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玩四游 » 重阳节游园会

重阳节游园会

发布时间: 2020-11-23 10:22:20

Ⅰ 关于重阳节主题班会的设计 急啊

重阳节主题活动设计

一、设计思考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结合重阳节开展关于“尊老、敬老”的主题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在重阳节,孩子们通过与敬老院的老人们及自己的爷爷、奶奶们一起联欢、登高等活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爷爷、奶奶等老人的关心和爱护,培养尊老、敬老的良好品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幼儿丰富以下经验:①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重阳节,又叫“老人节”。②爷爷、奶奶非常关心小朋友,我们也应该尊敬爷爷、奶奶。③每个小朋友对爷爷、奶奶表达爱意的方式是不同的,我们可以为爷爷、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④重阳节有许多美妙的传说、故事和诗词。

二、各年龄段主题活动目标

年龄段

主要经验

小班

(1)知道重阳节是爷爷、奶奶等老人的节日,体验他们对自己的爱,激发尊敬他们的情感;

(2)在与爷爷、奶奶一起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感受相互关爱的温暖和快乐

中班

(1)知道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老人的节日,初步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2)乐意参与重阳节的相关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老人们的关心和节日的祝贺;

(3)了解爷爷、奶奶对自己的爱,激发关爱老人的情感

大班

(1)通过调查、交流等活动,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一些风俗习惯;

(2)积极参与敬老活动,大胆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老人们表达自己的关爱与尊敬之情;

(3)在访问、对话中感受老人也需要关心和帮助,进一步激发关爱老人的情感

三、主题活动实施概况

年龄段

序号

活动名称

主要涉及领域

组织形式





1

为爷爷、奶奶做脸谱

艺术

集体

2

欣赏童谣《小板凳,你莫歪》

语言

集体

3

找爷爷(奶奶)

艺术

集体





1

我为爷爷、奶奶做饺子

艺术

区域

2

奶奶,对不起

语言

分组

3

奶奶夸我孝顺儿

语言

分组

4

给爷爷、奶奶敲敲背、捶捶腿

艺术

集体

5

我和爷爷、奶奶过重阳

综合

集体





1

让座

语言

分组

2

爷爷、奶奶的一天

语言

区域

3

爷爷、奶奶的好帮手

社会、语言

个别

4

制作重阳糕

健康

集体

四、各年龄段主题活动环境创设

小 班

中 班

大 班









(1)收集“我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照片布置教室;

(2)提供眼镜、拐杖等材料让幼儿学习扮演爷爷、奶奶,进行游戏;

(3)区域:泥塑“做重阳糕”;讲讲、说说“我的爷爷、奶奶”;

(4)游戏:《糕点小屋》

(1)班级主题环境布置:

①送给爷爷、奶奶的礼物,②和爷爷、奶奶说句悄悄话;

(2)区域: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为爷爷、奶奶做礼物;

(3)游戏:《带爷爷、奶奶去旅游》;

(4)语言角:提供有关敬老内容的图书,供幼儿阅 读、讲述

(1)用有关活动的问题、资料、照片、绘画作品等布置教室;

(2)区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为爷爷、奶奶做礼物

(3)美工角:提供各种材料供幼儿画、剪、贴“我的爷爷、奶奶”;

(4)家长园地:请家长配合,鼓励 幼儿在家里帮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关爱老人的情感;

(5)游戏和节日相结合,发展游戏情节

五、主要教育活动方案

(一)小班

活动一:为爷爷、奶奶做脸谱

主要涉及领域:

艺术

活动目标:

1.尝试在“脸谱上”正确摆放并粘贴五官。

2.知道抹适量的胶水进行粘贴。

3.体验用自己制作的面具进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事先剪好五官、胡须。

2.爷爷、奶奶的脸谱纸板每人一张、胶水、抹布等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欣赏教师戴上脸谱的表演,引起活动兴趣。

2.学习制作脸谱的方法。(先找出相匹配的五官,然后摆放在脸谱上,最后粘贴)。

3.制作脸谱。(教师指导,观察幼儿摆放五官表现爷爷、奶奶的脸部特征,提醒幼儿抹适量的胶水进行粘贴。)

4.戴上脸谱,随着音乐学爷爷、奶奶走路,体验表演、游戏的快乐。

活动二:欣赏童谣《小板凳,你莫歪》

主要涉及领域:

语言

活动目标:

1.在观看情景表演和参与表演的过程中理解、学习童谣。

2.愉快参与活动,体验关心爷爷、奶奶的快乐。

活动准备:

大班幼儿排演情景剧。

活动过程:

1.观看情景表演,理解童谣的内容。(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表演的内容进行讨论,初步感知童谣的内容。)

2.完整地欣赏童谣,学念童谣。(教师在幼儿学念童谣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表现出童谣的节奏。)

3.扮演角色进行表演,进一步感受童谣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4.创编童谣内容进行表演。

★指导语:我们还能为爷爷、奶奶做一些什么事情?试着把它编进童谣里。

活动三:找爷爷(奶奶)

主要涉及领域:

艺术

活动目标:

1.熟悉旋律,尝试随音乐邀请同伴和自己共同舞蹈。

2.愉快地参与创编、表演等活动。

活动准备:

1.音乐磁带。

2.幼儿会跳《找朋友》舞。

活动过程:

1.边唱《好宝宝》歌曲,边按节奏做捶背、揉肩等动作。

2.学习邀请舞《找爷爷(奶奶)》。

(1)听音乐《找朋友》,邀请同伴跳邀请舞。

(2)学习邀请舞《找爷爷(奶奶)》。

①随《找朋友》音乐改编歌词、创变相应的舞蹈动作。

②师生共同演唱和表演。(启发幼儿按歌词内容表演,找到爷爷或奶奶后做捶背、揉肩等动作。)

3.复习歌曲《好娃娃》,能有感情地演唱和表演。

六、资料链接

1.知识资料。

农历的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在《易经》中,将“九”定为阳数,所以,重九又叫“重阳”。九月初九又称“重阳节”、“重九节”。这一日正逢秋高气爽,是郊游登高望远的好时候。在古代,重阳节又被称为“登高节”。登高、游园、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是重阳节活动的主要内容。王维在《九月九日登高忆山东兄弟》里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现了他对亲人真切的思念感情。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佩茱萸草,登高坡之顶,饮菊花酒,使人想到生命与自然的浑然一体,常常让人想到长寿。因此,在今天,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敬老节”,民间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敬老活动,以祝愿老人身体健康、生命长久。

2.教学资料。

(1)童谣。

小板凳,你莫歪

小板凳,你莫歪,我扶爷爷坐下来。

我为爷爷捶捶背,爷爷夸我好乖乖。

奶奶夸我孝顺儿

小板凳,三条腿,我给奶奶嗑瓜子。

奶奶嫌我磕得脏,我给奶奶煮面汤。

奶奶嫌我煮得硬,我给奶奶剥花生。

奶奶嫌我剥得慢,我给奶奶煮米饭。

大米饭,香喷喷,奶奶夸我真孝顺。

(2)音乐。

①活动《找爷爷(奶奶)》参考歌曲《找朋友》进行改编,歌曲《找朋友》参见金波主编:《幼儿音乐游戏活动》,上海,上海出版社,1992年,第13页。

②歌曲《给爷爷、奶奶敲敲背、捶捶腿》参见上海音乐出版社编:《音乐游戏王国》,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年,第164页。

Ⅱ 老年人游园活动项目

排舞,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 唱京剧 聊天回忆

Ⅲ 重阳节有关的字谜

1、九九重阳日,蜻蜓点点心(猜果实名)

答案:苹果

2、不妨风雨到重阳(猜四字常言)

答案:有点过节

3、秋到重阳人重聚(猜商品)

答案:香烟

4、待到重阳日(猜古代科举名词)

答案:探花及第

5、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猜四字礼貌用语)

答案:后会有期

6、重阳节前,门口邂逅(猜植物)

答案:芦荟

7、重阳时节与君逢(猜香港导演)

答案:王晶

8、独在异乡为异客(北京地名)

答案:西单

9、二度重阳连夜归(猜一字)

答案:梦

10、广寒宫上度重阳(猜一字)

答案:胃

11、佳节又重阳(猜一字)

答案:畦

12、今又重阳(猜一成语)

答案:九九归一

13、日日省钱(猜一节日)

答案:重阳节

Ⅳ 急求重阳节慰问演出 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老领导、老同志: 你们好! 秋风送爽,我们迎来了中国传统的节日“九九重阳节”,为了庆祝“九·九”重阳节,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丰富广大离、退休职工和社会老人的文化娱乐生活,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落到实处,用科学文明的文化体育活动占领离、退休职工的活动阵地,由垫江县人事局、老干部局、民政局、社保局主办,桂溪退管会具体承办的垫江县城区离、退休职工“九·九”重阳节游园活动在这里隆重举行,我谨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向前来参加游园活动的广大离退休职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良好的祝愿。 在座的各位老前辈,都是半个多世纪垫江发展的奠基者和见证人。许多老领导呕心沥血、艰苦创业、任劳任怨;许多老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垫江。今天,虽然你们离开了心爱的岗位,但你们离而不休,老有所为,继续关心和支持垫江的建设和发展,你们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了你们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专业优势,为垫江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勇于奉献,为年轻一代树立了榜样。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在此我真诚地向你们表示深深地敬意。 胡总书记指出:对离、退休的同志仅仅从生活上关心好是不够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对的,也还要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胡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是我们加强和改进离、退休职工作的重要指针。希望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牢固树立“涉老工作无小事”的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认真落实老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带着真情实感,送温暖、做好事、办实事,帮弱济困,奉献爱心,真正做到尊老、敬老、爱老、帮老、助老。同时,要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为老干部发挥余热提供舞台。 当前,我县进入了建设渝东经济强县,实现富民升位目标的关键时期,希望各位老同志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关心垫江的改革和发展,积极帮助和支持县委县政府做好各项工作。在此,我也向老同志们提点希望: 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特别是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深刻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总结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深化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希望离退休同志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帮助、督促各级政府增强执政意识、创新执政理念、提高工作水平、优化工作环境、加强效能建设,做到“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为我县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继续发挥余热。 二是希望老同志要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的工作。当前我们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还有许多工作不尽如人意,老同志具有崇高的威望和丰富的经验,希望老同志充分发挥余热,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对垫江的建设和发展多提建设性意见,以实际行动为垫江的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是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希望老同志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的思想和形为,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以此来丰富老年生活,活跃身心,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每年“九·九” 重阳节举办游园活动目地就在于推动老年文化活动的发展。希望各位老领导、老同志积极参加。 这次游园活动项目众多,形式多样。希望举办这次比赛的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工作人员,要认真搞好后勤服务工作,使离、退休职工能安心愉快地参加这次游园活动。广大的离、退休职工在游园活动中要发扬互敬互爱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增进友谊、交流感情。 最后,祝广大离、退休老同志节日快乐,预祝游园活动获得圆满成功!

Ⅳ 重阳节起源,习俗有哪些 盘点重阳节经典诗句

重阳节起源、习俗有哪些 盘点重阳节经典诗句
来源:新华网 2015-10-21 08:39 http://www.mnw.cn/ 海峡都市报电子版

九九重阳节起源

重阳节
今日是重阳佳节。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表示,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关于重阳节的起源主要有三种主流说法。
其一: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的《西京杂记》中记载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初步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及祭祀酒业神等。在之后的流传演变中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其二: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风俗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一些情景。
其三:重阳节的起源据说是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她身边的侍女也受到牵连并被赶出皇宫,流落到民间,嫁给了一个贫民。由于她在宫中每年都过重阳节,节日期间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以求长寿,所以嫁人之后,她在这一天还是照着宫里的规矩过重阳节,人们听说后纷纷效仿,于是这种习俗在民间就广为流传了。(记者周润健)
九九重阳节习俗
重阳佳节,登高、赏花、游园、放纸鹞这些恒古久远的传统活动依旧是市民最喜欢的过节方式。
重阳节这天,各地风俗不同:①佩茱萸,簪菊花;②吃重阳糕;③喝菊花酒;④放风筝。重阳节也是老人节,提倡尊老敬老、爱老助老。

九月九 是重阳1

九月九 是重阳2

九月九 是重阳3

九月九 是重阳4

九月九 是重阳5

九月九 是重阳6

九月九 是重阳7
九九重阳节经典诗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醉花荫》
【唐】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沉醉东风重九》
【唐】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唐】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Ⅵ 为什么说天人合是中国传统节日礼俗呢

1.春节与元旦——说“过年”

春节原名“元旦”,隋代的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上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就是“开始”,因为这一天按历法是一年的第一天、春季的第一天、正月的第一天,所以称为“三元”;也有的称“三朝”,因为这一天还是年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又因为这一天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宋代的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说文解字》上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它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中国的元旦一般指农历的正月初一。

“春节”这一词,在古代还有不同的特指。汉朝时人们称二十四节气的“立春”为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一般都是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夕之夜民间有守岁的习俗。关于除夕守岁的最早记载是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风土志》上说,除夕之夜,彼此相与赠送,称日“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为夜半时分。

除夕夜最讲究灯明火旺。俗语道:“新年到,新年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戴顶新毡帽,灯明火旺最重要。”

在这样喜庆的日子里,人们又要贴对联、贴福字,还要放爆竹、放烟花。在饮食上,讲究吃饺子和吃年糕,取“年年高”的谐音以图吉利。在南方,人们多在年夜饭中有道全鱼菜,取“年年有余”之意。除夕一过,新年的第一天开始拜年,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的祝愿,小辈还可得到长辈的压岁钱。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比如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增添了节日的娱乐气氛。

2.闹元宵

元宵节又叫“灯节”、“上元节”,是中国民间隆重热闹的节日。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但在民间中传说不一。据史料记载,元宵节源于汉朝皇帝祭祀泰一神。司马迁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创建“太初历”(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时,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史记·乐书》载:“汉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祭,至明而终”。“太一”又称“太乙”,是主宰一切的神。正月上元是朝廷的祭祀大典,全城张灯结彩,通宵达旦。《事物纪原》说:汉代西都长安城有执金吾负责宵禁,“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有正月十五日夜晚,皇帝特许执金吾驰禁,前后各一日,允许士民踏月观灯。这就是元宵节时许多地方写有“金吾不禁”的由来。

汉武帝时,正月十五日祭祀泰一神,第一次把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燃灯节”。到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正月十五燃灯增加了节日的又一层意义。

由于统治者的提倡,自唐中期以后,上元灯会、元宵赛灯和看灯已成为元宵节的主要内容。唐玄宗在先天二年元宵节上,在长安安福门外做了20丈高的灯轮,以华丽的绢纱丝绸和名贵的金银珠宝装饰,在周围燃起5万盏灯,看上去像一棵开满灯花的树。在唐代,千姿百态的花灯品种繁多,而在灯光下的乐舞百戏更是一道景观。成千上万的宫女衣罗绮、穿锦绣、耀珠翠、施香粉,与民间少女一起在辉煌如昼的灯火下边歌边舞。唐代诗人张说在《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中,生动地描绘了唐朝元宵节观灯的空前盛况:“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街火树千重焰,鸡踏莲花万岁春。”“帝宫三五戏春台,行雨流风莫炻来。西域灯轮千影树,东华金阙万重开。”

到了宋代,元宵节有了新的发展,唐的“上元前后各一日”的放灯时间,增至十八日,而且灯笼的制作比唐代更豪华。有名的要数无骨琉璃灯和用白玉制成的各种花灯,上绘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这些灯设有机关或用热力推动,灯中所绘之图在灯的旋转中活动起来。宋朝流行一种灯景叫鳌山,是灯节中的主要景物。“山灯凡数千百种,极其新巧……百艺群工,竞呈技巧。”

由于宋朝的商业发达,在市面上还逐渐出现了“灯市”。

到了明清元宵节灯更是精巧百出。《清嘉录》上历数花灯的品种:像人物,则有嫦娥奔月、西施采莲、刘海戏蟾、招财进宝之属;花果则有荷花、栀子、葡萄等;百族则有各种飞禽走兽;论奇巧有琉璃灯、万眼灯,等等,品目繁多,不胜枚举。在清代,与各种花灯相比,冰灯别有一番情趣。冰灯流行于北方较寒冷的地区,据说松花江沿岸的渔民在冬季凿冰捕鱼时,常用水桶冻一个“冰坨子”,中间的水放出点一盏灯,既可照明又可防风。随着满族入主中原,冰灯开始在中原出现。每逢正月十五日,人们制作出各种小冰灯,孩子们提着它互相媲美,许多城市还要举办冰灯游园会。

在中国,元宵节不仅是一个灯的节,人们还在元宵节期间吃元宵、猜灯谜,还要进行放歌、舞龙、耍狮、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因此人们习惯上将元宵节期间的一系列活动称为“闹元宵”。

3.迎春神——立春

中国以农立国,农业生产季节性很强。为了不误农时,立春这天,皇帝也要以身作则,举行耕田典礼。各地官府都要举行迎春大典,亲自鞭打春牛,表示春耕即将开始。民间还要举行迎春神、咬春、演春等庆祝活动。

立春的确定,要上溯到汉代以前。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所以古代也把它称作节气之首或“岁始”。迎春神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有记载了,在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公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迎春的队伍都是青年,举青旗,着青衣,吹着牛角号,唱着迎春的《青阳曲》,跳着迎春的云翘舞。在立春这天,官府在城镇集市的广场上,用黄土塑一头象征耕种的春牛和一个农夫打扮的芒神。芒神就是传说中东夷首领少蜱氏,或说是西方天帝的长子,名重,常持一大圆规,负责观察天象,编制节令,主管万物生机和植物繁茂。芒神和春牛的位置也是有讲究的。立春在腊月十五日前后,则芒神在前、春牛在后,表示当年的耕种要早些;立春时间在岁末年初,就把芒神和春牛并立安排,表示耕种适时,不早不晚;立春在正月十五前后,则芒神在后,春牛在前,表示这年的耕种应晚一些。

在中国谚语中,有“春打五九尾,家家吃白米,春打六九尾,家家买黄牛;春打六九头,麦稻必有收”的民谣。

立春这天,各地都有“咬春”的习俗,即吃生萝卜和春饼、春卷,此俗形成于唐朝以前。立春日早上,无论男女老幼都吃一块生萝卜,据说可以消食、止咳,不生牙病,还可避免春困。

4.“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是民间的谚语,这里面包含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知识。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日、月、五星行经的黄道带划分成二十八个天区,用以表示日、月、五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同时用二十八宿来判断季节,就是根据昏旦时在东方地平线上初现的星宿来判断季节。中国古代二十八宿分四个部分,称为“四象”,或“四神”。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为东方苍龙,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为北方玄武,奎、娄、胃、昂、毕、觜、参七宿为西方白虎,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为南方朱雀。其中东方苍龙的角宿为龙的角,亢宿为龙之颈,氐宿为龙之胸,房宿为龙之腹,心宿为龙之心,尾、箕二宿为龙的尾。二月二日这天,东方地平线上出现龙角星,整个东方苍龙还没完全显露,故称“龙抬头”。

龙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威力最大的动物神,它可兴云布雨,滋生万物。在二月二这天的“龙抬头”更有新的意义。民间传说,在二月二这天,龙神要从沉睡中醒来,届时,人们要焚香祭祀龙神,祈求龙神按时兴云布雨,保佑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二月二这天,人们不仅要祭龙神,据说因为还是土地神的生日,在中国各地还有在这一天祭拜土地神的习俗。

人们二月二都要剃头,称为剃龙头。据说在这一天剃头,可以使人健康,像龙一样将来飞黄腾达。

在民间,二月二与其他节日一样,也有许多饮食、习俗相随出现,比如大约在清朝时,北京、开封等地在二月二这天盛行吃面食。因为是龙抬头日,所以冠以龙的名目,吃的面是龙须面,烙饼叫龙鳞,饺子称龙牙等。在其他地区也有各种节日性的饮食出现,比如天津二月二吃焖子,南方有些地区要吃煎年糕,称为“年腰糕”等等。

5.三月三

三月三最早起源于周朝的三月上巳日人们在水滨进行祓禊活动的习俗。祓禊是祓除病气,清洁净身。古人利用祓禊活动洗濯身体,祛灾禳福。据史书记载,大约到了汉朝,三月上巳才定为一个节日。因农历三月上巳每年都不固定,魏晋以后才将上巳节定在了三月初三日。

三月上巳沐浴习俗历经发展,到魏晋时逐渐演变为郊外春游、临水宴宾,至今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仍有这种风气。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曾在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邀友人于兰亭举行曲水流觞的活动。文人雅士聚集于环曲的水流旁,取一觞,盛酒后置于流水之上,觞逐水流,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即兴赋诗,作不出的,谁就取而饮之,相互取乐。王羲之将大家的诗辑起来,并为之写了《兰亭集序》。此次曲水流觞为后世传为佳话。上巳赋诗之俗由此兴起,并逐渐传至民间。

三月三在中国汉族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在南方的少数民族中,三月三却是一个红火的节日。

云南沙口瑶族自治县瑶山乡一带瑶族于每年农历三月三欢度干巴节。届时成年男子上山围猎,破晓时踏上征途,千方百计满载而归,让大家共享,老人、妇女一般留守寨中忙着准备美酒和煮五颜六色的糯米饭。晚上,男女老少集于广场,在鼓声中载歌载舞、欢度佳节、祈盼丰收。贵州贵阳市乌当地区的布依族将每年的三月三称为“地蚕会”节。因为开春地蚕会出现危害庄稼,于是人们把苞谷带到坡上去祭蚕。有的地区还把这一天作为祭社神、山神的日子。黎族在这一天是祭拜祖先的日子,晚上开始在篝火旁唱山歌、摔跤、荡秋千等,而且男女青年倾诉衷肠,互赠礼物,相约来年三月三再相会。壮族的三月三则举行歌曲活动。青年男女借机对歌、抛绣球、谈情说爱。节日期间要吃糯米饭。

6.清明节

清明是农历三月的一个节气。因这天正值暮春,天气明朗、空气明净,故名清明。在中国,节气与节日在同一天的只有清明节。

在清明节前的一两天,还有一个节日叫寒食节。寒食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流传最普遍的说法是为纪念春秋时代晋国的贤臣介子推。

介子推是跟随晋公子重耳逃亡的臣子,在颠沛流离的流亡路上,他们迷了路,重耳饿得头晕眼花,想到自己若饿死,只怕将来晋国百姓受苦。介子推感其爱民,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烤熟给重耳充饥。19年后重耳即位,封赏当年伴他流亡的人,惟独忘了介子推,后经人提醒,重耳十分内疚。这时介子推已携老母隐居山中,晋文公在大臣的建议下烧山三面,留一面以期介子推从山中走出。可是当大火熄灭后,他发现介子推已被烧死。晋文公十分懊悔,下令礼葬介子推,并把介子推隐居的绵山封给他,改名为“介山”。另外他还规定了介子推被烧死的这天要禁火,吃寒食,以示对介子推的怀念。

因寒食节的时间与清明节相近,大约从唐朝开始,人们逐渐把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为一节了。

最早的寒食节食品是“饧大麦粥”,做法是先将大麦磨成麦浆,煮熟,再将捣碎的杏仁拌入,冷凝后切成块状,食时浇上糖稀即可。其余还有枣糕、干粥和馓子等。

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传。

寒食节一过,紧接着是清明节,此时人们到郊外游玩,谓之踏青。按传统习俗,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祭祖、凭吊先人。同时在这一节气农事活动就要开始进行了,谚云:“清明到,农夫跳……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7.四月八

这是中国传统的宗教节日,又称佛诞节、浴佛节。相传四月初八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的生日,届时各大寺院都要举行诵经法会,并以名香浸水,洗濯佛身,供僧尼参拜,庶人等前往拈香供佛。

受汉族风俗的影响,中国其他少数民族中也有过四月初八的,但内容和形式是不同的。苗族这一天是纪念苗族英雄亚努的日子,每年苗族在这一天举行盛会,跳芦笙、射背箭,娱乐欢庆。仫佬、布依、土家等民族在这一天让牛休息,用酒、肉祭牛栏。侗族在四月初八这一天是“姑娘节”,妇女们回娘家,用乌饭馈赠亲友。

8.端午节

端午是中国夏季最重要的节日,它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在古代因午与五同音,故端午又称“端五”、“香五”。古人在这天以兰草汤沐浴,又称浴兰节。道教则称此日为“地腊节”。明清时的北京人又称端午节为“女儿节”、“五月节”。

五月五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恶月”、“恶日”,所以过端午节有驱疫逐邪的巫术因素。许多人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实际上这是后人附会于端午节的一则优美传说。巫术活动是端午节的最初起因。《风俗通》中说,汉代五月五日用青、赤、黄、白、黑五种丝线合成细素,系于臂上,以驱瘟病,除邪止恶。《后汉书·礼仪志》上说,汉代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天中五端”的蒲剑、艾虎、梅花、蒜头、龙船花,皆是药用植物,艾虎可治疾除病,悬于门户可禳毒气,龙船花的根、皮可驱虫。此外端午节还有饮雄黄酒的风俗,也是为驱除病疫。

9.七月七乞巧节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乞巧节的过节时间为农历七月七日晚,它最早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在《诗经》中已有关于牛郎、织女星的记述,后来演绎成故事,并有了七夕乞巧的习俗。

《西京杂记》上记载,“汉宫中彩女常于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这说明汉代已有了乞巧风俗。崔颢的《七夕》诗“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间不相见”,以及林杰的“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唐代乞巧的风俗。

宋代以后,乞巧节活动较之以前更为丰富。东京潘楼出现了民间乞巧市,专卖乞巧物。

明清时除了沿袭旧俗,还出现了新的占卜乞巧——丢巧针。《帝京景物略》记载:“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从水底针影所成之形状,来占卜,“谓之乞巧”。

在民间乞巧活动中,还有在井边、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哭泣的风俗。

在七月七,妇女们不仅可以向织女乞求技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和心愿向织女祈福、祈寿、祈子等。

10.中元节

在中国有四大祭祀节日:清明节、腊八节、祭灶节和中元节。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盂兰节。

中元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来自佛教,僧侣们称此日为“法岁周圆日”。佛经上记载,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在此日设百味果供僧救母,佛即以此因缘说盂兰盆会,并从此日起九九八十一天僧侣可云游行脚。由此开始,各寺院均设斋解制,大兴盂兰盆会。还有一种说法源自道教。道教认为,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是中元地官赦罪之日。地官要定人间善恶,故此日道观作斋醮荐福,求地官免罪。传至民间遂成祭祖之日,祭奠祖先亡灵。这天有放河灯等活动,意为超度亡魂野鬼。

中元节在南朝时已在民间流行,盛行于唐宋,清代中元节的祭扫比清明节更盛。庵观寺院设盂兰盆会,街巷搭起高台、鬼王棚座念诵经文,演出《目连救母》剧,做水陆道场,施放焰火以济孤魂;还用纸扎法船,长至七八十尺,临池焚化;还点燃河灯,并有娱乐活动。

在江苏洪泽湖一带还把中元节称为敬孤节。相传,原洪泽湖里有一个水怪,经常上岸吞食村童,村里有位孤身老人召集全村的人商议计谋,由老人化装成村童,身藏毒药,让水怪吃掉自己,毒死了水怪,解救了村童。后人为了纪念舍己为人的老人,在中元节这天,除家家户户给亡灵烧纸钱外,还争相招待孤寡老人。此俗流传至今,便成敬孤节。

11.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以庆贺为主的节日,时在农历秋季的孟、仲、季三个月之中的月半,故得名为中秋节。

中秋节早在《周礼》中就有记载,每逢中秋,夜晚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汉代已有中秋节的雏形,不过中秋节是在立秋的那天。晋时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还未形成风俗。唐初时,八月初一是节日。到唐明皇时,传说有一个名叫叶法善的道士,在八月十五做法,让唐明皇夜游月宫。自此以后,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就时兴起来了。民间就把八月十五日作为中秋节。

中秋节吃月饼据传也是源于唐明皇。唐明皇游月宫后,每年中秋与杨贵妃赏月。赏月时,一边品尝形如秋月的甜饼,一面欣赏歌舞,这大概是月饼的起源吧。宋代,月饼成为人们喜爱吃的食品,苏东坡有诗描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时,月饼开始在饮食市场上出现。当时的月饼还是一种蒸食品,还没有与中秋有多大联系。到了明代,赏月活动盛行不变,而且祭月习俗也很盛行。祭月供品除点灯外,还有团圆月饼。在当时的北京城,市面上已出现了以果作馅的月饼,百姓这天也制成各色月饼互相赠送,取其团圆和吉庆祝愿之意。在山西一些地方,还有全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到了清代,中秋之夜已是十分隆重了。中秋节人们互相送礼,礼品多为月饼、糍粑、酒等,家家摆上酒宴,装饰中秋佳节。

中秋宴席各地也有异,安徽等地必食塘鱼,江苏一带食烤鸭或盐水鸭,湖南民间说这天是芋头生日,蒸一盆“粉蒸芋头肉”作为宴席上的丰盛佳肴。

中国少数民族也有不少欢度中秋的风俗。鄂西苗族在寨中舞坎上烧枞木油柴禾照月,一家有几口人就带有几条腿的木凳椅到舞坎跳“板凳舞”,边跳边唱,歌颂番薯神的恩德。午夜子时,各家下地挖番薯,蒸熟后全家共食,并祈求番薯神保佑全家老幼平安幸福,故又名番薯节。而拉祜族则是选出最好的瓜果,献祭给为人们分出耕种时令的月亮。祭品用篾桌摆设,全寨大人小孩在月光下围着跳芦笙舞,庆祝丰收,他们称为“月亮节”。

12.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菜萸节”。据史料记载,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初期,当时皇宫中就在每年的九月九日饮菊花酒,吃“蓬饵”,戴茱萸,以求长寿。到汉朝末年,这一习俗在民间流行了。后来到魏晋南北朝,重阳登高、赋诗赏景成为当时的雅事。

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到了唐代开始盛行。菊花不仅形态美丽,而且有一种傲然性格和刚强气质,令文人大夫礼赞,由之重阳赏菊成为古代的习俗。

此外,有关重阳的谚语也很多,如“重阳无雨一冬干”,“三月三、九月九,无事莫到江边走”等。

13.腊八

“腊”是古代的一种祭礼,即一年辛勤耕作,喜获丰收,至年底举行的一种对自然界风调雨顺的答谢祭。在中国古代,先民多在十二月腊祭先祖百神,所以十二月称腊月。后来这个腊祭的日子就选定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即称腊八。到了南北朝时代,腊八就成为祭祀节日了。

腊八节主要是供献天帝、祭祀神灵、祭奠祖先、祭鬼禳灾等,后来又增加了“赤豆打鬼”和吃“腊八粥”等食俗。

腊八节的规定可能与当时佛教的传播和信仰有关。相传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称“佛成道节”。佛在成道前曾苦行六年,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来一牧羊女供给饭食,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后来各大佛寺在腊八时做粥馈赠四方善男信女。传到民间,平民百姓也加以效法,用各色杂粮做腊八粥,并逐渐成为习俗。

另外,中国民间“赤豆打鬼”的传说讲的是共工的儿子死后变成了撒播瘟疫的鬼,这个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豆,故有“腊八赤豆打鬼”之说。腊八粥多要豆煮就与此有关。

今天的腊八节,人们仍喜欢吃腊八粥,多用黄米、江米、小米以及各种豆类、杏仁、瓜子、花生、松子等熬成,乃至出现了“八宝粥”这样的风味名吃。

14.“过小年”

民间称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当天晚上称“小年夜”。小年意味一年的结束,从这一天起,人们开始准备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在这一天民间有祭灶、扫尘、采办年货的习俗。祭灶是民间古老的习俗,它的起源可能和古人对火的崇拜有关。《淮南子·汜论训》载:“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祀以为灶神。”旧时,灶神每家必供,它同门神、井神、厕神、中霤神一起成为五位家堂神,职责是保护家宅安宁,不使闲神野鬼骚扰,称为“五祀”。每到腊月二十四日,灶君上天朝玉帝,前一天晚上,人们就在锅台边摆上糖果、黏糕等供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焚香膜拜。据说灶王到二十三日就准备启程上天汇报述职,人们惟恐他说人间坏话,就用糖瓜、黏糖把他的嘴黏住,以免引起灾祸。到宋代供品还增加了酒以灌醉灶王,使他告不了状。明清以来,祭灶习俗更盛。

“扫尘”,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掸尘”。北方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南方则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扫尘的习俗源于尧舜时代的“扫年”这种古代先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到唐代,扫年之风盛行,那也是祈新岁平安的表示,以后才发展成扫尘节。由于是迎接新的一年,又有清洁卫生、除疫灭病的良好习俗,便流传至今而不衰。人们从扫尘日开始一直到除夕,都是忙于操办年货,打扫环境和室内卫生,扫尘布新,迎接新春佳节。民谚:“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猪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贴对子。”这些正是小年民俗的生动写照。

Ⅶ 重阳节活动的主题有哪些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Ⅷ 九九重阳首都老艺术家大聚会是什么哪年时间举行的

i10月25日九九重阳节,老艺术家大集会。2020年。

Ⅸ 有关春 夏 秋 冬 春节 元旦 中秋 重阳 清明 端午 元宵的诗句

有关春、夏、秋、冬、春节、元旦、中秋、重阳、清明、端午、元宵的诗句

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绝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望江南》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夏: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杨万里《小池》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 高骈《山亭夏日》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 范成大《喜晴》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 杜甫《夏夜叹》

秋: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冬: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黄昏门外六花飞,困倚胡床醉不知。——宋·楼钥《谢林景思和韵》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春节:

玉兔将临门,祝福处处存。爆竹天天笑,喜事朝朝闻。——《新年好》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

元旦: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守岁》

中秋:此夜十分满,中秋万古情。——《中秋月下有感戏效乐天》

重阳:自得休心法,悠然不赋诗。忽逢重九日,无奈菊花枝。——《九日示大圆洪智》 宋·陈与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

端午:角黍菖蒲酒,年年旧俗谙。采衣君自乐,白发我何堪。静味瑶华句,闲思玉柄谭。报之长命缕,祝庆在图南。——《和李秀才端午日风寄》

元宵: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Ⅹ 龙潭公园的公园活动

龙潭公园从1986年3月正式开放以来,举办了多次大型游园活动。一年一度的龙潭春节庙会;1988年举办的国际龙舟大赛;还有“九九重阳节”游园会等。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