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西遊記猴子

西遊記猴子

發布時間: 2020-11-23 04:53:35

❶ 《西游記·真假孫悟空》里如來佛祖提到的不在三界五行中的四種猴子是哪四種猴子

靈明石猴(孫悟空)赤尻靈猴(未知)通臂猿猴(驕傲)六耳獼猴(本性不壞)

❷ 西遊記里的猴子大名叫什麼

孫悟空。
孫悟空本是花果山上一塊仙石所生,天地生成,無父母,無名無姓,拜師菩提祖師,得名孫悟空。祖師從猴王身上取個姓氏『猻』。猻字去了獸旁,乃是個子系。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姓『孫』。名悟空:祖師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猴王乃第十輩之小徒矣。那十二個字乃『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排到猴王,正當『悟』字。祖師便為猴王起就個法名,叫做『孫悟空』。

❸ 西遊記里的四隻猴子分別是那些

靈明石猴,通臂猿猴,赤尻馬猴,六耳獼猴
菩薩又請示周天內種類,如來才道:「周天之內有五仙,容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蟲,乃蠃鱗毛羽昆。這廝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鱗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類之種。」菩薩道:「敢問是那四猴?」如來道:「第一是靈明石猴,通變化,識天時,知地利,移星換斗。第二是赤尻馬猴,曉陰陽,會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縮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獼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類之種,不達兩間之名。

❹ 西遊記中四種猴子,分別是哪四種

1、靈明石猴,西遊記當中的石猴,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孫悟空,小說中雖沒有明確的說靈明石猴就是孫悟空,但是作為整部小說中唯一的石猴,孫悟空也定是靈明石猴無疑了,靈明石猴有「通變化,識天時,知地利,移星換斗」的本領,孫悟空在拜菩提祖師為師後,在修為和本領上更是有了質的飛躍。

2、通臂猿猴,小說中說這通臂猿猴有著「拿日月,縮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本領,也就是說通臂猿猴臂長通天,可拿日月,可以移動飛躍千山,有著明辨是非知前後,顛倒乾坤的本事,可以說通臂猿猴額能耐很高,也有著不少人說,《封神演義》中的袁洪就是通臂猿猴。

3、赤尻馬猴了,據相傳赤尻馬猴和無支祁長的很像,無支祁是中國神話故事當中的水怪,他的長相和猿猴很像,塌鼻子,凸額頭,白頭青身,關鍵是和孫悟空一樣都有一雙火眼金睛,因此很多人認為赤尻馬猴就是無支祁,但是根據各方面的分析,發現赤尻馬猴和無支祁僅僅只是長的像而已,其實兩者關聯不大,赤尻馬猴有著「曉陰陽,會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的本領。

4、六耳獼猴,這個六耳獼猴就是假辦孫悟空的那隻猴子,它有著「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的本領,也就是這六耳獼猴有著能夠預知千里之外事情的本事,即使是凡人說話他也能夠知曉,能夠提前預知未來,有著通曉萬物的本領,因此後人也常常因此懷疑,當年被打死的其實是真正的孫悟空,但是也有一種說法是六耳獼猴其實是孫悟空的二心所化,所以才和孫悟空長的一模一樣,還有著相同的本領,實力也和孫悟空一樣,所以兩人才打得難解難分,難以決出高低。

(4)西遊記猴子擴展閱讀:

靈明石猴,通變化,識天時,知地利,移星換斗,傳說是孫悟空,亦是美猴王。孫悟空是中國著名的神話角色之一,出自四大名著之《西遊記》。相傳他由開天闢地以來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帶領群猴進入水簾洞而成為眾猴之王,號稱為 「美猴王」。後來在西牛賀洲拜須菩提祖師為師學藝,得名孫悟空,學會地煞數七十二變、筋斗雲等高超的法術。

❺ 西遊記中主人公為什麼是只猴子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繼承了魏晉志怪小說擅長寫鬼怪和唐傳奇小說的傳奇筆法的民族傳統,並將兩者融為一體,形成了藝術形象神、獸、人三結合的藝術特徵。這一藝術特徵在孫悟空身上得到了最完美、最出色的表現。神的本領、人的思想感情、獸的外形和動作特徵在孫悟空形象塑造上結合得如此完美,以致這一形象與傳統的悲劇形象或喜劇形象相比有著獨創性的意義。在神、獸、人三位一體的結構中,神是中介,它與人、獸構成兩極。具體地說,由神的本領和人的思想感情構成了悟空作為悲劇英雄的一極;由神的本領和獸的外形及其滑稽動作構成了悟空作為喜劇英雄的一極。前者是內在的、本質的;後者是外在的、形式的。但我們一般往往僅注意到後者,對前者則大都忽略,其實《西遊記》是超越了悲劇和喜劇模式來塑造孫悟空形象的。

一、「神人」結合建構了悲劇性的孫悟空
《西遊記》中孫悟空作為悲劇英雄的形象是通過「神——人」結構來建構的。哭是從神到人的紐帶,是神式英雄人性的最生動體現。持有一萬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又有著七十二般變化的孫悟空自然是一個英雄,一個神式的英雄。然而就是這么一個神式的英雄,在一本100回的《西遊記》中,卻哭了25次,比書中其他任何人物都哭得厲害。
取經之前,孫悟空有兩次哭:第一次是第一回中與群猴喜宴之間,因慮及無常而墮淚;第二次是第二回中,師父菩提因他炫耀本領於眾人,逐他歸鄉,他滿眼墮淚。對這兩次哭,我們不必深究,畢竟這時的悟空還涉世未深。但有一點不能否認,孫悟空一開始就會哭,《西遊記》作者一開始就寫了他人性的一面。西天取經路上,悟空一路行來,其哭更是接連不斷;在海浪翻滾、潮聲濤濤、一望無際的大海之上,一朵雲花托著的是身形瘦小、凄凄慘慘腮邊淚墜的齊天大聖;「噙淚叩頭辭長老,含悲留意囑沙僧」的是當年暢快淋漓鬧天宮的齊天大聖;「回顧仙山兩淚垂,對山凄慘更傷悲」的是齊天大聖;平頂山遭逢魔障,屈身於須彌山根之下,嘆「樹大招風風撼樹,人為名高名喪人」,珠淚如雨的是齊天大聖;壓龍洞二門外,仵著臉,脫脫哭將起來的是齊天大聖;想起取經苦惱,只為受辱於人,淚出痛腸,放聲大哭的是齊天大聖;被火雲洞聖嬰大王劈臉一口煙燎得眼花雀亂,忍不住淚落如雨,投身於澗水,險幾喪身,復又活轉,止不住淚滴腮邊的是當年攪亂蟠桃盛會的齊天大聖;敗於獨角兕大王,赤手空拳來坐於金山後,撲稜稜兩眼滴淚的是「官封齊天意未寧」的大聖;在小雷音,與妖魔一戰,跳在九霄,舍了性命,按下祥光,落於東山頂,咬牙恨怪物,滴淚想唐僧,仰面朝天望,悲嗟忽失聲的是齊天大聖;孤單一人立於西山坡上,悵望悲啼的是齊天大聖;被黃花觀道士所追趕,力軟筋麻,渾身疼痛,止不住眼中流淚,失聲叫苦的是齊天大聖;「愧上天宮,羞臨海藏!怕問菩薩之原由,愁見如來之玉像」,對功曹滴淚是齊天大聖;遇著燒紙錢婦人點頭嗟嘆「正是流淚眼逢流淚眼,斷腸人遇斷腸人」的是齊天大聖;獅駝嶺獅駝洞困於魔瓶,擔心弄作個殘疾之人,忍不住吊淚的是齊天大聖;靈山山上,跪地捶胸的是當年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陷空山上,不見唐僧只見半截兒韁繩,止不住眼中流淚,放聲大哭的是齊天大聖;隱霧山妖魔一個分瓣梅花計劈心裡撈了唐僧,大叫「天天天」,止不住腮邊淚滴的是齊天大聖。
一個曾暢快淋漓鬧龍宮、鬧冥府、鬧天宮、攪亂蟠桃盛會,十萬天兵無敵手的英雄,卻幾次三番,屢陷困境,以至黯然淚下,甚至放聲痛哭,豈不撼人心魄,讓人感其凄涼茫然?然而諸如此類的哭,由於大家一開始便把孫悟空作為一個喜劇英雄來接受,所以總是有意無意地忽略。作為一個英雄,非到真心痛處,決不會哭。歷來的英雄,有愁只是借酒消愁,其出真言是在酒後。悟空的哭是英雄人物史上的一個例外。因為悟空作為一個僧人,不可能老是醉酒消愁,而這哭正是代了醉酒,深深道出了其憂愁悲憤的心境。
細讀書中哭的情節,我們不難發現,哭的實質是好「名」。在孫悟空一生的戰斗過程中,他宣揚追求的只是「名」:使一切妖邪聞大聖之名而驚魂喪魄;要保持對諸天神祗的威懾,使普天神將看見他,一個個彎背躬身。要「名」,可以說是孫悟空形象的心理脈搏。
孫悟空雖名封齊天,而在他人安排的取經路上卻三番五次遭受到自己無法解決的魔障。西天取經的目的是為了求得正果,要求得正果的強烈意識和獲取正果中遭受的挫折形成了矛盾沖突,這種沖突為悟空這個具有人性的神性英雄的哭提供了可能性。哭時憶起所歷艱辛,感受現時凄涼,語層深處念念不忘的是:他被壓前轟轟烈烈的鬧天宮和所封的「齊天大聖」之名。本以為出了五行山能再顯一番身手,卻只是贖罪似的虛假釋放。現實與願望的強烈反差導致了悟空的哭。在取經過程中,悟空幾次深思,十分明了導致自己不幸的原因。
《西遊記》三十三回,悟空的哭言:「這正是樹大招風風撼樹,人為名高名喪人。」《西遊記》四十一回,悟空哭言:「一心指望成正果,今日安知痛受傷!」《西遊記》七十五回,悟空哭言:「想是我昔日名高,故有今朝之難。」這些都是哭時真言。如果當初他不嫌弼馬溫官職小,不去計較有無赴蟠桃會資格,他怎會落入如來手掌?以至金箍加頂,派往西天取經,歷盡艱辛,幾喪性命,悲到深處,又怎能不放聲大哭?《西遊記》九十九回,師徒四人遭了第八十一難後,孫悟空的一番言語,更是流露了這種心態,帶有很大的總結性:「行者氣呼呼地道:『師父,你不知就裡,我等保護你取獲此經,乃是奪天地造化之功,可以與乾坤並久,日月同明,壽享長春,法身不朽,此所以為天地不容,鬼神所忌,欲來暗奪耳。……』三藏、八戒、沙僧方才醒悟,各謝不盡。」為有「名」高,必遭此大難:天地不容,鬼神所忌,欲來暗奪,水濕真經。之所以悟空先明白這個道理,因為一路行來,悟空苦思的正是這個問題。
好「名」是人的社會性的集中體現。孫悟空的好「名」為何帶有一種悲劇色彩呢?這是因為悟空的好「名」超過了他的能力。雅斯貝爾斯說:「每當意識超越了能力,悲劇便會發生,特別是對主要慾念的意識超過了滿足它的能力的時候,……悲劇可以說是產生在意識超越了能力的空虛地帶。在那裡,人們可以體驗到自己已是毫無能力取得成功,並經受著由此而來的痛苦。」孫悟空一心求「名」,「官封弼馬心何足,名注齊天意未寧」,但他對「名」的強烈意識卻超過了他要名的能力。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這是孫悟空要的「名」決定的。他所宣揚、追求的「名」是威懾諸天神只,使一切妖邪驚魂喪膽的天真無邪的救世英雄的共名。孫悟空雖然漂洋過海學了一身本領,然而他身為一個下界仙石所生的無名之輩,在天上有玉帝諸神的統治、地下有閻王老子握命的環境里,是找不到施展才能的天地的。於是他在求名的道路上便連遭冷遇,受盡挫折。弼馬溫之辱,齊天大聖之有名無實,所有的這一切都讓他羞惱萬分。自以為身懷絕技而心高志遠,一心想建大功,於是有了一場轟轟烈烈、暢快淋漓的鬧天宮,最後的結果是被如來壓在五行山腳下。這一壓就是五百年,這五百年可是飢餐鐵丸,渴飲銅汁的五百年。石匣中的大聖;頭上堆苔蘚,耳中生薜蘿,鬢邊少發多青草,頷下無須有綠莎。眉間土,鼻凹泥,十分狼狽,指頭粗,手掌厚,塵垢余多。悟空這么一個愛自由的精靈被折磨成這副非神、非人、非獸的鬼相,不能不說是悲劇,悟空在天庭的悲劇。這中間深深透出了《百年孤獨》似的魔幻凄涼感。在人間亦如此,很少有妖邪買他「齊天大聖」的帳。他們很難把面前的這么個「身軀鄙猥、面容羸瘦、不滿四尺」的孫悟空與傳聞中的齊天大聖掛起鉤來。在一陣激戰後,他們也往往能用自己的寶貝勝過這一齊天大聖。悟空不得不經受著由此而來的莫大痛苦,而哭便成了這前前後後一切悲憤心情的發泄方式。
其次,在取經途中,悟空藉以成「名」的階梯是唐僧。悟空是英雄,天廷的悲劇沒有使他喪失信心,還「喜得眼睛轉動,喉舌聲和」,盼望唐僧的到來,希望在人間能一顯身手。可見他要「名」的強烈意識不但絲毫沒有減弱,而且由於久被壓抑,一旦身子獲得自由,反而顯得更為強烈。孫悟空一出石匣,便殺了六賊,要做「主人公」。那三藏卻由不得他做此事,絮絮叨叨,簡直沒個完。當然此時的三藏還沒能力管轄這個目空一切的徒弟,只得由他使性子,縱身跳往東海龍宮。這里有龍王開導悟空的一番話。「『……大聖,你若不保唐僧,不盡殷情,不受教誨,到底是個妖仙,休想得成正果。』悟空聞言,沉吟半晌不語。龍王道:『大聖自當裁處,不可圖自在,誤了前程。』悟空道:『莫多話,老孫還去保他便了。』」悟空最後修成正果,被封為「斗戰勝佛」,就是「名」,是悟空在人間所追求得到的「名」。孫悟空是一個爽快之人,但他聽了龍王的話,何以沉吟半響不語?其實孫悟空心中已意識到,要修成正果,求得其「名」,必須服侍真假不辯、善惡不分的唐僧,接受他的糊塗教誨及約束,而這又是與他的高傲心性及求名心理所不相符的。但悟空畢竟為「名」所惑累,怕誤前程,便終於決定回去保唐僧了。由於這是沉吟半響後的決定而顯得勉強,因此毫不奇怪以後有孫悟空的幾次「徑回花果山水簾洞去了」的事情。只有花果山,才是他真正自由自在的王國,是他消愁避世之所。西天求經路上,孫悟空必須依賴唐僧取得真經才能成正果,實現自己對「名」的追求。而要使武力高強、心高志遠的孫悟空和唐僧維持這種依附關系,孫悟空就逃脫不了被金箍加頂的悲劇命運。西天途中,一路行來,悟空不斷地受到那耳軟心慈、人妖不分、賢遇不辨的師父緊箍咒的折磨;又蠢又懶、貪吃好色的豬八戒也時不時地橫加奚落、誣陷,使這位轟轟烈烈鬧天宮的大聖蒙受不少不白之冤。正是這么個唐僧,每當失去了他,悟空為什麼卻每每流淚呢?透過「遇苦思三藏」的表面,可發現悟空念念不忘的正是自己的正果。每次所哭,名為思三藏,實為念其「名」。失去了三藏就丟了他原有的「名」,沒有三藏也就取不到他最後的「名」。悟空深深感到自己陷入了悲劇之中,用其哭言來表達,就是「人為名高名喪人」。
再次,悟空的好「名」受如來佛、觀世音的控制,甚至戲弄。《西遊記》結尾帶有中國傳統文學的大團圓色彩。但孫悟空最後求得其「名」,卻並不可喜。因為能否取得真經,這一切完全操縱在如來佛、觀世音之手。取經之事由他們定,取經人物由他們物色。取經途中,他們要添難則添難,孫悟空無能為力。觀音菩薩差來六丁六甲、五方揭諦、四值功曹、一十八位護教伽藍暗中保護取經者;又許孫悟空三根「叫天天應,叫地地應」的毫毛;且如來、觀音都能預料到取經者將在何時何地遭到什麼困難,要不要相助由他們決定。這樣看來,悟空的作用如同虛設。他使盡本領,斗盡智慧,最後還是不得不三番五次地求助上天。這一切都是因為取經是由如來、觀音安排的唯一可走的路,出石匣只是贖罪式的假釋。如來、觀音把金燦燦的「斗戰勝佛」之名放在靈山的佛桌上,誘著孫悟空去取。他們完全可以開個玩笑,在孫悟空即將到手之際讓它化為烏有,讓悟空徒勞一番。所以大團圓的結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取經過程中,孫悟空的好「名」、高傲與不可抗拒的外部力量之間的強烈的矛盾沖突所帶來的悲劇性。這樣看來,悟空的悲劇是好「名」及「名」的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沖突造成的。由於好「名」的願望與現實只有矛盾對立,沒有調和統一的餘地,或者說,出現了「空虛地帶」,才導致了悟空的悲劇。哭是痛苦的發泄方式,哭不僅渲染了氣氛,也是悲劇效果的深化。

二、「神獸」結合建構了喜劇性的孫悟空
評論家對《西遊記》文本中喜劇性、幽默性的分析已十分深刻,孫悟空是一個喜劇英雄也已成為定論。撇開文本的角度,筆者主要從審美心理學、接受美學角度來探討孫悟空形象的喜劇性也就是通過對「神獸」這一藝術結構的分析,回答「孫悟空既是一個悲劇人物,讀者何以把他僅作為一個喜劇英雄來接受」這個問題。
從讀者接受這一角度看,悟空之所以被認為是喜劇英雄,似有以下三種原因:
第一,從一般接受心理看,凡審美對象為形貌醜陋者,即使他們的行為動作是悲劇的,而其效果則可能是喜劇的。從《西遊記》的文本效果看,悟空形象的藝術接受也未能逃脫上述接受心理。即是說,由「神獸」結構而產生的醜陋形象和滑稽動作沖淡、掩蓋了人們對孫悟空悲劇形象的認識。一個面目醜陋猙獰的人,無論正義感多強,其悲劇效果總比外形英俊瀟灑、兒女情長的人物遜色,我們的同情往往在後者。
在我國古典悲劇中,有時主要的悲劇人物也可賦予喜劇性格。悲劇《嬌紅記》中以生扮的申純,當他和王嬌的愛情在封建倫理的重壓下,尚處在撲朔迷離,摸不透對方底細的時候,突然聽到王嬌約他晚上幽會,他欣喜若狂。在王嬌走後,他一個人留在台上如痴如呆地自言自語,連說帶唱,恨不得太陽早點下山:「天,我央及你,我與你唱喏。怎生不動?我與你下跪,又不動。我與你下拜也不動。呸!潑毛團鰾膠粘住你哩。紅紅潑潑更瞳瞳,夕陽西沉早在東,其今朝偏戀著生根結蒂在當中?說什麼『人有善願,天必從之』?我如今唱喏,你也不動,拜你,你也不動;敢待罵哩!」通過這些插科打諢的喜劇表現,把申純書獃子氣的至誠種,活靈活現地表現了出來,真實呈現了他此時復雜的心情。然而未來的結局卻證明:「天」並未恩賜他人生應得的起碼善願,強大的封建勢力不僅吞噬了他們的愛情,而且奪走了他們的生命,這還有什麼天良?!這是一種以喜寫悲,更見其悲的手法,有很深的悲劇效果。
然而在《西遊記》里同樣是以喜寫悲,為什麼沒有如此的藝術效果呢?《西遊記》第三十四回,孫悟空騙巴山虎、倚海龍說出壓龍洞老母住處後,取出鐵棒,走上前,著腳後一刮,然後把兩個小妖刮做一團肉餅,卻拖著腳,藏在路旁深草科里。隨即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氣,叫「變」,變成了巴山虎,自身卻變個倚海龍,假裝做兩個小妖,徑往壓龍洞請老奶奶。這一系列動作和外形的神獸式變化,有著強烈的喜劇色彩。但從聖變為小妖,緊接著的便是要向老怪嗑頭。這對「為人做了一場好漢,止拜了三人」的悟空來說,簡直是莫大的污辱。他結果被迫承受了這污辱,便是悲劇。難怪當他意識到要拜倒在老怪腳下時,站在門外,仵著臉脫脫地哭將了起來。這哭應說是有著撼人心魄力量的,很有悲劇色彩,然而歷來的讀者和評論家們對此並未引起足夠重視。
我們把申純和孫悟空的動作和外形作個比較,不難發現造成這種接受差異的原因。申純是以生扮演的才子,他年輕、漂亮又多情;他的動作是極富人情味的人的動作,因而他的心靈非常容易與接受者的心靈發生共鳴。而孫悟空則是一個面目醜陋,動作滑稽的老猿,不容易與我們人的心靈溝通,他的悲劇也就不易引起我們心靈的震撼。如果孫悟空以一個人的面目出現,且賦予他英俊瀟灑的外表,只是偶爾現形為猴子。那他一定是一個十分動人的人物。問題在於,這樣的人物,不能象猴那樣完美自如地融入《西遊記》中。以猴的面目出現,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
第二,悟空由「神——獸」結構而產生的醜陋外形和滑稽動作本身,給讀者的印象是丑的,其效果只能令人發笑,而不會發現其他。鬧劇是喜劇最簡單的形式。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當滑稽只限於外在行為和表面丑態之時,這就叫做鬧劇。」在最初,鬧劇常常表現為對某些動物的誇張、歪曲的摹仿,人類把某些動物作為被征服對象加以調笑,以扭曲、誇張、笨拙的化妝、形態和動作來貶抑動物,肯定人的力量,顯示出人與獸對比中人的優越性。
《西遊記》中孫悟空的醜陋外形和滑稽動作給讀者的印象是鬧劇式的。文中描寫孫悟空咨牙倈嘴、兩股通紅,腰系一條虎皮裙,活脫脫是個雷公。猴子式的厲聲高叫,跳來竄去,眼珠的流轉,都給讀者以丑的印象,引發讀者的只是一陣陣笑聲。從孫悟空鑽腹這一事件來看:由於猴子外形的輕巧,作者不免賦予他善變各類小蟲的特徵,使他能非常容易地鑽入妖魔腹中,大鬧一番「肚宮」,疼得妖魔哇哇亂叫,滿地打滾。由悟空這一外形變化和技術本領所產生的這類丑式畫面,可謂非常逗人發笑。把孫悟空作為猴子看,當然只能令人發笑別無其他。但若把他作為一個人來看,他憑本事無法制服妖魔,使不得不使用這小人之計。是多麼可悲。因為孫悟空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好漢,是不能受辱於人的。這樣做豈不壞了他一生所追求的「名」?更何況就是憑這,他還不一定能救出師父前往西天取經。
第三個原因在於讀者的心理定勢。大部分讀者在沒接觸作品《西遊記》前,就或多或少接受了戲劇舞台、電視屏幕、連環畫上孫悟空的形象。而由於受傳統評論模式的影響,廠來的編者、導演、繪畫者都是把孫悟空作為一個喜劇形象來設計製作的。他們把孫悟空獸的動作和外形加以強烈的歪曲、誇張和摹仿,不時逗發觀眾陣陣輕松愉快的笑聲。正是受了戲劇、電視劇和連環畫的熏陶,人們對孫悟空這一形象所抱有的喜劇心理可謂根深蒂固。抱有這種心理來讀《西遊記》作品本身,當然是不能正確理解作者對孫悟空的獨特塑造。
《西遊記》對孫悟空形象作出如此塑造,其實正表現出它塑造人物形象之高妙。其高妙之處就在於,它超越了悲劇和喜劇的創作模式。《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是一個超越了悲劇和喜劇的藝術形象。可惜的是,長期以來,讀者未能悟解《西遊記》這種創作特色,結果把孫悟空僅作喜劇英雄來接受。在我看來,要對孫悟空作出全面而系統的認識,必須遵循《西遊記》超越悲劇和喜劇的創作思路和創作特點。只有這樣,才不辜負《西遊記》作者苦心孤意慘淡經營出來的孫悟空這個神魔形象。

❻ 西遊記裡面的猴子叫啥

唔孫悟空或者六耳獼猴?還有幾個雜兵忘啦

❼ 《西遊記》中的那隻猴子為什麼叫「孫悟空」

在《西遊記》裡面,那一隻冒充孫悟空的猴子叫六耳獼猴。它是沒有姓名的,神通與孫悟空一般無二,沒有人能識別它。後來被如來識破真身,然後被悟空一棍打死。

希望採納,o(∩_∩)o謝謝!

❽ 西遊記詳解:孫悟空為什麼是猴子

孫悟空為什麼不是龍,不是虎,而是只猴子呢?在這個看似幼稚的問題背後,其實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 在佛教史上,悟空不是猴子而是人,他也曾出使西域 《宋高僧傳》卷第三寫釋悟空是京兆雲陽人,原姓車,名奉朝,是後魏拓跋的遠裔。他從小天資聰穎、孝順父母,出家之前官拜左衛涇州四門別將。他奉命護送罽賓國(漢西域國名,今克什米爾一帶)使臣回國,在罽賓國都城突患疾病。他病中發願,痊癒之後就出家為僧,號達摩馱都(法界的意思)。唐肅宗至德二年,悟空29歲,於迦濕彌羅國受具足戒,研究根本律儀,並在各地流浪,遍訪名寺名塔。 學成之後,悟空到龜茲的蓮華寺,潛心翻譯,將《梵本十地迴向輪十力三經》翻譯成中文。在西域逗留了近40年後,貞元五年,他回到京師,進上佛牙舍利,敕封為空壯武將軍試太常卿,入章敬寺修行。而此時,他已經60多歲了。

❾ 西遊記里如來曾說過有四種猴子不在三界內不在五行中,哪四種啊 每一個都有哪些故事呢

靈明石猴、赤尻馬猴、通臂猿猴、六耳獼猴。
第五十八回二心攪亂大乾坤一體難修真寂滅
原文參考:
菩薩道:「敢問是那四猴?」如來道:「第一是靈明石猴,通變化,識天時,知地利,移星換斗。第二是赤尻馬猴,曉陰陽,會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縮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獼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類之種,不達兩間之名。

❿ 《西遊記》中有哪幾只猴子王

四大靈猴 周天之內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蟲,乃蠃鱗毛羽昆。這廝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鱗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類之種。
第一是靈明石猴,通變化,識天時,知地利,移星換斗。
第二是赤尻馬猴,曉陰陽,會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
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縮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
第四是六耳獼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
此四猴者,不入十類之種,不達兩間之名。
赤尻馬猴,又名淮水無支祁。善於變化,力敵九龍,且善於控水,就連水神共工也不敢稱在控水之術上稍勝他一籌。
通臂猿猴,袁洪。在商末周初的那場封神大戰中,身為梅山七怪的老大的袁洪在其中擔任了重要的角色。與二郎神鬥法不分勝負,沒有吃過太上老君的仙丹,卻也是不死之身,最後靠女媧煉制於混沌初開時的頂級神器江山社稷圖,才將其禁錮,最後用神秘的陸壓道人那能斬神滅佛的飛刀才把他殲滅。
靈明石猴,孫悟空。這是四大靈猴中最聞名遐邇的一位,萬人崇拜的齊天大聖美猴王,孫悟空是四猴中唯一擁有師傅的,還不止一個。第一個師傅是號稱地仙之祖和如來佛祖一起談經論道的菩提祖師,門下弟子遍布三界;第二個師傅則是東方仙界第一的如來佛祖的大弟子金蟬子。
六耳獼猴,他不但武功精熟和手持神器的孫悟空斗個不相上下,而且精通法術,其變化之術就連玉皇大帝的照妖鏡也難以辨認。但是因為冒充孫悟空,搶走唐僧的行李挑子,便被如來佛祖制服,最後死於孫悟空棒下。
西遊中有2隻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