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围炉烧烤
⑴ 关于漳州风俗的作文一篇,介绍三种漳州的风俗,600字
福建漳州民俗文化介绍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民间最为重视的节日。人们黎明即起,燃放鞭炮,互道恭喜,互相拜年。这天早餐闽南人一般不煮新饭,而吃除夕的“余饭”,讨个吉利,祈望来年“有余”。漳州人则吃“甜面线”,俗叫“长寿面”,以喻长寿。初一起床后,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要赏给晚辈“红包”,即“压岁钱”。正月初二,冰南人习惯在这一天“请女婿”,许多夫妻都携带儿女,回到娘家团聚。新中国成立后,春节三天(初一到初三)定为国家法定假日,机关举行团拜,民间则举行游园活动。漳州年年都举办“娱春园”里摆有各种商品,同时演出芗剧、木偶戏等文娱节目,游园者云集,汇成人山人海。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历史上叫“上元”节,也叫元宵节。闽南人每逢这一天,都要吃“元宵圆”。夜间公府街悬挂各种花灯,有鸡灯、鸭灯、鹅灯、鱼灯、南瓜灯、葫芦灯那样的固定花灯,也有风车灯、跑马灯、云龙灯、猴子灯、绞螺灯等会转动的花灯。同时还放烟火和舞龙弄狮。漳州草花街是制灯啊场集中的地方,有许多名匠。这一天晚上,凡是新婚的新娘,都要到附近的庙内拜佛,已得子女的在这晚谢佛,无子女的乘此机会求佛赐给子女。新中国成立后,元宵闹花灯、放烟火和舞龙弄狮等漳州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搞得更加热闹了。近几年来,花灯都集中在中山公园,成为“灯海”。各式花灯如百花齐放,艳丽多采。
清明:清明时,闽南一带要吃春饼,做清明果、办酒茶或买糕饼祭扫祖幕。扫墓时要在墓地撒下长条纸箔,在坟地锄草、植树,并给坟堆培土,以表达对过世的亲人的怀念。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机关团体都在清明节组织到烈士墓或烈士纪念碑扫墓、献花圈,或种松树,和举行其他纪念活动,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怀念。
端午:这个节日相传是为纪念公元前四世纪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在闽南端午叫“五月节”。这一天,农村里家家户户要在门楣旁插菖蒲、艾草、焚1酒,或饮1酒,小孩在胸前佩香袋子,驱病祛邪。到了正午,人们要吃卤面,品尝碱粽、肉粽或豆粽。这一天最热闹的是闹龙舟。漳州一带参加竞赛的龙舟船身长而窄、首尾高高翘起,船头有巨大的龙头雕饰,船身彩绘鳞甲。龙舟上插一枝“头旗”作为竞赛单位的标志。以往龙海县赛龙舟时,都要在江中的浮标上缚几只鸡,让参赛者夺标,现在则改用汗衫、背心等做“标”。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节。闽南农村在节前,大都要买上坪山柚、文旦柚或蜜柚,陈列在厅堂,到这一天才剥开分给全家人吃,以庆团圆。城乡居民在这一天晚上,都要在天井、门口或阳台上赏月、吃月饼。有的农村妇女叫女儿月下拜神,俗叫“请月姑”,祈求匹配良缘。现在这些古风已在新思想潮流的冲击下逐渐消除。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中国沿海一带的人,这一天要吃蟹酒,爬山登高,游览名胜,最普遍的是放风筝。到这一天人们处处都能观赏到各式各样的风筝,在天空中翱翔。旧时海澄民众还在这天晚上把灯笼系在风筝上,那时满天灯火,引为奇观。
冬至:漳州的风俗,要吃冬至糖圆。节日前夕,家家户户用糯米磨粉搓丸,放置在竹筛上。第二天清晨放入红糖锅内煮熟,作为节日早餐。旧时农在这一天还要到祠堂祭祖。
祭灶: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旧称祭灶日。传说家家户户都有个司灶的“灶君”,是天上派来监视人间的神,每年这一天,灶神都要回到天上汇报这一家人的善恶表现,直到正月初四晚才回来。灶神动身之前,家家户户都要为其饯行,叫“祭灶”。祭灶时,要用酒糟涂在灶口,让灶神饭饱,以求上天后多讲好话。为了给灶神照明,香灯由傍晚一直供奉到天亮。
除夕:在漳州叫“年冥兜”,家家户户都要“围炉”过年。家庭成员在外地的,只要有可能,都要想方设法回来团聚。如果有人没回来,就要给他留一个位子,放上一件他的也服,并在桌上摆一副酒杯碗筷。围炉时,圆桌中间摆上一个火锅,茶肴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同时,还讲求寓意,如火锅中滚烫的肉圆、鱼丸,意味着合家团圆;一条完整的大鱼,象征“年年有余”;猪脚芋头,表示来年有奔头;并把中蚶壳放在门后,用这人类最古老的贝壳钱币,暗示钱财不外流等等。在旧社会,贫家和富家过年有天壤之别。现在过年,家家户户都能吃到这种丰盛的家宴了。“围炉”过后,晚辈要向长辈“辞岁”,有的还要很秉烛“守岁”,直到天亮。
婚丧习俗:旧社会男女婚嫁依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进行,议婚时用红纸写明男女双方年庚八字,由媒人传给双方家长,双方家长按年庚八字求神部卜,然后议定。议婚成功,即行择日定聘。迎亲前一个月,男方通知女家,随带糕饼等礼物,并送去聘金。婚前一日,女方要将妆奁吹吹打打送往男家。娶亲当日,男家准备鼓乐花轿,由媒人带领到女家迎亲。进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并坐床沿,叫“坐床”。休息片刻后,拜天地,饮合卺酒。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新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男女婚姻自主,举行新式婚礼,开茶话会,既节约又热闹。但有些地方还保留一些旧的风俗习惯。
⑵ 福建漳州过年的习俗
春节是最盛大的节日,称为“新正”或“过年”。清代,“漳之俗,岁正月里门干具茶酒相娱乐,迎神,明灯击鼓,召巫,妆台阁,往来都市”。
春节期间忌讲不吉利话,万一小孩无知,说了不吉利的话,要用草纸拭嘴。同时忌吵嘴打骂和摔破碗碟,万一不小心打破碗盘,要将碎片收集起来放进石臼或水井,口中念“岁岁平安”,借“碎”与“岁”谐音来化凶为吉,保持祥和欢乐的气象。
漳州城旧俗过年要逛“公爷街”(即今南昌路近北桥路段,清代有海澄公黄梧府第;30年代以后“公爷街”数次改换地点)。其内容相当于中原的春节庙会。解放后,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外,政府都另辟专门地点组织健康有益的娱乐项目代替“公爷街”,作为群众的娱春场所。
旧时,云霄、石码等地及海滨地区,正月有“持石头相扑”的“掷石之戏”,参加者常打得头破血流而乐此不疲。此俗似源于古闽越族土著,但清末即已被视为陋俗而革除。
新中国成立后,在春节期间地方党政领导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各单位和街道居委会组织群众慰问军烈属。
“文化大革命”期间,提倡破除旧俗,过“革命化春节”。组织城镇居民挑粪下乡支援农业;农民则修水利,平整土地,建“大寨田”。各单位还组织吃糠菜做成的“忆苦饭”,以示不忘旧社会的苦日子。
除“文化大革命”时期外,春节放假3天,各单位举行春节茶话会和团拜。机关单位于正月初一早摆设水果、糕点、蜜饯等招待来客和本单位职工,互相祝贺新春,谓之“团拜”。其他单位则视其经济力量举办不同规模的内部联欢会。现在全市、全县(区)范围的春节文艺、娱乐活动多由企业出资举办,既是与民同乐的公益活动,又可借此宣传本企业、推销商品。
(一)初 一
正月初一子时新年开始,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称为“开正”。客家人还要在门前备清茶、糖果,焚香,称为“拜正”。初一日人人早起,穿新衣服烧香点烛,祭拜天地祖先。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随即赐以红包和红柑。
是日要早起,家家燃放鞭炮,把炮扔出门口,然后打开大门,也称为“开正”。家人都要吃点红糖线面汤。糖,意为甜蜜;线面,意为长寿,即祈求全家幸福长寿。以甜线面及三碗干饭插上红纸花祭祀先人,红纸花称“饭春枝”,其中“春”与“剩”(富余)在方言中同音,寓意家中粮食有余。现在祭拜之俗在城镇中已基本革除,在农村中还有保留。
早餐为素食,干饭佐以“长年菜”(以豆腐及整株菠菜、韭菜、芥菜等做成)。漳州城区的长年菜是将厚末菜(菾菜)一叶一叶剥下(不得用刀切),在水中烫熟后置于钵中,任其发酸。除夕“围炉”时每人均要吃少许,其余留到新年里加到年饭的“菜尾”中,俗谓可以消食去腻。也有用芥菜代替厚末菜作长年菜。一般不煮新的饭而吃除夕特意多焖的饭,寓意年年有余。也有的吃八宝粥或甜线面汤。饭后老少着新衣走家串户,向亲友拜年。旧俗拜年时互道“恭喜发财”;50年代后,忌言发财,改说“新年好”;80年代后,又时兴以“恭喜发财”道贺。
亲友上门拜年时,主人用红枣、蜜金枣、桂圆干或冰糖、冬瓜糖等煮成甜茶招待,并以朱漆的祭盒盛蜜饯、糖果、红枣等外加瓜子、红柑用以敬客。明代漳州人过年时用槟榔敬客,现在此俗在台湾尚有残存。至亲好友上门拜年,主人往往会以佳肴美酒招待,称为“请春酒”。客人告辞时双方常以红包馈送对方的孩童。
初一日不吃粥,以免往后出门遇雨;不往户外倒垃圾,忌“财气外泄”。此外还有不洗衣、不汲水(有的地方还以米筛封井口),不乞火,不扫地,不用刀和针线,不讨债,不打骂孩子,不穿白色、青色衣服等禁忌;忌打破食具,忌口出不吉利话。现代人还存有这些禁忌,但不太讲究。
过去,九龙江上的“船底人”,过年要买一大捆连根带叶的甘蔗,用红绸布绑在船桅上,三日后方可卸下来吃,以祈求好运。
(二)初二、初三、初四
初二也要早起,做新年的第一次牙祭(“头牙”),以菜、饭、牲醴祭祖,但不烧冥纸。初二俗称“女婿日”。是日,女婿携同妻室子女带熟猪脚和年糕等礼品到岳家向岳父母拜年,岳父母宴请。宴后夫妻应在当晚炊烟升起前回家,不得留宿岳家。是日忌单身汉拜访有待字女儿的家庭。
初三被视为“赤狗日”(凶日),不吉。经过除夕守岁和初一、初二两天早起之后,初三日可以“困够饱”(睡足足)。旧俗,新丧之家应在正月初三祭亡灵,有亲眷前来吊慰,谓之“消新愁”。因此,是日一般不互相串门拜年,避免不吉利。现在已无这种禁忌。客家人于是日将祭神祭祖的“年饭”吃完。
俗称灶神于初三日深夜自天上回归本宅,初四清晨户主沐浴焚香,摆三牲果品,烧印有马、轿及马夫、轿夫的“分(hun1)马”纸上天接神,谓之“接尪”。漳州城区旧时初四凌晨要燃放三响炮,然后开启井盖汲水。
(三)初 五
年假已过,各行各业开始劳作和营业,故谓之“假开”。是日家家户户撤掉摆在供桌上祭神祭祖的年饭,开始打扫卫生,过年所积下的垃圾都要清扫出门,撤除供品。来客照常招待,但可以不必捧上水果、蜜饯和甜茶。店铺开门做生意时要燃放鞭炮,并在门前张贴上书“大吉利市”、“开张大吉”的红纸。
(四)初六、初七、初八
“假开”后,过年的活动基本结束,市郊妇女多于初六进城逛娱春场。俗谚云:“初六行甲(得)无骹目(踝)”。民间以为初六日多走路可避免脚上长“鸡眼”。
初七为“人日”或“七元日”,俗称“平宵”。旧时,农民精选五谷和蔬菜合煮吃,谓之“七宝汤”,以为可解除百病。
《正月歌》中称“初八哮枵(喊饿)”,意为到了初八年饭等新年的食物均已吃光,百姓要开始准备祭拜天公的食物了,故又称“初八摸(忙家务)”。是日夜开始敬天公,鞭炮声彻夜不断。
(五)初九、初十
初九俗称“天公生”(玉皇大帝诞辰)。漳人宰大猪,家家户户杀公鸡,留着尾羽用以祭天公,在家设香案,用牲醴、米糕、甜粿、发粿和红龟粿祭拜,还要将特制的黄色长条纸钱(“长钱”)用红丝线系在门环上,待祭拜完再焚烧。旧时,社区还要请戏班演戏“敬天公”。各地都有专门用于祭拜天公的特殊食品,有的地方在这一天还禁止挑粪桶、捡猪粪。旧时,有敬惜字纸之俗,字纸不用,投入“字纸篓”。收集街上的字纸被认为是行善积德,也可以赎过。正月初九有“送字纸”之俗。是日,慈善机构将一年来所收集的字纸装入箱子用红缎包裹,上书“国粹”或“敬惜字纸”字样,插上金花抬着游街,学童盛装执香随行至溪边焚化。
初十俗称“地公生”(土地神生日)。是日,禁舂米、劈柴,以免触犯地神。
(六)十一、十三
十一日俗称“吃福”。各家各户准备丰盛的晚餐共食,寓今年有福气之意。俗谚称:“吃福吃甲老”(音可,意为老迈),也有祈寿的意味。席上必吃韭菜和豆腐,俗谓“韭菜春,豆腐有”。
十三日,凡上一年出生男孩的人家均备一对写有“庆贺弄璋”的红灯笼,悬挂在祠堂或附近的庙宇前。在方言中“丁”与“灯”同音,添丁和点灯都是兴旺的现象。此俗现已革除。
⑶ 漳州传统民俗有哪些
坐商走贩
商业活动的俗规惯习,是商人在长期的经商过程中逐渐萌芽、发展、传承的。明清时期漳台之间的民间贸易往来,必然把原乡一些商业习俗传到台湾。其中最突出的是坐商走贩经营惯俗的传承。
坐商是固定的经商形式,即固定的摊位店面、确定的营业时间、稳定的商品货源,主要在城镇、集市经营。无论小店铺店主或是大商号老板,民间俗称之“头家”。店员(或称伙计)受雇于头家,领取薪金,自称“吃头路”。漳台商俗认为“店多生理(生意)好做”,故同类商品往往汇集到同一街市开店设摊,以此来扩大影响,招徕顾客。历久便形成特色商业街。例如龙海石码镇,自明弘治元年(一四八八)建埠,到清末民初的四百余年间,已建成街巷一百七十六条。其中有许多是专门商品街,如糖街、茶料街、虾米巷、.面线巷、木屐街、六味街、碗街、杉行街、炮仔街、米街、篾笼巷、纸街、桶巷、布街、车辘鲈巷等。此外还有米市、鱼市、蝗市、咸鱼市、菜市、瓜市、柴市、灯市、鸭市等集市。台南市是闽南商人云集的都市,到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已有街道八十五条,其中有草花街、糖仔街、米街、鱼行街、菜市街、鞋街、竹仔街等专营同类商品的街道。
为了吸引顾客,扩大商店影响,各坐商都有传承的民俗标志。一是招牌,二是商号。招牌多置于店铺门前显眼处,以引人注意。其形式五花八门,有以实物作招牌的,如卖杉木的、卖篾笼的、卖桶的,把实物叠起或高吊于店门前,让顾客远远就能看到;有以模型为招牌的,如卖木屐的以大木屐为记,卖蜡烛的悬木制红漆大烛为记;有以包装品为招牌的,如卖花生油的悬挂油瓶,卖酒的悬挂酒壶;有以额匾、旗子为招牌的,如米店写“米”,酒肆写“酒”,茶铺写“茶”,高悬于商店门口。商号是商店的名号和信誉的标志。历史上许多老字号店铺,至今为人们所传诵。如漳州“同善堂”药局、“天益寿”药局、“长成”青草行、“蔡福美”鼓铺、平和芦溪“福兰”烟店、长泰“奇兰”烟行等等,都在漳州、台湾和海外久享盛名。
坐商的特点是坐等交易。为了交易成功,商人们除了在商品适销对路、物美价廉方面下功夫外,特别重视店风的养成,因而形成了很多反映商人求吉、求利心理状态的经营习俗.例如,店铺是生意场所,钱财出入之地。商人们为祈求生意兴隆、财源茂盛,都在店铺中供奉财神(赵公明、关公等)或行业保护神(土地公等)。店员在店铺的举止也有诸多禁忌:禁忌踩踏或坐在门坎上,禁忌坐卧在柜台和待客的条椅上,禁忌玩弄算盘和将算盘倒放,禁忌在店门口伸懒腰打哈欠或面朝店门小便,禁忌面朝内、背朝店门而坐,等等。俗信犯了禁忌就会得罪财神,而财神不进店门封经商就非常不利。商人最讲究“开市大吉”,故铱天开店后来的第一位顾客,应尽量成交,即使不赚也要力促其成,以求吉利。俗话说:“行有行规,店有店规。”所有的店规都把“和气生财”、“信誉生利”作为根本的经营之道,因而世代流传下许多待客的商务。如对顾客耍笑脸相迎,热情招呼,“努(能)招呼,有主顾”;“好嘴水”是商人必具备的素质,“踏车靠脚腿,生理靠嘴水”;待客中不能有任何厌烦、抱怨之举,“问不烦,拣无怨,买卖兴隆客满店”;经商要守信,“信用守得好,趁(赚)钱免烦恼”;货物不能掺杂使假,“货真价实,顾客来规日”(整天顾客盈门);成交最忌短斤少两,“短斤少两,恰恶半路抢”……这些古商谚,对于规范商业道德,促进有序经商,平等竞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走贩是游动的经商形式。日常所见走街串巷、走乡串村的小贩,俗称“贩仔”。旧俗卖日用品的贩仔以手摇小鼓为记招徕顾客,漳台民间皆称之“摇鼓担”。贩仔以敲锣、摇铃、击板、打鼓、吹笛等发出的声响和叫卖声来招引买者的习俗,是商俗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例如,卖“柚柑串”的将竹签放在罐子里,忽上忽下地,发出有节奏的冲击声;卖“咸酸甜”的(咸枣、蜜李、酸梅、橄榄等蜜饯),口吹琐呐发出独特的旋律;卖“敲糖角”的用分割糖 角的刀片和小锤敲击出清脆的金属声响;卖“麦麦糕”的敲打小锣“哨哨”作响。每当听到这些声音,小孩子就围拢过来,一角二角、三分五分地买着吃。而当听到“叮咚叮咚”的铃珑鼓声时,则必定是货郎“摇鼓担”来了。这时是农妇村姑上前,买针头绝脑纽扣手拍什么的。
与敲击吹奏声相映成趣的叫卖声,也是“人未到声先到”。人们从其高音低音、长腔短调的呼唤声中,即使听不懂方言,也能分辨出是卖什么的来了。市井街坊,清晨人们可以听到沿街卖食品的叫卖声。例如,卖花生的:“卖花生哎——!咸阁酥啊----!臭仁换一书。”卖酱瓜的:“卖咸酱瓜哎,酱瓜咸啊,酱瓜甜啊,酱瓜五味香啊,好做早点啊!好货阁省钱,赶紧来买尸卖油条的;“卖油炸裸哎!烧阁脆,油炸裸,来买油炸裸啊!”卖软饼的;“软饼哎,吃软饼烧啊!吃软饼,刚上炸哎!”货郎担的经营,古来已成城乡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货郎们小本买卖,老少无欺。有的一生一世以此为生,老来才搁担停业。一旦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人们才发现生活中好像缺少点什么,而萌发怀念之感。
漳台民间都有“做牙”的风俗,分“头牙”、“尾牙”,农历二月初二为“头牙”,十二月十六为“尾牙”。这两个节都与商界关系密切。做牙又称“做福”,或曰“牙祭”,即祭福德正神土地公。二月初二传为“土地公生”,各商铺竞备牲礼祭神,祈求新的一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头家”借此宴请伙计,殷勤敬酒,希望大家和衷共济,踊跃营生。转眼年关将到,“尾牙”这天,各铺产商贾皆备牲礼祭福神,以酬谢神灵一年来的佑助。同时“头家”备酒犒劳伙计,向伙计发“年赏”。倘若“头家”要辞退某伙计,可能会多发些赏银给他,并在席上特地斟酒敬他,被辞退者心里就明白了。上鸡这道菜时,也特意把鸡头朝向他,以示谢意(闽南宴俗,鸡头朝向谁,谁即为最尊者)。假如伙计决定明年不再受“头家”之雇了,也会有所暗示,即散席时将筷子倒置。故古时商界有俗谚:“吃头牙粘嘴须,吃尾牙面忧忧”,反映了伙计在“头牙”和“尾牙”截然不同的心情。“尾牙”过后,各商铺年终清货结帐,张罗年货,追讨欠款,又忙碌起来.
⑷ 漳州有什么习俗
年农历七月份是云霄传统习俗普渡节的月份,俗称“鬼节”。神界中,最高的神祇是玉皇大帝,其次售音、妈祖等等,最低的是土地公。鬼界中,有人供奉的是祖先,无人奉祀的事魂野鬼。孤魂野鬼由于无人祭祀,成为汉人信仰中,社会不安的重要来源。
面对社会不安之源的孤魂野鬼,发展出七月普渡的仪式,以安顿这些地狱中无人祭祀的恶鬼。今日农历七月普渡,除了汉人的鬼魂信仰,也融入道教与佛教的思想,因此七月普渡常称为“中元普渡”或“盂兰盆会”。“中元普渡”之称与道教思想有关,在道教的神祇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地官执掌赦罪,于农历七月十五日(即中元日)神祇生日降临人间,定人之善恶罪福。孤魂野鬼被认为罪过较深,乃延请道士做科仪救渡众孤鬼。“盂兰盆会”是梵语之汉译,意为施食拯救苦难。“盂兰盆会”系释迦牟尼告知其弟子目连于七月十五日以盆盛五果百味,供养十方大德,以救母脱离饿鬼道。由于佛、道两教思想之渗入,中元普渡也有佛、道两教不同的仪式。
普渡之仪式主要分成:请鬼、施食、诵经、驱鬼等。请鬼,是打开鬼门,迎请阴间的孤魂野鬼来到阳间。为让众鬼顺利得由幽暗的地狱来到人间,人们在庙前竖立灯篙,上挂灯笼,上书“庆赞中元”,引导鬼魂。灯篙愈脯照明范围愈大,来食的孤鬼就越多,因此各庙必须衡量自己能供食的程度,以免“鬼多粥少”,造成鬼魂的怨怼而加祸于人间。除陆上竖灯篙外,水中也有放水灯之仪式,照明来自水中的溺鬼。因深恐来到阳间的众鬼不能满足口食之欲,慎重的街市如下港街,从鬼门开后,街民分组轮流按日供食祭祀,以保平安。
“施食”是普渡中最重要的仪式,信众供奉丰盛的饭菜以饱众孤鬼口福。除食物之外,也为其准备经衣(即新衣),让其在阳间渡过短暂的舒适生活。施给众鬼的食品,因有法师的科仪,信众认为食后会带来好运,因此有抢取贡品的“抢孤”活动,形成普渡过程中缉恭光枷叱伙委含莲最热闹的画面。除了施食之外,也为这些孤魂众鬼诵经,使其能超渡达于乐土。普渡的尾声是农历七月二十九的“关鬼门”,这天傍晚,人们在自家门前准备菜肴,为众孤鬼“饯别”,庙前的灯篙也要拆除,宣告普渡结束。有时寺庙生怕孤鬼留连不愿归回阴间而危害阳间之人,因此于是日深夜特请钟馗押孤,以保地方安宁。 相传, 普渡是由唐太宗下诏祭祀那些在战争中死亡的孤魂野鬼的。后来,随着陈元光的开漳而带到闽南,如今,在闽南地区和台湾,以及东南亚一带华人还保留这一传统。 云霄,做为开漳圣地,对“普渡习俗”更加突出,1989年以前,云霄池地区从农历七月初一到三十都有普渡习俗,百姓称之为“做福”,即从“初一福”到“三十福”,每个福社轮流做“福”。 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困扰着云霄百姓。比如:因停自行车造成交通勇而引起的打群架、烧纸不谍起的火灾等等。 1989年,云霄县人大*委会为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百姓安居乐业,通过了“关于在池地区实行统一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为民间普渡传统节日”的提案。现今,除了蒲美村过“十四福”,荷步、浯田过“十八福”,船场村过“十九福”等少数村外,全县几乎都在“七月十五”做普渡福。
⑸ 漳州的节日习俗
漳州没有什么习俗的,只有几个典型的。
流行于漳州市区、龙海及九龙江沿岸村庄的一种习俗。它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当地俗称“五月节”这一天举行,规模盛大,参赛船只多达一百多只,每条船长二十米左右,水手三、四十人,船身分别漆成红、黄、青、黑、白等各种颜色,象征红龙、黄龙、青龙、白龙等。比赛时船头一人击鼓,船尾一人敲锣,作为指挥统一划船的信号,船当中一人手持五彩缤纷的“蜈蚣旗”在空中挥舞,两岸成千上万的观众欢呼喝彩,场面十分壮观。
⑹ 围炉烧烤怎么样
好吃地道环境优美卫生干净老北京胡同文化脓厚就餐环境适合80后年轻人
⑺ 漳州有什么习俗
春节俗称“新正”。正月初一,黎明即起,穿新衣裳,礼神祭祀祖先,开门放鞭炮,叫做“开正”,1994年底市区禁止放鞭炮,此俗废,但乡村依旧。主妇煮甜线面汤、敬祀神祗后,每人必食, 祈求全家幸福长寿。再以3碗饭,插上红纸花,俗称“饭春枝”祭祀先人,祝祷家庭粮食充足有剩余。随后拜年;
少年聚会僧寺赛机炮,烟花流星错落,观者如潮,十五、十六夜尤盛。清,除做花灯,扎鳌山、放火炮外,子弟还扮仙狮、竹马、龙灯诸戏。《竹枝词》咏元宵:“满城灯火巧安排,兢看鳌山景物佳。北管南腔听不断,几番箫鼓过前街。”新娶媳妇站于元宵灯下任人观看;
做福,农历二月十五日,明、清,诸乡筹钱物、备牲礼,祭土神,祭毕,群饮于庙分胙而归。称为“做福”,现在已鲜有做福。但二月初二为灶王公生日,家家户户用糕饼饴糖供奉灶君,祈求合家平安,家畜兴旺( 有的人家同时供土地公)。清《竹枝词》曰:“祈农报土事无关, 打鼓吹箫赛社还,近日民风多演戏,乡村亦唱外江班”。
⑻ 神武 欢乐派对 的活动怎么做
帮派大聚会,人人都能玩
帮派新活动“欢乐派对”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欢乐,活内跃帮派中的气氛,加强成员之前容的交流,说不定还能通过这种方式结识到更多挚友或者是找到爱人哦。活动时间由帮主决定,在每天19点到23点之间的一小时,只要是3级帮以上,30级以上的同学就可以找帮派中的“沈姑娘”参与派对了。齐齐开炉烧烤去,趣味十足
约好时间,进入活动场所后,就要准备开始烧烤啦!首先,选个好位置摆放烤炉,并放入原料和木柴。烧烤开始后每个一段时间需要添加调料,当然,想吃多点吃好点还可以加多一份材料。材料影响烧烤的口味值,而调料则影响烧烤的品质,添加四次调料后烧烤就大功告成,记得取出,不然就焦了!同时,炉中必须保持木柴有2-8根,否则,会发生意外哦!参加“欢乐派对”BBQ,不仅能够与帮众成员互动玩乐,围炉烧烤,烧烤过程中还会获得各种金钱、物品奖励,出色的烧烤制作者更有机会获得帮派“烧烤之王”之美誉,名额只有3个哦!心动不如行动,快来和兄弟们一起参加“欢乐派对”吧!希望帮到你,望采纳!!
⑼ 漳州有哪些民俗
漳州民俗文化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民间最为重视的节日。人们黎明即起,燃放鞭炮,互道恭喜,互相拜年。这天早餐闽南人一般不煮新饭,而吃除夕的“余饭”,讨个吉利,祈望来年“有余”。漳州人则吃“甜面线”,俗叫“长寿面”,以喻长寿。初一起床后,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要赏给晚辈“红包”,即“压岁钱”。正月初二,冰南人习惯在这一天“请女婿”,许多夫妻都携带儿女,回到娘家团聚。新中国成立后,春节三天(初一到初三)定为国家法定假日,机关举行团拜,民间则举行游园活动。漳州年年都举办“娱春园”里摆有各种商品,同时演出芗剧、木偶戏等文娱节目,游园者云集,汇成人山人海。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历史上叫“上元”节,也叫元宵节。闽南人每逢这一天,都要吃“元宵圆”。夜间公府街悬挂各种花灯,有鸡灯、鸭灯、鹅灯、鱼灯、南瓜灯、葫芦灯那样的固定花灯,也有风车灯、跑马灯、云龙灯、猴子灯、绞螺灯等会转动的花灯。同时还放烟火和舞龙弄狮。漳州草花街是制灯啊场集中的地方,有许多名匠。这一天晚上,凡是新婚的新娘,都要到附近的庙内拜佛,已得子女的在这晚谢佛,无子女的乘此机会求佛赐给子女。新中国成立后,元宵闹花灯、放烟火和舞龙弄狮等漳州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搞得更加热闹了。近几年来,花灯都集中在中山公园,成为“灯海”。各式花灯如百花齐放,艳丽多采。
清明:清明时,闽南一带要吃春饼,做清明果、办酒茶或买糕饼祭扫祖幕。扫墓时要在墓地撒下长条纸箔,在坟地锄草、植树,并给坟堆培土,以表达对过世的亲人的怀念。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机关团体都在清明节组织到烈士墓或烈士纪念碑扫墓、献花圈,或种松树,和举行其他纪念活动,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怀念。
端午:这个节日相传是为纪念公元前四世纪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在闽南端午叫“五月节”。这一天,农村里家家户户要在门楣旁插菖蒲、艾草、焚雄黄酒,或饮雄黄酒,小孩在胸前佩香袋子,驱病祛邪。到了正午,人们要吃卤面,品尝碱粽、肉粽或豆粽。这一天最热闹的是闹龙舟。漳州一带参加竞赛的龙舟船 身长而窄、首尾高高翘起,船头有巨大的龙头雕饰,船身彩绘鳞甲。龙舟上插一枝“头旗”作为竞赛单位的标志。以往龙海县赛龙舟时,都要在江中的浮标上缚几只鸡,让参赛者夺标,现在则改用汗衫、背心等做“标”。
六月半年节:农历六月十五日,闽南农村都要吃“半年圆”。这种圆丸只有“冬至圆”的一半大,不带汤,多染成朱红色。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添上丰盛菜肴,合家进行半年“小围炉”。这“半年节”风俗始自明代。十五世纪明朝中叶,漳州月港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一个港口,市镇繁华,倭冠海贼常伺机骚扰,尤其是夏粮收成后,贼船常偷偷靠岸,突然袭击,见人便杀,见物便抢。于是,人们就安排在农历六月十五日,提前过个“小年”蒸些小圆丸祈求神明保佑平安。有些家庭主妇在盘蝶上将圆丸叠成小山状,并在顶端放上一颗带壳的龙眼干。这“桂圆”寄托着主人“富贵”、“团圆”的愿望。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节。闽南农村在节前,大都要买上坪山柚、文旦柚或蜜柚,陈列在厅堂,到这一天才剥开分给全家人吃,以庆团圆。城乡居民在这一天晚上,都要在天井、门口或阳台上赏月、吃月饼。有的农村妇女叫女儿月下拜神,俗叫“请月姑”,祈求匹配良缘。现在这些古风已在新思想潮流的冲击下逐渐消除。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中国沿海一带的人,这一天要吃蟹酒,爬山登高,游览名胜,最普遍的是放风筝。到这一天人们处处都能观赏到各式各样的风筝,在天空中翱翔。旧时海澄民众还在这天晚上把灯笼系在风筝上,那时满天灯火,引为奇观。
冬至:漳州的风俗,要吃冬至糖圆。节日前夕,家家户户用糯米磨粉搓丸,放置在竹筛上。第二天清晨放入红糖锅内煮熟,作为节日早餐。旧时农在这一天还要到祠堂祭祖。
祭灶: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旧称祭灶日。传说家家户户都有个司灶的“灶君”,是天上派来监视人间的神,每年这一天,灶神都要回到天上汇报这一家人的善恶表现,直到正月初四晚才回来。灶神动身之前,家家户户都要为其饯行,叫“祭灶”。祭灶时,要用酒糟涂在灶口,让灶神饭饱,以求上天后多讲好话。为了给灶神照明,香灯由傍晚一直供奉到天亮。
除夕:在漳州叫“年冥兜”,家家户户都要“围炉”过年。家庭成员在外地的,只要有可能,都要想方设法回来团聚。如果有人没回来,就要给他留一个位子,放上一件他的也服,并在桌上摆一副酒杯碗筷。围炉时,圆桌中间摆上一个火锅,茶肴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同时,还讲求寓意,如火锅中滚烫的肉圆、鱼丸,意味着合家团圆;一条完整的大鱼,象征“年年有余”;猪脚芋头,表示来年有奔头;并把中蚶壳放在门后,用这人类最古老的贝壳钱币,暗示钱财不外流等等。在旧社会,贫家和富家过年有天壤之别。现在过年,家家户户都能吃到这种丰盛的家宴了。“围炉”过后,晚辈要向长辈“辞岁”,有的还要很秉烛“守岁”,直到天亮。
婚丧习俗:旧社会男女婚嫁依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进行,议婚时用红纸写明男女双方年庚八字,由媒人传给双方家长,双方家长按年庚八字求神部卜,然后议定。议婚成功,即行择日定聘。迎亲前一个月,男方通知女家,随带糕饼等礼物,并送去聘金。婚前一日,女方要将妆奁吹吹打打送往男家。娶亲当日,男家准备鼓乐花轿,由媒人带领到女家迎亲。进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并坐床沿,叫“坐床”。休息片刻后,拜天地,饮合卺酒。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新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男女婚姻自主,举行新式婚礼,开茶话会,既节约又热闹。但有些地方还保留一些旧的风俗习惯。
丧葬方面:旧社会死者家属要延请僧人或道士做所谓“功德”,超度死者亡魂。开吊出殡之日,亲友披白参加送葬。送葬时排成长队,还要吹哀乐。死后过七日,要做“头七”,请僧人道士念经。必须连续过七个“七”。这自然是很费钱的,所以,即使在旧时,也只有富人才认真弄这些事。现在,漳州办理丧事逐步推行火化,废除土葬和迷信陋俗,用送花圈、挽联对死者表示悼念。对一些知名人士则开追悼会,表彰死者功迹。
⑽ 哪六种烧烤食材非常好吃但点的人却比较少
作为人类最早的烹饪方式,烧烤让我们的祖先更好地消化食物,品尝美味,而有了更多的时间思考、发展人类文明。烧烤让我们告别了茹毛饮血的原始冲动,推进了自给自足的时代。一场烧烤,有人打猎,有人生火,有人劈柴,就像我们现代社会的各种角色、各个环节拼在一起一样。同时烧烤也具有慰藉心灵的重任,就像我们在大排档的时间永远都是昼伏夜出,而随着人流涌动,人群熙熙攘攘,我们总是有来几十串烧烤串的冲动。
也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
在山海之间踏上美食的寻味之旅,
夜雨江湖中品味美食的五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