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文物刻字
⑴ 对于在文物上刻字的行为,到底该如何处罚
刻字这种看似只和一个人的道德有关,但是现在法律已经把刻字列入到“毁坏文物罪”当中了。如果对于文物的损害较小,会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罚款警告;如果损坏程度十分严重,那么就属于违反了“文物保护罪”,这个时候就不仅仅只是罚款这么简单了,严重的还会被拘留甚至还有可能会违反刑法,最高可以处罚到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殊不知这种行为不仅不会得到人们的祝福,还会得到人们的“咒骂”,这就是典型的“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大家都是抱着“观赏”的心态去旅游的,如果每个人都这么不注重自己的素质,那么景区也就不再有往日的“美好”,人们也就再也没有办法欣赏到那么美丽的景色了。
⑵ 如何杜绝在文物建筑上刻字的行为都是孙悟空惹的祸啊~@.@#
专门建立一个地方```
可以模仿本地建筑的墙壁(这个为一劳永逸)```
供游客签名`以留作纪念```
其次`就是严厉打击```
投入设备或者人力监察(这个耗财`不推荐)```
⑶ 在文物上乱刻字画触犯了哪条法律
如果随便画一下,能擦的掉就不犯罪。如果刻了字,弄不掉了就构成故意毁坏文物罪,判刑的
⑷ 有人在旅游时很喜欢在名胜古迹上刻字,破坏了文物,请你设计一则广告语,让大家
刻在你手,历史在哭.
小手听话,美丽同行.
⑸ 中国人在文物上面刻字,观众对此有什么看法
评论:文物上刻字,该当何罪?
“丁锦昊”成了近日的网络热词,这位名叫丁锦昊的南京初中生,因为将“到此一游”写到了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成为了旅游陋习的反面教材,网友们甚至采取了人肉搜索等极端手法,对其进行强烈谴责。一直以来,“×××到此一游”是少数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签名”,难以杜绝。随着社会对旅游文明的呼声越来越高,对这种行为的谴责也越来越强烈。但实际上道德的谴责无法构成更有效的作用,业界人士呼吁,是时候该反思“如何做一名合格旅游者”的问题了。然而事实上,刚出台不久的《旅游法》对旅游者行为规范作出了相应要求,但如何提高法律的操作性,如何运用法律手段遏制此类现象的发生,将是下一步面临的挑战。
“到此一游”惹空前关注
最近,南京一中学生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刻下“丁锦昊到此一游”的事件经曝光后引发网友热议,不少网友大呼,到处乱刻“到此一游”的“中国式陋习”,破坏了埃及文明古国的千年文物,也让国人蒙羞。随后,还有一些网友对此不依不饶,继续穷追猛打,对丁锦昊的个人信息进行人肉搜索,并将搜索信息公开发布。在景区的公共物品上,甚至文物上胡乱涂鸦、乱写乱画的现象在国内并不鲜见,自该事件被曝光后,网上继续曝出敦煌壁画上“香港文汇报高级记者宋寅到此参观考察”的涂鸦,故宫博物院一口缸上“梁齐齐到此一游”的刻印等。
“这种行为似乎在国内已经司空见惯了,可现在却丢脸丢出国门了。”导游李明丽(化名)表示,在自己十多年的带团经历中,也曾见过游客在景区的石头或其他物品上涂鸦,但并非每次都来得及提醒。她解释道,团友众多,导游一个人的确很难顾得过来,因此会在事前对游客进行说明,并且发放《游客手册》,上面写明了当地的习俗和禁忌。“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手册里一般都有提及,但是像不要破坏公物这种常识,不用提醒游客也应该知道。”
然而这次事件并未像过去那样逃过了公众的强烈关注和谴责。业界人士分析,一方面是由于类似的事情发生在境外,而且发生在古老的文明古国埃及,并且埃及也是个消费较高的旅游目的地,诸多因素的叠加就让整个事件具有轰动效应。同时有外媒就此事引发空前关注发表评论,新加坡《联合早报》刊发文章称:对于不文明行为,适当的舆论关注是有必要的,但要切忌穷追猛打,矫枉过正,对于一个未成年孩子所犯的错误用人肉搜索和恶意入侵学校网站的“批评”方式未免太过了。
中国游客“袋鼓内空”形象遭诟病
有钱不代表素质高,这是李明丽多年来带团的一大感触。在她看来,口袋鼓鼓的游客,也有可能胸中无物,素质不高。近年来游客和导游之间所发生的诸多矛盾,并不是只有导游单方面的过失,游客自身的行为也应该引起反思。
南方日报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中国游客在境外的形象常被戏称为“金主”,然而荷包鼓鼓的金主们并非想象中的讨人喜欢。2012年3月,研究机构Mandala
Research发布的调查表明,美国游客和中国游客是世界上最糟糕的游客;2008年1月,全球最大的在线旅游公司Expedia的年度调查显示,中国游客继续位列最差劲游客排名第二位;2007年,Expedia对1.5万名欧洲旅馆老板的调查显示,印度人和中国人被认为是最差劲的游客。
“是时候就‘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旅游者’做一次认真的反思了。”广东决策研究院旅游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劳毅波表示,尽管旅游已经渐渐成为更多人能消费得起的产品,游客自身的素质也应该逐步步入一个质的飞跃。作为旅游者,秉持“尊重”,才能让自己保持一定清醒和理智的心态对待眼前的美景,不是占为己有,亦不是将自己不当的行为强施于它,学会尊重别人同样也是一种文明的进步。
《旅游法》未明确对违规旅游者的处罚细则
对于旅游者素质,《旅游法》做出了怎样的要求?记者发现,《旅游法》第二章第十三条提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尽管有业界人士认为,这已经明确了旅游者的行为准则,但实际上,对于违反该条款的旅游者应该受到怎样处罚的内容尚未提及。知名专家、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表示,要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不仅要明确旅游者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也要就不遵守该条款的旅游者进行针对性的处罚,并且出台相应的处罚细则,予以实施。
文物破坏行为的处罚细则应细化
刘思敏表示,在文物上胡乱涂鸦实际上已经触犯了法律法规,但不少游客这一点的认识并不足。再者,由于对什么样的文物上涂鸦,应该定怎样的罪,这一点法律上尚无详细规定。正因为如此,有的游客才会肆意大胆地在文物古迹上乱写乱画,炫耀自己“到此一游”。
在刘思敏看来,对于文物的破坏行为,应该按等级进行明确划分。文物本身就分等级,比如文物有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和地方保护文物之分,对不同等级文物,进行不同程度破坏,应该予以相对应的惩罚。
至于如何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刘思敏表示,有效利用法律手段,才能从根本上保护被游人胡乱涂鸦的古文物。他直言,根据文化价值的大小,破坏程度来进行量罪,这可以通过明确司法解释,进一步细化法律条文和实施细则来实现,而只有当相对应的处罚措施得到进一步细化,才能有效弥补目前文物保护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过于粗泛的局限性。
他提到,尽管近期出台的《旅游法》也对游客的行为准则作出了要求,但对于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并未明确相关的处罚细则,因而操作性有所欠缺。尽管在境外,国内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不适用,但游客也要入乡问俗,入乡随俗。更何况破坏文物是世界公认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只不过各国相关的法律细则有所不同,量罪不同,处罚程度不同而已。
让“到此一游”有合理抒发的渠道
“受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到此一游’曾经是从前的文人墨客在游览名山大川时留下的墨迹,而今也成为中国游客表达到过某处情感抒发的一种纪念和表达。”劳毅波分析道。所以在他看来,在谴责这些不道德不文明行为的同时,更有必要对游客进行引导,让他们通过正确合法的渠道来表达“到此一游”的心情。比如,搭建“留言墙”,并将其放在显眼的位置,让游客可以在上面留言、签名或是书写到此一游的心情等等。现在在国内一些知名旅游地的客栈中常常见到,但是在大型景区中尚未普及。劳毅波说,这样的做法在日本、澳洲等国家已经渐渐流行,景区内设有“留言墙”、“写字版”等,让游客自己在上面抒发情感,还可以发挥创意。而且这个服务甚至可以采取收费的形式。总而言之,就是要在警示游客不要随处胡乱涂鸦的同时,也提供一个合适的渠道让游客可以抒发和表达。
⑹ 在文物上刻字触犯什么法
1.《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25条第3项的规定,对故意污损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损版毁公共雕塑、权尚不够刑事处分的行为,处以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 2.故意损毁文物罪,是指违反文物保护法规,明知是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而予以故意损毁的行为。 《刑法》第三百二十四条故意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故意损毁国家保护的名胜古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⑺ 发现游客在景区文物上刻字留言,你该如何劝阻
告诉他规定,然后跟他说保护文物是一种道德。
⑻ 在国外旅游时,在文物上刻字涉及的涉外礼仪知识
这有损国家形象
⑼ 在文物上刻字对大家有何危害
在文物上刻字损坏了文物,使得文物的完整性变差,也使得对文物的研究、欣赏带来不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