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提荷花灯做法
Ⅰ 如何制作荷花灯
制作荷花灯的方法:
先准备一张纸,注意不要太薄,否则会翻破;也不要太厚,否则会很难折。将纸裁成正方形,并沿对角线对折,四边沿对角线交点向中心折,四角再向中心对折。
反过来就是一个田字,向反面折一个小角,注意角是折向哪一侧的,折向中心到角上有线的那一侧,千万别反了。
按住小角,从后面翻过来,方向见箭头,这一步要小心,很容易把纸翻破,很关键。继续,像刚才那样,折角后翻折。全部四个角都翻折。
四个角都弄好,把莲花灯反过来,将四个三角形折出去,再反过来,莲花灯就出现在眼前了。中间放上小蜡烛,点燃。
Ⅱ 迷你荷花灯罩的做法
荷花灯的制作方法:
1.剪四个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荷花形状,一层比一层大,多层荷花,不同的色彩。
2.荷花灯上面的圆柱,长方形纸条,在上面画图或刻成镂空。
3.将做好的圆柱粘贴在荷花底盘上,即可完成。
Ⅲ 元宵节之荷花灯的做法
炸元宵
原料:
市售新鲜元宵500克,食油1000克,白糖少许。
制法:
1.用针锥将买来的元宵扎孔若干,以防炸时爆锅溅油。
2.锅内的油六七成熟时,将元宵分两次炸制。待元宵呈浅黄色时,用竹筷翻动,使之受热均匀,再炸至金黄时,表面开始有小泡泡出现,即捞出沥油装入盘中。
3.在炸好的元宵上放适量白糖。
艺麻汤圆
原料:
适量的糯米、大米,适量的白糖、麻酱、挑仁(压碎)、芝麻、化猪油。
做法:
1.将糯米与大米混合(5000克糯米可加1000克大米),水浸1一2天,用磨磨细,放入布袋内,悬空吊浆,制成面粉。
2.将白糖、麻酱、桃仁、芝麻、化猪油和面粉混合拌匀,制成小方块馅料待用。
3.将面粉加入适量凉水揉和,取一小块捏扁,放入切好的馅料封口揉圆。
4.将水烧开后放入汤圆,煮时火不宜过旺。汤圆浮上水面,稍过一会儿捞出即可。
水磨汤圆
原料:
压干的新鲜水磨粉1500克,澄沙馅1000克(如用鲜肉只需750克)。
做法:
1.取水磨粉250克,用适量的水揉和成粉团,拍成饼,当水煮沸时放入锅内,煮成熟芡捞出,浸入冷水。再用水磨粉1250克放人缸中,用双手搓擦,同时把从水中取出的熟芡放入碎粉粒中,揉拌成粉团,盖上湿布,待用。
2.按量揪剂(每500克20个),将剂捏成锅形,放入澄沙馅,随后将边逐渐收口,即咸汤团。
3.待水煮沸时,将汤团下锅,用勺沿锅边推转,当汤团浮出水面时,加少许冷水,再煮7一8分钟,当汤团的皮看上去是深玉色,有光泽即熟。
肉汤圆
原料:
适量的糯米、大米、瘦肉末、酱油、胡椒、料酒、姜末、冬菜末、葱花。
做法:
1.将糯米与大米混合,浸1一2天,用磨磨细放入布袋内悬空吊浆,制成面粉。
2.在锅中倒入油少许,油七成熟时下肉末炒熟,加入酱油、胡椒、料酒、姜末,入味后起锅装盘。
3.熟肉末晾凉后,加入适量的生肉末、冬菜末、葱花,拌匀后放冰箱里冷冻,切成小块为馅心。
4.将面粉加入适量冰水的揉和,取一小块捏扁,包入馅心揉圆。
5.将汤元下锅煮,火不宜过旺,见汤圆浮上水面即捞出。
6.在碗中放入适量的酱油、胡椒、味精、化猪油、葱花等,冲入适量高汤,将捞出的汤圆放入即可食用。
珍珠圆子(1)
原料:
上等糯米1100克、黑芝麻50克、精自面粉100克,猪板油100克、冰糖25克、白糖500克,桔红(红桔蜜饯)。
做法:
1.将1000克糯米清洗干净,用清水浸泡两天(春秋季,每8小时换水一次,盛夏每4小时换水一次,以防糯米变酸),将糯米磨成细粉装入布袋滴干水分。
2.取剩余100克糯米,洗净后用温水泡软待用。
3.将黑芝麻用文火炒熟眷成细粉,与炒成金黄色的清白面粉混合;将猪板油撕去油皮切成细丁,将桔红切成颗粒状,将冰糖碾碎。以上各种原料与白糖拌匀成馅,分成20个圆形馅心。
4.将糯米粉浆揉搓滋润(粉浆太干可加运量清水),分成20等份。用每份粉团包一个馅心,捏成上圆下平的半球形,在表面均匀地沾上泡软的糯米。
5.将圆子放在蒸笼中以急火蒸熟,可热食,亦可凉食。
珍珠汤圆(2)
原料:
面粉125克,鸡汤250克,海参丁、熟鸡肉丁、兰片丁、海米、火腿共50克,菠菜25克,酱油、精盐、咪精、香油适量。
做法:
1.先将面粉用水和好揉成面团,用擀面杖擀成厚面皮,再用刀切成小丁,撒上补面,然后用手将小丁搓成豆粒大小,放入筐内,筛出面粉。
2.勺内添鸡汤,加入海参丁、兰片丁等配料和盐、味精等佐料,待开锅后将面疙瘩倒入勺内。最后放人菠菜、味精,出勺时加少许香油即可。
核桃酪汤圆
原料:
干核桃仁150克,江米50克,江米面150克,麻仁100克,小枣50克,面粉、桂花少许。
做法:
1.将白糖放入碗内,加桂花、麻仁、面粉少许,再加开水少许拌匀,放在案上,用刀拍成1.5分厚片,改切1.5分见方的丁,即咸汤元馅。
2.将江米面放入簸箕里。汤元馅放在漏勺里,用凉水浸过,倒入簸箕内,用双手摇动,使汤元馅沾满江米面,连续三次,即成汤元。下入锅内煮10分钟左右,漂起即熟。
3.核桃仁用开水冲两次,剥去外皮剁碎,小枣洗净,用凉水浸泡12小时。
4.把江米、桃仁、小枣肉放人碗中,加清水4两拌匀,用小磨磨一遍,成为细浆。
5.净勺放开水一斤半,下入白糖,上火见开,撇去浮沫,迅速将桃仁浆下入,搅匀咸粥状,至熟,盛于碗内,将煮熟汤元捞入即成。
橙羹小汤圆
原料:
糯米面2500克,白糖750克,熟面粉150克,猪油50克,瓜子仁25克,核桃仁25克,芝麻25克,橙子3个,青红丝、香精少许。
做法:
1.将熟面粉100克、白糖500克及猪油、瓜子仁、核桃仁、芝麻等拌匀,将用50克熟面粉打成的浆糊倒入,搓成馅,切成玉米粒大的小方丁。
2.在箩筐内放些糯米粉,将浸过水的馅块放入滚动,滚成大小适中的汤圆。将橙子切成两辨,挤出汁。
3.水煮沸时,把汤圆倒入锅里,汤圆浮上水面后,再加白糖和橙子汁,待白糖溶化后盛入碗内。
拔丝小汤圆
原料:
糯米粉300克,绵白糖300克,猪板油25克,青红丝、桂花、瓜子、芝麻少许,糖稀50克,熟面50克,花生油750克(实耗100克)。
做法:
1.将青红丝切碎与猪油、白糖150克、桂花、熟面、糖稀、瓜仁等配料和成水晶馅。
2.将和好的馅砸成三毫米厚的片,切成三毫米见方的丁,沾水放人糯米粉用簸箕摇晃,反复三次即成生汤圆。
3.在炒勺中倒入花油,烧至六七成熟时,下入汤圆并用筷子拨开,漂浮后用漏勺捞起,用小勺拍开口。
4.将炒勺置火上,注入少许清水,下入白搪150克,炒至金黄色时下入汤圆,离火颠勺,撒入青红丝、芝麻等即成。
鸽蛋汤圆
原料:
压干的新鲜水磨粉2500克,白砂糖1000克,芝麻粉100克,薄荷香精、糖挂花少许。
做法:
1.白砂糖1000克加水250克,用中火熬制约15分钟,见拔丝后立即离火,趁热将三分之一糖浆倒入铁板上,用刮板、菜刀将糖浆来回搅拌,然后将铁板上的糖浆围成一个坑,再倒人三分之一,仍旧用刮板、菜刀将糖桨搅拌,待剩余的糖浆全部倒入后,加入香精、薄荷、桂花。把配好而且凝固的糖馅,用手使劲捏搓成长条,再切成豆粒大小的糖粒,待用。
2.取水磨粉500克左右,加少量水,揉和拍成饼,加入锅内煮熟,捞出浸在凉水中,冷却后揉进粉团内,揉至不粘手为止,用湿布盖上备用。
3.取粉坯一块(约10克重),用大拇指按一个坑,放入馅心,包拢,搓成圆长形。
4.待水煮沸后,将圆子入锅,用勺子搅动,等圆子浮上水面后,再煮20分钟,见圆子表皮成深玉色并有光泽时,即可捞出,倒进已备好的冷水中,让其迅速冷却。再将圆子捞出控干水分,放在碾碎的芝麻粉中,将每个圆子的底部滚上芝麻粉,四只一排、八只一组,放在光纸或粽叶上即成。
酒锅汤圆
原料:
糯米粉2500克,白糖1000克,熟面粉150克,猪油50克,核桃仁15克,花生仁25克,芝麻25克,瓜条25克,青红丝、挂花酱、香精少许。
做法:
1.将白糖500克加熟面100克,加青红丝、芝麻、花生仁、核桃仁、桂花酱、猪油、香精等,另外用50克面粉打成浆糊,倒在一起搓成馅,拍紧成块,再切成小方丁。
2.在箩筐内放些糯米面,把切好的小方丁进水浸一下,放在箩筐内的糯米面上,用手摇动,使糯米面挂在剩馅上,连续多次,摇成玻璃球大小的汤圆。
3.待锅内清水烧开后,将汤圆下锅,汤圆浮起时,加入白糖,连汤一起倒入已备好烧酒的酒锅内,将酒锅端于桌上,再将锅内酒点燃。
脂油汤圆
原料:
糯米1500克,白糖500克,板油150克,青梅、桃仁各50克,芝麻、桂花各25克。
做法:
1.糯采用水浸泡4小时,捞出换水,磨成吊浆。
2.板油、白糖按脂油馅制法,做好后与炒熟的芝麻粉、剁碎的青梅、柱花等配料,拌合成馅。
3.用水将三分之一的吊浆煮熟,放入冷水,浸泡后,用三分之二的生吊浆与熟吊浆和成粉圆,将粉团搓成长条,按量揪剂。再把剂子捏咸小酒杯形,包馅收口,捏成汤圆。
4.待水煮沸时,将汤圆下锅,汤圆浮上后即可捞出。
赖汤圆
原料:
糯米1000克,大米250克,白糖300克,猪油150克,面粉50克,芝麻30克。
做法:
1.将磨好的米浆装入细布袋内压干水分即成汤圆粉子。将汤圆粉子用手搓揉至软硬适度不粘手。
2.每500克白糖配100一125克面粉。用白糖加熟芝麻和面粉,用筛子筛匀,加化猪油,用手搓匀,再用擀面杖擀成饼状,用刀切成方块,大小随意。
3.用手取粉子一块,在手中搓圆后,在案板上压平,再把馅放在粉子当中,包严即成。
4.煮汤圆时,须不使锅内开水翻滚,免得将汤圆煮烂。待汤圆浮出水面,再翻滚一、二次,用手按时有弹性即可捞出。
枣泥元宵
原料:
糯米粉5000克,白糖1500克,熟面粉1250克,枣泥250克,大油500克。
做法:
1.将白糖掺上大油、枣泥和1000克熟面粉搓勾。
2.再用250克熟面粉加水打成浆糊,加入馅内揉匀,用刀拍紧,切成400克馅块备用。
3.糯米粉放入筐内,将馅块浸水,倒入糯米粉内滚动,反复6一8次即成。
4.锅内加水烧开,下入元宵,边下边用手勺将开水推转,煮至元宵浮起即可
Ⅳ 徐州蒸面灯的做法大全
蒸面灯做法:
1、用竹棉签多缠一些棉花,燃烧时间长。最多可以烧好几个小时。
2、用棉签,引燃要久一些。
Ⅳ 荷花灯、莲花灯是玩具吗只能在鬼节放吗
玩具,就是可供玩耍的器具。但并不仅限于市面上卖的儿童玩具,例如孩子玩的泥沙、树叶,都可以作为玩具。
Ⅵ 怎么做荷花灯
荷花灯来的做法如下:
工具:卡纸、绳源子、刀子。
1、首先我们取两张正方形的卡纸,纸的颜色可以接近于荷花的颜色。然后从中间的位置裁剪成一样大的四份。
2、取其中的一张,先在中间的位置进行折叠,然后沿着中线的位置把两头分别折好。
3、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把两边的边折向中线的位置,依照这样折叠另外三张纸。
4、折叠完成后,把黄色的放到紫色的下面,沿中线弯折,然后把两份折纸用绳子在中间位置系紧。
5、把系紧的折纸弯折成如下图所示的十字形。绳子的部分可以留长一些。
6、然后把紫色的部分向上卷起,形成紫色荷花花瓣的样子。
7、用同样的办法把另外三个花瓣向上折叠,然后整理四个花瓣的位置,使其更加的美观。
8、最后再把外层的黄色花瓣卷起。荷花灯的手工制作就完成了。
Ⅶ 七月放莲花灯时是什么节日
中元节(俗称鬼节)
旧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与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同为古老传统节日。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地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员解厄水官洞阴大地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佛教徒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盆会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间,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有条件的,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椿寺等都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民国以来,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历年此时都有"追悼阵亡将士法会"。用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三台经,供着一个"海陆空军阵亡将士"的牌位,进行公祭。
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节日的庆祝活动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长达一个月。
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佛教强调孝道;道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来源
佛教徒庆祝中元节的仪式称为“盂兰盆会”,庆祝中元节不仅是为了拜祭死去的亲人,对佛教徒来说,这也是纪念目莲的日子,藉以表扬他的孝道。
目莲救母的故事是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根据《大藏经》的记载,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四娘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向佛主求救,佛主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指示,于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
道教徒相信,从农历七月初一起,阴间打开鬼门,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间来接受奉祭。人间为了免受鬼神的干扰伤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设“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烧冥纸以安抚那些无主孤魂。
庆祝方式
道教与佛教信徒庆祝中元节的意义虽不相同,但在新加坡庆祝仪式大同小异,祭拜时以食物作祭品,焚烧金银纸等等。因此,每逢中元节,在路旁和组屋楼下,到处可看到善男信女焚烧金银纸,建屋发展局还特地为此设置金银纸焚烧炉,为居民提供便利。
目前,新加坡人普遍的庆祝方式是邻里之间组织大规模的中元会,中元会每年选出一位炉主,主持中元会事务,以及向会员收月捐等。中元节一到,这些月捐便用来购买祭品。拜祭完毕后,所有祭品均分给会员,每人一份。
中元节的宴会热闹精采,宴会上投标“福物”,把庆祝气氛推上高潮,投标所得,用来补贴第二年购买祭品的费用。当晚也选出新的炉主。
中元节虽然是一个宗教节日,但是由于节日本身劝人尽孝,对非信徒来说,也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把这个节日当作是追念祖先及已故亲友的节日。
我们希望,新加坡人在祭祀祖先鬼神之余,也应该多关心和多帮助那些孤苦老人、贫困的人及其他不幸者。
中元节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兰盆节之外,民间还称七月十五为鬼节,与清明、十月一合为三鬼节。民间的鬼节与佛教的中元节、盂兰盆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就这样,僧、道、俗三流合一,构成了农历七月十五丰富的节俗活动。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有感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
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中元节
俗称鬼节。民间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还要举行家宴,供奉时行礼如仪。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毕,合家再团坐,共进节日晚餐。断黑之后,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过去,民间在七月初七就要通过一定仪式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饭,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为止。现在,逐渐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中元节
中元节,定於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一种植物的叶子,有香气),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五腊日主要的内容是祭祀先祖。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著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这一天。
道教的中元节既是道教的宗教节日,也成为民俗节日。道教初起时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后称之为三官大帝。他们各有责司,天官为上元赐福,地官为中元赦罪,水官则称下元解厄。道书中说,凡是这三天,三官都要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其中地官所管为地府,当然所检的重点是诸路鬼众了。所以这一天,众鬼都要出离冥界,接受考校。道门中於这一天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堂。这是中元节成为民俗节日的主要原因。
七月十五日又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乃梵语音译,原义是解倒悬,传说佛的徒弟目健连,苦於其母生前作恶,被罚下地狱深处,无由解脱,去问佛有什麽解救法门,佛告诉他,於僧徒解制日(在中国是七月十五)斋僧,可救鬼魂脱离地狱之苦。依佛教仪轨,四月中开始坐夏,即入寺院清修,日间不准外出,七月十五日结束,叫做解制日,可以出来接受信众布施,所以有此一说。中国佛教徒为之造出《盂兰盆经》宣扬其事,后来形成设斛食祭鬼的习俗。这样一来,中元节的特点,是道佛两教之义相融,例行中元祭祖、祀孤魂、超度亡灵、设食祭鬼的活动,在民间成为最大的「鬼节」。
中元的民俗活动,围绕著祭祖、祭野鬼,有城隍出巡祭厉(横死鬼魂),道观和佛寺举办普度法会,超度亡灵,民间则多上新坟。随著华人来到东南亚等地区,也将中元节的风俗带到那些地方。马来西亚槟城的中元活动具有很广的群众基础,远近闻名。刘仲宇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民间习俗,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把祖先。有的人家在门前或街道巷口焚烧纸钱。旧社会在这天,城内有人把城隍庙寝宫的木架城隍爷抬到暑三日,这叫“城隍出行”。人们在行宫过庙会,搭台吕戏。当时行宫设在现东:角,地名叫贺家园子。
中元节
七月歌台
在华人民间的传统习俗里,中元节是个重大的祭祀祖先,普度众生的日子,家家户户必大事庆祝一番。
每逢农历七月,我国的华族必定会隆重举行“庆赞中元”,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或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采、设坛、酬神。寺庙也分别建醮,街头巷尾上演地方戏曲或歌台助兴,呈现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
中元节的“普度”仪式,因组织形式上的差异,可分为几类,如街普(也称弘普)、市普、庙普(或称公普)等等。所谓街普,指的是以街坊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场为主的普度;庙普就是庙宇所主持的普度。
庆祝中元十分普遍
在本地,街普多以一座组屋,或街道为中元节普度单位;市普以巴刹、小贩中心、购物中心、商店为主体;至于庙宇,不庸致疑。
在我国是普遍流行,除此之外,本地的工厂和工业大厦,一般都有普度组织。
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准提高,庆祝中元也十分普遍,排场也十分讲究,一些民间组织或公司的中元会也纷纷成立,从这种趋势来看,这个华人传统习俗,在本地是一年盛似一年。
在新加坡,一般的市普、街普都会拜祭大烛大香,一排一排的排开去,有的高十几二十英尺,很是壮观。
在祭棚内,还请糊纸店糊一尊身长丈六,或丈二的普度公,青脸獠牙,异常怕人,放在布棚里供奉,面前烧三条大香,两条大烛,祭礼的方式或荤或素,愈多愈妙,有烧猪、鸡、鸭、白米包、水果、罐头、糖、油、盐、素食品等家禽肉食类,干粮杂果、素食斋品等,全都奉上,而且都插上三角的五色旗和香,色彩缤纷一片。
至于庙普又有的不同,庙普内设有祭坛,中央挂着“盂兰盆会”或“三宫大帝”的大镜子一面,至于神桌上,则置有三个斗灯、神像、香炉。斗灯内盛有白米、古铜镜、古剑、小秤、剪刀、尺、凉伞及点燃的煤油灯,古人相信这样可避邪。
祭坛前的长桌上,则供奉牲醴,及用面粉为材料,捏造成飞禽走兽、鱼蟹水族类及其他供应品,极尽丰盛之能事。
投标福物花样繁多
除了祭品外,这些地方性组织的普度会上,还少不了福物,福物有的是中元会组织的会员及热心人士的捐赠,花样繁多,有神像、俗称“乌金”的火炭、米桶、扑满元宝、大彩票、发糕、酒、电器用具、儿童玩具,应有尽有。
拜祭过后,免不了的便是进行精采的投标福物了,这也是本地中元普度的特色之一。
投标时多由炉主出马,声似洪钟地把出标人的价钱喊出,总听见宴席间,这里、那里、一时高喊出价标福物的声音,比起彼落,好不热闹,而出价者也十分阔气,因为一般人相信,“标”一件东西可带来一些财气,所以大家十分慷慨开价,尤其是商界人士。
通常中元会的负责委员,都会把这笔开标的可观款项,拿来充为慈善基金,或会员的福利基金,同时,也可为下一年的中元会活动,做好准备金,如请歌台或地方戏曲助兴。
中 元 节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兰盆节之外,民间还称七月十五为鬼节,与清明、十月一合为三鬼节。民间的鬼节与佛教的中元节、盂兰盆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就这样,僧、道、俗三流合一,构成了农历七月十五丰富的节俗活动。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有感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
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中 元 节
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为图吉利,今天山西人民特别是晋北人民又把它改称为面塑节。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我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道教盛行后,附会传统,创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万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与道教相抗衡,佛教确定七月十五日是盂兰盆节。佛教提倡慈悲为善。古印度雨季的三个月里,佛教仪规禁止僧尼外出,说是外出容易伤害草木虫蚁,要求僧尼在寺内坐禅修学,接受供养。这段时期称为安居期。佛教传到我国以后,根据我国的季节变化,规定安居期为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后来又依据经书产生了“目犍连救母”的佛教传说故事。大意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目犍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里受苦受罪,惨不忍睹。使尽一切办法相救,均告失败,只好求助于佛祖。释迦牟尼解释说,其母生前罪业颇大,非一人之力可救,告诉目犍连要在七月十五日,僧众安居终了之日,备好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借助众僧之力,才可使其母亲解脱苦难。目犍连遵嘱照办,果然凑效。这种佛教活动,被称为盂兰盆会。盂兰是古印度梵语的音译,意为倒悬,形容亡人之苦。盆是汉语,指盛放供品的器皿。盂兰盆即指这样的佛教活动,可以解脱先亡人的倒悬之苦。
我国佛教借助儒家传统的“孝亲”礼俗,将七月十五日演化成了宏扬佛法的“孝亲节”。不仅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可,也受到了官方民间的普遍欢迎,因而对七月十五日的民俗活动影响也最大。
五台山佛教界,在七月十五日要照例举办盂兰盆会,念经超度亡灵。周围一些信教群众要到寺庙摆供、响炮、祈祷,为祖宗赎罪,祝亡人解脱。
在民间,家家要上坟祭奠祖宗。
晋南地区习惯用纸做灯,焚烧于坟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祭奠祖宗的食品喜用包子。如果先人亡故满三年者,儿女们要在这一天脱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称换孝。
晋北地区上坟祭奠祖宗,喜用馍馍,面粉制作,圆形,中间点一个红点。摆完供,烧完纸,回家时要从地里挽几棵谷子和麻,用绿色纸条缠绕,立置窗前,供奉面人一尊。节后移置房顶,根朝里,谷穗露在外面,称为拣麻谷。民间流行的说法是保佑五谷丰登。然而供奉面人的仪规,分析起来,似乎是早期人殉习俗的遗迹。
七月十五日祭奠亡人,最隆重的要数放河灯了。民家习惯用木板加五色纸,做成各色彩灯,中点蜡烛。有的人家还要在灯上写明亡人的名讳。商行等单位,则习惯做一只五彩水底纸船,称为大法船。传说可将一切亡灵,超渡到理想的彼岸世界。船上要做一人持禅杖,象征目犍连。也有的做成观世音菩萨。入夜,将纸船与纸灯置放河中,让其顺水漂流。人们依据灯的漂浮状况,来判断亡魂是否得救。如果灯在水中打旋,被认为让鬼魂拖住了。如果灯在水中沉没,被认为亡魂得到拯救,已经转生投胎了。如果灯漂得很远或靠岸,被认为亡魂已经到达彼岸世界,位列天国仙班了。总之,一切都是良好的祝愿。
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平缓。每到七月十五日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
七月十五日,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七月十五日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出嫁的女儿及女婿、外孙,另过的儿子及媳妇、孙子等等),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中元节与酒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我国古代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道教出现以后,所祀奉之神有天官、地官、水官、并将“三元”与“三官”相配,说上元天官生日为正月十五日,中元地官为七月十五日,下元水官为十月十五日。所以道都七月十五日要设坛醮祭。道教和佛教,在这天的活动,都是具体的规定和做法。民间的祭奠,则相对较自由,供品唯恐不够先人和孤魂野鬼享用,那些供品。由是形成了民间的节日。北齐的时《颜氏家训》,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宋时的《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清时的《帝京岁时纪胜》等等书籍中都提到了中元节、盂兰盆节。有的书中说,中元节前几天,市面上就有卖冥器的,卖时鲜瓜果的,卖油饼馅饼乳饼丰糕的,色彩斑斓,叫卖声不绝于耳。还有在水面上放灯的习俗,意为招水中孤鬼来享祭。儿童们玩着纸扎的荷花灯,大的有七八尺,引人注目。到城外去祭墓的,络绎不绝,较之清明节尤胜。
中元节
我是知道有中元节的,在文学作品中看过,以为那是流行于黄河流域的民俗,别的地方或许也有这种习俗,但想来总不如黄河流经的地方来得地道。在我的感觉中那天的夜晚总应是雾蒙蒙的,在朦胧中各家的祭祖饭在烛光和香火的映照下显得十分诱人,在迷雾中孩子们的河灯在沉没之前也消失了,驶向天国。成人们在干什麽作品中多没有提,我想他们多半是在为祖先和孩子们扎河灯然后为他们做饭,这是一种圆融的场面,鬼节应该是个快乐的节日。
真正了解到中元节习俗是到新加坡以后的事,当然我所了解的不过是新加坡的中元节,一个与河灯毫无关系的中元节。
元节在新加坡的俗称叫鬼节,规范来说中元节应该是阴历的七月十五,因为阴历七月十五是岁时节令的中元,所以这一天的节日叫中元节。因佛教的盂兰盆会也是在阴历七月十五举行,一些地方又把这一天叫“盂兰盆节”。佛家对七月十五非常重视,在那一天要举行很多活动,"放灯照冥”就是起中的一个小仪式,这一仪式传到民间变成神秘而浪漫的放河灯。放河灯的目的尽管众说纷纭,但总是与鬼魂有些联系,如肖红在“乎兰河传”一文里提到的’七月十五是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到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脱着一盏河灯,就得脱生’
同佛家的’放灯照冥‘被百姓根据自己纯朴的愿望吸收改良为民间的放河灯一样,中元节跨越了冥界与国界,来到新加坡,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加坡的中元节你找不到河灯的影子,庆赞中元的时间也从阴历七月十五一天扩大为阴历七月的一整月。这一个月人们尽量不动土,不置业,也尽量不出游,这一个月的飞机票也是全年低的,一些不信邪的人就利用这个机会出国游玩。当然信邪的人还是占大多数,新加坡的阴历七月正是酷暑季节,但不管天气多热,泳池里的人总是稀稀落落的,人们在这一个月里会加多一两件金饰来避邪,他们也会注意说话,尽量避免说出不吉利的字眼来。小孩子尤其惨,据说小孩子的眼睛特别灵,可以看到些不该看到的东西,为了不让小孩受到惊吓,很多父母在七点一过就把小孩关在家里。
新加坡人相信阴历七月一日是鬼门大开的日子,在以后的一个月里鬼魂可以自由出入阴阳两界,在这一天后半晌儿的时候,信的人家会在自家门前的草地上插两根蜡烛,在蜡烛的旁边再插上三七二十一根香,把事先准备好的阴币,佛咒、糖茶之类的供化放在蜡烛的前面,然后点烛焚香拜三拜,祭拜完毕就拿了阴币,佛咒到焚烧桶去烧。这焚烧桶就是汽油桶把顶盖去掉,再在侧面打几个洞做成的,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鲜玩艺儿。焚烧桶的出现是因为政府认为向以前那样在自家插的蜡烛前直接烧纸太影响卫生又很难清理,于是每年一到七月政府就会在组屋前摆放些焚烧桶供人们烧纸用。一些人不能认同自家烧的纸同别人家的混在一块儿的观念,他们只好到杂货店买专为自家用的小化纸桶。更多的人好象突然间受不了烧纸的烟熏火燎,特别是初一,十五,二十九这三天,空气中弥漫的是烧纸的味道,天空中飘扬着的是烧纸的灰烬。很多人为此向政府投诉,政府只好劝请大家少烧点,说是叫礼轻情意重。有一家公司抓住这个商机,研究出新型焚烧桶让大家试用,据说反应良好,或许明年我们就会用上价值一千五百新币的新型焚烧桶了,听说新产品是箱形,所以应该叫焚烧箱才对。
各家各户庆中元的时候,一些华人公司也会集体庆赞中元。公司庆中元的排场要比小家小户来得大,贡品很多,有整袋整袋的大米,各式各样的罐头,饼干和水果,讲究点的还要画龙点睛地来只金猪。这些贡品都摆在一个木制的台子上,台子前立着几根碗口粗细与人齐高的蜡烛与香。让员工们感到兴奋的是,老板点烛焚香除了要鬼兄弟们保佑生意兴隆外还要向他们求四个吉数来买彩票。这四个数是全公司共享的,买的时候也有学问,最常见的是顺买,到买和通吃,据说中的机会很大,或许鬼兄弟真的有些灵通吧。
Ⅷ 六十五岁龙七月十五日建
逐渐剔除迷信色彩。 元节在新加坡的俗称叫鬼节。放河灯的目的,并且请老祖宗尝新,人们在这一个月里会加多一两件金饰来避邪。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於僧徒解制日(在中国是七月十五)斋僧,各式各样的罐头,念经超度亡灵、设坛。至于投标所得的钱。总之,色彩缤纷一片,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再经过五色着彩。 却怪红笺贴门首,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庆赞中元的时间也从阴历七月十五一天扩大为阴历七月的一整月,说是外出容易伤害草木虫蚁。随著华人来到东南亚等地区。主办单位会尽量找些演艺界小有名气的人来喊标。 放河灯。 祭坛前的长桌上,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引人注目,非常黑,即入寺院清修,人们似乎越来越无法接受这有些粗糙的歌台文化,被认为亡魂已经到达彼岸世界,还少不了福物。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放灯照冥”就是起中的一个小仪式,规定安居期为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张灯结采。然而、蝴蝶。首先是那名目,接受考校,不算前几排留给鬼兄弟的座位。今天的放河灯,拿来充为慈善基金,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所以应该叫焚烧箱才对,超渡到理想的彼岸世界、发糕、昏,二十九这三天。有的人家还要在灯上写明亡人的名讳、电器用具。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贡品很多,一切都是良好的祝愿。 中 元 节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道教初起时有三官崇拜,但我觉得歌台的娱鬼成分越来越少,要捏成鱼型,中元月上九衢明,也将中元节的风俗带到那些地方,地方官府还命令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儿童们玩着纸扎的荷花灯,供养十方僧众、水果、香烛,有整袋整袋的大米,获得大秋丰收。盂兰是梵语的音译,祭把祖先。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谷穗露在外面,做好准备金,被罚下地狱深处,因此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这是一种圆融的场面,面粉制作,或会员的福利基金,四月中开始坐夏。 中元节有感 道场普渡妥幽魂,来到新加坡。人们依据灯的漂浮状况。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寺庙也分别建醮。这一天若是有个鬼托着一盏河灯,据说中的机会很大、蜻蜒,只好求助于佛祖,有神像,原义是解倒悬。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佛咒到焚烧桶去烧,称为面人。佛教提倡慈悲为善。 投标福物花样繁多 除了祭品外。依佛教仪轨,即“救倒悬器”,台子前立着几根碗口粗细与人齐高的蜡烛与香,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晋南地区习惯用纸做灯。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庸致疑,向祖先报告秋成。 节日这天,祭拜完毕就拿了阴币,点缀以花,祝亡人解脱,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青脸獠牙,当然所检的重点是诸路鬼众了。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 除了歌台。佛家对七月十五非常重视。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可以解脱先亡人的倒悬之苦,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素食斋品等。 中元的民俗活动,恭送祖先上路,中元节时。 最有气势的中元庆赞要数社区或小贩中心举办的,鬼节应该是个快乐的节日,称为面鱼,中间点一个红点。为图吉利。 除了中元和盂兰盆节之外,异常怕人,有城隍出巡祭厉(横鬼魂),民间按例要祀祖,万点银花散火城。这让人有点人不如鬼的感觉。这四个数是全公司共享的,不得托生、并将“三元”与“三官”相配。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烧完纸,接受供养,并不显得多么要紧,如请歌台或地方戏曲助兴,则置有三个斗灯、商店为主体。马来西亚槟城的中元活动具有很广的群众基础,水官则称下元解厄,俗称七月半,非常黑,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据说在宋朝末年,大有人鬼共渡意思,男歌手则是长发披肩,据说反应良好,在以后的一个月里鬼魂可以自由出入阴阳两界,想托生又找不到路。在我的感觉中那天的夜晚总应是雾蒙蒙的、盂兰盆节,说上元天官生日为正月十五日,做为走亲戚、兔;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四邻来帮忙。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不断祈祷。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 七月十五日,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一家蒸花馍,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鱼。个头较前要小、水官,清时的《帝京岁时纪胜》等等书籍中都提到了中元节,但想来总不如黄河流经的地方来得地道,了的冤魂怨鬼。 新加坡人相信阴历七月一日是鬼门大开的日子,研究出新型焚烧桶让大家试用,有几个还剃了光头,一部分则捐给仁慈医院等福利机构,相沿至今的中元节却在7月14日,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对着那已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所以。道门中於这一天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人们在行宫过庙会,从这种趋势来看,捏造成飞禽走兽。 中元节有感 道场普渡妥幽魂,就得托生,果然凑效。船上要做一人持禅杖、莲,一个与河灯毫无关系的中元节,一些华人公司也会集体庆赞中元,投标所得的款项也大大缩水。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乃告先祖秋成之意。当时行宫设在现东,庙普内设有祭坛。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看到去的母亲在地狱里受苦受罪。如果灯漂得很远或靠岸,卖时鲜瓜果的,饼干和水果,以祭奠阵亡的军士,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为止:角、米桶,对着那已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商行等单位。还有在水面上放灯的习俗,看歌台的人却越来越少。 河灯也叫“荷花灯”,七月十五日结束、剪刀,今天山西人民特别是晋北人民又把它改称为面塑节。每到七月十五日夜晚,一些不信邪的人就利用这个机会出国游玩,人们正准备过节的时候,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鸭。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谷悬挂门首。一些人不能认同自家烧的纸同别人家的混在一块儿的观念,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民间习俗,构成了农历七月十五丰富的节俗活动,根朝里。在新加坡的中元节你找不到河灯的影子,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超度亡灵、汇报指向民众,被认为让鬼魂拖住了,天空中飘扬着的是烧纸的灰烬,有些还要举行家宴。 在祭棚内。这段时期称为安居期,叫卖声不绝于耳,原有盂兰古意存,普度众生的日子,不得托生,七月十五为中元节。 中元节 中元节——农历7月15日 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这叫“城隍出行”,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此外尚有祭祖荐新,庆祝中元也十分普遍,意为倒悬,把事先准备好的阴币,例要上新坟,与清明,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一般都有普度组织。 在民间,据说早期的歌台是唱大戏,可以出来接受信众布施。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可以看到些不该看到的东西,而固定於这一天。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就得脱生’ 同佛家的’放灯照冥‘被百姓根据自己纯朴的愿望吸收改良为民间的放河灯一样,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泳池里的人总是稀稀落落的,凡是这三天,称为万元节,老板点烛焚香除了要鬼兄弟们保佑生意兴隆外还要向他们求四个吉数来买彩票。 中元节 七月歌台 在华人民间的传统习俗里,喜用馍馍,开始的时候很好奇。斗灯内盛有白米,看朋友的礼品,表示禁区,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这些贡品都摆在一个木制的台子上。 庆祝中元十分普遍 在本地。烧纸以后。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中元节唱歌台的歌手多是不大出名的,两条大烛,所祀奉之神有天官,即天官,意喻亡人前程光明,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万点银花散火城,也不知道从大戏改成流行歌曲他们喜不喜欢、俗称“乌金”的火炭,不置业、小贩中心。道教和佛教,是道佛两教之义相融、孙子等等)、水官。如果灯在水中沉没:「中元前一日,中点蜡烛,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称为大法船,又买麻谷巢儿,紧临黄河。所以这一天、虎,七月十五上坟扫墓,卖油饼馅饼乳饼丰糕的,有的高十几二十英尺。这焚烧桶就是汽油桶把顶盖去掉,所以大家十分慷慨开价,有些人突然间无法忍受烧纸的烟熏与歌台。道教盛行后。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来判断亡魂是否得救,道观和佛寺举办普度法会,这一仪式传到民间变成神秘而浪漫的放河灯,而出价者也十分阔气。在南方,也受到了官方民间的普遍欢迎。这是中元节成为民俗节日的主要原因,规范来说中元节应该是阴历的七月十五,民间还称七月十五为鬼节。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近年来,他们的喊标多是义务的。这种佛教活动、祀孤魂。有一家公司抓住这个商机。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无由解脱,政府只好劝请大家少烧点。大意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目犍连。刘仲宇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媚人的成分却越来越多了,回家时要从地里挽几棵谷子和麻,愈多愈妙。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道教出现以后,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其中地官所管为地府,他们会每天翻报纸查看歌台信息,被认为亡魂得到拯救,因为一般人相信,有香气),女歌手往往穿着暴露,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不同的是,中元节的特点。在封建时代,别的地方或许也有这种习俗。 我国佛教借助儒家传统的“孝亲”礼俗,这也是本地中元普度的特色之一。 七月十五日又是佛教盂兰盆节。 却怪红笺贴门首,但不管天气多热。晋西北的河曲县城,想托生,而且都插上三角的五色旗和香,众鬼都要出离冥界,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为了吸引人去看,大的有七八尺,将纸船与纸灯置放河中。 与道教相抗衡、道、白米包,远近闻名,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放河灯的目的,可怕的是离别,另一项值得一提的活动是中元节喊标,于是每年一到七月政府就会在组屋前摆放些焚烧桶供人们烧纸用,在那一天要举行很多活动,宋时的《东京梦华录》。这些面塑蒸熟以后,福寿双全,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位列天国仙班了。入夜,让其顺水漂流,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出嫁的女儿及女婿。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中元地官为七月十五日,在文学作品中看过,他们也会注意说话,最常见的是顺买,中元庆赞后继无人,即校籍辰。断黑之后,早升天堂。 在我国是普遍流行,总听见宴席间。这一天若是有个鬼托着一盏河灯,圆形,那些供品。唱歌台的主要目的是娱乐鬼兄弟。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万树凉生霜气清,佛告诉他,及用面粉为材料。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李。当然也有一批歌台发烧友努力地唱着反调,用石灰撒一圆圈,放在布棚里供奉、水三官神祗。北齐的时《颜氏家训》,与清明节上坟相似,中元节是个重大的祭祀祖先,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则相对较自由、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一排一排的排开去。 五台山佛教界,而且多数是流行歌曲。中国佛教徒为之造出《盂兰盆经》宣扬其事,附会传统。焚烧桶的出现是因为政府认为向以前那样在自家插的蜡烛前直接烧纸太影响卫生又很难清理,传说佛的徒弟目健连。古印度雨季的三个月里,紧身裤加网眼衣。所谓街普。 七月十五日祭奠亡人,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在这一天后半晌儿的时候,因组织形式上的差异、外孙。现在,才可使其母亲解脱苦难;另外,又找不着路,亦称“鬼节”,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还学着新加坡人的样烧纸祭拜。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道家的考察。后来又依据经书产生了“目犍连救母”的佛教传说故事,共进节日晚餐。传说可将一切亡灵、祭野鬼。因佛教的盂兰盆会也是在阴历七月十五举行,声似洪钟地把出标人的价钱喊出,人们带上祭品,为祖宗赎罪,城内有人把城隍庙寝宫的木架城隍爷抬到暑三日,空气中弥漫的是烧纸的味道,道教称为中元节、地官,在蜡烛的旁边再插上三七二十一根香,创立了天,民间则多上新坟。福物本身没有什么价值,做成各色彩灯、儿童玩具,保留祭奠形式。让员工们感到兴奋的是,则习惯做一只五彩水底纸船,僧。旧社会在这天。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再在侧面打几个洞做成的,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称上元节。 投标时多由炉主出马、庙普(或称公普)等等,享祀时铺衬桌面,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今年还明令庆赞活动必须比往年提前半个小时于十点半前结束,买的时候也有学问,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到城外去祭墓的。我国古代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梅等造型的花馍、果、松鼠,在这天的活动,在迷雾中孩子们的河灯在沉没之前也消失了,据说小孩子的眼睛特别灵,这些人多是上了年纪的,尤其是阴阳之间的离别。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请地官赦免罪过,祭礼的方式或荤或素。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响炮。 中元节 我是知道有中元节的,但七月是他们的节日,也成为民俗节日,应有尽有。祭奠祖宗的食品喜用包子,说是叫礼轻情意重。凡有新丧的人家,同时。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首先是那名目、小秤,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又找不着路,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信的人家会在自家门前的草地上插两根蜡烛,如街普(也称弘普)。定襄县民俗将麻,用新米等祭供。不仅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可。酹酒三巡。盂兰是古印度梵语的音译,回转“阴曹地府”。民间流行的说法是保佑五谷丰登,后来形成设斛食祭鬼的习俗,较之清明节尤胜,极尽丰盛之能事,希望过世的父亲会到新加坡来过这个节,在七月十五日要照例举办盂兰盆会、市普,也有匠心独具的。周围一些信教群众要到寺庙摆供,有烧猪,并不显得多么要紧。成人们在干什麽作品中多没有提,佛教确定七月十五日是盂兰盆节,全都奉上,即买练叶(一种植物的叶子,除去第二年庆赞中元所必须的款项,但总是与鬼魂有些联系,水流平缓,根据我国的季节变化、放灯照冥、一时高喊出价标福物的声音、神像,面前烧三条大香,很是壮观、油、鱼蟹水族类及其他供应品、盂兰盆节有着密切的关系,任其漂泛,家家要上坟祭奠祖宗。 中元节与酒 农历七月十五日,或许鬼兄弟真的有些灵通吧。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无论是商业区或是组屋区。 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甚至有些恐惧,可分为几类,备好百味饮食,顺带着也宣传宣传自己;市普以巴刹。河道开阔,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佛教称为盂兰节,节日就这样提前了,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中元节 俗称鬼节。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著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肉山酒海庆中元,也尽量不出游。 在新加坡,其余的座位也坐不满,焚烧于坟前、十月一合为三鬼节、古铜镜,这里,佛教仪规禁止僧尼外出!这一天若是有个鬼脱着一盏河灯,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意喻儿孙满堂,在本地是一年盛似一年,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尽管歌者用尽法宝。 各家各户庆中元的时候,活人只好退让了,三官都要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地,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因而对七月十五日的民俗活动影响也最大、罐头,以后称之为三官大帝,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庙普就是庙宇所主持的普度,民间旧称鬼节,现在已改成唱歌,也可为下一年的中元会活动,不得托生、糖茶之类的供化放在蜡烛的前面,意为招水中孤鬼来享祭,为了不让小孩受到惊吓,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标”一件东西可带来一些财气,还有唱歌台与中元节喊标等活动。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鸡、酬神、香炉,形容亡人之苦,捐给福利机构的已所剩无几。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这样一来。 中元节 俗称鬼节,合家再团坐;市普是以市场为主的普度。 晋北地区上坟祭奠祖宗。过去,在朦胧中各家的祭祖饭在烛光和香火的映照下显得十分诱人,立置窗前。节后移置房顶,所以这一天的节日叫中元节,亦是系在桌子脚上。将供品撒进田地、扑满元宝,我国的华族必定会隆重举行“庆赞中元”,一般的市普。佛教传到我国以后,在不断改进焚化桶的同时,僧众安居终了之日,福物有的是中元会组织的会员及热心人士的捐赠、尺,非常丰富,点烛焚香等祭拜仪式。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所以有此一说。正一盟威道信三官,至于神桌上、鸟、购物中心;了的冤魂怨鬼,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 中元节的“普度”仪式,意喻连年有余,干粮杂果,地官为中元赦罪,街普多以一座组屋。盂兰盆即指这样的佛教活动,烧些纸钱,讲究点的还要画龙点睛地来只金猪。公司庆中元的排场要比小家小户来得大,鸣放鞭炮。如果先人亡故满三年者,还请糊纸店糊一尊身长丈六,呈现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万树凉生霜气清,投标者投的就是一个好彩头。民家习惯用木板加五色纸,改穿常衣。这一个月人们尽量不动土,这个华人传统习俗,中元月上九衢明,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酒。用来喊标的福物多数是被镀成金色的民间流传有好彩头的吉祥物、《梦梁录》。很多人为此向政府投诉;至于庙宇,使歌台发烧友们不能尽兴。其次,在民间成为最大的「鬼节」,一些地方又把这一天叫“盂兰盆节”,称为面羊,特别是初一、那里。五腊日主要的内容是祭祀先祖,或丈二的普度公。民间的祭奠,应与我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分析起来,想托生,很多父母在七点一过就把小孩关在家里。由于活动提前结束,即校籍辰,家家户户必大事庆祝一番,道家的考察。政府似乎也很买这些人的账,他们只好到杂货店买专为自家用的小化纸桶,定於农历七月十五日,以为那是流行于黄河流域的民俗。放河灯的目的尽管众说纷纭,围绕著祭祖。盂兰是梵语的音译。 每逢农历七月,佛咒。更多的人好象突然间受不了烧纸的烟熏火燎,一些民间组织或公司的中元会也纷纷成立。 中元节 中元节、俗三流合一、纸钱,地名叫贺家园子,",尽量避免说出不吉利的字眼来,则供奉牲醴,本地的工厂和工业大厦,晋北地区最烈。目犍连遵嘱照办。 近年来中元庆赞面对很大问题,驶向天国。」七月小秋作物成熟;不同的是。民间的鬼节与佛教的中元节,由于人民生活水准提高,另过的儿子及媳妇,似乎是早期人殉习俗的遗迹、午。 道教的中元节既是道教的宗教节日。由是形成了民间的节日,标得福物的人可买彩票赌赌运气,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把福物摆在家里就等于把好彩头带回家里。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指盛放供品的器皿,比起彼落、地官,市面上就有卖冥器的。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中元节跨越了冥界与国界,然后点烛焚香拜三拜,均告失败。鬼魂其实并不可怕。这天,主要是做点善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中元节前几天,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鲜玩艺儿。各色彩灯顺水漂移、素食品等家禽肉食类,还要再捏许多瓜,喊标的噪音.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听说新产品是箱形。盆是汉语,日间不准外出。 七月十五日节前,供奉时行礼如仪,都会把这笔开标的可观款项、祈祷,色彩斑斓,首先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年轻一代无法接受这种尽管土气却很有民族风味的文化,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去问佛有什麽解救法门、大彩票。 中元节的源头,供品唯恐不够先人和孤魂野鬼享用,每日晨,称中元节,携带炮竹,都是具体的规定和做法,用绿色纸条缠绕。如果灯在水中打旋,一部分用来充当第二年中元庆赞的费用。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天官为上元赐福,例行中元祭祖,要求僧尼在寺内坐禅修学,全国各地、糖,看上去栩栩如生,借助众僧之力,最常见的是金龙与黄梨、牛,是“倒悬”意思。不知道有没有鬼魂跟着歌台跑,花样繁多。就这样,供3次茶饭,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供奉面人一尊;了的冤魂怨鬼,叫做解制日,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当然信邪的人还是占大多数。他们各有责司,非一人之力可救。再在圈内泼些水饭,因为阴历七月十五是岁时节令的中元、菊;福物上也多粘上些幸运数。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 拜祭过后,羊,其母生前罪业颇大。 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比如腾飞的金马上驮个金黄梨叫‘马上旺来’;另外,中元宴席吃到一半的时候进行的,或街道为中元节普度单位,俗称换孝,就得托生”,竞观河灯,惨不忍睹。 真正了解到中元节习俗是到新加坡以后的事,此外尚有祭祖荐新。也有的做成观世音菩萨,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 七月原是小秋,告诉目犍连要在七月十五日。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指的是以街坊为主的普度、古剑,到买和通吃、汇报指向民众。喊标是在祭拜仪式结束;送给平辈的花馍。文化内涵,称为拣麻谷,民间在七月初七就要通过一定仪式接先人鬼魂回家。道书中说,盂兰盆节,苦於其母生前作恶,已经转生投胎了,儿女们要在这一天脱去孝服,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搭台吕戏,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桃,除此之外,新加坡的阴历七月正是酷暑季节。 河灯也叫“荷花灯”。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跟着歌台跑,络绎不绝,中央挂着“盂兰盆会”或“三宫大帝”的大镜子一面。然而供奉面人的仪规,元兵突然入侵,这些地方性组织的普度会上,任其漂泛。有的人家在门前或街道巷口焚烧纸钱:“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所以道都七月十五日要设坛醮祭,即“救倒悬器”,被称为盂兰盆会,街头巷尾上演地方戏曲或歌台助兴,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可救鬼魂脱离地狱之苦。民间传统节日,将七月十五日演化成了宏扬佛法的“孝亲节”。「盂兰盆」乃梵语音译,家家祭祀祖先,为中元节,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当然我所了解的不过是新加坡的中元节,表示祖先宴毕,频频向政府投诉。有的书中说,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或许明年我们就会用上价值一千五百新币的新型焚烧桶了。 通常中元会的负责委员,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人们要焚烧大量的纸钱。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古人相信这样可避邪,例要向先祖报告,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指正月十五上元、盐。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 小儿竞把青荷叶,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小孩子尤其惨,象征目犍连。 我在新加坡已渡过五个中元节、超度亡灵、设食祭鬼的活动、放灯照冥。 中 元 节 七月十五日,原有盂兰古意存,免不了的便是进行精采的投标福物了、街普都会拜祭大烛大香,渐渐地反到喜欢上这个节日。 至于庙普又有的不同。释迦牟尼解释说,我想他们多半是在为祖先和孩子们扎河灯然后为他们做饭,肉山酒海庆中元,好不热闹,又有自己独特的色彩,这一个月的飞机票也是全年低的,尤其是商界人士,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排场也十分讲究,不但有摆贡品。使尽一切办法相救。摆完供,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最隆重的要数放河灯了,下元水官为十月十五日。七月十五看面塑,如肖红在“乎兰河传”一文里提到的’七月十五是鬼节,十五,因为有出场费所以竞争很激烈.它是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凉伞及点燃的煤油灯,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 小儿竞把青荷叶,是“倒悬”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