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不文明行为评论
Ⅰ 评论乱扔垃圾的不文明现象
我认为,乱扔垃圾不文明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几个:第一,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缺乏回相关意识;答第二,人们的个人习惯形成,贪方便;第三,垃圾桶等的公共设施不够完善;第四,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和相关部门的监管。
我认为,想要减少这些不文明现象发生,国家应该加大对提高国民素质教育建设力度的投入,在教育方面多渗透相关的思想灌输,提高国民意;国家相关机构应该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提高处罚力度;政府部门完善社会公共设施;剩下的,就只能看国民的自觉性了。
Ⅱ 简单描述中国小男孩游客的到此一说行为,再评论一下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近期,泰国媒体屡次曝出中国游客在泰国的不文明行为,比如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排队、飞机上闹事、如厕不文明等等,也一度引发泰国网民的声讨。游客的社会公德不文明行为是个人因素与其周围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主观方面说,不文明行为的出现源于个人文明出游的意识空白。此外,模仿和从众容易成为游客可靠的参照系统,让多数人对一些行为习以为常。一言以蔽之,个人素质是不文明行为发生的病灶。首先,个人认识上的提升是解决游客不文明行为难禁的新常态。有意识地遵循自然、社会法则,不肆意妄为,对景区的文物、草木发自内心地爱护。其次,不下手是应对不文明现象发生的有效之举。不盲从,不效仿,对有违社会公德的事坚决不做,不乱画、不乱丢,把个体的小行为内化为有规矩可依的自由状态。
Ⅲ 关于旅游不文明现象的时评
本该是审美的休闲游抄,却频现不文明丑闻。“审丑”是一种集体自省,惟有舆论形成对不文明者的压力,改变才会来得更快一些。
国庆长假多个景区,成了不得不直面国人公德缺陷的“审丑”之旅。升旗过后的天安门广场留下大量垃圾,游客不顾警示随意攀爬圆明园古墙遗址,贵州苗寨景区游客打群架,宁波高速路堵车乘客下车“扛”走旁边农田里的大冬瓜……
这些不文明出游的新闻,在整个长假期间频频见诸网络和各种媒体。看起来在《旅游法》首度实施的这个黄金周,不文明的现象并未明显减少。是游客的公德水准在逐年下降吗?当然不是。
由于自媒体发达,任何不文明的蛛丝马迹,都可能被微博“报道”,进而在传播过程中形成“放大”效应。我们要看到仍然丑恶的一面,但也不能漠视已然改善的另一面。比如天安门广场的垃圾,相比往年其实已经大幅减少,证明游客的素质是在逐年提升的。
当然,这并非是为那些还很泛滥的不文明行为寻找借口。“审丑”是一种集体自省,惟有舆论形成对不文明者的压力,改变才会来得更快一些。只是我们也要理性地看到,改变已经在发生,只是彻底转变可能比我们希望的来得缓慢。
Ⅳ 写一篇关于中国人出国旅游不文明行为和自己的看法为题的英语作文
写作思路:紧扣主题,有时读者会被作家的思想和想法所迷惑。在这种情况下,作家倾向于使用太多的细节,而且非常具体,这不是读者所需要的。尽量给读者提供真正需要的细节,为了避免混淆,不要涉及过多的细节。
正文:
As more and more Chinese go on overseas trips, reports about their bad manners flood in.
Chinese are embarrassed when foreigners ask them if all Chinese shout loudly, litter or spit everywhere.
The poor behavior or some Chinese has done great harm to our good reputation.
Chin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rner of the global village.
We have to understand and respect foreigncultures,so as to get along well when having overseas trips.
So before you start your next overseas trip,remember to learn about the culture.
And people there, which aims to improve China's image in foreigners'eyes.
Wherever you go you need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In this way, you'll win respect for yourself as well as our country.
译文: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出国旅游,有关他们不文明行为的报道如潮水般涌来。当外国人问中国人是否所有中国人都大声喊叫、乱扔垃圾或随地吐痰时,中国人会感到尴尬。
的一些中国人的不良行为对我们的声誉造成了很大的损害。中国已经成为地球村的一个重要角落。我们必须理解和尊重外国。文化,以便在海外旅行时能很好地相处。
所以在你开始下一次海外旅行之前,记住要了解那里的文化和人民,这是为了提高中国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形象。眼睛无论你去哪里,你都需要保护环境。这样,你就会为自己赢得尊重以及我们的国家。
Ⅳ 时评类作文不文明现象
怎样写好时评
写作指导
时评类文章革故鼎新,针砭时弊,激浊扬清,观点鲜明,嬉笑怒骂,语言辛辣,讲出了老百姓的心里话,所以深受读者喜爱。作为中学生,学写时评,不仅能开阔眼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思辨能力,还能积累素材,为今后写好议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学生如何学写时评呢?
首先要克服畏惧心理。对热点事件,只要把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那就是时评。看看,就这么容易!
动笔之前,要学会筛选新闻。一要“新鲜”。只有选取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评说,读者才愿意看。二要有“亮点”。即所选的新闻要有与众不同之处,或是重大事件,或是稀奇古怪的事,要能吸引人。三要选自己熟悉的、有话可说的。新闻包括时政、法律、经济、民生、教育等众多领域,自己熟悉哪类知识,一般就选哪类新闻,这样才有话可说,才能说到点子上。
时评写作,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提炼观点。一般有三种思路,一是赞扬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二是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三是建议式,即提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追根溯源,我国最早的“时评”,大致相当于现在报纸上的“短评”或“编后”,是言论中的轻骑兵。它抓住当天报上的一则新闻,题目具体,一事一议,开门见山,长则二百来字,短则几十字。“时评”大量且集中地出现,是在1904年6月12日由狄楚青创办于上海的《时报》上。这张近代有影响的全国性日报,独树一帜地配合新闻,专设“时评”栏,每日数篇,短小灵活,驰骋自如。
据复旦大学教授李良荣考证:从历史渊源上说,时评是把《史记》中每一篇传记后面的一段评论即“太史公曰”、《聊斋志异》中有些故事后面的一段评论即“异史氏曰”单独划出来,并加以改造,使之独立成篇。它十分清楚地显示出报纸文体对中国传统文学的扬弃过程。在《时报》之前,梁启超先后在日本横滨创办并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创时事短评栏目。《清议报》自第26期起,就创设了时评性的“国闻短评”专栏,一直维系到《新民丛报》,专门刊载针对当前时局或某些热点问题发表见解的短评、时评。
时评除了反映社会舆论和基本民意之外,时评中常常会夹杂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更好思路,它可以为政府听取民意、改进工作服务。时下,时评已成当下传媒上一种重要文体,它能包容不同观点的交锋、能承载百姓的声音、能让各种声音都有表达渠道。其红火和兴旺无疑是政治开明、社会和谐、媒体进步的表现。让我们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写出有价值的时评吧!
预习·导引
1、【主题探究】
(1)什么是时评?
提示:时评是指针对社会与时政发表评论的一种特殊的议论文(面对的是真实的情境,召唤的是真实的判断)。通常的说法,时评即时事评论,包括国际和国内。国际的姑且不论,国内的主要是关于时风的评论。所谓时风,既可以指一个时代的风气,也可以指一个时期、一时的风气。而风气,则指国风、党风、政风、官风、民风、行风、学风等等。
新华社总编辑何平给“新华时评”做的定位可资参考:“顾名思义定位在‘时’上。‘时’就是时事、时势、时世、时政、时局、时弊,时评就是围绕‘时’字作文章”。按照这个定位,我们理解“时评”就是“时事评论”“时势评论”“时世评论”“时政评论”“时局评论”“时弊评论”,如果简而言之,也可以叫做“时事评论”。
(2)时评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提示:时的主要特征是“评”,就是评事,就事说理,时评通常以时事为评论对象,针对着一件具体的事来评说。
(3)什么是“由头”?
提示:因为写时评要就事评事,所以时评需要把所评之“事”交代出来。这“事”是引发评论的缘由,所以称之为“由头”。
2、【技法点击】
(1)写时评的方法
一要学会就事论事。就是要求旗帜鲜明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或某现象的看法,或褒或贬,或弹或赞,实话实说。写时评,最需要的是集中精力对所评之昌”作出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评事可以有多种思,如评事的对错,评事的成因,反思此事的教训。评“事”以不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上,可以多点或多角度,但需记,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游离于“事”高谈阔论。
二要为自己的评判写出分析和理由。时评,不但要写出自己怎么看,还要写出自己这些看法的依据和理由。评事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才能评得文明,才能让人心悦诚服,才能收到辨是非、明事理的效果。能把看法说清楚,又能将看法的依据和道理写深写透,这样的时评才是好时评。评者,可以评,可以争,也可以谏、可以讽、可以怨,可以嬉笑怒骂,甚至可以作楚狂之歌。它时评不应该只是新闻的延展,它的主体态度可以更宽厚一些。
①叙事议论不蔓不枝。
举例新颖,最后一句分析回扣中心。确定一个中心句,并阐明确定中心句的依据。
②论点方面。要做到论点明确,一般有两种方式:a开门见山,开宗明义。b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只有做到论点明确,才能有的放矢。
③论据方面。不去关注身边最新的时事要闻,热点的科技动态等等,论据就不新颖,就做不到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时代性(时代精神)和历史性(有新因素的历史素材)相结合,点(详写事例)和面(略写事例)相结合,叙议相结合,论据就不能为论点服务。
④论证方面,论证时必须叙议结合,即结合事例进行分析。一般可以有以下几种分析方法: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条件分析法,意义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辩证分析法。做到叙议结合的论证才是有力的论证。
⑤语言方面。中学生议论语言处于一种“失语”状态,没有属于自己的真的语言。真的语言,应该能让人感觉到一个“鲜活”生命体存在。作为中学生这个特殊年龄阶段的群体,要有一种青春的气势,褒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
⑥行文要规范。行文的规范指的是一篇文章大体上应该是第一部分是引证,也就是提出问题的部分,最好在引证部分把观点亮出来,不要再等到结尾再提。本论部分里面,应该把握几点。第一,用正面的事例来支撑观点。第二用反面的事例,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第三除了正反事例以外,要联系现在生活的实际。第四是深。我们用正例、反例,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况下,要注意时评是说理文,我们要说清楚为什么,这是深层的要求,拿正例、反例和生活实际不断和中心论点挂连起来。
(2)基本思路:
第一步:引述材料,摆出现象。
第二步: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
第三步:分析论证观点。提醒:要联系实际,紧紧围绕论点,运用各种论证方法
第四步:总结全文,提出倡议。
(3)例证分析
现象:近年来月饼的味儿有些变了。(重点字词“味儿”“变”)
参考:中心论点是标题——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重点分析“味儿变了”:
文章结尾:回应文章开头,并根据前面的现象和论证提出两个务必:(1)勤俭节约;(2)艰苦奋斗号召。
(4)几点要求
①写作时评首先要明白的是:既要充满激情,又要富于理性。写时评没有激情,温吞水是不行的。充满激情,就是时评的写作要如同天然气和石油的井喷一样,而不能是温良恭俭让,或是吞吞吐吐、半推半就的,更不能是像挤牙膏、挤胶水一样地硬从软管里挤出来的。那样是写不出更写不好时评的。大凡我们写文章,尤其是写作时评一类的文章,总是因为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了不吐不快的人、事、物、矛盾、问题、现象等等东西。
激情之外,还需有理性,需要理智的分析,理性的判断,理论的阐释,这是非常必要的。时评说到底还是讲道理的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否则,仅仅会抒情而不会讲道理,难免要沦为滥情,或竟变成骂街似的谩骂文章。在这里,分析说理是时评的灵魂所在。如果说“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司法上的一条准则的话,那么,时评的写作也可以说需要“以事实为依据,以道理为准绳”。
②时效性。时效是对整个新闻传播来说的。从新闻评论的传播来看,时评的时效性要求应该更高、更严一些,毋宁说常常是到了苛求的程度。新华社的许多“新华时评”也大都是随新闻事件或新闻报道而随时播发的,有的甚至还会早于新闻报道播发,以抢占舆论引导的制高点。总之,就是要求能及时、随时、即时发表评论。
③针对性。就是所论何来?是冲着什么来的?是否有的放矢的问题。新华社对“新华时评”的要求是“缘事而发”“抓住新闻事件,紧扣时代脉搏”“针对性强”。人民日报对“人民时评”的追求是“紧密关注事实”“让评论与新闻如影随形”,都是说的时评要见事见物,不能无的放矢、无病呻吟,放空枪、打乱炮。
课堂·内外
导练话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一篇时评。
全球共同应对金融风暴
美国华尔街爆发的金融危机如同海啸一般,迅速波及五湖四海。不管是同属发达国家的英国、日本、还是经济欠发达国家的非洲,都感受到了金融海啸的震撼,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美国金融危机的绝缘体。
继美国之后,英国成为了此次金融危机的第一个直接受害者。2008年第一季度,英国人均支出大于收入,人均每月要从储蓄中拿出41英镑来弥补不足。消费者面对涨价压力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程度。在非洲,普通股民不得不压缩资本市场投资,将资金兑现以备日常之需,如物价暴涨的大米、面粉、鸡蛋等物品。和美国经济联系紧密的印度也难逃池鱼之殃。印度有些地方的警方甚至已经开始监视湖泊、运河等地,以免投资失利者自杀。日本东京股市225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在10月8日下午跌至9502.48点,与去年同期相比,几乎缩水一半。中心正在迁移至欧洲大陆的华尔街“金融飓风”持续升级,冰岛成为受到本轮危机冲击最严重的国家。冰岛银行的债务已攀升至该国经济的约12倍,市场担心信贷危机会严重冲击该国银行,导致冰岛出现“全国性破产”
为了应对这一横扫全球的金融风暴,各国央行联行降息,全球救市。七国集团财政部会议于10月10日在美国首者华盛顿召开,七国财长们签署了一项计划,承诺用“一切可用手段”对抗当前的金融危机。20国集团财政部长和央行长特别会议11日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强调,20国集团将团结一致,深化合作,采取一切可行的打措施共同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欧盟各国一直为应对金融危机而不懈努力,欧元区15国领导人12日在法国巴黎召开首脑会议,就欧元区国家救市举措达成统一的建议框架。10月24日至25日将在北京举行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此次会议将探讨亚欧国家如何加强合作、共度危机。
要求:(1)题目自拟;(2)立意自选;(3)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找到云中的太阳
写好此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范围。应该说,这不成问题,很好理解。
其次,要选好角度,即选择你认识深刻而材料储备又丰富的小角度入笔。角度小才能开掘深。从大的方面看,人类社会共同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经济,维护世界和平,保护人类生活空间更义务,这需要国家与国家的合作;每个国家承担着既要繁荣本国经济,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继承自己国家古代文化传统而又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文化水准,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等责任,这也需要各级政府、机构部门的合作。具体到每个人,一般说来,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人们真诚地合作,单靠一个人去完成是比较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尤其在当今这个社会,人与人有着密切的关联,独自作战是不现实的。
再次,要进行发散思维,打开思路,提炼出尽可能多的观点或中心。
巧立标题
—— 一语天然万古新
题目1:合作才能双赢
题目2: 共撑一片天
题目3:我眼里的合作
佳作呈现
——抛砖引金章玉句
我眼里的合作
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置之度外。要渡过危机,只有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团结合作。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置若罔闻,受害的不仅仅只是自己。因此,各国经济的发展,只有合作,才是唯一出路,才能达到双赢。
希拉里在美国亚洲协会的演讲中积极评价中国的发展,表明它对美国的重要影响:“美国和中国可以从彼此的成功中受益,并对彼此的成功作出贡献”,“尽管我们存在分歧,美国将继续承诺与中国发展积极的关系,我们相信这样的关系对美国未来的和平、进步和繁荣不可或缺”。是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牵一发而动全身。当金融危机来袭,只有在全球联手、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情况下,才能将损失减少到最小。合作不再只是一种商业运营方式,而逐渐变为一种精神,成了推动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巨大动力。
合作无处不在。便是在自然界中,人们也不难发现合作的身影。在的蚂蚁家族中,有着复杂却又严格的分工。工蚁负责探路和寻找食物,兵蚁肩负蚁巢的安全保障,蚁后则生育后代,还有的哺养后代。每一个成员既不多做也不少做,缺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蚂蚁家族正是凭借每一个成员的合作精神,才生存下来。
世界著名飞机协和客机的生产正是通过合作分工完成的。它的每一个部件,大到机翼,小到起落架上的一颗螺丝,都是由不同国家的专业部门分别制造的。最后再将不同的部件组装,一架协和机才算上了天。合作真的融入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合作源于信任。现今诸多的国际组织与团体,其实都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而这样的合作正是建立在各国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合作是需要不同的个体共同完成的,而且是需要默契的。如果个体间缺乏充分的信任,就不会有默契,合作也就不可能成功。譬如世界贸易组织中关于定期汇报签约国财政状况的规则,倘若签约一方为了保留实力而虚报少报相关数据,那么,这种不信任的行为必然会导致合作的失败。因此,不难看出,缺少诚意和信任的合作毫无存在的价值。
合作就是力量。如果仅让你用一支筷子吃饭,它几乎连块肉都夹不起来,而用一双筷子,结果就会截然相反。可见,只有合作才能发挥个体不具有的力量,才能拥有大于个体的力量。正如当年吴蜀联军打败曹军的战役,大多是以少胜多。而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只有合作才具有无穷的力量。
合作的确是一种精神,它源于信任,且无处不在,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这个时代呼唤许多精神,而合作精神将永远是推动时代前进的不竭动力。
点评:这篇时评先分论(合作无处不在——合作源于信任——合作就是力量)后总论(最后一段),结构清晰,中心明确。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轨迹中,悟出合作精神对当代社会的特殊意义(第二、五段)。当然,本文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合作无处不在”这一段中的例子宜取材于人类社会。但总的来说,本文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素材卡片
——胸有峰峦云出岫
1、团结---在人需要的时候,它能帮助人民克服各种混乱。------高尔基
2、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雷锋
3、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毛泽东
4、蚊子如果一齐冲锋,大象也会被征服。——萨迪
5、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没有谁能孤军奋战一生,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自立自强,也要学会和他人合作发展,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站得更稳走得更远。
6、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有一种“龟兔双赢理论”。龟兔赛了多次,互有输赢。后来,龟兔合作,兔子把乌龟驮在背上跑到河边,然后乌龟又把兔子驮在背上游过河去。这就是“双赢”,竞争对手也可以是合作伙伴。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想成就一番大事,必须靠大家的共同努力。纵观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成功的人士不都是善于合作的典范吗?
7、一天,上帝带一个传教士来到地狱,看到这儿的人围着一个盛满粥的大锅坐着,每人都有一把勺柄太长的勺子,谁都无法将食物送到自己的嘴里,只能挨饿。上帝和传教士又来到天堂,这里的人也是围着一口大锅,手里也拿着一把长柄勺子,看上去他们很快乐,上帝见传教士对此迷惑不解,便解释说:“这里的人都学会了喂对方。”
Ⅵ 求高二的600字对身边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进行分析评论
可以就身边的行为进行论述:乱丢垃圾、抽烟、翻越栅栏,不排队加塞、给同学起专外号,在属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没有同情心、早恋等……随便抽取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段论就可以解决了,另外高二的学生有两个表现不怎么好,一个是逆反心理来劲、还有一个是早恋,把其中任何一个分析透彻了都可以。
Ⅶ 举出十种不文明行为并予以评论.
一,随处丢垃圾、随地吐痰、吐口香糖 怎一个“随”字了得,丢者倒是随心所欲了,可方便了自己却恶心了别人。毫无疑问,随处丢垃圾、随意吐痰、吐口香糖无疑是我们在出行和旅游过程中最常见的不文明行为。媒体曾多次曝光该类恶习,例如,2018年国庆长假期间,峨眉山生态猴区却时常发生不太和谐的一幕,猴群离开后,游客也走了,但留下的却是一地的果皮纸屑塑料瓶。
二,不遵守秩序,插队、加塞在景点排票,在车站候车,不排队、加塞让人深恶痛绝。轻者遭人白眼或言语褒贬,重者更有游客因插队大打出手。2016年7月,福建省武夷山景区门票口,女导游王某因制止一名陌生男游客插队被打。
三,景区内随意攀爬、刻字留念
说起景区内随意攀爬、刻字留念,我们身边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到此一游”成了中国游客负面形象的“黑色”标签。2018年8月,4名游客踩踏甘肃省张掖市七彩丹霞景区彩色山体,并在网上发布相关视频,引发社会关注。
四,随意践踏草坪、折损花木
大幅度翻折花枝拍照、爬上树干摆造型、用力摇动树枝干数游客……采摘、破坏花木的不文明行为,让许多树木“很受伤”。例如,每年樱花节,诸如武汉大学校园就会饱受游客们游园之苦,樱花被各种折损,“樱花节”成“樱花劫”。
五,公共场所随便吸烟
吸烟有害健康,而被动吸二手烟的危害更是不容小觑,但是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却并不容易。在旅馆、餐厅、公园、广场、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经常看见游客“吞云吐雾”,实在缺乏公德。2018年1月,云南游客李某某前往马来西亚旅游,在搭乘亚航航班由吉隆坡飞往斗湖的途中,因在机舱内吸烟被马来西亚地方法院判处罚款约1万元。
六,宗教场所嬉戏玩笑
庙宇等宗教场所是具有神圣和庄严氛围的场所,在宗教场所参观时游客打闹、说笑的行为,不仅破坏了这种严肃的气氛,更是对信教群众的极大不尊重和冒犯。尊重他人的习俗和信仰,是起码的礼貌。
七、公共场所高声接打电话、扎堆吵闹
“在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这是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在学习的基本礼仪。然而,出行、旅游过程中心情激动的游客却将这抛到脑后,三五成群不仅嬉笑打闹,对旁人的侧目甚至视而不见。殊不知,公共场所旁若无人的高声打电话等“噪音”对的他人的侵犯,同样令人反感,也是无公德心的表现,既有损个人形象,又影响他人。
八,上厕所不冲洗、不讲卫生
“人有三急”,景区节假日经常出现厕所门口排长龙,最恐怖的是不冲厕所的恶习,实在令人忍无可忍。不冲洗厕所,“脑补”相关画面总让人作呕。但是,在旅游景区、车站、酒店等公共场所的公厕内,这种现象屡禁不止。“来也匆匆,去也冲冲”的提示语往往被置若罔闻。
九,拍照不分场合、旁若无人
不分场合拍照、强行拉外国人拍照影、在野生动物保护区不听劝阻下车拍照……一些游客在旅游途中随意拍照,毫不顾忌场合,也不考虑周围人的感受,甚至对“禁止拍照”的标识也视若不见。例如,2015年五一假期前夕,在吴起县胜利山景区内,游客李某攀爬红军雕塑照相,被其他游客拍照记录后在网上传出,引起公众广泛谴责,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
十,公共场所袒胸赤膊、举止粗鲁
公共场所袒胸赤膊、说话脏字连篇、举止粗鲁专横、遇到纠纷或不顺心的事大发脾气……旅途中随心所欲、随性而为讲的是一个心情,但部分游客在出行时缺乏基本社交修养的行为还是令人不齿。
每一位游客都应是文明旅游的践行者,同时争当文明旅游的传播者和推动者,用实际行动影响身边的亲朋好友,帮助更多人提升文明素养,见到其他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不要犹豫,请加以制止。文明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需要全社会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出门旅行的日子里,愿你我都把文明记在心间,大家一起把文明变成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