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原则
①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遵循哪些规则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统一布局,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做好宏观控制;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应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
4.3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互协调。
② 森林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
1、森林生态旅游以生态经济和旅游经济理论为指导,以保护为前提,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在森林生态旅游的同时,应重点保护好森林生态环境。2、森林生态旅游规划应以森林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客源市场为导向,其建设规模必须与游客规模相适应。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进行适度建设,切实注重实效。3、森林生态旅游规划应以森林生态环境为主体,突出自然野趣和保健等多种功能,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独特风格和地方特色。4、统一布局,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做好宏观控制;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应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可视条件安排分步实施。5、森林生态旅游规划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专业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 我国森林生态旅游所面临的问题
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的兴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目前国内生态旅游已近2500万人次,每年旅游收入近1.2亿元,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时间较短,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较流行,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使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业面临一系列问题。 旅游交通和服务设施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旅游者就是一个污染源,旅游设施密度越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有的自然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 使游客空间分布不均,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违反了生态旅游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状态的开发原则,导致旅游资源退化。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热的掀起,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致命的打击。以长江为例,上游大量兴建旅游设施,致使原始森林和天然生态林遭受滥砍滥伐,覆盖面积减少,造成山体滑坡、水土流失、江河污染严重,影响下游的水质,游客很难看到“山清水秀”、“碧波荡漾”的美丽景色。
游客时空分布不均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受气候,节假日等原因的影响,游客具有季节性波动的特点。如黄山1992~1997年客流量中,旺季(4~10)中89.92%,淡季(1~3月和11、12月)仅占10.08%;极旺月(5月)客流量(17.73%)是极淡月(1月)客流量(0.38%)的46.66倍。由于游客时空分布不均和游人不良行为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游客增多,旅游活动的频繁和分布的过于集中必然引起一些物质和生态资源的变化,特别是由于游客的不良行为会影响树木的更新能力甚至致死;
第二、旅游旺季游人遗弃在风景区的食物改善了动物的生存环境,促其取食无虑,繁殖加快,而到了旅游淡季,因游人减少,靠游人遗弃食物难以为继的动物只好啃食树皮度日,对植物产生危害;
第三、由于游览步道宽度难以满足超载时段游人的需要,大批游人践踏步道两侧地面,不仅影响土壤结构和土壤发育,降低土壤水分渗透力,进而加剧了土壤的侵蚀速率。 景区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如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内,每年接纳的生活污水达304. 56万t;作为“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景区内每年约有6000t经营垃圾、2000t旅游垃圾、25万t污水,生活区内水体大肠杆菌超标15倍,细菌总数超标22倍,而景区内每年燃放的鞭炮则多达2亿多响。甚至喜玛拉雅山上也有各类垃圾,旅游部门不得不花巨资处理这些废弃物。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专业旅游人才缺乏,服务质量不高
旅游人才培养不受重视,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而缺乏管理与经营的人才,缺乏科学知识与技能,真正的生态旅游则难以开展。由于从事森林旅游业的人主要是过去林业局、场、站的人而过渡的,加之起步较晚,导致专业旅游人才缺乏,2000年11月份,甘肃省林业厅组织了首届森林公园导游培训班,参加的49名学员中仅有5人有导游证,还不足10%,整体素质不高。部分森林公园至今无一名专职导游,游客来了只是简单象征性的介绍,致使旅游景点不能引起游客的兴趣,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感觉,其余从业人员整体服务意识不浓,服务质量不高,违约经营,坑蒙欺骗游客的现象时有发生。
由此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1998年5月23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的署名文章,文中引用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提供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环境资源退化”。森林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模式,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树立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新思维
强化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教育
可持续利用是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资源的公平分配,主张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的经济持增长。开发和保护是融为一体的,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开发是保护的进一步发展。资源环境是开发的基础和物质的载体,社会文化是资源的精神内涵,而经济是保护的动力,三者是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必须树立这种新思维,坚持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将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值、保护目标纳入森林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计划,并进行统一核算。通过综合开发,促进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使绿色企事业三大效益同步增长。同时,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必须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的全过程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唤起绿色的激情,绿色的愉悦,绿色的思考,体验大自然的和谐,有序,体会“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生态教育也要使旅游“利益相关者”,如开发商、景区居民等都认识到环境对旅游业的重要性,使它们明白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是他们获得经济效益的基础。
制定法律、法规、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法规作保障,“以法兴游”、“以法治游”是旅游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强化行业管理,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森林生态旅游这一产业的相关系统。政府必须用立法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加强对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做到依法管理,依法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充分发挥执法机构(如质检所)对旅游业实行法制化管理和必要的监督。并通过法律杠杆来整顿市场秩序,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服务标准、完善的旅游市场竞争规则,通过这些管理条例使旅游各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达到规范旅游市场的目的。
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保护景区环境
首先,对森林生态旅游区进行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应把我国自然保护区划分为非旅游区和旅游区两部分,少数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及世界级自然保护区应划分为非旅游区,禁止任何商业性旅游,以保护其自然景观及生物多样性。在允许旅游的自然保护区内,应采用同心圆式的利用模式,将保护区从里到外分成核心保护区、游憩缓冲区和密集游憩区。针对不同的旅游区,确定环境容纳量,并以此控制客流量,可通过提高门票价格来平衡环保与经济收入之间地矛盾。其次,要控制污染,森林生态旅游区应普及太阳能、沼气、冷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以可降解材料为主,在满足旅客基本的食宿需求外,应尽量减少对空调、汽车、饭店等奢侈消费的需求,对生活污水及垃圾的处理应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做到物质的循环利用。
统一规划、有序开发
我国已加入WTO,旅游业也将全面融入到世界旅游业发展之中,公平参与竞争。要想使森林生态旅游真正服务于森林生态旅游区及其周边社区,必须进行生态旅游认证。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的特殊性需要各方面专家学者(包括旅游地理专家、经济学者、市场分析人员、法律顾问等)组成的评估机构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调查评估,在此基础上完成可行性论证,提交给政府。政府再从全局考虑是否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坚决制止一哄而上和无规则开发。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做好旅游开发规划。森林生态旅游规划是开展森林生态旅游重要的基础工作,科学的规划应把旅游区和旅游项目的规划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科学行事。规划设计应以森林生态为主线,多业并举,拓展和深化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同时规划设计要有创意,实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旅游项目要有新意和吸引力。在规划设计时,应反映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追求和愿望,并加强配套建设,配备相应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服务设施,积极开发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在自然生态环境好的地方,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统筹规划,重点安排,精心设计和打造,将其建成森林生态旅游的典型区、精品区,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探索出一种切实可行的经营和发展模式。
培养和引进人才
森林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是旅游行业的队伍素质。因此,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提高至关重要。森林生态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生物、地理、历史等众多学科,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以及开发高品位、高档次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需要有一批环保、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人才。要实现优质服务与国际接轨,提高综合效益就必须有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与之相配套,所以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应加大力度,在服务配套设施方面提升档次。 为此要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可吸收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壮大队伍;另一方面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内外结合,长短结合”的办法,加强对在岗人员的培训、轮训,实行高素质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
推出生态旅游产品,加强游客教育
生态旅游是高层次的旅游,要求旅游者有较高的欣赏层次和较强的环境意识。为此,必须加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并规定旅游途中的允许操作行为,使其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及文化保护。要贯彻生态意识,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如餐饮结合本地物产,以地域产品特别是当地的绿色食品为主。住宿设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具有地方特色,有条件的地方,可就地取材,如建造“树上旅馆”。景区内尽可能限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而以较原始的交通工具为主,如步行,马车,自行车及利用自然能(风力、水力等)的交通工具,既体现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特色,又可以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购物方面提倡购买不影响当地自然的土特产品。按照市场导向原则,开发森林景观资源,制定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战略,调整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结构,改变观光旅游单一产品结构的局面,使森林生态旅游活动内容多样化。
综上所述,有政府的参与扶持,有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法制保证,森林生态旅游业一定会朝着健康的方面持续发展,也一定会受到世界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重视。
③ 城市森林公园的概念是什么
城市森林公园的概念:就是在城市开辟一块绿色的地理位置,并且在这片位置上建设森林公园等一些绿化植物,让这片树林能够提供给城市内焦躁的人们一些娱乐的场所,而且可以绿化环境。
④ 园林设计与植物配问题求解答,也可回答知道部分
1、什么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应当符合哪些要求?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个很宽泛的词,目前可以泛指地球表面的一切可见物。景观设计就具体的设计对象来分类,宏观层面有风景区域的规划设计、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微观层面,有公园、街头绿地、居住小区、工厂绿化、广场等的具体设计类别
《园林规划设计的有关法律法规》
00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00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00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004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00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007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008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009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010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011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012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013城市绿化条例
014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015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016风景园林图例图示标准
017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018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01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020居住区绿地设计规范
021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
022喷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
023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024园林设计施工技术手册之植栽规范
025园林基本术语标准
026国家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
027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2、什么绿地是自然式布局、规则式布局或混合式布局?规则式园林
规则式园林又称整形式、几何式、建筑式园林。整个平面布局、立体造型以及建筑、广场、街道、水面、花草树木等都要求严整对称。在18世纪英国风景园林产生之前,西方园林主要以规则式为主,其中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园和19世纪法国勒诺特(LeNotre)平面几何图案式园林为代表。我国的北京天坛、南京中山陵都采用规则式布局。规则式园林给人以庄严、雄伟、整齐之感,一般用于气氛较严肃的纪念性园林或有对称轴的建筑庭院中。
自然式园林
自然式园林又称风景式、不规则式、山水派园林。中国园林从周朝开始,经历代的发展,不论是皇家宫苑还是私家宅园,都是以自然山水园林为源流。发展到清代,保留至今的皇家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私家宅园,如苏州的拙政园、网狮园等都是自然山水园林的代表作品。从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后传入英国。自然式园林以模仿再现自然为主,不追求对称的平面布局,立体造型及园林要素布置均较自然和自由,相互关系较隐蔽含蓄。这种形式较能适合于有山有水有地形起伏的环境,以含蓄、幽雅、意境深远见长。
混合式园林
所谓混合式园林,主要指规则式、自然式交错组合,全园没有或形不成控制全园的主中轴线和副轴线,只有局部景区、建筑以中轴对称布局,或全园没有明显的自然山水骨架,形不成自然格局。一般情况,多结合地形,在原地形平坦处,根据总体规划需要安排规则式的布局。在原地形条件较复杂,具备起伏不平的丘陵、山谷、洼地等,结合地形规划成自然式。类似上述两种不同形式规划的组合即为混合式园林。
3、色彩在园林绿地中有哪些作用?作用,,1,视觉上的,丰富景观层次
2,心理上,愉悦心情,
3,有时,色彩还可做为交通导向的指引
“净土园林”应该叫“净土宗园林”。日本园林的早期一种模式,实为寺庙园林的类型,主要构成有“金堂”,“滨洲”“中岛”等,跟“书院造园林”差不多。都为回游式园林,
4、园林植物的配置有几种形式?列举你所熟悉适宜孤植和对植的树种各10种,并阐述其特点。
20种适宜孤植的树种
大叶榕,槐树,银杏,油松,梧桐,小叶榕,合欢,垂柳,雪松,罗汉松,南洋杉,梅花,樱花,桂花,玉兰,枫香,黄栌,紫叶李,白皮松,火炬树,
猬实忍冬科猬实属。株丛姿态优美,花色艳丽,孤植、丛植均很美。
蝴蝶荚蒾忍冬科荚蒾属。5月开花,花微香,入秋后,果实量大,是春夏观花、秋冬观果的优良观赏花木。
血皮槭槭树科槭树属落叶乔木,树皮血色,纸状剥落,奇特可观。叶片秋季呈鲜红色,孤植或群栽于灌木丛中,能显示出极高的园林观赏价值。
金钱槭槭树科槭树属落叶大乔木,树姿优美,入夏时绿叶红果,可作为风景林、庭阴树或行道树。
山白树金缕梅科山白树属。我国特有种,观果植物,果序长10至20厘米,造型很奇特。可用于庭院绿化。
君迁子柿树科柿树属。适合做庭阴树和郊区行道树,抗污染能力强。
银鹊树银鹊树科银鹊树属高大落叶乔木。羽状复叶可达30厘米,叶柄红色,可作为风景林、庭阴树。
拐枣鼠李科枳蓂属高大落叶乔木,枝条开展,能形成圆形或倒卵形树冠,适合作庭阴树和郊区行道树或作喜阴植物的上层庇阴树种。
山茱萸山茱萸科山茱萸属。早春黄花满树,夏季红果满树,是陕南的经济树种,也是很好的绿化树种。
5、如何按照园林的功能要求选择植物?试举二例。园林植物的配置原则与方式要求
2010-11-1218:35:08|分类:园林概论|字号订阅
园林植物的配置原则
从维护生态平衡和美化环境角度来看,园林植物是园林绿地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在通常情况下,园林绿地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小品设施为辅。园林绿地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配置。因此,搞好园林植物配置,是园林绿地建设的关键。那么,怎样进行园林植物配置呢?一般来说,植物配置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即植物种类的选择和配置方式的确定。在具体配置园林植物时,原则上应围绕这两个基本问题。满足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1.符台园林绿地的功能要求
园林植物配置时,首先应从园林绿地的性质和功能来考虑。如为体现烈士陵园的经念性质,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在植物种类选择时,应选用冠形规整、寓意万古流芳的青松翠柏;在配置方式上多采用对植或行列式栽植。我们知道,园林绿地的功能很多,但就某一绿地而言,则有其具体的主要功能。譬如,街道绿化中行道树的主要功能是庇荫减尘、美化市容和组织交通,为满足这一具体功能要求,在植物选择时,应选用冠形优美、枝叶浓密的树种;在配置方式上应采用列植。再如,城市综合性公园,从其多种功能出发,应有供集体活动的大草坪,还要有浓荫蔽日、姿态优美的孤植树和色彩艳丽、花香果佳的花灌丛,以及为满足安静休息需要的疏林草地或密林等。总之,园林中的树木花草都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园林绿地使用和防护功能上的要求。
2.考虑园林绿地的艺术要求
园林融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文学美于一体,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艺术。因此,在园林植物配置时,不仅要满足园林绿地实用功能上的要求,取得“绿”的效果,而且应给人以美的享受,按照艺术规律的要求,来选择植物种类和确定配置方式。
6、谈谈你对园林规划设计前景的认识。提到中国园林,世人无不赞叹它的博大精深,“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更多的表达了人们对于优美环境的无限向往。在几千年的厉史长河中,祖国大地上所建公园不计其数,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一大批古典园林还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但由于战争及天灾人祸等原因的影响,加上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对园林的不同需求,中国园林发展至今,走过了一条艰难而曲折的道路,真正的现代园林和城市绿化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开始快速发展的。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城市绿地建设事业,并在各地相继建立了园林绿化管理部门,担负起园林事业的建设工作。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还提出了“普遍绿化,重点美化”的方针,并将其纳入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园林绿化带来了光明的前途和蓬勃的生机。截止1995年底,全国城市绿地总面积达67.83hm2,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3.9%,城市公园3619处,公园面积7.28h㎡,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祖国大地花草树木相映成辉,一片繁花似锦。
然而,近年来,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导致城市环境越来越差,原有的园林绿地已满足不了空前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大规模的园林建设活动虽然不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园林城市的出现。但是,由于受传统园林的影响,这些园林建设并没有从根本上阻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严酷的环境现实,使中国现代园林绿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
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得居民的基本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户外体育休闲空间极度缺乏;土地资源的极度紧张,使得通过大幅度扩大绿地面积来改善环境的途径较难实现;财力限制,又难以实现高投入的城市园林绿化和环境治理工程;自然资源再生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整体自然生态十分脆弱;欧美文化的侵入,使得乡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不言而喻。然而,模纹花坛和“十一”、“五一”摆花之风却愈
。。。。
详见 word
⑤ 九峰国家森林公园的景区规划
(1)遵循与总规和其它专项规划协调一致的原则。九峰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在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总体规划原则指导下,遵循总规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并充分考虑与其它专项规划的协调。
(2)保护城市森林与适度开发具有传承荆楚文化的建设项目相结合的原则。在保护九峰城市森林的前提下,挖掘武汉历史文化内涵,重建具体传承荆楚文化的项目并赋予其新时代的意义,进而提升城市的整体开发建设水平,打造武汉市又一“城市名片”
(3)生态旅游与科研生产,科普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发挥九峰森林保护区生态功能为出发点,同时确保林业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和全省林业科研科普教育的需要。 (1)造林:总计730亩,主要为顶冠峰采石场、荒山荒地、拆迁地造林,提高森林博览区域的植被。
(2)森林景观改造:森林景观改造总计面积1445亩,涉及顶冠峰、狮子峰、黄柏峰等地规划,内容包括山体补绿,封山育林,森林景观建设和林相改造四大部分以及驿道古风、幽林沐泽、香溪涉趣等三大森林景点的建设。提升森林博览区景观效果。 (1)两湖书院:该项目以自然保护为基点,以展示荆楚历史文化,打造保护区生态旅游品牌,提升区域文化品味为目的。两湖书院拟选址于钵盂峰和宝盖峰间的谷地——长春沟,占地面积230亩,此处因谷地立地条件差,树木稀少,坡度相对平缓,规划仿古建设面积6000平米,此地两面临山,向东可见马驿水库,水质极佳,时见水鸟游栖;西侧有一池,在雨水丰沛时可形成湖泊,颇似当年“两湖书院”的内湖——都司湖。此处正是重建书院的绝佳地点。
(2)九峰律寺:恢复九峰律寺或建宗教活动场所,项目选址为原遗址所在地,规划占地面积60亩,规划山门、钟楼、鼓楼、大雄宝殿、罗汉堂、讲堂及生活起居等明清风格建筑。
(3)九峰塔:建于钵盂峰顶,占地面积5亩,为景区标志性建筑,其中塔体八面九层,采用仿古建筑形式,并在塔下建若干附属建筑,构成台、廊、亭、塔、楼的有机结合,登塔“钵盂揽胜”并可防火瞭望。 由博物馆,树木园,科普培训中心,。是湖北省林业行业的重要公益性基础设施,承担全省林业科学普及教育的重任,是宣传林业建设成就,普及生态知识和人才培养基地,拟规划建设地点在笤箕占地450亩,规划博物馆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并根据需要建设不同功能的室内科普用房。
规划建设树木园的主要目的:
保护具有较高科研价值的试验林
保护景区内珍稀濒危树种和具有特殊意义的友谊树等通过建立树木园,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观赏木本花卉、食用竹的品种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为今后的科研及研究做准备 (1)、生态居住区:该区位于宝盖峰南坡,原野生动物园内现已开发的平缓地带,面积450亩。该地南边与保护区规划的开发建筑用地相连,可将两地连接在一起,在现有植被基础上构建草地、矮林、高大树木组成的三重生态系统。依据地势规划亲山、亲水、亲景观的傍山建筑,使建筑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开发建设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及东西方建筑形式相交融的生态居住区。
(2)、寿安陵园:该园迄今有十多年的历史,已有一千多人士仙逝之灵安葬于此。在现有陵园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对墓区进行造林绿化,提高陵园的绿化率,规划在2010年墓区全部采用树葬、花葬的形式。 随着保护区的建设,九峰公园的森林旅游人数,将逐年增加,预计2006年旅游人数将达30万人以上,公园年收入将达300万元。
⑥ 森林公园发展竞争力的概念是什么有没有一个体系来说明竞争力
具体可链接到以下网点查看:http://..com/question/22104027.html?si=1森林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森林提供木材的功能逐步消退,改善环境及为公众提供休憩功能正在逐步被加强。森林生态旅游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已成为世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林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1]。世界人士预测,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现在人们为我国旅游业面临难得的机遇而欣喜时,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森林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森林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并使森林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森林生态旅游是指在被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内,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融合区域内人文、社会景观为对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过与自然的接近,达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态功能的好处,产生回归自然的意境,从而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一种科学、高雅、文明的旅游方式[2]。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其发展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并且森林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森林生态旅游必须强调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依据,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力求达到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旅游目的和旅游的持续发展。
1 我国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群落类型繁多。从80年代开始,以森林公园建设为主体的森林旅游业在我国悄然兴起并获得长足发展。据了解,目前全国各级森林公园有800余处,其中国家级270处,总经营面积达720万公顷,年接待游客达5000万人次,基本上形成了吃、住、行、游、娱、购的一条龙服务体系。此外,1995年在全国4万多个国有林场,99个自然保护区,119个风景名胜区中,也有大部分已开办了森林旅游项目。从黑龙江的北极村到海南的尖峰岭,我国森林公园跨越了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5个气候带,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类型的森林景观资源,为人们进行观光、避暑、野营、度假、科考、探险等活动提供了适合场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1995年,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3000多万人次,森林旅游综合收入达4亿多元[3]。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0年底,我国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已发展到1276处,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44%,还拥有1亿hm2的森林公园,并已建成了近1100个森林公园[4]。另外,目前全国森林公园拥有宾馆、饭店、商店等旅游服务设施约40万m2,接待床位10万多张,游车、游船4000余台(艘),主要游路15万km,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基本满足需要。森林旅行社和森林旅游公司约10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的森林旅游直接从业人员8万多人,年接待森林旅游人员6000万人次[5]。这为开辟我国森林特色旅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我国广袤的林区内,分布的高等植物达32万种,还鸟类、兽类、爬行类和两栖动物近2千种[6]。还有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历史遗迹和出土文物,再加上瀑布、温泉、林草、花卉、珍禽、异兽,辅以沙漠、草原、江河、湖泊等,对游人充满了神奇的魅力。登山野营、骑马打猎、采集标本、游泳钓鱼、绘画摄影、休息疗养等,这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的旅游内容是其他大众旅游所不能替代的。
2 我国森林生态旅游所面临的问题
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的兴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目前国内生态旅游已近2500万人次,每年旅游收入近1.2亿元,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时间较短,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较流行,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使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业面临一系列问题。
2.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生态旅游热的兴起和不计成本或少计成本而引发的森林旅游利润虚增,促使许多地方纷纷把森林生态旅游确定为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但许多地区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盲目投入后游人甚少,收不抵支,难以维持经营,也无法保护资源,造成许多不可再生旅游资源的损害[7]。某些景区不研究旅游生态容量,在特定的节假日游客大量进入后,由于无合理安排,游人四处践踏,破坏了资源的原始性和自然状态,一些资源因游人过量而失去原有特质而逐渐丧失欣赏价值。
2.2旅游交通和服务设施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旅游者就是一个污染源,旅游设施密度越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有的自然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 使游客空间分布不均,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违反了生态旅游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状态的开发原则,导致旅游资源退化[8]。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热的掀起,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致命的打击。以长江为例,上游大量兴建旅游设施,致使原始森林和天然生态林遭受滥砍滥伐,覆盖面积减少,造成山体滑坡、水土流失、江河污染严重,影响下游的水质,游客很难看到“山清水秀”、“碧波荡漾”的美丽景色[9]。
2.3游客时空分布不均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受气候,节假日等原因的影响,游客具有季节性波动的特点。如黄山1992~1997年客流量中,旺季(4~10)中89.92%,淡季(1~3月和11、12月)仅占10.08%;极旺月(5月)客流量(17.73%)是极淡月(1月)客流量(0.38%)的46.66倍[10]。由于游客时空分布不均和游人不良行为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游客增多,旅游活动的频繁和分布的过于集中必然引起一些物质和生态资源的变化,特别是由于游客的不良行为会影响树木的更新能力甚至致死;
第二、旅游旺季游人遗弃在风景区的食物改善了动物的生存环境,促其取食无虑,繁殖加快,而到了旅游淡季,因游人减少,靠游人遗弃食物难以为继的动物只好啃食树皮度日,对植物产生危害;
第三、由于游览步道宽度难以满足超载时段游人的需要,大批游人践踏步道两侧地面,不仅影响土壤结构和土壤发育,降低土壤水分渗透力,进而加剧了土壤的侵蚀速率。
2.4 景区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如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内,每年接纳的生活污水达304. 56万t;作为“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景区内每年约有6000t经营垃圾、2000t旅游垃圾、25万t污水,生活区内水体大肠杆菌超标15倍,细菌总数超标22倍,而景区内每年燃放的鞭炮则多达2亿多响[11]。甚至喜玛拉雅山上也有各类垃圾,旅游部门不得不花巨资处理这些废弃物[12]。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2.5 专业旅游人才缺乏,服务质量不高
旅游人才培养不受重视,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而缺乏管理与经营的人才,缺乏科学知识与技能,真正的生态旅游则难以开展[13]。由于从事森林旅游业的人主要是过去林业局、场、站的人而过渡的,加之起步较晚,导致专业旅游人才缺乏,2000年11月份,甘肃省林业厅组织了首届森林公园导游培训班,参加的49名学员中仅有5人有导游证,还不足10%,整体素质不高。部分森林公园至今无一名专职导游,游客来了只是简单象征性的介绍,致使旅游景点不能引起游客的兴趣,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感觉,其余从业人员整体服务意识不浓,服务质量不高,违约经营,坑蒙欺骗游客的现象时有发生[14]。
由此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3 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1998年5月23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的署名文章,文中引用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提供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环境资源退化”[15]。森林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模式,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16]。
3.1 树立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新思维,强化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教育
可持续利用是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资源的公平分配,主张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的经济持增长。开发和保护是融为一体的,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开发是保护的进一步发展。资源环境是开发的基础和物质的载体,社会文化是资源的精神内涵,而经济是保护的动力,三者是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17]。必须树立这种新思维,坚持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将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值、保护目标纳入森林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计划,并进行统一核算。通过综合开发,促进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使绿色企事业三大效益同步增长[18]。同时,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必须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的全过程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唤起绿色的激情,绿色的愉悦,绿色的思考,体验大自然的和谐,有序,体会“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19]。生态教育也要使旅游“利益相关者”,如开发商、景区居民等都认识到环境对旅游业的重要性,使它们明白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是他们获得经济效益的基础。
3.2 制定法律、法规、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法规作保障,“以法兴游”、“以法治游”是旅游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强化行业管理,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森林生态旅游这一产业的相关系统[20]。政府必须用立法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加强对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做到依法管理,依法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1]。同时,充分发挥执法机构(如质检所)对旅游业实行法制化管理和必要的监督。并通过法律杠杆来整顿市场秩序,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服务标准、完善的旅游市场竞争规则,通过这些管理条例使旅游各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达到规范旅游市场的目的[22]。
3.3 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保护景区环境
首先,对森林生态旅游区进行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应把我国自然保护区划分为非旅游区和旅游区两部分,少数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及世界级自然保护区应划分为非旅游区,禁止任何商业性旅游,以保护其自然景观及生物多样性。在允许旅游的自然保护区内,应采用同心圆式的利用模式,将保护区从里到外分成核心保护区、游憩缓冲区和密集游憩区。针对不同的旅游区,确定环境容纳量,并以此控制客流量,可通过提高门票价格来平衡环保与经济收入之间地矛盾[23]。其次,要控制污染,森林生态旅游区应普及太阳能、沼气、冷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以可降解材料为主,在满足旅客基本的食宿需求外,应尽量减少对空调、汽车、饭店等奢侈消费的需求,对生活污水及垃圾的处理应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做到物质的循环利用[24]。
3.4 统一规划、有序开发
我国已加入WTO,旅游业也将全面融入到世界旅游业发展之中,公平参与竞争。要想使森林生态旅游真正服务于森林生态旅游区及其周边社区,必须进行生态旅游认证[25]。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的特殊性需要各方面专家学者(包括旅游地理专家、经济学者、市场分析人员、法律顾问等)组成的评估机构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调查评估,在此基础上完成可行性论证,提交给政府。政府再从全局考虑是否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坚决制止一哄而上和无规则开发。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做好旅游开发规划。森林生态旅游规划是开展森林生态旅游重要的基础工作,科学的规划应把旅游区和旅游项目的规划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科学行事。规划设计应以森林生态为主线,多业并举,拓展和深化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同时规划设计要有创意,实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旅游项目要有新意和吸引力。在规划设计时,应反映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追求和愿望,并加强配套建设,配备相应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服务设施,积极开发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在自然生态环境好的地方,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统筹规划,重点安排,精心设计和打造,将其建成森林生态旅游的典型区、精品区,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探索出一种切实可行的经营和发展模式。
3.5 培养和引进人才
森林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是旅游行业的队伍素质。因此,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提高至关重要。森林生态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生物、地理、历史等众多学科,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以及开发高品位、高档次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需要有一批环保、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人才[26]。要实现优质服务与国际接轨,提高综合效益就必须有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与之相配套,所以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应加大力度,在服务配套设施方面提升档次[27]。 为此要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可吸收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壮大队伍;另一方面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内外结合,长短结合”的办法,加强对在岗人员的培训、轮训,实行高素质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28]。
3.6 推出生态旅游产品,加强游客教育
生态旅游是高层次的旅游,要求旅游者有较高的欣赏层次和较强的环境意识。为此,必须加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并规定旅游途中的允许操作行为,使其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及文化保护。要贯彻生态意识,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如餐饮结合本地物产,以地域产品特别是当地的绿色食品为主。住宿设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具有地方特色,有条件的地方,可就地取材,如建造“树上旅馆”。景区内尽可能限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而以较原始的交通工具为主,如步行,马车,自行车及利用自然能(风力、水力等)的交通工具,既体现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特色,又可以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29]。购物方面提倡购买不影响当地自然的土特产品。按照市场导向原则,开发森林景观资源,制定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战略,调整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结构,改变观光旅游单一产品结构的局面,使森林生态旅游活动内容多样化[30]。
综上所述,有政府的参与扶持,有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法制保证,森林生态旅游业一定会朝着健康的方面持续发展,也一定会受到世界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张逸. 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可持继发展策略的研究[J]. 林业经济问题,2002,(1):57-59.
[2]池丽月.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策略[J].林业经济问题,1999,(1):37-40.
[3]钟新民. 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74-76.
[4]可 亭.国森林旅游资源[J].中国林业(森林旅游专刊),2001,(4):8-10.
[5]陈秋华.试析我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对策[J].生态经济,2000,(4):58-61.
[6]刘紫青. 试论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 .林业经济问题,2002,(2):122-124.
[7]李肇荣. 广西生态旅游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35-36.
[8]陈逢珍. 试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M]. 林业经济问题,1998,(2):22-24.
[9]田世政.西部大开发与三峡库区旅游业发展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5):101-107.
[10]黄成林.黄山九华山客流季节分布和国内客源市场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2(4):351-354.
[11]伊少华,何 平,童显德.林旅游资源开发要走可持续利用之路[J].森林旅游,1998,(试刊号):12-13.
[12]罗美安,向风行. 生态旅游的发展与管理浅析[J].旅游科学,1999,(1):5-7.
[13]傅岳瑛,刘 琴. 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2):103-106.
[14]王晓春,芦维忠. 甘肃省森林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J].开发研究,2001,(3):63-64.
[15]罗美安,向风行.生态旅游的发展与管理浅析[J].旅游科学,1999,(1):5-7.
[16]赵新民 杨松茂 马 兰. 陕西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J]. 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0,(1):40-43.
[17]汪华武,等.生态旅游开发[M] 昆明:科学出版社,2000,38-45.
[18]马泽斌. 浅谈国有林场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 经济林研究,2001,(3):63-64.
[19]王尔康.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J].旅游学刊,1998,(2):14-16.
[20]杨桂华.生态旅游的绿色实践[M].昆明:科学出版社,2000,28-32.
[21]葛汉栋. 湖南实现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M].湖南林业科技,1999(4),1-7.
[22]张济民.生态旅游与湖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旅游调研,1998,
(10): 16-18.
[23]包国章,李向林,谢忠雷,等.浅谈生态旅游德利弊与政策导向[J].中国环境管理,2001,(1):71-75.
[24]贾振虎,吴应建,刘永红. 中条山国家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景与对策[J]. 山西林业科技,2002,(1):39-42.
[25]于法稳,尚杰 实施生态旅游认证的紧迫性[J]. 生态经济,2002(5):48-50
[26]张秋根,万承永,熊冬平 南昌市森林生态旅游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 林业资源管理,2003(3):20-23.
[27]汪华武,等.生态旅游开发[M]. 昆明:科学出版社,2000,148-150.
[28]吴楚材 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J] 中国地理,2000(11):43-45.
[29]徐嵩龄.西藏旅游业建设面临的14个问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87-91.
[30]李晴 发展重庆的森林旅游[J].生态经济,2002(6):48-49.
⑦ “国家森林公园总规”编制获批,哪些原则须把握
“总体规划编制要想做到高标准、高品位、高质量,必须坚持‘重在自然、精在回特色、贵在和谐’的森答林公园建设理念,严格控制人造景观的设置,减少人工化、城市化、园林化的建设倾向。要立足林业的资源优势,挖掘森林多功能的内涵,突出林业特色,办出精品,打造品牌,真正顺应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和体验的需求。”这位负责人表示。新晋升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要在18个月之内,编制完成总体规划。以前规划到期的,要在12个月内完成修编规划。
编制总体规划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确定公园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布局,统筹安排分区建设和建设项目,做好宏观控制;要适度开发,禁止建设高尔夫球场、大型寺庙(新建)、豪华别墅和开发房地产等不符合森林公园主体功能的行为。对于已建和在建项目不符合要求的,应改造、拆除或迁出;要尊重自然,突出自然野趣,保持资源的自然状态和完整性,所有建设、建筑物与自然相协调、与环境相协调;少破坏自然水系、岩石等自然特征。
⑧ 珠海凤凰山的森林公园
⑨ 国家林业局的 林规发(2015)57号文件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审批管理办法》的通知
林规发〔2015〕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林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禁止开发区域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审批管理,推进规划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依据《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令第27号)的规定,我局研究制定了《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见附件),经国家林业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
国家林业局
2015年5月4日
附件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工作,推进规划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发挥总体规划指导国家级森林公园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依据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关要求和《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申报、审批,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国家林业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以下简称“计财司”)会同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以下简称“场圃总站”)负责总体规划的审核、批复和实施监督工作。
第四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机构按照《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组织编制总体规划。规划技术深度必须达到《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LY/T2005—2012)的要求。规划期一般为10年。
第五条 规划编制内容应当包括基本情况、生态环境及森林风景资源、森林公园发展条件分析、总则、总体布局与发展战略、容量估算及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投资估算、效益评估、保障措施等20个部分,具体见所附编写要求。
第二章 规划上报
第六条 总体规划编制或者修编完成后,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评审和审查。总体规划应当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禁止开发区域的有关要求,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城乡规划、交通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充分衔接。同时,要广泛征求所在地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规划、交通、旅游等部门及利益相关者意见。
第七条 总体规划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行文上报国家林业局。上报的材料包括:
(一)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的上报文件;
(二)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批复文件;
(三)总体规划文本及相关图件纸质版4份,电子版1份;
(四)评审意见;
(五)总体规划征求意见情况说明。
第八条 计财司负责上报材料的登记,材料不齐全的不予登记,并于3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补齐完善材料。自登记之日起,启动规划审批程序。
第三章 规划审批
第九条 总体规划登记受理后,由计财司在2个工作日内将上报材料转送场圃总站,并与场圃总站共同进行专业审核和业务审核。
第十条 专业审核。计财司和场圃总站联合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审核专家库”,具体运行管理由场圃总站承担。
场圃总站收到上报材料后,从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审核专家库抽取相关专家,在5个工作日内将总体规划送达专家。审核专家于10个工作日内将专业审核意见提交场圃总站。
第十一条 业务审核。计财司和场圃总站在收到上报材料后,于10个工作日内分别提出业务审核意见。
场圃总站对专业审核和业务审核意见进行汇总分析,于5个工作日内形成总体规划的最终审核意见。必要时由场圃总站会同计财司召开总体规划审查会或者组织进行实地审核,于10个工作日内完成。
第十二条 对审核提出修改意见的总体规划,由场圃总站将总体规划修改意见通知单下达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在收到修改意见通知单后,于20个工作日内将修改后的总体规划文本和相关材料报送场圃总站,场圃总站审核后提交计财司。需要复审的按上述程序办理。
第十三条 对审核通过的总体规划,计财司在收到场圃总站最终审核意见后,于15个工作日内办理批复文件。
第十四条 批复文件下达后,由场圃总站负责在中国森林公园网和中国林业网对所批复的总体规划进行公告,并建立档案予以保存。
第四章 规划实施监督
第十五条 总体规划批复后,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机构要严格按照批复的总体规划开展建设活动,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加强对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批准后的总体规划需要进行修订的,应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将修订后的总体规划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十六条 总体规划中的工程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有关基本建设程序另行履行报批手续。
第十七条 计财司会同场圃总站,或者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组织开展总体规划中期、终期评估,提出修编或者新编意见。
对于不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开发和建设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责令进行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符合总体规划要求的,主管部门将依法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总体规划编制单位要加强管理,确保总体规划质量。未经上述程序批准的总体规划,不能作为林业审批项目和资金安排的依据。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国家林业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2015年6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到2020年12月31日。凡与本办法不符的,按照本办法执行。
附: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写内容要求
一、基本情况的要求。包括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历史沿革、森林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等。
(一)自然地理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条件、森林动植物资源等。
(二)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人口、经济、交通、电力、通讯等。
(三)历史沿革。包括历史沿革、森林公园设立、管理机构建设、资源管理等。
(四)土地利用状况。包括土地与资源的权属(国有土地要注明林权证上所标明的使用权人)、地类构成、利用程度等,集体林区要说明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林权流转、林地使用及林农合法权益保护等情况。
(五)森林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包括公园内基础设施条件、景区景点建设现状、旅游开展情况等。
二、生态环境及森林风景资源的要求。包括生态环境评价、森林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森林公园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森林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
(一)生态环境评价。包括地表水质量、大气质量、土壤质量等。
(二)森林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包括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可借景观资源、森林风景资源质量评定等。
三、森林难公园发展条件分析的要求。包括森林公园发展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
(一)森林公园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包括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适游期等。
(二)森林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包括国内外旅游发展形势、地方政府重视程度、当地旅游资源供需情况等。
四、总则要求。包括指导思想、规划原则、规划依据、规划目标、规划分期等。
五、总体布局与发展战略的要求。包括森林公园性质与范围、森林公园主题定位、森林公园功能分区、分区建设项目及景点规划、森林公园发展战略、主题定位与营销策划等。
(一)森林公园性质与范围。性质依据森林公园的典型特征、主要功能来确定,规划范围是森林公园设立的批复范围。
(二)功能分区。包括生态保育区、核心景观区、一般游憩区和管理服务区等。
(三)分区建设项目及景点规划。包括各个功能区规划建设的项目,涉及资源保护、游憩设施、接待设施、科普宣教设施等。
六、容量估算及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的要求。包括森林公园环境容量、游客容量以及旅游区位分析、客源市场分析、游客规划预测等。
七、植被与森林景观规划的要求。包括规划原则、植被规划、森林景观规划、风景林经营管理规划。
八、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包括规划原则、重点森林风景资源保护、森林植物和野生动物保护、环境保护。
九、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要求。包括规划原则、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和布局、生态文化设施规划、解说系统规划。
十、森林生态旅游与服务设施规划的要求。包括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定位、游憩项目策划、旅游服务设施规划、游线组织规划。
十一、基础工程规划的要求。包括道路交通规划、给排水工程规划、供电规划、供热规划、通信、网络、广播电视工程规划、旅游安全保障系统与设施规划。
十二、防灾及应急管理规划的要求。包括灾害历史、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治规划、其他灾害防治、监测与应急预案。
十三、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及建设项目占用林地情况。
十四、社区发展规划的要求。包括居民点分布现状分析、社区发展规划原则、社区发展规划。
十五、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包括环境质量现状、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评估、采取对策措施、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十六、投资估算的要求。包括估算依据、投资估算、资金筹措。
十七、效益评估的要求。包括生态效益评估、社会效益评估、经济效益评估。
十八、分期建设规划的要求。包括近期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中远期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
十九、实施保障措施的要求。包括法制保障、政策保障、组织保障、资金保障等。
二十、图纸要求。包括区位图(对外关系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森林风景资源分布图、客源市场分析图、功能分区图、土地利用规划图、与其他保护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关系图、景区景点分布图、植物景观规划图(林相改造图)、游憩项目策划图、游览线路组织图、服务设施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给排水工程规划图、供电供热规划图、通信网络广播电视工程规划图、环卫设施规划图、近期建设项目布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