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的意義
1. 西游記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意義對這些形象的刻畫,即使是信手拈來,也無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西遊記》不僅有較深刻的思想內容,藝術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豐富奇特的藝術想像、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詼諧的語言,構築了一座獨具特色的 《西遊記》藝術宮殿。《西遊記》在藝術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創造了孫悟空、豬八戒這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 孫悟空是《西遊記》中第一主人公,是個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無窮的本領,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著人性,神性和猴性三重特點。大英雄的不凡氣度,對師父師弟有情有義,也有愛聽恭維話的缺點,機智勇敢又詼諧好鬧,是為人性,毛臉雷公嘴,山大王則是猴性,而七十二變,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則是神性。而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敢斗。與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響了「齊天大聖」的美名;與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決不放過一個妖魔,如意金箍棒下決不對妖魔留情;與一切困難敢斗,決不退卻低頭。這就是孫悟空,一個光彩奪目的神話英雄。大鬧天宮的桀驁不馴,與西天取經相比似乎改變許多,其實悟空的個性仍然沒有變,比如在騙取妖怪的二件寶物,讓玉帝派人裝天,威脅道:「若不從,即上靈霄寶殿動起刀兵。」在得知妖怪是觀世音菩薩所派,咒她「活該一世無夫」,對如來佛祖更是以「妖精的外甥稱呼」,孫悟空,這么一個不「聽話」,不為強勢屈服的硬漢子,躍然紙上。 [編輯本段]適合現代企業管理 中國西遊管理第一人馬修鵬老師,先後研讀吳承恩《西遊記》原著不下20餘遍,做了大量的讀書筆記,並參閱大量文獻資料、網友觀點,將《西遊記》中吳承恩所帶給人們的更多哲理與現代企業管理相結合,自主研發出一整套適合現代企業管理的《商解西遊》系列管理課程,將《西遊記》的商業價值發揮到制高點!其中包含了:團隊管理、性格分析、職業規劃、領導藝術、營銷策劃、識人用人、企業家精神七堂課程共十四天的講解。
2. 西遊記對歷史的重要意義
西遊記》的作者是不是吳承恩?數百年來一直是一個歷史懸案。二十年代,胡適與魯迅從清代學者中論證出《西遊記》作者是淮安嘉靖中歲貢生吳承恩。但是,從目前所能見到的各種《西遊記》版本,都沒有一部是署名吳承恩所作的。最近,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推出《話說吳承恩———〈西遊記〉作者問題揭秘》一書,提出《西遊記》的作者不是吳承恩,而是明嘉靖的「青詞宰相」李春芳。
其考證思路是從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大字官板西遊記》卷首的「華陽洞天主人校」的「校」字入手,對比楊致和《西遊記》和朱鼎臣《釋厄傳》兩個版本之間增、刪、改的故事情節變化及發展,論證小說的成書過程,理順這三個版本的出版順序,結合其中所體現的佛、道、儒三家思想脈絡,追根溯源論證《西遊記》作者的閱歷及身份,考證出《西遊記》一書與吳承恩毫無關系,真正作者應為明嘉靖時代的「青詞宰相」李春芳。
吳承恩有詩《贈李石麓太史》,石麓為李春芳的號。李籍隸江蘇興化縣,嘉靖年間狀元及第,因善撰「青詞」而累升宰輔。少時曾在江蘇華陽洞讀書,故又有號「華陽洞主人」。曾受命總校《永樂大典》。在《西遊記》第九十五回有一首詩:「繽紛瑞靄滿天香,一座荒山倏被祥;虹流千載清河海,電繞長春賽禹湯。草木沾恩添秀色,野花得潤有餘芳。古來長者留遺跡,今喜明君降寶堂。」沈先生發現,這首詩的第四、五、六、七四句,暗含「李春芳老人留跡」,與卷首「華陽洞天主人校」指的是「編撰《西遊記》」之意。
胡適與魯迅主張吳承恩為《西遊記》作者的根據是明天啟間《淮安府志》,該志記有吳承恩作《西遊記》,但未說明此為何類圖書。清代咸豐重刻《淮安府志》刪去這一條。
1983年末,章培恆先生在《百回本〈西遊記〉是否吳承恩所作》中指出,從《西遊記》問世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三百餘年裡,各種刊本或署朱鼎臣編輯,或只署華陽洞天主人校而不署作者姓名,或署丘處機撰,沒有一本承認吳承恩的著作權。胡適1921年的《西遊記序》也說此作「是明朝中葉以後一位無名的小說家做的」。後來魯迅先生力主吳承恩說,胡適得到魯迅抄給他的材料,便在《〈西遊記〉考證》中也持此主張。然而細觀他們的考證,所依據的間接材料有二條,直接材料僅一條。
間接材料1:吳玉搢(1698-1773)《山陽志遺》卷四:
天啟舊《志》(指天啟《淮安府志》)列先生(指吳承恩)為近代文苑之首,雲「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復善諧謔,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初不知雜記為何等書,及閱《淮賢文目》,載《西遊記》為先生著。考《西遊記》舊稱為證道書,謂其合於金丹大旨,元虞道園有序,稱此書系其國初邱長春真人所撰;而郡志謂出先生手。天啟時去先生未遠,其言必有所本。意長春初有此記,至先生乃為之通俗演義,如《三國志》本陳壽,而《演義》則稱羅貫中也。書中多吾鄉方言,其出淮人手無疑。或雲:有《後西遊記》,為射陽先生撰。
吳玉搢距《西遊記》問世已近二百年,判斷的依據又唯有明天啟《淮安府志》,他的發言權其實和我們差不多。
間接材料2:阮葵生(1727-1789)《茶餘客話》卷二十一:
按舊《志》,稱射陽性敏多慧,為詩文下筆立成,復善諧謔,著雜記數種。惜未注雜記書名,惟《淮賢文目》載射陽撰《西遊記》通俗演義。是書明季始大行,里巷細人樂道之,而前此未之有聞也。……按明郡志謂出自射陽手,射陽去修志未遠,豈能以世俗通行之元人小說攘列己名?或長春初有此記,射陽因而演義,極誕幻詭變之觀耳;亦如《左氏》之有《列國志》,《三國》之有《演義》。觀其中方言俚語,皆淮上之鄉音街談,巷弄市井婦孺皆解,而他方人讀之不盡然,是則出淮人之手無疑。
這里判斷的唯一依據仍是天啟《淮安府志》,據魯迅先生分析,阮葵生實際上是據吳玉 《山陽志遺》卷四寫成,因為它沿襲了該書將《淮安府志》中「復善諧劇」作「復善諧謔」的誤書。吳、阮兩人都提到書中淮上方言,但都是在先肯定吳承恩之作就是小說《西遊記》之後的旁證,但學術界對小說中的方言問題一直有較大爭論,清初黃太鴻《西遊記證道書跋》就已稱:「篇中多金陵方言」。清代稱吳承恩為作者的還有丁宴《石亭記事續編》、焦循《劇說》等,但他們或據《淮安府志》,或依《茶餘客話》,這意味著將著作權判給吳承恩的依據其實只有一條。
直接材料:天啟《淮安府志》卷十九《藝文志》一《淮賢文目》:
吳承恩:《射陽集》四冊口卷;《春秋列傳序》;《西遊記》。
章培恆先生根據這條材料,從正反兩方面進行了論證。
3. 西遊記真正的含義是什麼呢
《西遊記》的真正含義:
《西遊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的神魔世界,但在神幻的外衣之下包裹著現實生活的本質,意味深長地寄寓了廣大人民反抗惡勢力,要求戰勝自然和困難的樂觀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時代的社會面貌。
《西遊記》的思想價值就在於它無情地抨擊和否定了丑惡的現實,含有辛辣的諷刺意味。全書通過描述唐僧師徒取經途中的奇遇,見聞,以妖魔鬼怪代之封建社會的黑暗勢力,不留情面地揭露了統治者的荒誕行徑,有的國王因貪戀女色而混淆是非,竟欲挖人心座葯引子,有的國王黑白不分,聽任妖怪把持朝政禍國殃民等等。其中深意,不言自明。孫悟空是作者著意刻畫,也是迄今為止最受人們喜愛的藝術形象。他本領超群,智慧非凡,不受禮教束縛,敢於向天地至尊——玉皇大帝挑戰,他嫉惡如仇,一身正氣,他是力量的化身,代表著勞動人民戰勝一切困難的信念,是一個光彩奪目的英雄。
總之《西遊記》組織嚴密,繁而不亂,語言活潑生動且夾雜方言俗語,富於生活氣息。主題上沖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全書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同嚴肅的批判巧妙的結合起來,直接影響了諷刺小說的發展,在世界文學史上《西遊記》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4. 《西遊記》的朝代、主題和現實意義
《西遊記》成書於明,講的是唐朝時的事 。
師徒四眾在迢遙的西方途上和窮山惡水冒險斗爭的歷程,並將所經歷的千難萬險形象化為妖魔鬼怪所設置的八十一難,以動物幻化的有情的精怪生動地表現了無情的山川的險阻,並以降妖服怪歌贊了取經人排除艱難的戰斗精神。
《西遊記》通過神話的形式,表現了豐富的社會內容,曲折地反映出現實的社會矛盾,表現了人民群眾懲惡揚善的願望和要求。在孫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眾反抗專制壓迫、戰勝黑暗勢力和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孫悟空的積極樂觀、敢於斗爭的精神,是中國人民長期斗爭生活的藝術概括,是理想和現實相結合的產物。作為孫悟空對立面的神佛世界和妖魔,都具有非正義的性質,玉皇的昏庸暴戾正是當時封建統治階級的縮影;而取經路上妖魔的陰險淫惡則反映了社會上黑暗勢力的共同特徵。正由於有了這樣的對立面,孫悟空才成為人民群眾喜愛的英雄人物。也正是因為書中突出了斬妖除怪的內容,而使取經的目的退居次要地位,甚至僅有象徵性意義。對於唐僧這個人物,作者是批評大於肯定。他恪守宗教信條和封建禮儀,迂腐頑固,不分是非,從而由一個被歌頌的人物變成一個被諷刺嘲笑的對象。這也是《西遊記》與傳統的取經故事的不同之處。此外,書中還刻畫了豬八戒這樣一個既憨厚純朴、吃苦耐勞、對敵斗爭從不屈服、同時又貪饞好色、不能辨識敵我、以及嫉妒心強、斗爭不夠堅定的社會小生產者的形象,作者對他給予了戲謔嘲笑和善意的批評。作者正是通過書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描寫,歌頌了正義、無畏和勇敢的斗爭精神,鞭笞了黑暗、邪惡勢力,勸戒人們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對敵要狠,除惡務盡。從而使這部書具有了深刻的寓意,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5. 西遊記的現實諷刺意義是什麼
《西遊記》的真正含義:
《西遊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的神魔世界,但在神幻的外衣之下包裹著現實生活的本質,意味深長地寄寓了廣大人民反抗惡勢力,要求戰勝自然和困難的樂觀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時代的社會面貌。
《西遊記》的思想價值就在於它無情地抨擊和否定了丑惡的現實,含有辛辣的諷刺意味。全書通過描述唐僧師徒取經途中的奇遇,見聞,以妖魔鬼怪代之封建社會的黑暗勢力,不留情面地揭露了統治者的荒誕行徑,有的國王因貪戀女色而混淆是非,竟欲挖人心座葯引子,有的國王黑白不分,聽任妖怪把持朝政禍國殃民等等。其中深意,不言自明。孫悟空是作者著意刻畫,也是迄今為止最受人們喜愛的藝術形象。他本領超群,智慧非凡,不受禮教束縛,敢於向天地至尊——玉皇大帝挑戰,他嫉惡如仇,一身正氣,他是力量的化身,代表著勞動人民戰勝一切困難的信念,是一個光彩奪目的英雄。
總之《西遊記》組織嚴密,繁而不亂,語言活潑生動且夾雜方言俗語,富於生活氣息。主題上沖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全書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同嚴肅的批判巧妙的結合起來,直接影響了諷刺小說的發展,在世界文學史上《西遊記》也具有重要的
6. 西遊記現實意義
喜歡看《西遊記》的人很多,每重溫一次,都有一種永遠都看不夠新意,是吧。
我們羨慕悟空的72般變化,唐僧的執著,八戒的隨性,沙僧的任勞任怨,白龍馬的意念。鍾情於作者的場景設置與人物刻畫,還有帶給我們的啟發與思考。
有人說,當你有一天真正讀懂了《西遊記》,你也就懂得了整個人生的真諦!小孩子是根本讀不懂西遊記的。
也有人說,《西遊記》應排在四大名著之首。而且它還是世間最偉大的一部成功學。
《西遊記》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這師徒五人只是一個人!孫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豬八戒是人的情慾,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龍馬是人的意志力。
7. 試分析西遊記的象徵意義
神話思維和權力意識
從文本的基本性質和藝術總體上判斷,《西遊記》是一部宗教與神話、迷信與魔幻等要素混合的漢族民間文學文本,是一個經歷漫長歷史時間的集體創作和最後的個體加工的文本形式。它折射出先秦軸心文化式微後華夏哲思的遞減式沒落和價值大廈坍塌後生活世界的混沌畫面和世俗化的享樂圖景。對於儒道釋三種價值體系的喜劇化的嘲笑和反諷,凸顯出中國古代社會的晚期,隨著商品經濟萌芽和漸次,主流意識形態的解構和精神信仰的潰滅。《西遊記》建構的神話世界,宗教隱喻著對於精神和心理的極權統治,被演繹成為皇權的象徵。於是皇權意識和神話思維在宗教化的藝術文本里合乎邏輯地結盟,誕生出一種宗教政治和政治化的宗教模式。
《西遊記》呈現世俗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雙重極權——皇權和神權,生存主體無論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被牢牢地桎梏,屈服於政權和宗教的二重宰制,在心理結構上集體無意識匍匐於皇帝和佛祖的腳下。顯然,《西遊記》的文本散發著與生俱來的國民奴性氣味。即使是作為反叛偶像的「英雄」最終也不得不拜倒在象徵最高統治形式的佛的「法力」之下。
自我異化和游戲主體
黑格爾在《美學》中表達他一貫的美學主張:理想的藝術應該以人為中心。他又強調說:「性格就是理想藝術表現的真正中心。」 顯然,《西遊記》是神魔妖怪為感性符號而建構的人類形象。然而,由於宗教和迷信意識對於創作主體的宰制,文本所書寫的形象呈現主體沉淪和自我異化的審美狀態。換言之,《西遊記》盡管不乏生動傳神的各類形象或意象,然而,顯露著一個無法掩飾的藝術事實:人物形象的主體性喪失,人性由於被宗教的壓抑而處於沉淪的境域。
在總體上,孫悟空是一個「偽英雄」。既是一個充滿游戲精神的可愛英雄,又是一個最終在宗教法力之下表現為怯弱的英雄,成為宗教意識的犧牲品和工具。顯然,在被如來佛的魔法鎮壓之後,孫悟空顯明為一個不徹底的英雄和投降的英雄,身體和精神雙重地向「佛法」投降。從具體細節考察,孫悟空是一個神話的虛幻英雄,而且是一個不斷求援的英雄,是必須藉助法術和寶物的英雄,在大鬧天宮之後,他的英雄形象不斷地褪色。和司馬遷《刺客列傳》中的英雄相比,後者則是充滿歷史理性的英雄,呈現悲劇色彩的英雄,也是道德和倫理意義的英雄,洋溢實踐理性的斑斕光輝,因而是真實的和可敬的英雄。比較之下,孫悟空只能是可愛而不可敬的虛假英雄。
混合的母題結構和循環的敘事策略
作為一部神話小說,《西遊記》包含的母題豐富而寬泛,諸如反抗母題、取經母題、游歷母題、冒險母題、受難母題、性禁忌母題、修成正果的母題等。新批評的代表人物韋勒克、沃倫認為:「從文學理論看,神話中的重要母題可能是社會的或自然的(或非自然的,或非理性的)意象或畫面、原型的或關於宇宙的敘述或故事、對我們永恆的理想中某一時期的事件的一種再現,這種再現是綱領性的,或者是帶著末世情調的,或是神秘的。」《西遊記》的母題涉及自然、社會、歷史、政治、神話、宗教多種領域和對象,它展現一幅生動多姿的歷史風俗畫,一定程度上呈現人類的理想主義和道德主義的理性傾向。然而,遺憾的是這些理想主義和道德主義是不完整、不純粹和不徹底的,甚至是破碎的和含混的,有時表現出內在的困惑和矛盾,嚴重地削弱了小說文本的哲學意義和思想魅力。
8. 《西遊記》具有哪些意義
《西遊記》是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在中國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長篇神話小說,是中國古代神魔小說的代表作。它那令人回腸盪氣的宏偉結構,是吳承恩在對傳統題材改造的基礎上創作而主張直抒個人性靈的詩人和小品文學家,以及大量表現市民感情的小說和戲曲:如此繁榮的文學現象如一股規模巨大的洪流,和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遙相呼應。
9. 西遊記的教育意義
《西遊記》的教育意義主要有三點:
一、從師傅看師生關系
孫悟空一生有三個師傅:菩提祖師、如來佛、唐僧。首先說菩提祖師,他是孫悟空的啟蒙老師,他是一位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的老師,他了解孫悟空的個性,生性頑皮、好表現,但極其聰明伶俐、有悟性。他用戒尺敲悟空頭皮三下,石猴就領悟其中玄機,三更夜去師傅處求教。菩提祖師每次都是對他進行單獨的課外輔導,這叫做因人而異。所以悟空去菩提祖師的感情非常深,最後幾乎是哭著離開的。這就好像有些學生對小學的老師感情一直很深是一個道理。那麼菩提祖師為什麼又逼著悟空離開呢,僅僅是因悟空的一次故意賣弄嗎?其實不然,菩提祖師知道自己是啟蒙老師,辦的是幼兒園,最多是小學吧,孫悟空的賣弄讓他明白孫悟空長大了,得換個成長環境了。
再看如來,如來佛祖是一位有威信,在學生面前有那麼兩下子的老師,學生不得不服他,所以在他的手掌心不敢調皮。這樣的老師呢,學生怕他,但不一定喜歡他。但如來確實有學問,有本領,所以調皮的學生一般不敢隨便調皮,這樣的老師神通廣大,學生不敢跟他斗的。高壓之下班級紀律還是可以的,但缺少一些人情味。
唐僧是極其富有中國傳統教師的特色:威嚴、沉穩、嚴厲,還愛生氣,無幽默感,總想讓學生聽話,還有些偏袒愛打小報告的豬八戒。但他卻是孫悟空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人物。他有他的教育方式,他苦口婆心、不厭其煩的勸導對經常犯錯的學生還真有療效,他盯班盯得很緊。雖然剛開始學生不喜歡他,但最後,在老師的長期教化之下學生還是明白了老師的一番苦心。孫悟空雖然被趕回家多次,但只要一聽到師傅有難立馬趕回去搭救,甚至捨命相救。唐僧作為老師做到這個份上,也夠自豪的了。所以,老師的苦心一定要讓學生理解,教育的力量才會大。
二、從情節看個性成長
《西遊記》故事有一百回,「大鬧天宮」是故事中一個重要情節。其實此時的孫悟空就是一個初中生。這個故事暗示著逐漸長大的孩子和成人社會產生的沖突。孫悟空為什麼要到天上去,為什麼要大鬧蟠桃會呢?要到天上去,因為他不願再與那些猴子為伍,太沒勁了,太弱智了是吧。這個時期的孩子,有心理學研究表明,他已不願再隸屬於原來的兒童集體,又很想被成人社會接受。所以你看中學生抽煙的、打牌、談戀愛的、不服管教的現象時有發生,他們認為自己長大了,但生理上的逐漸成熟,並不代表心理上的成熟,他還不懂社會規則。所以成人社會不認可他,他們往往不按牌理出牌啊,與眾神仙勾肩搭背、直呼玉皇大帝的名字,見面也不下跪行禮,玉皇大帝那是誰啊,那是師長,這不是不尊敬師長嗎,本來好好的社會秩序都被破壞掉了,那怎麼行呢。
此時的孫悟空已經是由童年走向青年的「邊緣人」。他的社會地位非常尷尬,成人社會不認可他,所以蟠桃會沒請他,而回到花果山與那些小朋友玩又「沒品味」。
所以「大鬧天宮」是師生矛盾沖突無法解決的極端反映,當然最後的結果是孫悟空因嚴重違紀被壓五行山下。
當然,回過頭來想一想,如果教師了解此階段學生的心理,可能就會多一些理解和容忍,也就不會產生師生公然對抗的結果。
三、從妖怪看家庭教育
現在每個班級都有一些特殊的學生,這些學生讓人頭痛,總覺得要是這幾個人從班上消失,那就天下太平了。可惜這不現實。仔細研究一下我們就會發現,這些問題學生大多跟家庭教育有關。
首先來談紅孩兒,紅孩兒要捉了唐僧去蒸去煮,當孫悟空與他攀親時,紅孩兒反以為孫悟空裝大,討自己便宜,不由分說沖著他孫叔叔發了一通火。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獨生子女缺少教養的例子。調查其家庭,父親牛魔王是個大老闆,整天在外面忙於應酬,母親鐵扇公主,疼是疼兒子,可是那麼調皮的孩子竟放任其在外面胡鬧,結果被觀音菩薩收作善財童子,其實就是進了工讀學校。這下鐵扇公主才急了,母子分離,長年累月不能見上一面。可她不怪自己沒有履行家長監護、教育的義務,反倒怪與紅孩兒一起打架的孫悟空:如果不是你們我孩子不會這樣。
還有涇河龍王的兒子,涇河龍王因為與算卦的先生打賭,壞了天庭的規矩被判了死刑。所以涇河龍王的兒子就成了孤兒,被寄養在舅舅西海龍王那兒,可舅舅也忙(你想一個龍王那得管多少事兒),結果他也要吃唐僧。他才不會為別人著想,考慮別人的生命呢。這也是這些孩子的一個共同點: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其他如各路神仙菩薩的童子、坐騎也曾下界為妖,這都是一些家庭教育存在問題的兒童。
不過這些問題兒童身上也有閃光點。
紅孩兒抓了唐僧請父母來吃,涇河龍王的孤兒不忘舅舅的養育之恩,抓了唐僧,也發請柬請舅舅來共享。他們有孝心、不忘恩就是他們的閃光點啊。孫悟空不就是了解到他們的這些優點才化解了矛盾嗎?所以也應該看到這些問題兒童身上的閃光點,肯定他們,鼓勵他們,引導他們,這樣應該會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結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