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游记
不是,这个是属于想像类的文言文。
不是什么游记,是作者想象的
2.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经查证并无“怡然自得”版本,纯属误传,是本文的成语。)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编辑本段]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走了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两岸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而美丽,花瓣纷纷落下。他对此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渔人便下了他的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宽阔平坦的土地,排列整齐的房屋,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都神情愉快,自得其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的情况不必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注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yào)的年号(376~396)
缘:循,沿着,顺着。
武陵:郡名。今湖南省常德市。
为:当做。
行:划船上行。
夹:在溪的两岸之间。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杂乱繁多地散在地上。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交杂的样子。
甚:非常。
异:惊异,诧异。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诧异”。
欲:想要。
穷: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头。
穷其林: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穷,尽,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得:出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
舍:舍弃。
才:副词,仅仅。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豁然,宽阔明亮的样子。开朗,开阔而明亮。
旷:空阔,宽阔。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南北小路叫阡,东西小路叫陌。交通,互相通达。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种作:耕田劳作。
着:穿着
悉:全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就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髫,古时候小孩子头上扎起来的下垂的短发。
怡然自乐:安闲快乐的样子。
乃:竟然
从来:从……地方来。
具:同“俱”,详细
要(yāo):通“邀”,邀请。
咸:副词,都,全
问讯:打听消息。讯,消息。
妻子:妻子、儿女的总称
邑人:同县的人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乃: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叹惋:慨叹惋惜。
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
为:对,向。
具:通“俱”,完全,详尽。
惋:惋惜
延:邀请。
语云:对(他)说。“语”后面省略了代渔人的“之”字或告诉
桃花源不足为:不值得向。足,值得。为,向、对。
既:已经,以后
便扶向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
扶:沿着、顺着。
向:原先,旧。
满意请采纳,谢谢
3. 酉阳桃花游记 小学生作文
桃花源是一个风景秀丽的人间仙境,是酉阳城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星期天,我和妈妈迎着和煦的春风去目睹桃花源那美丽的风光。
刚到桃花源,映入眼帘的是“桃花源”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看到这三个字,就让我想到了桃花,阳春三月,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一定会很美。我和妈妈怀着喜悦的心情,进入了桃花源。
刚进入大门,两边种着桃树,桃花粉红粉红,美极了,顺着石板路走,右边,一条溪水静静地流淌着,溪水清澈见底,形态各样的石子静静地躺在水底,洞顶不时滴下几颗水珠使原本静静流淌的小溪有了一线生机。左边的洞上,有一些好看的颜色。
顺着溪水继续向上登,溪水越来越深。鱼儿也在桃花溪里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鱼儿的颜色有许多,红的、白的、黑的,红白相间的等,好看极了,溪边还有许多人,有的在喂食,有的在静静地看,我也把事先准备好的鱼饲料给鱼吃,鱼饲料丢完了,我和妈妈又走起来。
不一会,一股沁人心脾的桃花香便传来了,我兴奋极了,用最快的速度跑到桃花林。只见一朵朵桃花盛开着。你瞧,那粉红色的桃花一朵紧挨一朵,挤满了整个枝丫,它们像一群玩童,争先恐后地让人们来观赏自己的艳丽丰姿。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转眼间就到了下午,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和妈妈走出了桃花源。我相信,随着人们的建设,酉阳的改变,桃花源将以更新、更美、更迷人的风采,展现在人们眼前,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
4. 《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翻译一下……急用
忽然看到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离清澈的小溪只有百来步远,放眼望去,中间没有别的植物,桃花开的旺盛,落花缤纷,美不胜收,深深地吸口气,似乎还能闻到花香。
5. 桃花源记-原文
桃花源记
东晋
陶渊明(选自《陶渊明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桃花源
夹(jia)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6. 桃花源记感受1000字
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渊明先生用淋漓
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一句让人浮想连篇,仿佛我已身处于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
开,勃勃生机,宁静优雅,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
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得静静的享受
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
显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
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
陶渊明先生以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间的和平。在
当时这个黑暗、腐败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令人们向往的一
个地方。
说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这个地方,在如今这个
信息时代里,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
轰加沙这条消息,我越来越想住进那个能够与人绝对和平共处的地
方。
可是,“桃花源”永远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过是一个美好的
幻想。
现在的社会,腐败、自私这些丑陋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
人类的心灵。甚至一些人产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这些看来无知、
可笑的想法,却塑造了一个丑恶的人。
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感觉丑
陋的思想逐渐笼盖了湛蓝的天空,笼盖了孩子的笑脸,笼盖了人类
纯洁的心灵。
但是,我们却不能让丑陋的思想继续蔓延下去,我们因该努力
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不干净的东西排斥出去。而现在的我们
,则因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纠正生活中不良
习惯,要善于与人和平相处,这样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纯洁与和平
。
7. 桃花源记是一篇游记散文吗
我觉来得不是,游记顾名思义自就是一种对游历进行记录的文体,一般记述的是游览经历,而桃花源记其实是一个假象中的世界,现实当中并不存在,所到底就是陶潜想出来的,叫游记貌似就不对了,当然,这篇文章的文体确实比较奇妙,好像是小说,又好像散文,好像游记,又好像寓言,如果单纯说是游记散文,我个人觉得不对,仅表个人观点啊。
8. 桃花源记原文
桃花源记
魏晋 ·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内逢桃花林,容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赏析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9. 桃花。《桃花源记》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