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旅游客源市场
❶ 想知道上海的旅游发展的如何
一、上海国际旅游业的现状
上海国际旅游业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1993年上海共接待入境旅游者124.84万人,其中外国人85.28万人,比上年增长9.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与外国人来沪旅游人数变化相反,来沪台胞93年仅为21.5万人,比上年下降25%,按来沪旅游人数多少排列,前四位国家依次是日本39.97万人,增7.3%,美国8.44万人,增9.7%,韩国4.39万人,增48.5%,法国4.22万人,增27.9%。1993年上海旅游外汇收入45.41亿元外汇人民币(合7.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7%。其中涉外饭店宿费14.28亿元,比上年增6.43亿元。民航客运外汇收入10.54亿元,增加6.40亿元,但是旅游商品销售的外汇收入比上年减少32.2%,旅游商品销售的外汇收入在旅游创汇中的比重也由上年的27.6%下降为16%。去年上海涉外宾馆客房全年平均出租率达到77.8%,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到1993年底为止,上海共有涉外饭店101家,客房2.6万余间,其中星级饭店89家,(5星级7家,4星级9家,3星级34家,2星级29家,1星级10家)。上海现有一类旅行社13家,二类旅行社13家,有通晓24种语言并经考试合格的导游人员1480名。旅游涉外定点商店41家,旅游涉外定点餐馆95家,旅游涉外娱乐场所352处(涉外饭店中310处、涉外餐厅中35处、社会涉外娱乐场所7处)。上海已成为我国主要的旅游城市。
二、上海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1.上海历年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数和旅游创汇数
从1979年到1988年,从1989年到1991年这两段时间内,上海每年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数和旅游创汇数都呈线性增长。1989年上海旅游业跌入低谷,但只经过两年,这两项重要指标均已超过1988年水平,恢复期比当时预料的要短。说明上海对各国旅游者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近年来,上海旅游创汇的增长率远远高于入境旅游者人数的增长率。从1990年到1993年,上海每年旅游创汇增长率都超过30%,特别是1992年达到103.8%,1993年达到43.7%,这样的增长率在全国是少见的。另外1989年上海入境旅游者人数下降28.4%,而旅游创汇仅下降21.5%。这说明上海旅游业结构比较合理,管理水平较高,经济效益较好。
1993年上海接待入境旅游者比上年下跌0.4%,这是一个需要十分重视的信号,它提醒我们,上海必须加倍重视旅游市场促销,否则有可能进入入境旅游者人数的徘徊期,影响上海国际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2.上海历年客房数与客房出租率
上海1993年接待境外旅游者比1979年增长5.8倍,而涉外饭店客房数增长5.7倍,1979年每间客房平均接待47.1名入境旅游者,1993年每间客房平均接待48.0名入境旅游者,这说明近年来上海饭店业的发展与上海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是基本协调的。
上海客房平均出租率从1989年的最低点52.9%逐年上升,1993年达到77.8%,表明上海的饭店业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与香港饭店业相比,1993年上海每间客房平均接待入境旅游者48人,而香港为208.3人,上海年均客房出租率为77.8%,而香港为82%,表明上海饭店业的潜力还很大。
3.上海各主要客源国(地区)历年来沪人数
日本是上海最主要的客源市场,日本客人几乎要占来沪外国旅游者的一半左右。但是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日本全年出国旅游人数已超过1000万人次,来上海的日本人仅占日本出游人数的3%左右,这说明日本市场潜力还很大。
美国客人历来占来沪外国旅游者人数的第二位。美国来华旅游者大多居中上层收入者,消费水平高。美国是世界旅游市场的最大客源发生地,近年来每年出国旅游人数都超过4000万。随着中国恢香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和中美经济合作的加强以及美国经济的逐渐复苏,美国来华人数还应有所增长。从长远观点看,美国和日本应同是上海大力开发的一级客源市场。
法、德、英等西欧市场近年恢复较快,1993年已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西欧市场将日趋成熟稳定。但由于西欧与上海交通相对不便,再加上西方经济仍处于不景气状态,西欧来沪旅游人数的增长速度将会放慢。
随着韩国、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中国周边国家与中国关系的改善与这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周边的一些东南亚国家已成为上海新兴的客源市场。这是一个与中国有着血缘和悠久文化渊源的特殊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值得大力开发的客源市场。这个市场如果开发成功,将有可能成为上海第二个“港澳台”市场。
港澳台市场是上海除了日本以外的最大客源市场,也是近年来稳步发展的传统市场。虽然93年台湾来沪人数有所减少,但客源结构变得更加合理,这已是一个市场逐渐成熟的表现。尽管“千岛湖”事件暂时会影响台胞来沪旅游,但港澳台市场必将仍然稳步向前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已基本具备了大量接待各国旅游者的能力,上海国际旅游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三、困扰上海国际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几大因素
上海的国际旅游业虽然发展很快,但与国内外一些旅游发达城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以旅游创汇来讲,1992年上海旅游创汇8.8亿美元,而北京为10.6亿美元,广东为10.8亿美元。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来讲,上海不到1%,而美国的夏威夷达到60~70%。上海国际旅游业要持续高速发展就必须不断打通影响上海国际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困扰上海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旧的矛盾解决了就会出现新的矛盾。七十年代来,影响上海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旅馆奇缺,外国旅游者到了上海无处住宿。八十年代中后期,影响上海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大交通运力不足,外国旅游者进不来、出不去。九十年代初,因扰上海国际旅游业发展的4大因素是:
1.旅游景点建设滞后。
近几年来,许多省市都把旅游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把发展旅游业与发展当地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兴建了许多具有特色的旅游新景点,吸引了众多旅游者,发展了当地的旅游事业。如广东建了锦绣中华、世界之窗,江苏建了唐城、欧洲城,北京建了世界公园,但是上海却没有一个能与之相比的新景点。因此境外旅游者来上海仍然只能是游外滩、逛豫园、看杂技、观玉佛,几十年贯制。有的外国旅游者说:到中国不到上海就象没有到过中国,而到过上海再去上海就是“傻瓜”。旅游景点建设滞后使上海在竞争激烈的国际旅游市场中拿不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成为上海扩大招揽客源的主要障碍。旅游景点建设滞后也使境外旅游者在沪人均逗留天数由1980年的人均逗留3.96天,下降到1994年的2.97天。旅游景点建设滞后已成为当前影响上海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2.旅游商品陈旧单一。
上海是中国工业和商业最发达的城市,是中国的购物天堂。但是多年来上海却没有具有自己特色的、高质量的旅游商品。因此近年来上海旅游商品收入在旅游创汇中的比重逐年减少。旅游商品收入是旅游创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国内进行的对外贸易,直接效益高。一些旅游发达城市都把加强旅游商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作为发展国际旅游业的重要一环来抓,旅游商品收入在旅游创汇中的比重一般都比较高,象香港占到50~60%。旅游商品陈旧单一,已成为影响上海国际旅游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的主要矛盾。
3.交通的瓶颈作用仍然严重制约上海旅游业的发展。交通设施落后,运力不足仍然严重制约了上海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以民航为例,上海虹桥机场飞机起降约100架次/天,而香港启德机场为1454架次/天,东京成田机场为600架次/天。由于运力不足,境外旅游者无法大批进入上海。同样,国内航线中,上海到黄山,上海到桂林,旅游者也很难通达。供不应求的供需矛盾,再加上企业经营机制没有转换,短期行为和部门所有制更加剧了交通问题的恶化。
❷ 旅游市场细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旅游市场细分概念与作用研究
1、旅游市场细分概念。市场细分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市场营销学家温德尔·斯米斯(Wendell R.Smith)于20世纪中叶提出的一个市场营销学的新概念。在我国的旅游市场细分研究中,多数学者关于市场细分概念研究趋于一致。赵西萍(2003)等认为市场细分实际上是根据购买者的需要和欲望、购买态度、购买行为特征等不同因素划分市场的行为过程;王洪滨(2004)指出旅游者需求的差异性是市场细分的关键;张俐俐(2004)强调细分就是划分旅游者群的过程;苟自钧(2005)综合上面观点,指出市场细分的出发点是从区别消费者的不同需求,然后根据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差异性,把整体旅游市场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类似需求和欲望的消费者群体。
2、旅游市场细分作用。在旅游市场细分作用的研究中,多数学者对下三方面达成基本共识:市场细分有利于识别和发掘旅游市场,开发旅游新产品,开拓旅游新市场;有利于针对性地制定和调整旅游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有利于旅游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俞慧君(2005)提出小企业可利用市场细分来显示自己的实力地位;张俐俐(2005)提出市场细分有利于旅游企业制定灵活的竞争策略;张玉明、陈鸣(2005)提出市场细分有利于企业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技术和信息,在市场竞争中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苟自钧(2005)提出通过细分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旅游市场细分依据
旅游市场细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程,如何细分旅游市场即旅游市场细分的依据是什么成为目前此研究的重点所在。地理变量、人口统计变量、心理变量和行为特征变量是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划分的主要依据。同时,林振华(2005)提出在地域上,依照景区(点)与客源地的距离可划分近距离市场、周边市场、区域性市场和世界市场;丁宗胜(2006)提出以旅游购买动机为依据划分宏观旅游和微观旅游。
我国旅游市场一般划分为入境、国内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下面就这三大旅游市场进行详细的市场细分依据分析。
1、入境旅游市场细分依据。目前在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细分研究中,主要依据是地域细分、客源流向和旅游规模等。按照地域细分为周边国客源市场、欧洲客源市场、北美客源市场、南美客源市场、大洋洲客源市场、非洲客源市场和中东客源市场(康星华,2000)。依据规模大、类型特征明显、增长方式效益型,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北京划分为成都的首要旅游市场;依据入境旅游人数,划为港澳台和外国人为成都的入境旅游市场(杨剑,2005)。按客源流向,将客源市场细分为核心、基本和机会三个客源目标市场(郭英之,2000)。
2、国内旅游市场细分。(1)学生旅游市场:按年龄及其与年龄相互配合的学习阶段把学生旅游市场分为7-12岁的小学生市场,13-15岁的初中生市场,16-18岁的高中生市场和19-24的大学生旅游市场(赵幼芳,1996);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不同,需求偏好不同和购买行为的差异性,又可将整体学生市场细分为小学生市场(7岁以下),初中生市场(12-19岁),高(职)中生市场和大学生市场(任进、孟荣2005)。(2)高校教师市场:陈薇、吴凯(2005)针对高校教师的学术背景来细分旅游市场,提出开辟教师旅游专项产品。(3)老年人旅游市场:郑昌红、王颖(2002)提出国际老年人旅游市场主要以欧美和日本老年人为主,国内市场主要包括国内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和国内较为富裕的其他阶层的老年人,以及目前效益较好的企事业单位离退休职工和市郊富裕乡村中的老年人。(4)会展旅游市场:主要依据会展的性质来细分旅游市场,其中包括会议业、展览业和奖励旅游业旅游市场。(5)区域旅游市场细分:根据旅游者地理、收入、文化、行为、心理变量等因素可分化旅游市场,刘晓辉(2003)在划分贵州旅游市场时,提出可分为境外游客民族文化人文旅游,省外游客自然风光民族风情观光旅游,自然民族生态休闲旅游,省内游客郊野休闲度假旅游。从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为依据,绍筱叶、成开魁(2006)提出一级客源市场,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细分原则,并以河南省为例,提出国内旅游市场是以河南省为主的一级旅游市场,山东、河北为主的二级旅游市场。以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距离为依据,陆林(2006)划分井冈山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包括珠江三角洲和周边大中城市、长江三角洲、京津等地区为中程旅游市场;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客划分为港澳客源市场为主的核心旅游市场,中国台湾,东南亚,东北亚旅游市场为主的近程旅游市场;欧美为主的远程旅游市场。此外,针对某些专题旅游项目,一些学者也尝试进行旅游市场细分。其中,张晓艳(2006)根据目的地地域、旅行者特征对自驾游高端市场分别对自驾游进行市场细分,分别为专业人士、男性、女性和家庭旅游市场;高端市场可划分为赛车自驾旅游市场和房车市场。周刚、杜靖川(1999)以云南省为例,对红色旅游客源市场以地理、人口和购买行为标准进行了市场细分。
3、出境旅游市场细分。目前相关的文献资料中可查得,以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效益、生活质量、社会秩序等五个方面的46个有代表性的主要社会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为基础,用综合分法评出中国大陆居前10位出境旅游各省市的排名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辽宁、福建、黑龙江、山东。
(三)旅游市场细分方法
目前,多数学者采用三种细分方法。单一变数法,即根据影响旅游消费需求的某一种因素进行市场细分的方法;综合变数法,按影响旅游消费需求的两种以上的因素进行市场细分;系列变数法,按照影响旅游消费需求的各种因素进行系列划分。
美国的市场学家麦卡锡提出细分市场的一整套程序,这一程序包括七个步骤:选定产品市场范围;了解、列举分类顾客的基本需求;了解不同潜在用户的不同要求;抽调潜在顾客的共同要求;根据潜在顾客基本需求上的差异方面,划分不同的群体和子市场;进一步分析每一细分市场需求和购买行为特点,并分析其原因,以便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可以对这些细分出来的市场进行合并,并作进一步细分;估计每一细分市场的规模。
国内多数的学者对麦卡锡提出的七个步骤保持认同,同时提出细分市场的程序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做灵活的调整,不必拘泥于学者提出的旅游市场细分的步骤之中。
四、结论
旅游市场细分研究中,多数学者一致认为市场细分依据是研究的重点。依据地理变量、人口变量、心理变量和行为变量是细分市场的主要依据,地理变量中主要依据地理区域、气候变量和空间位置变量等因素;人口变量中主要依据年龄、职业、收入、家庭结构等因素;心理变量中主要依据生活方式、气质性格和社会阶层因素;行为变量中主要依据购买方式、购买频率购买时机等因素来进行旅游市场的细分。但在旅游企业的实际操作中,进行旅游市场细分的投入是巨大的,面对人们旅游需求越来越个性化,这就需要在市场细分作更深的研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营销策略,用以指导旅游企业细分市场,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Philip Kotler,John Bowen,James Makens著;谢彦君译.旅游市场营销(第二版)[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2、刘晓辉.贵州旅游市场差异化营销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3(2).
3、陆林,曾纪洁.井冈山旅游市场开发规划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1).
4、徐玉萍.江西国内旅游市场细分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7(4).
❸ 上海各种各样类型的旅游产品上海旅游业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以及发展中的问题
(一)行政区域一体化,形成了加快旅游业发展
的合力优势;(二)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形成了山水、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一体化的资
源整体优势;(三)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建设,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市、县网络化的核
心优势;(四旅游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业优势。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景
区景点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与系统开发、依法管理市场的力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旅游企业
经济效益不佳,整体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旅游购物、旅游文化娱乐等项目的收入一
直处于低水平,制约了旅游业对全市财政的贡献。为了更好地发挥整体优势,促进桂林旅
游的发展,特提出几条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统一全市对旅游业发展全局的认识
1.必须充分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以中共桂林市委《关于加快旅游业改革和发
展的决定》和《关于制定桂林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旅游立市、富市、强市”的观念,坚持观念创新、体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服
务创新,扎扎实实加快推动旅游产业的市场化、现代化和社会化进程。
2.树立发展桂林旅游业的全局意识,以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为准则,冲破既得利益、
部门利益、地区利益的束缚,全力推进我市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3.加深对旅游资源的认识,一是资源的国有、共有性质和整体性,确定了它必须统
一开发使用;二是旅游资源必须不断挖掘潜力,在创新中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使潜在的资
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资源优势。
(二)加强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工作,搞好景点建设
1.抓好《上海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实施,用行政手段树立起规划的权威性,使
其成为全市旅游发展的法规。
2.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指导各县做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严格按
规划搞好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保证旅游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优势互补,避免重复
和滥开发。
3.注重利用各种先进手段对景区景点进行开发包装,提高其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4.挖掘、保护、修复、开发文物古迹和文化艺术景观,特别要注重开发建设具有深
厚文化底蕴的文物古迹和现代文化艺术精品,增强景区景点的观赏性、知识性。趣味性。
以市区为核心,重点推出几条不同类型的旅游精品线路。
(三)用好西部大开发政策,扩大对外开放,多方筹集资金,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景
区景点的建设
旅游发展的资金筹措渠道,一靠国家投入,二靠引进国内外资金和旅游业自身进行扩
大再生产投入。上海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决主要靠国家、地方投入,而景区景点开发
建设和办旅游企业应该以引进国内外资金和旅游业自身进行扩大再生产投入为主。当前进
一步拓宽旅游融资渠道,一是要用好西部大开发政策。上海是全
国旅游重点城市和广西发展旅游的龙头,我们应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争取到更多的资
金或项目来加快城市、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县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二
是要进一步优化投资政策,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投资机制。积
极实施“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市场换项目、以存量换增量”的举措,加快资
本市场融资步伐。三是要充分发挥上海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融资作用,利用上市公司股票
发行的作用,融集更多资金。四是要积极争取有较好经济效益的旅游企业进一步创造条件
尽早上市发行股票;积极争取贷款对旅游业的投入;积极争取国家旅游局对特色景区景点
(的投入;积极支持本地大型企业参与旅游开发建设等。通过
多方努力,多方筹措到更多的旅游发展资金,全面提高上海旅游产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
(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有人认为,上海旅游产业的发展仍然缺乏面向新世纪的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和富于创新
精神的高级管理人才和设计者,这话有一定道理。为此,还必须:(1)创造更为宽松的
软环境,制定更为优惠的政策来吸引并留住高层次的管理人才。(2)加强旅游从业人员
的教育培训,组建培训网络及教育培训队伍,形成大培训格局,把培训发展成为产业,争
取桂林成为全国旅游教育培训基地之一,促进旅游教育培训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现代
化。(3)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解决旅游大县的人才问题。市里可有计划地选
出一些管理人员到县里挂职、任职,县里的同志也可到市旅游部门或企业挂职,通过交流
,帮助县里培养旅游管理干部;也可以派人到县里办班或县里派人到市里的旅行社、饭店
等进行培训或实习,帮助各县提高旅游经营管理素质和水平。(4)加大旅游宣传力度,
营造全民关心、支持旅游发展的舆论环境。同时,可开展争创微笑景区、微笑城市和争当
万名优秀市民等活动,以提高市民的旅游意识和整体素质,为上海发展旅游提供一个良好
的社会环境。
(五)深化改革,提高旅游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1.深化旅游行业的体制改革
一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大对国有旅游企业的改组、改制和改造力度,做
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要以产业化为目标,逐步培植大型旅游企
业集团,实行一体化管理,一条龙服务,提高规模经济水平。要优化旅游企业结构,切实
发挥旅行社的龙头作用。积极引导旅行社业向品牌化、集团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切实发
挥旅游业的龙头作用。二是逐步开放旅行江市场,打破行业垄断,允许和鼓励具备条件的
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所有制形式开办旅行社。从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来看,上海旅游产品已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上海要想招徕更多的客源,进而扩大
和推动吃、住、行、游、购、娱各项旅游消费,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开放旅行社市场
。通过组建中外合资旅行社,利用外商的资金、人才和客源组织渠道为桂林招徕、组织客
源服务。吸引区内外大集团公司加盟桂林旅行社业,以此带来商机和客源。允许和鼓励具
备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开办旅行社。
2.加强管理,规范市场
要按照市场规则,对各种所有制形式和经济成分的旅游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通
过市场竞争逐步形成适应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经营机制,建成一个开放、竞争、有序的
旅游企业市场体系。要依法规范旅游业。严格执行国家已发布的法律法规,尽快制定出《
上海旅游管理办法》。旅游行业管理要尽快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向宏
观管理,从管理旅游企业转向管理全市旅游市场,研究旅游发展战略、制定规划、完善政
策、搞好行业间的监督协调和服务上来,以适应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新要求。
3.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目前,我市虽然成立了相应的行
业管理协会,但有名无实。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必须赋予行业协会一定职权。可借鉴美
国、日本、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加强行业协会建设。采取协会与企业签订合同
的办法,规定和约束企业必须在协会的行业规则下经营,形成行业自律。
❹ 上海旅游业最发达的城市有哪些
一、上海国际旅游业的现状 上海国际旅游业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上海现有一类旅行社13家,二类旅行社13家,有通晓24种语言并经考试合格的导游人员1480名。旅游涉外定点商店41家,旅游涉外定点餐馆95家,旅游涉外娱乐场所352处(涉外饭店中310处、涉外餐厅中35处、社会涉外娱乐场所7处)。上海已成为我国主要的旅游城市。 二、上海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1.上海历年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数和旅游创汇数 从1979年到1988年,从1989年到1991年这两段时间内,上海每年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数和旅游创汇数都呈线性增长。1989年上海旅游业跌入低谷,但只经过两年,这两项重要指标均已超过1988年水平,恢复期比当时预料的要短。说明上海对各国旅游者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近年来,上海旅游创汇的增长率远远高于入境旅游者人数的增长率。 2.上海历年客房数与客房出租率 上海客房平均出租率从1989年的最低点52.9%逐年上升,1993年达到77.8%,表明上海的饭店业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与香港饭店业相比,1993年上海每间客房平均接待入境旅游者48人,而香港为208.3人,上海年均客房出租率为77.8%,而香港为82%,表明上海饭店业的潜力还很大。 3.上海各主要客源国(地区)历年来沪人数 ,日本客人几乎要占来沪外国旅游者的一半左右。但是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日本全年出国旅游人数已超过1000万人次,来上海的日本人仅占日本出游人数的3%左右,这说明日本市场潜力还很大。 美国客人历来占来沪外国旅游者人数的第二位。美国来华旅游者大多居中上层收入者,消费水平高。美国是世界旅游市场的最大客源发生地,近年来每年出国旅游人数都超过4000万。随着中国恢香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和中美经济合作的加强以及美国经济的逐渐复苏,美国来华人数还应有所增长。 随着韩国、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中国周边国家与中国关系的改善与这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周边的一些东南亚国家已成为上海新兴的客源市场。这是一个与中国有着血缘和悠久文化渊源的特殊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值得大力开发的客源市场。这个市场如果开发成功,将有可能成为上海第二个“港澳台”市场。 港澳台市场是上海除了日本以外的最大客源市场,也是近年来稳步发展的传统市场。 三、困扰上海国际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几大因素 上海的国际旅游业虽然发展很快,但与国内外一些旅游发达城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以旅游创汇来讲,上海国际旅游业要持续高速发展就必须不断打通影响上海国际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困扰上海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旧的矛盾解决了就会出现新的矛盾。因扰上海国际旅游业发展的4大因素是: 1.旅游景点建设滞后。 近几年来,许多省市都把旅游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把发展旅游业与发展当地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兴建了许多具有特色的旅游新景点,吸引了众多旅游者,发展了当地的旅游事业。如广东建了锦绣中华、世界之窗,江苏建了唐城、欧洲城,北京建了世界公园,但是上海却没有一个能与之相比的新景点。因此境外旅游者来上海仍然只能是游外滩、逛豫园、看杂技、观玉佛,几十年贯制。有的外国旅游者说:到中国不到上海就象没有到过中国,而到过上海再去上海就是“傻瓜”。旅游景点建设滞后使上海在竞争激烈的国际旅游市场中拿不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成为上海扩大招揽客源的主要障碍。旅游景点建设滞后也使境外旅游者在沪人均逗留天数由1980年的人均逗留3.96天,下降到1994年的2.97天。旅游景点建设滞后已成为当前影响上海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2.旅游商品陈旧单一。 上海是中国工业和商业最发达的城市,是中国的购物天堂。但是多年来上海却没有具有自己特色的、高质量的旅游商品。因此近年来上海旅游商品收入在旅游创汇中的比重逐年减少。旅游商品收入是旅游创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国内进行的对外贸易,直接效益高。一些旅游发达城市都把加强旅游商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作为发展国际旅游业的重要一环来抓,旅游商品收入在旅游创汇中的比重一般都比较高,象香港占到50~60%。旅游商品陈旧单一,已成为影响上海国际旅游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的主要矛盾。 3.交通的瓶颈作用仍然严重制约上海旅游业的发展。交通设施落后,运力不足仍然严重制约了上海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以民航为例,上海虹桥机场飞机起降约100架次/天,而香港启德机场为1454架次/天,东京成田机场为600架次/天。由于运力不足,境外旅游者无法大批进入上海。同样,国内航线中,上海到黄山,上海到桂林,旅游者也很难通达。供不应求的供需矛盾,再加上企业经营机制没有转换,短期行为和部门所有制更加剧了交通问题的恶化
❺ 刚入行上海旅行社,关于市场开拓,新客户挖掘。求各位前辈给点经验。
一个是自己有优势资源,有自己的特点,比方说住宿方面,位置、价位回、餐的方面,保证质量答,二是从宣传方式上,扩大组团社的数量,在旅游广告上做宣传,从微信、QQ、网站等渠道加强宣传,
三是现在组团旅行社利润也很透明很低,好不容易组个团如果交给你,你要保质保量,优化服务,保证和你合作的旅行社下次还和你合作,并且有可能向他的朋友推荐,慢慢的扩大影响。
有决心做好就稳扎稳打,慢慢扩大客源,不要利润最大化,注重合作共赢,慢慢就会好起来了。
祝生意兴隆!
❻ 上海如何推动全域旅游升级
至2035年,上海年入境境外旅客总量有望达到1400万人次。上海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3月31日在此间举办的上海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国际研讨会上,中外旅游业者为上海“支招”,其中不少建议也与上海未来的计划不谋而合。
据了解,上海将围绕“精彩上海品质之旅”的主题,推进旅游产品、旅游产业、旅游市场、旅游环境全方位升级。
上海将强化出境旅游服务保障体系,运用移动通信、卫星定位等技术,加强标准化管理、数据共享,为全世界的上海旅游者编织一张“安全应急网”;搭建“一带一路”旅游合作平台,探索建设“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港口城市联盟,加强与全球旅游组织的协作;上海正在升级旅游服务设施网络,将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营造温馨、智能、时尚的“城市客厅”;开发和推广“上海品质生活”等都市旅游移动服务应用,为旅游者提供更加智能化、多功能、便捷度高的旅游服务。
上海营造更为良好的营商环境:推进旅游产品、旅游产业、旅游市场、旅游环境全方位升级。具体在旅游领域,上海将特别对入境游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将积极用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推进外商独资、合资旅行社经营出境旅游业务,加强人员培训、业务指导等后续服务。
❼ 旅游客源市场是什么意思
旅游客源市场是指旅游区内某一特定旅游产品的实际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
客源市场是一个人口众多、构成复杂的巨大市场。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文化兴趣和不同的旅游需求。因此,客源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
作为旅游目的地,有必要通过调查研究,确定不同市场环境下客源的不同需求。我们不能依靠主观臆断,而应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满足客源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影响旅游市场的季节性因素有两个方面:
一是旅游者休闲度假的季节性。例如,德国人出国的高峰期是春季,而日本人则集中在8月份。
二是旅游资源的季节性,如秦皇岛海滨浴场在夏季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避暑,而哈尔滨则在寒冷的冬季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形成了旅游市场的强烈季节性。旅游经营者除了充分利用旺季外,还应开发受旺季影响较小的产品或创新淡季旅游产品,打破旅游的季节性限制。
(7)上海旅游客源市场扩展阅读:
21世纪的旅游业,将主要突出以下变化和特点:
(1)旅游将成为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规模会逐年扩大;旅游经营将实现集团化、网络化、国际化,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将成为世界旅游的热点地区,中国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2)传统观光旅游将让位于休憩度假旅游,散客旅游已慢慢成为主流;突出主题化旅游特色(含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深层次文化特色),强调个性化服务。
(3)生活旅游成为了一种新的旅游时尚,“回归自然”、“拥抱自然”和“感受自然”已形成现代旅游的追求和文明标志。
(4)可持续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追求的最高目标。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在西班牙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
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强调旅游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受力基础上,并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和道德规范。
❽ 如何认识上海世博会给旅游业带来的机遇
一、世博会对上海旅游经济的意义
1.世博会为上海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机遇。一个国家举办世博会,受益最直接的就是旅游业。2010年上海世博会巨大的游客数量,毫无疑问地将给上海旅游业产生难以估量的积极影响。世博会在给_L海旅游业带来巨大的客源吸引力,增加旅游收人,推动上海旅游业基础设施和旅游景点的建设,提升上海旅游形象,增加就业机会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世博会将为上海及周边地区带来客源,形成巨大的旅游客源市场。随着世博会规模的扩大,参观人数也成倍增加,从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630万人次,增加到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6400万人次,近几届也达到千万人次以上。2010年上海世博会,届时长达6个月的展期内,将有170余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加世博会,60个参展国展馆,预侧参观人数将超过7000万人次,创世博会150多年历史的最高纪录。上海目前有常住人口1600多万,到2010年,全上海市民都是世博会的潜在游客,而华东地区的参观者基数,即潜在游客约为1.28亿人,全国(含港澳台)参观者人口基数为4.1亿人(以上均忽视人口增长因素),国际参观者的人口基数估计为2018万人。同时,世博会也为上海周边城市带来旅游客流。据一项保守预测,上海世博会吸引的众多游客中,至少有35%将顺道去周边城市一游。所以,世博会的举办也必将带动周边旅游业的发展。以苏州周庄为代表的江南水乡、无锡、杭州、南京、杨州、镇江,以至整个华东6省1市都将成为上海世博会参观者重要的旅游地。
2.世博会将刺激上海旅游消费,使旅游收人大幅增加,并带动相关产业的收益。据测算,上海世博会期间,旅游收人将达到800亿元。如果上海世博会门票价格为170元人民币,购票游客为4300万人次,则门票收入将达73.1亿元人民币;如果参加世博会人数中有60%在会场内用餐一次,以平均每人消费30元计,则餐饮收人为7.8亿元人民币;估计参观者中90%会在会场内饮用饮料,以平均每人消费10元计,饮料费收入为3.9亿元人民币;估计30%的参观者会在会场内购买旅游纪念品,以平均每人消费30元计,纪念品销售额将达3.9亿元人民币。综合各项,世博会门票、餐饮、旅游纪念品等的直接销告收人就将达91.1亿元人良币。同时,世博会将为“旅游消费链,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作用。对旅游业六大要素中的宾馆业、餐饮业、旅游交通、文化娱乐业、商业购物等相关行业起到巨大拉动作用。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每增长直接收人1元,相关行业的收人就能增长4.3元。再者,世博会还将给上海旅游业带来持续的无法计算的后续效益。参照历史经验,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之后形成了关西经济带,其后10年发展迅猛,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增长;埃菲尔铁塔是1889年世博会给巴黎留下的“摇钱树”,让法国相关行业受益无穷。上海位于长江人海口,世博会的举办必将产生显著的周边联动效应,辐射华东,甚至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这方面的价值将难以估算。
3.世博会成为上海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器。世博会的节点必将为上海城市旅游基础设施提出新的要求。世博会要为展览提供会展用房,为参展工作人员、预计将要接待的与会人员和旅客提供餐饮、住宿、和交通条件,以及配套的生活设施、购物和娱乐设施。为此,上海市将投资35亿美元用于世博会展厅及相关项目,若将其他有关基础设施项目也计算在内,投资总额可能会至少再增加4一5倍。所有这些都是推动上海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因素。在饭店方面,到2010年,星级饭店将达到500家左右,上海的旅游星级饭店房间将达7一8万间,经济型旅馆、服务公寓及其他住宿设施的床位数将达35万张。此外,还将发展相当数量的家庭旅馆、学生公寓等。在餐饮方面,除各类住宿设施提供餐饮服务外,上海还将有近4万家餐馆、酒吧。而旅行社中,国际旅行社将达到100家,国内旅行社将达到600家。届时,基础设施总量将满足日益增加的旅游人数的需求。
4.世博会将提升上海旅游地的新形象,使上海成为举世闻名的国际型大都市。世博会作为高度密集型的会展活动,将聚集世界各国政界、商界、文化传媒界等各方人士,使许多不了解上海,较少接触上海的朋友借世博会机会能亲临上海,从而增强对上海,对中国的了解。世博会起着世界名片的作用。世界各地的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将云集在举办地,使之成为世界聚焦的中心。同时,举办世博会事件本身证明上海是个一流的国际型大都市。提高同时也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
5.世博会将增加旅游业新的就业机会,提高上海市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随着旅游产业的带动,旅游业的就业机会也会随着增加。预计世博会将为上海创造的就业机会将达10万个。在准备和举办上海世博会期间,原有的旅游饭店、餐饮、交通、景点、旅行社为了作好世博会的接待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从业人员;在新增的旅游基础设施中,更加缺少旅游人才,这必然会为上海旅游业创造巨大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提高上海市民生活水平。世博会对上海的整体环境的改造,最终受益的是上海市民,他们的生活质量将大幅提高。
二、 上海旅游业举办世博会存在的差距
经过九十年代的发展,上海旅游业已取得了不少成就并且也在逐步地走向成熟,然而,举办世博会在给上海旅游业带来前所未有过的强大的推动作用的同时,上海旅游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1.旅游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方面,与世博会期间所需存在着较大差距。至2002年末,上海全市星级宾馆己达319家,其中五星级宾馆20家,酒店客房数为10.45万间,床位数为21.06万张;据测,世博会期间,将带来30一40万人的巨大客流,世博会期间所需星级饭店为500家,床位数33.4万张,经济型旅馆、服务公寓及其他住宿设施的床位数35万张,此外,酒店内部的设施,如客房的设备、酒店的信息化设备、商务设备等都与世博会要接待的商务客人的需求存在差距。旅行社方面,至2002年末,全市己有旅行社59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41家,国内旅行社555家,直接从业人员为15667人。而世博会时要求上海具备700家旅行社,承担着接待上千万人次的游客的接待任务。旅游景点方面:从总体上看,上海本身缺乏旅游资薄,景点交通线路不配套,景区规模小,容量小,景区内交通拥挤,远不能达到接待如此庞大的世博会游客数量的需要。旅游交通方面,世博会期间,城市轨道每天要运送600-700万人次,空港至少要增加2000万的旅客吞吐最,而公路的增幅将更大,因此,世博会将给上海的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
2旅游相关接待部门在软件方面存在的差距。旅游酒店方面:上海酒店信息化管理的进程缓慢,跟国外的酒店相比管理依然落后。国内部分酒店财务、业务管理软件都已使用,但不能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无法共享,甚至在一些酒店还没有使用管理软件,仍靠手工处理业务;我国酒店从业人员的素质还没有为信息系统的运用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不少酒店没有重视和参与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技术人员不熟悉酒店业务,未能通过网络宣传企业形象,开展网上预订客房,缺少酒店与顾客通过网上的交流,进而提供更为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酒店环保做得还不够。从思想观念、意识行为和管理技术上都存在问题。酒店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与国际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很多酒店集团化程度不高,单体酒店竞争力薄弱,没有品牌,没有规模,宣传促销和培训管理方面都不到位,缺乏有国际酒店服务标准和意念的高素质和相对稳定的员工队伍。此外,很多酒店的服务还停留在标准化的地位,缺乏个性化服务的意识与能力。这些都导致酒店还不能提供与世博会相适应的信息、商务和绿色服务。
旅行社业方面:世博会将要求旅行社具备更高层次的管理,提供符合国际级的服务。而目前,旅行社在管理、接待能力、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问题。在管理上,上海一些旅行社规模实力小、经营管理分散、体制不活、技术依托和网络化水平低、市场尚不规范,旅行社促销能力尤其是海外促销能力薄弱;我国旅游业产品竞争意识薄弱。在接待能力上,不少旅行社的接待能力远远达不到要求。在服务上,服务质量降低,缺乏诚信经营。旅游服务质量,接待质量都难以明确保障。
旅游景点方面:景点是旅游业迎接世博会的重点工作之一,世博会的旅游者的增加,将对景点的环境容量、景区服务、景点管理产生极大的压力和挑战。按照世博会的标准,景点应具备一系列的软件,并提供相应的服务。旅游景点存在着双重矛盾;一方面加强旅游景点的扩建改建,增加旅游客流;另一方面,过多的客流又使一些品位高雅、极具观赏价值的景观遭到破坏大量游客的游览将带来环境的污染,大量的生活废物和遗弃物使景区难以有效的进行环保工作。
行业管理与协作:在准备世博会的旅游工作时,行业协会对旅游行业的管理和协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上海旅游行业协会在作好很多工作的同时,也存在着;工作目标不很明确,职能发挥不够到位等问题,工作没有很好的形成合力。
三、上海迎接世博会改进措施
1.正确认识世博会对旅游业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世博意识。世博会的举办定会带来巨大的人流和巨大的商机,刺激上海的旅游消费,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上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世博会也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游客人数大幅增加,将会影响当地的旅游环境,造成交通拥挤,景区环境、旅游地整体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遭到破坏;酒店、旅行社不堪重负,导游及服务人员数量不足,导致服务质量下降,所以须有清醒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世博意识。既要看到世博会巨大商机的积极影响,抓住商机,发展旅游业,同时更应看到世博会对旅游业的负面影响,不断完善自身,积极作好世博会的准备。
2.加强上海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世博会对交通、酒店、景点的影响显而易见,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很可能影响到世博会的旅游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上,建成以浦东国际机场为主、虹桥国际机场为辅的组合型国际航空枢纽港,建成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周边城市相连接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线,以及一批客运交通枢纽,新建、延长轨道交通线路,包括地铁、轻轨以及磁悬浮列车线,加强运输衔接,方便游客换乘,改善、建设停车设施和条件;进一步完善道路网络配置,建设郊区高速公路网,提高通行能力,完善交通管理设施。酒店上,大力建设星级宾馆,经济型旅馆等住宿设施,加强酒店内部的设施。景点上,完善和扩建老景点,加快建设新景点。
3.建众世博会旅游信息系统,加强信息沟通。建立的信息系统应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外的旅游信息监测和预报系统,准确反映旅游信息,正确引导旅游行为;另一个是对旅游各企业、部门的内部旅游信息统计、沟通系统,发挥联系各旅游企业与部门之间的信息纽带的作用,及时、准确地向旅游行业内部发布旅游信息,加强旅游企业、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合理安排旅游活动。
4.加强旅游行业的管理与协作,提高整体旅游管理水平。举联合之力,帮助企业和行业开拓国内外市场,进行技术与管理创新,大力推进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的改革,积极支持引导旅游企业的网络化、集团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帮助企业提高素质和竞争力,为企业和行业发展争取最好的外部环境(包括政策支持和舆论氛围)。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企业竞争行为、配合政府建立良性的市场秩序,引导旅游业有序、健康、稳步发展。进一步加强城市边缘地区的旅游管理。加大协调工作力度,增强应急、应变能力,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5.加强旅游企业软件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提高服务质量。走强强联合的道路,树立品牌意识,尽快造就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加速企业制度的调整,明晰产权关系,增强旅行社的活力,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旅行社的竞争能力。对从业人员通过多渠道的达标培训,提高其素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水准。改善旅游产品结构,增辟景点和旅游路线,开发有特色的旅游产品,积极发展城市郊区和重点景区周围的农业旅游、森林旅游和度假休闲旅游。利用网络改善传统的管理,进而提供更为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要加大旅游安全工作的管理力度,防止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在从业人员方面,努力提高导游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搞好队伍建设。
6.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城市的沟通与协作,共同迎接世博会。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受影响的不仅是上海旅游业,周边地区也会产生连带效应。因此,在做好上海的旅游工作的同时,我们更应把眼光放大、放远,与周边地区和城市及时沟通,共同协作,把上海的旅游业融人到整个长江三角洲的旅游整和与发展中,与长三角旅游业联动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扩展和丰富上海世博会的内涵,吸引更多的游客;另一方面也可以让长江三角洲城市更多地接受世博会的辐射,从中受益并带动长三角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经过上述对世博会的内涵和对上海旅游业的影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世博会的举办,一方面,必然会给上海旅游业带来巨大商机,吸引客源,刺激旅游消费,增加旅游收人,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旅游人数的增加,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旅游供给不足,环境的破坏,管理和服务质量下降等都对旅游业产生一定的压力和挑战。因此,我们为看到世博经济带来的商机和对旅游业积极影响而欢呼的同时,更应清醒地认识到世博会对旅游业的负面影响,积极主动地做好准备,抓住商机,面对挑战,推动上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❾ 武汉旅游市场客源规模
1.1 旅游市场规模内涵
所谓旅游市场,指的是旅游产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所反映的旅游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各种经济行为和关系的总和。从理论上讲,所有影响旅游发展的因素都是影响旅游市场规模的因素,这些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居民因素,主要包括居民的经济条件、闲暇时间和身体素质等。(2)交通因素,包括旅游地交通线路的便捷性及安全性、旅游地交通工具的状况以及居民个人拥有交通工具的状况。(3)旅游地接待因素,包括旅游地宾馆的档次、数量及安全性,旅游地的服务质量等。(4)居民与旅游地之间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联系的密切程度等。
衡量国内旅游市场规模的指标很多:从总体指标上讲有国内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者总花费、国内旅游者总人数等;从个体指标上讲有居民的人均出游率、旅游者的人均旅游花费、居民的人均旅游花费。而衡量经济、交通条件的指标也比较多:GDP总量、居民的人均GDP、居民的人均收入、交通的通达性、各种交通方式的通车里程及各种交通网络的密度等,应根据研究的需要有所取舍。
1.2 武汉旅游市场规模概况
武汉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旅游产品类型多样,特色突出;城市分区布局脉络清晰,为发展城市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一五”期间,武汉市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投资总额达到725.11亿元,以武汉都市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科教旅游、水体旅游、商贸旅游、工业旅游、宗教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等8个专项旅游产品开发为基础,策划实施了以武汉作为旅游集散中心地的省内旅游线路48条、市内旅游线路31条,策划产品实施项目32个,改扩建项目11个,培植具有地域特色节庆产品l3个。
1.2.1 交通条件
武汉是全国铁路主枢纽之一。至2008年,武汉市内有到红安、麻城、罗田、英山、浠水、洪湖、阳新以及大别山旅游区等地的红色旅游班线。省客集团还先后开通上海、南京、泰州、南昌、赣州、湘潭、西安等跨省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2006年夏季,新华路、傅家坡等客运站增开了前往桂林、张家界、庐山、泰山、黄山、天柱山、景德镇等地的客运班线。武汉拥有码头泊位615个,拥有各类船舶2080艘,总载客量6万客位。客运量居长江内河港口首位。武汉港开设了去重庆、九江、三峡等旅游地航线。武汉机场的航线可抵达全国56个大中城市,并开通了至香港、澳门及日本福冈、韩国清州四条国际航线。
1.2.2 旅行社
至2008年,武汉市有旅行社(旅游公司)16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6家,国内旅行社153家。国际旅行社中有8家具备出境组团条件,长江轮船海外旅游总公司居第13,省海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居第44,省中国旅行社居第71。近年来,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培训,使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一般工作人员持证上岗率达80%以上,高级导游24人,有19人在岗,中级导游约136人。加上市内武昌旅校和长航职校等职业学校、湖北大学旅游学院以及武汉大学旅游系、华中师范大学旅游系等本科院系以及研究生专业每年可为旅游行业输送大量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和旅游服务人员。
1.2.3 旅游接待设施
至2008年,武汉市有旅游星级饭店120家。其中五星级6家,四星级17家,三星级54家。共有客房15447间,床位28410张。并有香格里拉、假日、万豪等一批国际知名管理集团进驻武汉,结束了武汉市无顶级饭店的历史。全市现有定点涉外商店11家,定点涉外餐馆l0家。并有一批大型购物中心、专业商品批发市场、大型美食城广场、美食街及风味特色餐厅,能较好的满足中外游客的需求。尤其是旅游购物在旅游外汇收入中所占比例近几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旅游商品在品种、数量、特色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
1.2.4 旅游经济
以2005年分析,武汉市接待海外旅游者41.23万人次,同期增长31.1%。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93.49万人次,同期增长35.6%。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35.19亿元,同期增长16.0%。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72亿美元,同期增长36.5%,国内旅游收入221.22亿元,同期增长l5.1%。从客源地域分布来看,来自港澳台、东亚的旅游者分别占40%和20%左右,二者合计接近全市海外游客总数的60%;来自西欧、东南亚、北美的旅游者总计约占全市总数的20%。武汉旅游基本形成了以省内及周边省区客源市场为主体,以华东、华南客源市场为支撑的基本格局。长江中下游沿线、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周边省区是武汉国内旅游的主要客源来源地。
2009年武汉旅游规模部分数据如表1-1。
表1-1 2009年武汉旅游业发展规模部分指标
指标 武汉
国内旅游人数(万人次) 6359.99
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万人次) 66.90
旅游总收入(亿元) 508.65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 3.29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486.18
年末星级以上宾馆数(个) 111
三星级及以上宾馆数(个) 83
国际、国内旅行社个数(个) 235
年末旅游景区数(个) 32
4A级及以上景区数(个) 10
参考文献:
[1] 张立生. 我国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分析与预测.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1):59-61
[3] 薛兵旺,赵永刚. 武汉旅游经济产业优势与发展对策. 企业导报,2011(7):158-159
[2] 徐梦婧. 武汉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的现实基础与对策. 经营与管理,2008(4):79-82
[4] 虎磊. 武汉旅游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魅力中国,2011(11):123-124
这可是我下了好多文献给你专门写的啊!
❿ 上海市每年入境旅游人数(1978年-2009年)
第八章 浙江旅游业
第二节 浙江海外客源市场
一、浙江旅游业概述 (一)产业水平不断提高,奠定了浙江作为中国重要旅游省份和重要旅游创汇基地的地位。 (二)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产业体系逐步健全。 (三)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产品结构不断完善。 (四)行业管理日趋规范,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五)综合功能全面发挥,拉动效应日益明显。
2003年,由于受突如其来的“非典”的影响,浙江省旅游业受到了重创,但浙江省旅游业变危机为机遇,变困难为动力,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抓要素整合,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通过抓区域联合,积极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通过抓宣传促销,重建旅游者消费信心;通过抓管理整顿,促进旅游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抓队伍建设,展现了良好的行业风采。
二、旅游区域开发布局 浙江各旅游区的发展和建设将以交通发展和资源配置为导向,以旅游城市为轴心,沿杭甬、上三、杭金衢、甬台温、金丽温等高速公路交通线发展,实现梯度推进,沿线开发,最终形成全省旅游大网络。
(一)杭绍旅游区(含杭州、绍兴地区) 杭州 三大重点是: 一是加快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建设; 二是做好西湖文章,深挖内涵,推陈出新; 三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绍兴 要抓住机场通航、公路交通改善的有利时机,将旅游体系纳入杭州大旅游圈,以创建经济强市、文化名市、旅游大市为目标,挖掘江南水乡、越地风情内涵,做好越文化文章,深层次开发名人书法、水乡、桥乡、酒乡、佛教等专项旅游,搞好以“祭禹”、“国际书法节”、“黄酒节”和“水乡风情”等龙头项目的配套建设,加紧会稽山旅游度假区和水乡文化旅游设施建设,挖掘江南水乡、越地风情的内涵,
(二)宁舟台旅游区(含宁波、舟山和台州地区) 宁波 作为全省的旅游第二中心,率先完成旅游强市的发展布局,利用海港、空港、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交通枢纽的优势,以历史文化名城和滨海港口城市为依托,发挥浙东旅游的组织中心和集散中心作用,以东方大港、河姆文化、名人故里、儒商摇篮、佛教胜地为基本特色,形成全市一圈四带的旅游业发展战略布局,建设以现代化城市形象为核心的,辐射浙东各市地旅游区的多层次旅游网络,尽快使宁波发展成为全国重要滨海旅游中心城市和海内外闻名的国际性港口旅游强市。
舟山 充分发挥海岛、海洋的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加入上海及长江流域旅游网络,利用机场将客源市场拓宽至全国,突出海天佛国和海洋休闲度假旅游两大主题,以中国沙雕节为基础,开发以海洋文化为内涵的系列旅游产品,开拓朝拜寻根旅游、玩海休闲旅游、国际海员旅游等,使舟山尽快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旅游胜地。
台州 以建设“中国东海岸神往的台州”市场形象为中心,创建“看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中国到台州”和“山神、海韵、山海经”等旅游特色,完善天台山佛教、济公故里游、茶道、名品果园观光等四大旅游专项产品,开发大陈岛、千年阳光名镇、大鹿岛岩雕、蛇蟠岛等海洋黄金旅游线,形成以临海古城、长屿硐天、仙居漂流、皤滩古镇为主体等旅游名品,把台州建设成具有鲜明山海风光特色、在全国和国际有影响的综合性人文山水旅游区
(三)温丽旅游区(含温州、丽水地区) 温州 要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抓住铁路、航空、高速公路等交通的改善,突出“瓯越风情”的地方特色,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继续旅游产业的“温州模式”,以雁荡山和楠溪江为重点,加速以温州为全省旅游副中心的辐射型旅游网络建设。在发展国内旅游的同时,发展国际旅游;在推出名山大川游的同时,积极开发商务投资、社会经济等专项旅游,使温州的国际和国内旅游同步提高,别具山海特色和经济格局的海内外著名旅游地。
丽水 要以浙江高原、秀山丽水、全国生态示范区、畲乡和名品(宝剑、青瓷、石雕)之乡、中国摄影之乡、黄帝文化为重点,抓住金温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等交通发展契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快瓯江旅游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形成以瓯江为纽带,以丽缙青、龙泉为重点、以中国休闲养生基地为长期卖点。抓好缙云仙都、龙泉山(又称风阳山)、百山祖、东西岩——南明山、石门洞、畲乡旅游和青田石雕城、云和仙宫湖的规划建设,通过十年的建设发展,把丽水建设成为“中国一流的休闲养生基地”。
(四)金衢旅游区(含金华、衢州地区) 金华 要发挥浙江中部旅游副中心的地位,搞好浙中南与浙西旅游线的吸引与集散。充分挖掘四省九地市的客源市场。重点抓好北山双龙风景旅游区建设,加强“黄大仙”旅游线和金华国际黄大仙文化旅游节的市场开拓与促销,争取金华成为港澳台、东南亚黄大仙信徒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做好横店影视文化的建设与包装,使中国农民旅游节成为我省高规格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搞好兰溪诸葛文化、义乌小商品之旅等特色旅游线路建设。加快六洞山、仙华山、方岩、武义俞源、郭洞等景区建设。启动兰溪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快武义温泉度假区开发,使金华成为我省旅游在中西部的有力支撑点。
衢州 充分利用交通要道、浙闽赣皖四省旅游线结合点的有利区位,逐步建成以衢州为旅游集散中心,以城区孔庙与烂柯山相组合的名城文化旅游区,并以东部的龙游石窟为龙头,西部江郎山为代表的两翼进行建设布局。以及构建衢南紫微山、九龙湖组成的山水文化旅游区,衢北太真洞、白塔洞、两头洞等组成的溶洞景观旅游区和常山、开化钱江源森林公园、三衢石林旅游区所组成的旅游发展区域布局。并延伸拓展开发至千岛湖、杭州、温州、金华等省内旅游线及福建武夷山,安徽黄山、歙县、江西三清山、龙虎山、庐山等国际旅游线。
(五)嘉湖旅游区(含嘉兴、湖州地区) 嘉兴 发挥区位优势,突出潮、湖、河、海、古镇等地方特色,发展历史文化和水乡度假等专项旅游。抓好“钱江观潮”、“南湖第一船”、“东海西湖”、“水乡古镇”等精品开发。完成九龙山旅游度假区海水变蓝工程、西塘古镇和乌镇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程;完善盐官、南北湖等景区的配套建设;利用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客源市场优势,开发休闲度假娱乐产品,使嘉兴成为苏浙沪旅游网络中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会议基地。
湖州 以太湖和吴越历史文化为依托,充分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推出“南浔古镇”、“中国竹乡”、“莫干名胜”“太湖风光”四大品牌,突出蚕丝文化、茶文化、竹文化和湖笔文化特色,加快旅游景区建设,重点抓紧太湖水上运动中心、南浔古镇区、安吉黄浦江源景区、德清吴越风情景区和长兴古生态景区等项目建设。开通太湖水上通道,连接苏州、无锡构筑环太湖风情旅游圈;开通莫干山至安吉绿色通道,连接临安、余杭构筑浙西北生态旅游圈。使湖州成为太湖南端重要旅游枢纽阳华东旅游线上新兴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三、旅游线路开发 旅游产品开发的重点是旅游线路的组织,“十五”期间,全省将重点进社五条旅游干线,以干线为基础,形成多条环形旅游线,从而带动全省旅游的整体开发。
(一)浙东风情旅游线 杭州——绍兴——(余姚)新昌——天台——临海——奉化——宁波——普陀——嵊泗——上海。 (二)浙西山水旅游线 A、杭州——富阳——桐庐——建德——千岛湖——黄山 B、杭州——建德——兰溪——衢州——武夷山(三清山) (三)浙北运河古镇旅游线 A、杭州——嘉兴——或上海或苏州 B、杭州——湖州——苏南(苏州、无锡、南京) C、上海——湖州——皖南
(四)浙中南生态文化旅游线 浙中南主线为杭州(衢州)——浦江——东阳——金华——武义——永康——缙云——丽水——青田——温州;温州——楠溪江——雁荡山——玉环——温岭——台州;温州——瑞安——文成——平阳——苍南——泰顺——南麂。 (五)滨海海洋旅游线 上海市——嘉兴或宁波——台州——温州——福建
四、浙江旅游业的发展目标 (一)旅游总收入相当国内产总值比重 2005年10.2%,2010年11.5%,2020年13%。 (二)接待海外旅游者总人次 2005年,接待201万人次,年均增12.3%,2010年,接待300万人次,年均增8.4%,2020年,接待480万人次,年均增5%。
(三)旅游创汇 2005年,创10.3亿美元,平均年增15%,2010年,创21亿美元,平均年增15%,2020年,创43亿美元,平均年增7.5%. (四)国内旅游接待人次 2005年,9100万人次,平均年增9%,2010年,14000万人次,平均年增9%,2020年,27500万人次,平均年增7% (五)国内旅游收入 2005年,855亿元,平均年增14.8%,2010年,1720亿元,平均年增15%,2020年,3500亿元,平均年增7.5%。
第三节 浙江旅游客源市场 一、入境旅游 (一)入境旅游人数
1、旅游者构成
2、区域分布
3、国别 2002、2003年,浙江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国(按接待量排序),位居前十名的是: 2002年: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美国、新加坡、泰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 2003年: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美国、新加坡、泰国、德国、意大利、印尼、法国
4、城市接待量 在浙江的11地市中,接待入境旅游者最多的杭州市,基本上要占到47-50%的比重,宁波市次之,嘉兴市近几年发展较快,超过了温州市、绍兴市,金华市也后来居上,2003年已位列全省第四。
1995—2003年,浙江省各市入境旅游者接待量情况
(二)入境旅游者特征 1、性别 2003年,来浙江的人境旅游者中,男性占66.7%,比上年增加了3个百分点,女性占33.3%。
2、年龄
3、职业
4、旅游目的
(三)旅游外汇收入 1、总量 列全国第六位。
2、各城市旅游外汇收入 1995—2003年,我省各市旅游外汇收人情况如下表:
(四)入境旅游者花费 1、人均天花费 2003年,入境旅游者在我省人均天花费188.3美元。
2、主要市场过夜旅游者人均天花费 2003年,浙江省入境旅游者主要市场在浙江的人均天花费见下图:
3、人均天花费 2003年,入境旅游者在浙江的人均天花费构成见下图:
(五)停留时间 2002年,入境旅游者在浙江的平均停留时间为2.48天,与上年基本持平。2003年,入境旅游者在浙江的平均停留时间为2.6天,与上年延长0.12天。
二、国内旅游 (一)国内旅游者人数 2003年,全省共接待国内旅游者8429万人次,同比增长5.1%,列全国第六位。 1、按是否过夜划分 2003年,来我省的国内旅游者中过夜旅游者占64.6%,外地一日游占23.7%,本地一日游占11.7%。 2、按居民类型 2003年,来我省的国内旅游者中城镇居民占87.6%,非城镇居民占12.4%。 3、按旅游方式分 2003年,来我省的国内旅游者中通过单位组织占21.5%,旅行社组织占11.3%.个人或与亲朋结伴占67.2%。
4、按来源地分 2003年,来浙江的国内旅游者中,本省游客占42.5%,上海14.8%,江苏11.3%,安徽2.9%,广东4.3%,北京4.2%,山东3.9%,福建2.5%,江西2.0%,四川2.0%,其他9.6%。 5、按停留时间分 2003年,来浙江的国内旅游者中,在我省停留1夜的占39.3%;停留2—3夜的占35.4%,停留4-7夜的占23.1%,停留8在以上的占2.2%。 6、按旅游次数分 2003年,来浙江的国内旅游者中,平均旅游一次的占45.9%,2-3次的占36.8%,4次以上的占17.3%。
7、按城市接待量分 1995—2003年我省各市接待国内旅游者情况
(二)国内旅游者特征 1、性别 2003年,来浙江的国内旅游者中,男性占62.4%,女性占37.6%。 2、年龄 2003年,来浙江的国内旅游者中,65岁以上的占4.2%,45—64岁占17.5%,25—44岁占62.6%,15-24岁占14.3%,14岁以下占1.4%。
3、职业 2003年,来浙江的国内旅游者中 公务员占10.3%,专业文教科技人员占10.9%,工人占9.3%,企事业管理人员占28.7%,服务销售人员占14.2%,离退休人员占3.4%,农民占3.6%,军人占1.2%,学生占5.1%,其他人员占14.3%. 4、旅游目的 2003年,来浙江的国内旅游者中,观光游览占38.3%,休闲度假19.8%,探亲访友占8.9%,商务活动占16.7%,会议占5.3%,健康、疗养占1.1%,宗教朝拜占0.9%,文化体育科技交流占3.2%,其他目的占5.8%。
(三)国内旅游者花费 2003年,全省国内旅游者人均花费为824.9元,同比增长4.4%。主要用于住宿、购物、餐饮、长途交通。停留时间,国内过夜旅游者在浙江平均停留时间为2.5天。
三、入境旅游市场 (一)亚洲市场 1、日本
2、韩国
3、东南亚 (1) 马来西亚 2002年,马来西亚来浙游客9.9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3.6%,是增幅最大的客源国。 2003年,由于受“非典”的影响,马来西亚来浙游客8.1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7.8%。
(2) 新加坡 2002年,新加坡来浙游客6.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5.3%,增幅仅次于马来西亚,在所有客源国中名列第二。 2003年,新加坡来浙游客5.7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8.0%。
(3) 泰国 2002年,泰国来浙游客4.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1.9%,增幅创历史新高。 2003年,泰国来浙游客3.29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2.5%,跌幅创历史新高。 单位:人次
(4) 菲律宾、印尼 2002年,菲律宾、印尼来浙游客达到1.98万和2.23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26.4%、23.8%。 2003年,菲律宾来浙游客达1.43万,比上年下降27.6%;印尼来浙游客达2.40万人次,是东南亚唯一增长的国家。
(二)欧洲市场 1、德国 近些年欧洲市场在浙江发展比较平稳,波动不大。德国是西欧市场中来浙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2002年来浙德国旅游者达到3.00万人次,增长8.5%。2003年来浙德国旅游者达2.76万人次,下降8.2%。
2、法国 法国近年来浙旅游人数增长较快,2002年2.85万人次 ,增幅高达28.9%。2003年来浙人数2.24万人次,下降21.5%,在欧洲国家中跌幅最大。
3、英国 近几年来浙旅游人数呈稳步增长态势。2001年来浙人数1.63万人次,增长15.5%,2002年来浙人数2.09万人次,增长27.7%。2003年来浙人数1.99万人次,下降4.5%。
4、意大利 意大利市场基本与英国相似,来浙的意大利旅游者以商务散客为主,2002来浙人数2.58万人次,增长18.6%。2003来浙人数2.69万人次,增长4.4%。
5、西班牙、俄罗斯 西班牙、俄罗斯是浙江省欧洲市场中新兴的市场。2002年,西班牙来浙旅游1.54人次,比上一年增长12.2%;俄罗斯9767人次,下降13.4%。2003年,西班牙来浙旅游1.18人次,比上一年下降23.3%;俄罗斯9686人次,下降0.9%。
6、瑞士、瑞典、荷兰 2002年,瑞士、瑞典、荷兰来浙旅游人数分别达到3750人次、5862人次、11618人次,其中瑞士、瑞典分别比上一年下降了10%、1.7%,荷兰增长17.1%。 2003年,瑞士、瑞典、荷兰来浙旅游人数分别达到4378人次、5785人次、11371人次,其中瑞士增长16.8%,瑞典、荷兰分别比上一年下降了1.3%、2.1% 。
(三)美洲市场 1、美国 美国是浙江省最重要的外国人市场之一。2002年,来浙游客达到9.07万人次,在所有客源国中排名第四位, 增长24.3%。2003年,来浙游客达7.51万人次,下降17.3%。 2、加拿大 加拿大近几年来浙人数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2002年,来浙游客达到2.29万人次,增长11.2%。2003年,来浙游客达1.97万人次,下降13.9%。
(四)大洋州市场 1、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作为浙江省新兴的客源市场,近年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002年来浙游客1.96万人次,增长17.3%。2003年来浙游客2.02万人次,增长2.9%。
(五)港澳台市场 港澳台市场是浙江省入境旅游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来浙的港澳同胞30.29万人次,比去年增长20.6%,台湾同胞52.42万人次,增长31.3%。2003年来浙的港澳同胞31.18万人次,比去年增长2.9%,台湾同胞42.71万人次,下降18.5%。 1、港澳市场 2、台湾市场
四、国内市场 浙江省国内旅游的最大客源市场是本省居民,省外市场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华东六省一市每年为我省输送79%左右的国内旅游客源。
(一)一级市场 1、浙江市场 浙江本省居民是我省国内旅游最大客源市场,2003年,本省游客达到3582万人次,占全部国内旅游者的42.5%。 2、上海市场 上海市是我省省外首位国内旅游客源市场,每年的市场份额在13—17%之间,2003年来我省的上海游客达到1247万人次,占全部国内旅游者的14.8%。 3、江苏市场 江苏为我省第三大国内旅游客源市场。近年来,江苏来浙旅游人数一直占我省接待全部国内旅游者的10%左右,是一个潜力比较大的市场。2003年来我省江苏游客达到952万人次,占全部国内旅游者的11.3%。
(二)二级市场 广东、北京、山东是我省发展较快的几个市场,近几年来我省的国内游客基本呈稳步增长态势,市场份额在4—5%之间,是值得继续大力开拓的市场。2003年三地来我省的国内旅游者分别达到了362万、354万和329万。
(三)三级市场 福建、安徽、江西、四川来我省的国内游客所占份额在2%-3%之间,这几个省是近几年稳居我省国内旅游前十位的客源市场。2003年四省来我省的国内旅游者分别达到了211万、244万、169万和169万。
五、浙江海外旅游客源市场拓展 拓宽客源市场是旅游产业一切要素运行的核心。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加强市场研究,制定市场开发策略,研制适销产品,加大市场促销力度,是实现“十五”目标,加快旅游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旅游市场总体形象策划 浙江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众多,然而我省缺乏鲜明主题的旅游形象。通过全国范围内征集旅游整体形象口号,根据浙江省旅游资源特色 浙江旅游整体形象口号:诗画江南、山水浙江。 构成浙江旅游总体形象的理念基础是:江南水乡、文化之邦、名山名湖、休闲胜地、钱潮奇观、海天佛国。浙江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突出性,展示出“忆江南,最忆是浙江”的风采。
(二)旅游市场分析 1、入境旅游市场 基本特点:发展平稳,分布集中,以洲内市场为主体,有竞争紧迫感。 时空分布: 浙江入境旅游时段主要集中于春秋二季。 在区域分布上主要集中于杭州
客源构成:“十五”期间,入境旅游市场方面,通过产品结构调整,推出“新华东线”、“新江南游”等产品后,浙江入境客源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全省推行了入境倍增计划,加大了对台湾市场、东南亚市场促销,台湾市场和东南亚市场入境旅游水平有了较大增长。
国内市场基本特点:快速增长、网络化发展、江浙沪市场为主、观光休闲兼容。 时空分布:浙江国内旅游主要分布于春夏秋三季,春节前后出现一个小黄金周。从1999年以后,除了12月、2月出现旅游人次稍有下降外,全年基本无淡季。
市场客源结构:浙江国内旅游市场客源构成以江浙沪为主流。市场竞争力:浙江国内旅游产品以观光为主,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休闲旅游与生态旅游产品大量涌现。 “十五”期间,国内旅游市场保持较高的增长率,消费结构中商务和会展旅游比重将继续上升。 随着浙江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改善,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将与文化观光旅游成为浙江国内旅游产品的三大主流。
2、出境旅游市场 基本特点:增长快、幅度大、效益显著、时段集中、洲内市场为主。 发展速度:按照“加强管理、适当控制、搞好服务、稳步发展”的总方针,形成浙江第三大出境旅游热潮。此外,浙江为著名侨乡,以探亲访友形式的出境旅游在浙江也很活跃。 时空分布:浙江出境游多集中于杭、绍、温、台、甬等地区。出游时段多集中于春节、暑假和五一、十一等黄金周时节。
3、国际旅游市场开拓 浙江省海外旅游市场特点:东南亚市场是浙江重点市场。日本、韩国是浙江省主要海外客源国,位居浙江外国旅游者第一、第二位。新、马、泰、菲是浙江重要客源市场。欧美市场平稳增长。海外旅游市场竞争加剧。
“十五”期间海外旅游市场的开发总方针是:重点吸引,推陈出新,以洲内市场为主,全面拓展。加强民族历史、佛教、道教、书法、茶文化等专项产品研究,扩大日、韩市场,主攻新、马、澳市场,拓宽欧美市场。推出投资商务等专项旅游,巩固台湾、香港、澳门市场,延长逗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