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人对游客
⑴ 提问:藏族人为什么对游客都这么热情
这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随着文化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浓缩了各种文化的饰品,场也越来越广阔。藏族饰品的小店遍布整个城,尤其在以八廓街为中心的地段,各种天然石头、动物骨头、金属制成的各种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图腾形状的饰物,是所有的藏族同胞以及外来游客们舍不得挪动脚步的美丽玩物。似乎,这些美丽的藏饰,天生就拥有这片土地赋予的神奇魔力。藏族的饰品五花八门,各种材质应有尽有。只要是颜色绚丽的,就拥有作为饰品的潜力。牦牛骨在人的观念中,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牦牛是美好的神圣的动物,牦牛骨也是一种独特的装饰品,原始自然、粗犷豪放,给佩戴者增添一种野性的魅力。有机宝石红珊瑚石与琥珀、珍珠被称为有机宝石,形状像棵树,生长在深海中。20年长一寸,年增加一公斤,质地坚实,美丽娇艳,更具养颜美容、活血明目之功效。用红珊瑚能雕琢成贵重珠宝的有深红、桃红、粉白等少量几个品种,其中又以深红为上品、价格也最为昂贵,是尊贵不凡,高雅夺目,是吉祥、平安、护身的代表。藏族头饰在,不同的地区,服饰和穿着也不尽相同,其中,头饰的地域性尤其明显,是最具地方色彩的装饰品。过去,在以为中心的地区,女子们都佩戴一种叫“巴珠”的华贵头饰。这是一个“人”字形的饰物,将分岔的那一边朝前固定在头顶。“巴珠”上缀满了珊瑚、玛瑙、翡翠、珍珠等名贵的宝石。这些零碎的装点物,像藏族的其它服饰一样,名称繁多。要想全部记住,还得下一番功夫才行。现在,这种头饰很少有人戴,很多人了或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收藏品珍藏了起来。有些时候,可以在藏戏或者舞蹈、影视作品中欣赏到这种雍容华贵的艳美头饰。但在人潮如织的八廓街上,有缘人仍然可以得见这一类头饰的真容。未婚的女子,还习惯在头上编一根辫子。而在藏北,已婚女子习惯把头发编成许多细长的辫子,然后在前额串上珊瑚或者翡翠,在后脑勺编一根粗一些的发辫,上面缀满大大小小的银质圆饼。在冬天,她们还会在头饰上面戴帽子,其中,狐狸皮帽子是礼帽。在藏南,则又有异样的风俗,藏南农牧区的已婚妇女都要编两根辫子,从发辫的中段开始用一种藏语叫“扎休”的发饰,跟头发一起编成辫。扎休通常是三条一样粗细却不同颜色的彩线,每一条彩线由许多根同色的线组成,这样编成的彩辫往往要盘在头顶,给人一种美感。八廓街措纳巷,铜质的小盒子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一起,这种里面可以装各种祈福小物件的东西,这段时间得格外好,新年将至,长辈们都要来这里上一个外形精美的盒子回家,预备着给小孩子做礼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珊瑚、玛瑙、牦牛骨、藏银、藏铜都是藏饰的主要原料,就是这些平实的材料,粗糙的外表却有精致的内涵。细小的花纹、镂刻、镶嵌,都巧妙地形成了藏饰的设计风格。在以前,传统游牧生活中,藏族同胞们需要将全家几代人累计的财产转化为方便携带的珠宝首饰披挂在身上,只有这样,才能方便他们四处搬迁去寻找水草丰盛之地,安全又方便。所以藏饰在藏族同胞们的心目中,不仅仅是美的象征,也是财富的明证。从藏族同胞头上戴的巴珠、簪子、发卡、发辫上的银币、耳朵上的大环,到项间戴的项链、托架、嘎乌,再到腰上系的图纹腰带,悬挂的火镰盒子、藏刀、腰扣、鼻烟壶;以及手上戴的各类戒指、手镯等,都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耳环、项饰与胸饰耳环是藏族同胞们必不可少的饰物,以前多用金、银镶嵌宝石。男子所戴最常见的耳环称作“阿隆”,呈圆形,有金、银和铜质,镶嵌松耳石。牧区的耳环较大,农区人所戴相对小一些。男子通常只戴一只耳环。妇女戴双耳环,质地和形状比男士耳环丰富,有金、银、宝石、珍珠耳环等。有的精致、小巧,有的体大、厚重。阿里普兰一带有一种姑娘佩戴的耳环,形似红艳的花朵,戴时从耳廓垂挂到肩上。过去贵夫人和小姐带一种叫“埃果尔”的耳环,用金银镶嵌上等绿松石精制而成,呈长方形,体形较大,常同“巴珠”一起佩戴。贵族和有地位的男子过去多戴称为“索儿”的耳饰,形状圆而细长,用金丝和上等绿松石串缀。而前文所说的小盒子,藏语名字叫”嘎乌”,也是人们脖子上必不可少的饰物之一。此外,人们通常在脖颈上戴挂一串串由各种天然宝石串缀的珠串。在藏族人的装饰品中,有两大主要构成,一是金银器物,一是天然宝石,而藏族同胞对天然宝石有着特殊的偏好。当高原大地从“特提斯”古海崛起,留给这块辽阔大地的便是石头的世界,自古以来石头就同藏族和藏族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藏族人的饰物中离不开宝石,把各种珠宝饰品作为财富和美的象征,家境再贫,也要倾其所有设法或添置几颗珠宝,作为女儿们的装饰。藏族人最喜欢的天然珠宝有琥珀、猫眼石(以九眼珠最为名贵)、玛瑙、珍珠、珊瑚、绿松石等。有些妇女节日时穿戴的镶金嵌银、珠宝满身的盛装,不知是多少代人才积累起来的财富。藏族腰饰除了头饰和项饰,藏族服饰另一大特点是腰间的装饰:缀挂火镰、小刀、鼻烟壶、银元、奶桶钩、针线盒等装饰品。藏族的腰饰大部分来自生产劳动工具,这是由游牧文化的特性所决定。如:洛龙,最早是为了凭借挂在腰上的奶桶钩来减缓手臂提桶的负荷,协调力量,后来渐渐成为装饰品。针线盒最早是为了装针线。火镰最早是引火用具。还有小腰刀是食肉用具等等,都是从实用性到审美性的转变。而“邦典”也是藏族特色腰饰之一。
⑵ 藏族人为什么以等身长头的方式去朝圣,游客纷纷效仿
对于磕长头和转经,这是游客最常见的藏民对宗教信仰的仪式举止,八廓街上寺院外和布达拉宫西墙外的一排转经筒,往往是藏人和游客的身影混在一起。多少个世纪以来,始终伴随着神奇的六字真言,在虔诚的藏人散发着酥油馨香的手指拨动下,不知疲倦地旋转飞舞着,传递着他们与心中的佛之间的奇妙沟通。
⑶ 去藏民家做客,热情的主人拿最好的食物招待游客,为何游客却大多都不敢下口
食物不合胃口,每个人的口味都是不一样的。
还有就是味道比较独特的食物,例如动物的血做成了血肠。这个食物是很有营养的,但是因为有独特的味道我们是接受不了的。还有猪肉一类的食物煮的不太熟,对于牙口不好的人来说是很不适合的。或者是油脂过于多的食物,就像煮的汤上面飘着一层油脂,看起来就很腻。这个是很有营养的,对我们来说是太腻了。胃里面的食物都是清淡的,突然这么腻也是致命的,尤其还是高原地区。
⑷ 为什么游客去西藏,藏族同胞要给游客围一条白色的丝巾叫“哈达”。哈达代表的是什么意思
献“哈达”来是藏族人民最源普遍的一种礼节。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据说,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到离别时,还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示我人虽离去,但我的心还留在这里。“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用丝绸为料的。
古代西藏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带回西藏的,当时帛上有万里长城图案和“吉祥如意”字样。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⑸ 藏游人怎么样
近来想去西藏。所以在网站搜索了呢个网站。这是一个介绍自助游去西藏的网站。里面很多有用的资料。例如是饮食的住宿的。可以结识驴友。对我很有帮助
⑹ 藏族同胞对待汉族旅游者态度友善吗
你对他低调和善一点,他会更加如此。我现在西藏江孜工作,一起加起来在那一共快十个月了,还在西藏民族学院待了四年。
⑺ 藏族人招待贵宾客的顶级美食,为何游客却说“难以下咽”
西藏这个神奇的国度,确实存在很多让我们流连忘返的景色和食物,或许很多人会好奇是什么美食让游客“难以下咽”?那就是西藏最珍贵的牦牛血。或许你会觉得牦牛血不就是牛血?怎么会咽不下去?因为这是完全没有后期加工或者包装的牛血,就是一锅的牛血。
天然没有加工的牦牛血,确实能接受的人真心不多。
⑻ 在西藏旅游,为什么要禁止游客偷看天葬仪式
因为天葬是藏族人的信仰,是藏族的葬礼。对藏族人来说,天葬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所以,要禁止游客偷看天葬仪式。
在进行天葬之前,藏族人会停止家里所有的活动,来好好的准备天葬。并且同村的人也会一起帮忙准备。而游客们偷看都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去,这样一点也不尊重举行天葬的藏族人。
对天葬实在好奇的人,可以去查一下相关资料,做一下了解就可以了。天葬在五松时期就存在了,是一个历史优秀的习俗。藏族的人们认为,把尸体给那些小动物吃,这样可以保护其它的小动物,这是一件善事。
而且,藏族人认为,尸体只是皮囊,用来布施,可以让灵魂上天堂。其实,天葬看似残忍,实则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天葬节约很多土地。
所以,去西藏旅游,不要去偷看天葬仪式,尊重西藏人的信仰,也尊重死者,更是守法!要不,偷看天葬可是会被抓的哦。
⑼ 川藏线“哭了”,为什么藏民们对自驾游客发出请求不要再来了
由于川藏线的游客越来越多,道路出现了堵塞的情况,同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甚至动物栖息地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此有些藏民发出了不要再来的请求。
我们都知道西藏地区也有很多珍惜的野生动植物,这些垃圾的存在也非常不利于当地的动物保护工作,尤其是一些塑料袋等难以降解的垃圾会对动物造成很大的伤害。在此也呼吁大家选择自驾游的话尽量先自备垃圾袋等遇到垃圾桶再进行丢弃。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垃圾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对于藏民来说,西藏就是他们的家,是祖祖辈辈,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地方。因此突然发生的环境破坏问题,自然会觉得非常痛心疾首,所以会发出不愿游客来的叹息。相信随着大家环保意识的提高,这个矛盾也会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