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园的历史
㈠ 重庆南山植物园的历史沿革
1954年2月7日,重庆市五区(现南岸区)人民政府(公函),分别以区建发(54)字第214号、215号文给市建设局、市城委会,“同意将我区汪山、黄山界内所有森林、暨单株树木、公有花园,全部由市建设局经营管理。”为此,市建设局于本年专门设置了汪山风景林管理站。
1957年4月15日,重庆市建设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物质保障处第三预备学校、汪山风景林管理站等负责人会议决定,将汪山军区内所有花木交给市建设局汪山风景林管理站统一管理。
1958年10月26日,重庆市城建局以(58)办字第176号文“关于完成公园苗圃、道路养护及市政零星工程一般建筑管理已移交给各区接管的报告”中指出:“汪山风景林管理站交由南岸区城建科管理,市建设局主要进行业务指导和审查基本建设规划。”
1959年2月21日,重庆市人民委员会召集农业局、城建局、南岸区委、区人委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到汪山、黄山检查,为了加强风景区的培植和管理,市人委于1959年4月25日以会基(59)字第485号《通知》,提出了六条意见,决定在南岸区人委直接领导下,成立风景区园林管理委员会,下设园林管理所,确定风景区范围暂以汪山、黄山地区为限;风景区名称,改为“南山公园”。
1959年9月6日,正式命名为南山公园并设立“重庆市南山公园管理所”,59年10月1日,南山公园正式向游人开放。
1960年3月23日,市城建局以(60)办字68号文决定,南山公园等十二个单位划归市园林局管理。本年7月1日,南山公园正式交由市园林局管理。
1980年2月21日,南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成立。渝委发(80)14号通知,由市建委、南岸区委、市城建局、市环保局、市园林管理处等十一个单位负责人组成,高群任主任。
1980年4月23日,中共重庆市建委(1980)84、85号文、南山公园更名为“南山风景区”,同意成立“重庆市南山风景区管理处,”视为县团级,隶属于市园林局管理;同时,建立了中共重庆市南山风景区总支委员会。本年5月20日,市人民政府(80)35号文批转了南山风景区保护工作的意见。
1989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南山、南泉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8年7月16日,重庆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渝编(1998)34号文“同意重庆市南山风景区管理处更名为重庆市南山公园管理处”,更名后,其机构规格、人员编制、经费渠道不变。
1998年12月24日,重庆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渝编(1998)96号文“同意在南山公园管理处增挂重庆植物园牌子,主要履行对植物种群的搜集、保护、科研和引种繁育等职责”。
2004年2月20日,重庆市编委以渝编办(2004)49号文“同意重庆市南山公园管理处(挂重庆植物园牌子)更名为重庆市南山植物园管理处”,重庆市南山植物园管理处的宗旨和主要职责任务:提供休闲场所、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收集植物种质资源、进行物种保存、栽培、管理。
2005—2007年南岸区仍提出理顺南山管理体制、打造大南山、实施绿色工程为由,又想把南山植物园下放南岸区统一管理,并通过创建国家级重点公园维系现有的管理体制。
㈡ 杭州植物园的历史发展
杭州解放不久,时任杭州市建设局局长余森文提议在西子湖畔建设一座现代化植物园,得到谭震林、江华等省市领导和有关专家、教授的支持和响应。
1951年,杭州市建设局提出了筹建杭州植物园的设想。
1952年,杭州市把建立植物园的计划纳入了《西湖风景园林建设规划大纲》并上报中央。
1953年,杭州市建委采纳了陈封怀教授的建议,确定玉泉至桃园岭一带为园址。并请浙江大学农学院孙筱祥(现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设计并绘制了一幅“杭州植物园总体规划图”。
1954年,中央批复了西湖风景建设规划报告,并纳入国家计划。
1955年,杭州植物园筹委会成立,附设在杭州城市建设委员会内。
1956年6月,成立杭州植物园筹备委员会,由余森文、罗介堂、章绍尧逐步开展筹备工作。
1956年9月,杭州城市建设委员会召开第一次筹备委员会会议,委员由15名扩大到24名。余森文兼主任,陈封怀、傅伯达、吴长春、张毅为副主任。会议研究和通过了植物园总体规划和植物园分类区设计方案,制定了近期工作计划和12年远景规划。
1957年9月,杭州城市建设委员会召开第二次筹备委员会,增聘了余树勋、陈俊愉、周瘦鹃等专家参加。着重讨论了杭州植物园的方针任务和近期筹建工作,并由杭州市人民委员会上报省人民委员会。
1957年10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正式批复了杭州市人民委员会关于植物园的任务、方针和领导关系的报告。
1957年,建成开放植物分类区。
1958年,建成开放槭树杜鹃园。
1965年,玉泉景点进行了全面改建,新建“古珍珠泉”、“晴空细雨池”二组新景。
1965年7月,杭州植物园正式成立,杭州市副市长余森文任杭州植物园第一任主任。
1966年到1976年间植物园处于瘫痪状态,建园、科研和生产养护工作遭到严重破坏。
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全园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1992年,在灵峰梅园的西南角开辟了蜡梅园。
1997年,建成开放森林公园。
1999年,建成开放桃花园。
2000年,玉泉景点又进行了扩建、改造,分成了南园、北园两个区域。
2005年10月1日,韩美林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
㈢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历史沿革
1958年5月,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于始建于西双版纳景洪大勐龙小街,因距边境太近及社会治安等原因,1958年底搬迁至勐腊县勐仑镇。
1959年1月1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葫芦岛正式成立。
1959年至1970年6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建制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1970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下放地方,更名为“云南省热带植物研究所”,隶属于云南省科委领导。
197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收归中国科学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直属于中国科学院领导。
1987年1月,中国科学院对云南三个生物学机构体制调整,除实验植物群落研究室划归中国科学院昆明生态所外,其余并入昆明植物研究所,恢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名称,建制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1987年1月,“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的植物群落室与昆明分院生态室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昆明生态研究所”,其余部分成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辖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1996年9月经中编办批准,昆明植物研究所所辖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与昆明生态研究所合并为中国科学院的独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沿用现名。
1998年底,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成为首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
2011年7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㈣ 宁波植物园的建园历史
2005年来宁波市镇海区投入3.6亿元建成了总面积1.2万亩的雄镇、海天、清风、镇骆四条生态林带,并兴建了一批林带观光景点。在此基础上,该区筹划在“寸土寸金”的镇海新城内建造宁波植物园。
2009年,镇海新城邀请加拿大、美国、新加坡和国内知名园林设计单位参与方案设计,最后确定由上海园林设计院和浙江林学院园林设计院共同对方案进行修改整合,并向社会征集“金点子”。与此同时,新城还邀请国内知名植物园建设专家担任顾问,并陆续制定了《宁波植物园概念方案》、《项目可行性报告》等。
经过六次的修改、整合,宁波植物园规划方案在2010年通过著名园林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桢等专家的会审。根据规划,植物园位于镇海新城南北两片区之间,总面积322公顷,比著名的杭州植物园还要多出90公顷。
2014年,280亩的木兰春色园和樱花海棠园景观工程已交工验收;花卉园艺植物区150亩景观工程也已完成;科普观光植物区铁路以北800亩土地地形营造工程完成70%,铁路以南地块地形营造工程完成20%。
科普观光植物区和花卉园艺植物区,作为宁波植物园建设一期工程将于2016年秋对外开放。体育休闲植物区作为植物园建设二期工程,在一期建设完成后通过市场化运作来建设。
㈤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的历史沿革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于1985年成立,为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隶属于湖南省林业厅。
1992年由原国家林业部批准成立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1994年经原国家林业部批准为湖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殖中心。
1999年9月,湖南省林业厅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芬兰森林和公园局合作,在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建成了全国首家“森林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免费对外开放。
2009年确定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徽标。
为了通过法律手段加强植物园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在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的倡议和推动下,在2010年年初召开的湖南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省人大代表彭爱学等联名向大会提交的《湖南省植物园条例》。2012年9月27日,湖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湖南省植物园条例》,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内建有湖南省最早、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植物组培中心;建有全世界最大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种群繁殖基地,有黄腹角雉种群百余只。
㈥ 厦门园林植物园的历史沿革
厦门市园林植物园始建于1960年。
1992年,《厦门市园林植物园总体规划(1993-2012年)》编制完成,于1993年通过专家评审并经市规划部门批准实施,此后,鉴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于2003年7月第一次修订,2005年植物园红线调整后再次修订。
厦门园林植物园于2001年12月19日开始试运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并于2002年7月25日向厦门市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中心提出认证申请。9月,先后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福建省率先通过双认证的旅游景区。
2005年8月,根据厦府(2005)地466号《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园林植物园扩大管理范围用地的批复》文件,植物园红线范围由2.27平方公里扩大至4.93平方公里,先后投入一亿多元资金,从基础建设到专类园建设都有了突破性发展。
㈦ 金沙植物园历史
金沙植物园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鄯阳西街。交通 便利,西邻塞北烈士陵园,占地面积2600亩,总投资6.8 亿元。公园从2009年10月开始建设,截至2013年,已完 成2100亩景观绿化,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的小森林 、树丛、疏林灌草丛、林荫带等植物被运用,从而获得了稳定 多 样的植物群落景观。云杉、侧柏、樟子松、白皮松、新疆杨、朝鲜黄杨、卫矛、国槐、小叶白蜡、樟河柳、金丝 垂柳、沙地柏、丁香、金银木、碧桃、榆叶梅、紫叶李、 珍 珠梅、连翘、小叶女贞、水蜡、红瑞木、红叶小檗、风华月季、玫瑰、沙棘、万寿菊、矮牵牛等,创造出植物群 落的整体美。上层大乔木中层乔灌木,下层低矮花灌木、 地被及缀花草坪,丰美错落,韵律有致,呈现出植物王国的绚丽风貌。还建设了菊花园、月季园、海棠园等20多个品种园,栽植各种树木310万株,是塞北最大的植物园地,具备科研展示、苗圃生产、生态保育、科普教育和景观游览等多种功能,园内分为高大乔木区、生态群落区、精细配置区、各类花卉区、疏林草地区、水生植物区六个主题景区。其中,水体面积200亩,分为东湖、西湖,库容量为16万立方米,景观道路铺装16万平方米,景观绿化2100亩,12个园区栽植各种树木75个科,115个属,2000多个品种,是山西省规模最大、植物群落最丰富、最具特色的城市公园。
㈧ 新加坡植物园的建园历史
1822年,博物学家史丹福·莱佛士爵士在新加坡福康宁的政府山上建立了第一个新加坡“植物学实验园”。其目的是评估该地区有潜在经济价值作物,包括高产的水果、蔬菜、香料等。
1859 年,农业园艺学会在现址建立了英国景观风格的新加坡植物园。殖民政府用驳船码头(英国人称之为黄埔)的土地从商人胡亚基那里换来了32公顷的东陵的土地,并授予农业园艺协会以建立植物园。劳伦斯·尼文(Laurence Niven)被聘为新加坡植物园园长和景观设计师,植物园按照尼文的设计布局从植被茂密杂乱的区域改造成一个英式园林景观公园。1874年,由于农业园艺协会资金不足,殖民政府接管了植物园。
植物园的作用是促进新加坡的农业发展和在该地过收集、 培养、 试验可能有用的植物。最早和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引进、 试验和推广橡胶。1877年,从英国皇家植物园运来了第一批橡胶树种子。1888年,博物学家亨利·尼古拉斯·里德利成为了园长,并带头种植橡胶树。种植试验成功,他的方法得以在马来西亚推广开来,使马来西亚后来成为了世界上天然橡胶的第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另一个成就是由埃里克·霍尔特姆(Eric Holttum)教授在1925年至1949年创立的配种兰花产业。他的杂交技术使新加坡之后成为了世界顶级的花卉交易中心之一。
1942年至1945年,日本占领新加坡的时期,东北帝国大学的地质学教授田中馆秀三接管了新加坡植物园和莱佛士博物馆。占领初期,田中馆秀三确保了植物园和博物馆内物品的安全。这两个学术机构也继续发挥着作用。埃里克·霍尔特姆和埃德雷德·约翰·亨利·科纳(Edred John Henry Corner)被软禁于植物园中,并指示他们继续园艺的研究工作。新加坡植物园也被改名为“昭南植物园”。之后,东京帝国大学的退休植物学教授郡场宽成为了园长,直至战争结束为止。二次大战结束后,日本把植物园的所有权交还给英国,园长的职位由默里·罗斯恒(Murray Ross Henderson)担任。 而后,新加坡植物园在新加坡独立初期的多项“绿化新加坡”运动和“花园城市运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㈨ 海南热带植物园的历史沿革
兴隆热带植物园,隶属农业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香料饮料作物研究所(正处级科研单位、国家重点研究所)地处海南岛东南部兴隆(北纬18°1′,东经110°13′),占地 600亩,始建于1957年。植物园气候条件优越,属典型热带季风气候,自然植被发育良好,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葱葱绿海,喁喁鸟语,幽幽果香,清新世界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80年代已成为海南著名的游览景点,1985年法国专家到我所与科技人员进行技术交流。
1991年作为主要游览点在国家旅游局备案,是海南省旅游定点单位。
1998年被国家旅游协会等4家单位评选为我国著名风景名胜点,还被评选为海南优秀旅游景点。
1998年1月15日爱沙尼亚议长托马斯.萨维带领议会成员来植物园参观。
1999年5月15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郎西斯科.弗郎加利在海南省旅游局局长陈川民的陪同下参观兴隆热带植物园。高兴地在植物园种植了一株酒瓶椰,并命名“W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