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古国呼唤文明
湖北省宜昌市三峡高中张晋源
在昆明翠湖公园,一些不文明行为屡屡发生,有些人横躺长椅,有些人乱丢烟头,有些人胡乱刻画,让这块“城中之玉”“花容失色”。
这则新闻其实也算不上什么新闻,因为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曾看到一组关于国庆节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的照片,天安门广场上报纸、塑料袋、空饮料瓶、一次性快餐盒、残汤剩骨等生活垃圾遍地都是,一片狼藉。看那光景,真和一些地方的卫生死角没什么两样。据报道,仅10月1日这一天,天安门广场清理各类垃圾就达到39.8吨。
不讲文明的习惯贻害无穷,使我们愧称“文明古国”的称号。
国人也许是久在鲍鱼之肆,习以为常,但走出国门之后,会让人感到震撼和悲哀。一位记者出访意大利,在比萨斜塔下清楚地看到用中文书写的“请勿随地吐痰”的标语,顿时,一种莫大的羞辱感涌上心头。这块专门指向中国人的提示牌是有意侮辱中国人,还是实属无奈?这位记者注意到,没有一个外国人吐痰,倒是来自东方文明古国的不少炎黄子孙对提示牌视若无睹,照样“天女散花”。那块提示牌,不是谁在将我们“妖魔化”,而是我们自己不争气的同胞在众目睽睽之下自愿插着“不文明”的行为标签游街示众。
不讲文明现象的普遍存在,根源何在?
观念上的轻视必然导致行为上的放任,不讲文明的人往往视文明习惯为小节,视文明修养为草芥。诚然,这些不文明行为只是关乎道德的细枝末节,与“大奸大恶”并不搭界,但是这种小节折射出一个人低下的文明修养和道德素质,彰显着一个民族的群体品位,透视着一个国家的文明层次,况且,人性之恶行也往往是由点滴不善累积而成。马克思曾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些不讲文明的人所缺乏的正是一种公共道德基础,缺少人类精神的自律。
其实,要做一个讲文明讲道德的人并不难,只要人人加强文明修养,加强行为自律,从小处着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可以了。买东西自觉排队,乘车主动给老弱病残者让座,公共场合轻声细语,不随地吐痰,把纸屑、果皮、空饮料瓶扔进垃圾箱,在洗手间随手关好开着的水龙头等等,这些都是文明习惯的具体体现。只要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坚持做到这些,那些专为中国人悬挂的提示牌就会自动消失,那些令人尴尬的新闻和调查数据也会销声匿迹。
文明小节关乎道德大义,文明古国呼唤文明修养。只有国人提高了文明素养,养成了文明习惯,中国才能算是真正的强国,国民才能赢得世界的尊敬。
C. 如何维护中国游客在国外的安全
据报道抄,日前法国相关负责袭人表示,前两年,法国政府针对对中国游客的安全措施,得到了一些实施,当时的法国外交部长法比尤斯,还放出了2020年将接待中国游客的数量提高到500万人次的豪言,但是如果法国治安不改善,500万中国游客目标或许很难实现。
![](//www.nanhaizi.org/images/loading.jpg)
世界奢侈品组织前两年有调查显示,2008年经济危机后,世界主要奢侈品销售国家营业额下降了40%甚至50%,但是与中国有关的市场上升了25%。在这种整个世界经济低迷的情况下,而中国游客超强的购买力,自然引人注目。
中国旅游协会负责人表示,新的反恐法代替了紧急状态,行业协会将继续与警方联系,争取对中国游客加大保护,毕竟旅游业是法国的第一大产业,已经超过它的农业总产值,从保护旅游产业考虑,法国政府也要保护中国游客的安全。
希望中国游客的安全可以得到保障!
D. 中国游客在海外的所谓陋习,哪些其实是文化差异
常听到一种说法:“每一个中国人出国后就代表中国”。“窥一斑而见全豹”,外国人往往就是通过中国游客的个体行为来诠释中国。在老外们看来,中国游客所谓的“陋习”背后,其实更多属于文化差异形成的习惯不同所致。
改正自身陋习,并非难于登天。如果到了海外时刻能将“众目睽睽”或“旁边有人”牢记于心,自然便会规范自己的行为表现。无论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每一位走到海外的中国游客,其实都是中国的“民间大使”,都是中国的“代言人”。以下盘点的便是不少中国游客都或多或少地中招过的“10大陋习”,读者可以此为鉴,对自己或身边的朋友给予适当的提醒。
陋习1 暴发户心态较突出
能去国外旅游的中国游客,一般都不会太穷。于是乎,不少人出境游时常常有意无意暴露出暴发户心态。不少外国旅游从业者反映,近年中国游客已成为出境游最舍得花钱的群体之一,同时也是“最难伺候”的群体之一。不少财大气粗的中国游客觉得钱能解决一切问题,可有时有钱也未必能解决问题。
在很多中国游客看来,自己出国游花钱是用来享受的,想干嘛就干嘛,顾客就是上帝。所以出现了很多以下情况:在星级酒店穿拖鞋T恤到处乱逛;在艺术博物馆穿着随意,变身抠脚大汉;高档自助餐厅吃饱喝足后,还用餐盒装食物回去当夜宵。在很多老外眼中,这些行为无疑让中国游客减分很多。
52岁的意大利资深华裔导游林先生,上世纪90年代从国内移居意大利,从事导游工作接近20年。让林先生印象深刻的是,国内一些“土豪”游客稍不顺心时,就习惯摆出训人姿态,指手画脚。而“有钱任性、说话大声”是不符合意大利人价值观的;他建议,一些有钱人应该学会与人平等交流。
在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某些中国游客暴发户心态更明显,这也是中国游客“成长中的烦恼”。目前在津巴布韦做田野调查的北大博士沈晓雷了解到,不少中国游客盯上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的漂亮小别墅。有机会赴非旅行的中国游客往往都很“土豪”,很多人一见到漂亮的房子就去敲门问人家卖不卖,这在当地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陋习2 拍照随意走马观花
不少中国游客爱自拍胜过拍风景,就算拍风景,也非得把自己塞进去,似乎不这么做,就不能证明自己到过景点。无论是在悉尼海滩,还是在普吉岛海滩,大部分衣着休闲的人们,或在金色沙滩上晒太阳,或在湛蓝海水中弄潮。但还有一群人,衣装齐整,胸前挂着沉甸甸的单反相机,在沙滩上匆匆拍照后,匆匆乘车赶往其他景点。后者几乎多数都是中国游客。
一些西方旅游业者反映,“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回到家什么都不知道”是不少中国游客的真实写照。较之于尽情享受假期的西方人,中国游客的行程永远那么紧,他们要么不会玩,要么没有时间玩。
上述差异的重要原因在于中西游客的旅游休闲取向不同:中国人倾向于在有限的时间内游览更多地方、拍摄更多的照片;西方游客则倾向于放慢节奏,尽情享受当地的自然和人文元素。
比如,不少外国游客把观光当做主要任务,沿途顺便拍照或自拍,而一些中国游客本末倒置,将拍照看作是旅行主要或唯一的任务,一路的风景基本上都是透过相机镜头观赏。一些无论是行程规划还是着装都不专业的中国游客,唯独拍照设备最先进专业。
中西方游客的两种玩法,前者重在行走,后者重在放松。孰优孰劣,见仁见智。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旅游的妙处在于放松身心、开阔眼界,而不在于走马观花、疲于奔命。老外导游们建议,旅游最重要的是亲身体验,不要让留纪念或炫耀心理占了主要。
陋习3 爱耍小聪明占便宜
津巴布韦哈拉雷国际机场先后发生3起中国人非法携象牙的个案。在津巴布韦,象牙可以通过在专门的工艺品店销售。但在离境出关时,购买者需花50美元在国家野生公园申请正式出口文件,每人最多可以携5件牙雕产品。但是,为了节省50美元或携带数量超额的牙雕,一些中国游客在出境时“各显神通”,将牙雕用锡纸包裹起来,或用铁盒藏起来。
殊不知,现代探测设备一下子就可发现其中猫腻。这导致不少中国游客在机场出关时都受到特别严格的盘查。
在泰国有很多比较少人去的小岛,海边有一些没上锁的香蕉船。有些中国游客会抱着没人管的心理去玩。但紧接着问题就来了:香蕉船的主人出现,向游客狮子大开口,双方就必然有一番争吵。
E. 中国游客为什么在国外不受欢迎
国庆长假,关于中国游客“占领、买空日本”的报道随处可见,而这种情况自今年春节开始就高烧不退。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游客相比,中国游客出手阔绰,人均消费金额遥遥领先。而且,从指甲刀到手表到电饭锅,从眼药水到面膜到马桶盖,中国游客啥都往回背,场面着实很壮观。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中国大陆游客第一次“买空”一个地方了。先是香港的婴幼儿奶粉被大陆游客抢购一空,香港特区政府不得不出台了限购令,规定每人每次只能携带两桶出境。随后,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超市也做出了类似的规定。接着,巴黎老佛爷百货公司招架不住中国游客对奢侈品的热情,不得不对中国游客购买Burberry、Prada、Ferragamo等品牌的数量进行了限制。最近一个针对中国游客出台限购令的是韩国手袋品牌MCM,规定每人只能凭护照购买三大两小五件商品。
面对这种排山倒海的购物热情,喜欢的人说“中国人有钱”了,不喜欢的指斥为“暴发户,却很少人去思考这种现象背后的不合理之处:中国是堂堂的“世界工厂”,为什么中国人不在自己的国家购物?多年来中国官方一直被内需不振的经济痼疾所困扰,可是你看看中国游客在海外疯狂血拼的架势,你能说他们真的没钱吗?
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财富品质研究院发布的《2014中国奢侈品报告》结果显示,中国消费者全球奢侈品消费达到1060亿美元,买走了全球46%的奢侈品。与此同时,本土消费额明显下降,为250 亿美元,同比下降11%。而境外奢侈品消费高达81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9%。
今年春节前几天笔者也在日本,尽管没有购买电饭锅和马桶盖,但还是深感日元贬值之后日本物价之便宜:一碗拉面600-800日元,相当于人民币30-40元,味道不错,可以吃得很饱;药妆店里琳琅满目的护肤品、化妆品、药品,价格大多在人民币百元以内,某些在中国也有销售的,在日本的价格比中国便宜至少1/3;一套香奈儿五件套护肤品,在日本的百货公司买是国内专柜价格的一半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又有几个人能抵挡住诱惑不买呢。
显然,问题的症结不是内需不振,而是在中国本土销售的商品和服务,与消费者的需求并不匹配,那部分被压抑的消费欲望,于是在海外得到了满足和释放。改革开放之前,大部分中国人长期生活在物质匮乏的状态中,因此改革开放之后的很多年,人们的消费模式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对商品的质量和款式等要求不高;后来经济发展了,一部分人成了“大款”,由于过去短缺经济的阴影,又开始炫富,在那个阶段,好东西的标志就是“贵”。
但近年来,中国的消费结构和心态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在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的消费心态日趋理性;“反腐败”和“反奢侈”之下,消费的主体正在向中产转移,“最贵即最好”的土豪做派正在过时;信息的通达使得人们很容易获得其他地方的消费信息,海淘、境外游意味着中国品牌的竞争对手不限于本土,而是面临全世界的竞争。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本土的商家还没有做好准备。而境外消费的火热说明,人们已经用脚做出了选择。
中国人不愿意在本土买东西,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内商品整体上质量比不上国外,而且价格更贵。
很多人在海外千辛万苦买回商品,却发现是“中国制造”,感到很遗憾。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因为这些在中国制造、价廉物美的商品,中国人在本土是买不到的,他们是外商下订单生产的外贸货,执行更严格的环保和品质标准,生产完毕就装船运往海外销售,和中国的消费市场完全不搭边。中国人在日本买回来的“中国制造”的马桶盖,就是这种情况。而在国内销售的商品,因为厂家的不用心、标准的落后、假冒伪劣盛行等因素,品质和外贸品往往有很大的差距。即便是同一厂家生产的产品,外销和内销也是两个标准,外销的通常质量更好。人们笼统提到的以价廉物美著称的“中国制造”,大多指的是出口的外贸品,对国内市场假冒伪劣盛行、价格虚高的情况,似乎都已经见怪不怪,默认国内人民就配使用差一点的商品。这种心态,显然已经不适应国内消费市场的变化。
最近,因为日本马桶盖的畅销,关于中国人缺乏工匠精神的讨论又多了起来。这种讨论的本意是好的,但忘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很多在海外市场上销售的商品,其实是“中国制造”。30多年的代工经验,使得“中国制造”至少在日用品生产领域,技术绝对是过关的。世界上绝大部分奢侈品都在中国代工,就很能说明问题。因此,问题的症结不是工匠精神,这种精神在代工时面对苛刻的外商时中国人是有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这种精神延伸到国内市场。
另外,中国国内市场一直存在一个颇为奇特的现象:同一种产品,千里迢迢出口到国外,售价甚至比国内售价还要便宜。这种怪现象的存在有品牌定价的因素(中国“钱多人傻”)、有税收、物流等因素,不过更根本是政策设计和导向的因素:过去三十几年一直实行出口导向的贸易政策,重外贸轻内贸,出口有退税,进口要征收重税;国内市场地区保护主义严重,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房地产过热导致卖场租金太高,变相增加了成本。显然,中国的贸易体制和经济增长的侧重点,急需完成从“出口导向”向“内需导向”的转变。这种转变一日不完成,我们就还得面对中国人到海外血拼的现实。
F. 中国游客在国外读后感
读了《中国游客在国外》之后,感慨很多,觉得中国人在国外的一些现象,真的很法人深省
不可否认,中国持续数十年的高速发展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活力,日益壮大的中国中等收入阶层逐渐具备了巨大的消费能力,而该阶层也成就了规模庞大的中国出境游主体,这也为提振世界各国、各地区旅游市场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游客在世界上庞大的购买力,使得世界看待中国游客的眼光已经完全变样,越来越多的国家倍加重视来自中国的旅游市场,令中国游客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越来越受到尊重。但如此众多的游客出境游,其中也难免良莠混杂,很多人把自己的陋习,有意无意的带到了国外。因此,旅游管理部门在加强出境游资质管理的同时,也应要求各地旅游单位加强对出境游旅客的教育和引导,使其认识到作为国家的一分子,每一位中国游客在海外的言谈举止也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个人行为,而是被最直白地呈现给世人,其好坏会直接给外国人民留下一个深深的“中国形象”。一旦这样的形象形成,就会很难改变,而要改变或许不知要用多少倍的努力和时间才能实现!
所以,要求每一位出境游的中国游客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把自己的某些旧习带到国外去。在整个旅游行程中,既要严格熟悉和遵守各国的相关法律和传统的习惯,又要通过自身的良好形象向国外人民展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给中国人的形象带来的深刻变化。要时刻想到,虽然旅游活动是自己的,但是自己的行为却能代表所有中国人的形象,点滴的得失,可能换来国外民众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认识转变。因此,不管身处国外何时何地,任何言行都要三思而后行,才不致产生不良的后果。
同时,要改善中国游客的形象,还要从日常做起。目前中国能够去国外旅游的,大多是先富起来的那一群人和一些官员。官员呢不用说了,大多碍于面子和身份,都会显得很庄重,但出国时由于少了监督和条条框框上的约束,也会露出一些本相。但更多的是那些中上层收入人群,他们大多是骤然致富,或者是心里还没准备好就突然间富起来了,而知识和素养还没跟上来,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知书达理的习惯。而且,在国内他们就认为只要有钱就能办事,因此,在国外也一样,只要我有钱,我爱咋咋地,根本不会注意自己的言行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俗话说,养成一个贵族至少需要三代人,所以,真正知书达理的文明习惯不是靠三年两载就能培养出来的。
但无论如何,中国人的儒教传统和温文尔雅是闻名世界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深为自豪的。当我们作为中国众多游客中的一员以一个文明的、有教养的形象和气质出现在外国人面前时,我们应该知道尊重他人的风俗和习惯,我们同样也才会赢得应有的尊重。人们常说,爱国情浓时,多在国门外。这种爱国情怀不是虚幻的,更贯注在我们的行动中,因此,我们就不妨从端正自己的行为习惯做起,在国外旅游的每时每刻都要记得当好自己的“国家形象大使”。
虽然在如今的出境游大潮中,个别国人的不良形象不能完全代表所有的中国游客,但毕竟使一些外国人对中国人开始存在一些偏见。预计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崛起和国家地位的提高,将会伴随着国民总体素质的同步提高,特别是随着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发展,这些问题会慢慢得到改善,但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因此,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从自我做起,不但要在国内日常生活中养成行动举止文明礼貌的好习惯,还要更多的了解世界以及其他民族,努力做一个文明且自尊的中国游客!
G. 如何看待中国游客在外国旅游的不文明现象
中国游客在西方人眼里有点“不文明行为”,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相信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游客的素质也会逐步提高起来。
凡是有人类的地方,就有不文明行为,东方西方南方北方都一样,只是程度不同罢了。作为地球村的人,都有一个继续向文明迈进的问题,不独中国人,不独中国游客。有关部门对“不文明行为”的纠正,不能操之过急。因为“文明”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从根子上说,人类仍然没有摆脱“动物性”的一面,野蛮草昧的残余根深蒂固,难以消除,各色人种,概莫能外。
H. 中国游客在国外真的很丢人吗
虽然是极少数中国人,但真的给国家丢了脸。
这就是素质啊,这些人就是垃圾。
I. 以中国游客在海外的不文明行为为题目写一篇英语作文
写作思路:先具体写游客的不文明情况,再写到该如何解决不文明的情况。
As a tour guide of an international travel agency, I find it so embarrassing to see many Chinese tourists behave badly abroad. They speak loudly in public places, carve characters on tourist attractions, throw rubbish, spit everywhere, and even cross the road when the traffic lights are still red. Such bad behavior overseas has caused damage to the country’s reputation.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top this. First, before going abroad, tourists should be trained to obey social and public order, and respect local religions and customs. Besides, kindergartens and primary schools should do more to teach the kids to be responsible citizens. Last, laws should be made to punish those who behave badly in public places. I hope soon tourists overseas will change their behavior and win respect for themselves and our country.
![](//www.nanhaizi.org/images/loading.jpg)
作为一家国际旅行社的导游,我发现看到许多中国游客在国外表现不好,真是太尴尬了。他们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旅游景点刻字,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甚至在红绿灯时横穿马路。这种在海外的不良行为损害了国家的声誉。
应该采取措施制止这种情况。首先,在出国前,应训练游客遵守社会和公共秩序,尊重当地宗教和习俗。此外,幼儿园和小学应该做更多的事情来教育孩子成为负责任的公民。最后,应该制定法律来惩罚那些在公共场所行为不端的人。我希望海外游客能改变他们的行为,赢得对自己和我们国家的尊重。
J. 在国外,中国游客最多的都有哪几条街呢
在国外,中国游客最多的街是华人街,这里是华人最集中的地区,总人数在两千万以上。为东南亚的开发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