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三花 » 吴镜汀荷花

吴镜汀荷花

发布时间: 2021-03-10 01:13:29

⑴ 描写荷花的诗句

荷花诗句

如《诗·郑风》:
山有扶苏,荫有荷华.
《诗·陈风》:
彼泽之破,有蒲与荷.

曹植内《芙蓉赋》:
览百卉之英茂容,
无斯华之独灵,
结修根于重壤,
泛清流而灈茎.

苏辙《菌萏轩》诗:
开花浊水中,
抱性一何洁!
朱槛月明中,
清香为谁发

周敦颐《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灈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 南来时,杭州西湖之荷花,最负盛名.文学家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⑵ 求李清照有关荷花的诗词

李清照的所写的诗中有关于荷花的诗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如下: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释义: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词语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溪亭:临水的亭台。日暮:黄昏时候。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兴尽:尽了兴致。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误入:不小心进入。藕花:荷花。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为通假字,同“怎”,读作zěn,意思是怎么,怎样才能。惊:惊动。起:飞起来。一滩:一群。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2)吴镜汀荷花扩展阅读: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⑶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作家写过一副挽联:荷花荷雨荷花淀,文博文豪文曲星。这位老作家

王学仲

王学仲先生号夜泊,字黾子,晚号黾翁。1925年生于山东省滕县。王学仲现任天津大学教授、日本筑波大学客座教授、王学仲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等职。

王学仲,

1925年10月生于山东省滕州市鲍沟镇宁家村,原名王黾,字黾子,笔名夜泊,号滕固词人,晚号黾翁,室名泼墨斋。1942年考入北平京华美术学院国画系,曾师从邱石冥、吴镜汀、容庚,1945年毕业后由北平国立艺专墨画科转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年画及油画,同时也接受齐白石、黄宾虹、张伯英、徐悲鸿、李可染等人的指导,书法功底深厚,诸体皆善,尤长于行草书,豪放雄健,跌宕多姿,绘画则以山水为主,精于书画理论,著述甚丰,1953年在天津大学任美术课教师。1978年入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创作。1985年天津大学建成“王学仲艺术研究所”,任该所所长。1989年获天津市鲁迅文艺大奖。出版有:《书法举要》、《中国画学谱》、《王学仲美术论》、《王学仲书法论》、《王学仲书画诗文集》、《夜泊画集》等。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研究生院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日本国立筑波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中国炎黄画院副院长、天津画院特聘画师等职。1987年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滕州王学仲艺术馆、曲阜王学仲画馆相继建成,八、九十年代不辞年高多病多次深入大西北,完成了西北系列巨作:《汉家陵阙》、《西夏王陵》、《腾格里沙海》等作品。作品还有《四季繁荣图》、《垂杨饮马图》、《双鲤图》等。

王学仲在他的书房里王学仲先生的艺术誉满国内外,但他的成才经历却是艰辛而漫长的。1925年10月23日,王学仲出生在中国山东省滕州市宁家村一个书香人家。5岁那年就跟着教书的父亲上学,开始学写毛笔字,一直练到17岁,其中还到处拜师访友学习绘画。后来,王学仲考取了北平京华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邱石冥、吴镜汀、容庚、齐白石、黄宾虹等名师大家学习书画。王学仲和他的两个弟子

1946年夏天,中国书画名家徐悲鸿先生就任北平国立艺专校长。王学仲的才华得到了徐悲鸿先生的赏识,在徐先生的鼓励下,王学仲来到北平国立艺专深造。在艺专新生报到的那一天,有几幅书诗画一体的作品引起了徐悲鸿校长的关注。徐校长就对大家笑着说:“作者夜泊,他的诗、书、画看去有些'怪',合称‘三怪'如何?”。“夜泊”是王学仲的笔名。徐先生又转脸对王学仲说:“‘怪'字的含义有贬也有褒,‘扬州八怪’不也是‘怪’吗?你书画有一些文人画趣味,但还要下深功夫,要有时代的足印,要有事物的特征,还要有艺术家个人的面貌”。当时徐悲鸿亲自担任油画和国画的教学工作,王学仲有幸在课堂聆听他的教悔,课余时间也经常到徐先生的家去拜师求教。有一次,王学仲带着他自己写的书法册页呈送给徐悲鸿先生指教。徐先生仔细审视之后,很是欣赏。他知道王学仲还有一个名字叫“呼延夜泊”,当即挥笔在册页上题写道:“呼延生方在少年,其书得如是造诣,秉赋不凡,盖由天授。方之古人,在唐则近于北海,宋则山谷,明则倪文正、王觉斯,而非赵董世俗之姿可相并论也”!1953年7月毕业离校的那天晚上,徐悲鸿还特意画了一幅《奔马图》赠给王学仲,并叮嘱他在艺术上要不断进取。王学仲毕业后分配到天津大学任教,一直工作到今天。其间他不但桃李满天下,而且他的诗文书画艺术也不断成熟发展。正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评价的那样“诗文书画,四美俱臻”!

王学仲和他的两个弟子王学仲应邀去日本讲学王学仲的书画艺术在日本很有影响。1981年9月王学仲先生应邀到日本国立筑波大学讲学,开设的课程是大学生、研究生的必修课《书法》和选修课《中国画》。由于王学仲在日本书画艺术界的影响,他在日本的一些书画界朋友专门投资建设了“王学仲艺术研究所”。王学仲在日本讲学时,在日本书画界结交了不少朋友,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82年元旦,师从王学仲的日本研究生松村一德请他去歧玉县老家过新年。王先生一下车,松村的父母双双叩头着地表示欢迎。元旦清晨,松村夫人买了五个纸条,请大家把各自内心的祈求写在纸上。王学仲先生郑重地写上了“祝中日友谊长青”七个汉字,并将纸条虔诚地结扎在树枝上。事隔两年之后,松村一德访华来拜见恩师时,王学仲问:“我挂的那个纸条,怕早被风雨打碎了吧?”松村笑着眨了眨眼说:“老师,你看我们三千日本青年又来到了中国,你的纸条和绿树会永远长青的!”

王学仲书法欧风汉骨东学西行阅读王学仲也必须从他的文化体系入手,这一体系是以中学作为人文精神的主体,建立在中西平等的基础之上。这和他绝大部分生命时光处于一种上升的历史时期关系很大。无论何种细部的失误都无损新中国对於重新树立民族自信心的帮助。在无所依傍中生存和发展当然比手捏美元要艰难困苦得多,同时也自尊和高贵得多。王学仲

王学仲先生在多种场合书写自己的观念:“欧风汉骨,东学西行”。语句直白,直白是一种才情,代表着自信。现在,当我们审视先生的主要创作成果山水画,可以看到,这一观念得到了完整的实践;这种自信有着充分的理由。作为诗人的王学仲带着诗化的感受来描绘笔下的山川,象王小波所指出的,诗化的感受无所不在,堂皇正大的诗化作品总带有叫人永难忘怀的感人韵律。在学仲先生的代表作品《汉家陵阙》中,空山无人,无树,崚嶒的石头肃穆庄严犬牙交错地簇拥成无语山峦,远山上隐隐绰绰一星半点的汉家陵阙屹立于无语斜阳中。这是对英雄主义时代的追怀和留恋,端凝而略带伤感。空山无人,无树,然而却似有霍去病“匈奴不灭,何以家为”壮语的袅袅余音,有千军万马长嘶而过的背影,蹄下的滚滚烟尘尚未尘埃落定。这就不仅是伤感所能包容的了,也许曹孟德短歌行的氛围更可作为相当的类比吧!悲而不颓,有激越沉雄的深厚情感孕藏其中,这就是王学仲高於一般山水画家的地方,是诗人情怀的绘画化。我们来看近时杰出的山水画家,凡称得上绝世风流者无不诗情浓郁,傅抱石如李太白,绘事颇有“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的潇洒气派;陆俨少近苏子瞻,云水流走中唱大江东去,往赤壁西来……这正是中国绘画所特有的韵味,和诗词书法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永远不能将其机械分离。王学仲作品对王学仲的山水作品作一次技术性的分解,他的技法也完全地体现了“欧风汉骨”这样的文化主张,和齐白石流派的山水画家,比如齐本人和陈子庄不同,他的技法,不是在传统内部求变异,而庶几近于徐悲鸿的不分主次融合东西,作品中色彩的迭加甚或更近于西画技法,同时,也受到刘国松拓印技艺的启发,但所有的一切,又形成如此纯粹的传统氛围。这种氛围,突破了数百年来的柔弱和谦退,是主流文化,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在绘画作品中的体现,是大汉精神的追忆和发扬,充溢着横槊赋诗,壮怀激烈的阳刚之美。这种纯粹的大汉意境,一方面在于自身的诗人素质,使他具备大方向的控制力。另一方面,分解到技法,不能不钦佩到他对书法理解能力的精深。摇曳多姿,变化万千的线条使作品的中国精神得以凸现——正如我们所知道的,线也许是绘画中中国味道最重要的元素。通过综合多变的技法表现纯之又纯的大汉精神、阳刚之美,正是王学仲得以侪身大匠行列的立身之本。王学仲山水艺术的气质来源于他对汉文化充盈把握后流露出的那份从容和定性,也在于他东西技法融而合之的均衡柔和。对于七十多岁的王学仲先生来说,绘画状态较之中青年山水画人更具进步性和个性,格高,有强烈而不事雕饰的自我存在。相比之下,他的花鸟人物可以讲是画得好,还达不到高贵的程度。於王学仲而言,“欧风汉骨”风格的确立带来了“东学西行”的信心,他也确实实践了东学西行的理想。

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对王学仲先生的艺术和为人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王学仲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的一生遭遇过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他都走过来了。他在艺术的成就上,悲鸿说他的书法是了不起的。他后来的文人画,我觉得也很有成就,很有意境。他在生病的晚年,还一直从事文化艺术活动,这种精神很了不起。”

⑷ 杨巽斋的荷花诗意

荷叶 [宋]欧阳修 池面风来波潋潋, 波间露下叶田田。 谁于水面张青盖, 罩却红妆唱采莲。 荷花 [宋]王安石 亭亭风露拥川坻, 天放娇娆岂自知? 一舸超然他日事, 故应将尔当西施。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溪细流, 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归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荷花 [宋]杨巽斋 翠盖红幢耀日鲜, 西湖佳丽会群仙。 波平十里铺云锦, 风度清香趁画船。 浣溪沙 张元干 山绕平湖波撼城, 湖光倒影浸山青, 水晶楼下欲三更。 雾柳暗时云度月, 露荷翻处水流萤, 萧萧散发到天明。 一剪梅 北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蝶恋花 晏几道 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午睡醒来慵一晌,双纹翠簟铺寒浪。雨罢苹风吹碧涨。 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临江仙 叶梦得 不见跳鱼翻曲港,湖边特地经过。萧萧疏风乱雨荷。微云吹尽散,明月堕平波。白酒一杯还径醉,归来散发婆娑。 无人能唱采菱歌。小轩枕簟,檐影挂星河。 永遇乐 苏东坡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黄莺儿 晁补之 南园佳致偏宜暑。两两三三,修篁新笋出初齐,猗猗过檐侵户。 听乱芰荷风,细洒梧桐雨。午余帘影参差,远林蝉声,幽梦残处。 凝伫,既往尽成空,暂遇何曾住?算人间事,岂足追思,依依梦中情绪。 观数点茗浮花,一缕香萦炷。怪道人道:陶潜做得羲皇侣。 甘草子 柳永 秋暮, 乱洒衰荷, 颗颗真珠雨。 雨过月华生, 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 奈此个单栖情绪! 却傍金笼共鹦鹉, 念粉郎言语。 满庭芳 黄庭坚 修水浓清,新条淡绿,翠光交映虚亭。锦鸳霜鹭,荷径拾幽萍。香渡栏干屈曲红妆映、薄绮疏棂。 风清夜,横塘月满,水净见移星。堪听,微雨过,姗藻荇,便移转胡床,湘簟方屏。 练霭鳞云旋满,声不断、檐响风铃。重开宴,瑶池雪满,山露佛头青。 忆余杭 潘阆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清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采桑子 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 载酒来时, 不用旌旗, 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 香泛金卮, 烟雨微微, 一片笙歌醉里归。 生查子 晏几道 长恨涉江遥, 移近溪头住。 闲荡木兰舟, 误入双鸳浦。 无端轻薄云, 暗作廉纤雨。 翠袖不胜寒, 欲向荷花语。 临江仙 欧阳修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畔有堕钗横。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卜算子 荷花 辛弃疾 红粉靓梳妆, 翠盖低风雨。 占断人间六月凉, 期月鸳鸯浦。 根底藕丝长, 花里莲心苦。 只为风流有许愁, 更衬佳人步。 点绛唇 清香莲 王十朋 十里西湖, 淡妆浓抹如西子。 藕花簪水。 清净香无比。 记得曾游, 短棹红云里。 聊相拟,一盆池水, 十里西湖似。 荷花媚 荷花 宋 苏轼 霞苞电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 每怅望、明月清风夜,甚低不语,妖邪无力。终须放、船儿去,清香深处住,看伊颜色。 怨 王 孙 宋 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 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清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 似也恨,人归早。 鹊桥仙 七夕送荷花 宋·方岳 银河无浪,琼楼不暑。一点柔情如水。肯捐兰佩了渠愁,尽闲却、纤纤机杼。 波心沁雪,鸥边分雨。翦得荷花能楚。天公然自解风流,看得我、如何销汝。 菩萨蛮 荷花 宋·陈与义 南轩面对芙蓉浦, 宜风宜月还宜雨。 红少绿多时, 帘前光景奇。 绳床乌木几, 尽日繁香里。 睡起一篇新, 与花作主人。 梦行荷花万顷中 宋·陆游 天风无际路茫茫, 老作月王风露郎。 只把千樽为月俸, 为嫌铜臭杂花香。 洞仙歌 荷花 宋·刘光祖 晚风收署,小池塘荷净。独倚胡床酒初醒,起徘徊,时有香气吹来,云藻乱,叶底游鱼动影。空擎承露盖,不见冰容,惆怅明妆晓鸾镜。 后夜月凉时,月淡花低幽梦觉,欲凭谁省。且应记,临流凭栏干,便遥想,江南红酣千顷。 二色莲 咏题 宋·曹勋 风沼湛碧,莲影明洁,清泛波面。素肌鉴玉,烟脸晕红深浅。占得薰风弄色,照醉眼、梅妆相间。堤上柳垂轻帐,飞尘尽教遮断。 重重翠荷净,列向横塘暖。争映芳草岸。画船未桨,清晓最宜遥看。似约鸳鸯并侣,又更与、春锄为伴。频宴赏,香成阵、瑶池任晚。 莺啼序荷和赵修全韵 宋·吴文英 横塘棹穿艳锦,引鸳鸯弄水。断霞晚、笑折花归,绀纱低护灯蕊。润玉瘦、冰轻倦浴,斜拕风股盘云坠。听银床声细,梧桐渐搅凉思。窗隙流光,冉冉迅羽,诉空梁燕子。误惊起、风竹敲门,故人还又不至。记琅玗 、新诗细掐,早陈迹、香痕纤指。怕因循,罗扇恩疏,又生秋意。 西湖旧日,画舸频移,叹几萦梦寐。霞佩冷,叠澜不定,麝霭飞雨。显鲛绡,暗盛红泪。綀单夜共,波心宿处,琼箫吹月霓裳舞,向明朝、未觉花容悴。嫣香易落,回头澹碧销烟,镜空画罗屏里。残蝉度曲,唱彻西园,也感红怨翠。念省惯、吴宫幽憩。暗柳追凉。晓岸参斜,露零沤起。丛萦寸藕,留连欢事。桃笙平展湘浪影,有昭华、稼李冰相倚。如今鬓点凄霜,半箧秋词,恨盈 蠧纸。 浣溪沙 宋·苏轼 四面垂杨十里荷, 向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 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渔家傲 宋·欧阳修 花底忽闻敲两桨, 逡巡女伴来寻访。 酒盏旋将荷叶当, 莲舟荡, 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 花腮酒面红相向。 醉倚绿阴眠一饷, 惊起望, 船头阁在沙滩上。 满江红 双头莲 宋·刘学箕 一柄双花,低翠盖、呈祥现美。人正在、薰风亭上,满襟如水。二陆比方夸俊少,两乔相并修容止。雨初晴、午永斗红酣,真奇耳。 双白鹭,双赪鲤。飞与泳,俱来此。绾双鬟天上,侍香童子。双剑丰城双孕秀,双凫叶悬双趋起。谩空谈、国士本无双,今双矣。 花犯 荷花 宋·方千里 渚风低,芙蓉万朵,清妍赋情味。雾绡红缀,看曼立分行,闲淡佳丽。靓姿艳冶相扶倚,高低纷愠喜。正晓色、懒窥妆面,娇眠敧翠被。 秋光为花且徘徊,朱颜迎缟露,还应憔悴。腰肢小,腮痕嫩、更堪飘坠。风流事、旧宫暗锁,谁复见、尘生香步里。谩叹息、玉儿何许,繁华空逝水。 风流子 白莲 宋·刘克庄 松桂各参天。石桥下,新种一池莲。似仙子御风,来从姑射,地灵献宝,产向蓝田。曾入先生虚白屋,不喜傅朱铅。记茂叔溪头,深衣听讲,远公社里,素衲安禅。 山间。多红鹤,端相久,蓦地飞去翩跹。但蝶戏鹭翘,有时偷近旁边。对月中乍可,伴娥孤另,墙头谁肯,窥玉三年。俗客浓妆,安知国艳天然。 忆旧游慢 荷花 宋·赵以夫 爱东湖六月,十里香风,翡翠铺平。误入红云里,似当年太乙,约我寻盟。叶舟荡漾寒碧,分得一襟冰。渐际晚轻阴,修蒲舞绿,倦柳梳青。 娉婷。黯无语。想怨女三千,长日宫庭。六六阑干曲,有玉儿才貌,谁与看承。柔情一点无奈,频付酒杯行。到夜静人归,凉蟾自照鸥鹭汀。 新荷 宋·朱淑贞 平波浮动洛妃钿, 翠色娇圆小更鲜。 荡漾湖光三十顷, 未知叶底是谁莲? 荷叶 宋·林景熙 净根无不竞芳菲, 万柄亭亭出碧漪。 乘露醉肌浑欲洗, 无风清气自相吹。

⑸ 赞美荷花的古诗

1、《荷花》清代: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释义:

五寸的荷叶托着娇艳的荷花,荷叶密密的贴在水面,但这并不妨碍彩舟的荡漾。

知道四五月间夏风微掠,这些荷叶荷花的高度依旧能恰巧把美人的腰遮住。

2、《曲池荷》唐代: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释义:

轻幽的芳香朗绕在弯曲的池岸,圆实的花叶覆盖着美丽的水池。

常常担心萧瑟的秋风来得太早,使你来不及饱赏荷花就调落了。

3、《赠荷花》唐代: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常相映 一作:长相映)

释义:

世上人们对花和叶的说法不同,把花栽在美观的金盆中,却不管花叶让它落在土里变为尘土。

只有荷花是红花绿叶相配,荷叶有卷有舒,荷花有开有合,衬托得那样完美自然。

荷花与荷叶长期互相交映,当荷叶掉落,荷花凋谢之时,是多么令人惋惜啊。

4、《苏幕遮·燎沉香》宋代: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释义:

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我故乡的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我的梦中来到了过去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

5、《白莲》唐代:陆龟蒙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真合 一作:端合)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释义:

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艳花欺,白莲花总应生长在瑶池里。

月儿明风儿清花儿要凋谢,只有恨却无情谁人了解你?

⑹ 什么叫融合型中国画,代表画家有谁,他们有什么特点

20世纪的中国绘画表现出新旧交替、中西混融、变化过渡的特色,表现出错综复杂的新格局。和中国古代绘画相比,20世纪绘画出现了以下新的特点:其一,绘画门类更加齐全,除原有的传统中国画、年画、壁画等品类外,产生了油画、版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等新画种;其二,中国画趣味高雅的写意、象征、表现和抽象手法,从世纪之初开始,逐渐向较为大众化的写实过渡;其三,强调吸收外国文化艺术。清末兴起改造中国画的思潮,从广东岭南画派开始到后来的徐悲鸿学派,都是明显的表现;其四,大量美术留学生去日本和法国等西方国家留学,学成归国后成为美术教学的主要师资力量和职业画家,这从整体上奠定了中国油画发展的根基。新中国成立后,油画发展迅速,涌现出了一大批油画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五,新的艺术运动伴随着社会革命浪潮而起伏,艺术与社会、政治紧密相连,绘画强调为政治为人生服务。辛亥革命前后的漫画、鲁迅倡导的新木刻运动、解放区的版画、建国后的连环画、宣传画等,都可做为这一倾向的突出代表。

从编年史的意义上,通常把20世纪的中国绘画史分为五个阶段:1900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为第一阶段;从辛亥革命到30年代前期为第二阶段;30年代后期至新中国成立为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89年为第四阶段;1989年以后为第五阶段。

中国绘画到了清末,以北京为中心的四王画派走向衰落。与此同时,上海的海派开始兴起。19世纪中叶,上海经济迅速发展,商业的发展使上海形成了新的绘画市场,吸引了江浙一带的画家,形成了“海派”画家群体。海派善于把诗、书、画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又从古代金石艺术吸取养分,描写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将明清以来的大写意水墨画技巧和强烈的色彩相结合,形成雅俗共赏的新格局。海派主要画家有前期的张熊、朱熊、任熊,人称“三熊”。任熊、任熏和任颐又合称“海上三任”。晚期以吴昌硕为主要代表。另外,未定居上海的画家赵之谦和虚谷也被视为海派名家。

吴昌硕作为海派晚期的主要代表,活跃于20世纪初,他的绘画艺术深刻地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吴昌硕(1844-1927)名俊,俊卿,字昌硕、亦署仓硕、苍石,别号缶庐、老缶、苦铁等。浙江吉安人。吴昌硕一生在诗、书、画、印各方面造诣均很深。绘画上擅大写意花卉,其用墨浓淡干湿,各相其宜,色彩吸取民间绘画用色的特点。善用强烈鲜艳的重色,大胆使用西洋红,色调浓艳,对比强烈。他发展了青藤、雪个、石涛、扬州八怪以来的大写意画传统,形成独具特色的“雅俗共赏”品格。他的作品极多,《荔子》、《荷花》、《寿桃》、《墨竹》、《雁来红》等,都是其匠心独运的杰作。

清末上海“海派”是中国最有生命力的画派。和当时北京按四王一路画风发展的京派相比,海派适应商人和大众的需要,逐渐走向雅俗共赏一格。京派有一个正统的观念,按四王一路画风绘画,主张摹古,追求写意、象征的高雅趣味,否则就被称为“野狐禅”。它与北京的宫廷绘画关系密切。但不论京派和海派,实际上都是传统绘画,上海“海派”只是注入了一些新的因素。

辛亥革命后,由于西方绘画的引入,传统绘画改名为中国画,主要是为了区别于西洋画。尽管中国画这一名字最早出现于明朝,但实际上真正流行并被接受是在20世纪。20世纪美术领潮人主要是去西方留过学的画家。伴随着一次次的革命运动,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由世纪之交开始兴起了改造中国画的革新运动。广东岭南画派率先打出改造中国画的旗帜,主张“调和古今,折中中西”。

广东地处五岭之南,清末有居巢、居廉兄弟二人在绘画上富有新意,成就突出,影响了曾以他们为师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二高一陈”都曾留学日本,研究东洋绘画,归国后,倡导改革中国绘画,力求在传统绘画上吸收西洋技法,效仿日本走过的道路。辛亥革命后,他们在绘画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形成了一个画派,被称为“岭南画派”。岭南画派的领袖人物是高剑父。高剑父(1879-1951)名仑,号爵廷,广东番禺园冈乡人。少年时在居廉门下学习绘画、1905年,东渡日本,以卖画为生,后进“白马会”、“太平洋画会”、“水彩画会”研究东洋绘画,从而萌发改革中国画的思想。他在日本参加了同盟会,回国后,积极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逝世后,高剑父不满于国民党军阀的黑暗统治,不问政治,在广州设“春睡画院”,致力于艺术教学,并担任中山大学艺术系国画教授。

近代以来形成的岭南画派,是第一个提出中国画改革的画派,他们培养了大批的学生,第一代学生有黄少强、方人定、赵少昂、关山月、黎雄才等。第二代学生杨之光等人已与徐悲鸿所倡导的绘画合流,但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岭南画派的传统。

沿着近代海派画家和岭南画派指示的两条道路,20世纪中国画逐渐形成两大类型:传统型和融合型。

传统型是指活跃在北京地区的京派画家和上海江浙等地的画家。其中造就了如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这样的大师级画家。他们反对摹古泥古,力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尊重艺术个性,将传统绘画推向高峰。

齐白石是湖南湘潭人,从民间雕花艺匠成为中国画大师,历经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他熔文人画与民间艺术、诗、书、画、印的修养于一炉,“雅俗共赏”是其绘画的突出标志。黄宾虹是浙江金华人,现代山水画的巨匠,他将深厚的传统修养、学识与对祖国山河的挚爱,化作浑厚华滋的笔墨风彩,浓重的积墨创造了这个时代的最高艺术美之一。潘天寿是浙江宁海县人,他在花鸟画方面作出了杰出的成就。他融南北宗于一体,突破明清以来花鸟画清丽柔美的风范,创造了雄劲奇险的风格。傅抱石、溥心畲、于非阉、贺天健、吴湖帆、李苦禅、黄君璧,也都以各自不同的风貌丰富了传统型绘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融合型主张中西融合,革新中国画。除岭南画派“二高一陈”外,刘奎龄、刘海粟、徐悲鸿、蒋兆和、朱屺瞻、丁衍庸、李可染等,也是主张中西融合、革新中国画的代表。影响最大的当推徐悲鸿学派。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县人,受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和近代思想家康有为的启示而步入中国画坛。1919年3月起留学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师从精于古典画风的达仰,1927年回国。回国后致力于美术教育,倡导写实主义美术,积极参加革新中国画的运动。他将欧洲写实画法与传统技巧结合在一起,将维妙维肖的造型和忧国忧民、密切关注现代生活的艺术思想引入中国画创作,融形似与墨趣于一体。以徐悲鸿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主张融合东西方艺术的画家群体,成为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写实绘画的主干。

值得注目的融合型画家还有林风眠、陈之佛、张大千等。其中以林风眠最为突出。林风眠1900年11月生于广东省梅县,自幼学习绘画。1919年去法国留学,先后入法国第戎美术学院、巴黎高等美术学校,1925年回国。他以调和中西、创造新的绘画艺术为毕生奋斗目标。他继承传统绘画重视意境的特色,汲取民间美术刚健有力的素质,又引入西方近现代绘画强调感性直觉与形式创造的因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伴随着改革中国画的思潮,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民主革命运动和启蒙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20世纪的中国画家们提出了“民众的艺术”的口号。中国画在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与此相应,逐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20年代开始,不时有一些画家走向街头,借鉴西方造型方法,描绘城乡劳动者的生活,其中突出的有赵望云、黄少强、蒋兆和等。赵望云的《贫与病》、《拓荒者》,蒋兆和的《流民图》等,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总则下,中国画开始普遍描写生活,涌现出了一批新的画家,如石鲁、黄胄、李斛、方增先、杨之光、刘文西、程十发、王盛烈、周思聪等。他们深入农村、工厂、部队,创造了许多歌颂工农兵的作品,人物画由此而得到长足的发展。山水花鸟画也多作写生,开始摆脱辗转摹古之风。

60年代前期,出现了以描绘黄土高原为特色的“长安画派”。长安画派始于赵望云,以石鲁成就为最高。石鲁强调写生,他把描绘黄土高原作为自己的主要题材,形成了独特风格。《转战南北》是很能体现石鲁高度艺术表现能力的作品。石鲁在后期艺术上进行的变法探索也是很有价值的。60年代还出现了以李可染为突出代表的写生派山水。与此同时,中国画在这时走向了空前广泛的大众化和通俗化,许多图解政治的作品大量出现。通俗化、政治化弊病开始露出端倪。

“文化大革命”十年,美术的题材被限定在极为单一的政治性范围之内。建国后十七年里文艺思想中“左”的倾向,在社会及政治动乱期间恶性膨胀,发展到极端,直至把艺术视为单纯的阶级斗争工具。此时的主要美术门类是宣传画和漫画。国画由于受反映现实生活的局限性,其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文革”后期出现的一些中国画,也被打成了“黑画”。但在客观上,“文革”对美术起到了一定的普及作用,促进了写实绘画的发展,中国画的人物画也由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生了一些值得肯定的作品。如刘文西的《知心话》、卢沉的《清洁工人的怀念》等。

进入80年代后,现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在改革开放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借鉴吸收西方文化艺术更促进了这种变化。这一时期,个性意识和主体观念开始抬头,中国画的探索呈多元化趋势向前发展。现代美学观念的渗透,催生了许多新的绘画类型,如抽象型、超写实型、色彩型、民间意趣型、新文人写意型等等。由于外来影响和革新者的大胆思考与实践,80年代中期,中国画的论争再次掀起高潮,包括中国画的特点、疆界、笔墨的价值、借鉴与继承的关系等问题,都在新的层次上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这场论争伴随着中国画创作流向的分化,初步形成了多元的格局。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术展览的中国画展出,除抽象水墨没有参展以外,基本上显示了艺术风格多元化的景观。值得一提的是,从50年代建立起北京中国画院、上海画院以来,至80年代全国各地出现了近百个画院,如中国画研究院以及江苏、广东、浙江、陕西、辽宁、湖北等省级画院。这些画院对组织中国画的创作、研究与销售等,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90年代,中国画的发展又有了新的变化。起初,画家们一度冷却了对西方现代化野性的崇扬。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形成了既坚持“二为”方向,又坚持“双百”方针,允许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进行竞争的较为稳定和开放的局势。中国画中的人物画,这一时期有着新的发展,出现了像刘大为的《晚风》、赵奇的《生民--1885·黄遵宪与美国华工》、韩国榛的《民初素描·街头》、卢沉的《清明》等一批优秀作品。山水和花鸟在90年代也有了不小的变化。在老画家当中,张仃和吴冠中较为活跃,张仃的焦墨山水不断升华,吴冠中的点、线构成也还有着一定的潜力。在大部分中青年画家中,相当数量的画家仍然沿着李可染开拓的写生和创作山水的思路,进行自我风格的调整和升华,并以表现诗化的意境为基本目标。但也有部分画家开始了绘画语言的变革和创作观念的部分调整,如张凭向宏观意识和整体墨韵的靠拢,李宝林对激情的粗线节奏的强化等等。花鸟画的题材有了新的拓展。几乎所有的天下之物皆可以入画,在更为广阔的视野里突破其既有的疆界。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水墨画”和“新文人画”的出现。这两个艺术流派是从不同的思路欲求变革和摆脱现实主义美术给绘画带来的影响。现代水墨画崛起于80年代中期,它带有新潮倾向而又不同于新潮美术,试图冲决正宗中国画界域和更加强调媒材特性。“新文人画”在80年代末正式推出,经过边平山等画家的努力倡导和1987、1988两度“南北画展”,致使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推出了“中国新文人画展”,以后又相继举办多次活动,成为90年代中国画界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

19世纪末以来,上海、北京、广州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主要凝聚地,加上三地商业发达,便于对内对外交流,因而集中了大批文化人。尤其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画家主要云集于这 3个地区,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画家群、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和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方画家群。江浙画家群人数最多,著名画家有任颐、虚谷、蒲华、吴昌硕(海派四杰)、黄宾虹、顾麟士、王震、吴徵、吕凤子、刘海粟、潘天寿、冯超然、吴湖帆、贺天健、王个□、丰子恺、陈之佛、朱屺瞻、来楚生、张大千、张书□、傅抱石、吴□之、钱松□、汪亚尘、陆俨少、唐云等。先后有艺观、白社、上海中国画会、百川书画会等中国画社团活跃于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和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均设有中国画专业,广传中国画艺。北方画家群主要云集京津两地,著名画家有齐白石、陈师曾、金城、周肇祥、陈半丁、姚华、萧□、萧□泉、王梦白、溥心□、胡佩衡、汤涤(后居上海)、于非□、秦仲文、徐燕荪、吴镜汀、刘奎龄、刘子久、陈少梅、邱石冥、汪慎生、王雪涛、李苦禅、叶浅予、赵望云、蒋兆和、李可染等。在20~40年代,以金城、周肇祥为首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及其后继者创办的湖社,聚集了一批以研究和维护传统绘画为宗旨的画家,造成了相当的影响。南方画家群(包括香港、武汉),著名画家有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何香凝、赵少昂、黄少强、方人定、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以上均为岭南画派画家)、黄般若、黄君璧、丁衍庸、卢振寰、张振铎等。岭南画派最早倡导革新中国画,有很大影响。有的画家先后历经南、北几个地区,如徐悲鸿、林风眠等。抗日战争期间,南北画家多转移到重庆,抗战胜利后又大多回到了3个聚落区。这3个聚落区的中国画家,有许多创办学校或在学校任教,或者以传统方式课徒授艺,亦有许多编辑杂志刊物,或筹办展览会,进行对外交流,为传播与发展中国画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画家聚落格局逐渐产生了变化。有一些画家如张大千、溥心□、黄君璧、丁衍庸、赵少昂、杨善深等,定居于台湾、香港及海外异国。西安、沈阳、重庆乃至各省市都相继建立或扩建了美术院系,新的一代中国画家遍及全国各地,三中心渐成多中心,画家队伍空前扩大。
传统型中国画
现代中国画家中,有许多是维护或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不接受西方绘画影响的。他们之中又分为两支:一支以模仿、传承前人技巧、风范为基本原则;另一支在充分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变革出新,但他们的革新主要限于建树自己的独特风格,或给作品注入一定的新内容,而不是动摇和改造传统模式。前
一支的贡献在于保存与传授传统技巧;后一支的贡献则在于发展传统,使传统绘画更加完满,以及创造自己的艺术个性。前者以金城、顾麟士等为代表,后者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为代表。
齐白石从民间雕花艺匠成为中国画的大师,历经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他熔文人画与民间艺术、诗、 书、 印、画修养与农民气质于一炉,在作品中表达出中国人的审美理想。黄宾虹作为现代山水画的巨匠,将深厚的传统修养、学识与对祖国山河的挚爱,化作浑厚华滋的笔墨风采,尽管人们对他的艺术有曲高和寡之叹,却不能不承认他创造了这个时代最高的艺术美之一。潘天寿的成就主要在花鸟画方面,他的气质中有农民的朴厚,他的学养却完全是文人的。他融南北宗于一,突破明清以来花鸟画清丽柔美的风范,创造了奇险雄劲的风格。傅抱石、溥心□、于非□、贺天健、吴湖帆、李苦禅、黄君璧等,也都以各自不同的风貌丰富了传统绘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些画家的作品虽然和现代思潮、现代审美理想保持着不同程度的距离,但他们表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识,也不同程度地渗透了现代人的情感心理。齐白石的真率与刚健,黄宾虹的深沉与热烈,潘天寿的雄浑与骨力,傅抱石的恣纵与情致,都是与现代精神相通的,都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传统文人画的思想情感范畴。
传统型中国画在形式与表现上主要依靠对古典绘画尤其对文人画的继承借鉴和写生观察。它赖以存生的基础首先是传统笔墨功力。博采各家,遍临名作,融会贯通而又独出心裁,就有成功的可能。现代画家由于生活在广富收藏、 印刷业、 博物事业初具规模的大都市里,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历代著名作品;而交通的发达,又为他们提供了行万里路和展览观摩的方便。近现代社会生活结构迫使画家们将作品作为商品出售,大大改变了既往画以自娱的性质。这些特点,都对传统型画家的创作有深刻影响,因此,他们的艺术道路和古代艺术家也明显地拉开了距离。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变异,以静观自然、品味笔墨意趣为特色的传统型绘画愈益显出了与新的审美需求的差距,如何给它以新的生命活力,是现代中国画家面临的重大课题。
融和型中国画
清末民初、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西方美术思潮、论著、美术教育和美术作品被大量引入。伴随着文化上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提出了“美术革命”的口号。大批青年美术家留学日本与欧美,借鉴西方美术以改革中国绘画的呼声与实践成为潮流。蔡元培、康有为、陈独秀、鲁迅和画家徐悲鸿、林风眠、高剑父、刘海粟等,都倡导西方古典写实美术或近代美术与传统绘画的融和。几十年来,融和型中国画成为主潮,毋宁说,这是中国人民欲将古老的文明推向现代文明的愿望和奋斗在美术领域的表现之一。
以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为创始人的岭南画派,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的绘画。他们多曾留学日本,研究西方及日本近代美术,强调写生、取材于现实、教育性和融会中外画法——如光色、纵深感等。尤其在山水、花鸟和走兽题材的创作中,他们把居廉的没骨画法、撞水撞粉画法和横山大观、田中赖璋等日本画家的画法糅合为一,努力创造一种奔放雄劲而又富于时代感的美。岭南画派虽然云集了广东的一批中国画革新者,并不是一个以描绘地方风情或景色为指归的地域性画派。他们以创造新国画为己任的大胆探索虽不成熟,但却造成了思想上的显著影响。
受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和近代思想家康有为的启示而步入中国画坛的徐悲鸿,将欧洲写实画法与传统技巧结合在一起,把惟妙惟肖的造型和忧国忧民、密切关注现代生活的艺术思想引入中国画创作和教学。他的学派和同路者遍于各地,成为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写实绘画的骨干。徐悲鸿学派对中国画的改革,大大提高了中国画描绘人与自然的能力,而其融形似与墨趣为一的风格,也增强了中国画的丰富性。
林风眠以调和中西、创造新的绘画艺术为毕生奋斗的目标。他继承传统绘画重视意境的特色,汲取民间美术刚健有力的素质,又引入西方近现代绘画强调感性直观与形式创造的因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在注重色彩与光的表现力,加强线的力量与速度,深入表现心理意蕴,从整体上突破与超越传统绘画模式等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20世纪以来融和型的革新探索中,林风眠的艺术成就,是最值得注目的。
融和中西有广阔的可能性与选择性,可以融和成多种类型、形态与风貌。如陈之佛融东、西洋的装饰性色彩于工笔花鸟而不露痕迹;张大千晚年的泼彩画法,借鉴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某些因素而不改变画面的传统风神;李可染吸取西画写生法与写实观念却不减弱传统笔墨的作用;吴冠中用中国画的材料工具、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色调观念与方法表现传统的诗情、境界等,都各有千秋。在80年代走向成熟的中年画家乃至刚刚跨入画坛的青年画家,在融和中西方面更是进行了多样的尝试与探索。紧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深刻地理解与学习传统,是这一潮流的普遍特色。
从走向十字街头到描绘工农兵 中国画自元代以降,渐渐封闭在士大夫和贵族的天地里,极少描绘下层劳动者与繁杂的社会生活,也不把下层社会人作为欣赏的主体,文人画成了贵族化的艺术。中华民国时期,伴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民主革命运动和启蒙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美术家们也提出了“民众的艺术”、“走向十字街头”和“大众化”的口号,中国画在题材内容和形式表现上都与此相应,逐渐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清末民初,用传统绘画手法描绘城市世俗生活和中外新鲜见闻的是著名画家吴友如。他利用石印画报作为他的通俗作品的传播手段,造成了广泛的影响。五四运动前,著名国画家陈师曾画了《北京风俗图》册页,用半写意半漫画的笔法描绘了北京街头的人力车、泼水夫、算命者、磨刀者、掏粪夫、□嘛僧、老西儿等。20年代末30年代初,岭南画家黄少强、方人定亦以走向十字街头为旨,以同情的态度描绘城乡劳动者的悲惨生活景象。北方的赵望云则到冀南、塞上等地作农村写生,以农民的痛苦生活作为画材,并在天津《大公报》上连载,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他不理睬“不遵师道”、“不法古人”、“任意涂抹”的指责,“舍去所有的师承、学校,一本自己创造的真精神”、“改变旧有的画风……用‘诚信之爱’,以唤醒群众的势力(王森然《群众画家赵望云》,《大公报》)”。冯玉祥为他的大量写生配了诗,老舍、郭沫若等都著文加以肯定,把它视为一场艺术上的革命。抗战期间,国画家沈逸千出入烽火战场作战地写生,身居敌占区的蒋兆和创作了《流民图》,在四川大后方的一些画家如关山月等,也到西北地区写生……。他们紧踏着时代的脚步,把中国画扩展到新的领域,使高雅、超逸的传统绘画走出逃避人生斗争的象牙之塔。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画开始普遍描绘现实生活,涌现了一批新的人物画家,如石鲁、黄胄、李斛、方增先、杨之光、刘文西、程十发、王盛烈、周思聪等。走向十字街头变成了描绘工农兵、歌颂工农兵,即便山水花鸟画也联系现实社会内容,强调思想性与教育意义。70年代末80年代以来,中国画画家渐渐总结历史经验,重新思考绘画与现实的关系,涌现了一大批敢于创造又钻研传统的中青年画家,中国画坛呈现一片新气象。如霍春阳、边平山、王镛、赵蓓欣、朱新建、汪为新、一然等。
中国画革新的论争 中华民国以来,围绕中国画革新与发展问题,不断有各种理论主张的探索与论争,出现了许多有益的理论思想成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20~30年代,参与探讨中国画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康有为、高剑父、高奇峰、 陈独秀、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林纾、金城、陈师曾、郑午昌等。康有为在他的《万木草堂藏画目》序言中对清代绘画的因循守旧发动了猛烈的攻击。他提出“以复古为革新”、“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主张,提倡宋代院画传统,批评元明清文人写意传统,号召借鉴西方写实绘画。陈独秀、吕□在《新青年》上发表以《美术革命》为题的通信,激烈抨击清代画家王□和模古风,也提出借鉴西方写实绘画的观点。徐悲鸿在《中国画改良论》中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的原则。他说的西方画之“可采入者”,是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在中国画教学中要不要学习西方素描的问题上,徐悲鸿及其学派与反对者进行了长期的论战。刘海粟的基本看法是“发展东方固有的美术,研究西方艺术的精英”,不过他对西方美术的借鉴,强调的不是写实主义,乃是以抒写心灵为宗旨的表现主义艺术。高奇峰在20年代曾针对国画界对岭南画派的批评,发表了《画学不是一件死物》的讲演,说绘画“是一件有生命能变化的东西”,认为中国画画家也应当学习“解剖学、色素学、光学、哲学、自然学、古代的六法”。林风眠对中国画发表过很多意见,其基本主张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认为中西绘画各有长短,如中国画的抒情性胜于西方机械描绘的作品,而西方近代绘画又比中国画讲求形式和独创性。中国画应当从因袭中冲出来,从中西融和寻找一条新路(参见《艺术丛论》,正中书局,1936年版)。陈师曾在五·四运动后不久发表了《文人画的价值》,对传统文人画的特质和意义作了肯定性的分析与回答。林纾是一位古文学家,兼善山水画。五·四运动中反对白话文,而后又反对借鉴西画,号召画家鄙弃“外洋新学”,唯以“古意为宗”(参见《春觉斋论画》)。金城对革新理论与实践都采取否定态度,“宣圣明训,不率不忘,衍由旧章”(参见《画学讲义》)是他的基本主张。
40年代,艺术界集中于抗战的宣传,版画、宣传画和漫画空前发展,中国画相对处于沉滞时期,论争亦复暂停。40年代晚期,主持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徐悲鸿坚持以素描作为中国画造型的基础,曾引起一些坚持以临摹、书法作教学基础的教师的反对,并招致一场论争与风波,双方各不让步。
50年代以来,围绕要不要以及怎样借鉴西方绘画、怎样看待笔墨技巧、怎样看待各种新国画等问题,都有过争论,从总的看是坚持革新的观点渐渐得到承认,而坚持传统道路、技巧和方法的意见总是给革新者以补充,使他们更冷静地研究与继承传统。进入80年代以来,中国画如何适应开放的环境和急剧变化的现代审美需求,成为更加迫切的问题,新一代理论家和中国画家以空前广阔的视野和大胆的实践,把革新中国画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层次。对传统文化和近百年美术进行严肃的反思,对当代实践作出有理论深度的回答,对未来前景作出有说服力的预测,已成为中国画论争的新课题

⑺ 描写荷叶荷花的古诗

1、宋代杨万里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小荷叶才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就有一只小蜻蜓立在上头。

2、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3、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4、五代李璟的《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译文: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

5、唐代杜甫的《为农》: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译文:圆圆的新荷小叶静静地浮在水面上,嫩绿的小麦已在轻轻地扬花。

6、唐代李白的《渌水曲》: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译文:含苞待放的荷花简直就象一位娇媚多情的少女欲语还休,让人不免神魂摇荡,无限哀婉惆怅起来。

7、宋代黄庭坚的《鄂州南楼书事》: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译文:站在南楼上倚着栏杆向四周望去,只见山光、水色连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

8、宋代辛弃疾的《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译文:红艳艳莲花互相倚靠,简直像姑娘喝醉了酒,羽毛雪白的水鸟安闲静默,定然是独个儿在发愁。

⑻ 写白鹭与荷花的诗词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第1句:唐·杜牧《鹤》——碧云行止躁,白鹭性灵粗

第2句:唐·杜牧《晩晴赋》——白鹭潜来兮,邈风标之公子

第3句:唐·卢仝《白鹭鸶》——刻成片玉白鹭鸶,欲捉纤鳞心自急

第4句:唐·李颀《与诸公游济渎泛舟》——晴山傍舟楫,白鹭惊丝桐

第5句:唐·李颀《裴尹东溪别业》——幽云澹徘徊,白鹭飞左右

第6句:宋·赵构《渔父词》——辛明鉴里,縠纹生,白鹭飞来空外声

第7句:宋·赵希淦《半山寺有感》——鸟衣巷里人何在,白鹭洲前水自流

第8句:宋·徐元杰《湖上》——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第9句:宋·陈与义《感事》——风断黄龙府,云移白鹭洲

第10句:宋·虞似良《横溪堂春晓》——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第11句:宋·苏轼《江城子之三》——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第12句:宋·苏轼《澄迈通潮阁》二首——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第13句:宋·寒山《诗三百三首》——山果猕猴摘,池鱼白鹭衔

第14句:宋·辛弃疾《玉楼春》——悠悠兴废不关心,惟有沙洲双白鹭

第15句:宋·辛弃疾《鹊桥仙》——溪边白鹭,来吾告汝

第16句:宋·欧阳修《采桑子》——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

第17句:宋·赵子昂《西湖》——只恐前呵惊白鹭,独骑款段绕湖归

第18句:宋·方启英——白鹭青莎岸,红莲碧水湖

第19句:宋·余正酉——翩翩白鹭下夕阳,铁笛一声惊飞去

第20句:宋·王大堉——或吟或啸或论文,白鹭惊飞破天碧

第21句:金·杨果《小令·越调·小桃红》——晚凉多少,红鸳白鹭,何处不双飞

第22句:元·赵孟頫《湖上暮归》——政恐前呵惊白鹭,独骑款段绕湖归

第23句:元·白朴《双调·沉醉东风渔夫》——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候

第24句:元·吴师道《鹭》——白鹭秋日立,青映暮天飞

第25句:元·吴莱《黑海青歌》——黄芦老苇日摧折,白鹭文鶬看磔裂

第26句:元·吴莱《寄张子长》——故里青桐巷,双溪白鹭汀

第27句:元·吴莱《吉祥寺》——曲坞青龙树,长滩白鹭沙

第28句:清·余怀《白鹭洲》——洲前白鹭几时飞?芳草王孙归未归

第29句:台湾·林清玄《白鹭立雪》——白鹭立雪,愚人看鹭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