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景民俗
Ⅰ 节日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抄,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袭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Ⅱ 杭州民俗
杭州风俗
春节的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浙江各地的风俗与全国一样,新春佳节也特别隆重、热闹、庆祝活动以吉祥为核心,丰富多彩;主要有放爆仗、拜年、吃年糕等吉祥风俗。
1、初一必讲吉利话:
《西湖浏览志》载,明代杭州等地春节每家每户在厅堂上把柏树的枝杆插在柿饼上,下面以大桔子托住,应“百事大吉”之句;因为柏、柿、桔即“百事吉”谐音。
2、小年夜的习俗:
苏杭一带把正月初三作为“小年夜“的习俗,这一天不能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这天每户接灶神,凡宅旁有井之家,早晨备香火,素菜供奉于井栏旁,并将除夕在井栏上新贴的红纸封条揭去,名曰:“开井”。
新年初五,杭州的一般居民家家户户购买“寸金糠”供祖宗,讨个“日进寸金”的吉利。
元宵节
唐宋时期,浙江各地的元宵观灯习俗已十分盛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正月十一夜日》就是记录了杭州元宵灯夜的盛况,把杭州的元宵节与京都灯会相比美:
“灯火家家市,箫笙处处楼。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
到了宋代,三天的元宵灯节又延为五天,以应“五谷丰”的吉兆。据《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述:“南至龙山,北至北新桥,四十里灯火不绝”。从官巷口到众安桥悬卖各式花灯称为“灯市”。当时家住杭城官巷口之南面保康巷的著名女诗人朱淑贞曾写下《元夜》词说:“花市如灯昼。”府衙门前扎大型彩灯时称“山棚”。灯口千变万化,琳琅满目。其中以苏州、福州产的灯为富丽堂皇,有用五色珍珠结成网的“珠子灯”,镞镂精巧的五色染成的“皮灯”,五色蜡纸糊与的旋转如飞的“戏马灯”,还有引人注目新安产的无骨灯。此灯制作特殊,《武林旧事》说:其法用绢囊贮粟为胎,因之烧缀,及成,去粟,则混然如玻璃球也。景物巧夺,前无其比。
元宵之夜,居民倾城而出,上街观灯。约至二鼓时分,知府乘小桥上街游尝,并东市西坊搭台,上,坐观,台上。成为观灯的高潮。
皇宫之内,为了表示与民同乐,在复古、膺福、清燕、明华等殿县灯持彩,气氛热烈。同时又在丽正门搭起五大高的彩灯楼,称为玻璃灯山,上千只各式精制的彩灯,怪怪奇奇,无奇不有。“正中用正色玉栅灯排成“皇帝万岁”四个大字。二鼓时分,乐声四起,烛灯彩旗纵横,皇帝乘着辇,一路观赏游览,直登上丽正门城楼,宴请文武百官,形成宫中观光之高潮。著名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两次观看杭州的元宵灯节,一次是血气方刚的十九岁,一次是六十年后再入朝庭修实录史书,他感叹地赋诗一首:
“承计当进入帝城,笙歌灯火连夜明。宁知六十余年后,老眼重来看太平。”
元宵夜灯市以南宋为最盛,明清沿袭。直至民国时期,杭州元宵节仍很兴盛。元宵灯市一般在十二日开始,至十八日落灯。十二日将新做龙的龙灯抬至城隍山龙庙,拜供后,以墨汁点其睛,称为“开光”,俗叫“龙灯上山”。
清代杭州,据《江乡节物诗》载“十三日上灯节,家家户户以糯米粉搓成小粉团,煮以供祖先,称为“上灯圆子”。十五夜,用糯米粉搓成大圆子,其中馅有切得细细的胡桃、花生、芝麻、枣子、鸡油、豆沙之类,名曰:“灯圆”。
端午节的习俗
旧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古代“午”与“五”同音,故又称端午为“端五”、“重午”、“重五”等名。
端午节起源的说法不一,浙江一带在魏时期已开始成为纪念伍子胥、曹娥等名人志士的活动。明清时期,杭州西湖龙舟竞渡尤盛。据《杭俗遗风》载:西湖龙舟四五只,其船长约四五丈,头尾均高,彩画如龙形。中舱上下两层,首有龙头太子及秋千架,均为小孩装扮太子立而不动,秋千上下推移,旁到十八般武艺各式旗帜,门列各枪。中央高低五色彩伞,尾有蜈蚣旗。中舱下层敲打锣鼓,旁坐水手划船。若做胜会,大船停泊湖中,龙舟四周围转,鱼贯而行。如抛物件,各龙舟水手争抢。最难抢的是钱和鸭子二物。钱下水则沉,鸭子下水则游,各舟你争我逐,大为可观。“据康熙《杭州府志》载:龙舟在祀神享先之后,各至河于湖上以观竞渡,龙舟多至数十艘,崖上人如蚁,近日半山龙舟争,俱于朔日奔赴,游人杂沓,不减西湖中。
乞巧节的习俗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俗你“七”,是传说中天上的牛朗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在民间妇女有乞巧的习俗,故又名“乞巧节”或“少女节”。
朗读织女的神话故事经千年的流传,日益完整而美丽动人,引人入胜。就是到现在浙江各地也流传甚广在绍兴等农村,这一夜许多少女一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夜深人静如能听到牛朗织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这一夜据《荆楚岁时记》载:“妇女结彩楼
七孔针或以金银五石为针、陈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有符应。”这些一千五百年前的乞巧活动,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绍兴、杭州则盛水一碗在露天中过夜,次日,把碗水端在阳光下,如看到碗面上结了一层薄衣,投入一枚小针浮其上,看倒影,若像剪刀、尺等形状则妇女能得巧。或出现书影,则认为读书有出息,如遇见帽影认为会嫁给做官的人。
中元节的习俗
夏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传上元节为人节,中元为鬼节,又称七月为鬼节。
“中元节”又称“兰盆节”,这是道教和佛教在同一天举行的不同节日。道教以上中下三元合天地水三宫。天宫赐福、地宫赦罪、水宫解厄。兰盆(即盂兰盆会)是佛教真诚为追荐祖生而举行的仪式。“盂兰盆”三字是梵文的译音,意即“救倒悬”,这与佛教故事目连救母有关。在浙江,“中元节”祭祀仪式各地大同小异。
在杭州,七月十二晚,家家必备莲蓬、藕、老菱等时鲜食品,以供祖先,说是七月地狱之门开放,祖宗进出自已,故每家须接之。前二日,凡新近有丧事的人家,灵前持白灯,结白彩,供上好的点心,拜佛念经称为“拜中元节”。七月十五日,以鸡冠花供祖宗,这日祭祖,须有素馄饨一碗,以面粉皮裹雪里荠菜及豆腐干为馅子。
杭州各县还有七月半在家祭祖的习俗。先做好白纸封筒,内装锡箔折叠的银锭、元宝,封口后,上写某代祖宗字样,上首书“敬奉”二字,下首书祭礼者辈份名字,背后书封口的日期。祭祀在晚上举行。或在中庭,或在中堂,供桌上摆好菜肴、酒壶、酒盏和盛好的饭,然后燃烛点香,由家长领着小孩拜祭祭毕,在门外地上燃烧封筒。烧过封筒后,再从每碗菜里挟出一点菜和酒,洒在地上,好告结束。
中秋节的习俗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或称“仲秋节”。
中秋之夜的月亮最亮,最圆,故把它看成团圆的象征,又称为“团圆节”。浙江各地,中秋节看得很重,各地的风俗大同小异又因这季节正是江南秋高爽的大好时光,所以中秋之夜显得既活泼又隆重,并十分美丽。
在杭州,这天晚上家家祭月,祀品为月饼、方柿、栗子等类时令食品。祀月是在天井中搭台、设案、点起香。有伴唱文书的,说唱古今书籍,编成七字句,一人弹弦而唱之。不过此各仪式,今已失传。中秋赏月的胜地,在西湖“三潭月”。所谓三潭,实际上是三个建在湖中的三个石塔,中空,每座石塔的壁上有五个等园孔,如在中秋明月之夜,在中点上蜡烛,五个孔用纸封好,这样在湖中就有15个似月亮的倒影,连天空中的月亮共有十六个月亮在水中。西湖的夜景此时美不胜收,妙不可言了。合家团坐,喝酒赏月,出门在外的都尽力设法回家团聚,俗称“团圆节”。家家户户吃月饼,月饼是圆的象征合家团圆。
重阳节的习俗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因为九是阳教,所以重和就是重阳。这是中国的传统节目。
传说东汉年间,汝南人桓景从费长房学道,一天费长房告诉他:“今年九月初九,你家有大灾难,你马上回家,做些彩衣袋,内装,每人一袋,挂在肩上,登高,在山上饮菊花酒,就可以免祸。”桓景听了,便照着办。第二天回家一看,鸡犬都死了。以后,“重九”登高可以免灾得福在民间传开并成风俗。
“重九”在浙江省正处于深秋之季,金风送爽,天高云淡,登高望远别有一番情趣。在杭州,这一天早上许多卖小吃及卖糕饼的店均有“重阳”出售,糕为方形、菱形,上面嵌一些栗子,插上红绿纸剪成的小旗。家家都买此当早餐,以应节日。
这一天登高爬山,如登城隍山、玉皇山、宝石山、葛岭初阳台等。认为登高之后运气好,万事如意,节节升高。此俗一直到现在盛行。
冬至的习俗
冬至,这是一年24个气节中较重要的气节,一般在12月的22日,也有21日、23日的。这一天太阳经过冬至点,我省都处在北半球,因此,白天最短,夜间最长。浙江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在杭州,吃年糕习俗从古到今还是未变,有吃汤年糕的,有韭芽肉丝炒年糕的。也有买红色的嵌有猪油的“玫瑰油年糕”,及白色上粘有糖桂花的“桂花年糕”在锅中蒸着吃。吃年糕在早餐较多,取万事开始吉利之。
历史民情风俗
杭州的民情风俗,是随着杭州历史经济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地由广大人民所创造、所丰富而逐步衍变而成的。它为杭州增添独特的江南风情。
从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丰富文物说明,杭州最早人类活动的原始村落,已具有江南特征的民情风俗。他们有的在山上构建半穴居式的房屋,有的已在地面上架设适应地势低洼的干栏式屋舍。他们利用石头打磨石犁、石锛,从事稻谷、芝麻等农耕生产;利用弓箭、石刀,从事狩猎活动;凿刻独木舟,编织渔网,进行捕鱼作业,形成了原始农业生产上的一整套习俗。他们还能用石轮纺织麻布,用石针缝制衣服,雕琢精美的玉器和烧制陶器,来改善、装饰自己的生活。
春秋战国时,杭州地属越国或吴国,后并于楚。秦汉时杭州地开始建县,当时的钱唐县是武林山麓一个小县,临江滨海,以水为邻。《汉志》载:“吴粤之君皆尚勇,故其氏好用剑,轻死易发,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数与楚接战,互相兼并,故吴越风俗,略与楚同。”
隋朝置杭州,兴建州城,开凿江南大运河,对杭州城市发展起到奠基作用。《隋志》载:“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鱼稻富饶,不忧饥馁,信鬼神,喜淫祀。”又载:“吴郡余杭,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商贾并辏。其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庞,故风俗澄清,而道教隆洽,亦其风气所尚也。”
自唐以后,杭州进入全国著名城市的行列。杭州的城区从城南的江干扩大到城北的武林门。城市人口从原来的1.5万户猛增到10万余家。经济繁荣,还与日本、朝鲜等国建立通商贸易关系,杭州已成为“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随着杭州城市的发展,社会风俗也渐趋都市化,生产、居住、饮食、服饰、婚丧、岁时、庆典、礼仪等民情风俗,都有了相应变化。诗人白居易曾在他的诗中,讴歌唐代杭州“鱼盐聚为市,烟火起成村”的社会风俗,“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的岁时风俗,“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的西湖夜游风俗。
杭州的民情风俗自北宋以后,变化较大。首先,杭州曾经历我国历史上两次人口南迁的影响,形成南北风俗的大融合。西晋时,北方屡遭战乱,晋室南迁,北方的士大夫甚至平民也随之纷纷渡江,云集富庶的三吴(吴兴郡、吴郡、会稽郡)地区,南方大片土地都成为东晋贵族的田庄。因此,北方风俗也影响杭州。特别是北宋末年,北方女真贵族入侵中原,赵宋政权南迁,建都杭州,大批士庶渡江南下。南渡的北人将原有的家法礼俗一并带到南方,使杭州原有的民情风俗起了很大变化。
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后,经济日益繁华,社会风俗更加多样。当时,杭州已成为北方商贾集中的地方,尤其从汴京迁来的军器制造、土木营造、纺织、印刷等工业和手工业作坊,纷纷在杭州重新建立基地,商贾也纷纷开店设肆。云集的商品,丰富的民物,使杭州出现许多著名的街市,如米市、菜市、羊市、鱼市、肉市、柴市以及花市、灯市、珠宝市、猴市等等,至今在杭州仍保留着许多相关的街巷地名。《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当时杭州有四百四十行,一条横贯南北的御街,或称“天街”,从北首的斜桥向南,一直通到凤山门,路面均铺石板,两旁商肆林立,“无一家不买卖者”。南宋《梦粱录》载:“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不但白天营业,夜市也与日间无异。“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趁早市者,复起开张”。
当时杭州最多的是饮食行业,市民宴饮、品茗成风。据《都城纪胜》记载:“京城食店,多是旧京师人开设。”这些店铺都还保持北方饮食习惯,以适应南渡北人的口味食俗,连南宋皇帝赵构也怀念乡情,要去品尝一下宋五嫂亲手烹制的北方鱼羹美味,因此,“宋嫂鱼羹”这道名菜一直流传下来。
“南人吃米,北人吃面”。杭州人本以米饭为主食,后因北方流寓人多,面食骤然增加。北宋京师上层社会妇女的衣饰,南渡后也传到杭州。连最时髦的“瘦金莲”、“方莹面丸”、“遍体香”等化妆品,也在杭州逐渐流行起来。《梦粱录》“民俗”条曾记载这样一件事:“自淳祜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成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南宋杭州的岁时风俗,在南渡初年,与北方风俗还有很大差异。但到南宋末年,经一百五址多年长期的揉杂以后,南北风俗已渐趋于融合。如将吴自牧《梦粱录》中所记南宋末年杭州岁时风俗,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所记北宋汴京岁时习尚作一比较,几乎两者之间,没有很大差别。明人沈士龙为《东京梦华录》作序中说:“余尝过汴,见士庶家门屏及坊肆阖扇,一如武林,心窃怪之。比读《东京梦华录》所载:‘南京士女小轿不垂帘幕,端阳卖葵蒲艾叶,七夕食油面糖蜜煎果,重九插糕上以剪彩小旗,季冬二十四日祀社,及贫人妆鬼神逐祟’,悉与今武林同俗,乃悟皆南渡风尚所渐也。”
南宋杭州的婚娶、育子、满月、百日、周岁的仪式礼节,也渗入了中原的习俗,娱乐风习也有不少是继承北方遗留下来的习俗。北宋汴京有“瓦舍”,南渡后的杭州也出现了游乐场所“瓦舍”,而且为数众多。影戏的初时只以素纸雕形,南渡后用羊皮加上彩色装饰。说唱诸宫调的,汴京有孔三传编传奇灵怪,人曲说唱,后杭城有女艺人熊保保及后辈女童仿效学唱。随着北人的南来,连奉祀的神庙,也迁建杭州。
北宋士大夫崇尚园林,也成为南宋官僚阶层的一种习尚。当时,西湖四周都建起园苑。《梦粱录》中说:“杭州苑囿,俯瞰西湖,高挹两峰,亭馆台榭,藏歌贮舞,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矣。”元朝李果《风俗通义》题辞中说:“上行下效谓之风,众心安定谓之俗。”宋室南渡,君臣耽乐湖山,过着花天酒地的奢糜生活,上行下效,也形成市民阶层“四时幽赏”、行乐西湖的风气。
杭州都市风俗经过南北融合,已基本上在生产、生活、婚丧、岁时、娱乐等方面逐渐形成一套具有杭州地方特色的风俗习尚。
元、明、清三代都继承、发展了这些风俗。同时,元、清两代因少数民族掌握中央政权,影响所及,杭州民情风俗还渗透、融合了蒙、满族的部分风俗。清时还有因对清廷统治不满,专敲穿黄马褂的清贵族的竹杠,出现了“刨黄瓜(褂)儿”等杭州俗语。
杭州的民情风俗,在长期封建统治下,具有浓重的封建色彩。但自鸦片战争以后,杭州的近代风俗受到西俗的影响,经常出现旧俗中有新的因素。新俗中又有旧的形式等新旧交错的复杂现象。辛亥革命后,杭州旧的封建伦理道德和婚姻礼教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社会、礼仪习俗,相应起了变化,但是,由于民间风俗的传承性,有的习俗仍在延续。而且,在接受外来西方文明的同时,有些坏风陋习也传人进来。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的民情风俗起了除旧布新、移风易俗的巨大变化。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歪风邪气、陋俗恶习有的被清除,有的被取缔,新的社会风气正在逐步形成。
新的社会体制的建立,使旧的家庭体制起了相应的变化。原来杭州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墙门结构已基本解体。随着《婚姻法》实施,男女婚姻自由,封建包办、强迫和买卖婚姻制度已经废除,晚婚和计划生育,以及尊老爱幼,正成为新的社会风尚。丧葬方面,也作了改革。春节、端午、重阳、冬至等传统的古老岁时节令,大部分都保持原来的习俗,并增添一些新内容,如春节前后的“拥军爱民”、“拥政爱民”,向离退休老干部、职工慰问拜年;清明时节青少年祭扫革命烈士墓,等等。此外,还新增“三八”妇女节、“三一二”植树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五一四”母亲节、“六一”儿童节、“八一”建军节、“九九”老人节、“九十”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等新的节日。
但是,在出现大量新风的同时,还有许多旧俗,甚至陋俗,不时沉渣泛起。为把杭州建设成为美丽、清洁、文明、繁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杭州市正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承优良传统,改革陈规陋俗,塑造杭州新形象,树立一代新风尚。
Ⅲ 乌镇西栅夜景几点开始
晚6点夜景复就开始了。
Ⅳ 我国夜景最美的两座城市是什么,有什么特色
随着我国的的发展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如今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业,经常旅游的人可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般人们去景区景点游玩,白天的游客都是络绎不绝的,但晚上会出门观赏景色的人是很少的,其实白天跟晚上看到的景色是不一样的,夜晚的城市多了几分别样的味道在里面,我国夜景最美的两座城市,北京、成都落选,不是武汉也不是杭州。
Ⅳ 西江千户苗寨好玩吗
我觉得不太好玩,主要是看看民族风情,风景不错,就是没什麽景点,但是晚上你在苗寨住下,可以看到苗王的房子上出现一个很大的牛角,而且到了那里要很懂礼貌,不要得罪了苗族的人。
Ⅵ 杭州有什么习俗
中元节的习俗 夏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传上元节为人节,中元为鬼节,又称七月为鬼节。 “中元节”又称“兰盆节”,这是道教和佛教在同一天举行的不同节日。兰盆(即盂兰盆会)是佛教真诚为追荐祖生而举行的仪式在浙江,“中元节”祭祀仪式各地大同小异。 在杭州,七月十二晚上,家家要备莲蓬、藕、老菱等食品,用来供奉祖先,说是七月地狱开放,祖先可以自由出入,所以每家要迎接。前二天,凡是最近有丧事的人家,灵前要持白灯,结白最彩,供上好的点心,拜佛念经称为“拜中元节”。七月十五那天,用鸡冠花供祖宗,这天祭祖,还要有素馄饨一碗,用面粉皮裹雪里荠菜及豆腐干作馅。 杭州各县还有七月半在家祭祖的习俗。祭祀在晚上举行。供桌上摆好菜肴、酒壶、酒盏和盛好的饭,然后点燃香烛,由家长领着小孩拜祭,拜完了,还要在门外地上燃烧封筒。烧过封筒后,再从每碗菜里挟出一点菜和酒,洒在地上,说一些保佑的话。 中秋节的习俗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或称“仲秋节”。 中秋之夜的月亮最亮,最圆,故把它看成团圆的象征,又称为“团圆节”。浙江各地,中秋节看得很重,各地的风俗大同小异。 在杭州,这天晚上都要祭月,祭品为月饼、柿子、等时令食品。祀月是在天井中搭台、设案、点起香。有伴唱文书的,说唱古今书籍,编成七字句,一人弹弦而唱之。不过此各仪式,今已失传。中秋赏月的胜地,在西湖“三潭 月”。所谓三潭,实际上是三个建在湖中的三个石塔,中空,每座石塔的壁上有五个等园孔,如在中秋明月之夜,在中点上蜡烛,五个孔用纸封好,这样在湖中就有15个似月亮的倒影,连天空中的月亮共有十六个月亮在水中。西湖的夜景此时美不胜收,妙不可言了。合家团坐,喝酒赏月,出门在外的都尽力设法回家团聚,俗称“团圆节”。家家户户吃月饼,月饼是圆的象征合家团圆 重阳节的习俗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因为九是阳教,所以重和就是重阳。这是中国的传统节目。 传说东汉年间,汝南人桓景从费长房学道,一天费长房告诉他:“今年九月初九,你家有大灾难,你马上回家,做些彩衣袋,装在里面,每人一袋,挂在肩上,让到高处,在山上饮菊花酒,就可以免祸。”桓景听了,便照着办。第二天回家一看,鸡犬都死了。以后,“重九”登高可以免灾得福在民间传开并成风俗。 “重九”在浙江省正处于深秋之季,金风送爽,天高云淡,登高望远别有一番情趣。在杭州,这一天早上许多卖小吃及卖糕饼的店均有“重阳 ”出售,糕为方形、菱形,上面嵌一些栗子,插上红绿纸剪成的小旗。家家都买此 当早餐,以应节日。 这一天登高爬山,如登城隍山、玉皇山、宝石山、葛岭初阳台等。认为登高之后运气好,万事如意,节节升高。此俗一直到现在盛行。 冬至的习俗 冬至,这是一年24个气节中较重要的气节,一般在12月的22日,也有21日、23日的。这一天太阳经过冬至点,我省都处在北半球,因此,白天最短,夜间最长。浙江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在杭州,吃年糕习俗从古到今还是没有变,有吃汤年糕的,有韭芽肉丝炒年糕的。也有买红色的嵌有猪油的“玫瑰油年糕”,还有就是在白色上粘有糖桂花的“桂花年糕”,放在锅里蒸着吃。年糕一般作为早餐,用万事开始吉利的意思。
Ⅶ 乐清有哪些风俗习惯
民间艺术如:“乐清细纹刻纸”,以“刻”代“剪”,因而称之为刻纸。浙江剪回纸以乐清细纹答刻纸最为艺精技绝,它是随着乐清龙船灯习俗发展起来的。它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图案部分,好的细致图案细如发丝,密而不乱,纤而不繁,工而不腻。
风俗习惯如:白石的三月初十,过年正月的时候,有旱龙船游行...好漂亮的龙船...里面的人会动的...灯光五彩缤纷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关三皇五帝的传说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很广,天皇是三皇之一,有十二个头,兄弟十二人,创制天干地支以表示时间顺序。干就是树干,有十种名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癸。支就是树的枝叶,其名称有十二种:子、丑、寅、卯、辰、巳、午、 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从甲子按顺序配合起来,可配成六十对,为一代,可以记年、月、日、时。确定日、月、星辰、区分白天、黑夜的是三皇之一地皇创制的,其长相似女人又似蛇。
Ⅷ 家乡夜色
今夜,伫立窗前的我纳闷着,出于升学的需要,我和家人离开了儿时嬉戏的家乡,迁到城里住,不常回家乡。儿时的那些嬉闹的憧憬还历历在目,所以每回家都要漫步家乡一遍。就是现在想起,也让我沉然不可。不知道落根他乡的游子们是否也存在有我此时的扪心的心声。他们至少应该会望月思乡吧。家乡真的很美,不因她美而赞叹她而因她是唯一的,上一生命的温乡,是游子的归土。古往今来,作家都喜欢在窗前夜下传颂她,思者居多,徐小凤的一曲《明月千里寄相思》是多少人想要表达的情怀?
在窗前,黑蓝的天,苍穹显得更加深邃悠远,远远近近,万家灯火,街上穿梭的车辆,流星一般的擦过,虽身在这繁华的都市里,但我却思索那别具一格的家乡夜景,讲到此,蓦然感到我头顶,我身上,早上被笼上一层美丽的光晕,虽洁淡,却使我感到自豪,感到温馨。家乡是一条小溪沿岸的一个小村庄,家乡里人人和睦相处,安居乐业。传统的家乡民俗给家乡增添了真善美的一面。平淡而舒雅,人人脸上挂微笑,不瞒你,如你一进村,看到村边那些迎宾的标语之同时都会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现在村里人们生活富足了,楼房盖起来了,人精神多了。从家乡里人们的热情目光和开心的微笑,热情招呼,更加让你流连忘返。
我喜欢在繁星点缀的夜里漫游家乡,也许是因为喜欢恬静的夜里和家乡的清幽吧。因为家乡没有城市的喧哗,所以我喜欢漫步于小道的家乡气息,记得每到晚饭过后走出家门前听句家人的叮嘱,身影随人早闪到家门外去了。夜色已有沉暗了,不时还出现过一轮弯月,神秘的面纱缓缓地注宣着大地。但我喜欢没有月光的星空,稀稀茫茫的星点不时还向我眨眼,一阵清凉的微风吹抚全身多个地方,精神一下清爽了很多,朝小巷走,巷道里经常有一些同享天伦的老人们和劳动一天的妇女在闲聊,老人身边也有一群小孩嬉闹着。村里的叔伯们多逢这时都会拿着烟筒到庙堂或祠堂的树圈下,边抽烟边讨论什么国家大事,时而也会说说哪家发了财有多风光,甚是清闲。我伙同几个同龄小子有时也会打听下他们的谈话,没事做了,闲时就跑到村后的小山坡上。山坡虽小,我们却能一概览全村。说真的看了这么多遍,还总是觉得每天都不一样。一边爬上山坡一边听着路边的草虫声,这虫声给这寂静的夜里带来了惟妙惟俏的摇篮曲。放眼望去全村的灯火点点稀稀,仿佛又出现了一个宇宙星空并于头顶的夜空相溶一体,实在十分协调。在山坡的左边是村民早出晚归耕耘的稻田。大概是快到丰收的季节了,稻田里的稻穗发出芳香的气味。深深吸一口气爽及了,那气味让全身仿佛充满力量一般。再向右看,看见一条如银河般闪闪发光的小溪,小溪正在渡船的忙碌载客更有生机。由于小溪围绕着家乡,所以小溪对岸的行人可都得渡这渡口,这让家乡的平淡添上繁临。这条是这些村的交流介质。是我家乡的命脉,她用甘甜的水育养人们的生命,在她所到处都充满生机勃气,村里的人常到这条小溪里捕鱼,一群小孩子还常在燥热的夏天里冲上一澡,打水仗,潜水赛等让孩子们的生活更欢乐。特别是观看人,按感受可非同一般喔,小溪里还排放几轮抽沙船。最让人享受的是年渡口的渡船,以前人们都是用,苦力拉渡绳把船上的人拉到对岸,现在可不同,那不能在夜里拉渡的渡船,不久前也能了。特别是小系的岸边都安装上了夜光灯,有时坐在船上看着溪里的小鱼,望着岸边的草木,船在水中的行走,可真为一种至胜的享受。真有让人游玩漓江的感受。你在这景观里,你会不察不觉地在欣赏这美景的同时也让时间逝去无剩几。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也不出如此吧。现实中的桃源,我的家人就是生活在自己编织的神话里。
家乡的街道,宁静的幻梦;家乡的水,明亮的喜悦;家乡的夜景,恬美的诗情。科技在发展,世界在变,家乡也在变,可有些却永远都变不了,那就是家乡永远是家乡,她是生命的归宿,一个让心灵靠岸的海岛。多少人曾流落异地,多少人曾风光他乡,但却永远都是本着归土临方的心境。她是不能替代的,她是完美的,她积淀了我对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的爱。我爱故乡的夜色,但甚爱这片热土的是我胸中那颗赤子的心。
Ⅸ 晚上那里的夜景最美
海南有个叫天涯海角的石头!!晚上的夜景那是没的说啊!!全是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