心之侶,一堂萃三代之英。」祠內雕梁畫棟,金壁輝煌,架構奇妙,有歷代名人題詠,辟有馬踏湖書畫展室。五賢祠北側,有徐夜書屋、漁洋軒故址及冰山遺址。每到一處都會有一些美妙的傳說和故事,令人流連忘返。湖區27個自然村落,村村靠湖,家家連水,戶戶通船,門前搭起小橋,院後泊著小船,小橋流水人家,如詩如畫。湖面上綠水浮鴨,翠柳搖風,港汊迷離。駕船巡遊,風趣天然。真是「葦堵渠盡疑無路,竹篙一點又一天。只聞笑語不見人,蒲葦深處有人煙」。? 馬踏湖景色迷人,物產豐富。湖中盛產藕、蓮、蒲、葦和鵝、鴨、魚、蝦、蟹,以及各種可吃的野生食物。湖鄉人用湖內的物產能做出百多種菜餚, 且四季各不相同。春天的醋沏小魚,香酥可口,野鴨燜藕,風味獨特。「金絲鴨蛋」,是湖中特產,將其腌制蒸熟,可見蛋青、蛋黃層迭,青、黃相交之處,有絲狀蛋黃油圈隔,燦然若金,蛋白香而不膩,肉質沙,不噎喉。夏天的「白蓮藕」脆甜無渣,「雞靠麥黃鱉」,味道鮮香,又多營養。秋天,毛蟹包子別有風味,還可做「毛蟹湯」,鮮美異常。冬天的「溜黑魚片」、「黃燜鯉魚」食之難忘。如若游湖,不食這里的水鮮,實乃遺憾。馬踏湖中還存有許多古跡名勝,魯仲連故居、青冢、五賢祠、東坡亭、齊王閣等又為馬踏湖增添了許多神奇的色彩。馬踏湖已被辟為山東省重點旅遊區。隨著對湖區的開發,馬踏湖將會變得更加秀美,成為旅游園地中一枝獨具特色的奇葩。

王漁洋紀念館

王漁洋紀念館館址為忠勤祠,位於新城鎮新立村。原是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為紀念王漁洋的高祖王重光而建,距今400餘年。整組建築系磚木結構,造型古樸典雅,保持了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1986年12月建館並對外開放,1992年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漁洋原名王士禎,字子真,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著名詩人,清朝大臣,公務之餘,致力於詩文著述,成就卓著,其詩、詞、散文凡數十種560卷,詩6000餘首。他的詩風格調高雅,吐辭修潔,境界縹緲淡遠,意味靈空含蓄,有相當高的藝術性,他被尊為「一代詩宗」,成為當時詩壇盟主,他在詩論上創有「神韻說」。近幾年來,幾次大型國際王漁洋學術交流會的召開和電視劇《王漁洋》的熱播,使紀念館成為「王學」研究的基地和中心。

紀念館佔地10000平方米,分東西主跨兩院,下設七個展室和石刻園。其中石刻展室展出國家三級以上文物185塊,除王羲之、王獻之、柳公權、顏真卿、虞世南等的集字刻石外,另有明祝允明、董其昌、邢侗等著名書法家的真跡刻石,可謂琳琅滿目,海內知名。
王漁洋生平展室展出王漁洋詩文著述、手稿及印章,康熙帝御賜王漁洋信古齋、帶經堂以及這些珍品的復製件,為了解和研究王漁洋,提供了豐富翔實的資料。 石刻園是在忠勤祠東跨院的基礎上,與古典園林建築相結合修建的,園中有園,景中套景。元代的「蒼雲」、「振玉」兩巨型太湖石和國家一級石刻「水月松風」石屏,亦在園中陳列,供遊人觀賞。
王漁洋紀念館所轄忠勤祠、漁洋祠、漁洋墓、四世宮保坊等,每年接待遊客約五萬人次,其中包括數以千計的國外友人和港澳台胞,成為傳播文化歷史知識,陶冶人們的情操,培養人們崇高風范的宣傳教育陣地。
忠勤祠
又名王家祠堂,坐落在新城鎮新立村街北,是為祭明代王重光而建。該祠初建於1588年(明萬曆十六年)建成,當時規模宏大,但現存面積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祠院南北長88米,東西寬43米,佔地3784平方米。院內有正堂5楹,中間3間出廈。長22米,高14米,進深9.65米,全為磚木結構,瓴瓦起脊,木椽單檐。堂內有合抱圓木柱8根,頂部棟樑上飾有彩繪,內壁牆上鑲嵌石碣85塊,保存完好。碑文集歷代書法名家鍾繇、王羲之、王獻之、歐陽洵、柳公權、虞世南的字刻成,真、草、隸、篆諸體俱備。堂內還有王重光及其屬下王、張二指揮的碑刻彩繪像。後堂3間,稱為「司馬祠」,原是明末兵部尚書王象乾的祠堂,現拓為王士禎紀念館。
正堂前東、西廂房各3楹,堂前有雙人合抱的古檜兩株,左右對稱,高約20餘米。院東南隅有四面碑1幢,上刻建祠時祭者姓名。祠東50米處為原「碑廊院」,現存石碑9幢。1984年國家對忠勤祠進行了修繕,並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世宮保坊
坐落在桓台縣新城鎮南村大街北端,是為祭明王象乾及其父、祖父、曾祖父所立,因他們都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故名。石匾額「四世宮保」四字傳為明書法家董其昌書。?

據史料記載,王象乾被恩准建造「四世宮保 」磚坊,深感榮幸,為使該坊增光添色,特聘請當時的著名書法家董其昌為坊題字,並饋贈 3000 兩銀子作酬謝。董其昌深明王氏意圖,便鄭重地用楷書寫下了匾額 「四世宮保 」4 個大字和前後楹聯。當天傍晚,董在王家的花廳前漫步,聞聽有人說話,躲在一旁聽,原來是王家子弟正在紛紛議論: 「都說董其昌書法好,號稱書畫雙絕 ,看來,論寫楷字還不如王象咸呢,3000 兩銀子花得冤 」。董聽了這些閑言碎語,非常氣憤。翌日,即告辭王家說,到濟南門生處玩幾天,然後回歸故里,王家送走董以後,打開題字一看,「 四世宮保 」中卻少了「 宮 」 字,連兩幅楹聯也不見了,王象乾十分焦急,使派叔弟王象春奔赴濟南請董補寫 「 宮 」字,不料,董已離濟而去,董的門生綳著臉說: 「何不叫府上子侄補寫一字呢?」王象春聞聽話中有因,經過再三請求,董的門生才講明原委,並說: 「恩師路過寒舍,留下一 ' 宮 ' 字,不知府上用得著否?如需用時,還再需出 1000 兩銀子。 」王象春得知董其昌聽了閑話,故意帶走,只因「 千金易得,一字難求 」,於是,立即從濟南籌措了 1000 兩銀子,換回了 " 宮 " 字,兩幅楹聯只好另請別人書寫。
此牌坊面向南北,跨街而立,既是新城72坊的唯一倖存者,也是國內屈指可數的古代磚坊之一。牌坊系磚石結構,呈中間高左右低的宮殿式。面闊9.2米,進深3.33米,高15米,拱門洞兩側有石獅8個。拱門、楹柱等上面雕有飛禽走獸、山水花卉,特別是磚砌圓柱頂部的4個浮雕人物,栩栩如生,顯示了明代雕刻家的精湛技藝。? 牌坊頂部飛檐斗拱,瓦當嚴整,四角杵頭獸面,唇吻聳起,都懸吊著風鈴鐵馬,隨風而動,聲韻動聽。頂端花脊「八跑」,每「跑」二獸(壽),高居瓦基。瓦脊中的「麒麟馱寶瓶」尤其古樸可愛。坊之檐下正中、前後各砌一塊鑲嵌花邊的豎式匾額,上鐫金色「聖恩」兩字,表明該坊為御建。整個牌坊集古代建築、雕刻、書法藝術於一體,造型別致,獨具風格,古樸秀麗,雄偉壯觀,充分體現了建築之鄉精湛高超的建築技藝,成為我縣非常有價值的人文景觀。

華嚴寺

華嚴寺位於桓台縣田莊鎮高樓村西北角,寺名從《華嚴經》而來。據史載,該寺原來規模宏大,為三進寺院,寺前立有數十丈高的古塔,名「隋文塔」,至明萬曆初年,寺被毀。現存寺的基址高出地面2米,南北長120米,東西寬50米,前殿為四天王殿,已毀。只存有正殿和百子殿。正殿為大雄寶殿,5間,系磚木結構,飛檐斗拱,瓴瓦單檐,頂覆綠色琉璃瓦(現大部換為紅瓦)。殿長26米,進深10米,高17米,內有合抱圓木柱8根。殿內橫梁立柱上彩繪祥雲蛟龍,瑤草瓊花,至今仍可見。殿前東西兩廂房尚好。後為百子殿,亦為磚木結構,木椽單檐。

華嚴寺《新城縣志》記載:「新城佛寺十二,崔樓之洪福,高樓之華嚴最著,洪福志乘謂唐建,華嚴或以為唐或以為元魏莫能明也」。它是隋或隋以前的建築,當時規模宏大,殿宇輝煌,香煙繚繞,鍾聲佛號,成為盛極一時的佛教聖地。隋至今已1400餘年,現在華嚴寺的建築遺存已不是隋唐時代的原制,而是明清時代重修後的面貌。

華嚴寺整組建築布局嚴謹,主次得體,參差有致。平日大門緊閉,只有晨時的鍾聲傳出來,雖未喚醒苦海夢迷人,卻喚起了人們早起,男耕女織,為生活而奔波的念頭。陰歷每月初一、十五都有佛事活動,名曰「行香」,每年的正月十四至十六有盛會,盛會期間是華嚴寺最熱鬧的時候,期間文人騷客,熙熙攘攘,商販閑農,車水馬龍,善男信女,焚香誦經,叫賣之聲,腔異調怪,熱鬧非凡。

現在的華嚴寺是桓台縣歷史上12座佛寺中僅剩的一座了。寺內大雄寶殿、百子殿、東西廂房尚存,但屋頂換成了現代紅瓦,大殿斗拱也腐朽錯位,所有佛像、壁畫、玄塑都盪然無存。20世紀50年代以後,成為集體糧庫,用來存放物品,先後拆除了山門、天王殿,更換了圍牆。由於維修不及時,寺院破敗日漸加重,成為一座空洞無物的院落。1985年定為淄博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桓台縣文化局、華嚴寺寺管委會投資700萬元對華嚴寺進行重修,恢復了大雄寶殿,東西廂房原貌,修建了圍牆和大門,成為一個完整的院落。如今寺院內有佛學院的僧人主持佛事活動,遠近周邊前來燒香拜佛許願還願的人絡繹不絕,佛香裊裊,經聲朗朗,極大地滿足了富裕起來的善男信女們求佛行善的精神需求,成為當地的一大景觀。從建築學上來講,淄博市的斗拱建築除博山的顏文姜祠就只有華嚴寺的大雄寶殿了,有很高的建築價值。

雲濤古跡

在桓台縣城索鎮烏河玉帶橋北側,河中有一船形高埠,南北長87米,東西最寬處31米,面積約2400平方米,地表低於玉帶橋面數尺,這就是著名的雲濤古跡。

相傳古時烏河碧水長流,玉帶橋下濤聲不絕。高地四周水花飛濺,翡翠萬千,每遇天將有雨,便有雲氣盤郁高埠之上,若雲若濤,故而得名。大雨之後,玉帶橋上遊河水暴漲,水位有時高於下游雲濤高地,卻仍不能淹沒雲濤地面。此時,雲濤兩側巨流奔放,雲濤景物被水霧包繞,從橋上觀望,雖近在嘆尺,卻時隱時現,類似海市,世人引以為勝景。

烏河古稱?水。相傳春秋庄公九年,齊師與魯戰於乾時,即此地。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索鎮人於茂節立「雲濤古跡」大字石匾於南端

㈥ 從馬家浜文化遺址中可以發現哪些信息

馬家浜文化遺址除了馬家浜之外,還有餘杭吳家埠遺址、常州圩墩遺址等地,這些文化遺址有力地證實了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中下游、環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代表。由此,將馬家浜文化擴展至太湖地區,南達浙江的錢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蘇常州一帶的廣大地區。馬家浜文化居民主要從事稻作農業,多處遺址中出土稻穀、米粒和稻草實物,經鑒定,已普遍種植秈、粳兩種稻。羅家角第三、四層出土的粳稻,年代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粳稻遺存。馬家浜文化的居民還飼養豬、狗、水牛等家畜。草鞋山遺址中發現的狗的頭骨,介於狼和現代狗之間,說明狗是從狼馴化而來,在這時已經成為家畜。漁獵經濟也在馬家浜時期占重要地位,遺址中常發現骨鏃、石鏃、骨魚鏢、陶網墜等漁獵工具,以及陸生、水生動物的遺骸。骨鏃以柳葉形的居多,十分尖銳鋒利。在一些遺址中還發現有野生的桃、杏梅的果核和菱角等,這些是人們從事採集活動的例證。草鞋山遺址發現了公元前4000多年的5塊殘布片,經鑒定,原料可能是野生葛。花紋有山形斜紋和菱形斜紋,組織結構屬絞紗羅紋,嵌入繞環斜紋,遠比普通平紋麻布進步。這是我國最早的紡織品實物。遺址多處房屋殘跡已有榫卯結構的木柱,在木柱間編扎蘆葦後塗上泥,就成了牆;用蘆葦、竹席和草束來鋪蓋屋頂;居住面經過夯實,內拌有砂石和螺殼;有的房屋室外還挖有排水溝。馬家浜文化多紅色陶器,腰檐陶釜和長方形橫條陶燒火架爐箅是馬家浜文化獨特的炊具。但是馬家浜文化制陶業的發展還處於比較落後的階段。馬家浜文化在手工業生產中,玉石器製造技術發展較快,許多遺址都發現了製作精美的玉器,這一時期的玉器工業發展,為其後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輝煌成就奠定了基礎。例如馬家浜遺址的玉玦呈淡褐色,圓管形,頂部有缺口,可夾於耳垂作裝飾之物。另外還有青灰色的,也是圓管形,頂部也有缺口。同時,在馬家浜還發現了幾件殘缺的玉璜,也都表現出古樸而精美的特質。

㈦ 青島名勝古跡有哪些

青島地區文物景觀等級及名稱一覽表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柱山摩崖刻石(平度)
德國膠澳總督官邸舊址(市南)
德國膠澳總督府舊址(市南)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馬山(即墨)
國家旅遊度假區
石老人{嶗山)
薛家島(黃島)
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嶗山風景區(嶗山)
國家森林公園
嶗山風景區(嶗山)
珠L一國家森林公園(膠南)
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德國膠澳警察署舊址(市南)
滅主教堂(市由)
基督教堂(市南)
八大關建築群(市南)
康有為墓(嶗山)
天後宮(市南)
法海寺(城陽)
北朝石造像及碑刻(嶗山)
財貝溝古墓群(城陽)
城於遺址(城陽)
三里河遺址(膠州)
西皇姑庵遺址(膠州)
田橫五百義土墓(即墨)
南阡遺址(即墨)
石源遺址(即墨)
徐家溝遺址(即墨)
琅邪台遺址(膠南)
東皂戶遺址(膠南)
六曲山漢墓群(平度)
即墨故城遺址(平度)
東岳石文化遺址(平度)
高家民兵聯防遺址(平度)
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前海棧橋(市南)
小青島燈塔(市南)
匯泉炮台遺址(市南)
青島山炮台遺址(市南)
觀象台(市南)
中共青島支部舊址(四方)
海產博物館(市南)
匯泉廣場(市南)
湛山寺(市南)
康有為故居(市南)
老舍故居(市南)
聞一多故居(市南)
於姑庵(市北)
海雲庵(四方)
馬壕運河遺址(黃島)
城陽墓群(城陽)
李家宅頭遺址(城陽)
劉若拙墓(即墨)
牧馬城遺址(膠州)
趙家莊遺址(膠州)
羅家莊遺址(膠州)
大庄遺址(膠州)
北阡遺址(即墨)
東演堤遺址(即墨)
雄崖所遺址(即墨)
王吉墓群(即墨)
小橋墓群(即墨)
丁戈庄遺址(即墨)
河頭遺址(膠南)
西寺遺址(膠南)
郭家河岩遺址(膠南)
向陽遺址(膠南)
寧戚冢(平度)
沙梁遺址(平度)
左家院遺址(萊西)
長清遺址(萊西)
葛家埠遺址(萊西)
西賢都遺址(萊西)
南嵐遺址(萊西)
魯格庄遺址(萊西)

㈧ 考古的完善與新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考古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政府頒布了關於保護古代文物的法令,並恢復了周口店、殷墟兩項中斷十多年的考古發掘。隨後,在國家文化部設立文物局,主管全國的文物保護工作。在中國科學院設立考古研究所(現屬中國社會科學院),專門從事考古研究工作。各大行政區和地方政府,也相繼成立了文物管理委員會,負責當地的文物保護工作。北京大學等學校還創辦考古專業,培養考古專門人才。在考古發掘和研究的實踐中,各地考古隊伍日益健全。1979年4月,中國考古學會正式成立,這是中國考古事業走向繁榮的重要標志。二十世紀50~60年代前期,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黃河、長江流域的部分省級文物單位,對史前時期的半坡遺址、北首嶺遺址、廟底溝遺址、大汶口墓地、屈家嶺遺址、北陰陽營遺址,商周時期(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3世紀)的二里頭遺址、鄭州商代遺址、豐鎬遺址、洛陽東周城、侯馬晉城遺址,以及漢唐兩京城址、元大都遺址和其他重要遺址,分別進行規模較大的發掘。在此過程中,中國的田野考古工作日趨完善,並真正成為科學化的學術研究工作。建國以來,在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研究方面,全國已發現遺址7000餘處,發掘過的有400多處。其中一項重要的成果,是早期文化遺存的發現。1977~1978年,發現了早於仰韶文化的磁山遺址、裴李崗遺址和大地灣遺址。此後又在黃河流域發現了幾十處類似的遺存,它們分屬不同的文化系統,並且與仰韶文化存在著因襲發展關系。這就找到了仰韶文化的先驅,使中國考古學上最大的一段年代缺環日益銜接起來,對探討中國農業、畜牧業和制陶工藝的起源有著重要的意義。在長江流域和其它地區也曾發現年代較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其中以河姆渡文化最為引人注目,表明這些地方和黃河流域一樣,在久遠的古代就有中華民族的祖先進行開發。各地的原始文化,既有不同的文化傳統,又有密切的相互關系,共同組成豐富多採的中華遠古文化。殷商時代的考古研究,過去僅限於商代後期的殷墟遺址一地。現已上溯到商代早期,先後發現兩座當時的都城遺址--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並在二里頭遺址發掘出兩座規模較大的宮殿基址。此外,這一時期發掘的較重要的遺址還有盤龍城遺址、吳城遺址、台西遺址、丘灣社祀遺址、蘇埠屯商墓等處。對整個殷商時期的文化發展以及銅器、甲骨、玉器等方面,都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西周時期(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的田野考古工作,是自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20世紀50年代通過在豐鎬地區的發掘,初步建立起西周考古的斷代標尺。70年代以來,周原遺址、洛陽西周王室鑄銅遺址、北京琉璃河燕國墓地等遺址出土的大批青銅器,為西周銅器的斷代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據。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的一系列考古發現,為中國歷史上這個社會經濟大變革時期提供了豐富的實證材料。現已從考古學上明確,中國至遲在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晚期已掌握了較為先進的冶鐵技術。 過去不被重視的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及其以後時期的考古研究,近40多年來有了很大的發展,年代下限已延伸到明代(公元1368~1644年)。歷代都城遺址的勘察發掘已經全面展開,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進行工作的項目有:漢長安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遼中京遺址、金中都遺址、元大都遺址。這些城址的布局都已基本勘察清楚,並且分別對當時的宮殿和其它重要建築遺跡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歷代帝陵方面的田野考古工作主要有:秦始皇陵的勘察和陪葬墓、兵馬俑坑等的發掘,西漢諸陵的調查、發掘,六朝陵墓的調查和若干帝陵的發掘,北魏永固陵的發掘,唐代和北宋諸陵的調查,以及南唐二陵、西夏王陵和明定陵的發掘。此外還發掘了大批各時期官吏、地主以至貧苦平民的墓葬。通過這些工作,詳細考察了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社會階層葬制的發展變化,有助於增強人們對不同時期社會生活的具體了解。手工業和科學技術方面的考古研究,是在有關科技部門的密切配合下進行的。所做工作主要有:發掘漢代及其以後時期的冶鐵遺址,並對出土的鐵器作系統的工藝考察,揭示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巨大成就;對歷代瓷窯遺址進行廣泛調查和重點發掘,結合工藝考察資料,研究中國瓷器的起源和發展歷史,探討不同窯系的燒制技術和產品特點,並結合各地墓葬出土的瓷器,進行瓷器器形和紋飾演變的分期斷代研究。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的調查發掘,也取得了重要收獲。田野考古工作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考古學理論著作、刊物等的繁盛。新中國成立以來,考古學刊物《考古學報》、《考古》和《文物》合計已出刊600期以上。70年代以來,各地又先後創辦了《文物資料叢刊》、《考古學集刊》、《中原文物》、《考古與文物》、《江漢考古》、《史前研究》等刊物,並出版了《中國考古學年鑒》等。此外,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集體編著的《新中國的考古收獲》(1961年出版)、《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1984年出版)二書,以及文物編輯委員會匯編的《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79年出版)都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考古學研究成果的全面總結。

㈨ 太湖流域源頭的馬家浜文化遺址的內容有哪些

馬家浜文化是發現於浙江省嘉興市馬家浜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區,南達浙江的錢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蘇常州一帶。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始於公元前5000年,距今7000餘年的歷史,到前4000年左右發展為崧澤文化。

馬家浜文化及其後續的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發現與確立,表明我國太湖地區的新石器文化源遠流長、自成系統,並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這證明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搖籃。

馬家浜遺址位於嘉興縣西南,表土層下文化層分上下兩層:

上層以灰黑色黏土為主,並有紅燒土層和淤泥層,包含物有獸骨、石錛、礪石、骨鏃和各種質地的陶片,還有建築遺跡,建築夯土中伴有印紋陶、原始青瓷、紅陶、黑陶和石器、銅鏃、玉璜等,最晚的是印紋陶和原始陶。

下層為含有大量腐爛的獸骨碎片的黑色黏土,包含的獸骨比上一層更多,還有骨管、骨錐、骨針、骨鏃以及石斧、礪石和陶片等。

在馬家浜遺址上下層交接處的淤泥中發現了墓葬,墓葬中有30具人骨架,其中6具身旁有隨葬品,生產工具置於腰部,裝飾品置於頭部,陶器位置不一。

從墓葬中的器物和各種遺跡來看,馬家浜文化確實是一種與黃河流域原始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

馬家浜文化遺址除了馬家浜之外,還有餘杭吳家埠遺址、常州圩墩遺址等地,這些文化遺址有力地證實了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中下游、環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代表。由此,將馬家浜文化擴展至太湖地區,南達浙江的錢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蘇常州一帶的廣大地區。

馬家浜文化居民主要從事稻作農業,多處遺址中出土了稻穀、米粒和稻草實物,經鑒定,已普遍種植秈、粳兩種稻。羅家角第三、四層出土的粳稻,年代在前5000年左右,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粳稻遺存。

馬家浜文化的居民還飼養豬、狗、水牛等家畜。草鞋山遺址中發現的狗的頭骨,介於狼和現代狗之間,說明狗是從狼馴化而來,在這時已經成為家畜。

漁獵經濟也在馬家浜時期占重要地位,遺址中常發現骨鏃、石鏃、骨魚鏢、陶網墜等漁獵工具,以及陸生、水生動物的遺骸。骨鏃以柳葉形的居多,十分尖銳鋒利。

在一些遺址中還發現有野生的桃、杏梅的果核和菱角等,這些是人們從事採集活動的例證。

在草鞋山遺址發現了公元前4000多年的5塊殘布片,經鑒定,原料可能是野生葛。花紋有山形斜紋和菱形斜紋,組織結構屬絞紗羅紋,嵌入繞環斜紋,遠比普通平紋麻布進步。這是我國最早的紡織品實物。

遺址多處房屋殘跡已有榫卯結構的木柱,在木柱間編扎蘆葦後塗上泥,就成了牆;用蘆葦、竹席和草束來鋪蓋屋頂;居住面經過夯實,內拌有砂石和螺殼;有的房屋室外還挖有排水溝。

馬家浜文化多紅色陶器,腰檐陶釜和長方形橫條陶燒火架爐箅是馬家浜文化獨特的炊具。但是馬家浜文化制陶業的發展還處於比較落後的階段。

馬家浜文化在手工業生產中,玉石器製造技術發展較快,許多遺址都發現了製作精美的玉器,這一時期的玉器工業發展,為其後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輝煌成就奠定了基礎。

例如馬家浜遺址的玉玦呈淡褐色,圓管形,頂部有缺口,可夾於耳垂作裝飾之物。另外還有青灰色的,也是圓管形,頂部也有缺口。

同時,在馬家浜還發現了幾件殘缺的玉璜,也都表現出古樸而精美的特質。

1959年初春,嘉興南湖鄉天帶橋馬家浜地方在漚肥挖坑中發現大量獸骨和古代遺物。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組成考古隊進行了發掘。發現有與邱城下層同類的遺物並有房基、墓葬等遺跡。

馬家浜遺址的發掘,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的重視。1959年,新華社發了消息,並記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要聞錄》。

1977年在南京召開的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學術討論會上,夏鼐等考古學家認為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搖籃,並確認嘉興馬家浜遺址為代表的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從此,馬家浜文化正式定名。

馬家浜文化已載入《大不列顛網路全書》、《中國大網路全書》,確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

㈩ 淄博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假期這么熱,去哪涼快

1.聊齋城

來到淄博不能不去看看蒲松齡故居.現在的蒲松齡故居,已經發展成聊齋城旅遊景區.是淄川蒲家莊投資興建的。是以園林為表現形式,以聊齋故事為主題的組群式的大型名園景區,它位於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這里是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的故里,屬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山東省五大旅遊景區之一。已形成柳泉、聊齋宮、狐仙園、石隱園、滿井寺、俚曲茶座、墓園等旅遊景點. 景區內的蒲松齡紀念館,較為完整地保留了蒲松齡當年居住的原貌。故居為典型的北方農村院落,郭沫若題寫的「蒲松齡故居」的金字門匾,高懸故居大門。院內有蒲翁當年著書的聊齋、蒲翁生平展室、蒲翁十分鍾愛的文石展廳和當代文人騷客的書畫展廳。柳泉,又名「滿井」,為當年蒲翁設茶采風之地。現立有沈雁冰題寫的「柳泉」石碑。青石砌就的泉口,泉水四溢,令遊人流連忘返。蒲松齡除《聊齋志異》外,還創作了上千首俚曲作品,俚曲茶座正是演唱觀賞俚曲的上佳去處。遊客駐足品茶,聽上幾段俚曲,自是一種難得的享受。狐仙園以聊齋故事為主體設計建造,內設蒲松齡生平及著作、蒲公開鋪設館生涯、名人書畫等展室。石隱園原系畢氏花園,蒲公設館畢府30年,寫下了大量有關石隱園的詩詞佳篇。園內怪石林立,綠樹成蔭。此園移到蒲翁故里,再現了蒲公舌耕筆耘的生活經歷。滿井寺為古寺重建,以雙重門拱牌坊為入寺山門,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鍾樓等建築。聊齋宮外景似瓊樓橫空,碧湖青山,如天上宮闕。宮內採用彩塑、電影特技、燈光聲樂等表現手段,藝術地再現了蒲翁筆下神妖鬼狐的藝術形象。漫步聊齋城,將拋卻一切煩惱憂慮,掃清鬧城之喧囂,耳目為之一新,盡情飽覽、深刻領會一代文豪蒲公筆下所描繪的神妖鬼狐世界。

行車路線:乘1路公共汽車到淄川車站,轉乘23路到蒲家莊 門票價格:32元

2.原山國家森林公園

原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城區西南部,於1992年經國家林業部批准建立,總規劃面積1702公頃,下設鳳凰山、禹王山、望魯山、薛家頂和夾谷台五大景區,是我市唯一一家國家級森林公園,是全國青少年活動營地,淄博市的自然保護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環境教育基地。園內山勢險峻,地貌奇特,森林茂密,環境優美,文物景觀、自然景觀豐富,游樂健身場所眾多,是生態旅遊、回歸自然、休閑度假之勝地。
近年來,原山集團致力於發展旅遊事業,在合理保護自然資源的基礎上,不斷加大開發和建設力度,先後建成了森林樂園、民俗風情園、鳥語林、恐龍谷、原山旅遊賓館等二十餘處景點和配套設施,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購、娛一條龍的服務體系,一個高品位、大容量、有特色、高效益的國家森林公園已初具規模。成為淄博市旅遊行業的排頭兵,是山東省旅遊行業先進集體、旅遊消費信得過單位,並順利通過了國家AAAA級旅遊區(點)評定驗收。

行車路線:乘1路公共汽車到博山車站,轉乘11路到原山 門票價格:40元

3.臨淄中國古車博物館

臨淄中國古車博物館坐落在後李文化遺址上,是當代中國首家最系統、最完整、以車馬遺志與文物陳列融為一體的博物館。該館包括春秋殉馬車展廳和中國古車陳列展廳兩部分:後李春秋殉車馬、規模之大、配套之齊全、馬飾之精美、為當代全國之冠、列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該館內容集中國古車研究成果之大成,充分展示了我國車乘的悠久歷史和造車技術在世界車輛發展史上的領先地位。該館位於濟青高速公路126公里處,兩側並設有大型停車場,交通十分方便。

行車路線:乘1路公共汽車到博山車站,轉乘11路到原山 門票價格:40元

4.開元溶洞

「開元」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年號,距今1300餘年。唐朝20帝25傳290年不僅給我們留下了近5萬首唐詩,而且創造了「開元盛世」那一段歷史的輝煌,在這條已形成二十多萬年的古洞之中,既有雄奇壯闊的自然景象,更有新石器時期以來的珍貴文化遺存,特別是洞內開元年間的鍾乳石刻和遺跡文物,向我們真實再現了1300年前盛唐文化的一個側面,充分展示出開元洞博大深沉的豐富內涵,1300年後的今天,萬年古洞又逢盛世,得以開發重現人間,這也是將洞取名為「開元洞」的原因。
洞口上方「開元洞」三個字,是宋代理學家朱熹第25世孫、現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朱家縉先生所書。在開元洞開放前夕,國內權威的岩溶地質專家曾對開元洞進行過考察論證,一致認為,開元洞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在長江以北是罕見的布局,設計的精巧在山東省內獨一無二。因此,國內著名的岩溶專家趙俊芬親筆題寫了「山東第一洞」的美譽,開元洞當之無愧。

行車路線:乘1路公共汽車到博山車站,轉乘13路到開元溶洞 門票價格:30元

5.周村古街
周村古商業城位於周村城區中部,佔地17公頃,由大街、絲市街、銀子市街、綢市街等古商業街區組成,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優秀歷史建築、省重點旅遊開發項目。古商業城南有山東討袁護國軍司令部舊址及魁星閣廟宇,北有明教寺、千佛閣、匯龍橋,是周村自然人文的集匯所在。

古商業城的主要街道又叫大街,是周村最大、最古老的一條商業街,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約公元1410年),明崇禎九年(公元
1636年),初步奠定了大街的雛形。它南起絲市街、銀子市街交口,北至朔易門,長約兩華里,北極閣攔腰橫跨中間,把大街分為南北兩段,現狀保留的基本為南段,全長400米。至清朝後期,章丘舊軍孟氏「八大祥號」先後來這里營業經商,遠近富商巨賈競相雲集,大街逐漸成為布行、雜貨行聚集經營的商業貿易中心。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周村辟為商埠後,商業貿易范圍進一步擴大,近如青島、濟南,遠至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的商號,都與這里發生了頻繁的生意聯系,大街商業的發展進入了鼎盛時期,諺雲:「大街不大,日進斗金」。

作為中國古商業文化的優秀代表--「大街古商城」,街區縱橫,街巷幽靜樸素,雖歷經百年風雨,仍保持著古樸的明清原貌和歷史本色。規模宏大,建築風格獨特,建設水平高,為山東所僅有、江北罕見,且至今仍在發揮其商業功能,被專家稱為「活著的古商業街市博物館群」。
周村大街古商城位於周村區中部,由大街、絲市街、銀子市街等古商業街組成,古商業街內店鋪林立,古跡眾多,有建於唐代的明教寺,建於清代的魁星閣,有聞名天下的「八大祥」等商業老字型大小,有「東方商人」孟雒川的故居等,是閣老劉鴻訓、宮保李化熙、武狀元王應統等歷史名人的故鄉,商業文化內涵豐富,人文歷史源遠流長,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優秀歷史建築。大街古商城總佔地面積32.7公頃,包括兩部分:一是重點保護區--指保安街以西,涿河以東,新建路以南,棉花市街以北,佔地19.7公頃,由大街、絲市街、銀子市街、綢市街、芙蓉街等古街區組成;二是規劃控制區--指涿河以西,保安街以東,南下河街以北,新建路以南,以及千佛閣、匯龍橋、清真寺等古建築群,佔地13公頃。

2001年大街古商城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旅遊開發項目,整個項目預計總投資20124萬元。本著「全面規劃、分步實施、科學管理、滾動發展」的思路和"修舊如古"的原則分期建設。在保持主要古街區原貌的基礎上對沿街老店鋪全面維修,恢復孟雒川故居、三益堂印書局,擴建魁星閣景區,新建演藝廣場、絲綢博物館、民俗展館、花燈展館、錢庄票號展館等,整治繞城涿河,完善配套設施,用二至三年時間把大街古商城建設成為全省乃至全國著名的融知識性、思想性、趣味性、藝術性為一體、充分展示中國古商業文化內涵的高檔次、高品位歷史、民俗文化游覽聖地。

行車路線:乘96路車到周村車站,可以乘坐人力三輪至古商業街.(禮拜天如不怕勞累,最好和幾位朋友騎自行車去,沿張周路向西即可到達.大約需90分鍾.)

6.沂源九天洞

沂源九天洞位於秀麗的魯山南麓,1991年正式向遊人開放,後經多次繼承性擴大開發,但設施相對比較落後,科學含量低。2001年初,中國著名的洞穴科學家、中國洞穴研究會會長朱學穩教授為首的設計組對九天洞進行了全面的科學調查、鑒定與設計,並完成了燈光改造工程,使九天洞的面貌煥然一新,其科學化與現代化設計均居全國游覽洞穴的先進水平。讓遊客通過九天洞之行獲得神奇而美妙的、增廣科學知識的多方面收獲與享受。

此洞之所以稱為「九天」,是因為神話傳說中天有九層,即九天,而這個洞也有九個大的洞廳,景觀可與神話中的天宮相妣美,所以叫九天洞。這九個廳分別是:①天地之間廳,即燈箱大廳;②步天廳;③天河廳;④天宮廳;⑤天街廳;⑥天國花園廳;⑦巡天廳;⑧夢幻天堂廳;⑨別有洞天廳。 九天洞發育於地持年代上的古生代奧陶紀石灰岩岩層中,該石灰岩系海(相)中沉積岩層,其生成年代距今為4.4-5.0億年,九天洞的形成卻只有一百萬年左右的歷史。九天洞洞腔長518米,高5-18米,遊程往返約1.2
公里,洞體結構十分穩定,洞內化學堆積類型十分豐富,多達37種;其中稀有類型有7種,大面積的球狀和針狀結晶體、月奶石、石花、石蓮被譽為「九天四絕」,是全國稀有景觀類型最多的溶洞,同時又是石花面積最大的溶洞,具有重要的科學和觀賞價值。1994
年中科院陳詩才教授鑒定九天洞是「中國最大的石花洞穴」;1999年北京師范大學盧雲亭教授評定為「中國溶洞精品景觀博物館」;
2001年中國地質學會洞穴研究會會長朱學穩教授經過科學考察後認為,「九天洞石花,類型之多樣,面積之廣大,國內外無與倫比」,並稱之為「天下第一石花洞」。
行車路線:從淄博車站乘坐到沂源的公共汽車到土門鎮 門票價格:35元
開放時間:8:00-17:00

7.峨庄瀑布群

峨庄鄉地處魯中山區,淄川城東40公里。這里青山、碧水、藍天,空氣清新宜人,是著名的省級自然生態保護區和旅遊風景區。平均海拔450米以上,年降水量在500-900毫米,年平均氣溫在11.3攝氏度。峨庄瀑布群北端離鄉政府駐地南600多米。景區南北高差200多米。沿河長12華里,瀑連塘,塘連瀑,秀水塘灣飛瀑不斷。沿河林木蔥郁,別有風致。它具有四川九寨溝之自然美,沿河六個古村,具蘇南周庄之古典。沿景區青山連綿色彩多變。風景如畫。春賞花海霧凇,夏觀瀑布飛雨,秋看瀑布白霧,冬品冰花雪界。 主要景點和休閑處有:土泉大瀑布,垂釣、卧虎山賞景、土泉草灘;魚鷹、飛鴨、奔兔;十二生肖泉群、劉奇宋代古石樓、石碾、古樹。亭子園泉群、響泉大瀑布、自然游泳場、秦龍湖泛舟、三無島小憩、游樂園、龍灣峽觀瀑、五潭垂釣、蘆葦藏雁、杏花谷賞花、煙柳河漂流、淘米灣石板憶古、石海觀景、瀑布源泛舟、紫峪龍蟠等。

地址:淄博市淄川區峨庄鄉。

近現代文物

序號 名稱 時代 所在地 公布年份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淄齊故城 西周~戰國 臨淄區齊都鎮 1961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蒲松齡故居 清 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 1977
2 臨淄墓群 春秋~漢 臨淄區齊故城周圍 1977
3 桐林田旺遺址 新石期時代晚期 臨淄區朱台、路山鄉之間 1977
4 馬鞍山抗日遺址 抗日戰爭時期 淄川區口頭鄉 1977
5 小龐遺址 新石器時代晚期 桓台縣田莊鎮 1977
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浮山驛遺址 新石器時代中期 張店區傅家鄉 1984
2 愛國遺址 新石器時代晚期 周村區周村鎮 1984
3 皇姑頂遺址 新石器時代晚期 周村區萌水鎮 1984
4 冢子坡遺址 新石器時代晚期 張店區馬尚鎮 1984
5 前埠遺址 新石器時代晚期 桓台縣果里鄉 1984
6 商家遺址 商周~漢 周村區賈黃鄉 1984
7 唐山遺址 東周 桓台縣唐山鎮 1984
8 寨里古瓷窯址 北齊~唐 淄川區寨里鄉、大張鄉 1984
9 磁村古瓷窯址 唐中期~金 淄川區磁村鄉 1984
10 郝家古瓷窯址 北宋 淄川區嶺子鎮 1984
11 南萬山古瓷窯址 元 博山區白塔鎮 1984
12 西坡地古瓷窯址 金~元 淄川區西河鎮 1984
13 齊長城遺址 春秋戰國 博山區境內 1984
14 昌國故城 春秋 張店區灃水鎮 1984
15 安平故城 春秋 臨淄區皇城鄉 1984
16 高陽故城 北魏 臨淄區高陽鄉 1984
17 景公墓 戰國 張店區四寶山鄉 1984
18 蘇相墓 戰國 淄川區二里鄉 1984
19 稷山墓群 漢 臨淄區齊故城南10公里 1984
20 傅永墓 北魏 張店區傅家鄉 1984
21 萬璋墓 戰國 張店區衛固鎮 1984
22 趙執信墓 清 博山區土門頭庄 1984
23 顏文姜祠 明清 博山區山頭鎮西神頭村 1984
24 碧霞元君行宮 明清 博山城區西南 1984
25 趙執信故居 明清 博山區城東村17號 1984
26 趙執信別墅 明清 博山區秋谷街 1984
27 振衣閣 明 周村區王村鎮西鋪村 1984
28 金嶺鎮清真寺 明 臨淄區金嶺鎮 1984
29 匯龍橋 明 周村區 1984
30 楊寨塔 金元 淄川區楊寨鄉 1984
31 千佛閣古建築群 清 周村區 1984
32 王氏祠堂(忠勤祠) 明 桓台縣新城鎮 1984
33 四世宮保坊 明 桓台縣新城鎮 1984
34 華嚴寺 明 桓台縣田莊鎮 1984
35 王漁洋祠 清 桓台縣新城鎮 1984
36 金嶺寺石佛造像 北魏 臨淄區高陽鄉 1984
37 西天寺石佛造像 北魏 臨淄區西關 1984
38 朱家終村石佛造像(東寺) 唐 臨淄區齊陵鎮 1984
39 興福寺石佛造像 明 臨淄區辛店鎮園林所院內 1984
40 劉德培起義軍營居處 清 博山區李家鄉福山山頂 1984
41 劉德培起義軍建「大漢政府」舊址 清 淄川區淄城二路243號 1984
42 黑鐵山起義指揮部舊址 抗日戰爭時期 張店區衛固鎮太平村 1984
43 「太河慘案」紀念地 抗日戰爭時期 淄川區太河村 1984
44 北海銀行地下印刷所舊址 抗日戰爭時期 臨淄區北羊鄉許家莊 1984
45 周村革命烈士陵園 現代 周村區周村公園東側 1984
46 德國管理營業大樓,德國大夫住宅 中華民國 淄博礦務局 1984
47 淄川日本神社,碧霞祠鍾樓、炮樓 中華民國 淄博礦務局 1984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