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三花 » 荷花送香气的下一句

荷花送香气的下一句

发布时间: 2021-03-15 15:40:42

㈠ “荷花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是谁的诗句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早年隐居故乡鹿门山,四十岁时曾到长安求取仕进,失意而归。一生除在张九龄幕府中任过短时间从事以外,未担任过任何官职,是唐代著名的布衣诗人。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其诗平淡朴素,长于写景,多反映隐逸生活。有《孟浩然》集。

这首诗一是抒发傍晚室外纳凉清爽闲适的趣味与感受,二是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及不能与友人共度良宵而带来的怅惘情思: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西山的太阳不知不觉中忽然落下去了,池塘上的月亮渐渐升起在东方。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去掉冠簪,散开挽起的头发,在幽静的傍晚惬意地享受着清凉;推开房门,我悠闲地躺卧在闲适宽敞的地方。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一阵阵的清风徐徐送来荷花的清香,青青翠竹上的露珠滴在荷塘中,发出清脆悦耳的音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有心想取来鸣琴轻轻弹奏一首曲子,可惜眼前却没有知音来欣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感慨这良宵,美好的时光,怎么让我不思念我的老朋友辛大,从傍晚到天明,整夜都在梦中苦苦把他想。

这是一首怀念友人的诗。在诗中诗人置身于池月、荷风、竹露等景色中的感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不能与友人共度良宵而带来的哀愁及情思。诗人在白描自己所置身的环境时,表达了自己闲适、自在、恬淡的心情,但也流露出些许寂寞失意与淡淡的哀愁。

注释:
①辛大:名不详。大:排行第一。孟浩然另写有《送辛大之鄂渚不及》等诗。
②山光:指山上的日光。池月:池塘上的月光。
③散发:散开头发。古人平时都束发戴帽。散发说明去掉冠簪,表示闲适。卧闲敞: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④知音:据《吕氏春秋·本味》载: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汤汤乎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此处以“知音”喻好友辛大。
⑤中宵句:终夜苦苦想望,连作梦也是。

㈡ 荷花送香气,竹露滴清香 出自哪首诗

“荷花送香气,竹露滴清香”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
原诗如下: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译文:
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
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
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九。下面是四川诗词学会理事、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对此诗的赏析。
孟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夏日南亭怀辛大》就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既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据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杂念。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象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洋洋兮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见《吕氏春秋·本味》)这就是“知音”的出典。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㈢ “荷花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是不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

不是,是唐代孟浩然的诗!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早年隐居故乡鹿门山,四十岁时曾到长安求取仕进,失意而归。一生除在张九龄幕府中任过短时间从事以外,未担任过任何官职,是唐代著名的布衣诗人。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其诗平淡朴素,长于写景,多反映隐逸生活。有《孟浩然》集。

这首诗一是抒发傍晚室外纳凉清爽闲适的趣味与感受,二是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及不能与友人共度良宵而带来的怅惘情思: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西山的太阳不知不觉中忽然落下去了,池塘上的月亮渐渐升起在东方。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去掉冠簪,散开挽起的头发,在幽静的傍晚惬意地享受着清凉;推开房门,我悠闲地躺卧在闲适宽敞的地方。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一阵阵的清风徐徐送来荷花的清香,青青翠竹上的露珠滴在荷塘中,发出清脆悦耳的音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有心想取来鸣琴轻轻弹奏一首曲子,可惜眼前却没有知音来欣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感慨这良宵,美好的时光,怎么让我不思念我的老朋友辛大,从傍晚到天明,整夜都在梦中苦苦把他想。

这是一首怀念友人的诗。在诗中诗人置身于池月、荷风、竹露等景色中的感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不能与友人共度良宵而带来的哀愁及情思。诗人在白描自己所置身的环境时,表达了自己闲适、自在、恬淡的心情,但也流露出些许寂寞失意与淡淡的哀愁。

注释:
①辛大:名不详。大:排行第一。孟浩然另写有《送辛大之鄂渚不及》等诗。
②山光:指山上的日光。池月:池塘上的月光。
③散发:散开头发。古人平时都束发戴帽。散发说明去掉冠簪,表示闲适。卧闲敞: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④知音:据《吕氏春秋·本味》载: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汤汤乎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此处以“知音”喻好友辛大。
⑤中宵句:终夜苦苦想望,连作梦也是。

㈣ 荷花散香气 下联如何对的有趣一点

上联是:荷花散香气 ,
下联是:杨柳舞春风。
上联是:荷花散香气 ,
下联是:春燕剪新花。

㈤ 荷花送香气,()。(),鸟鸣山更幽。仲夏苦夜短,()。

㈥ 荷风送香气下句是什么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音”(《夏日南亭怀辛大》)的诗句

㈦ “荷花送香气,竹露滴清香”出自哪首诗

1.“荷花送香气,竹露滴清香”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

2.原诗如下: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3.译文: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4.赏析:孟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夏日南亭怀辛大》就是有代表性的名篇。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既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据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杂念。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象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洋洋兮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见《吕氏春秋·本味》)这就是“知音”的出典。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5.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