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烧烤图
1. 彝族人过年杀几只猪
汉人怎么不杀猪,只是汉人太多而已,风俗习惯不经相同,彝族就那么一片地区,同理一片地区的汉人风俗习惯也都是一样的。以前人穷的时候,一年吃不上几次肉,养的猪就等过年吃了,那时候把猪杀了,叫家你人吃个够呢,我父母那辈每家每户就是这样。以前也问了其他朋友以前过年的风俗,有的也是杀猪杀羊杀牛的。但是猪肉不可能那么快吃完的,吃不完就要坏掉,所以人们就把猪肉腌制起来,北方就是普通的腌制,西南地区的腌制一般都是烟熏,一个目的就是猪肉能吃的很长久。现在呢大部分汉人都生活在城镇里也不注重杀猪的风俗,毕竟处理吃不完的猪肉还是很费事的。
杀过年猪
彝族人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宰杀过年猪,一般不兴杀其他的牲畜。而过年猪的选择是有讲究的,如不带任何残疾和缺陷,不用老母猪,不要尾巴短小,总之要形象完美无缺,没有其他异兆。一个村寨宰杀过年猪在时间上要有一定的秩序,辈分高者先杀猪,辈分低者后杀猪。杀年猪时,要先喝“杀猪酒”,每个参加杀年猪的壮汉都得喝上一口。然后用烧红了的石块、金丝竹、清水同放一木瓢或木钵中,以纯洁的蒸气进行净化,以除去年猪身上的所有邪气,这表示对祖先神灵的诚心敬奉。彝族喜欢用高山上的干蕨草烧肉,因为蕨草为吉物,也易燃而且味香。用蕨草将年猪的毛烧尽并烤黄猪皮后,再用炭灰和水涂抹刮净,这样的猪肉没有水气,鲜嫩而味美。
烧肉敬祖灵
这才算过年的开始。首先,用年猪各部位有代表性的肉切成块,在火塘里烧烤,然后盛入木盘中,放上盐,插上竹签,中间放上一杯酒,由主人家的男人在内屋的灵台前和屋檐下念经敬奉祖先。烧肉敬祖灵完毕后,先由男主人喝上第一口年酒、吃上第一口年肉,然后由家人一一品尝。过年猪肉,除第一天晚饭食用部分外,以整体(内脏、眼脚除外)置于内屋灵台上祭祖,三天之内不能随便翻动。祭祖过后,全家聚在一起开始吃年饭。如果发现邻居没宰杀年猪,男主人就在祭祖之后给邻居送去砣砣肉,并致新年祝福。彝族吃年饭,要体现富有、安乐、庄严,既要有规矩、庄重,又要活跃、愉快。
第二天
过年的第二天便可以串门喝年酒,男人们相互邀约,成群结队,弹着月琴、唱着年歌,在这家喝,在那家闹,制造节日的欢乐气氛。一直玩闹到酒足饭饱,甚至酩酊大醉。整个山寨沉浸在新年节日的喜庆中。第三天 过年第三天五更公鸡尚未开叫前,各家都早早起床举行送祖灵仪式,彝语叫“阿普波支”。这种仪式,必须在黎明的万簌俱静之时,表示对祖先神灵的尊重和祈求子孙后代的安康和睦。送祖灵,要做三块苦荞麦饼,在铁锅中烙烧。然后在灵台上取下猪舌、猪喉管、部分带骨肉砍成块水煮。待熟后,由男主人一手端肉一手端荞饼,插上一至三支马勺,面对灵台念经为祖先神灵送行。念完辞行祝辞后,由全家人共同食用。送年祭祖是彝族年最后一次年饭。白天,女人和小孩们还集中在村外的路口或山坡草坝举行“玩年猪尾巴”活动。
2. 彝族的饮食习惯是什么
彝族的饮食习惯
在滇西北云岭山脉的崇山峻岭中旅行,看见那身披齐脚际黑色羊毛披毡,头上包着黑布包头,额前系着个英雄结的英武男子,必是狩猎深山的彝族猎手。他们肩挎火枪、挎包、水壶,背持弩弓,腰系箭筒,脚扎绑腿,左右各随两只机敏的猎犬,俨然一副中世纪骑上的样子,黑披毡一甩,飞身追击受伤的野兽,恰似苍鹰低空盘旋;弯弓一举,火枪一发,飞鸟走兽,无不被猎获。彝族男子个个都是优秀的猎手。现在很多动物被列为保护动物,彝族猎手们当然遵守国家的法令,但有时不免会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 你有胆量和勇气随他们踏进深山密林,不但能目睹惊险的围猎场面,还能品尝他们充满山野粗扩情趣的野炊食品,体味我们祖先从饮血茹毛跨进火烤火烧的文明门坎的原始情韵。猎手扛着自己的猎物自豪地走到一个近水避风的地方,放下猎物,像一个鏖战刚息的战士,从容地拿出烟荷包和背壶,一面抽旱烟,一面饮酒,进行短暂的休息。之后,便动手收集一些枯叶干技,用匕首在地上挖出一个三四十厘米见方的小坑,并用新扯下来的松毛铺垫坑内。然后,拿出挎包里的大米,包在手巾里,到溪水中淘洗干净捆好,放入坑内,再盖上些松毛,洒上些清水用土封好。坑上堆上枯叶干技,打着火镰,生起篝火,炊烟袅袅,便开始风餐露宿过夜了。猎犬摇摇尾巴舔舔爪子蹲伏在红红的篝火旁,安祥地看着它的主人做饭。猎人用刀砍来一米长短的三根柔韧的新枝条,一端用青藤捆扎好,另一端散开作三脚支架,架在篝火上。随后,猎手宛如疱丁解牛,用锋利的匕首剖开猎物,剥皮置地,掏出内脏,下水给立功的猎犬饱食美餐。再把肉分割成块,抹上盐巴,挂上三脚支架吱吱地烘烤起来。如果捕猎的是山鸡或大鸟,猎人就在其身上糊上稀泥巴再放进火中烧烤。泥巴烤干成了泥壳,轻轻一磕便粘着羽毛一齐从皮肉上剥落。这时,猎人再操刀剖腹取出内脏,剔毛洗净后擦上盐巴,到火上略为烘烤,便有一只野味十足的烤鸡或烤鸟好吃了。三脚架上的肉烤得冒出阵阵的热气,滴下喷香的油脂。水壶里的水也咕噜咕噜响开了。猎手不紧不慢地取下架上的熟肉切成小块,再倒出壶里的水泡上一缸子清绿的茶,又扒开火炭,打开封土取出埋在坑里的手帕包,打开一看,大米已变成清香扑鼻的松毛米饭了。你和他们围着篝火,享用着这肉香饭美茶可口的野餐,真比进四星级的大饭店吃海参燕窝全席还要快乐,因为这是在大山母亲般的怀抱里吃着她为你做的饭菜,捧着它,仿佛婴儿手中乳。 如果离天黑还早,猎手会有兴味做鸡肉焖饭请你尝尝。他把山鸡用火去羽毛,在溪水里洗净,剖去内脏,再把浸泡了一阵的大米装进鸡肚子里,加上点盐巴,然后用野草搓成细绳包扎好,放进做松毛饭的土坑里。封上作盖,点燃熊熊髯火,一个多钟头后,便有鲜嫩清香的鸡肉焖饭好吃了。有时猎手还信手摘下一些草药放在鸡肚子里,那就是独具品格的鸡药膳了。挎包里若还带得有家种的包谷、洋芋、西葫芦,又随地采到鸡 竹笋等山珍,那鸡肉焖饭就有各种副料可加,成为什锦鸡肉焖饭了。有荤有素,有米有菜,丰富多采,滋味齐备,这样的野炊上哪里找得到呢?有幸品上一顿,确乎三生难得。
3. 彝文的,彝族烤肉,怎么写
彝文 编辑
彝文彝文指的是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彝族群众使用的文字,又叫“爨文”、“韪书”。明清两代不少书里说,这种文字“字如蝌蚪”、“字母一千八百四十”。根据民间传说,彝文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最兴盛的时期是从明代以后才开始。
中文名 彝文 简 述彝族群众使用的文字 别 称 “爨文”、“韪书” 特 征文字“字如蝌蚪”
目录
1 简介
2 形成
3 特征
4 悠远历史
5 音节文字
6 古彝文
简介编辑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中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起源时代久远,独具特性且发展完善的传统文字即彝文。彝丈首先表现于拥有载体形制多种多样、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文献。
彝文
彝文
流传和遗存彝族地区的彝文文献载体形制主要有岩书、布书、皮书、纸书、瓦书、木犊、竹简、骨刻、木刻、金石铭刻、印肇等,其中绝大部分为纸书,根据纸质和极少部分所署的抄写年代,彝文文献多形成于明、清时代。但不等于说彝文文献都首撰成书于明、清。除续修的谱牒,部分金石铭刻,以及汉文古籍译作等彝丈文献夕卜,绝大部分彝文书籍,特别是彝族毕摩(祭师)传统用于各种祭祀的典籍,是按世代流传下来的内容与格式,从原非纸张为书写原料的典籍上,转而传抄成纸书,即绝大部分彝文文献成书年代远不止于明、清时代。现存彝文文献,根据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或署有年代可考而较方者,有云南红河州境3000多年前原始岩画组合画面中的彝文岩书、西汉时代的云南昭通彝文铜印(堂琅印)、蜀汉时期的贵州“妥阿哲纪功碑”、南宋开庆己午年(公元1259年1的“拦龙河碑纪”等。
在彝族历史上,彝文文献从它产生第口部的那时起,与其紧密伴随的即是天灾人祸的无情摧残,其中尤烈者为历来的焚烧,但它毕竟是植根于民族顽强的自我意识之中,终究“野火烧不尽”,在“文革”结束以后,终于得到了人们的公正认识。幸存的彝文产献,除石刻在贵州境内尚存260多块、云南境尚存700多块外,纸书等类型文献,国内有关部门及国外英、法、美、德等国收藏的数量,据粗略统计,总计约有一万二干余册,据各地初步普查,尚有约五千多册仍存于彝族民间。
彝文
彝文
彝文文献以其丰富的内容,涉及了彝族古代社会的各方面,客观地反映了彝族社会发展的历史。由于彝族社会发展史上末曾出现巫史的真正分离,彝文文献多由彝族巫职毕摩世代抄流传下来,且多用于巫事。因此,彝文文献尚处于以原始宗教为主要表征的多学科融汇于一体,大多没有形成各具鲜明学科特点的专门著作。综观滇、川、黔、桂四省区现存彝文文献,据其包罗的内容,可归类分为原始宗教类(此类又可分为祭祖、祭奠、祭神、消灾除祸、驱魔送鬼、诅咒盟誓、招魂、祈福、占卜、祭祀神坐图谱等经书);历史、谱碟、神话、哲学、伦理、天文律历、地理、文学、医药、农牧生产、军事、契约、帐簿、通告、译著、文字等十五大类。
彝文文献书写格式为左起直行,多无标点。其文章风格,诚如杨成志先生在《云南罗罗的巫师及其经书》一文中指出:“罗罗经的语句,多系五言,意义简朴,音韵自然。且段落分明,毫无错乱。虽其中有长短句,要之,朗诵起来,也极合着节奏,纯是一种方诗词的上品!……至其字画的方劲和秀丽,更可做中国文字学家的参考品。拥有诚如上述文献的彝文,属音节表意方块文字,在明、清以来的汉文史志中常被称为“銮字”、“题书”、“罗罗文”、“贝玛文”、“白马文”、“毕摩文”等。彝文在彝族历史上曾有过统一或约定俗成的通用时期,但随着彝语方言、土语的产生及其与日俱增的差异,作为记录彝语符号的彝丈,亦形成了各具方言、地区特色的多流派,有如战国时代的汉字六国丈。不同的彝语六大方言相互通话有困难,掌握不同流派的彝文,相互阅读文献亦不易。不同方言、地区间彝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使用的单字多少不一。常用字与异写字区别不一;同意近音的彝文写法不一;形同音异义不一等。但这些差异毕竟不是不同文字性质上的差异,所以都具有共同的特性。
彝文
彝文
彝文字体书写规律与汉字相同,但无谓偏旁和部首,唯将书写的首先着笔的第一笔或第一部分笔划称为主笔。彝丈造字是于不同主笔的不同部位分另咖以不同笔画而形成若干独具形、音、义的单字,彝文主笔最常见的有二十六种;彝丈有独体与合体两种,合体字较少,独体字则占百分九十以上,因而笔体较简,二至五划的字约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八划以上的字极少;彝文字体富于变化,但有一定的造字规律,首先,彝丈亦如汉字“六书”,有少量的象形、指事、会意及大量的通假字。“通假”不是造字法,是音节表意文字发展到一定的成熟阶段,为适应语言的需要出现的用字法。彝丈通假现象普遍,不但“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而且往往“本有其字”却不辩字义地“依声托事”。彝文的通假借用,改变了它的表意性,所以严格他说,彝文是表意为主而兼有表音的文字。
4. 凉山彝族烧烤/烤肉哪家好
,改过就是忏悔,谦
卑就是礼佛,守礼就是持戒,原谅就是解脱,知足便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已,要做自己人生的
5. 彝族风火盆烧烤味道怎么样好吃吗
失礼
6. 彝族特色菜名字!做法!图片!
火烧洋芋
是小凉山彝族农家百吃不厌的一种最常见的吃法,一般取洋芋数斤,煨苦茶一罐,将洋芋在火塘子母火中烧熟,即烧即食,人称“三吹三打”(因洋芋从火中取出后,人们一般都要吹打几下灶灰,故有此戏称)又因洋芋物美价廉,既可当饭,又可当菜,可尝鲜,奕可饱食,所以,无论罗列桌上珍肴或是野饮烧烤,砣砣肉和火烧洋芋基本上是“形影不离”,成为小凉山彝族饮食文化中能吊得起胃口的名牌产品。
鸡豆凉粉
系取自丽江地产的一种鸡豆(又名“鸡碗豆”)磨面滤浆做成的一种凉粉小吃。因鸡豆富含黑色素,做成的凉粉外表呈现黑色,所以人们又称做“黑凉粉”,旧时吏官不知个中就里,在乾隆《丽江府志》中,曾把这种风味小吃称作“食黑豆腐”,其实“黑豆腐”就是今天的“黑凉粉”。在丽江新老城区大街小巷,几百年业,鸡豆凉粉是一种经久不衰的风味小吃,暑吃凉,寒吃热,凉吃拌以酸醋酱油葱花蒜沫麻油调料之类,能消暑开胃、止车晕浪;热吃将凉粉在平底锅内用香油双面炸黄、佐以调料,乘热食之,也可晒干后煎食等。鸡豆凉粉虽然其貌不杨,但味道质地却极其细腻爽滑、适口,是下饭偌酒的一道风味好菜。
苦荞粑粑
是宁蒗小凉山彝族待客的一道风味饮食。在加工方法上,以火烧、汤煮为传统风味,火烧者将荞面和稀如糊后,摊在火炭上烧熟;煮汤者将荞面做成饼块放在肉汤中煮熟。正宗烧煮的荞粑粑,不加任何化学添加剂,由于荞面产自深山,没有污染,吃起来基中带甜、清香宜人,加之基荞面具有其他主食所没有的微量元素,所以能清热,化滞。
猪膘肉
又名“琵琶肉”或“琵琶猪”,是宁蒗泸沽湖畔和永宁坝摩梭人及普火族特有的一种腊肉制品。其制作方法是:在隆冬季节,将整条肥猪褪毛打整干净后,以肚皮居中开膛,除去内脏及骨骼,用椒盐在猪腹内揉搓均匀,然后缝合,置于通风阴凉处用石板压之,待风干后即成为一头状若琵琶的腊猪,可置放数年不坏,即使猫鼠虫蝇也奈何不得。
三川火腿
产自丽江永胜县三川坝,是滇西火腿中的名产,虽然名声没有宣威火腿大,但品尝起来味道不在宣威火腿之下,尤其是陈放一二年的“老火腿”三川火腿从杀腊月猪到割腿腌制都有一整套完整工艺,首先,腊月猪以土著黑毛为佳,宰杀之后,用快刀割成边缘整齐的“琵琶腿”,剔除油膜、擦掉血水,即可炒过的食盐、料酒加入少许葡萄糖及火硝揉搓,再置入木缸或瓮缸中“蜜腌”数日,再取出敷上绵纸,风干后捂在栗炭灶灰中保存,时间越长、香气越足、味道越厚。
7. 彝族风火盆烧烤怎么样
物美价廉,菜品新鲜。服务周到,态度热情,干净卫生,总之去了就晓得了巴适。值得一尝
8. 西昌彝族烤肉怎么做的
主料
里脊肉
200g
辅料
蜜汁烤肉料
20g
花生油
适量
步骤
1.里脊肉切薄片。
2.烤肉料按比例说明用水融化。
3.肉片放在容器里腌制一个小时。
4.平底锅烧热,放少量油,油热后,平铺肉片。
5.小火,肉变色后翻面,煎熟即可。
9. 火盆烧烤怎么样
火盆烧烤超级好吃,是在我家附近发展起来的。
火盆烧烤应该是冕宁发展起来回的,只是西昌对外知名度高,答甚至高于凉山州,很多人都以为西昌是个地级市。一开始是这边冬天比较冷,冕宁人喜欢用火盆烤火(取暖),当然不排除其他地方也有这种习惯哈,再加上冕宁人喜欢吃,所以逐步形成了火盆烧烤,即冕宁火盆烧烤。
谁说火盆烧烤就只有小猪儿和小肠,当然火盆烧烤的烤生蚝也是一级棒的,生蚝新鲜,没有臭味,加上蒜泥,一口气4个都不成问题。
10. 彝族凉山州自助烧烤怎么样
老板老板娘人很好,因为我们不太会烤也不知道火候,老板就来帮忙,还送了回我们饮料答。我不太喜欢吃茄子,但是烤过又涂了料的茄子味道真的很赞!!中翅和烤肉味道都挺不错的,晚上的话周围的坏境算是清静,朋友间聚会倒是很合适,旁边还有台球厅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