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涵野户外
『壹』 济南南部山区景区简介
九顶塔中华民俗欢乐园
九顶塔中华民俗欢乐园是集中华民族风情、风景名胜、游乐探险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大型原生态文化旅游区,位于山东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距济南市20余公里,由山东华洋置业集团按4A景区标准独家开发建设,总投资超亿元,汇集了中国傣、壮、藏、彝、佤、摩梭等16个少数民族和泉城人家、泰山人家、黄河人家、沂蒙人家、胶东人家和微山湖人家等6个齐鲁民居,分别展现了少数民族和齐鲁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民俗、歌舞、服饰、餐饮和民间工艺等六大文化。来自16个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原汁原味的民间歌舞让人们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走进齐鲁民俗文化村,沂蒙人家除聆听沂蒙山小调的同时,还可以品尝到热腾腾的煎饼;泰山人家可以看到现场制作的粉皮和织布;微山湖人家有渔家乐,还可欣赏到悠扬的微山湖小调;黄河人家里有现场制作豆腐、打铁;胶东人家有人们喜爱的胶东大饽饽和木板年画;泉城人家有现场酿制的美酒,游客可现场亲手制作、品尝,有兴者也可买些带走馈赠亲友。民族风情区还有精彩的上刀山下火海,摩托车飞车,神鞭、飞斧等民间绝技表演。 九顶塔影视剧场精心打造了五大实景剧。新推出的有红色经典参与剧《地道战》,好莱坞场景剧《山洪暴发》,与原有的大型马战实景剧《好汉秦琼》、《武松醉打蒋门神》、《刘三姐招亲》五大实景剧,是目前国内实景剧节目演出最多的景区。红色经典参与剧《地道战》演员阵容庞大,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参与性、喜剧性和娱乐性,再现了当年地道战的战争场景,浓缩了地道战的精彩片段,是一部难得的“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的生动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好莱坞场景剧《山洪暴发》,再现了暴风骤雨、惊心动魄的场面,气势磅礴,令人震撼,弘扬了中国人民不被自然灾害所吓倒和团结一致、克服困难、重建家园的大无畏精神。 欢乐园20余个时尚前卫的娱乐项目。有挑战极限运动的溜索、速降、蹦极、攀岩等,有风靡全球的滑草、真人CS、滑车等,有目前深受游客喜爱的高尔夫、碰碰车、拓展、射箭等娱乐项目。欢乐谷两岸绿色成荫,在长度达40米、深度达30米的峡谷两侧建有各种吊桥、藤桥、步云桥、独木桥等十几个桥拱连接,谷底潺潺流水,瀑布秀美。欢乐园的所有项目融趣味性和参与性于一体,深受广大青少年朋友的喜爱。
九顶塔中华民俗欢乐园无论是二十余个村寨的民族民俗风情中,还是到地道战等五大实景剧的参与体验和欢乐园十几个娱乐项目中,都会给游客朋友们在接受民族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不畏困难、团结一致的革命精神,在众多民俗、实景剧参与以及在体验挑战极限运动等项目中感受无限的欢乐!
四门塔景区位于济南市南部山区,为我国现在最古老的单顶石塔,景区地处柳埠国家森林公园。气候属季风气候,地形属山陵地形。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郎公和尚曾在神通寺做过主持,当时僧人达500余众(公元351年)。
景区内有隋代的四门塔,唐代的千佛崖和龙虎塔,唐以后的主要遗迹有元、明、清代的碑刻、故墓、塔林、涌泉、瀑布、竹林;景区内的金牛山空中花园,每年夏季为夏令营基地和农业生态游基地。主要景点有神通寺大殿、四门塔、墓塔村、龙虎塔、千佛崖石窟造像、涌泉庵遗址、竹林、金牛山空中花园。唐南平长公主显庆三年为唐太宗李世民祈福增寿,于显庆三年在四门塔千佛崖刻坐佛一尊,丰满的面型,显得秀丽而安祥,现存千佛崖南第一尊即是。
四门塔对面有一座金牛山,传说一个金牛居于山上,每年三月出来一天,一蛮人将其抓住,从此该山每年三月有一石洞滴水,据说是山神怀念金牛而流的眼泪。景区内有按三星级标准兴建的四季村宾馆,为游客吃、住提供优质服务;有导游为游人提供服务,并设有旅游商品商店,出售木鱼石等旅游纪念品。景区东有跑马岭世界动物园、国家森林公园等景点。旅游的最佳季节为春夏秋三季,春天有漫山遍野的桃梨,芬芳怡人,夏季是避暑和品尝各种山珍野味的好去处,秋季为各种干鲜果品丰收的季节。著名的特产有糖酥煎饼、山楂、粟子、核桃、苹果等,景区内各种干鲜果品可供游人购买。
四门塔建于隋朝后期,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是目前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层亭阁式石塔。四门塔呈平面四方形,用当地出产的大青石砌成,非常坚硬,一千多年来尚无风化侵蚀的情况。由塔基、塔身、塔檐和宝顶组成,塔身上用石块垒砌挑出五层作为塔四角攒尖的锥状屋顶,上置石刻塔刹。塔内正中央有一个四方平台,平台上有一座方形塔心柱,塔心柱上方以十六块三角形石梁和塔身相联系住塔顶。塔心柱四面各有一尊主佛像及左右二尊菩萨和弟子,目前剩下主佛。每尊佛像都是用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佛像皆螺发肉髻,颜面丰润,细眉慈眼,隆鼻长耳,嘴角上扬,安详恬静。这些佛像雕刻细腻传神、刀法流畅、文饰清晰,极富中国文化、艺术的审美精神,是珍贵的佛教艺术极品
水帘峡风景区位于济南市历城区的柳埠镇。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山东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济南最大的婚纱外景拍摄基地。
景区地跨济南、泰安两地,占地10平方公里,是济南最大的原生态风景旅游区。以高山、险峡、山泉、瀑布、泰山奇石、桃花水母著称,内有济南最高峰、最大的峡谷和省内最大的天然瀑布群,是泉城济南的水源涵养地,素有“泉城之巅、趵突之源”的美誉。
景区既有北方山水的雄浑,又有江南园林的雅致,精心构建了娱乐休闲、水韵奇石、生态养生、宗教文化、户外探险五大功能区,是集观光休闲、餐饮住宿、会议接待于一体的嬉水天堂、避暑胜地。
水帘峡风景区位于济南历城区柳埠南部簸箕掌村,景区群山环绕,总面积6000余亩,距济南市区约27公里。古齐长城自水帘峡景区蜿蜒而过,济南第一高峰——海拔976米的云梯山矗立在景区之内,水帘峡还是济南峡最深、峰最险的第一大峡谷。
水帘峡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和谐的人文景观,吸引着越来越多游人的青睐,近年来已经成长为济南市与大明湖、趵突泉等著名景点齐名的一流景点。
水帘峡景区内以水韵观景区最具吸引力,由水帘泉、水帘洞、青龙潭、塑石瀑布等数十个自然清泉、叠瀑和大规模竹制建筑组成,或野趣浓郁,或自然天成、或精致幽美。小天池边1000余平方米的竹制建筑不仅可使游客近距离体会亲水、探泉,而且具有南国山野情调与乐趣。
水帘峡景区还地处古代文化地理分界线,登临山巅、北俯古齐,南瞰古鲁,尽可发思古之幽情,念人世之沧桑……
水帘峡作为济南周边最后一块原生态旅游目的地,以清澈甘洌的泉水,苍劲挺拔的青松,纹理奇特的花岗岩,造型奇特的奇石,野味十足的的农家宴(以时令山野菜、山果、山菜、山豆腐、山鸡为主),带给游客意想不到的惊奇与喜悦,为生活在喧嚣都市的市民们创造了一个集赏景休闲、探险娱乐、健身养生、疗养度假为一体的人间仙境。
『贰』 济南南部山区哪里有CS攀岩 野营野炊等好玩的户外活动
济南乐沃户抄外旅游项目开发有限袭公司是一家从事户外休闲产业的综合性公司。公司占地面积30多亩,拥有全国运营最大的汽车影院,空气清新,环境优雅。经营项目涵盖:自驾游营地、汽车影院、攀岩/速降、真人CS、户外装备/自驾游用品的销售与出租、乒乓球/羽毛球/自行车俱乐部、餐饮住宿等。地址:济南仲宫派出所西60米(65、67、88路公交车仲军广场下车)
『叁』 济南春节习俗(初一到初七的)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