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小游园
⑴ 中国炎热榜的武汉减缓
全球都在变暖,实际上,并非武汉 不热了,而是变热的速度比不少城市慢,其中有大气候变化的因素,城市的绿化、科学规划也立下了汗马功劳:花草树木“拽”住了武汉升温的脚步,六大风道为主城区“吹电扇”降温。 武汉夏季平均气温升幅减缓,除了大气候的背景,绿化也功不可没。
1996年年初的市“两会”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曾仁端教授与37位市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议案,希望武汉大搞绿化,缓解主城区热岛效应,为武汉降温。该议案被列为市人大四大议案之一。市政府随即召开专题会议,决定增加当年全市新增绿地面积。从此,武汉绿化规模逐年增大。
市园林局统计,1997年至2011年,武汉市建成区绿地面积由5270公顷,增加到了16347公顷,14年间增加了两倍多。卫星监测显示,武汉建成区绿地率由26.03%,增加到了32.28%。这意味着从空中往下看,武汉有三分之一的陆地已经被绿色植物占领。绿地面积大量增加,使原先主城区不少“热岛”,已变成了公园、小游园等“凉岛”。
苏联科学家曾测算,一公顷绿地一年可蒸发4500-7500吨水,一昼夜蒸发水分的调温效果为1.25亿大卡热量。华中科技大学能源学院制冷低温工程专家舒水明教授据此推算出,500台6匹的空调制冷20小时,可降低1.25亿大卡热量。这意味着,我市14年间新增的11077公顷绿地,夏季每昼夜给武汉自然环境减少的热量,相当于让550多万台6匹空调工作20个小时! 武汉市通过规划控制城市“风道”,也起到了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
专家曾作过一项“武汉城市气候改善与宜居环境优化”的研究,结果显示,城市热岛效应使武汉市主城区平均气温比远城区高出1.8℃-2℃,夏季主城区局部地区气温有时甚至比远城区高5.9℃。这项研究,为武汉市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提供了参考。
2009年11月,《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被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授予“全球杰出贡献奖”。这是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在国际上首次获得的最高奖项。《总规》获此殊荣的原因之一,就是为城市划出6条生态走廊作为“风道”,能有效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分别是:府河、武湖、大东湖、汤逊湖、青菱湖、后官湖水系等6大放射状“绿扇”,与长江天然“风廊”一道,成为我市的主导“风道”。
“风道”使市郊广袤的绿地与主城区绿地连通,不仅使新鲜氧气顺着风道源源输送到主城区,还能使气温较高的主城区与气温较低的市郊,实现热量的自然循环和交换,从而缓解主城区的热岛效应。有专家形象地将它比喻为给主城区“吹电扇”。
⑵ 武汉到扬州四日游详细攻略
扬州的景点都是假的?太搞笑了吧,如果你认为私家园林都是假的,那无可厚非,你版怎么不说杭权州西湖白堤也是假的?怎么不说颐和园也是假的?
至于扬州的门票死贵的说法,请问楼上,你是不是在扬州被人打过?5A景区120块,你在长三角倒是给我找一个比它低的看看。
杭州的确西湖免费,但是你就看看西湖吧,西湖里面的小游园免费吗?你究竟去过没有?
⑶ 武汉古田二路快速理赔中心
目前没什么好的公园。我住在融侨锦城,就在古田二路这边,但是平时如果出去玩专的话属一般都是去市中心的。听家人说附近的汉江边新改建了小游园,据说还可以,不过我还没去过不好发表意见。
根据市里面的规划,张公堤绿化带上有十个大型城市公园,其中有一两个公园比较靠近古田这边,不过现在还处于刚刚开始启动的阶段。
⑷ 武汉哪里桂花种植地最大桂花最多
1、沿江大道
沿江大道东起长江二桥,西止集家嘴,全长5.7公里,沿线街头小游园、园林小品丰富,行道树以法桐、广玉兰、银杏等树种为主,配置有桂花、石楠、木芙蓉等花灌木,下层有红继木、金边黄杨等色叶植物造型,部分地段实行了双排行道树栽植。道路绿化与江滩公园景观相融。
2、黄浦路
位于江岸区的黄浦路,东起161医院,西至竹叶山绿化圆盘。全长2.25千米,行道树以意杨、银杏、广玉兰等乔木为主,配植有桂花、红叶李、石楠等花灌木植物。绿带色块栽植有冬青、月季、杜鹃等花灌木植物。整条道路植物充实丰满,绿意盎然,景色宜人。
3、香港路
香港路行道树种以樟树、法桐为主,配植有广玉兰、桂花等乔灌木。绿带色块栽植有红花酢浆草、月季、瓜子黄杨等花灌木。该道路植物充实,乔灌木搭配错落有致、层次丰富。
4、发展大道
以法桐作为骨干行道树,修剪形状美观。分车绿带在不同地段分别采用混合式、规则式、自然式等布局方式,种植了广玉兰、红叶李、棣棠、龟甲冬青、绣线菊、四季桂、瓜子黄杨等植物,花灌木品种丰富,并配有时令花卉,形成层次分明,色彩丰富道路绿化景观。
5、珞喻路
街道口至关山口,全长6575米,道路绿地率31%,绿化覆盖率47.42%。沿路建有绿化广场小游园。行道树以樟树为主,间植意杨,共有行道树2372株。桂花、红叶李、木槿等近20种花灌木3.6万株。整条道路基本达到四季常青、三季开花、层次分明、季相明显的绿化景观。
6、关山一路
位于武汉市东大门入口,全长4103米,绿化覆盖率49.34%。该路于2001年5月建设完工。路边种植成片林,绿带种植大规格的桂花,下面成片种植色块植物,共种植栾树、意杨、银杏、樟树等大苗2879株,种植花、灌木29万余株,是一条景观路。
7、建设大道
全长近9公里,按路段不同,行道树分别有广玉兰、法桐、垂柳、意杨、樟树、雪松等,分车绿带以桂花为骨干树种,运用杜鹃、红叶石楠、金叶女贞、红继木及时令花卉等丰富色彩。全线有台北路游园、西北湖广场、武汉晚报游园等七个绿化节点,似绿色珍珠镶嵌道路两旁,一步一景,四季变化丰富。
8、新华路
新华路上段(发展大道-马场角)是行道绿化带,微地形坡度栽植以桂花为骨干树种,笔柏、红叶李、红叶石楠、瓜子黄杨等色叶植物造型,双排行道树以栾树为主。中段(马场角-建设大道)绿化带上层是桂花,下层栽种了法国冬青、红继木等色块植物,辅以草花。下段(建设大道-解放大道)栽种银杏、法国冬青、杜鹃等,整条道路绿化层次分明,色彩艳丽。
9、解放大道
横跨硚口、江汉、江岸三区,是全市最长大道。行道树法桐有着30—50年历史,树冠浓密,遮荫效果良好。分车绿带以银杏、广玉兰为骨干树种,中层辅以桂花、红叶李、木槿等花灌木,下层以龙柏、红继木、火棘等多种灌木为色块,品种丰富,季相变化明显。沿线建有体育广场、大智路小森林、永清片林多片等公共绿地,加上中山公园、解放公园、市青少年宫等优秀景观拆墙透绿,四季郁郁葱葱,花香盈路。
10、南泥湾大道
西一路-古田三路:绿带面积5000余平方米,行道树为法桐。西一路至古田一路段以独干桂花为骨干树种,姿态优美,间隔成片栽植红叶李、紫薇花灌木,营造微地形,下铺金叶女贞和南天竹色块,色彩丰富,季相变化明显。其余路段以大叶女贞为骨干树种,片植木槿花灌木,下铺吉祥草,南天竹、红叶石楠色块调色。
11、冶金大道
全长5926米。骨干树种为法桐和樟树,第一排行道树法桐、樟树,第二排为水杉,绿带内栽植有桂花、红继木、法青、金边黄杨、红叶女贞等花灌木,沿线建有两处园林小景和一个街头游园,形成了整体布局简洁、明快的道路景观。
12、中北路
东湖路至徐东路,全长3.9公里,是武昌内环干道,绿带以广玉兰为骨干乔木,中层次以桂花、红叶李块状种植,红叶石楠、钻石月季、吉祥草下层次规则构图,人行道以青桐间植樟树形成道路林冠线,整条道路简洁大气、植物色彩鲜明。
⑸ 为什么咸宁是武汉的后花园
2004年,咸宁已经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城镇发展网络,确立起以咸宁市区为中心的市域城镇体系。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91平方公里,拥有城市人口96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37%。市区规划区面积为317.7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为2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4万人。城市路网四通八达,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全市城区拥有城市道路总长531公里,人均道路面积8.7平方米;人行道面积278万平方米,人均面积3.2平方米;下水道总长315公里,覆盖率为每平方公里2. 9公里。市区共有城市道路60余条,其中主干道9条,构成了“二纵七横”的道路网络,道路总长171公里,人均道路面积9.4平方米。淦河大道、银泉大道、咸宁大道、长安大道、文笔大道等一批城市主次干道的下水道、绿化带、人行道逐步配套,人行道面积115万平方米,人均面积5平方米,下水道85公里,覆盖率每平方公里3.7公里。
公用事业稳步发展,综合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全市共有燃气企业83家,贮气量达2100吨,城市用气人口46万人,燃气普及率达到61%。市区共有液化气站13家,温泉城区6家,咸安城区7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市液化气公司和市液化气中心两家,贮气总量达480吨,用气人口15.3万人,普及率达到65%。城区燃气工程已完成招商引资、施工图设计和网管招投标工作,不久将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将从根本上解决市民用气问题。全市城市供水能力达37万吨/日,供水普及率96%,供水水质合格率98%。市区投资1。6亿元的长江引水工程已经竣工通水,日供水能力18万吨,人均用水量400升,供水普及率达到98%。城区供水主管网改造已完成文笔大道、咸宁大道、银泉大道、咸宝街等路段的铺设任务,铺设主管网18公里,占整个工程量的75%。全市拥有城市公交客运车辆438标台,万人拥有公交车辆7。2标台,年客运量达4488万人次。市区共有公交线路6条,公交里程61公里,拥有公交车辆178台,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8。1标台。全市城市道路清扫面积348万平方米,日垃圾清运量1200吨。市区清扫面积142万平方米,日清运垃圾250吨,拥有垃圾场2个,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45%。
城中处处花丛锦簇,绿树成荫。全市城镇建成区绿化面积1181公顷,公共绿地面积516公顷,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7.7平方米。市区园林绿地面积99公顷,绿化覆盖率为25%,人均拥有绿地面积9.58平方米。先后建成岔路口转盘、一号桥头小游园、行管局小游园、咸安桂花广场和人民广场等街头景观、小游园和城市广场20余处。淦河治理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建成了新老二桥滨河公园,淦河休闲旅游风景带初显端倪。市区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公园有5个,其中潜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占地面积297公顷,香吾山公园占地面积35公顷,十三潭公园占地面积60多公顷,双龙山公园占地面积140公顷。
⑹ 武汉华夏精冲技术有限公司怎么样
去年被一冶钢构收购,目前在武汉阳逻的新厂,
主要研究方向是精冲机。其他不明
⑺ 武汉新区的滨江新区
2004年,武汉新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积极推进新区18个项目建设。六湖连通及生态修复工程进展顺利。该项目结合用地布局,改造、新建水渠10余条,将龙阳湖、三角湖、墨水湖、南太子湖和后官湖、北太子湖连接贯通,连通的内部河网水系通过墨竹港连通后官湖,通过琴断口小河连通汉江,通过东风闸口和东湖泵站连通长江,形成“襟江带湖”的内、外部水系连通体系。工程总投资5.43亿元,年内完成其中琴断口闸修复加固工程;汤山渠、桥的设计方案已经完成;琴断口小河面积4.6平方公里的景观设计处于进一步完善阶段。
截至2004年底,武汉新区开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部分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编制完成。同时确定了年度18项重点工程计划,梅子路、四新大道、“六湖连通”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已经完成,拆迁及土地整理储备工作稳步推进。
开展了武汉新区现代化交通系统专项规划、新区总体风格定位和新区医院、宾馆等社会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以及鹦鹉洲地区用地规划研究。组织开展了武汉新区水环境生态专项规划的规划研究工作。编制完成了梅子路、四新大道、郭琴路、拦江路等一批道路修建性规划设计。?在全市率先推进规划法定图则工作,制定了《武汉新区法定图则管理暂行办法》并获得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年内完成四新中心区片、月湖片2个法定图则试点片规划工作。
莲花湖环境整治及综合开发项目第一期总投资3.95亿元,年内完成危房改造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一期项目“三通一平”工作已经完成,进入施工招投标阶段。同时,园林设计总体规划方案确定并进一步深入。
长江防洪模型建设工程于2004年5月18日开工,年内完成部份土建工程,正在进入模型制作阶段。?四新地区场平工程总投资8亿元,年内,场平工程已完成可行性研究、采砂吹填可行性论证报告已经长江水利委员会和湖北省水利厅的评审通过,进入工程报建和施工招标阶段。
318国道名车展示长廊及配套设施建设总投资约12.16亿元,该工程为华中地区交易规模最大的汽车贸易中心,年内已部分建成。?汉阳大道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8 360万元,年内完成了第一批3栋房屋的立面整治;完成了1 000平方米小游园及景点的设计与审批以及汉阳大道路边部份植物的补栽和透绿。
长江江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1.8亿元,年内整体规划已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晴川阁至建港船厂工程进展顺利,完成1座下江踏步和一个半圆平台的施工。
四新中心区骨干路网建设工程总投资5.87亿元,年内完成芳草路、四新中路、连通港路、四新北路和四新南路5条道路的工程勘察、测量和施工图设计,四新中路进入监理招标阶段。
鹦鹉洲片综合开发工程取得进展。该工程预计第一期总投资50亿元,年内完成7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并与香港世茂集团签订了供地协议。项目规划国际招标工作已经启动。
三环路白沙洲大桥北线高架及道路改造工程总投资5.1亿元,结合三环路白沙洲大桥北线道路改造,建设由十升路至鹦鹉大道延长线的高架桥,提升三环路交通功能,同时使四新地区和共建区连成一片。?汉江江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江汉桥至月湖桥)总投资3 000万元,年内完成两岸勘察测量与拆迁调查工作,初步规划方案待有关部门审定批准。
滨江大道一期工程总投资1.6亿元,是新区采用抬高路基的观江干道,南起汽渡路,北至拦江路,全长2 100米,宽40米。
四新地区地下管网综合建设工程总投资1亿元,年内完成新区信息化规划和弱电管线规划工作。?汉阳旧城风貌区建设工程年内已将启动区内的25.7公顷的危房改造纳入政府危房改造计划,同时,结合汉阳旧城风貌区的特点,确定了启动区的范围、功能定位、用地细化、建设风格和土地开发模式等。
2004年,武汉新区建设坚持土地储备先行,土地储备和征地拆迁工作稳步推进。
截至年底,武汉市土地储备中心投入资金15亿元,拆迁房屋63万平方米,动迁居民3 900户,搬迁企事业单位70个,收购企事业单位10个,清腾土地152.7公顷(拆迁71.7公顷,收购81公顷),正在办理土地征用报批手续土地达771.1公顷(含四新地区400公顷),已征用转用土地110.9公顷。通过土地有形市场供应土地11宗37.9公顷,成交金额7.04亿元,实现土地收益1.89亿元。同时推进归元西片30.7公顷、鹦鹉洲片86.7公顷土地的供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