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新记
1. 桃花源记续写500字
见我们四处张望,一位脸蛋红扑扑的妇女热情相邀:“喝点擂茶吧?”坐下来一聊,知道这秦人村的第一户人家,住的是秦伯军老人家和他的子孙们。他的两个儿媳妇就在家里开着擂茶馆,儿子在村里上班,维护着村里的旅游环境与秩序。
他的大儿媳妇王九枝说,“村里家家都这样,男人上班,女人卖擂茶。”导游小姐说,擂茶是桃源人的最爱,能不能做好擂茶,做好配茶的各色点心,是人们评价那家媳妇贤惠与否的一项重要标准。
根据王九枝和导游戴小姐的介绍,是旅游让秦人村富起来的。原来耕种生活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了让游人们感受陶渊明描述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小山村生活景象,旅游管理部门要求他们仍然保持耕种传统。“是陶渊明的文章和开放,给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曾经当过村长的秦伯军老人认真地说。
王九枝是1987年从山外嫁进来的,这个村子四面环山,没有出口。那个时候这个山洞很小,只能容一个人爬过。所以村民基本上不从洞里进出,只有她家偶尔从洞里钻出去。人们都是走另外一条路,翻山越岭去山外的镇上。那时候,一大早起来,吃中午饭的时候才能走到镇上。“现在可好了,只要半小时。”
她很喜欢现在的生活,“白天有游人好热闹,晚上游人走了好安静。”还有,就是这十年,秦人村的人开始富起来了,家家户户都享受到了现代化的好处,饭上吃完饭一家人围坐看电视,洗衣也用上了洗衣机。她和老弟嫂俩开的茶馆,一年下来除去一切开销外,还有万把块钱的节余。她还说,其他的9家收入也大抵相同,靠路边方便的好一点,也多不了多少。
世上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 桃花源记原文
桃花源记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注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行:前行,走。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见。
夹岸:溪流两岸。
杂:别的,其他的。
芳草鲜美: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芳:花;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复:继续。
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
欲:想要。
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
林:代指桃花林。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消失(词类活用)
便:于是,就。
得:发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似的。
舍:舍弃,丢弃,文中指离开。
初:起初,刚开始。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仅。
复:又,再。
行:行走。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平:平坦。
旷:开阔;宽阔。
屋舍:房屋。
俨(yǎ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之:这。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种作:指世代耕种劳作的人。
衣着:穿着打扮。
悉:全,都。
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有更好的翻译: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因为桃花源人从秦到晋一直与世隔绝)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并:都。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全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通“邀”,邀请。(通假字)
咸:副词,都,全。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率:率领。
妻子:(古今异义)古义:指妻子、儿女。“妻”“子”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妻子”今义:男子的配偶。
邑人:同县的人
绝境:(古今异义)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 绝:绝处。
复:再,又。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遂:于是。
间隔:隔断,隔绝。
今:现在。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在汉语的“无论”(古今异义)。
为:给。
具言:详细地说。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叹惋:感叹,惋惜。
余:其余,剩余。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至:到。
停:停留。
辞:辞别。
去:离开。
语:告诉。
不足:不值得。(古今异义)
为:介词,向、对。
既:已经。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词类活用)
及:到达。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诣(yì)太守:指拜见太守。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即:立即。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所+动词译为名词)
遂:终于。
复:再。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高尚:品德高尚。
士:隐士。
也:表判断。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 计划,打算。(词类活用)
未:没有。
果:实现。
未果:没有实现。
寻:不久。
终:死亡。
问津:问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津:本义渡口。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业:职业
3. 新桃花源记改写
有很多选择的。
可以加进去一个故事;
结尾改编;
增加新人物...
选择有很多,你最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故事,语言等方面的润色。应该就差不多了。加油。这样的作业是很有创造性的。好好练习,对以后会有帮助的。
4. 桃花源记续写
1. 天高云淡,秋高气爽,耳畔除了那整齐的叔步伐声再无其它,天空偶有几片白云飘过,却也显得寂寞。
我呆呆地凝望着车窗外高大挺直的白桦,心里不免有丝愧疚,快到了吧。若自己当初不慕名利,世人又怎会得知如此美丽的桃花源,又怎会挑起这场血腥的战争?望望后面的军队,士兵的脸上那般坚定,无所畏惧。可我知道他们中绝大部分是有妻儿父母的人,战斗一打响,他们定会有人死去,他们的孩子将失去父亲,他们的妻子将失去丈夫,他们的父母将失去儿子。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我!想到这里我的心就猛一抽。
天空如此晴朗,犹如半年前一样。曾记得也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在迷迷糊糊中走进了桃花源……
我本是武陵人,靠捕鱼为生,或许是老天养眷顾,竟让我在“忘路之远近”的情况下走进了桃花源,那纷繁茂盛的桃花至今令我震惊,我从未见过这么多、这么艳、这么纯的桃花!进了山洞之后,村人对我很热情,“设酒杀鸡作食”,盛情款待。出洞之后,我“处处志之”,希望以后还能再进桃花源。在回家途中,忽有桃花纷纷落下,我不忍心让它们都“零落成泥,碾作尘”便伸手接住,也好留个纪念而不枉此行。我把它保存得很好,每时每刻都带在身上,原本谨记村中人的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却在听信谗言后,“诣太守,说如此”。不料此事惊动了皇上,命我为钦差大臣,强占桃花源……
我摊开手心,那桃花早已枯萎,花色已暗淡,没有了水分,却依然香如故。
我把头探出窗外,快到了。我攥紧了手中的花……
“上!”“杀!”“射!”早已没了知觉的我像个木偶指挥着大军……
毫无疑问地,我们赢了,那一片片腥红灼伤了我的双眼。我拿了些吃的让小卒拿去给村人吃,我无颜见他们:曾经他们热情款待,现在我却“恩将仇报”。试问,我“情何以堪”?我关照狱头好好对待村人,尽管我知道狱中再怎么关照也不会自由幸福,可我还是一再叮嘱,因为我能做的就只有这些了,就算是补偿赎罪吧!
我走出桃花源村,因为战争,花,已不复存在;树,也伤痕累累。不经意间,手被树枝划伤了很深很深的一道口。
“大人,你的手!”一个小兵惊恐地告诉我。我才发现,血顺着指尖流下,染红了我的衣衫滴在地上,形成一个大大的“?”
大殿上。
“爱卿战敌有功,特赏黄金万两,官爵加升为二品户部侍郎。爱卿,你可满意?”
“我已知足,谢皇上!”不知为什么我却高兴不起来,脑中满是村人愤怒的眼神。我摇了摇头,让自己 不去想太多。
走出大殿,伸出手,手中残留的花朵早已没了芳香,这恐怕是桃林最后的一朵花了吧。
一阵风吹来,枯黄的花瓣卷入风里,随风而逝。我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2.经二十年,太元更,隆安立,土木大兴,赋役累增。其间,太守数易。时,新太守初任,令吏人摧赋甚历,渔人不堪受,携妻子,缘溪行,欲再寻桃园,安居乐土。
逾旬未果,遂夜宿桃花林。晓梦,若有牛喘之声,遂醒,寻其声,乃水源汩汩之声,细审之,见源旁有土异常,似为填埋之迹,掘之,土始坚,时有石出,再掘,较前益松,石渐少,土渐多。
日中时,得一小口,仿佛有光,如二十年之初,渔人从口入,再见天日,恍如隔世。少间,向之待渔人者,见渔人,大惊,细审之,虽老许,尤可识其为向之渔人,问其所来由,渔人尽道之。
桃源中人,自洞出,引渔人妻子入,渔人遂安居桃源。桃源中人再填源旁洞口,多以坚石,较前益固。其后,桃源遂成传说,无处寻迹。
5. 桃花源新记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桃花源新记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桃花源新记
作者:墨墉
第一章 不速之客
更新时间2009-7-17 20:33:12 字数:5514
清晨。洛阳东郊。
天刚亮,四周很静。
但是有人已经在这里沏着香茗,恭候阳光多时了。
那是个看上去很平凡的男人。他的身形有点瘦,但是骨子里透着英锐之气。
他穿着红袍,腰间佩着双刀。
而他的怀里还佩着一把短刀。
一看便知他是个练武之人。
在他身旁是一张木桌,桌上有茶壶、茶杯。桌下有炉,炉上烧着水。
他把手掌伸进弥漫在他身旁的水蒸气,似乎在仔细地感受着什么。
他的手很秀气,充满了书生气,绝不像练武之人用以握刀的手。
他的脸带着微笑,那宛如镰刀锋芒般的嘴角,略带几分杀气,又不会让人胆寒。
那是值得信赖的战友,才能扬起的笑容。
“今天的天气还真是不错哦。”他嘴里嘟囔着,声音很有磁性。
他扬起了眉毛,那对如鹰翅般的眉毛。
他的眼睛虽然不大,但却是那么的明朗,折射着清澈的阳光。
他眺望远处的太阳,吐纳、调息。
他的目光分外锐利,目光穷处是一片灿烂的光辉。
他的心境分外澄澈,就像这清晨的空气一样。
很少有人会这么早就来这里,但他却是每天都这样做。这是他每天必修的功课,目的是调理内息,锻炼视力。
视力,很少有练武之人刻意去锻炼。
但他却十八年如一日,勤练这双眼瞳。
因为他了解,眼睛,也能杀人。
他叫江十三。
至于他从哪……
6. 《桃花源记》全文的赏析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并记》的组成部分,写作年代大约是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这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又由于他长期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记和诗内容一致,但重点和表现手法不同。文章全用客观的记叙方法,虚构了一些人物和情节,而诗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美好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以记叙为主,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由于本文的创作,后来就用“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的地方,或与外界隔绝,脱离现实斗争的幻想境界。在人类发展史上,“桃花源”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理想国度的蓝图之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晋:这里指东晋(公元317──420年)。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公元376──396年)。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带。捕鱼为业:以打鱼为职业。为:动词,作为。○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顺着,沿着。溪:(一条)小河。行:行进,这里指划船前进。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之:助词,的。○交代桃花源发现起因。“忘路之远近”。预示进入奇境,又为下文“处处志之”、“遂迷,不复得路伏笔。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忽然,突然。逢:遇到,碰到。夹岸溪的两岸。数百步:这里指在几百步远近的范围之内。落英:落下的花瓣。一说指初开的花。缤纷:叠韵联绵字,用来比喻多,纷繁杂乱的样子,这里是纷纷扬扬的样子。○写境界之异。“忽逢”表明无意中发现。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甚异之:对这种景象感到很惊异。甚:副词,很。异: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之:代词,指以上所叙景象。复:副词,又,再。前行:向前走。欲:想,要,想要。穷:动词,彻底弄清。其林:那桃林。其:代词,指桃花林。○渔人因惊异而寻根问底,引出下文更异之境。写武陵人无意中进入通往桃花源的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林尽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得:获得,得到,见到,这里可译为“发现”。一山:一座山。仿佛:双声联绵字,似乎。若:副词,常用在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前,表示所叙事实大体如此。可译为“好像…一(似的)”。 ○穷林而得山,山又有口,步步引人入胜。 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6)然开朗。 便:副词,就。舍:旗弃,扔下。初:副词,表示时间,开始时。才通人:仅容一个人通过。才:副词,刚刚(能够)。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跨入一个新的天地。 土地平旷(kuàng),屋舍(sh色)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qiānm6)交通,鸡犬相闻。 平旷:平坦宽阔。旷:空阔,宽广。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连通。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写桃花源里田园风貌,一派富足宁静景象。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xī)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0),并怡(yí)然自乐。 其中:那里面的人。往来;来来往往。种作:耕种劳作。衣着:指身上的穿戴。悉:副词,完全,尽。如外人:和外面的人一样。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黄发:指老人,旧说老人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以指代老人。垂髫:小孩垂下的头发,用以指代小孩。并副词,表示不同对象都发出同一动作,可译为“都”、“全都”。怡然,安闲愉快的样子。○写桃花源中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气氛。写渔人进入桃花源,见到一片充满安宁和乐的生活环境。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与现实社会的黑暗形成强烈对比。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乃:副词,就所从来:从何而来,从何处来到这里。名词性结构。具答之(渔人)全都回答了他们。主语渔人承前省。之:代词,指桃花源中人。 便要(ya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邀”的同音假借,邀请。作食:做饭。○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相见。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闻:听说。此人:指武陵人。成:都。问讯:打听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shuài)妻子邑(yi)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i)与夕人间隔。 自:自己,桃花源中人。云:说。先世:前代祖先。避秦时乱:意思是在秦代时候为躲避战乱。率:带领。妻子:老婆孩子。妻:妻子。子:孩子。邑人:同村的人,乡亲。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不再离开这里。复副词,再。焉:代词,这里。遂:副词,便,就,于是。间隔:间离,隔绝,不通消息。○桃花源中人自述入山原委“避秦时乱”影射现实。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中人)问渔人现在外界是什么韩代。今:现在。何世:什么朝代。世:朝代。乃:副词,竟有“意外”的意思。不知有汉:不知道有过汉朝。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魏晋:魏朝和晋朝。○五百年朝代更替全然不知,真是目空今古。 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此人:指渔人。为:介词,向。具言所闻:把所知道的全都讲出来。皆:都。叹惋:叹惜。○叹惋外界屡遭世乱。衬托世外天地的安乐。 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馀人:村里其他的人。复;又。延:邀请,引导。皆出酒食:都摆出酒肉饭菜招待。○桃花源中人,家家都很好客。 停数日,辞去, 停数日:停留了几天。辞去:(渔人)向桃花源中人告辞离别。句中主语承前省。 此中人语(yǜ)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此中人:指桃花源中人。语:动词,告诉。云:动词,说。不足:不值得,不必。为:介词,跟,向。外人:外面的人。○叮咛不要向外界传扬,为下文重寻不见、与世永隔伏笔。通过问讯、款待和嘱告,写出了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和真挚,并借其“避秦时乱”的来历,影射当时晋宋易代之乱。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既出,出来以后。既:副词,已经,表示“出”的动作已经完成。得其船:找到他的船。其:代词,他(渔人)的。扶:划。向路:来时的路线。志之:记下沿路的标志。志:记,作标记。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及郡下:到了(武陵)郡城内。及:到。、诣:到,往。太守:一郡行政的最高长官。如此:这里指上述渔人的一切见闻。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即:副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紧衔接,就,马上。遣:派遣。其:代词,他,指渔人。所志:“所”与动词“志”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以前留下的标记。遂迷:竟迷失了方向。不复得路: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了。○太守欲问津而不得。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南阳:郡名,现在河南省南阳市。刘子骥:名骥之,《晋书》本传说他“好游山泽,高尚不仕”。高尚士:志趣高尚的人。闻之:知道这件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打算。未果:没有实现。果:结果,实现。寻病终,不久因病而死。寻:副词,不久。终:死。○刘子骥欲问津而不果。 后遂无问津者。 后:后来。遂:便。问津者:问路的入。问:“访求”的意思。津:本指渡口,这里指通往桃花源的路径。写自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再也找不到它了。表明桃源虽好,终是幻境。
7.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字词详解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yào)的年号(376~396)。
世外桃源: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比喻不受外面影响的生活安乐、环境幽静的美好地方。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武陵: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沿着。
行:前行,这里指划船。
远近:偏义复词,这里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
夹岸:两岸。
杂:别的,其它的。
芳:指花。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对···感到奇怪。
欲:想要。
便:于是,就。
穷:穷尽。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得:看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
舍:离开。
初:开始。
才:副词,仅仅,刚刚。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通:通过。
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意思;开朗:地方开阔;光线充足、明亮。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现在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总意)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形容对某一问题从长期思索不解而后忽然领悟。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舍:房屋。
平:平坦。
旷:宽阔。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之:这。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得见。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其:那。
种作:耕田劳作。
着:穿着。
悉: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
并:表承接(顺接),而且。
怡然:愉快的样子。
乃(乃大惊的乃):副词,竟,竟然。
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详细、详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通“邀”,邀请。
咸:副词,都,全
问讯:询问消息。
语:(yù)向.........人说,告诉
云:说。
先世:祖先。
妻子:指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的人。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复:再,又。
焉:兼语词,从这里。相当于“于之”,“于此”。
间隔:断绝来往。
今:现在。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然。
无论:更不用说,(更)不必说。
叹惋:感叹,惋惜。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为:无义。
具言:详细地说。(所+动词 构成名词性结构)
具:详细。
停:待。
辞去:辞别离开。
语:对……说。
不足:不必,不值得。
为:向、对。
道:说。
既:已经;······之后。
得:找到。
便扶向路: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
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动词,作标记。
及:到了。
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诣:到,拜访。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说如此:说明了像这种情况。如此,判断句,像这样
即:立即。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所志,所做的标记。志:做的标记。(名词性) 所单独可不翻译。
遂:竟然。
复:又,再。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南阳:郡名,治所在现在河南南阳。
刘子骥:即刘驎之,字子骥,东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高尚:品德高尚。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打算。
寻:随即,不久。
未果:没有结果,意思是没有实现。果:实现。
问津:本指打听渡口,这里是访求寻找的意思。 津,渡口。
考点
1.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2.重要虚词
乃(1)见渔人,乃大惊:竟然
(2)乃不知有汉:竟然
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其(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 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4)得其船:自己的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渔人
3.多词一义
(1) 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
(2)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 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 都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4.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间隔(古义:隔绝;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5.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6.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①寻向所志(原来)
②眈眈相向(看)
得:①便得一山(看见)
②得其船(找到)
闻: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闻有此人(听说)
穷
欲穷其林(尽,穷尽)
穷冬烈风(深)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7.同义词
都——1)悉:悉如外人
2)皆:皆叹惋
3)咸:咸来问讯
4)并:并怡然自乐
5) 具:具答之
沿着------1)缘:缘溪行
2)扶:便扶向路
邀请—1)要:便要还家
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
8.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省主语: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
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省介词:
例二: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
9.四个“然”字
①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
②屋舍俨【然】(俨然):平坦的样子
③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
④欣【然】向往(欣然):高兴的样子
10.原文默写
表现桃林美景的句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表现桃花源环境的句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表现桃花源人们生活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文体
记:可以是游记和碑记(或铭记)(主要的还是游记)。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让思想在风中飘荡的一种文体(散文)。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
《桃花源记》的文体就妙在“四像”而又“四不像”——好像是小说,又好像是散文;好像是游记,又好像是寓言;实际上却又是序跋类文体中的序。这都是根据题目中的“记”这种古代文体衍生翻新出来的现代意义上的文体解读。所以我们可以说《桃花源记》是一篇小说,一篇志怪小说。
写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原诗如下
嬴(yíng)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yān),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qì)。
桑竹垂馀荫,菽稷(jì)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mí)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zǔ)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r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yì)。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狮,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niè)清风,高举寻吾契(qì)。
但现在《桃花源记》出名程度已远远超过《桃花源诗》
译文: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入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地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变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赏析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8. 陶渊明诗词桃花源记
陶渊明《桃花源记》后面附的《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馀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