瑷焰烧烤
❶ 形容“黑龙江”的诗词有哪些
形容黑龙江的诗词如下:
题友人国庆节游太平沟、兴东图片(一)
偃蹇兴安自古雄,龙江浩荡凤翔东。逍遥岁月博鲸浪,耕戍兴东唱大风。
一曲骊歌作远客,几回清籁望飞鸿。边庭滟滟寒波静,满目霜林水剪瞳。
颔联解:文革中停课,同学们常去黑龙江游泳,后朋友在兴东江村插队。
题友人国庆节游太平沟、兴东图片(二)
十月黑龙江正秋,瑷珲潮过太平沟。崖高半壁立霜树,岑远环围映缓流。
指点林泉娇靥醉,沉浮天地意兴遒。凭栏双倚凝眸处,小三峡添萝北游。
秋游太平沟
高崖黑水醉清瞳,绿掩边村柞桦浓。千嶂封林声寂寂,一江如镜冷溶溶。
中俄咫尺总相望,天地苍茫几失封。极目沧浪向远去,稻禾半壁待年。
秋游黄金故道
黄金故道掩秋荭,古垒萧萧当要冲。伐木深沟怀旧忆,追云高岭见新容。
幽情暗动寻荒径,豪兴开张思涧松。云水徘徊共倒影,晚鸥夕照屹飞龙。
龙江烧烤
顺流觅得荻花滩,旧日码头不系船。坡缓柞阴遮暑气,串多炭火烤膻鲜。
足亲冷波怜白鹭,情醉青山望湛天。晚籁杯残江瑟瑟,夕阳西下兴狂狷。
访绥滨农场
才辞古道太平沟,又向绥滨沃野游。百里平畴依国境,三秋粳稻待丰收。
语台天问琴心寄,渠首闸开清水流。归客晚晴访旧地,小城入眼望新楼。
宝泉岭论坛七周年庆典抒怀
名山远眺太平沟,浩浩龙江梦里游。采伐红松惊秀木,耕耘黑土望丰收。
三冬雪野留行迹,几度精魂忆晚秋。七载宝坛庆华诞,欣逢盛事共赓酬。
黑龙江秋色
阖家快意游江峡,碧水情天柞叶丹。登上岧峣观景处,襟怀浩荡独凭栏。
重阳霜染林红透,风急日高秋色阑。野甸草肥狍出没,澄江荻瑟雁鸣寒。
兰皐霞岫从容行,沉醉霜林忘返程。车过险山坡滚兔,江村夕照满秋声。
百里景雄秋色淳,寒波拍岸望江屯。束龙出峡天开处,极目嘉禾垄纵横。
江村访故醉重阳,禾穗如金堆满场。饱览秋光何所似?小园胜过一飞觞。
八声甘州·回访太平沟(韵和幽兰诗友)
过界江三峡太平沟,叠岭入青眸。醉五花山色,霜林风爽,故地重游。
百里黄金古道,戍垒筑边陬。小镇知何去?落照江头。
三上此沟伐木,忆喧喧人马,松桦林稠。正酷寒三九,万木汇如流。
对群山、知青老矣,涉龙江、镜水戏沙鸥。凝情处、白云远壑,旧迹难搜。
鹧鸪天/太平沟(伐木)
大雪飘飘梦雪原,天涯又见小兴安。隆冬伐木天寒彻,情暖松林踏遍山
骢马叫,健儿欢,马嘶人唤树涛间。熊熊炉火胸前烤,烈酒山肴且过年。
满江红·寄友(兴安冬伐)
北上兴安,林深处,扎营冬伐。雪没胫、千山踏遍,汗蒸衣亵。
斧锯铮鸣虎踪隐,铁骊飞挽丛林越。正川流、梁栋聚如云,关山叠。
边陲地,天寒彻;风华茂,男儿烈。任卧冰冲雪,胆肝犹热。
回首当年头已白,再游旧迹风光绝。叹青山依旧世浮沉,心千结。
鹧鸪天.题友人《黑龙江秋》
九九重游访旧乡,龙江峡谷逸兴长。寒波如镜秋江水,高岸霜林对紫阳。
情缱绻,意昂藏,吟鞭指处小沧浪。曾经濯足相思柳,犹忆黄昏约小芳。
❷ 《一个民族大团结的故事》
1 满,蒙,汉,达斡尔,各民族共同抵抗沙俄入侵
沙皇俄国原本是一个欧洲国家,同中国并不接壤,中俄之间还隔着三个封建汗国。从16世纪80年代起,沙俄军队越过乌拉尔山,向东侵入辽阔的西伯利亚,在不到60年的时间里,占领整个西伯利亚。清军入关时,沙俄乘机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了尼布楚和雅克萨,在这两地修筑城堡,作为向黑龙江中游实行殖民扩张的据点。
盘踞在尼布楚和雅克萨的沙俄侵略军经常四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例如,1649年3月,沙俄侵略军头目哈巴罗夫带兵从雅克萨城沿江东下,来到一座达斡尔族人的城寨。他们向当地居民宣布:必须向沙皇交纳“毛皮贡赋”。达斡尔族人头目桂古达尔严正地回答:“我们向中国顺治皇帝进贡,哪有给你们的贡品?”野蛮的沙俄军队进攻城寨,达斡尔人万箭齐发,迫使敌人无法靠近。后来,敌人用火炮轰开一个豁口,冲进城寨。达斡尔族人宁死不屈,用梭标抗击敌人的枪炮。沙俄军队血洗城寨,达斡尔族人有661人被杀害,有361人被俘虏,幸免于难者只有15人。米登多尔夫在《西伯利亚旅行记》上曾说:沙俄军队头目嗾使士兵在黑龙江流域“烧烤孩子”吃人肉。这种灭绝人性的暴行,激起当地各族人民的愤怒,他们称沙俄侵略者为“罗刹”,意思是“妖魔”。
清朝政府一再要求沙俄侵略者撤出中国领土,沙俄政府置若罔闻,并且不断向雅克萨增兵遣将,加紧武力扩张。为了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不受侵犯,康熙皇帝平定“三藩叛乱”之后,于1682年春出巡东北,视察防务,又从福建调来战斗力极强的藤牌军,决心组织自卫反击战。
1685年春,康熙皇帝命令都统彭春、副都统郎淡率红衣炮队和数百名藤牌军急驰赴瑷珲,与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会师,然后,由水陆并进,直抵雅克萨城。
六月二十三日,彭春所率部队到达雅克萨城下。彭春将一封用满、俄和波兰文字写成的招降书,交给战俘,送进雅克萨城。招降书痛陈侵略者的累累罪行。警告他们:“欲相安无事,可速回雅库,于彼为界,……倘执迷不悟,仍然拒命,大兵必破雅克萨城,除尔众矣”(《十朝东华录》康熙三十五年)。沙俄侵略军自以为城防固若金汤,对彭春的警告不理不睬。
六月二十五日,清军“列营夹攻,复移红衣炮于前,积薪城下,示将禁焉”(《清史稿·彭春传》)。不一会,彭春一声令下,但见炮声隆隆,震天动地,顿时火光冲天,俄侵略军在强大攻势的压力下,龟缩在城内,丧失还击的能力,处于被动挨打的窘境。与此同时,清军战舰密布城外的江面上,截断敌人的退路。经过激战、沙俄侵略军伤亡惨重。沙俄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走投无路,只好遣使赴清军大营乞降。彭春对敌人采取宽大政策,将愿意回家的敌兵六百余人放回尼布楚,受伤者妥善安排治疗调养。托尔布津羞怯交加,发誓不再到雅克萨侵扰。清军收复被沙俄侵略者霸占二十余年的雅克萨城。
然而,托尔布津退回尼布楚后,遇上大批沙俄增援部队。他庆幸绝路逢生,把自己的誓言忘得一干二净。1685年八月,托尔布津率领增援部队,卷土重来。第二年正月,托尔布津再次侵占雅克萨,并在城里重筑炮台,再建军械库和防御工事,企图长久盘踞雅克萨城。
1686年二月,康熙皇帝命令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准备充足,率军再次驱除沙俄侵略军。七月,萨布素率清军进抵雅克萨城下,并在城外“掘长堑,立土垒”,围困敌人。在围困期间,清军不断用重炮猛轰城内敌营,托尔布津中炮身亡。自1686年七月至1687年春,沙俄侵略军被围困在雅克萨城内达半年之久。为了躲清军的炮火,敌人只得钻进地穴。地穴阴暗潮湿,缺水断粮,疾病流行,大多数人丧失了战斗力。八百多人的一支部队,最后只剩下66人,只好投降。中国取得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彻底胜利。
雅克萨之战的败讯传到莫斯科,沙俄摄政王索菲亚公主(彼得一世之姐),被迫派专使赴北京,向清政府递交国书,请求停战。“乞撤雅克萨之围”,表示愿意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清朝政府答应了俄国的要求。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谈判。经过平等协商,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2 满汉军民共同抗英
海龄
海龄(?——1842年),是鸦片战争时期,守卫镇江,英勇抗英著名将领。郭洛罗氏,满洲镶白旗人。原为山海关驻防骁骑校,后任直隶张家口协守备。嘉庆十八年(1813年)八月,李文成领导天理教在河南滑县发动起义,建立农民政权,直隶长垣、东明,山东曹县、定陶、菏泽、金乡等地,纷起响应。九月,海龄随同直隶总督温承惠前往河南镇压李文成,因“屡著战功”,此后擢升都司、游击、参将、副将、总兵。道光十五年(1835年)遭琦善奏劾,降为二等侍卫,充任古城领队大臣。道光二十年(1840年)八月,授西安右翼副都统,九月调任江宁副都统。
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英军侵占定海,沿海北上白河,威胁京师,于是“天下纷纷议海防”,内河长江亦戒严。十二月,道光帝调海龄为京口副都统,并谕其“饬副将巡圌山,操炮练兵,以防京口门户。”①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一月,海龄抵镇江赴任后,认真操炮练兵,积极从事京口备防。他从当地满营一千一百八十五名官兵中,挑选八百名,加以操练,逐一指授临阵机宜,训练三个月,官兵皆知踊跃奋励。并且,亲到圌山,督率水师官兵,演放炮位,令其在沿海要隘,时常稽查英军汉奸,还在象山东码头隘口,安设大炮四位,逐日演放,藉资熟练,以壮声威。当时,他奏请“将沿江通商码头,暂时封闭”②,受到裕谦抵制,指出其“封港之议,徒有碍于安分商渔,而于杜绝接济英船等弊,仍未得其要领。”③
同年八月,定海再次被英军侵占,镇海、宁波相继失守,两江总督裕谦殉国。九月,海龄亲率左右翼沿焦山而下,查看大江形势,他认为焦山一带只有旗兵一千六百人,不敷守御。便立即请求给所属营兵预支半年钱米,“卒颇感之”④。并奏请添兵,增强设防。道光帝诏谕两江总督牛鉴体察情形调派,毋误事机,但牛鉴却“以无庸驳覆”。⑤海龄不顾其阻挠,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正月,一再奏请招募水勇在鹅鼻咀、圌山要隘,雇船只,扎木排,拦江堵截,以期“水陆交严”⑥;并檄调四百名骁勇闻名的青州兵,屯驻京口南岸东码头,坚守炮台,以截陆路;同时还令京口副将孝顺武、参将陈庆祥、游击李澄,塞断江口小港,以阻止英军前进。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初,吴淞失守,英军进入长江,江南各口防务瘫痪,“贼(夷)至官逃,舟临兵溃”。英军由圌山进逼镇江,牛鉴、齐慎驻兵丹阳,互为瞻顾,不图固守。六月五日英军至鹅鼻咀,次日牛鉴带兵一万余人到镇江,即命道府延请富户劝捐十二万金“迎犒夷师”。住了一夜,便匆匆逃往江宁。海龄坚决反对牛鉴犒师妥协,竭力主张守城抵抗,“不与一议和事”⑦“独谓宜力战”⑧,并贴出告示,申明英军如敢侵入,“本副都统立即提兵出击”⑨。
海龄采取闭城固守策略,保卫镇江。在英舰抵金山之前,就开始作防御准备,禁止运河通航,强令城内居民迁徒内地,从四乡收集家禽、生猪和各种食物,供给城市守军和城郊军营,并将旗营官兵和青州兵调入城内,添布四门,并添设枪炮,昼夜严加防守。闭城后,海龄做了一定的肃奸工作,但因严厉阻止难民迁徒出城,并持民族偏见,肆意扩大索奸,造成满城乱捉乱杀,一度引起恐怖和混乱。
六月十二日,英军登岸攻城。当时,英军集中一万二千人,其中包括海军陆战队在内的九千人,具有所谓“高度的作战效能”,而且,大部分士兵有毛瑟枪装备,又配备炮队,其他各类军用物资,也应有尽有;而海龄守城,只有旗兵二千四百人,其中当地旗兵一千二百人,青州兵四百人,武器仍是古老的刀、矛和抬枪。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敌人显然占有极大的优势。
海龄发扬中华民族英雄气概,无惧敌人优势兵力,领导军民保卫镇江,坚决抵抗外国侵略势力。他“亲冒 矢石”“点兵上城”,并“令城中居民置水瓮砖石”⑩,准备与侵略军进行巷战拼搏。守军炮兵勇猛发炮,轰击登岸英军。侵略者说:“中国军队发来的炮火,曾对我方前进的船只,给以致命的打击。仅在十分钟左右的战斗过程中,我方十六名海员和八名炮兵都受了伤。”⑾当时,城外各地则由参赞大臣齐慎和湖北提督刘元孝带兵防守。为了扭转围困局面,海龄曾一度派兵出城出击。但在出击失利后,便一味闭城自守,而且,对发动组织居民、乡民助守也很不力。当齐慎、刘元孝败退之后,英军便于十四日全力攻城。海龄决心死守镇江,与城共存亡。他亲驻北门城楼,相机调度,并令协领武忠阿带领青州兵,驰赴接应。
对海龄指挥坚守北门的战斗情景,当时一位目睹者是这样记载的:
“时余兄弟各持糗粮为走计,……望见北门城下枪炮火箭互相喷薄,白烟竞射,浓雾旋蒸,想其下积尸如麻矣。窃幸我兵犹在上风,冀其或胜,但不知此是何兵,乃敢与之相抗如此,后询之土人,则青州兵也。……俄而枪炮顿息,北门敌楼火发,……其上则郁为青烟不散,洵所谓遥望层城,丹楼如霞矣。……楼火未半,迤东一带,堞间火箭又起,城上兵犹与之交射,良久则东城楼畔,火箭丛集矣。环顾城头,不见一兵。惟夷人攻击处,有兵数十伏堞间耳。时登山而望者,数十百人,……余知城必不守,急令人唤余弟出走,……至一山头坐石上,回望城中,东城堞间守兵,犹发鸟铳火箭,知城犹未破也。”⑿
当时的侵略者也说:其登城部队“利用云梯登上了城墙。这支部队沿着城垒分布开来,声势浩大,……满军仍然一点不怕。同时,城外我军炮兵及步兵的炮火,不断对着城门实施射击,满军亦丝毫不见动摇。在一个相当时间以内,满军继续勇敢地坚守在城楼上防守的地点,并守住城墙上每个城垛,从而保卫着通向城楼的通路。就是这样,敌军乃使我军蒙受若干损失,他们并以极端坚决的态度,在我军暴雨般的枪弹向其进攻之下,守住通向防御工事的旁门。”⒀
在保卫镇江的激烈战斗中,骁勇善战的青州兵,非常英勇顽强,被称为全军的“军锋”。当时人记载:“夷人登城,是取书院所贮修城长梯十数张,蚁附而上,时城中以青州兵为军锋,奋勇向前,枪炮竞发,夷人堕梯者纷纷,乃略无退阻,攀堞者愈众,旗兵怖而走,青州兵众寡不敌,死者十七、八,城遂破也。”⒁在城内短兵相接,青州兵与侵略者拚搏尤其顽强,英军攻打北门,受到青州兵沉重打击,后来,侵略军窜至南门,数十青州兵主动配合当地旗兵,与侵略者进行极为激烈的巷战。整个巷战中,青州兵狠狠打击了敌人,但自己也付出高昂代价。当时人说:“青州兵巷战,杀贼(侵略军)数百,被杀者亦二百余人。”⒂
当英军用炸药炸开西城门后,第十八团和四十九团沿着西门城垒,进攻城区。海龄亲自带领旗兵前往堵击,战斗非常激烈,他身受重伤,仍坚持战斗。后来,旗兵撤退到旗营。在战斗的危急关头,海龄在旗营大声疾呼地作战地动员演说,鼓励官兵做英勇战士,血战疆场,决不在侵略者面前苟延残喘,他号召:“宁可自杀,决不投降!”⒃并且,亲自带领旗兵与英国侵略军第十八团和四十九团进行殊死战。连侵略者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满兵作了一次最顽强的抵抗,他们寸土必争,因此,每一个城角和炮眼都是短兵相接而攻陷的。”⒄甚至在房子里也发生战斗。海龄率领守军奋勇抗战,坚守两日,打死打伤敌军,据侵略者自己统计共有一百六十八人⒅。最后,守军“拒绝投降和宽待”,全部壮烈牺牲,海龄自己自焚殉国,妻与孙同时死难。当时人赞扬海龄为“近日之矫矫者”,连侵略者也把顽强抵抗侵略的镇江守军称为“保家卫国而光荣牺牲”的“英勇战士”。
在全军牺牲的殊危条件下,英雄的青州兵仍坚持战斗,高呼打击侵略者,他们无愧为中华民族的骄傲。正当“东西北三城楼,俱被焚烧,贼乘势攀跻,……独青(州)兵奋勇格杀,至血积刀柄,滑不可握,犹大呼杀贼。呼未己,而贼之由十三门登者,已蜂拥蚁附而至,犹复短兵相接,腾掷巷战,击毙贼且数十百人。直至全军尽溃,力不能支,始夺门以出。”⒆他们的顽强抵抗侵略精神,受到当时镇江人民的崇高评价,他们说:“自军兴以来,调防兵多为民病,独青州兵与民相亲爱,民恃以无恐,故战死而民思之不置”⒇;并热情赞扬他们不屈不挠的顽强战斗精神,表现着中华民族“忠义之气之常存于天壤间”一。
镇江保卫战,是中英鸦片战争中的最后一次战役。英国侵略军投入这次战役的力量,比历次在中国战场所投入的力量大得多;而他们在这次战役中所遭受的损失,也比以往任何战役都惨重。镇江军民英勇抗英,在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史中写下了光辉一页,而且,震动了当时的欧洲。恩格斯曾经极其热情地赞扬镇江抗英英雄们的“勇敢和锐气”,歌颂他们“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并且,指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二
镇江被占领后,英军发挥其传统“海盗”的野蛮兽性,对镇江人民进行灭绝人性的报复和空前疯狂的掠劫、烧杀,把镇江洗劫一空,沦为废墟。当时镇江人民含着血泪曾对这群野蛮“海盗”进行强烈控诉。他们纷纷指出侵略者“毁城垣,焚衙署,纵黑鬼奸淫妇女,道路死伤枕藉。”三“妇女闻叩门,往往自戕,身殉者无算。奸民或导之,比户劫略,无家不破。”四“斫门劫略,乘势夺取,担荷不胜,车载以返。”五“西门桥至银山门,无日不火,市为之空,城乡皆被蹂”六,“火焰冲天烧不断”“各家铺户尽遭殃”“西门一带更凄凉,大厦高楼变火场,只见路途堆瓦砾,难分巷口在何方。”七就连侵略者自己也不得不招认:“只要是真实的回忆,就可觉得这颗心很难说是有人道的了。但即使是心肠最硬、资格最老,以杀人越货为生的人,看到这种悲惨景象也不能无动于衷的。”八侵略者之所以如此野蛮的血腥报复,如此空前疯狂的洗劫、烧杀,决不是偶然的。这完全是由其整个殖民掠夺政策的本质决定的。正如当时恩格斯所指出:“英军作战时自始至终采取了极端残酷的手段,这种手段是和引起这次战争的走私贪欲完全相符的。”九
镇江人民在水深火热中,没有祈求神天上帝,也不指望人间皇帝,他们把解除自己切身灾难的希望寄托在当时能够反映民族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民族英雄身上。当他们闻讯重新起用林则徐的时候,无不欢欣若狂,“人人举首欣相告”十。其实,已被道光帝革职查办的林则徐这时正在西戍途中,暂住西安调治病情。不过这个传言,却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镇江人民对近代中国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充满着无限怀念和敬慕之情,把他看作善于有效地领导组织当时中国人民进行反殖民斗争的真正“天兵”!
(黄保万)
①《鸦片战争》,神州国光社,第4册,第692页。
②③《鸦片战争》,神州国光社,第6册,第373页。
④⑤同上,第3册,第55页。
⑥《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中华书局,第3册,第1645页。
⑦《鸦片战争》,神州国光社,第3册,第53页。
⑧同上,第217页。
⑨同上,第75页。
⑩同上,第79页。
⑾《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罪行》,第94—95页。
⑿《鸦片战争》,第3册,第80页。
⒀《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罪行》,第206页。
⒁《鸦片战争》,第3册,第80—81页。
⒂同上,第105页。
⒃《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罪行》,第217页。
⒄《鸦片战争》,第5册,
3 高山族和汉族共同抗击帝国主义入侵
高山族是台湾最早居民的后代,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根据考古发现,距今二、三万年前,台湾就有原始人类在活动,三、四千年前中国大陆的新石器文化已传入台湾,台湾新石器时代的居民主要来睚中国大陆古越人的一支。说明在很早的古代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开发了台湾并逐步开展与中国大陆的密切联系。根据文献,公元230年,三国时代的吴国孙权曾派将军率领上万人到台湾,并带回千人到大陆,此时的高山族先民过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盛行男嫁女家的婚姻制度。高山族到七世纪初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开始农耕、畜牧,种植五谷,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结绳记事,不知历法,学拜山神、海神。十一世纪时,宋代正式在台湾设治,将澎湖隶属福建省晋江县。元代开始高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归属泉州路的同安县。到明代时,高山族除部分过着原始生活外,其农业、狩猎业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开始用铁镞,并与大陆沿海居民进行贸易活动。从十六世纪中叶之后,大量的汉族人民迁居台湾,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台湾西部沿海地区的高山族的社会得到很大的发展。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帮助高山族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开展贸易,设学校等,平地高山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高山族人民在开发台湾的同时,还与汉族人民一道共同抵御外国侵略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早在1563年日本海盗(倭寇)侵入台湾基隆,高山族地区受到破坏。1593年日本封建统治者要高山族朝贡日本,高山族人民坚决拒绝。在1602年之后的二十多年里,日本海盗多次侵犯台湾,均遭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的抗击而败逃。
1642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对当地居民实行残暴的掠夺,高山族和汉族人民多次进行反荷武装起义,其中以郭怀一为首的起义斗争给荷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1661年,高山族和汉族人民积极支持郑成功,历经九个多月的艰苦战斗,打败了荷侵略者,收复了台湾,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直到1895年共212年。这期间高山族人民继续不断地抗击外国侵略者。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订立马关条约,日本强行霸占了台湾和澎湖列岛,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直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在这漫长的50年里,英勇不屈的高山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起进行顽强地斗争,为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中1930年的雾社起义,显示了高山族的钢铁意志,300多人的武装起义队伍,在一小时之内把130多个日本侵略者全都歼灭。 1945年8月中国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台湾归中国版图,国民党政府在台湾设行政长官公署。1949年,国民党政府到台湾至今。
4回民支队 抗日战争爆发后,冀中地区勤劳勇敢的回族人民迅速组织起了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武装队伍。
1937年9月下旬,河北定州市回族青年的刘文正(陈村营村)、马永恩(号头庄村)、马国忠(杨家桥村)、白振武(唐家庄村)、白仲庆等,在中国共产党员肖秉钧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定州(原定县)、安国一带组织起了“回民抗日义勇军便衣队”和“回回铁血抗日救国队”,随后又吸收了冀中各地回族指战员组建了“人民自卫军回民干部教导队”。队伍主要以回族青年学生和青年农民组成,约350余人,在冀中平原上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
1938年1月,马本斋在家乡献县东辛庄组建抗日武装----回民抗日义勇队。同年3月,以马仲三为队长的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在河间成立。同月,马本斋率部到河间与马仲三部合编,组建了“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约200人。马本斋被委任为队长,马仲三为副队长,刘文正为政治主任。
1938年6月,人民自卫军回民干部教导队与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在河间合编,成立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马本斋为总队长,刘文正为政治主任,马仲三为副总队长。总队分三个大队,有马永恩,马国忠等担任队长,马永彪、马进坡、马义、马凤舞、刘华林、白振武、马德等分别任各中队队长等职。8月,回民教导总队到河间县沙河桥镇整训。不久,冀中军区派丁铁石任回民教导队政治主任。
1939年7月,回民教导总队改称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队伍进行了艰苦的系统军事训练,指战员军事素质大为提高,成为冀中平原上的一支主力野战部队。
1942年7月,回民支队转战冀鲁后,中队长白振武带武工队返回冀中,继续坚持斗争。武工队活动在交河、献县、建国地区,以隐蔽的方式,发动群众扩大武装,打据点,攻岗楼,打击敌人。
1945年12月下旬,金民、马进坡率回民支队干部从陕北返回冀中。金民、马进坡及回民支干部到冀中第八军分区,以本斋大队为基础,组建冀中第八军分区回民支队,支队长马进坡,政委金民,副支队长白振武。
回民支队使用过的临时指挥部遗址
1944年春,文新县大队回民中队、肃宁县大队回民小队及四十二地区队的回族战士,合编为冀中第九军区回民大队。马志新任支队长兼政委。
1945年5月24日,回民支队参加了第一次胜芳保卫战,与敌激战7昼夜,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杀出了回民支队的军威。
1945年下半年,以定州大队回民中队为基础,将藁城、无极等县的回民武装合编成立了冀中第七军分区回民支队,支队长金清波。
1946年初,冀中第十军分区将安次、固安、永清等县县大队的回民武装抽调出来,全编为冀中第十军分区回民大队。大队长刘晓峰,教导员马宝臣。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以三十万大军围攻中原解放区。为了发扬冀中回族人民英勇顽强、敢于战斗的革命精神,保持回民支队这面光辉旗帜,重新成立冀中军区回民支队。7月,冀中第七、八、九、十军分区的回族武装,与从陕北返回冀中的八路军回民支队的部分干部战士,在大城县大尚屯合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马凤舞任支队长,白振武任副支队长。
回民支队成立后,先后参加了第二次胜芳保卫战、青沧战役、子牙河东战斗和南减河等战斗,成为冀中平原上的一支主力部队。
1947年3月,8月16日,在子牙河东禅房战斗中,副支队长白振武英勇牺牲。回民支队和冀中军民在任丘县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1948年1月中旬,回民支队和冀中第十军分区七十五团、七十八团出击大清河北,连续攻克雄县、霸县、昝岗、牛驼、白沟等城镇,横扫大清河沿岸堡垒20多座。国民党河北保安部队王凤岗部在大清河苦心推行的"三角暗碉、点线封锁"战术彻底破产。5月,回民支队调到第九分区活动,参加了徐水县白塔铺伏击战和北常堡阻击战,消灭了大批敌人。10月下旬,国民党傅作义部袭扰石家庄,企图突袭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回民支队协同冀中第九军分区独立营,在民兵的配合下,担负保定至张登、温仁一线的阻击任务,用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形式,阻敌3天,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11月上旬开始,回民支队和冀中军区部队围攻保定市,22日敌人弃城北逃,保定市解放。回民支队进驻保定市,担任市内警戒任务。
1949年8月,河北省军区成立,回民支队改编为河北省军区独立警备二团,仍驻保定,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番号撤销。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编入六十八军开赴朝鲜战场。
❸ 初中历史
中国古代史
原始社会(上古文明、史前文明)
远古人类(旧石器时期)
时间 地点 特点 其它
元谋人 距今170万年 云南元谋 会使用火和简单的工具,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晚期猿人
北京人
距今70万——
20万年
北京房山周口店 能直立行走,手是劳动的器官,发展较快,下肢支撑身体和直立行走,发展较慢,脑在缓慢地进化;使用天然火,烧
烤食物、照明、御寒、驱赶野兽
是早期智人,促进体质的
发展和脑的进化
山顶洞人 1.8万年前 北京房山周口店 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制作装饰品,
能人工取火 是晚期智人,
现代意义上的人
氏族聚落(新石器时期)
时间 地点 特点 氏族文明 其它
流域 房屋 农作物 家畜 陶器半坡聚落 距今6000年 陕西西安
半坡村 黄河流域 半地穴式 粟、白菜、芥菜 猪、狗 彩陶 母系氏族 打猎、捕鱼
河姆渡聚落 距今7000年 浙江余姚
河姆渡村 长江流域 干栏式 水稻 猪、狗、水牛 黑陶 母系氏族 使用水井
大汶口聚落 距今四五千年 山东大汶口 略 略 略 略 略 父系氏族 产生贫富分化
奴隶社会:前21世纪(前2070)——前2世纪(前221)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
商鞅变法
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的出现,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
原因 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直接原因:各国争霸的现实压力
时间:前356
性质:封建地主阶级改革
目的:富国强兵
1、编制户口,加强刑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奖励生产(富国措施)
内容 3、奖励军功(强兵措施)
4、承认土地私有(富国措施)
5、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中国日后行政体制影响深远)
6、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作用: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大家坚实的基础。通过变法改革,使中国奴隶社会过渡到封
建社会
封建社会:前2世纪(前221)——20世纪(1912)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前2世纪(前221年)——2世纪(220)
☆前209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秦朝的残暴统治
☆从汉武帝统治时期开始,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一直延续两千多年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三国两晋南北朝):2世纪(220年)——6世纪(589)
☆三国鼎立局面:
200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08赤壁之战,曹操控制黄河流域,南下准备统一全国,孙权与刘备联军战胜曹操,奠定三国鼎立形成的基础
220曹丕称帝,改国号为魏
221刘备称帝,以汉为国号,史称蜀
222孙权称王,国号吴
☆江南经济的发展:
1、自然因素: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原因 2、经济因素:大量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劳动力、技术和生产经验
3、政治因素:北方战乱频繁,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大量北方人口迁往江南;并且南
方统治者制定适宜经济发展的政策
农业:开辟湖田,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种双季稻,新建水利设施
纺织业:四川蜀锦
表现 手工业 冶铸业:灌钢法的发明
陶瓷制造业:青瓷烧制技术水平高
商业:商品经济初步发展,促进城市的繁荣,建康城人口达百万,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都市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6世纪(589)——10世纪(907)
☆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高度发展造就出盛唐开拓进取、兼容并蓄的时代风貌
☆西北各首领来长安朝见唐朝皇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秦朝与隋朝的共同点:结束长期分裂,实现统一;所设中央机构对后世产生过深远影响;是短命王朝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宋元):10世纪(907)——14世纪(1368)
☆指南针、活字印刷、火药三项重大发明与应用及海内外商贸兴盛,标志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到
一个新高度,处于当时世界文明的高峰
☆成吉思汗:
1206铁木真成为蒙古族最高首领,尊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创制蒙古族通行的文字;扩张战争给世
界各地人民造成深重灾难
☆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
元朝的统一为中外交流以及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提高有利条件,汉族人民开发边疆;契丹、女真等边疆各
组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同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回族
明清帝国的繁荣与近代前夜的危机:14世纪(1368)——19世纪(1840)
闭关锁国政策
1、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根本原因)
原因 2、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统治者害怕沿海人民出海积聚力量抗清,危及统治
含义:对外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积极影响:对抵制西方殖民势力起一定的自卫作用
评价 1、限制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进而阻碍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
消极影响 2、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使中国落伍
3、中国由于落后最终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政治制度
原始社会:禅让制(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
奴隶社会:分封制
☆西周分封制:
目的: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内容:“授民授疆土”;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
作用:加强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
动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交流
◇西周等级制度:
周天子
统治阶级 诸侯
卿大夫
士
被统治阶级:平民、奴隶
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统治
☆秦朝建立大一统:
1、战国以来,随着各国间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政治上的分裂状态阻碍社会发展,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原因 2、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3、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时间:前221
过程:前230——前221,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政治:秦统一后,秦始皇自称“皇帝”,总揽一切大权,确立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立丞相(协助皇
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在地方建立郡县制
措施 经济文化:统一文字(小篆→隶书)、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加强国家统一,促进文化
传播和经济发展
军事:筑长城御匈奴,维护国家统一
思想:加强思想统治,“焚书坑儒”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各国长期割据征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
的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一个崭新的阶段
☆汉朝加强大一统:
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监督京师百官和皇族的
不法行为),在地方设刺史(监督地方官员,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军事:北击匈奴
☆唐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贞观之治:
含义: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
原因:知人善任,选贤用能,虚心纳谏;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
经济(赋役):减少百姓服劳役的天数,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政治: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包括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尚
内容 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吏、户、礼、兵、刑、工部
法律:在《隋律》的基础上,编订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唐律疏议》,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
产生重大影响
*贞观遗风:
含义:武则天统治时期,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政治: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
内容 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将武氏列为一等
教育: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和武举,扩大统治基础
经济: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意义: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基础
*开元盛世:
含义:唐玄宗统治时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内容: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
☆元朝:行省制
忽必烈改制:
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
内容 政治: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 “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将西藏(设
置宣政院辖地)、云南、辽阳、岭北、琉球(设置澎湖巡检司)等边陲地区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经济:推行重农政策:把许多牧场恢复为农田,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
意义: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政治:朱元璋废除实行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接受皇帝指挥
清承明制,雍正设立军机处,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1、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言行
司法 2、明成祖设立特务机构东厂
3、朱元璋设立廷杖制度
思想文化: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大兴文字狱
中国近代史(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时间 开始的标志 结束的标志 领导阶级 发展方向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1919 (第一次)鸦片战争 五四爱国运动 资产阶级 走资本主义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1949 五四爱国运动 新中国成立 无产阶级 走社会主义道路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列强的侵略
☆军事侵略:(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
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硝烟
英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 日本明治维新后实行对外扩张政策,把矛头指向中国 根本原因:夺取更多的侵略权益,甚至全面占领中国;
直接原因: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时间 1840——1842 1856——1860 1894——1895 1900——1901
对战双方 中国与英国 中国与英法联军 中国与日本 中国与八国联军
(英俄德法美日意奥)
签订条约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战役
略 1860英国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 1894黄海海战(邓世昌),1895威海卫战役(丁汝昌)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影响 是封建落后的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的第一次较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殖民化程度 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侵略: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开放通商口岸:《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马关条约》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割地: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割去中国东北和西北150
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去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赔款:《南京条约》2100万银元,《马关条约》2亿两白银,《辛丑条约》4.5亿两,本息共9.8亿两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时间 1842 1860 1895 1901
内
容 开放
通商
口岸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汉口、南京、天津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从沿海深入内陆沿海地区)
——
赔款 2100万银元 略 2亿两白银 4.5亿两白银,本息共9.8亿两
割地 香港岛 香港九龙司地方一区 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其它
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影响 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化程度 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的殖民化程度和民族危机 是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副沉重枷锁,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的抗争
☆林则徐虎门销烟:
☆魏源《海国图志》
☆反侵略反封建农民战争(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左宗棠收复新疆:
近代化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背景 二次鸦片战争后,
清朝统治内忧外患 甲午战争失败,
签订《马关条约》 略 北洋军阀政府推行尊孔
复古的反动政策
目的 维护清朝政府的统治,
“师夷长技” 略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略
时间 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90年代(甲午
中日战争)
1895——1898
1894——1912
1915开始
性质 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和思想解放运动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
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 思想解放运动
特点 经济变革,
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政治变革,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政治变革,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思想变革,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口号 “自强“、“求富” “君主立宪” “三民主义” “民主”、“科学”
领导阶级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激进派
代表人物 恭亲王奕䜣、曾国藩、李鸿
章、左宗棠、张之洞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孙中山 陈独秀、胡适、鲁迅
评价 进步性
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中国近
代化的进程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社会上起思想启蒙作用,促进思想界解放,变法图强的社
会呼声日益高涨
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激发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局限性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没有使中国
富强起来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使中国走上民主、富强
的道路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五四爱国运动
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加紧对华侵略,是中国人
民抗争的必然举措
直接原因:1919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时间:1919.5.4——6.28
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前期 后期
时间 1919.5.4——6.5 1919.6.5——28
中心 北京 上海
主力 学生 工人
形式 举行集会、游行等抗议活动 三罢: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结果:取得初步成功:1919.6.10,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28日中国代表拒绝在巴
黎和约上签字
意义: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
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也是无产阶级
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推动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思想基础:共产党人宣传教育工作,传播马克思主义
背景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领导基础:建立共产党早起组织
时间:1921.7.23
地点:上海、嘉兴
代表人物: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等13人
名称: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内容 当前任务: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
领导机构:中央局
书记:陈独秀
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工人运动时期(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时间:1922——1923.2
内容:香港海员大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二七惨案)
结果:失败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大革命时期)
☆黄埔军校:
时间:1924.5
特点: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作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基础
☆北伐战争:
时间:1926.7
任务:反帝反封建
主力:国民革命军(北伐军)
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股军阀实力
战略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灭
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四一二政变:
时间:1927.4.18
事件: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统治,并在各地“清共”
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十年内战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
☆八一南昌起义:
时间:1927.8.1
意义:成为终归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反动派的第一枪,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
☆1927.9秋收起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时间:1928
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
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汉组昂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长征:
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时间:1934.10——1936.10
开始的标志:1934.10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湘江→乌江→
内容 1935.1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四渡赤水河(最能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金沙江(跳出包围圈)→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
1935.10红军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吴起镇
结束的标志:1936.10红军三大主力(红军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为革命保存了基本力量,促使
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长征的传奇性故事传遍国内外,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
胜的力量
☆局部抗战时期(1931——1937):
◇九一八事变:
时间:1931.9.18
事件: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附近柳条湖的一段铁路,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日军以此为借口,炮击中国
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局部抗战开始
态度: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方针,命令张学良把部队车到山海关内,
结果:在不到半年时间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声全部沦陷
◇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时间:1936.12.12
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标志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预示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抗日战争时期(全面抗战时期、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1937——1945)
开始的标志:1937.7.7卢沟桥事变
结束的标志:1945.8.15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结果:中国人民取得重大胜利
1、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雪近代以来的民族耻
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大大增强爱那个全国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
意义 聚力,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坚持基础
2、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胜的胜利做出巨大的民族牺牲,对彻
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具有决定性作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1、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全民族的抗战
胜利的原因 2、中国共产党坚持实行全面的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作战
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爱国华侨的支持
☆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9.7.7
☆南京大屠杀:1937.12
☆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台儿庄战役
1938
李宗仁
国民党正面战场 中国军队大败日军,
消灭日军一万多人 是中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百团大战
1940.8
彭德怀
共产党敌后战场 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
点,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提高中国共产党共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中共七大:1945.4
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大会,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使中国共产党在组织上达到空前的团结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条件
☆1945.10.25台湾光复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时间:1946.6——1949
意义: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历史,走上民族独立发展的道路,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奠定基础
1、蒋介石发动内战不得人心,中国共产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和拥护,得到民心
胜利的原因 2、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决策英明,采取科学的战略技术
3、人民解放军越战越勇,士气高涨,国民党军队时期日益低落
☆重庆谈判:1945.8——10.10
☆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阶段(人民解放军战略防御阶段):
1947.3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1947.3:山东解放区:孟良崮战役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6——8
影响: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揭开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阶段)
❹ 如何搞好民族大团结
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两个原则,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在平等基础上联合起来,为反对共同敌人和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民族繁荣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各项事业都得到发展,各民族自身得到进步,民族素质得到提高。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没有民族的团结,不可能实现民族的繁荣;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民族团结的物质保障,没有共同繁荣,最终会影响团结。
只有在团结的基础上,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只有实现了共同繁荣,才能保证民族的团结。
1 满,蒙,汉,达斡尔,各民族共同抵抗沙俄入侵
沙皇俄国原本是一个欧洲国家,同中国并不接壤,中俄之间还隔着三个封建汗国。从16世纪80年代起,沙俄军队越过乌拉尔山,向东侵入辽阔的西伯利亚,在不到60年的时间里,占领整个西伯利亚。清军入关时,沙俄乘机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了尼布楚和雅克萨,在这两地修筑城堡,作为向黑龙江中游实行殖民扩张的据点。
盘踞在尼布楚和雅克萨的沙俄侵略军经常四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例如,1649年3月,沙俄侵略军头目哈巴罗夫带兵从雅克萨城沿江东下,来到一座达斡尔族人的城寨。他们向当地居民宣布:必须向沙皇交纳“毛皮贡赋”。达斡尔族人头目桂古达尔严正地回答:“我们向中国顺治皇帝进贡,哪有给你们的贡品?”野蛮的沙俄军队进攻城寨,达斡尔人万箭齐发,迫使敌人无法靠近。后来,敌人用火炮轰开一个豁口,冲进城寨。达斡尔族人宁死不屈,用梭标抗击敌人的枪炮。沙俄军队血洗城寨,达斡尔族人有661人被杀害,有361人被俘虏,幸免于难者只有15人。米登多尔夫在《西伯利亚旅行记》上曾说:沙俄军队头目嗾使士兵在黑龙江流域“烧烤孩子”吃人肉。这种灭绝人性的暴行,激起当地各族人民的愤怒,他们称沙俄侵略者为“罗刹”,意思是“妖魔”。
清朝政府一再要求沙俄侵略者撤出中国领土,沙俄政府置若罔闻,并且不断向雅克萨增兵遣将,加紧武力扩张。为了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不受侵犯,康熙皇帝平定“三藩叛乱”之后,于1682年春出巡东北,视察防务,又从福建调来战斗力极强的藤牌军,决心组织自卫反击战。
1685年春,康熙皇帝命令都统彭春、副都统郎淡率红衣炮队和数百名藤牌军急驰赴瑷珲,与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会师,然后,由水陆并进,直抵雅克萨城。
六月二十三日,彭春所率部队到达雅克萨城下。彭春将一封用满、俄和波兰文字写成的招降书,交给战俘,送进雅克萨城。招降书痛陈侵略者的累累罪行。警告他们:“欲相安无事,可速回雅库,于彼为界,……倘执迷不悟,仍然拒命,大兵必破雅克萨城,除尔众矣”(《十朝东华录》康熙三十五年)。沙俄侵略军自以为城防固若金汤,对彭春的警告不理不睬。
六月二十五日,清军“列营夹攻,复移红衣炮于前,积薪城下,示将禁焉”(《清史稿·彭春传》)。不一会,彭春一声令下,但见炮声隆隆,震天动地,顿时火光冲天,俄侵略军在强大攻势的压力下,龟缩在城内,丧失还击的能力,处于被动挨打的窘境。与此同时,清军战舰密布城外的江面上,截断敌人的退路。经过激战、沙俄侵略军伤亡惨重。沙俄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走投无路,只好遣使赴清军大营乞降。彭春对敌人采取宽大政策,将愿意回家的敌兵六百余人放回尼布楚,受伤者妥善安排治疗调养。托尔布津羞怯交加,发誓不再到雅克萨侵扰。清军收复被沙俄侵略者霸占二十余年的雅克萨城。
然而,托尔布津退回尼布楚后,遇上大批沙俄增援部队。他庆幸绝路逢生,把自己的誓言忘得一干二净。1685年八月,托尔布津率领增援部队,卷土重来。第二年正月,托尔布津再次侵占雅克萨,并在城里重筑炮台,再建军械库和防御工事,企图长久盘踞雅克萨城。
1686年二月,康熙皇帝命令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准备充足,率军再次驱除沙俄侵略军。七月,萨布素率清军进抵雅克萨城下,并在城外“掘长堑,立土垒”,围困敌人。在围困期间,清军不断用重炮猛轰城内敌营,托尔布津中炮身亡。自1686年七月至1687年春,沙俄侵略军被围困在雅克萨城内达半年之久。为了躲清军的炮火,敌人只得钻进地穴。地穴阴暗潮湿,缺水断粮,疾病流行,大多数人丧失了战斗力。八百多人的一支部队,最后只剩下66人,只好投降。中国取得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彻底胜利。
雅克萨之战的败讯传到莫斯科,沙俄摄政王索菲亚公主(彼得一世之姐),被迫派专使赴北京,向清政府递交国书,请求停战。“乞撤雅克萨之围”,表示愿意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清朝政府答应了俄国的要求。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谈判。经过平等协商,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2 满汉军民共同抗英
海龄
海龄(?——1842年),是鸦片战争时期,守卫镇江,英勇抗英著名将领。郭洛罗氏,满洲镶白旗人。原为山海关驻防骁骑校,后任直隶张家口协守备。嘉庆十八年(1813年)八月,李文成领导天理教在河南滑县发动起义,建立农民政权,直隶长垣、东明,山东曹县、定陶、菏泽、金乡等地,纷起响应。九月,海龄随同直隶总督温承惠前往河南镇压李文成,因“屡著战功”,此后擢升都司、游击、参将、副将、总兵。道光十五年(1835年)遭琦善奏劾,降为二等侍卫,充任古城领队大臣。道光二十年(1840年)八月,授西安右翼副都统,九月调任江宁副都统。
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英军侵占定海,沿海北上白河,威胁京师,于是“天下纷纷议海防”,内河长江亦戒严。十二月,道光帝调海龄为京口副都统,并谕其“饬副将巡圌山,操炮练兵,以防京口门户。”①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一月,海龄抵镇江赴任后,认真操炮练兵,积极从事京口备防。他从当地满营一千一百八十五名官兵中,挑选八百名,加以操练,逐一指授临阵机宜,训练三个月,官兵皆知踊跃奋励。并且,亲到圌山,督率水师官兵,演放炮位,令其在沿海要隘,时常稽查英军汉奸,还在象山东码头隘口,安设大炮四位,逐日演放,藉资熟练,以壮声威。当时,他奏请“将沿江通商码头,暂时封闭”②,受到裕谦抵制,指出其“封港之议,徒有碍于安分商渔,而于杜绝接济英船等弊,仍未得其要领。”③
同年八月,定海再次被英军侵占,镇海、宁波相继失守,两江总督裕谦殉国。九月,海龄亲率左右翼沿焦山而下,查看大江形势,他认为焦山一带只有旗兵一千六百人,不敷守御。便立即请求给所属营兵预支半年钱米,“卒颇感之”④。并奏请添兵,增强设防。道光帝诏谕两江总督牛鉴体察情形调派,毋误事机,但牛鉴却“以无庸驳覆”。⑤海龄不顾其阻挠,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正月,一再奏请招募水勇在鹅鼻咀、圌山要隘,雇船只,扎木排,拦江堵截,以期“水陆交严”⑥;并檄调四百名骁勇闻名的青州兵,屯驻京口南岸东码头,坚守炮台,以截陆路;同时还令京口副将孝顺武、参将陈庆祥、游击李澄,塞断江口小港,以阻止英军前进。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初,吴淞失守,英军进入长江,江南各口防务瘫痪,“贼(夷)至官逃,舟临兵溃”。英军由圌山进逼镇江,牛鉴、齐慎驻兵丹阳,互为瞻顾,不图固守。六月五日英军至鹅鼻咀,次日牛鉴带兵一万余人到镇江,即命道府延请富户劝捐十二万金“迎犒夷师”。住了一夜,便匆匆逃往江宁。海龄坚决反对牛鉴犒师妥协,竭力主张守城抵抗,“不与一议和事”⑦“独谓宜力战”⑧,并贴出告示,申明英军如敢侵入,“本副都统立即提兵出击”⑨。
海龄采取闭城固守策略,保卫镇江。在英舰抵金山之前,就开始作防御准备,禁止运河通航,强令城内居民迁徒内地,从四乡收集家禽、生猪和各种食物,供给城市守军和城郊军营,并将旗营官兵和青州兵调入城内,添布四门,并添设枪炮,昼夜严加防守。闭城后,海龄做了一定的肃奸工作,但因严厉阻止难民迁徒出城,并持民族偏见,肆意扩大索奸,造成满城乱捉乱杀,一度引起恐怖和混乱。
六月十二日,英军登岸攻城。当时,英军集中一万二千人,其中包括海军陆战队在内的九千人,具有所谓“高度的作战效能”,而且,大部分士兵有毛瑟枪装备,又配备炮队,其他各类军用物资,也应有尽有;而海龄守城,只有旗兵二千四百人,其中当地旗兵一千二百人,青州兵四百人,武器仍是古老的刀、矛和抬枪。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敌人显然占有极大的优势。
海龄发扬中华民族英雄气概,无惧敌人优势兵力,领导军民保卫镇江,坚决抵抗外国侵略势力。他“亲冒 矢石”“点兵上城”,并“令城中居民置水瓮砖石”⑩,准备与侵略军进行巷战拼搏。守军炮兵勇猛发炮,轰击登岸英军。侵略者说:“中国军队发来的炮火,曾对我方前进的船只,给以致命的打击。仅在十分钟左右的战斗过程中,我方十六名海员和八名炮兵都受了伤。”⑾当时,城外各地则由参赞大臣齐慎和湖北提督刘元孝带兵防守。为了扭转围困局面,海龄曾一度派兵出城出击。但在出击失利后,便一味闭城自守,而且,对发动组织居民、乡民助守也很不力。当齐慎、刘元孝败退之后,英军便于十四日全力攻城。海龄决心死守镇江,与城共存亡。他亲驻北门城楼,相机调度,并令协领武忠阿带领青州兵,驰赴接应。
对海龄指挥坚守北门的战斗情景,当时一位目睹者是这样记载的:
“时余兄弟各持糗粮为走计,……望见北门城下枪炮火箭互相喷薄,白烟竞射,浓雾旋蒸,想其下积尸如麻矣。窃幸我兵犹在上风,冀其或胜,但不知此是何兵,乃敢与之相抗如此,后询之土人,则青州兵也。……俄而枪炮顿息,北门敌楼火发,……其上则郁为青烟不散,洵所谓遥望层城,丹楼如霞矣。……楼火未半,迤东一带,堞间火箭又起,城上兵犹与之交射,良久则东城楼畔,火箭丛集矣。环顾城头,不见一兵。惟夷人攻击处,有兵数十伏堞间耳。时登山而望者,数十百人,……余知城必不守,急令人唤余弟出走,……至一山头坐石上,回望城中,东城堞间守兵,犹发鸟铳火箭,知城犹未破也。”⑿
当时的侵略者也说:其登城部队“利用云梯登上了城墙。这支部队沿着城垒分布开来,声势浩大,……满军仍然一点不怕。同时,城外我军炮兵及步兵的炮火,不断对着城门实施射击,满军亦丝毫不见动摇。在一个相当时间以内,满军继续勇敢地坚守在城楼上防守的地点,并守住城墙上每个城垛,从而保卫着通向城楼的通路。就是这样,敌军乃使我军蒙受若干损失,他们并以极端坚决的态度,在我军暴雨般的枪弹向其进攻之下,守住通向防御工事的旁门。”⒀
在保卫镇江的激烈战斗中,骁勇善战的青州兵,非常英勇顽强,被称为全军的“军锋”。当时人记载:“夷人登城,是取书院所贮修城长梯十数张,蚁附而上,时城中以青州兵为军锋,奋勇向前,枪炮竞发,夷人堕梯者纷纷,乃略无退阻,攀堞者愈众,旗兵怖而走,青州兵众寡不敌,死者十七、八,城遂破也。”⒁在城内短兵相接,青州兵与侵略者拚搏尤其顽强,英军攻打北门,受到青州兵沉重打击,后来,侵略军窜至南门,数十青州兵主动配合当地旗兵,与侵略者进行极为激烈的巷战。整个巷战中,青州兵狠狠打击了敌人,但自己也付出高昂代价。当时人说:“青州兵巷战,杀贼(侵略军)数百,被杀者亦二百余人。”⒂
当英军用炸药炸开西城门后,第十八团和四十九团沿着西门城垒,进攻城区。海龄亲自带领旗兵前往堵击,战斗非常激烈,他身受重伤,仍坚持战斗。后来,旗兵撤退到旗营。在战斗的危急关头,海龄在旗营大声疾呼地作战地动员演说,鼓励官兵做英勇战士,血战疆场,决不在侵略者面前苟延残喘,他号召:“宁可自杀,决不投降!”⒃并且,亲自带领旗兵与英国侵略军第十八团和四十九团进行殊死战。连侵略者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满兵作了一次最顽强的抵抗,他们寸土必争,因此,每一个城角和炮眼都是短兵相接而攻陷的。”⒄甚至在房子里也发生战斗。海龄率领守军奋勇抗战,坚守两日,打死打伤敌军,据侵略者自己统计共有一百六十八人⒅。最后,守军“拒绝投降和宽待”,全部壮烈牺牲,海龄自己自焚殉国,妻与孙同时死难。当时人赞扬海龄为“近日之矫矫者”,连侵略者也把顽强抵抗侵略的镇江守军称为“保家卫国而光荣牺牲”的“英勇战士”。
在全军牺牲的殊危条件下,英雄的青州兵仍坚持战斗,高呼打击侵略者,他们无愧为中华民族的骄傲。正当“东西北三城楼,俱被焚烧,贼乘势攀跻,……独青(州)兵奋勇格杀,至血积刀柄,滑不可握,犹大呼杀贼。呼未己,而贼之由十三门登者,已蜂拥蚁附而至,犹复短兵相接,腾掷巷战,击毙贼且数十百人。直至全军尽溃,力不能支,始夺门以出。”⒆他们的顽强抵抗侵略精神,受到当时镇江人民的崇高评价,他们说:“自军兴以来,调防兵多为民病,独青州兵与民相亲爱,民恃以无恐,故战死而民思之不置”⒇;并热情赞扬他们不屈不挠的顽强战斗精神,表现着中华民族“忠义之气之常存于天壤间”一。
镇江保卫战,是中英鸦片战争中的最后一次战役。英国侵略军投入这次战役的力量,比历次在中国战场所投入的力量大得多;而他们在这次战役中所遭受的损失,也比以往任何战役都惨重。镇江军民英勇抗英,在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史中写下了光辉一页,而且,震动了当时的欧洲。恩格斯曾经极其热情地赞扬镇江抗英英雄们的“勇敢和锐气”,歌颂他们“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并且,指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二
镇江被占领后,英军发挥其传统“海盗”的野蛮兽性,对镇江人民进行灭绝人性的报复和空前疯狂的掠劫、烧杀,把镇江洗劫一空,沦为废墟。当时镇江人民含着血泪曾对这群野蛮“海盗”进行强烈控诉。他们纷纷指出侵略者“毁城垣,焚衙署,纵黑鬼奸淫妇女,道路死伤枕藉。”三“妇女闻叩门,往往自戕,身殉者无算。奸民或导之,比户劫略,无家不破。”四“斫门劫略,乘势夺取,担荷不胜,车载以返。”五“西门桥至银山门,无日不火,市为之空,城乡皆被蹂”六,“火焰冲天烧不断”“各家铺户尽遭殃”“西门一带更凄凉,大厦高楼变火场,只见路途堆瓦砾,难分巷口在何方。”七就连侵略者自己也不得不招认:“只要是真实的回忆,就可觉得这颗心很难说是有人道的了。但即使是心肠最硬、资格最老,以杀人越货为生的人,看到这种悲惨景象也不能无动于衷的。”八侵略者之所以如此野蛮的血腥报复,如此空前疯狂的洗劫、烧杀,决不是偶然的。这完全是由其整个殖民掠夺政策的本质决定的。正如当时恩格斯所指出:“英军作战时自始至终采取了极端残酷的手段,这种手段是和引起这次战争的走私贪欲完全相符的。”九
镇江人民在水深火热中,没有祈求神天上帝,也不指望人间皇帝,他们把解除自己切身灾难的希望寄托在当时能够反映民族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民族英雄身上。当他们闻讯重新起用林则徐的时候,无不欢欣若狂,“人人举首欣相告”十。其实,已被道光帝革职查办的林则徐这时正在西戍途中,暂住西安调治病情。不过这个传言,却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镇江人民对近代中国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充满着无限怀念和敬慕之情,把他看作善于有效地领导组织当时中国人民进行反殖民斗争的真正“天兵”!
(黄保万)
①《鸦片战争》,神州国光社,第4册,第692页。
②③《鸦片战争》,神州国光社,第6册,第373页。
④⑤同上,第3册,第55页。
⑥《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中华书局,第3册,第1645页。
⑦《鸦片战争》,神州国光社,第3册,第53页。
⑧同上,第217页。
⑨同上,第75页。
⑩同上,第79页。
⑾《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罪行》,第94—95页。
⑿《鸦片战争》,第3册,第80页。
⒀《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罪行》,第206页。
⒁《鸦片战争》,第3册,第80—81页。
⒂同上,第105页。
⒃《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罪行》,第217页。
⒄《鸦片战争》,第5册,
3 高山族和汉族共同抗击帝国主义入侵
高山族是台湾最早居民的后代,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根据考古发现,距今二、三万年前,台湾就有原始人类在活动,三、四千年前中国大陆的新石器文化已传入台湾,台湾新石器时代的居民主要来睚中国大陆古越人的一支。说明在很早的古代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开发了台湾并逐步开展与中国大陆的密切联系。根据文献,公元230年,三国时代的吴国孙权曾派将军率领上万人到台湾,并带回千人到大陆,此时的高山族先民过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盛行男嫁女家的婚姻制度。高山族到七世纪初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开始农耕、畜牧,种植五谷,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结绳记事,不知历法,学拜山神、海神。十一世纪时,宋代正式在台湾设治,将澎湖隶属福建省晋江县。元代开始高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归属泉州路的同安县。到明代时,高山族除部分过着原始生活外,其农业、狩猎业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开始用铁镞,并与大陆沿海居民进行贸易活动。从十六世纪中叶之后,大量的汉族人民迁居台湾,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台湾西部沿海地区的高山族的社会得到很大的发展。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帮助高山族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开展贸易,设学校等,平地高山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高山族人民在开发台湾的同时,还与汉族人民一道共同抵御外国侵略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早在1563年日本海盗(倭寇)侵入台湾基隆,高山族地区受到破坏。1593年日本封建统治者要高山族朝贡日本,高山族人民坚决拒绝。在1602年之后的二十多年里,日本海盗多次侵犯台湾,均遭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的抗击而败逃。
1642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对当地居民实行残暴的掠夺,高山族和汉族人民多次进行反荷武装起义,其中以郭怀一为首的起义斗争给荷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1661年,高山族和汉族人民积极支持郑成功,历经九个多月的艰苦战斗,打败了荷侵略者,收复了台湾,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直到1895年共212年。这期间高山族人民继续不断地抗击外国侵略者。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订立马关条约,日本强行霸占了台湾和澎湖列岛,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直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在这漫长的50年里,英勇不屈的高山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起进行顽强地斗争,为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中1930年的雾社起义,显示了高山族的钢铁意志,300多人的武装起义队伍,在一小时之内把130多个日本侵略者全都歼灭。 1945年8月中国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台湾归中国版图,国民党政府在台湾设行政长官公署。1949年,国民党政府到台湾至今。
4回民支队 抗日战争爆发后,冀中地区勤劳勇敢的回族人民迅速组织起了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武装队伍。
1937年9月下旬,河北定州市回族青年的刘文正(陈村营村)、马永恩(号头庄村)、马国忠(杨家桥村)、白振武(唐家庄村)、白仲庆等,在中国共产党员肖秉钧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定州(原定县)、安国一带组织起了“回民抗日义勇军便衣队”和“回回铁血抗日救国队”,随后又吸收了冀中各地回族指战员组建了“人民自卫军回民干部教导队”。队伍主要以回族青年学生和青年农民组成,约350余人,在冀中平原上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
1938年1月,马本斋在家乡献县东辛庄组建抗日武装----回民抗日义勇队。同年3月,以马仲三为队长的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在河间成立。同月,马本斋率部到河间与马仲三部合编,组建了“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约200人。马本斋被委任为队长,马仲三为副队长,刘文正为政治主任。
1938年6月,人民自卫军回民干部教导队与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在河间合编,成立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马本斋为总队长,刘文正为政治主任,马仲三为副总队长。总队分三个大队,有马永恩,马国忠等担任队长,马永彪、马进坡、马义、马凤舞、刘华林、白振武、马德等分别任各中队队长等职。8月,回民教导总队到河间县沙河桥镇整训。不久,冀中军区派丁铁石任回民教导队政治主任。
1939年7月,回民教导总队改称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队伍进行了艰苦的系统军事训练,指战员军事素质大为提高,成为冀中平原上的一支主力野战部队。
1942年7月,回民支队转战冀鲁后,中队长白振武带武工队返回冀中,继续坚持斗争。武工队活动在交河、献县、建国地区,以隐蔽的方式,发动群众扩大武装,打据点,攻岗楼,打击敌人。
1945年12月下旬,金民、马进坡率回民支队干部从陕北返回冀中。金民、马进坡及回民支干部到冀中第八军分区,以本斋大队为基础,组建冀中第八军分区回民支队,支队长马进坡,政委金民,副支队长白振武。
❺ 说说黑河市有哪些适合情侣约会的地方
龙滨路有一家叫遇见星座的麻辣烫,环境非常好,非常适合拍照,她家的麻辣烫和麻辣拌,麻辣香锅都超级好吃,我和对象经常去,不是饭口的时候,听着音乐两个人沙发里坐一会儿非常惬意,算是黑河数一数二的了,
❻ qq非主流网名
尚&love馨
❼ 初中历史提纲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3.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1856-1860年,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
5.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结合第8页表格和第9页图掌握)
6.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7.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新疆.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8.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9.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10.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学生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从70-80年代筹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12.评价洋务运动(第30页内容,重点掌握)
13.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14.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内容( P33):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五个方面掌握.
15.1894年,孙中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他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当总理,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创办的机关刊物《民报》,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6.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17.1915年,陈独秀等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以四提倡四反对为主要内容,向尊孔复古逆流进行攻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18.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后来.
20.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举行示威,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要求,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工人阶级起了巨大的作用,结果政府被迫释放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1.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22.1922年中共二大,确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3.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由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
24.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主要战场:湖南,湖北;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出师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25.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26.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
27.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进攻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28.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未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
29.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会议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0.长征途中,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31.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蒋介石要求驻守东北的张学良实行不抵抗政策,使东北三省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到半年时间全部沦于敌手.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东北人民和部分东北军部队,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共派杨靖宇组织东北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32.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共主张,为了逼蒋抗日,1936月12月12日,发动"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3.1937年日军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的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在事变中,佟麟阁,赵登禹先后为国捐躯.平津相继陷落,这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4.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在六周时间内,屠杀中国居民达三十万人以上.
35.在全面抗战期间,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了百团大战,这是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国民党军队在1938年春取得台儿庄大捷.
36.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中共七大,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发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7.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38.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1945年8月到10月,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毛泽东在周恩来,王洛飞的陪同下,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最后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39.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标志全面内战爆发.
40.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军挺进大别山威胁南京和武汉.标志战略反攻的开始.
4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陈毅曾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P98)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2.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统绐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43.状元实业家张謇,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情况下,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同时兴办学校和开展慈善事业.一战期间企业由于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但大战结束后被吞并.
44.中文报纸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45.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46.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撰写了《制碱》一书,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47.近代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中代表人物有魏源和严复.魏源他编成《海国图志》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了《天演论》,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
48.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49.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50.鲁迅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孔乙已》等;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
❽ 说说你所知道的民族大团结的故事
1 满,蒙,汉,达斡尔,各民族共同抵抗沙俄入侵
沙皇俄国原本是一个欧洲国家,同中国并不接壤,中俄之间还隔着三个封建汗国。从16世纪80年代起,沙俄军队越过乌拉尔山,向东侵入辽阔的西伯利亚,在不到60年的时间里,占领整个西伯利亚。清军入关时,沙俄乘机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了尼布楚和雅克萨,在这两地修筑城堡,作为向黑龙江中游实行殖民扩张的据点。
盘踞在尼布楚和雅克萨的沙俄侵略军经常四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例如,1649年3月,沙俄侵略军头目哈巴罗夫带兵从雅克萨城沿江东下,来到一座达斡尔族人的城寨。他们向当地居民宣布:必须向沙皇交纳“毛皮贡赋”。达斡尔族人头目桂古达尔严正地回答:“我们向中国顺治皇帝进贡,哪有给你们的贡品?”野蛮的沙俄军队进攻城寨,达斡尔人万箭齐发,迫使敌人无法靠近。后来,敌人用火炮轰开一个豁口,冲进城寨。达斡尔族人宁死不屈,用梭标抗击敌人的枪炮。沙俄军队血洗城寨,达斡尔族人有661人被杀害,有361人被俘虏,幸免于难者只有15人。米登多尔夫在《西伯利亚旅行记》上曾说:沙俄军队头目嗾使士兵在黑龙江流域“烧烤孩子”吃人肉。这种灭绝人性的暴行,激起当地各族人民的愤怒,他们称沙俄侵略者为“罗刹”,意思是“妖魔”。
清朝政府一再要求沙俄侵略者撤出中国领土,沙俄政府置若罔闻,并且不断向雅克萨增兵遣将,加紧武力扩张。为了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不受侵犯,康熙皇帝平定“三藩叛乱”之后,于1682年春出巡东北,视察防务,又从福建调来战斗力极强的藤牌军,决心组织自卫反击战。
1685年春,康熙皇帝命令都统彭春、副都统郎淡率红衣炮队和数百名藤牌军急驰赴瑷珲,与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会师,然后,由水陆并进,直抵雅克萨城。
六月二十三日,彭春所率部队到达雅克萨城下。彭春将一封用满、俄和波兰文字写成的招降书,交给战俘,送进雅克萨城。招降书痛陈侵略者的累累罪行。警告他们:“欲相安无事,可速回雅库,于彼为界,……倘执迷不悟,仍然拒命,大兵必破雅克萨城,除尔众矣”(《十朝东华录》康熙三十五年)。沙俄侵略军自以为城防固若金汤,对彭春的警告不理不睬。
六月二十五日,清军“列营夹攻,复移红衣炮于前,积薪城下,示将禁焉”(《清史稿·彭春传》)。不一会,彭春一声令下,但见炮声隆隆,震天动地,顿时火光冲天,俄侵略军在强大攻势的压力下,龟缩在城内,丧失还击的能力,处于被动挨打的窘境。与此同时,清军战舰密布城外的江面上,截断敌人的退路。经过激战、沙俄侵略军伤亡惨重。沙俄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走投无路,只好遣使赴清军大营乞降。彭春对敌人采取宽大政策,将愿意回家的敌兵六百余人放回尼布楚,受伤者妥善安排治疗调养。托尔布津羞怯交加,发誓不再到雅克萨侵扰。清军收复被沙俄侵略者霸占二十余年的雅克萨城。
然而,托尔布津退回尼布楚后,遇上大批沙俄增援部队。他庆幸绝路逢生,把自己的誓言忘得一干二净。1685年八月,托尔布津率领增援部队,卷土重来。第二年正月,托尔布津再次侵占雅克萨,并在城里重筑炮台,再建军械库和防御工事,企图长久盘踞雅克萨城。
1686年二月,康熙皇帝命令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准备充足,率军再次驱除沙俄侵略军。七月,萨布素率清军进抵雅克萨城下,并在城外“掘长堑,立土垒”,围困敌人。在围困期间,清军不断用重炮猛轰城内敌营,托尔布津中炮身亡。自1686年七月至1687年春,沙俄侵略军被围困在雅克萨城内达半年之久。为了躲清军的炮火,敌人只得钻进地穴。地穴阴暗潮湿,缺水断粮,疾病流行,大多数人丧失了战斗力。八百多人的一支部队,最后只剩下66人,只好投降。中国取得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彻底胜利。
雅克萨之战的败讯传到莫斯科,沙俄摄政王索菲亚公主(彼得一世之姐),被迫派专使赴北京,向清政府递交国书,请求停战。“乞撤雅克萨之围”,表示愿意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清朝政府答应了俄国的要求。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谈判。经过平等协商,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2 满汉军民共同抗英
海龄
海龄(?——1842年),是鸦片战争时期,守卫镇江,英勇抗英著名将领。郭洛罗氏,满洲镶白旗人。原为山海关驻防骁骑校,后任直隶张家口协守备。嘉庆十八年(1813年)八月,李文成领导天理教在河南滑县发动起义,建立农民政权,直隶长垣、东明,山东曹县、定陶、菏泽、金乡等地,纷起响应。九月,海龄随同直隶总督温承惠前往河南镇压李文成,因“屡著战功”,此后擢升都司、游击、参将、副将、总兵。道光十五年(1835年)遭琦善奏劾,降为二等侍卫,充任古城领队大臣。道光二十年(1840年)八月,授西安右翼副都统,九月调任江宁副都统。
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英军侵占定海,沿海北上白河,威胁京师,于是“天下纷纷议海防”,内河长江亦戒严。十二月,道光帝调海龄为京口副都统,并谕其“饬副将巡圌山,操炮练兵,以防京口门户。”①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一月,海龄抵镇江赴任后,认真操炮练兵,积极从事京口备防。他从当地满营一千一百八十五名官兵中,挑选八百名,加以操练,逐一指授临阵机宜,训练三个月,官兵皆知踊跃奋励。并且,亲到圌山,督率水师官兵,演放炮位,令其在沿海要隘,时常稽查英军汉奸,还在象山东码头隘口,安设大炮四位,逐日演放,藉资熟练,以壮声威。当时,他奏请“将沿江通商码头,暂时封闭”②,受到裕谦抵制,指出其“封港之议,徒有碍于安分商渔,而于杜绝接济英船等弊,仍未得其要领。”③
同年八月,定海再次被英军侵占,镇海、宁波相继失守,两江总督裕谦殉国。九月,海龄亲率左右翼沿焦山而下,查看大江形势,他认为焦山一带只有旗兵一千六百人,不敷守御。便立即请求给所属营兵预支半年钱米,“卒颇感之”④。并奏请添兵,增强设防。道光帝诏谕两江总督牛鉴体察情形调派,毋误事机,但牛鉴却“以无庸驳覆”。⑤海龄不顾其阻挠,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正月,一再奏请招募水勇在鹅鼻咀、圌山要隘,雇船只,扎木排,拦江堵截,以期“水陆交严”⑥;并檄调四百名骁勇闻名的青州兵,屯驻京口南岸东码头,坚守炮台,以截陆路;同时还令京口副将孝顺武、参将陈庆祥、游击李澄,塞断江口小港,以阻止英军前进。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初,吴淞失守,英军进入长江,江南各口防务瘫痪,“贼(夷)至官逃,舟临兵溃”。英军由圌山进逼镇江,牛鉴、齐慎驻兵丹阳,互为瞻顾,不图固守。六月五日英军至鹅鼻咀,次日牛鉴带兵一万余人到镇江,即命道府延请富户劝捐十二万金“迎犒夷师”。住了一夜,便匆匆逃往江宁。海龄坚决反对牛鉴犒师妥协,竭力主张守城抵抗,“不与一议和事”⑦“独谓宜力战”⑧,并贴出告示,申明英军如敢侵入,“本副都统立即提兵出击”⑨。
海龄采取闭城固守策略,保卫镇江。在英舰抵金山之前,就开始作防御准备,禁止运河通航,强令城内居民迁徒内地,从四乡收集家禽、生猪和各种食物,供给城市守军和城郊军营,并将旗营官兵和青州兵调入城内,添布四门,并添设枪炮,昼夜严加防守。闭城后,海龄做了一定的肃奸工作,但因严厉阻止难民迁徒出城,并持民族偏见,肆意扩大索奸,造成满城乱捉乱杀,一度引起恐怖和混乱。
六月十二日,英军登岸攻城。当时,英军集中一万二千人,其中包括海军陆战队在内的九千人,具有所谓“高度的作战效能”,而且,大部分士兵有毛瑟枪装备,又配备炮队,其他各类军用物资,也应有尽有;而海龄守城,只有旗兵二千四百人,其中当地旗兵一千二百人,青州兵四百人,武器仍是古老的刀、矛和抬枪。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敌人显然占有极大的优势。
海龄发扬中华民族英雄气概,无惧敌人优势兵力,领导军民保卫镇江,坚决抵抗外国侵略势力。他“亲冒 矢石”“点兵上城”,并“令城中居民置水瓮砖石”⑩,准备与侵略军进行巷战拼搏。守军炮兵勇猛发炮,轰击登岸英军。侵略者说:“中国军队发来的炮火,曾对我方前进的船只,给以致命的打击。仅在十分钟左右的战斗过程中,我方十六名海员和八名炮兵都受了伤。”⑾当时,城外各地则由参赞大臣齐慎和湖北提督刘元孝带兵防守。为了扭转围困局面,海龄曾一度派兵出城出击。但在出击失利后,便一味闭城自守,而且,对发动组织居民、乡民助守也很不力。当齐慎、刘元孝败退之后,英军便于十四日全力攻城。海龄决心死守镇江,与城共存亡。他亲驻北门城楼,相机调度,并令协领武忠阿带领青州兵,驰赴接应。
对海龄指挥坚守北门的战斗情景,当时一位目睹者是这样记载的:
“时余兄弟各持糗粮为走计,……望见北门城下枪炮火箭互相喷薄,白烟竞射,浓雾旋蒸,想其下积尸如麻矣。窃幸我兵犹在上风,冀其或胜,但不知此是何兵,乃敢与之相抗如此,后询之土人,则青州兵也。……俄而枪炮顿息,北门敌楼火发,……其上则郁为青烟不散,洵所谓遥望层城,丹楼如霞矣。……楼火未半,迤东一带,堞间火箭又起,城上兵犹与之交射,良久则东城楼畔,火箭丛集矣。环顾城头,不见一兵。惟夷人攻击处,有兵数十伏堞间耳。时登山而望者,数十百人,……余知城必不守,急令人唤余弟出走,……至一山头坐石上,回望城中,东城堞间守兵,犹发鸟铳火箭,知城犹未破也。”⑿
当时的侵略者也说:其登城部队“利用云梯登上了城墙。这支部队沿着城垒分布开来,声势浩大,……满军仍然一点不怕。同时,城外我军炮兵及步兵的炮火,不断对着城门实施射击,满军亦丝毫不见动摇。在一个相当时间以内,满军继续勇敢地坚守在城楼上防守的地点,并守住城墙上每个城垛,从而保卫着通向城楼的通路。就是这样,敌军乃使我军蒙受若干损失,他们并以极端坚决的态度,在我军暴雨般的枪弹向其进攻之下,守住通向防御工事的旁门。”⒀
在保卫镇江的激烈战斗中,骁勇善战的青州兵,非常英勇顽强,被称为全军的“军锋”。当时人记载:“夷人登城,是取书院所贮修城长梯十数张,蚁附而上,时城中以青州兵为军锋,奋勇向前,枪炮竞发,夷人堕梯者纷纷,乃略无退阻,攀堞者愈众,旗兵怖而走,青州兵众寡不敌,死者十七、八,城遂破也。”⒁在城内短兵相接,青州兵与侵略者拚搏尤其顽强,英军攻打北门,受到青州兵沉重打击,后来,侵略军窜至南门,数十青州兵主动配合当地旗兵,与侵略者进行极为激烈的巷战。整个巷战中,青州兵狠狠打击了敌人,但自己也付出高昂代价。当时人说:“青州兵巷战,杀贼(侵略军)数百,被杀者亦二百余人。”⒂
当英军用炸药炸开西城门后,第十八团和四十九团沿着西门城垒,进攻城区。海龄亲自带领旗兵前往堵击,战斗非常激烈,他身受重伤,仍坚持战斗。后来,旗兵撤退到旗营。在战斗的危急关头,海龄在旗营大声疾呼地作战地动员演说,鼓励官兵做英勇战士,血战疆场,决不在侵略者面前苟延残喘,他号召:“宁可自杀,决不投降!”⒃并且,亲自带领旗兵与英国侵略军第十八团和四十九团进行殊死战。连侵略者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满兵作了一次最顽强的抵抗,他们寸土必争,因此,每一个城角和炮眼都是短兵相接而攻陷的。”⒄甚至在房子里也发生战斗。海龄率领守军奋勇抗战,坚守两日,打死打伤敌军,据侵略者自己统计共有一百六十八人⒅。最后,守军“拒绝投降和宽待”,全部壮烈牺牲,海龄自己自焚殉国,妻与孙同时死难。当时人赞扬海龄为“近日之矫矫者”,连侵略者也把顽强抵抗侵略的镇江守军称为“保家卫国而光荣牺牲”的“英勇战士”。
在全军牺牲的殊危条件下,英雄的青州兵仍坚持战斗,高呼打击侵略者,他们无愧为中华民族的骄傲。正当“东西北三城楼,俱被焚烧,贼乘势攀跻,……独青(州)兵奋勇格杀,至血积刀柄,滑不可握,犹大呼杀贼。呼未己,而贼之由十三门登者,已蜂拥蚁附而至,犹复短兵相接,腾掷巷战,击毙贼且数十百人。直至全军尽溃,力不能支,始夺门以出。”⒆他们的顽强抵抗侵略精神,受到当时镇江人民的崇高评价,他们说:“自军兴以来,调防兵多为民病,独青州兵与民相亲爱,民恃以无恐,故战死而民思之不置”⒇;并热情赞扬他们不屈不挠的顽强战斗精神,表现着中华民族“忠义之气之常存于天壤间”一。
镇江保卫战,是中英鸦片战争中的最后一次战役。英国侵略军投入这次战役的力量,比历次在中国战场所投入的力量大得多;而他们在这次战役中所遭受的损失,也比以往任何战役都惨重。镇江军民英勇抗英,在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史中写下了光辉一页,而且,震动了当时的欧洲。恩格斯曾经极其热情地赞扬镇江抗英英雄们的“勇敢和锐气”,歌颂他们“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并且,指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二
镇江被占领后,英军发挥其传统“海盗”的野蛮兽性,对镇江人民进行灭绝人性的报复和空前疯狂的掠劫、烧杀,把镇江洗劫一空,沦为废墟。当时镇江人民含着血泪曾对这群野蛮“海盗”进行强烈控诉。他们纷纷指出侵略者“毁城垣,焚衙署,纵黑鬼奸淫妇女,道路死伤枕藉。”三“妇女闻叩门,往往自戕,身殉者无算。奸民或导之,比户劫略,无家不破。”四“斫门劫略,乘势夺取,担荷不胜,车载以返。”五“西门桥至银山门,无日不火,市为之空,城乡皆被蹂”六,“火焰冲天烧不断”“各家铺户尽遭殃”“西门一带更凄凉,大厦高楼变火场,只见路途堆瓦砾,难分巷口在何方。”七就连侵略者自己也不得不招认:“只要是真实的回忆,就可觉得这颗心很难说是有人道的了。但即使是心肠最硬、资格最老,以杀人越货为生的人,看到这种悲惨景象也不能无动于衷的。”八侵略者之所以如此野蛮的血腥报复,如此空前疯狂的洗劫、烧杀,决不是偶然的。这完全是由其整个殖民掠夺政策的本质决定的。正如当时恩格斯所指出:“英军作战时自始至终采取了极端残酷的手段,这种手段是和引起这次战争的走私贪欲完全相符的。”九
镇江人民在水深火热中,没有祈求神天上帝,也不指望人间皇帝,他们把解除自己切身灾难的希望寄托在当时能够反映民族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民族英雄身上。当他们闻讯重新起用林则徐的时候,无不欢欣若狂,“人人举首欣相告”十。其实,已被道光帝革职查办的林则徐这时正在西戍途中,暂住西安调治病情。不过这个传言,却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镇江人民对近代中国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充满着无限怀念和敬慕之情,把他看作善于有效地领导组织当时中国人民进行反殖民斗争的真正“天兵”!
链接为: http://..com/question/10727526.html?fr=qrl3
除此之外还有文成公主下嫁藏族,促进了汉朝和藏族的友好往来及文化交流
❾ 好听的女生qq名字
.·``绌﹎轨ツ
Ⅹ…
蓝冰焰#
┍"
别恋.﹖
代
訁。
┍"
簃情.﹖
-
oゞ卜喓铥丅唩ミメ
视觉专ˊ精属
^&
「╲顶级钕子﹎
硪咎式£痕貂
●/╱.脏b
\╲。ωǒ卜乖
〃殴吉桑﹖}
〃殴芭桑﹖}
汨·罘止っ
汨·千哖っ
故莋坚强。
嗯,他吥暧莪!
抱抱峩,苫君珊。
[莪],吢碎叾.
[吢],巳罘疼]
︷.`流泪`ω
`ω`妻你℡
爱情离wo.
οo┊静┊ゃ
╰ァ赌情oo聪
[莪],会习惯]
【|涙|】
蕞薆还4伱!
★PP☆滴爱
-C.c..
僾伱dè暁猪.
『禧欢沵』
Me.
『讨厌沵』
Mcc
丨属与谁|?
娯乐场所
冭薆,伤勒!
Ta.わ
|他还4赱勒|
ˋωǒ˙傫ㄋ
繓你嘚娚朲
︶ㄣ⒌②⒏兲葥ゞ
1s
loveR.
喂.我爱你
両个亼,低调点过。
ηǐパ仿锎偶↗
{脸丄的笑.芯裏的痛°
向日葵の约定
乛个亼简单点,
ˇ-/綄酷.∧
徒冇虚名ヽ
泛鱑の夜
卍忧愺、
﹗,仿吢哭
狠兲眞德莪
:万恶莹为首
-独臫忧矁.
誮訫鵔(_少
ㄗòsら无Sчo谓
-[新闻联播代訁亽],
-最後悳吢动,
说给左耳听!,
19岁,
笙活,
结束笙命,
:冭累,√≈
《曲鎷·哆っ
。孞好疼
·路冭长,
ド弃っ!
没峟从前≥。
︶ㄣ绝蝂。▓
...詤.ì~
我自己的Q名不错吧,自己想的,(*^__^*)
嘻嘻……
❿ 民族大团结的故事
五胡乱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东京沦陷,回民叛乱,清军入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