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县有什么好玩的
⑴ 沁县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么
圣天寺
圣天寺在山西沁县城东30公里东郎村北侧。始建于晋,宋、元、明专、清各代有属修葺。前后两 进院落。有山门、中殿、后大殿、东西配殿、左右廊庑等。
大云禅院
大云禅院在沁县城西13千米的郭村镇郭村村中。四周民舍毗邻,林木掩映。寺院坐北向南,共有两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前殿、后殿,两侧有朵殿、配殿、廊房等建筑。现仅存前殿、后殿等主体建筑。
普照寺
普照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沁县城西8公里的郭村镇开村村东。寺院依山傍水,林木掩阴,视野广阔,景色优美。寺坐北向南,原为西进院落。中轴线上原有天王殿(南殿)、大佛殿(中殿)、观音殿(后殿),两侧配殿、厢房、节义堂等建筑。并有方形千佛碑一通、大石佛像等石刻造像多尊。现仅存大佛殿(中殿)及部分石刻造像。
⑵ 沁县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我就是这地方的。。。这儿就是水多,环境好,不会太热,适合夏天避暑。。。可以去漳河源头还有 景村,去圪泸河钓钓鱼,晚上或下午凉下来去绕西湖
⑶ 沁源那最好玩
沁源县位于山西省会太原市东南,长治市西北部。东邻沁县,南接屯留、安泽、古县,西连灵石、霍县,北靠平遥、介休。地理坐标在东经111 058′30″~112 032′30″,北纬36 020′20″~37 00′42″,全境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74公里,土地总面积2554平方公里,辖5镇9乡,总人口16万,西汉置谷远县,西晋末废。北魏建义元年置沁源县,隋、唐两朝曾二度设沁州于此,隋至元代北部曾改为绵上县。1941年初,分设为沁源、绵上两县。1946年初,又合并为沁源县。1958年并入沁县,1960年恢复为沁源县。 沁源县辖5个镇、9个乡:沁河镇、郭道镇、灵空山镇、王和镇、李元镇、中峪乡、法中乡、交口乡、聪子峪乡、韩洪乡、官滩乡、景风乡、赤石桥乡、王陶乡。 沁源地处太岳山东麓,沁河之畔,沟渊地肥土沃,山岭崖峻林绿,地上自然资源景观绮丽秀美,天姿茂异,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功夺天造。自然资源优势可谓“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发展中的沁源是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境内含煤面积约2040平方公里,原煤储量128.8亿吨,可采量90亿吨。其中主焦煤储量约41.4亿吨,全县铁矿总储量5800万吨,含铁量大多在30—50%。全县铝矾土矿总储量约1亿吨,品位多在60%以上。全国畜牧基地县之一,全县以饲养大牲畜为主,被国家列为全国黄牛改良基地县。山西省用材林基地县之一,全县以用材林、经济林为主,有省营林场6个,县营林场3个,年生产木材4万立方米。孕育着深厚长久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沁源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健康发展。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乡镇企业股份制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以采掘、冶炼、焦化、加工为主体的模式。农业经济初步建立起了粮食、蔬菜、果品、种子、木材、畜产品基地,粮食生产连续几年获得大丰收。交通邮电事业发生质的飞跃,全县总通车900余公里,沁县至沁源的地方铁路一期工程竣工,实现通车。全县电话总装机12000余门,所有乡镇均开通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无线寻呼与全国联网。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取得新的成绩,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440所,儿童入学率100%。全县14个乡镇实现了小学阶段义务教育达标。县级科技机构重点推广地膜覆盖、蓄水丰产沟、ABT生根粉等实用技术,积极完成“星火计划”项目。全县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建有22个文化活动中心站,1998年,跻身于国家级文化先进县行列。此外,在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等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 随着国家中西部经济大开发,沁源这块资源富集的聚宝盆,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地理优越的金三角,民俗敦厚的新桃源,必将会成为众多国内外有识之士关注与向往的地方。中共沁源县委、沁源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16万人民,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
⑷ 五一想去沁县玩,谁能推荐些好玩的地方呀
1、二郎山森林公园:二郎山森林公园,位于县城南部,为近年来新规划、开发项目,工程规划总面积10000亩,分为水上娱乐、人文景观、农耕文化、花果生态、森林生态、休闲观光、疗养度假七个景区。
2、笔峰山风景区:笔峰山又名二郎山,位于沁县城南,主峰海拔1028米,峰峦叠翠,沟谷纵横,雄伟壮观。因山峰高出城头,正对原沁州城内学宫棂星门,故取文明之意称笔峰山。因有“二郎担山赶太阳”未及之传说,又称二郎山。景区内有中国最大民间石刻陈列馆——南涅水石刻陈列馆,保卫毛主席先锋队纪念碑,永庆寺,山西牺盟会决死队纪念馆,山西牺盟会决死队纪念林,二郎山森林公园和清康熙御书楼等景点。漳河水自北向南绕山而过,山脚下为西湖,美丽的沁县城就座落在西湖畔,笔峰山与西湖相互辉映,湖光山色,青松掩映,曲径回廊,楼台阁榭,是一处绝好的游览胜地。
3、南涅水洪教院:地址:沁县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始建年代不详,金大定年间(1161---1170年)重修,正殿明间檐下悬挂匾额一方,题“敕之院”,右侧题“大定九年六月”。据寺内现存元代石碣记载,元至元八年(1271年)整葺法堂,补修佛殿、院基,明、清两代均有修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465平方米。呈三进院落,中轴线依次有山门(仅存遗址,建筑已毁)、前殿、过殿、正殿、东西配殿。正殿为元代建筑,前殿为明代建筑,余皆清代遗构。正殿坐落于高1米的砖砌台基之上。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平面方形。单檐悬山式屋顶。檐下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前后搭牵通檐用四柱。寺内还保存有元碣1块,清碑1通。
4、大云禅院:在沁县城西13千米的郭村镇郭村村中。四周民舍毗邻,林木掩映。据碑碣与沁州志记载,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北宋重建寺院,金大定十二年(1180年)重修时买到空名院额一道,题名大云禅院。金崇庆元年(1212年)正式敕用。元明清时期屡有修葺。寺院坐北向南,共有两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前殿、后殿,两侧有朵殿、配殿、廊房等建筑。现仅存前殿、后殿等主体建筑。前殿,亦称中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四架椽屋,单檐悬山顶。梁架简洁,斗拱精致,菱形格扇,拦额雀替,雕刻华丽,为清代重修时的风格。后殿为寺院中现存的一座主要建筑,广深三间,高台筑殿,平面形制为正方形,六架椽屋,单檐悬山顶。柱础石质,上雕覆莲瓣,花瓣清晰,刻制精细。檐柱的侧角升起显著,殿内四根金柱柱头卷刹缓和。柱头斗拱为五铺作单钞单下昂,重拱计心造。梁架斗拱用材敦厚肥实,木作手法古朴洗练。内外护墙部砌筑2.5厘米厚的防潮隔板,此种做法在他处所少见。砍磨砖下望墙灰缝极细,几乎无法辨认。殿内明间上部添置天花板,为明清重修时后加之物。东西山墙顶端残存40多平方米壁画,图案精美,格调高雅,已被近人白灰涂沫,几乎无法辨认。屋面坡度较为和缓,出檐较深,檐出微微向上,具有柔和飘逸之美感。正脊垂脊琉璃鸱吻、吞口,脊刹垂兽,色质浑厚,图案精美。两山博风、悬鱼、惹草点缀得当。殿前存重修碑及金代敕赐寺名碑两通,记载了金祟庆元年重修寺院与敕赐寺名之详情。沁县大云院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该村内的古民居甚多,形式丰富,造型精美,值得鉴赏。清和观在大云院东侧的一所学校内,创建于元大德年间,与大云院一并列为保护范围。前殿毁于去年的一场大火,在残垣断壁中还能发现大面积的道教壁画,线条流畅,人物神态逼真,并采用沥粉贴金的工艺,可与永乐宫、青龙寺壁画相媲美,只可惜暴露在日照雨淋中,看来离归终之日不远矣。后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前檐斗拱有各种吉祥动物的雕饰。此殿内部也绘制大面积的壁画,保存完好。
5、圣天寺:在山西沁县城东30公里东郎村北侧。始建于晋,宋、元、明、清各代有修葺。前后两进院落。有山门、中殿、后大殿、东西配殿、左右廊庑等。中殿历史较早,面宽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出檐深远,翼角恽飞,殿顶单檐歇山式,举折平缓。梁架全部露明,四椽伏乳伏在金柱上搭交,结构规整,手法洗炼。檐下拱伸出华拱两跳,手法斗拱用真昂,直接承托檐部负荷,显系宋制。殿内壁画明代所绘,内容为佛、菩萨、胁侍等,着色以石青、石绿、朱砂、银朱为主,面形秀润,姿态端庄,色调纯朴,工艺尚佳。
6、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纪念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纪念馆位于山西沁县城内风景秀丽的西湖之畔,青松掩映,古色古香,规模宏伟,占地总面积2100平方米,呈两进院,设西北东三大展厅,以丰富的历史图片、图表、实物、多媒体等形式系统地展示了山西新军抗敌决死队成长战斗历程,再现了-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决死队、牺盟会在山西开展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的历史画卷。深刻反映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路线、政策和策略的伟大胜利。是山西新军抗日决死队在山西唯一的综合性专题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