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游园布局
❶ 小游园的小游园简介
供城市行人作短暂游憩的场地,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形式,又称小绿地、小广场、小花园。在中国城市中普遍设置,也起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小游园的面积一般在10000平方米左右,也有数百平方米,甚至数十平方米的,绿化率需达到80%以上。小游园可利用城市中不宜布置建筑的小块零星空地建造,在旧城改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小游园可以布置得精细雅致,除种植花木外,还可有园路、铺地和建筑小品等。平面布置多采取开放式布局,规划设计可以因地制宜。小游园在绿化配置上要符合它的兼有街道绿化和公园绿化的双重性的特点。一般绿化的覆盖率要求较高。
小游园在国外也很普遍,日本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重建东京时,在小学校邻近、道旁、河滨等地建设了72座小游园。苏联首先将小游园列入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并分为:广场上的小游园,公共建筑物前的小游园,居住区内的小游园,街道上的小游园等类型。
❷ 评价、分析当地某居住区公园(或小游园)规划设计的成败得失。
中外园林的规划设计有着怎样的差别?在市场操控下的中国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要不要保留自然景观?风景园林如何与城市和谐发展?4月23日,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学会理事长周干峙主持、以和谐社会与风景园林为主题的2005中外风景园林专家学术报告会上,居列斯·法布士、孟兆祯、谢凝等6位中外知名业内专家齐聚一堂,我们有幸聆听大师声音,感悟设计理念。 国际园林设计走上新型之路 居列斯·法布士在中国的首次演讲中说:环境敏感地,特别是沿河流和海岸的这些脆弱风景应该得到恰当的管理,作为公共或半公共空间,或至少应得到法律的保护,防止利用不当。 法布士教授提出风景园林规划五大原则:避免在具有重要资源价值的区域进行开发建设;避免在自然灾害和引发灾害的区域进行开发建设;鼓励在最适宜的区域进行开发建设;开发建设不可超过区域环境的生态承载力;环境敏感地,特别是沿河流、海岸线和山脊线应成为绿脉或绿色空间网络。 作为美国绿脉论坛主任的法布士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注重绿脉规划的研究。他提出的绿脉绿色空间规划和设计也把20世纪风景园林师的公园规划扩展到进入开敞空间规划,并通过现存的自然系统,把公园和开敞空间连接起来,创造绿脉网络。绿脉规划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其一是滨河线周围的敏感区域;其二是废弃的铁路线,它连接着大多数人的居住空间。 同时,他还提出了三方面隐忧引发了对将来土地利用规划的思考。 首先,重要资源的开支阻止了发展。由于不当的景观规划导致资源的流失,使其被别的发展所掩盖。在保护资源过程中,辨认出资源的可利用性和使用这些信息可以避免当地资源的不足。这并不是说都市区是完全自足的,而是应当意识到如果首先保护本地资源的借给,那样就能减轻资源引进都市的那笔开支。 其次,自然和人为灾害阻碍了发展。洪水等自然灾害和噪音与空气污染等人为灾害带来的损失不仅给人力和财力造成直接的影响,而且影响遍及整个社会。实际这些灾害应当可以避免。 最后,最合适的区域应当被鼓励发展。有时城市发展被选定在不适宜的地带,如陡峭的斜坡或者是不适合的土壤条件,如果在发展之前决策阶段就考虑到这些问题,那么花在这种发展上的资金就会减少。当资金加大投入到一个不适宜建设的地区时,这种投资的成本也涉及到了能源的消耗。虽然土地从各方面表现出的发展潜力未必可靠,但显而易见如果提前对景观进行发展适宜性的评估,那么不必要的投资将会缩减到最小。 国内园林设计步入青春期nbsp; 孟兆祯教授认为:人类社会生产必须与环境建设相协调。人与天违,天人俱伤;人与天调,天人共荣。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地方风格和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新园林。与国际园林发展进度相比,我国园林规划设计还只是刚刚步入青春期。 孟教授说:中国风景园林设计所创造的园林艺术,以独特、优秀的民族风格自立于世界民族园林之林。西亚古埃及产生的几何学给予西欧园林以深远的影响。强调人战胜自然的力量、以建筑为中心和采用几何形整型式布局、以林园包花园、有将植物修剪成几何形体,视卷草图案为'无穷小'到无穷大。在哲理上认为'一切美都是符合数学规律的'。中国则不同,从上古与洪水斗争的实践中疏浚河流、清淤筑山、崇尚自然,一霎时于是形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总纲的理念,从而给予中国文化以深远的影响。 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是孟教授提出的中国风景园林设计新理念。他强调:风景园林建设不属'急功近利'而是慢功远利,甚至有赖于世代接力。在传统建筑中追求创新,设计上要精益求精,但也要适可而止地稳定下来。世无绝对之完美,只能做到尽可能地完善。有点败笔有是无可非议的。在大体不动的情况下可以衍生余韵。 风景园林召唤分区规划 目前我国风景园林破坏严重,在市场经济开放的时代,各种商业运作充斥传统文化,如何规避人为带来的隐患,保护好风景园林建设?谢凝高提出了保护原作,分区利用的方针。他说:我们要根据保护世界遗产标准--真实性和完整性,来探讨保护保存风景区的标准--原作。原生自然景观是保存风景区的基础,保存有价值的古建筑、道路、桥梁、摩崖石刻、历史纪念地,古村落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建设理念到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过程,以及人工设施的体量、高度、材料等都体现了自然与文化的融合,保护好传统自然文化遗产--天人杰作。 为了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必须以保护为前提,有限度地合理利用。为此,应根据风景遗产资源价值的空间分布及其相应各种精神文化和科教活动的需求,进行功能分区。 首先是风景区内外的分工,即区内以精神文化与科教功能为主,区外,作为旅游服务基地,以第三产业为主,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其次,风景区还要分区,一般可分为5区:生态保育区,生态科学价值高,不对游人开放,保护原生态,可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特殊景观区,自然美学价值高,开放游览,不建机械交通与过夜设施,修建生态步游道等;史迹保存区,开放展示,维护原作,不能改造;服务区,可通公路,建设安全、卫生、简朴的食宿及文化活动等设施;一般控制区,除上述四区外,原有村落和田园等,控制在与风景与协调的原则下,控制村落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及形式等。 法布士教授提出风景园林规划五大原则:避免在具有重要资源价值的区域进行开发建设;避免在自然灾害和引发灾害的区域进行开发建设;鼓励在最适宜的区域进行开发建设;开发建设不可超过区域环境的生态承载力;环境敏感地,特别是沿河流、海岸线和山脊线应成为绿脉或绿色空间网络。 作为美国"绿脉"论坛主任的法布士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注重"绿脉"规划的研究。他提出的"绿脉"绿色空间规划和设计也把20世纪风景园林师的公园规划扩展到进入开敞空间规划,并通过现存的自然系统,把公园和开敞空间连接起来,创造绿脉网络。绿脉规划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其一是滨河线周围的敏感区域;其二是废弃的铁路线,它连接着大多数人的居住空间。 同时,他还提出了三方面隐忧引发了对将来土地利用规划的思考。 首先,重要资源的开支阻止了发展。由于不当的景观规划导致资源的流失,使其被别的发展所掩盖。在保护资源过程中,辨认出资源的可利用性和使用这些信息可以避免当地资源的不足。这并不是说都市区是完全自足的,而是应当意识到如果首先保护本地资源的借给,那样就能减轻资源引进都市的那笔开支。 其次,自然和人为灾害阻碍了发展。洪水等自然灾害和噪音与空气污染等人为灾害带来的损失不仅给人力和财力造成直接的影响,而且影响遍及整个社会。实际这些灾害应当可以避免。 最后,最合适的区域应当被鼓励发展。有时城市发展被选定在不适宜的地带,如陡峭的斜坡或者是不适合的土壤条件,如果在发展之前决策阶段就考虑到这些问题,那么花在这种发展上的资金就会减少。当资金加大投入到一个不适宜建设的地区时,这种投资的成本也涉及到了能源的消耗。虽然土地从各方面表现出的发展潜力未必可靠,但显而易见如果提前对景观进行发展适宜性的评估,那么不必要的投资将会缩减到最小。 孟教授说:"中国风景园林设计所创造的园林艺术,以独特、优秀的民族风格自立于世界民族园林之林。西亚古埃及产生的几何学给予西欧园林以深远的影响。强调人战胜自然的力量、以建筑为中心和采用几何形整型式布局、以林园包花园、有将植物修剪成几何形体,视卷草图案为'无穷小'到"无穷大"。在哲理上认为'一切美都是符合数学规律的'。中国则不同,从上古与洪水斗争的实践中疏浚河流、清淤筑山、崇尚自然,一霎时于是形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总纲的理念,从而给予中国文化以深远的影响。" "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是孟教授提出的中国风景园林设计新理念。他强调:"风景园林建设不属'急功近利'而是"慢功远利",甚至有赖于世代接力。在传统建筑中追求创新,设计上要精益求精,但也要适可而止地稳定下来。世无绝对之完美,只能做到尽可能地完善。有点败笔有是无可非议的。在大体不动的情况下可以衍生余韵。 风景园林召唤"分区规划" 目前我国风景园林破坏严重,在市场经济开放的时代,各种商业运作充斥传统文化,如何规避人为带来的隐患,保护好风景园林建设?谢凝高提出了"保护原作,分区利用"的方针。他说:"我们要根据保护世界遗产标准--真实性和完整性,来探讨保护保存风景区的标准--原作。原生自然景观是保存风景区的基础,保存有价值的古建筑、道路、桥梁、摩崖石刻、历史纪念地,古村落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建设理念到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过程,以及人工设施的体量、高度、材料等都体现了自然与文化的融合,保护好传统自然文化遗产--天人杰作。" 为了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必须以保护为前提,有限度地合理利用。为此,应根据风景遗产资源价值的空间分布及其相应各种精神文化和科教活动的需求,进行功能分区。 首先是风景区内外的分工,即区内以精神文化与科教功能为主,区外,作为旅游服务基地,以第三产业为主,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其次,风景区还要分区,一般可分为5区:生态保育区,生态科学价值高,不对游人开放,保护原生态,可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特殊景观区,自然美学价值高,开放游览,不建机械交通与过夜设施,修建生态步游道等;史迹保存区,开放展示,维护原作,不能改造;服务区,可通公路,建设安全、卫生、简朴的食宿及文化活动等设施;一般控制区,除上述四区外,原有村落和田园等,控制在与风景与协调的原则下,控制村落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及形式等。 此外,还要规划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防止破坏性项目开发。目前,我国风景区的开发度已远远高于国外的国家公园。因此,宜减不宜增,尤其是核心区的人工建筑、构筑物、能能减,不能增。
❸ 园路的布局形式
西方园林多为规则式布局,园路笔直宽大,轴线对称,成几何形。回中国园林多以山水为中答心,园林也多采用自然式布局,园路讲究含蓄;但在庭园、寺庙园林或在纪念性园林中,多采用规则式布局。园路的布置应考虑:1,回环性。园林中的路多为四通八达的环行路,游人从任何一点出发都能遍游全园,不走回头路。②疏密适度。园路的疏密度同园林的规模、性质有关,在公园内道路大体占总面积10-12%,在动物园、植物园或小游园内,道路网的密度可以稍大,但不宜超过25%。2,因景筑路。园路与景相通,所以在园林中是因景得路。④曲折性。园路随地形和景物而曲折起伏,若隐若现,“路因景曲,境因曲深”,造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以丰富景观,延长游览路线,增加层次景深,活跃空间气氛。3,多样性。园林中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人流集聚的地方或在庭院内,路可以转化为场地;在林间或草坪中,路可以转化为步石或休息岛;遇到建筑,路可以转化为“廊”;遇山地,路可以转化为盘山道、磴道、石级、岩洞;遇水,路可以转化为桥、堤、汀步等。路又以它丰富的体态和情趣来装点园林,使园林又因路而引人入胜。
❹ 园路的布局有哪几种,举例说明
园路的布局设计,除了依据园林建设的规划形式外,还必须结合地形地貌设计,一般园路宜曲不宜直,贵在合乎自然,追求自然野趣,依山随势,回环曲折;要自然流畅,犹若流水,随地势就形。
在西方园林设计中多为规则式布局,园路笔直宽大,轴线对称,成几何形。中国园林设计则多以山水为中心,园林也多采用自然式布局,园路讲究含蓄;但在庭园、寺庙园林或在纪念性园林中,多采用规则式布局。
园路的布置应考虑:
1,回环性。园林中的路多为四通八达的环行路,游人从任何一点出发都能遍游全园,不走回头路。
2,疏密适度。园路的疏密度同园林的规模、性质有关,在公园内道路大体占总面积10-12%,在动物园、植物园或小游园内,道路网的密度可以稍大,但不宜超过25%。
3,因景筑路。园路与景相通,所以在园林中是因景得路。同时也要使路和其他造景要素很好的结合,使整个园林更加和谐,并创造出一定的意境来。比如:
为了适宜青少年好立宪的心理,宜在园林中设计羊肠捷径,在水面上可设计汀步;为了适宜中老年游览,坡度超过12°就要设计台阶,且每隔不定的距离设计一处平台以利休息;为了达到曲径通幽,可以在曲路的曲处设计假山、置石及树丛,形成和谐的景观。
4,曲折性。园路随地形和景物而曲折起伏,若隐若现,“路因景曲,境因曲深”,造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以丰富景观,延长游览路线,增加层次景深,活跃空间气氛。
5,多样性。园林中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人流集聚的地方或在庭院内,路可以转化为场地;在林间或草坪中,路可以转化为步石或休息岛;遇到建筑,路可以转化为“廊”;遇山地,路可以转化为盘山道、磴道、石级、岩洞;遇水,路可以转化为桥、堤、汀步等。
❺ 谁能给一篇小游园设计说明
绵阳小游园规划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介绍:
工程位于绵阳市芙蓉溪东岸,四周交通便利,地块略呈矩形,占地总面积约15016平方米。地势比较平坦,沿江自然环境保留完整。它的建设有利于为当地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休闲活动场所。
二、小游园规划设计原则及要点
城市小游园也叫游憩小绿地,是供人们休息、交流、锻炼、夏日纳凉及进行一些小型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中,设计师应把握好以下要点:
(1)特点鲜明突出,布局简洁明快
小游园的平面布局不宜复杂,应当使用简洁的几何图形。从美学理论上看,明确的几何图形要素之间具有严格的制约关系,最能引起人的美感;同时对于整体效果、远距离及运动过程中的观赏效果的形成也十分有利,具有较强的时代感。
(2)因地制宜,力求变化如果小游园规划地段面积较小,地形变化不大,周围是规则式建筑,则游园内部道路系统以规则式为佳;若地段面积稍大,又有地形起伏,则可以自然式布置。城市中的小游园贵在自然,最好能使人从嘈杂的城市环境中脱离出来。同时园景也宜充满生活气息,有利于逗留休息。另外要发挥艺术手段,将人带入设定的情境中去,做到自然性、生活性、艺术性相结合。
(3)小中见大,充分发挥绿地的作用
①布局要紧凑:尽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将园林中的死角转化为活角等。
②空间层次丰富:利用地形道路、植物小品分隔空间,此外也可利用各种形式的隔断花墙构成园中园。
③建筑小品以小巧取胜:道路、铺地、坐凳、栏杆的数量与体量要控制在满足游人活动的基本尺度要求之内,使游人产生亲切感,同时扩大空间感。
4)植物配置与环境结合,体现地方风格。严格选择主调树种,考虑主调树种时,除注意其色彩美和形态美外,更多地要注意其风韵美,使其姿态与周围的环境气氛相协调。注意时相、季相、景相的统一,为在较小的绿地空间取得较大活动面积,而又不减少绿景,植物种植可以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乔木以点植为主,在边缘适当辅以树丛,适当增加宿根花卉种类。此外,也可适当增加垂直绿化的应用。
(5)组织交通,吸引游人在道路设计时,采用角穿的方式使穿行者从绿地的一侧通过,保证游人活动的完整性。
(6)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兼顾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要按互补的原则进行处理,如:硬质景观突出点题入境,象征与装饰等表意作用,软质景观则突出情趣,和谐舒畅、情绪、自然等顺情作用。
(7)动静分区为满足不同人群活动的要求,设计小游园时要考虑到动静分区,并要注意活动区的公共性和私密性。在空间处理上要注意动观、静观、群游与独处兼顾,使游人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空间类型。
三、设计思路
此处地方自然环境优美,设计中考虑尽量保持原来的自然资源,使之成为吸引游人的因素之一。在原有的人文和水文的基础上造景,坚持以绿为主,以植物造景为主,意在将此地打造成一个虽为人造,宛如天成的感觉,游人置身其中的时候,感觉到的是和自然的亲近和完全的放松,使人流连忘返。
四、项目分析
1、功能分区
根据景区性质、地域特征、资源分布特点将休闲游园划分为4大功能区:
(1 )老人活动区:老人和小孩是游园的主要游人,而老人主要在园内是以锻炼、休闲为主所以老人活动区在比较安静的地方,尽量营造随意悠闲,怡然自得的环境。
(2)密林过渡区:连接活动区和居住活动区的地带设计为密林过渡区,主要由不同品种的地被植物和小灌木,高大乔木搭配而成。
(3)休闲广场:位于入口的景观视线上,是较大面积的铺装广场,是人们在园区内主要的集散地,有众树木和草坪草等众多园林景观内容,是游园的主要景观。
(4)娱乐休闲带
设置有休闲座椅,散布小道和供成年人使用的简单的健身器材,布局形式简洁,配合中心休闲广场的造型,有标志性雕塑吸引行人的注意力。
2、流线分析
游园在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还必须保证生态安全,其次在原有的地形基础上设计的路线,力争具有实用性和连贯性,满足集散要求。南面和东南面都有公路,所以设置了主要出入口,给出集散区,用以疏导交通,同时也给出了休息设施,以满足游人的休息需求。
3、入口设计
入口位于两条公路交叉的地方,两个方向的车辆的行人都可以方便进入场地内。由于场地的中心是一个下沉广场,距离主要出入口较近,所以入口广场形式简洁,设立标志性强的雕塑,形成视觉焦点。流线上自然过渡到休闲广场。
五、种植设计
为使设计中充分表现绿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创造轻松,舒适,独具特色的居住环境,采用不对称的自然式布置方式,充分发挥植物形体,色彩和季相等自然美的作用创作“意、趣、神、色”兼备的园林小游园。
常绿乔木:柳杉、湿地松、马尾松、深山含笑、香樟、杜英、女贞、紫楠、香泡、棕榈、桂花、杨梅、柑桔等。
❻ 小游园绿化面积达到多少平方米才能移交园林部门管理
小游园规划设计要点
城市小游园也叫游憩小绿地,是供人们休息、交流、锻炼、夏日纳凉及进行一些小型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中,设计师应把握好以下要点:
(1)特点鲜明突出,布局简洁明快
小游园的平面布局不宜复杂,应当使用简洁的几何图形。从美学理论上看,明确的几何图形要素之间具有严格的制约关系,最能引起人的美感;同时对于整体效果、远距离及运动过程中的观赏效果的形成也十分有利,具有较强的时代感。
(2)因地制宜,力求变化如果小游园规划地段面积较小,地形变化不大,周围是规则式建筑,则游园内部道路系统以规则式为佳;若地段面积稍大,又有地形起伏,则可以自然式布置。城市中的小游园贵在自然,最好能使人从嘈杂的城市环境中脱离出来。同时园景也宜充满生活气息,有利于逗留休息。另外要发挥艺术手段,将人带入设定的情境中去,做到自然性、生活性、艺术性相结合。
(3)小中见大,充分发挥绿地的作用:
①布局要紧凑:尽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将园林中的死角转化为活角等。
②空间层次丰富:利用地形道路、植物小品分隔空间,此外也可利用各种形式的隔断花墙构成园中园。
③建筑小品以小巧取胜:道路、铺地、坐凳、栏杆的数量与体量要控制在满足游人活动的基本尺度要求之内,使游人产生亲切感,同时扩大空间感。
(4)植物配置与环境结合,体现地方风格。严格选择主调树种,考虑主调树种时,除注意其色彩美和形态美外,更多地要注意其风韵美,使其姿态与周围的环境气氛相协调。注意时相、季相、景相的统一,为在较小的绿地空间取得较大活动面积,而又不减少绿景,植物种植可以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乔木以点植为主,在边缘适当辅以树丛,适当增加宿根花卉种类。此外,也可适当增加垂直绿化的应用。
(5)组织交通,吸引游人在道路设计时,采用角穿的方式使穿行者从绿地的一侧通过,保证游人活动的完整性。
(6)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兼顾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要按互补的原则进行处理,如:硬质景观突出点题入境,象征与装饰等表意作用,软质景观则突出情趣,和谐舒畅、情绪、自然等顺情作用。
(7)动静分区为满足不同人群活动的要求,设计小游园时要考虑到动静分区,并要注意活动区的公共性和私密性。在空间处理上要注意动观、静观、群游与独处兼顾,使游人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空间类型。
❼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布局形式,特点及绿地布局的基本要求
城市中由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园林绿地组成的生态系统,用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境域。
发展简史 古代的园林主要属于皇室、贵族、僧侣、富豪所有,供少数人游乐、狩猎之用。规模较大的园林大多分布于城市外缘,数量少,分布不匀,对城市环境影响不大。产业革命后,工业国家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环境日益恶化。在这种状况下,英国王室首先开放了一些皇家园林供公众享用。1858年,美国纽约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公园之一——中央公园。一些著名的社会改革者和热心公益的活动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纷纷从事改善城市环境的活动。他们都把发展城市园林绿地作为改造城市物质环境的手段,主张增大绿地面积,形成体系,使城市具有田园般的优美环境。1892年,美国风景建筑师F.L.奥姆斯特德编制了波士顿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方案,把公园、滨河绿地、林荫道连结起来。1898年,英国霍华德,E.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在霍华德思想的影响下,以后又出现了有关新城和绿带的理论(见新城建设运动、绿带、楔形绿地)。科学家们也开展了植物对环境保护作用的研究,使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理论有了科学基础。
作用 从生态学、环境心理学和环境美学等方面看,绿地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净化空气,提高环境质量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提高空气的含氧量。植物的根部吸收水分,通过叶片蒸发到空气中,可以提高空气的湿度。某些植物能够吸收工厂排放的有害气体,从而降低空气中有害物质含量。某些植物能够分泌杀菌物质,有助于降低空气的含菌量。植物枝叶可以滞留、过滤空气中的尘粒,起着净化空气的作用。植物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热和通过浓荫的覆盖降低地面的热辐射,造成局部地区的温度较低,而周围地区温度较高,这样便会因温差而形成空气对流,可以改善小气候。林带还有降低噪声的作用。
美化环境,满足精神需要 以各类建筑物为主体的城市空间环境,使人感到单调和枯燥。植物以其纷繁的品种、色彩、线条、造型,丰富城市的景观,有利于缓解人们心理上的压力。将各类植物穿插布置在建筑之间和建筑周围,既可冲淡单调、枯燥的人工化气氛,又可烘托建筑的个性,构成人工和自然相融和的空间环境。
规划内容 中国在50年代初期开始,把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当时的规划作法是:充分利用天然河流和湖泊水面,均衡安排各种公园、绿地、林荫道,结合其它绿地、绿带在城市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着重点是计算和布置各种公共绿地。
分类和公共绿地指针 城市绿地根据功能可分为:公共绿地(公园、林荫道)、居住区绿地、专用绿地、防护绿地和郊区的风景游览绿地等。城市公共绿地定额指针,是指高峰时间(如节假日游人集中的高峰时间)全市游人总数和每个游人应占的公园绿地面积。50年代经过调查得知:在一般气候条件下,城市在高峰时间进入公园绿地的游人数约占全市人口10%,每个游人应占有的公园绿地面积不宜小于60平方米。由此确定城市公共绿地的远期规划指针不应低于每人 6平方米。中国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1980年颁布的《城市规划定额指针暂行规定》中规定:城市公共绿地定额每人近期为3~5平方米,远期为7~11平方米。公共绿地以外的其它绿地,没有法定的指针。
绿化覆盖率 从70年代起,国际上对环境科学的研究逐步深入。中国也开始重视植物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并进行研究。中国学术界提出一个新的补充性的绿地指针——城市绿化覆盖率,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城市绿化覆盖率不应低于30%。
布置 中国在50~70年代,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一般遵循均匀布置各项公共绿地的原则,使每个城市居民都能就近享用绿地。构成公共绿地的主体是各种类型的公园。全市性公园的规模在10公顷以上,要求有比较齐全的设施;区公园的规模为5~8公顷;居住区级的公园或小游园,规模在1公顷左右。全市性公园按照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设一处或多处,要求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区公园服务半径不大于1公里。居住区级的公园或小游园的服务半径不超过500米。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一般按照上述要求,选定各种公园的位置和布置林荫道,并结合城市自然地形,体现城市特色,如利用市区的河道、丘陵等布置绿带,把各类公园绿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体。合肥市利用拆除后的城墙墙基,结合护城河,布置成一个环形绿带,很有特色。西安市也利用环城公园、林荫道和工厂防护林带,把各个分散的公园连接起来。
新的趋势 近20年出现一种关于大城市布局结构的新的理论:以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群或带形城市取代传统的单一中心的城市。这种新的城市布局结构有可能在组团、群体之间穿插森林、农田和牧场,使城市同大自然紧密融合。这样可以大大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❽ 小游园设计说明
网上的 你参考下···
绵阳小游园规划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介绍:
工程位于绵阳市芙蓉溪东岸,四周交通便利,地块略呈矩形,占地总面积约15016平方米。地势比较平坦,沿江自然环境保留完整。它的建设有利于为当地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休闲活动场所。
二、小游园规划设计原则及要点
城市小游园也叫游憩小绿地,是供人们休息、交流、锻炼、夏日纳凉及进行一些小型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中,设计师应把握好以下要点:
(1)特点鲜明突出,布局简洁明快
小游园的平面布局不宜复杂,应当使用简洁的几何图形。从美学理论上看,明确的几何图形要素之间具有严格的制约关系,最能引起人的美感;同时对于整体效果、远距离及运动过程中的观赏效果的形成也十分有利,具有较强的时代感。
(2)因地制宜,力求变化如果小游园规划地段面积较小,地形变化不大,周围是规则式建筑,则游园内部道路系统以规则式为佳;若地段面积稍大,又有地形起伏,则可以自然式布置。城市中的小游园贵在自然,最好能使人从嘈杂的城市环境中脱离出来。同时园景也宜充满生活气息,有利于逗留休息。另外要发挥艺术手段,将人带入设定的情境中去,做到自然性、生活性、艺术性相结合。
(3)小中见大,充分发挥绿地的作用
①布局要紧凑:尽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将园林中的死角转化为活角等。
②空间层次丰富:利用地形道路、植物小品分隔空间,此外也可利用各种形式的隔断花墙构成园中园。
③建筑小品以小巧取胜:道路、铺地、坐凳、栏杆的数量与体量要控制在满足游人活动的基本尺度要求之内,使游人产生亲切感,同时扩大空间感。
4)植物配置与环境结合,体现地方风格。严格选择主调树种,考虑主调树种时,除注意其色彩美和形态美外,更多地要注意其风韵美,使其姿态与周围的环境气氛相协调。注意时相、季相、景相的统一,为在较小的绿地空间取得较大活动面积,而又不减少绿景,植物种植可以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乔木以点植为主,在边缘适当辅以树丛,适当增加宿根花卉种类。此外,也可适当增加垂直绿化的应用。
(5)组织交通,吸引游人在道路设计时,采用角穿的方式使穿行者从绿地的一侧通过,保证游人活动的完整性。
(6)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兼顾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要按互补的原则进行处理,如:硬质景观突出点题入境,象征与装饰等表意作用,软质景观则突出情趣,和谐舒畅、情绪、自然等顺情作用。
(7)动静分区为满足不同人群活动的要求,设计小游园时要考虑到动静分区,并要注意活动区的公共性和私密性。在空间处理上要注意动观、静观、群游与独处兼顾,使游人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空间类型。
三、设计思路
此处地方自然环境优美,设计中考虑尽量保持原来的自然资源,使之成为吸引游人的因素之一。在原有的人文和水文的基础上造景,坚持以绿为主,以植物造景为主,意在将此地打造成一个虽为人造,宛如天成的感觉,游人置身其中的时候,感觉到的是和自然的亲近和完全的放松,使人流连忘返。
四、项目分析
1、功能分区
根据景区性质、地域特征、资源分布特点将休闲游园划分为4大功能区:
(1 )老人活动区:老人和小孩是游园的主要游人,而老人主要在园内是以锻炼、休闲为主所以老人活动区在比较安静的地方,尽量营造随意悠闲,怡然自得的环境。
(2)密林过渡区:连接活动区和居住活动区的地带设计为密林过渡区,主要由不同品种的地被植物和小灌木,高大乔木搭配而成。
(3)休闲广场:位于入口的景观视线上,是较大面积的铺装广场,是人们在园区内主要的集散地,有众树木和草坪草等众多园林景观内容,是游园的主要景观。
(4)娱乐休闲带
设置有休闲座椅,散布小道和供成年人使用的简单的健身器材,布局形式简洁,配合中心休闲广场的造型,有标志性雕塑吸引行人的注意力。
2、流线分析
游园在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还必须保证生态安全,其次在原有的地形基础上设计的路线,力争具有实用性和连贯性,满足集散要求。南面和东南面都有公路,所以设置了主要出入口,给出集散区,用以疏导交通,同时也给出了休息设施,以满足游人的休息需求。
3、入口设计
入口位于两条公路交叉的地方,两个方向的车辆的行人都可以方便进入场地内。由于场地的中心是一个下沉广场,距离主要出入口较近,所以入口广场形式简洁,设立标志性强的雕塑,形成视觉焦点。流线上自然过渡到休闲广场。
五、种植设计
为使设计中充分表现绿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创造轻松,舒适,独具特色的居住环境,采用不对称的自然式布置方式,充分发挥植物形体,色彩和季相等自然美的作用创作“意、趣、神、色”兼备的园林小游园。
常绿乔木:柳杉、湿地松、马尾松、深山含笑、香樟、杜英、女贞、紫楠、香泡、棕榈、桂花、杨梅、柑桔等。
❾ 合肥市绿地系统的布局有什么特点
城市中由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园林绿地组成的生态系统,用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境域。
发展简史 古代的园林主要属于皇室、贵族、僧侣、富豪所有,供少数人游乐、狩猎之用。规模较大的园林大多分布于城市外缘,数量少,分布不匀,对城市环境影响不大。产业革命后,工业国家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环境日益恶化。在这种状况下,英国王室首先开放了一些皇家园林供公众享用。1858年,美国纽约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公园之一——中央公园。一些著名的社会改革者和热心公益的活动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纷纷从事改善城市环境的活动。他们都把发展城市园林绿地作为改造城市物质环境的手段,主张增大绿地面积,形成体系,使城市具有田园般的优美环境。1892年,美国风景建筑师F.L.奥姆斯特德编制了波士顿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方案,把公园、滨河绿地、林荫道连结起来。1898年,英国霍华德,E.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在霍华德思想的影响下,以后又出现了有关新城和绿带的理论(见新城建设运动、绿带、楔形绿地)。科学家们也开展了植物对环境保护作用的研究,使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理论有了科学基础。
作用 从生态学、环境心理学和环境美学等方面看,绿地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净化空气,提高环境质量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提高空气的含氧量。植物的根部吸收水分,通过叶片蒸发到空气中,可以提高空气的湿度。某些植物能够吸收工厂排放的有害气体,从而降低空气中有害物质含量。某些植物能够分泌杀菌物质,有助于降低空气的含菌量。植物枝叶可以滞留、过滤空气中的尘粒,起着净化空气的作用。植物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热和通过浓荫的覆盖降低地面的热辐射,造成局部地区的温度较低,而周围地区温度较高,这样便会因温差而形成空气对流,可以改善小气候。林带还有降低噪声的作用。
美化环境,满足精神需要 以各类建筑物为主体的城市空间环境,使人感到单调和枯燥。植物以其纷繁的品种、色彩、线条、造型,丰富城市的景观,有利于缓解人们心理上的压力。将各类植物穿插布置在建筑之间和建筑周围,既可冲淡单调、枯燥的人工化气氛,又可烘托建筑的个性,构成人工和自然相融和的空间环境。
规划内容 中国在50年代初期开始,把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当时的规划作法是:充分利用天然河流和湖泊水面,均衡安排各种公园、绿地、林荫道,结合其它绿地、绿带在城市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着重点是计算和布置各种公共绿地。
分类和公共绿地指针 城市绿地根据功能可分为:公共绿地(公园、林荫道)、居住区绿地、专用绿地、防护绿地和郊区的风景游览绿地等。城市公共绿地定额指针,是指高峰时间(如节假日游人集中的高峰时间)全市游人总数和每个游人应占的公园绿地面积。50年代经过调查得知:在一般气候条件下,城市在高峰时间进入公园绿地的游人数约占全市人口10%,每个游人应占有的公园绿地面积不宜小于60平方米。由此确定城市公共绿地的远期规划指针不应低于每人 6平方米。中国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1980年颁布的《城市规划定额指针暂行规定》中规定:城市公共绿地定额每人近期为3~5平方米,远期为7~11平方米。公共绿地以外的其它绿地,没有法定的指针。
绿化覆盖率 从70年代起,国际上对环境科学的研究逐步深入。中国也开始重视植物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并进行研究。中国学术界提出一个新的补充性的绿地指针——城市绿化覆盖率,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城市绿化覆盖率不应低于30%。
布置 中国在50~70年代,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一般遵循均匀布置各项公共绿地的原则,使每个城市居民都能就近享用绿地。构成公共绿地的主体是各种类型的公园。全市性公园的规模在10公顷以上,要求有比较齐全的设施;区公园的规模为5~8公顷;居住区级的公园或小游园,规模在1公顷左右。全市性公园按照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设一处或多处,要求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区公园服务半径不大于1公里。居住区级的公园或小游园的服务半径不超过500米。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一般按照上述要求,选定各种公园的位置和布置林荫道,并结合城市自然地形,体现城市特色,如利用市区的河道、丘陵等布置绿带,把各类公园绿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体。合肥市利用拆除后的城墙墙基,结合护城河,布置成一个环形绿带,很有特色。西安市也利用环城公园、林荫道和工厂防护林带,把各个分散的公园连接起来。
新的趋势 近20年出现一种关于大城市布局结构的新的理论:以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群或带形城市取代传统的单一中心的城市。这种新的城市布局结构有可能在组团、群体之间穿插森林、农田和牧场,使城市同大自然紧密融合。这样可以大大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❿ 小游园和公园都属于同一类工程吗
网上的 你参考下···
绵阳小游园规划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介绍:
工程位于绵阳市芙蓉溪东岸,四周交通便利,地块略呈矩形,占地总面积约15016平方米。地势比较平坦,沿江自然环境保留完整。它的建设有利于为当地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休闲活动场所。
二、小游园规划设计原则及要点
城市小游园也叫游憩小绿地,是供人们休息、交流、锻炼、夏日纳凉及进行一些小型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中,设计师应把握好以下要点:
(1)特点鲜明突出,布局简洁明快
小游园的平面布局不宜复杂,应当使用简洁的几何图形。从美学理论上看,明确的几何图形要素之间具有严格的制约关系,最能引起人的美感;同时对于整体效果、远距离及运动过程中的观赏效果的形成也十分有利,具有较强的时代感。
(2)因地制宜,力求变化如果小游园规划地段面积较小,地形变化不大,周围是规则式建筑,则游园内部道路系统以规则式为佳;若地段面积稍大,又有地形起伏,则可以自然式布置。城市中的小游园贵在自然,最好能使人从嘈杂的城市环境中脱离出来。同时园景也宜充满生活气息,有利于逗留休息。另外要发挥艺术手段,将人带入设定的情境中去,做到自然性、生活性、艺术性相结合。
(3)小中见大,充分发挥绿地的作用
①布局要紧凑:尽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将园林中的死角转化为活角等。
②空间层次丰富:利用地形道路、植物小品分隔空间,此外也可利用各种形式的隔断花墙构成园中园。
③建筑小品以小巧取胜:道路、铺地、坐凳、栏杆的数量与体量要控制在满足游人活动的基本尺度要求之内,使游人产生亲切感,同时扩大空间感。
4)植物配置与环境结合,体现地方风格。严格选择主调树种,考虑主调树种时,除注意其色彩美和形态美外,更多地要注意其风韵美,使其姿态与周围的环境气氛相协调。注意时相、季相、景相的统一,为在较小的绿地空间取得较大活动面积,而又不减少绿景,植物种植可以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乔木以点植为主,在边缘适当辅以树丛,适当增加宿根花卉种类。此外,也可适当增加垂直绿化的应用。
(5)组织交通,吸引游人在道路设计时,采用角穿的方式使穿行者从绿地的一侧通过,保证游人活动的完整性。
(6)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兼顾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要按互补的原则进行处理,如:硬质景观突出点题入境,象征与装饰等表意作用,软质景观则突出情趣,和谐舒畅、情绪、自然等顺情作用。
(7)动静分区为满足不同人群活动的要求,设计小游园时要考虑到动静分区,并要注意活动区的公共性和私密性。在空间处理上要注意动观、静观、群游与独处兼顾,使游人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空间类型。
三、设计思路
此处地方自然环境优美,设计中考虑尽量保持原来的自然资源,使之成为吸引游人的因素之一。在原有的人文和水文的基础上造景,坚持以绿为主,以植物造景为主,意在将此地打造成一个虽为人造,宛如天成的感觉,游人置身其中的时候,感觉到的是和自然的亲近和完全的放松,使人流连忘返。
四、项目分析
1、功能分区
根据景区性质、地域特征、资源分布特点将休闲游园划分为4大功能区:
(1 )老人活动区:老人和小孩是游园的主要游人,而老人主要在园内是以锻炼、休闲为主所以老人活动区在比较安静的地方,尽量营造随意悠闲,怡然自得的环境。
(2)密林过渡区:连接活动区和居住活动区的地带设计为密林过渡区,主要由不同品种的地被植物和小灌木,高大乔木搭配而成。
(3)休闲广场:位于入口的景观视线上,是较大面积的铺装广场,是人们在园区内主要的集散地,有众树木和草坪草等众多园林景观内容,是游园的主要景观。
(4)娱乐休闲带
设置有休闲座椅,散布小道和供成年人使用的简单的健身器材,布局形式简洁,配合中心休闲广场的造型,有标志性雕塑吸引行人的注意力。
2、流线分析
游园在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还必须保证生态安全,其次在原有的地形基础上设计的路线,力争具有实用性和连贯性,满足集散要求。南面和东南面都有公路,所以设置了主要出入口,给出集散区,用以疏导交通,同时也给出了休息设施,以满足游人的休息需求。
3、入口设计
入口位于两条公路交叉的地方,两个方向的车辆的行人都可以方便进入场地内。由于场地的中心是一个下沉广场,距离主要出入口较近,所以入口广场形式简洁,设立标志性强的雕塑,形成视觉焦点。流线上自然过渡到休闲广场。
五、种植设计
为使设计中充分表现绿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创造轻松,舒适,独具特色的居住环境,采用不对称的自然式布置方式,充分发挥植物形体,色彩和季相等自然美的作用创作“意、趣、神、色”兼备的园林小游园。
常绿乔木:柳杉、湿地松、马尾松、深山含笑、香樟、杜英、女贞、紫楠、香泡、棕榈、桂花、杨梅、柑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