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客到此一游
1. 看见游客们到处留下到此一游这句话我真想说他们真没素质把都脸丢国外去了真给中国人丢脸。
中国人就是因为小时候文化教育不到位,所以尽干这样的事,很多人即使意识到了错误也很难改过来,所以现在就要好好教育小孩子
2. 中国人到此一游,请你评价这种行为对不对,为什么
素质低下的表现
”网友“空游无依”的一条微博迅速引发热议,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丁锦昊到此一游”,为国人轻易毁坏千年文物的行为感到震惊和羞愧。许多网友对此均表示气愤,大呼“丁锦昊,你要火了”。曾带队赴埃及多次的资深导游张先生表示,毁坏和私藏文物出入境已经触犯了当地法律,一旦被发现且情节严重,可能要坐牢。“一名叫梁齐齐的游客,在故宫大铜缸上刻下了到此一游,逮到你都得剁你的手”。一条微博引来众人关注。故宫工作人员颜先生巡视时发现太和门附近的一口大铜缸被人偷偷刻上了一行字。由于没能“人赃并获”,气愤之下颜先生将此事发到微博上,随后立刻引来“骂声一片”,网友纷纷谴责该游客“太缺德”,甚至扬言要“人肉”此人。 中国人爱到此一游,不独中华民族的象征的长城身上已经是伤痕累累,刀刻、笔写的“到此一游”几乎布满了墙体让人不解的是,里面竟然也有人在林木上刻字"留念"。由此看来中国人确实爱游,兴许那天,可能在某厕所的墙上亦可看到,某人到此一游的"壮观"。中国人为什么要写到此一游,估计与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关系是分不开的。我们的老祖宗都喜欢到此一游,何况我们这些小辈。中国人喜欢著书立传,喜欢在石崖上题字,我们的大书法家,我们的各位名人,有谁没有留下墨宝。如果不是他们喜欢在石头上刻字,我们西安怎么会有碑林,我们的泰山上,黄山,庐山,华山,衡山,昆仑山等名山上就不会有那么的好作品。如果追溯“到此一游”的祖师爷,估计要数在中国人心中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孙悟空”了。 有书为证:《西游记》书中第七回。孙悟空和如来斗法,他和如来打赌:如来说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算你嬴。悟空想他的一个跟头为十万八千里,估计他这样一翻,不知到了木星还是水星上去了,还翻不出如来手掌不成。悟空出去好远看到五根大柱子,于上在其中的一个柱子上写下:“齐天大圣,到此一游。”还在些撒了一泡猴尿。没曾想,等他回来与如来理论时,发现这字是写在了如来的右手中指上,他一个跟头没逃出如来掌心,被压五行山。从些开始了五百年的苦难生活。估计如来也对他这种不环保的或不文明的做法也很不满,才生气将其压于五行山下修行。没想到N年之后,我们这些猴孙们又复活了,于是开始到处乱涂乱画,甚至有过之而不及――将不文明做法带到了国外。根据达尔文进化论认为:人是由于猴子演变来的。而中国人肯定是孙大圣的后代,于是也遗传了他们的劣根性。这就如同中国式过马路一样。中国人的种种不是,柏杨先生已经数落过好多回了,我们在这里也不再赘述。中国人多,从众心理很强,你做我也做,于是耳熏目染,我辈都这样了,喜欢在仍何东西上留下记忆。于是小到了我们县城公园内的竹子,大到北京城的古文物。记得五年级的时候也做过就样的事,而且做法提法还是一样:某某到此一游!与老祖宗的格式则上一成不变。中国人的素质是不是要提高一点,中国人怎么那么让外国人讨厌,是自己不给自己面子。如果我们不顾中国人这张名片,中华民族永远让人瞧不起,我还曾看到过在某某海岛,中国人潜水时将珊瑚从海底捞起,还有在海底可以看到中国人丢弃的中华烟盒。中国人怎么了,中国人这几个有钱了,但素质下降了。
3. 到此一游反应着中国现阶段的一个什么样的现象
公众素质不高和无法可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这是中国人传承多年的文化冲动,文化习回惯与现代社答会的公序良俗发生了冲突。
古时,历代皇帝巡视、游览时都包含题字、留名的环节。上行下效,具有这一题字赋诗留名雅兴的另一庞大群体,还有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们。
坚持文物的完整性将会逐步成为一种共识,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相信旅游中涂鸦的不文明现象会越来越少。
违法成本低,监管不严,也是“到此一游”盛行的原因。
“游客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消费者自身、旅游企业及政府层面、社会舆论、媒体共同努力。”“很多中国游客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我自己高兴就行了,不在意别人怎么看我,更多的则是觉得有钱就是老大,能搞定一切,我就是上帝,只要付了钱我什么都可以。”
今年10月1日《旅游法》将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
4. 有人在旅游景点上写某某到此一游,我们应该怎么说
这么漂亮的地方,就和你的脸蛋一样,你愿意在脸上松刀客xx到此一游吗?
5. 去旅游在当地刻某某某到此一游,这说明了什么
中国人无论到哪一类旅游点,都是照个相。不光拍照表示自己来过,还会亲手在景点上刻写上“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样,“到此一游”估计是旅游景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在中国的各大大小小的旅游景点,以各种方式在各种材质上留下“到此一游”的现象可谓屡见不鲜,长城有,故宫有,泰山有,甚至某棵树上都有。不仅如此,就连国外的一些旅游景点也难逃此劫,美国自由女神像脚下也赫然有着“到此一游”的汉字,巴黎埃菲尔铁塔上同样有这四个字。中国人为何总爱“到此一游”?
事实上,从古至今,人人都会触景生情,到了一个地方,总想留下点痕迹,这是一种本能,这是国民们从古代名人们喜欢赋诗题壁中的残留习惯。我们现在看到很多诗词,实际都是古人写的“到此一游”的另一种版本。只是经过岁月这面筛子,精华的、有文化的留下了,粗糙的、没文化的被过滤掉了。如果细心的话,你可以在西安碑林门口有玻璃罩保护的方碑上,看到1400年前游人在碑上留下的“某某某到此一游”,可见,国人乱涂鸦的陋习是源远流长了。
若论起“到此一游”的老祖宗,恐怕要数大名鼎鼎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了。此猴一个筋斗翻到如来佛祖的五指边时,难掩得意之情,为留下凭证,便在佛祖的手指上大书“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八个大字,可谓气势磅礴。而此后,“到此一游”也便随着《西游记》这部名著的流传而印入中国人的思想中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吴承恩能写出这一段说明生活中确有其事。当年秦始皇,不管巡视到何处都要“勒石载功”,也许就是现实中偏好留名的先驱。之后,历代皇帝巡视、游览时也都少不了题字、留名的环节,这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一种炫耀和风尚。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部,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曹操登高远眺,远处是辽阔的大海,雄伟壮观,于是就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观沧海》,曹操的“到此一游”千古传诵。而具有这一题字赋诗留名雅兴的另一庞大群体,还有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们。试想,文人们在游山玩水之间,一时诗性大发,或吟诗,或题字,遇到得意之作,不免就要留一芳名。因此,中国的名山大川便多了文字为伴。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相得益彰,经年累月的积累,竟成为浑然一体的文化遗产,也成为我们如今乐于瞻仰的名胜之景。
其实,中国人的“留名”思想,古已有之。这种思想的深刻来源尚不得知,但很大程度上可能是早期对长生不老追求而不得的一种心理补偿。正所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生在世走一趟,总要留下点东西。既然留声不得总可以留名。因此,中国人对名声便更为看重,追求的是流芳百世。所以,中国人不管地位高低、贫富,都希望在身后留下美名。
如果你留心,就会发现老外出门都要带一本厚厚的旅游介绍书籍。相比之下,大多数中国人旅游喜欢蜻蜓点水,基本上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定点尿尿,举旗报到,中国人已然习惯于“到此一游”的快餐式观光,他们很少有敞开心灵,接纳和感受湖光山色的。
在环境问题堪称严重的今天,我们必须要有良好的旅游素养。在各种文化遗产刻字留名,只能增加文物保护的工作量,而不会对其有任何裨益。而事实上是,我们看到,最终能留下来传世的,或是皇家亲笔的精品佳作,或是文采飞扬的诗词歌赋,其文化内涵绝对不是“到此一游”这样的大白话可比的。我们知道,大浪淘沙,千百年后留下来的,只有那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东西,至于那些各种各样的“到此一游”们无不在时间的推移和物质的风化下,随将去了,不管留名者多么想千古留名,都没能留下一丝痕迹。
保持文物的完整,不要再将陋习延续下去,这一切不过是举手之劳,请你留情,不要四处涂鸦“到此一游”的字样。杜绝这一陋习虽不可一蹴而就,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相信旅游不文明现象会越来越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