磬悦户外
『壹』 磬的意思是什么
磬的意思:本意是一种打击乐器,用石或玉制成,形状像曲尺。后来又指寺院内中和尚念容经时所敲打的铜铸的法器。因为磬的形状是弯曲的,所以“磬”又比喻人弯腰,表示十分恭敬;又因缢死者似磬悬挂,“磬”也可指缢杀,用作动词;又通“罄”,指空、尽。
一、磬的拼音:qìng
二、磬的释义:
1、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2、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
3、缢杀。
4、古同“罄”,空,尽。
三、磬的部首:石
四、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五、造字法:形声。
六、相关词组:
编磬、自磬、梵磬、磬镈、大磬
(1)磬悦户外扩展阅读
一、汉字笔顺:横、竖、横、横折、竖、横、撇、撇、横折折/横折弯、横撇/横钩、点、横、撇、竖、横折、横
二、词组释义:
1、踢磬[ tī qìng ]
杂技的一种。演员仰卧,双脚上举摆弄石磬作表演。
2、磬镈[ qìng bó ]
两种古乐器名。亦泛指乐器。
3、磬错[ qìng cuò ]
磨磬用的石头。
4、磬地[ qìng dì ]
犹全国。
5、石磬[ shí qìng ]
一种石制的打击乐器。
『贰』 磬有哪些种类
“磬”的种类很多,有“玉磬、铁磬、铜磬、编磬、笙磬、颂磬、歌磬、特磬”等许多类型。每一种磬,大致都是用一枚到十六枚的石片或铁片组合而成的。它是由於利用石片或铁片的长短厚薄的差异,而发出不同的音律。
例如“编磬”的制作方法:它是用十六枚石片(石磬),按照十二种音律的次序,横列成上下两排而组成的。还有一种叫做“方响”的乐器,它是“磬”的一种代用品;它是用十六枚长方形的铁板排列而成。
上面所说的“磬”,都是悬挂在“簨簴(钟磬架子)”上敲击的乐器。在朝鲜半岛,到今天还有“编磬、特磬”和“方响”被流传使用着。日本奈良兴福寺,不久之前还有一只“华原磬”被保存着,据说是一件非常名贵的古物。考其形状,是属於“钲鼓”的一类。
清年间,乾隆因喜爱此乐器,命苏州玉工制作了一百六十多枚碧玉特磬。其玉质光泽,上面饰有龙纹。在皇帝朝会或典礼时,设在太和殿檐下演奏,其清亮之声极其悦耳,闻者倾倒。
编磬就是把若干只磬排成一组,每磬发出不同的音色,可以演奏旋律。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在湖北的江陵和随县出土了大型编磬。湖北江陵纪南故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国都,1970年在这里出土了一套25枚编磬。磬体用青色石灰石制成,上部作倨(gōu)句形,下作微弧形,表面都有较清晰的彩绘花纹和略显凹凸的花纹。其中4枚绘有凤鸟图,色彩高雅,线条流畅。
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全套编磬共四十一枚,石制,分上下两层悬挂,上层十六枚,下层十六枚,另有九枚可随时调用,这套编磬与编钟密切配合,可在同一调高上进行合奏或同时转调演奏。其音响效应“近之则钟声亮,远之则磬音彰”。
1980年下半年,湖北省博物馆和武汉物理研究所合作,将这套2400多年前的战国初期大型编磬复制出来,其发音与原编磬的标音铭文相符,低音浑厚洪高,高音明澈,音色优美而动听,音域达三个八度,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多种乐曲。
『叁』 《题破山寺后禅院》。“悦”或“空”字的妙处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悦”、“空”是"诗眼”.“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回”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答,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不矛盾.这种以“寂”衬“音”的写法,这里是以静衬动,以动写静的手法.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如果周围一片喧闹,人们就不会在意钟磬的声音了.
『肆』 磬是什么样子的
是古代石制的一种打击乐器。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悬石,右半像手执槌敲击。磬内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容工具,其形在后来有多种变化,质地也从原始的石制进一步有了玉制、铜制的磬。 击奏体鸣乐器。中国古代的石质打击乐器,为“八音”中的“石”音。磬,最早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后来用于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唐宋以后新乐兴起,磬仅用于祭祀仪式的雅乐乐队。 磬的历史悠久,据先秦文献《尚书·益稷》记载:“戛击鸣球”,“击石拊石”。这“鸣球”与“拊石”,即是磬在远古时期的称呼。磬的名称,见于《世本·作篇》,传说为尧、舜时人无句所作。或传:“磬,叔所造。”可见,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尧或舜做部落联盟酋长时,磬已在使用。《吕氏春秋·古乐篇》载:尧命夔击磬“以象上帝”、“以致舞百兽”,描绘出一幅古老的原始社会的乐舞生活场景。20世纪70年代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了一件大石磬,长60厘米,上部有 一穿孔,击之声音悦耳。经测定,此磬距今约4000年,属于夏代的遗存,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磬的实物。
『伍』 佛教的磬怎么用昂
磬起来源于我国虞舜时期,是庆典自、祭祀的重要乐器。磬以玉料或石料琢磨而成,南北朝时代出现了铜磬和铁磬。乐器类的磬形状为板状而曲折,而佛教使用的磬形状多近于钵。在佛教中,磬主要用于诵经、梵呗、修法时候。《文献通考》等书认为把梁朝时的铜磬乐器与佛教的铜钵相混淆,是将后者错误命名的结果。在佛教中经常使用的是大磬和引磬等。
大磬又名圆磬,形状如钵,直径从半尺到三尺不等。大磬用于指挥腔调,振作精神,多在起腔、收腔、合掌、放掌以及佛号等处敲用。大磬固定在殿内佛像左侧,不能搬动,更多场合都由引磬代替。
引磬又名小磬。据《禅林象器笺》说:“小磬如桃大,底有窍,贯绪连缚小竹枝为柄,以小铁桴击之,名为引磬。盖因导引众,故名。”引磬用于指挥行动,作为“板眼”,多于问讯、转身、礼拜等处敲用。
在丛林寺庙里,磬可谓是“犍椎”的主脑,由维那或悦众掌管。使用其他呗器者,必须配合维那的领腔而跟腔。作到唱念和“犍椎”声音协
『陆』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小题1:“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或 “空”既写出了内后禅院景致幽静,更表容达出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小题2:不矛盾。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磬声,和作者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 小题1:
『柒』 带悦字的古诗词
《代别情来人》
朝代:唐朝
作者:源李白
清水本不动,桃花发岸傍。
桃花弄水色,波荡摇春光。
我悦子容艳,子倾我文章。
风吹绿琴去,曲度紫鸳鸯。
昔作一水鱼,今成两枝鸟。
哀哀长鸡鸣,夜夜达五晓。
起折相思树,归赠知寸心。
覆水不可收,行云难重寻。
天涯有度鸟,莫绝瑶华音。
《平虏将军妻》
朝代:唐朝
作者:李白
平虏将军妇,入门二十年。
君心自有悦,妾宠岂能专。
出解床前帐,行吟道上篇。
古人不唾井,莫忘昔缠绵。
《秋登兰山寄张五》
朝代:唐朝
作者: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