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游客多会对景区的文化
㈠ 旅游景区增加民俗风情演出报告
为推进全市群众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使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促进全市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年*月1*至*日,由市人大常委会主管副主任、部分本级人大代表组成调查组,深入到龙镇、和平镇、兴隆乡、新发乡和青山街工委,对全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群众文化活动基本情况
(一)城乡文化基础设施有所改善。近年来,市政府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乡文化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年市文体局综合办公楼的落成,市图书馆、龙江剧团等单位办公条件有了明显好转。市标广场和青山公园的扩建、粮食休闲广场的辟建,为市民文化活动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场所。近两年,市文体局共向上争取资金50余万元,在龙镇、和平镇按标准修建了综合文化站,兴隆乡文化站正在建设中。和平镇利用小城镇建设、扶贫开发资金建休闲健身广场两个,一千平方米篮球场和排球场一处。在省文化厅的支持下,在龙镇发展村、和平镇翻身村建“农民书屋”两个,送文化书籍3000余册。年初以来,全市各乡镇共放映电影304场,观众达54,320、00人次,朝阳乡因业绩突出,受到了省文化厅的表扬。全市有8个行政村建成了图书室,藏书19000余册;青山街工委六个社区都有图书室或文体活动室,基本能满足居民阅读和文体活动需要。随着文化基础设施的明显改善,为进一步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政府和部门文化活动主导作用不断增强。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群众文化活动,由政府牵头组织的文化活动成为城乡文化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年春节“三地情和谐颂”、“迎新春书画展”、“饮水节”专场文艺演出,还有“难忘乡情”、“增友谊促和谐,共创美好明天”的区域联欢会等,“以节兴文”活动悄然兴起。以单位和部门工作为主题的群众文化活动发展较快。自*年以来全市各单位共举办专场广场演出近200场,观众达数十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如全市教育系统举办了中小学生艺术节和“新思想之夏”教育专场广场文艺演出,建设系统举办了“建设杯”职工篮球赛专场文艺演出等。各乡镇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龙镇政府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工作,采取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聘用文化专业人才等措施,使群众文化活动走上了经常化和制度化的轨道,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和平镇借参加全市金色田野农民艺术节“金色旋律”文艺汇演选拔赛之机,动员号召各村群众,特别是文化骨干踊跃参与文艺汇演选拔赛。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宣传了党的亲民、惠民政策,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使优秀节目和文化人才脱颖而出。
(三)群众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活跃。公园群众文化活动最为活跃。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求知、求乐、求美、求健康”意识逐步增强,公园成为群众自发性文化活动的主阵地,每日参与活动人数近千人。从活动形式看,既有分散的,也有集中的,既有经常性的,也有季节性的;从活动内容看,涉及文化、艺术、体育等诸多领域,公园不仅成为了群众文化活动的舞台,更成为了人们增进了解、沟通信息的平台。社区群众文化活动逐步发展。每天傍晚街头巷尾的秧歌、健身操等文化活动,是街区一道靓丽的风景。哈客隆门前、金烨小区的秧歌队、健身操参与人员较多,有一定规模,队伍较稳定,哈客隆秧歌队有时还参加一些部门庆典宣传活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方兴未艾。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文化建设也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群众自发性文化活动比较活跃。新发乡德安村农民乐队,代表五大连池参加黑河市“金色田野”农民艺术节汇演并获奖。龙镇爱尔乐队是一支农民乐队,自编自演身边人和事,与村民一起自娱自乐。和平镇孙建德、王增福的诗歌、小说、曲艺、绘画等作品被多家报刊杂志刊发。孙建德被群众誉为“乡间艺术家”。双泉乡一心村张明被黑河市文联、文化局联合授予“剪纸之星”称号,作品多次获奖和发表。
二、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全市群众文化活动发展形势良好。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与群众“要文化”的强烈愿望相比、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城乡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是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缺乏。目前,市里没有电影院、文艺演出剧场、博物馆等必要的文化场所,市群众艺术馆、图书馆、龙江剧团办公面积未达标。乡镇综合文化站不达标的占多数,达标的只有龙镇、和平镇。绝大多数村屯群众文化活动没有场所。二是文化设施、设备陈旧落后,而且数量不足。群众艺术馆、龙江剧团只有架子鼓、电子琴等几件简陋的乐器。和平镇综合文化站有达标的活动室,但没有设施设备,基本上是闲置的活动室。
(二)工作机构不健全,文化人才匮乏。一是*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文化站被撤并。自此,文化工作处于无机构、无编制、无人员的
㈡ 如何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
在刚刚结束的“五一”小长假的旅游旺季里,笔者观察到许多人作别“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肤浅、疲劳之旅,寻求既轻松又有深度的文化之旅。一些景点也应时应景,纷纷发出了“提升文化味”的呼声,并出台措施强化治理。比如,日前南京夫子庙景区就开展了以“增加文气,减少商气”为主旨的“百日行动”。应当说,景区这种自我反思精神是可贵的。但笔者认为,仅仅通过“此消彼长”的方式来进行文化味的相对提升还是欠力度的,因为这类“剥离式”处理方式似乎假设了一个这样的前提,即景区的文化味原本是浓郁的,只不过被墙外汽车排放的烟油味、行商走贩高声叫卖的烦躁味、铺天盖地立体轰炸的广告所制造的商业味所搅和,所稀释了。
笔者认为,只有关注景区文化内涵的原生、实质性增长,才能更好地彰显景区的特色,才能让广大游客在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提高游览品质。目前,提到景区发展,动辄圈地多少亩、投资多少亿元再造个什么馆,似乎只有大手笔才能让游客不虚此行。实际上,景区的文化氛围是一种比较高尚的软环境,是一种诉诸游人心灵深处的精神力量。而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通常情况下,人们更容易接受“感动”而非高高在上的“说教”,这也就是某些“众声喧哗”的景区最集中、最具文化色彩的某某馆能够“闹中取静”的原因,因此要特别注意从细小方面的巧妙处理上来提升文化味。
比如景点往往被一层一层的商圈所包围,有的从停车场到景区大门的距离竟有几里地,如果只是贩卖着任意一家小商品批发市场都能提供货源的纪念品,而在这里忽视对景区特色和内涵的介绍和渲染,无异于放弃了对游客文化感受的“预热”。同样,当游客离开时,又少了对文化感受的强化。从空间上来讲,要注重创造多重文化体验空间。如果面对景物、文物或历史遗存等,只是采用“目之所及”的方式去感受,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原本气韵流畅的文化欣赏很容易被打断,从而影响效果。如能通过视听设备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里感知景区的文化底蕴,必然会使文化深度增加。同时,创设文化体验、参与项目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另外,要善于挖掘文化底蕴,注重对虚拟空间的开拓。旅游不是考古,也不是对地质地貌的研究,也就是说,一凳一亭一碑可以超越它的实物意义,而成为承载文化意味的传说和历史故事。当然,这些需要实实在在的文化研究作支撑,庸俗的牵强附会只能起到反作用。
(秦毅)
㈢ 景区转型提升中旅游景区文化提升有哪些要素
景区转型提升中旅游景区文化提升的几点要素: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旅游策划专家指出,旅游景区的美誉度、知名度,以及整体的旅游氛围,都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持,包括旅游形象、旅游景观、旅游主题、旅游产品、游憩方式等。旅游景区文化包装是指通过发掘利用该地的历史文化遗存、宗教文化传统、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形象的塑造、品牌的打造、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从而达到提升目的。 任何景区都有旅游生命周期。要使旅游景区“日游日新”,除了完善旅游设施,增加和提升旅游休闲娱乐功能外,更重要的是挖掘它的文化内涵,从而保持持久的魅力。我们所熟知的成功案例很多。现在很多地方对旅游景区提升和文化包装走入误区,一窝蜂地盖寺庙、造佛像、建纪念碑,似乎这就是文化提升,其实是庸俗化、没文化的表现。文化提升应当包含四个要素,即: 1、通过整理、挖掘景区文化资源,达到传承、弘扬本土(区域)传统文化的目的; 2、提高景区知名度和核心旅游吸引力; 3、以独特、原真的文化内涵塑造景区旅游形象,形成旅游市场的文化唯一性品牌; 4、通过对旅游产品文化包装,提高产品档次,完善项目功能,形成产品系列,满足游客的文化审美需求。 文化提升工作不仅面对着景区自身,也要对游客负责,而且还要接受市场的考验。如果其中没有上述要素,无论盖多少庙,造多少佛像,都是毫无价值的。【景区转型提升专家: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㈣ 传统文化在旅游景区的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不足之处
传统文化这个东西,在旅游景区内饰非常受到追捧的,因为这里可以弘扬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㈤ 关于旅游景区文化娱乐项目
烧烤晚会,棋牌大赛.
㈥ 简述旅游景区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及作用
旅游景区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及作用:
1、旅游景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区域场所,能够满足游客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旅游需求,具备相应的旅游设施并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是吸引游客的必要条件。
2、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是旅游产品的主体成分,是旅游产业链中的中心环节,是旅游消费的吸引中心,是旅游产业面的辐射中心。经济活动等都是由景区展开。
(6)景区游客多会对景区的文化扩展阅读:
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旅游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
旅游文化与旅游业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旅游资源包括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
一方面,旅游文化孕育着人文旅游资源,一切的旅游景点的开发都需要深厚的文化基础奠定,大量的人文资源都是文化积淀而成的,集中体现了不同年代和时代的政治、经济、民族风情、当地特色、文化艺术等方面,开发商要进行旅游景点的规划,就应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另一方面,从自然风光与旅游资源的关系来看,大好山河孕育着一方水土,更孕育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例如,许多佛像寺庙都建在山河之上,并在此基础上孕育了灿烂的宗教文化,因此,许多自然旅游资源本身不需要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本身的自然之美就足以吸引文化渊源在此发展。
2、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
旅游业是经济发展很强的行业,同样也承担了传播优良文化的产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追求在旅游过程中的感官体验和视觉体验,更重要的是对精神层面的享受。
这就要求对于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有一定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品位,能够满足消费者对文化层面的追求,只有这样,旅游业开发出来的产品才能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同样要使旅游文化渗透旅游行业的各个层面,比如在餐馆、住宿、娱乐等方面,要加大对旅游景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推进旅游业的文化素养,同时也要提升景区内的工作人员及讲解员文化素养,一举一动都能影响着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㈦ 民俗文化村与传统旅游景区区别对待
中国民俗文化村,位于深圳市锦绣中华的西侧,占地 20 多万平方米,是中国第一个荟萃各民族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于一园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内含 22 个民族的 25 个村寨,均按 1: 1 的比例建成。通过民族风情表演、民间手工艺展示、定期举办大型民间节庆活动,让游客充分感受中华民族的灵魂和魅力,是全国56个民族有代表性的民族风情博物馆。
传统旅游景区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旅游业发展初期的旅游景区,另一方面也指人们心目中最具纯粹视觉观赏价值的旅游景区。这些景区往往有着较大的名气,很多都是国家乃至世界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也往往是传统的国内外旅游者最向往的旅游胜地。目前,国内大多数传统旅游景区发展势头看上去都挺不错。那么,有何必要指出它们的问题?
首先,传统旅游景区是国内首当其冲的涉外景区,景区内的软硬件设施代表了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外国游客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这些传统旅游景点,他们除了欣赏中国的名胜古迹外,还会在不自觉中感受到中国的旅游基础建设水平的高低。因此,传统旅游景区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中国整个的旅游行业的形象。其次,随着人造景区以及主题公园等新兴景区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景区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现在一些传统旅游景区的很多软硬件设施都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现代的游客不同于过去的游客,过去的游客是缺乏经验的大众消费者。一般化的旅游产品就能够满足它们的要求。而现在是体验经济时代,这一时代的旅游者追求个性化的服务、灵活性、更多的冒险与多种选择。他们追求真实与差异,从逃避走向自我实现。越来越多的游客不会只在乎传统的名气,他们在乎景区是否真正给了自己需要的体验,同时也越来越在乎一些细节给自己的旅行带来的影响。很多游客会在慕名而来了一次后,会因为一些令人不满意的细节而失去对该景区的兴趣,不仅自己不会选择去第二次,更重要的是,这些景区的缺点会通过游客回到家后对身边的人口口相传而夸大,从而减少吸引力,进而可能导致传统景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自己的位置。
在现今的旅游市场中,游客是站在主导地位的。我们在评价一个景区时应该时刻站在游客的角度出发。在体验经济时代,游客的终极目标来说是为了追求快乐的体验。快乐是由新鲜感、亲切感与自豪感三要素构成的。新鲜感来自于差异,亲切感来自于交流,自豪感来自于赞美。新鲜感,即新奇与鲜活。亲切感是从接触中,特别是人与人接触中,得到的一种满足感,他的主要功能是消除孤独,只有那些欢迎、关心与理解的接触才能够产生亲切感。自豪感是对自己价值的肯定,是一种对自己满足的感觉。觉得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值得尊重的人,值得自己也值得别人爱的人。一个成功的景区应该通过各种场景设施与服务来明确游客的这三种感受。下面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A级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网师园为主要例证,分析国内传统旅游景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至于为什么选择网师园,有以下原因。首先,网师园是国内传统旅游景区的典型代表;其次,网师园作为著名的涉外景区,其软硬件设施在国内景区中以处于前列,在网师园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必定是国内很多景区普遍存在的。如果选取一个3A或2A景区来研究,就算找出了很多不足,也并不具有代表性,因为那些缺点可能也正是它们无法达到国家4A标准的原因。作为已经达到了国家最高标准的景区,这其中的不足一定是必须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改进的。此外,由于一个景区并不能代表国内传统景区所存在的所有不足,本文会采用以网师园为主要例证,其他景区为辅的方式来阐述。
第一,景区内的指示牌问题。大多数游客都是第一次来景区游玩,在体验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自主而不是跟团出行。没有了导游的带领,加上他们对景区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以及设施分布等很不熟悉,因此非常依赖指示牌。即使是团队出行,高标准的指示牌仍会给游客在特定的时候带来方便。但是国内的很多景区的指示牌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
以网师园为例,首先,其对出口以及洗手间等关键地点的方向指示牌很缺乏。笔者第一次来网师园时就有几乎找不到洗手间的经历。经过一番寻找,终于在一块靠近洗手间的地方找到了指示牌,但从那里出发,就算没有看到指示牌,再多走几步也能走到洗手间了。那是两年多前的情况。然而,这么长时间过去了,网师园的管理部门却未对这一状况做一点改善。此外,笔者还曾经在网师园遇见过一位法国游客,她由于和团队在园内走散,预定的上车时间已到却找不到出口而号啕大哭。如果在园林里设有醒目的出口指示牌,就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了。
其次,其对于景区内各景区的简介需要改进。在园林里转一圈下来,没有一个地方的指示牌上说明了这个景区是始修于多少年的,这是很多游客很想知道的问题,他们却无法从园林的指示牌中知晓,也许他们可以回去后查阅资料得知,但这仍然给他们在网师园的游览留下了一个遗憾。
最后,对于外宾,中国景区的指示牌对他们来说,还存在一个语言上的理解问题。网师园因为每天都要接待大量的外国游客,因此其指示牌都有中英文对照,而且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的问题不大,因此外宾对于网师园的语言服务还比较满意。但是笔者仍然发现了一个问题。在网师园中部花园的路标上,指向殿春簃的方向上写有殿春簃的中英日三种语言。其中英语是译为“Spring Palace Cottage”,但是当笔者移步进入殿春簃时,发现其内部放置的景区简介牌上对殿春簃的翻译是“Peony Study”。在英文中,这两个词语并不是一样的意思。对于不懂中文的外国游客,这样前后不一致的指示牌会不会产生疑惑呢?因此笔者建议景区内指示牌上对景区的英文翻译应该统一,这样才不会给游客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另外,在中国的景区还会存在指示牌上的英语语法、拼写错误,更有错得离谱的英文会让来自英语国家的游客无法看懂!例如,在云南丽江的河边有一个指示牌,中文是“小心掉入池中”,但是英文却是:“Fall into the pond carefully”!在苏州拙政园内的园林博物馆上有这样的标语,中文是“请勿喧哗”,英文是“No louding”!但是, loud并不是动词。在苏州盘门入口的简介中,把“relics”拼写成“relies”。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外国游客在看到这样的标语后,不是一笑置之,而会用相机拍下来留作纪念。可能他们会回国后把这个当成饭后的笑料与朋友们分享中国人的英语水平。这除了会影响中国景区的形象外,还会对本来就不太了解中国的外国人造成在中国会有很大的语言交流的障碍的印象,从而影响他们来中国旅游的动机。
第二、景区的厕所问题。厕所在一个景区中可能是位于最不起眼的位置,但是却对是否对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国内景区,尤其是苏州的景区的厕所问题解决了不少。以前又脏又臭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了。但是在国内景区的厕所仍然存在着一个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问题。大多数中国人仍然对传统的蹲式厕所情有独钟,因为总感觉抽水马桶存在卫生问题;而大多数西方国家的游客喜欢抽水马桶式的厕所,这也是他们的生活习惯。在中国有很多景区采用前者,也有很多景区采用后者,然而,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会有人抱怨。使用前者,西方游客抱怨;使用后者,国内游客抱怨。所以景区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文化差异而做出一定的调整,例如在厕所中同时设置蹲式和座式,任游客选择。在细节上体现的关怀往往会让游客觉得特别温暖,同时也满足了本文在上述的游客需要的“亲切感”。
第三、景区工作人员的服务问题。因为国内传统旅游景区的体制的缺陷,景区的很多工作人员素质并让人满意。
以网师园为例,首先,工作人员的工作缺乏主动性。检票员很少主动在检票时向游客发放景区游览指南。很多游客是因为看到别的游客手上拿着才折回到入口处索要的。而很多游客因为不知情,就没有领取指南。游览指南的印刷介绍都很不错,是网师园做得很成功的地方。如果因为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问题,使一些游客没有接触到它,是谁的过错呢?
此外,网师园号称提供免费讲解服务,并且为此特设了一个导游服务台。但是经常去网师园看看的笔者很少在服务台后看见过导游的踪影,在园林内也几乎没有见过网师园的免费导游。
另外,网师园以及国内很多其他的景区的工作人员都没有统一的工作服,他们走在景区内和游客没有分别,如果当游客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不能第一时间把工作人员从游客中找出来。最后,在园林中的清洁工存在与游客沟通的语言上的问题。大部分清洁工连普通话都听不懂,而他们往往经常散布在景区的各个角落,几乎是很多游客的第一求助对象,但是他们对游客在求助时无法给与帮助。景区是公共窗口,管理部门在安排工作人员时应该在这一细节上做出考虑。在语言沟通上有问题的工作人员可以调往其他不需要和游客语言沟通的岗位,同时选派一些能在游客需要帮助(例如指路、找洗手间)时能及时提供帮助的人员来担任这一职责。
第四、景区的修缮带来的问题。这也是中国传统景区的普遍问题。很多传统景区都是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了岁月的洗礼,他们需要在一些方面做些修缮。在这过程中,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同时也带来游客的不满。以网师园为例,游客对网师园最近进行的修缮活动由三个不满意的地方。
首先,游客希望能够在入口处有醒目提示,告诉游客网师园正在进行修缮,如“园内修缮,不影响正常参观”,给游客一个心理准备。大多数游客不会因为这个指示牌而影响参观计划。但是当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网师园,发现正在进行施工,在情绪上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其次,游客希望施工队伍在使用施工工具时能选择与景区背景相符合的工具,如楼梯,木杆之类的工具。游客不反对修缮,这是必要的。但是他们在拍照时,希望背景中尽量不要出现修缮时使用的工具,至少,希望出现颜色与整个园林色调比较贴近的装修工具。最后一点,也是笔者在园林中发现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在园林的翻修过程中,对于园林建筑的重新上漆的技术以及材质低劣,还远不如几百年前古人的手艺。油漆在凝固后附在门窗家具上显得极其凹凸不平。看着一些已经被重新上漆的门窗,许多游客都发出“可惜可惜”的感慨。笔者也会猜到一些原因。在现代工艺如此发达的今天,找一支工艺精湛的装修队是很容易的事情。这可能也是由于传统景区的体制原因造成的吧。这种装修对世界文化遗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他们不仅没有做到“修旧如旧”,还大大地破坏了原有的面貌。待网师园被全部翻修过后,可能那是的网师园不再是今天的网师园了。那种破坏对网师园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不仅是一个景区的损失,同时也是全人类文化遗产的损失!这个问题决不是网师园所独有的。在国内很多景区的重修中,都存在着技术不过关的问题。长此以往,这些景区的名声会遭到质疑,失去游客的信任,失去人民的信任,同时它们也会最终失去它们在旅游市场中的地位。
以上是网师园存在的四大问题,同时也代表着国内传统旅游景区存在的普遍问题。旅游景区要生存、要保持良好的形象、要发展,还是要从游客感受的角度着眼,忽视游客体验是旅游景区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景区为什么不能吸引游客,关键是景区的产品不能够让游客产生“舒畅”的旅游体验。没有游客,景区就失去了生存条件。即使是世界文化遗产级的景区也是如此。因此,有关部门要对这些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
㈧ 一个景区的文化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随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进一步融合,以及休闲旅游时代精神需求含量的不断加重,文化主题在旅游景区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景区具备了市场影响力的文化主题,其景观、产品设计以及产业布局才会有方向和依托;才会凝铸为景区的灵魂,并彰显出个性和气质;才会有品牌、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文化主题不可复制的旅游景区才具有唯一性
我们总是喜欢接近有故事、有文化、有情怀的人,并乐于做些有趣味、有感受、有价值的事情。旅游活动也是如此,随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进一步融合,以及休闲旅游时代精神需求含量的不断加重,文化主题在旅游景区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个文化主题,体现出一种文化意蕴,表现于外在形式上就是特色,这种特色除了流于表面的独特景观和独特产品体验,其内里需要注入一种独特的文化价值。
事实上,旅游环境之外的景观是可以复制的,但独一无二且契合于当地自然与文化环境的文化主题是不可复制的。进一步说,附着于独特文化之上的产品也是不可复制的,推而及之,烙上强烈文化印记、融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氛围更是不可复制的。
一旦具备了富有市场影响力的文化主题,其景观、产品设计以及产业布局,就有了方向和依托;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就会产生底蕴,凝铸为景区的灵魂,并彰显出个性和气质;景区也就有了品牌、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这就是景区特色,这样的景区才有垄断性或唯一性。
㈨ 传统文化在景区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传统文化融入景区,为景区提供了历史韵味
㈩ 旅游景区提升和文化包装如何解释旅游和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旅游和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旅游策划专家指出,我国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旅游发展,现在旅游界逐渐认同两个基本理念:一、旅游是一种文化社会活动,旅游的过程实质上是旅游者的文化审美和文化比较历程;二、旅游业是文化本位的经济产业。同时,中国旅游在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以观光旅游为主的市场逐步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多元化、中高端市场过渡,旅游产业进入系统升级新阶段。因此,旅游景区的品质也必须适应市场的文化诉求和产业升级的大趋势,并提供具有文化内涵和品位的旅游产品。目前,挖掘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旅游产品创意的潮流。如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浙江杭州的“宋城”,陕西西安的“大唐芙蓉园”都是以历史文化创意的成功旅游产品;而云南的“印象云南”、“纳西古乐”,广西桂林的“印象刘三姐”则以绚丽的民族文化作为创意的核心大受追捧。许多地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观念,重新盘点自己的文化遗产。他们发现过去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俗不登堂的、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蕴涵着中华民族久远的文化传统和中国人刻骨铭心的信仰情结。一经创意包装,立刻一鸣惊人,成为成功的旅游产品。许多经营不良的景区或者向来被认为是资源缺乏的地方,现在也因此而游客趋之若骛、摩肩接踵。江苏张家港市是闻名全国的文明城市,当地政府一直苦于缺乏资源,没有旅游品牌。实际上市郊有一个地方叫古黄泗浦,是公元754年鉴真和尚受日僧荣睿、普照邀请东渡日本的地方。目前中日关系的发展急需一个中日文化交流的平台,古黄泗浦恰恰具备了历史渊源和现实契机,可以开发为优秀景区,并由此形成了张家港市的城市名片:“传播中国文化的圣地,走向世界的国际港口。”由此可见,在旅游开发中,文化观念必须转变和突破,否则即使家藏千金也会视之敝帚。即使那些依托生态自然资源的旅游地也必须重新认识山水文化魅力,有必要进行文化提升。因为从美学和风景学的角度看,自然的本质无非是人内心的对象化。山水风景是旅游者人格的对象化。钟嵘《诗品》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形象地揭示出旅游者与大自然交融的美妙境界。山西省盂县藏山的自然景观一般,但其却因“赵氏孤儿”的故事而出名,这里是当年程婴藏孤的故事发生地,忠义文化就是藏山的旅游卖点,游客络绎不绝正是冲这个文化而去;山西介休的绵山,是春秋时晋文公重耳和介之推的故事发生地,我国的“寒食节”也来源于介休绵山,近年来火爆的绵山旅游当然也离不开这个故事动人的忠孝精神。名山之有名,就是有文化,比如中国的“五岳”就是文化山。从最近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在全国各地接受委托的数十个项目看,大多数都与旅游文化有关。如最近刚刚接受委托的《荆楚映象》、《三峡映象》、《恩龙世界木屋村》、《白洋淀·在水一方》、《河北迁安龙山风景区》、《湖北长阳巴国古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