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沭岌山地质公园
Ⅰ 山东临沭有哪些景点
苍马山自然保护区、冠山仙境旅游区。
苍山主峰为苍马山脉的最高峰。
始皇登临处,位于苍山专南峰顶,如今高属台与颂碑已毁,仅剩遗址。
青檀谷位于苍山主峰之阴的峡谷地带。
玉虚仙境在苍山主峰东麓第四峰的陡崖峭壁之上。
鬼谷驻迹位于苍山主峰东麓悬崖处。
叠翠峪与玉虚观苍山与马山之间朝阳地带有一条谷地,北端有一东西山梁连接苍马二山。著名的窦王庙和玉虚观就座落在这幽林深谷之中。
草山位于苍山马山之东南。朝阳山西侧有一泉,冬夏不干,名为“神泉”。
五罐鼻位于苍山东北侧的半山悬崖。。
虎踞龙盘在苍山南峰之阳。
窦王庙遗址位于叠翠峪深处。。
翠湖即凌山头水库,位于苍马山风景名胜区西北侧。。
马山相连于苍山之东,南北走向。
神龟回望立于马山西侧谷底。
抗金寨位于马山南端之上。
惠民泉位于抗金寨东南侧。
冠山仙境冠山仙境景区,位于苍马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内。
仙人洞即神仙洞,位于冠山主峰北侧,面对东海。
演武山位于冠山北侧。
长春观遗址位于冠山与演武山之间的向阳深处。
Ⅱ 郯城地震的地震遗迹
地震遗迹,是对历史地震最直观的记录,可以通过它们对地震进行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然而1668年地震距今已三百余年,随着岁月流逝,人口繁衍,人类的建设和资源开发,加上洪涝和战乱等天灾人祸,地震遗迹的保存已廖廖无几,虽然地震专家通过野外考察和开挖,发现了不少这次地震的地表破坏和开挖揭露的地震时地面震害遗迹,但在地表找到震时留下的遗迹却很困难了。极震区的都城几乎没有保存三百年前的古建筑,现时所见“莒国古城”的土基城墙,也遭人为挖土破坏,剩余残迹不显当时特色。在极震区的外围和低烈度区,还保存一些古代建筑群,当时虽遭到损环,有时又及时复修,现在难以看出震迹。如临沂的簧学大殿、莒县浮来山刘勰故居、曲阜的孔庙、孔府和邹县的孟祠等[8]。
1、天然遗迹 在郯城特大地震史料中,有二三十余州县记载了山崩地裂或滑坡等有关自然面貌破坏现象。然而,随着岁月流逝,人口繁衍,农田开发,人类住所、水利工程以及工矿设施建设等,郯城地震造成的山崩地裂、滑坡、喷沙冒水等自然景观逐渐消失。多年来虽有不少人曾到过有历史记载的地方去寻查山崩滑坡等遗迹,但都渺无踪迹。然而幸运的是,由于2000年春枣庄山亭镇熊耳山大裂谷的发现,1668年郯城地震在这里造成山崩现象被发现了。据刁守中撰文介绍,熊耳山在枣庄市以北约25千米处,主峰南麓山脚附近为毛宅村,海拔483米。山虽不高,却十分险峻。2000年3月初的一天,一个农民上山打猎,因追赶猎物发现一个大溶洞,此事传开后,当地政府十分重视,马上组织有关专家开展科学考察,发现并确认了熊耳山溶洞群。其后,于5月间又进一步发现“山东仅有,全国罕见” 的熊耳山天然大裂谷及山崩遗迹。现场保留有完好如初的山崩石堆,石块断面较新鲜,石堆中压有一个石碾槽,与当地传说的一个故事有关。传说山脚下原本有一个五六户人家的小村庄,三百年前的一天夜里,忽然地动山摇,随着一声巨响,山崩地裂,整个村子被埋在大石堆下, 除了一个外出串乡的货郎和一只猫幸免外, 村内其他所有生灵全部遇难,这个石碾槽就是当时这个村子的村民碾米用的。这个传说的时间与1668年郯城特大地震年代相符,也与康熙《峄县志》记载相符。大裂谷两壁岩石棱角较新鲜清晰,易于风化破坏的钟乳石石壁现在仍然基本完整无损,甚至岩石顶部覆盖的黄土厚度也大体相当,说明大裂谷形成年代不长,且是一次形成的。大裂谷两壁错动方式复杂,以张性开列为主,也有垂直下滑,还有水平左旋错动,说明裂谷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复杂。这些都被认为劣裂谷和山崩为1668年郯城大地震所造成的证据。
2、地震碑迹 现在可以找到的较多的遗迹主要是一些古建筑遗址和经地震损坏后更新修聋时所立的碑铭志,其中很多记载了地震当时的情况和所更新修聋的建筑物当时的破坏情况。这次地震碑迹分布很广,最北莒县最南到江苏邳县。至今发现保存的数量仅存12幢,事实上这是大大缩小了的数字,但是在近二.三十年的农田水利、农业生产、道路建设中都已当作“四旧”被破坏了,例如郯城县塔上乡新村红石崖古庙曾有一碑,现被新村小学当作石料砌垒在教室墙基内,许多地方的地震碑敲碎作修桥铺路或另作他用,如沂南县新兴庄的碑被凿了个洞作为架井台辘轴。临沂城西的太山行宫东狱庙碑,被博物馆收藏。从这些碑迹分布来看,在震害严重的高烈度区和低度区内都有分布,但大多数碑在重破坏区,反映重破坏区的数量多,如太山行官碑,重修子孙殿三义碑,都宪祖墓志文,赵氏碑,李贞毅碑,阎君殿碑,玉皇殿观音堂等。碑铭除了震时破坏情况的记载,对于发震日期有较多的记录,也有记录时刻的,也有记录余震的。如奶奶庙碑记载了山东同时地震,房屋倒塌,压死人民不可胜数,较之嘉靖年压死王槐野韩苑落马伯循之变更甚焉 “三圣堂序”……六月间,地震百余日初震时平地裂泉,深井冒水,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从这些碑刻分布和碑文记述,可以看出当时地面建筑物遭受地层不同程度的破坏。
1668年7月25日晚8时许(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我国历史上大陆东部最大的一次地震在郯城发生。
顷刻间,电闪雷鸣,郯城县李庄镇地陷严重,马陵山多处断裂,县城百里范围内房屋倾倒,喷砂、涌水,平地积水深三四米。到处都是哭声喊声,而且幸存者们更是惨不忍睹,苦风凄雨,伴着灯火四野荒芜。
这次地震震级达到里氏8.5级,震中为郯城,受灾最为严重的是郯城、临沂和莒县,有感范围涉及河北、辽宁、山西、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十余省及中国东部海域,有文字记载的受震地区达400余州县,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
旷世奇灾:文史记载编绘灾难史
一次大震前,总会相应地出现许多宏观异常现象。郯城地震因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较详细的记载,仅从现存的历史资料来看,大地震之前出现过特旱大涝、地下水位上升、动物异常等宏观方面出现异常情况。
郯城地震发生的4年前,郯城西部广大地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和安徽等省份部分州县出现大面积干旱。“这年,除山东半岛麦收十分之二外,其他各地夏秋绝产,千里赤地,草木皆枯。”临沂市地震局副局长闫洪朋说,地震发生前许多动物,如牛、马、驴、狗、鸡等,表现出明显的异常。陵县、临淄、淄川、泰安、海丰等地史料中均有记载,“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
此外,地震时出现地气、地光、地声等现象,如有白色、黑色、混浊烟状气体,似来自地下。震中区外围的江苏赣榆、河南西华、山东高密等地,出现黄紫色云状、红色或似火光的地光。震前,地声特征距离震中越近,音量越强,其音似雷声、奔马声、风吼声、连炮声等。
地震发生的刹那,极震区郯城、临沂、莒州,城池、县治、官衙、学宫、仓敖、民房、庙、寺、祠、塔、桥等建筑物倒塌,地裂、喷砂涌水山崩地陷。康熙《郯城县志》有载:“一时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以顶至底者连二、三次,遂一颤既倾。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康熙《沂州志》:“地震有声,自西北来,响若雷,城郭、宫室、庙宇公廨一时俱毁……平地水深丈余,井内涌水高数尺,山崩地裂,所漂有朽木乱沙。”康熙《莒州志》:“沂州地震,彻夜摇动如雷,官廨、民房、庙宇、城楼、墙垛尽倒,仅存破屋一、二,人不敢入。河水暴涨,城中上无寸椽,下无片地。”
当走在郯城麦坡地震遗址红褐分明岩石上的一刹那,你后脚还没离开1亿年前的土地,前脚就会踏上了200万年前的红砂岩。在这里,一次次的地质活动,使两组相差约亿年的地层重见天日,并奇迹般地并排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处神秘的自然奇观……
文/片 本报记者 张纪珍
二十年后恐消失遗址亟待保护
麦坡地震遗址的地质地貌原始而神奇,它是渺渺远古留在地球上的一条印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片曾和恐龙生活在同一个年代的地震遗址,正在风雨侵蚀和
人为的破坏下逐渐缩小,“如果不加以保护,大约二十年后这片遗址就会消失”,任郯城县地震局局长的陆军对此忧心忡忡。
“下一场雨就能冲掉不少”,17日,在遗址附近为花生除草的村民徐芝芳说,以前这些“红土山”都是连接在一起的,而现在许多山丘都从中间断开了,零零散散地卧在沟底,规模小了很多。
沟底下,红色山丘周围的一些空地,被附近勤俭的农民开垦成为田地,种上了花生、西瓜、大豆等农作物,不时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在这一片红色中晃动。
世代在此居住的农民并没有意识到,他们身边的这片“红土山”有着多么重要的价值。相反,因为这断层的砂土适合做上好的翻砂,以前曾一度有村民偷土卖钱。如今虽然村里加强了看管,但由于在户外,占地面积又大,仍然难以阻止偷土的人。
社会上许多有识之士对这片遗址的保护也开始关注。去年以来,纪录片《 大地震1668》的制片人王峰,和摄制组成员一起,在实地拍摄麦坡地震遗址并查阅大量资料后,对该遗址的重要价值和亟需保护的现状高度关注,并在片中发出了“让麦坡景观在人们的视线里永远不要消失”的呼吁。
陆军说,郯庐断裂带是与东非大裂谷齐名的两条世界巨大断裂带,而南北长约2600米的麦坡地震遗址,是郯庐大断裂出露条件最好、剖面最典型的一段,也是景色最壮观、最神奇、最具科研价值的一段。保护好这一处珍贵的自然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保护麦坡地震遗址大体有两个设想,一是进行棚护,就是将断层划出重点保护范围,建造大棚进行保护。再就是胶护,即用一种特制的胶水将断层固定,以防止风雨无情的剥蚀。但因为缺少资金,这些设想暂时还无法付诸实施。
“红土山”苍凉而神秘
17日,记者来到位于郯城县高峰头镇麦坡村马陵山西坡,那个举世闻名的郯城麦坡地震遗址。即便是有心理准备,但在那一望无垠平整的田地中间,忽然看到一大片沟壑纵横、色彩艳丽的“火焰山群”拔地而起,仍会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从马陵山西坡的高处俯视,那一片层层叠叠的像神秘古堡一样的山丘,呈现出与别处截然不同的红色。在这一大片沟壑中,这些岩石呈东西方向排列,形态各异。虽说是岩石,但它却并不坚硬,随手一抓便可以抓起一把,原来经过多年的风化,这红山丘的表层已成为面粉一样的砂土,当地人因此将其称为“红土山”。
更让人奇怪的是,别处山上、沟边都长满荒草,唯独“红土山”上不长,就那样赤裸着,置身其间,满目的红色,很有些苍凉厚重、神秘莫测的感觉。在附近翻地的村民张大爷说,这“红土山”上不长草,即便有一些长草的地方,那也是风把别的地方的土刮到了这红土山上,所以才长出来的。
在“红土山”的东端,与其“并肩”而立,且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一片褐色的岩石山体。两者紧密连成一体,却又可以明显看出一条刀切一样直的分界线,分界线东面略高呈褐色,西面略低呈红色,两种颜色泾渭分明。“一步跨亿年”地震留奇观
麦坡地震遗址奇特的自然景观让人惊叹,但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这紧紧依偎在一起的红褐两种山丘,其形成年代竟然相差大约1亿年。
郯城县地震局局长陆军说,红色的砂岩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距今约200万年,褐色的砂页岩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距今约7000-14000万年),也就是恐龙生活的时代。按年代推算,那褐色的砂页岩应该注视过恐龙消亡的悲惨情景,也经历了人类进化的全部过程。
当我们从红褐岩石相交的地方迈动脚步时,后脚还在200万年的土地上,前脚已经踏进了“亿年之前”,这就是当地人相传的“一步跨亿年”之说。如今,凡是到此参观、游览的人,无不在这里走上一走,感受“一步跨亿年”的神奇,感受一番历史的沧桑。
这来自久远历史的地层,为什么会冲出地面,裸露在我们面前呢?一亿多岁的"老祖宗"褐色砂页岩,为什么会和"后代"红色砂岩"并肩"而立?造成这种奇特现象的原因,是自远古以来一次次的地质活动。临沂市地震局副局长闫洪朋说,每一次地质活动,都会使地层断裂、错动、逆冲,终于让两组不同年代的地层"重见天日",并巧合地紧挨在一起。根据麦坡地震活断层的形态,这并不是一两次大地震就可以形成的,而是经过多次特大古地震才最终形成。
“旷古奇灾”成就地震活断层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背后,却是人类的灾难。麦坡地震活断层是经过多次特大古地震才最终形成。目前,我们能有史可查最早发生在郯城的特大地震记载,就是在300多年前的那次“郯城大地震”。
1668年7月25日,郯城发生了8.5级地震,波及中国东部十余个省,有震害记载的地区达 19 万平方公里。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上大陆东部一次最为强烈的地震。“郯城野老沿乡哭,自言地震遭荼毒,忽听空中若响雷,霎时大地皆翻覆……举头不见眼前人,举头不见当时屋。”时任郯城知县的冯可参,所写的《灾民歌》真实描写了郯城大地震的惨状。
那次地震造成了至少数万人丧生,也使“山川易景”、“河流改道”,据考证原来沿北向南流的沭河就是这次地震中,在马陵山东坡遽然拐向西坡。陆军说,1668郯城大地震对麦坡地震活断层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正是类似这样的数次地震,最终形成了今日我们所看到的麦坡地震活断层。
除史料记载外,从古建筑遗址、地震损坏后重修的碑志铭、地面震害遗址等,也侧面反映出大地震的破坏情况。
原郯城县史志办主任徐敏超说:“极震区的郯城由于破坏严重,几乎没有保存300年前的古建筑。”在极震区北端、外围和低烈度区,虽然保存了一些古代建筑群,如浮来山定林寺、校经楼等,由于当时遭到破坏后及时复修,现在难以看出震迹。临沂境内临沂市博物馆《重修泰山行宫碑记》、莒南县板泉镇白常村王氏墓《都宪祖墓志文》、兰山区白沙埠镇中安静村《重修子孙殿、三义殿碑记》等,这些或完好或残缺的石碑,均对郯城大地震有所记述。
此外,从近几年野外考察和开挖发掘的地震迹象可看,闫洪朋说:“形变带延伸长度达120公里。其中强破裂带大致北起莒南县的板泉,南到郯城县的茅茨村,在长约70公里的地段内发现有地震断层、构造裂缝、软层理揉皱、砂土液化、喷水冒砂和山体滑移等形变类型。”
地震断层裸露明显,从临沭县岌山附近的七级山到郯城县的茅茨,地表出露近30公里的断层,是1668年郯城地震所形成的地震断层,它是沂沭断裂带内一次最新的破坏。地裂缝也是郯城地震造成地面形变的主要形式之一,沿沭河河漫滩及阶地呈带状分布,北起莒县,经莒南、临沂东部,南到临沭岌山,形成一条长约80公里,宽5至15公里的构造裂缝形变带。通过形变带本身现象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郯城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由南向北逐渐减弱。
1668年7月25日晚8时许(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我国历史上大陆东部最大的一次地震在郯城发生。
顷刻间,电闪雷鸣,郯城县李庄镇地陷严重,马陵山多处断裂,县城百里范围内房屋倾倒,喷砂、涌水,平地积水深三四米。到处都是哭声喊声,而且幸存者们更是惨不忍睹,苦风凄雨,伴着灯火四野荒芜。
这次地震震级达到里氏8.5级,震中为郯城,受灾最为严重的是郯城、临沂和莒县,有感范围涉及河北、辽宁、山西、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十余省及中国东部海域,有文字记载的受震地区达400余州县,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
旷世奇灾:文史记载编绘灾难史
一次大震前,总会相应地出现许多宏观异常现象。郯城地震因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较详细的记载,仅从现存的历史资料来看,大地震之前出现过特旱大涝、地下水位上升、动物异常等宏观方面出现异常情况。
郯城地震发生的4年前,郯城西部广大地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和安徽等省份部分州县出现大面积干旱。“这年,除山东半岛麦收十分之二外,其他各地夏秋绝产,千里赤地,草木皆枯。”临沂市地震局副局长闫洪朋说,地震发生前许多动物,如牛、马、驴、狗、鸡等,表现出明显的异常。陵县、临淄、淄川、泰安、海丰等地史料中均有记载,“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
此外,地震时出现地气、地光、地声等现象,如有白色、黑色、混浊烟状气体,似来自地下。震中区外围的江苏赣榆、河南西华、山东高密等地,出现黄紫色云状、红色或似火光的地光。震前,地声特征距离震中越近,音量越强,其音似雷声、奔马声、风吼声、连炮声等。
原郯城除史料记载外,从古建筑遗址、地震损坏后重修的碑志铭、地面震害遗址等,也侧面反映出大地震的破坏情况。
史志办主任徐敏超说:“极震区的郯城由于破坏严重,几乎没有保存300年前的古建筑。”在极震区北端、外围和低烈度区,虽然保存了一些古代建筑群,如浮来山定林寺、校经楼等,由于当时遭到破坏后及时复修,现在难以看出震迹。临沂境内临沂市博物馆《重修泰山行宫碑记》、莒南县板泉镇白常村王氏墓《都宪祖墓志文》、兰山区白沙埠镇中安静村《重修子孙殿、三义殿碑记》等,这些或完好或残缺的石碑,均对郯城大地震有所记述。
此外,从近几年野外考察和开挖发掘的地震迹象可看,闫洪朋说:“形变带延伸长度达120公里。其中强破裂带大致北起莒南县的板泉,南到郯城县的茅茨村,在长约70公里的地段内发现有地震断层、构造裂缝、软层理揉皱、砂土液化、喷水冒砂和山体滑移等形变类型。”
地震断层裸露明显,从临沭县岌山附近的七级山到郯城县的茅茨,地表出露近30公里的断层,是1668年郯城地震所形成的地震断层,它是沂沭断裂带内一次最新的破坏。地裂缝也是郯城地震造成地面形变的主要形式之一,沿沭河河漫滩及阶地呈带状分布,北起莒县,经莒南、临沂东部,南到临沭岌山,形成一条长约80公里,宽5至15公里的构造裂缝形变带。通过形变带本身现象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郯城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由南向北逐渐减弱。
1668年7月25日晚8时许(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我国历史上大陆东部最大的一次地震在郯城发生。
顷刻间,电闪雷鸣,郯城县李庄镇地陷严重,马陵山多处断裂,县城百里范围内房屋倾倒,喷砂、涌水,平地积水深三四米。到处都是哭声喊声,而且幸存者们更是惨不忍睹,苦风凄雨,伴着灯火四野荒芜。
这次地震震级达到里氏8.5级,震中为郯城,受灾最为严重的是郯城、临沂和莒县,有感范围涉及河北、辽宁、山西、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十余省及中国东部海域,有文字记载的受震地区达400余州县,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
旷世奇灾:文史记载编绘灾难史
一次大震前,总会相应地出现许多宏观异常现象。郯城地震因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较详细的记载,仅从现存的历史资料来看,大地震之前出现过特旱大涝、地下水位上升、动物异常等宏观方面出现异常情况。
郯城地震发生的4年前,郯城西部广大地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和安徽等省份部分州县出现大面积干旱。“这年,除山东半岛麦收十分之二外,其他各地夏秋绝产,千里赤地,草木皆枯。”临沂市地震局副局长闫洪朋说,地震发生前许多动物,如牛、马、驴、狗、鸡等,表现出明显的异常。陵县、临淄、淄川、泰安、海丰等地史料中均有记载,“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
此外,地震时出现地气、地光、地声等现象,如有白色、黑色、混浊烟状气体,似来自地下。震中区外围的江苏赣榆、河南西华、山东高密等地,出现黄紫色云状、红色或似火光的地光。震前,地声特征距离震中越近,音量越强,其音似雷声、奔马声、风吼声、连炮声等。
地震发生的刹那,极震区郯城、临沂、莒州,城池、县治、官衙、学宫、仓敖、民房、庙、寺、祠、塔、桥等建筑物倒塌,地裂、喷砂涌水山崩地陷。康熙《郯城县志》有载:“一时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以顶至底者连二、三次,遂一颤既倾。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康熙《沂州志》:“地震有声,自西北来,响若雷,城郭、宫室、庙宇公廨一时俱毁……平地水深丈余,井内涌水高数尺,山崩地裂,所漂有朽木乱沙。”康熙《莒州志》:“沂州地震,彻夜摇动如雷,官廨、民房、庙宇、城楼、墙垛尽倒,仅存破屋一、二,人不敢入。河水暴涨,城中上无寸椽,下无片地。”
郯城-临沂大地震,郯城-莒县大地震,郯城麦坡地震。
郯城县、临沭县部分地区烈度达XII度,其它地区烈度达XI度。震时如舟覆,地侧树偃,百谷陨箨,城郭、公廨、官民庐舍、庙宇等一时尽毁,山崩为堑,地漩为渊,沙涌井湮。郯城城楼垛口、村落寺观俱倒塌如平地,地裂泉涌,上喷高达二、三丈,地裂或缝宽不可越,或缝深不敢视,李家庄一镇数千家并陷;沂州人无完宇,平地水深丈余,井内涌水高数尺山崩地裂;莒州百里无存屋,马蓍山崩四散,五庐崮山劈裂一半,阎家崮、旋风朵、马齐山大山个裂一半,城内四乡遍地裂缝。区内死尸遍野,不能殓葬者甚多;暴雨烈日,瘟痢随作,人民疏散。
X度区北至诸城,南至新沂南,西至蒙阴、费县,城郭官民房舍尽坏,压毙居民无数,山崩,地裂涌黑沙水,平地水涌数尺。
IX度区北至潍坊、益都,南至江苏省邳县、沭阳,东至日照、胶县,西至兖州、邹县,坏官民房无算,人畜死伤甚多,地裂山崩,涌水出沙。
VIII度区北起济南至昌邑、即墨一带,南至江苏省盐城、涟水一带,西至微山、济宁、泰安,面积达9万平方公里,城垣官舍倾倒无数,人畜多为压死,地陷裂山崩。
VII度区北起胶东半岛至惠民、德州一带,南至安徽省淮北、蚌埠到江苏省盱眙、宝应、大丰,西至菏泽、河南省商丘,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城垛庐舍多坏,人民有压伤及死者,地裂出黑水。
VI度区北起黄河口北,南至安徽省安庆、宣城到上海,西至河北省冀县、丘县到河南省安阳、郑州一带,面积近40万平方公里。一般记载房屋多倾倒或扑屋伤人。
沂水县志记载“倒房数千间”,章丘县志记载“龙山山崩”。
2.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卷二《地震》一文中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以下引述《地震》中的相关内容: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余适客稷下(编写者注:今临淄),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体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侧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3.当时郯城知县冯可参(清代邵武县人,康熙进士)震后积极抚恤灾民,时任县令冯可参写作《灾民歌》详细的记述了震后百姓的生活:
郯城野老沿乡哭,自言地震遭荼毒, 忽听空中若响雷,霎时大地皆翻覆。 或如奔马走危坡,又如巨浪摇轻轴, 忽然遍地涌沙泉,须臾旋转皆干没。 开裂缝坼陷深坑,斜颤倾欹难驻足, 阴风飒飒鬼神号,地惨天昏蒙黑雾。 逃生逃死乱纷纷,相呼相唤相驰逐,举头不见眼前人,侧身不见当时屋, 盖藏委积一时空,断折伤残嗟满目。 颓垣败壁遍荒村,千村能有几村存,少女黄昏悲独宿,老妪自首抚孤孙, 夜夜阴磷生鬼火,家家月下哭新魂, 积尸腐臭无棺殓,半就编芦入冢幡
1668年7月25日晚8时许(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我国历史上大陆东部最大的一次地震在郯城发生。
顷刻间,电闪雷鸣,郯城县李庄镇地陷严重,马陵山多处断裂,县城百里范围内房屋倾倒,喷砂、涌水,平地积水深三四米。到处都是哭声喊声,而且幸存者们更是惨不忍睹,苦风凄雨,伴着灯火四野荒芜。
这次地震震级达到里氏8.5级,震中为郯城,受灾最为严重的是郯城、临沂和莒县,有感范围涉及河北、辽宁、山西、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十余省及中国东部海域,有文字记载的受震地区达400余州县,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
旷世奇灾:文史记载编绘灾难史
一次大震前,总会相应地出现许多宏观异常现象。郯城地震因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较详细的记载,仅从现存的历史资料来看,大地震之前出现过特旱大涝、地下水位上升、动物异常等宏观方面出现异常情况。
郯城地震发生的4年前,郯城西部广大地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和安徽等省份部分州县出现大面积干旱。“这年,除山东半岛麦收十分之二外,其他各地夏秋绝产,千里赤地,草木皆枯。”临沂市地震局副局长闫洪朋说,地震发生前许多动物,如牛、马、驴、狗、鸡等,表现出明显的异常。陵县、临淄、淄川、泰安、海丰等地史料中均有记载,“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
此外,地震时出现地气、地光、地声等现象,如有白色、黑色、混浊烟状气体,似来自地下。震中区外围的江苏赣榆、河南西华、山东高密等地,出现黄紫色云状、红色或似火光的地光。震前,地声特征距离震中越近,音量越强,其音似雷声、奔马声、风吼声、连炮声等。
地震发生的刹那,极震区郯城、临沂、莒州,城池、县治、官衙、学宫、仓敖、民房、庙、寺、祠、塔、桥等建筑物倒塌,地裂、喷砂涌水山崩地陷。康熙《郯城县志》有载:“一时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以顶至底者连二、三次,遂一颤既倾。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康熙《沂州志》:“地震有声,自西北来,响若雷,城郭、宫室、庙宇公廨一时俱毁……平地水深丈余,井内涌水高数尺,山崩地裂,所漂有朽木乱沙。”康熙《莒州志》:“沂州地震,彻夜摇动如雷,官廨、民房、庙宇、城楼、墙垛尽倒,仅存破屋一、二,人不敢入。河水暴涨,城中上无寸椽,下无片地。”
Ⅲ 丹霞地貌分布在哪些地方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及西南部,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其中中国分布最广。1928年,冯景兰等在粤北仁化县发现丹霞山,将此地地貌取名为丹霞地貌,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此后又有多人对其概念进行阐述。
丹霞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处,分布于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均有分布。
最低海拔可以形成于东部的海岸带,最高海拔可以出现在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上。但相对集中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除中国外,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中国分布最广。
(3)山东临沭岌山地质公园扩展阅读:
丹霞地貌形成原因
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四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
水平构造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
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
Ⅳ 丹霞地貌的分布区域
中国的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中国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质地貌具体分布如下:
福建泰宁、武夷山、连城、永安;
甘肃张掖(张掖市临泽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江苏新沂马陵山;
湖南怀化溆浦县思蒙(位于湖南省西部)、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东北部万佛山、邵阳新宁县崀山(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青、壮、晚年期丹霞地貌均有发育);
四川江油的窦圌山、成都都江堰市的青城山;
重庆酉阳桃坡一品丹霞,綦江的老瀛山;
云南丽江老君山;
贵州赤水(约有1300平方千米);
江西龙虎山、鹰潭、弋阳、上饶雨石山、瑞金、宁都;青海坎布拉;
广东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坪石镇金鸡岭、南雄县苍石寨、平远县南台石和五指石;
浙江永康、新昌、衢州江郎山(2010年8月2日凌晨,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WHC)在巴西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一致通过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衢州江郎山“捆绑”申报的“中国丹霞”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广西桂平的白石山、容县的都峤山、梧州的太平狮山;
陕西凤县的赤龙山以及河北承德;
山东临沭岌山;
安徽黄山市休宁县的齐云山。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云台山的红石峡
火石寨国家地质(森林)公园位于西吉县城北15公里的火石寨乡境内,东距六盘山140公里,须弥山景区28公里,是宁夏唯一同时拥有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的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胜地。是中国海拔最高的丹霞地貌群,被誉为中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
Ⅳ 临沭县在山东什么地方
临沭县位于山东省最东南部的苏鲁交界处,因濒临沭河而得名。东、南分别与江回苏省赣榆、东海答两县交界,西、西南与河东区、郯城县相连,北与莒南县接壤,距临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不足10公里。现辖12个乡镇,300个行政村;总面积1038平方公里,总人口63万人。
临沭是革命老根据地之一,刘少奇、罗荣桓、陈毅、粟裕、肖华、朱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临沭战斗过,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八路军115师师部和滨海地委、行署曾长期驻扎在这里。
临沭县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洼,县境东部和北部为低山丘陵,西部沭河沿岸为冲积小平原,海拔高度均在60-400米之间,全县大小山峰44座,最高海拔394.70米。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82%,丘陵占72.82%,平原占23.36%。境内有苍马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和沭河生态旅游区等名胜。
临沭县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寒暑交替,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3℃;年均降水量852毫米。这里没有北方漫长的冬季,没有南方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没有海滨的潮湿,也没有北方内陆地区的干旱,是投资兴业、工作、生活、居住的理想之地。
Ⅵ 泰山是丹霞地貌嘛
泰山不是丹霞地貌。泰山是山东丘陵中最高大的山脉,地层为华北地台典型基底和盖层结构区,南部上升幅度大,盖层被风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泰山杂岩,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层,其绝对年龄25亿年左右,是中国最古老的地层之一。北部上升幅度小,盖层保存着典型的华北地台上发育的古生代地层。泰山地貌分为冲洪积台地、剥蚀堆积丘陵、构造剥蚀低山和侵蚀构造中低山四大类型,在空间形象上,由低而高,造成层峦叠峰、凌空高耸的巍峨之势,形成多种地形群体组合的地貌景观。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该定义被大多数学者们接受,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中国的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福建泰宁、武夷山、连城、永安;
甘肃张掖(张掖市临泽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江苏新沂马陵山;
湖南
世界自然遗产邵阳新宁县崀山(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青、壮、晚年期丹霞地貌均有发育);怀化溆浦县思蒙(位于湖南省西部)、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东北部万佛山、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郴州市永兴县便江风景区;
四川江油的窦圌山、成都都江堰市的青城山;
重庆酉阳桃坡一品丹霞,綦江的老瀛山;
云南丽江老君山;
贵州赤水(约有1300平方千米)
重庆酉阳一品丹霞;
江西龙虎山、鹰潭、弋阳、上饶雨石山、赣州通天岩风景区、 瑞金、宁都;
青海坎布拉;
广东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坪石镇金鸡岭、南雄县苍石寨、平远县南台石和五指石;
浙江永康、新昌、衢州江郎山(2010年8月2日凌晨,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WHC)在巴西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一致通过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衢州江郎山“捆绑”申报的“中国丹霞”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广西桂平的白石山、容县的都峤山、梧州的太平狮山;
陕西凤县的赤龙山以及河北承德;
山东临沭岌山;
安徽黄山市休宁县的齐云山以及定远县的大红山。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云台山的红石峡。我国的丹霞地貌分布图:
Ⅶ 临沭县芨山乡在临沭什么地方
芨山在曹庄和华侨交界的地方,沭河古道门口那条路直接往西走不下道,路会通道山上,那个山就是芨山,拐弯处有一个地质公园。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请采纳。
Ⅷ 全国究竟有多少丹霞地貌
中国的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中国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质地貌具体分布如下:
重庆酉阳一品丹霞
;
江西龙虎山、鹰潭、弋阳、上饶雨石山、赣州通天岩风景区、瑞金、宁都;
青海坎布拉;
广东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坪石镇金鸡岭、南雄县苍石寨、平远县南台石和五指石;
浙江永康、新昌、衢州江郎山(2010年8月2日凌晨,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WHC)在巴西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一致通过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衢州江郎山“捆绑”申报的“中国丹霞”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广西桂平的白石山、容县的都峤山、梧州的太平狮山;
陕西凤县的赤龙山以及河北承德;
山东临沭岌山;
安徽黄山市休宁县的齐云山以及定远县的大红山。[5]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云台山的红石峡
火石寨国家地质(森林)公园位于西吉县城北15公里的火石寨乡境内,东距六盘山140公里,须弥山景区28公里,是宁夏唯一同时拥有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的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胜地。是中国海拔最高的丹霞地貌群,被誉为中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6]
Ⅸ 关于山东临沭美景的作文500字
乡村美景我喜欢自然的美。喜欢到各地去观景,那儿,有美丽的湖泊,清新的空气,变化莫测的云雾,奇特的山石……不过,那儿还是没有那静静的乡村亲切而美丽。我的家乡很美很美。清晨,晨雾还没散去,静静的,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让我不禁感到有些冷。听爷爷说,早晨,唯数田野最美。于是,我加快步伐,来到了田野。漫步在田间小路上,脚下踩着松软舒服的泥土,看着小草身上晶莹剔透的露珠、说不上名的可爱的小花羞答答的脸,真置身于仙境之中。绿油油的麦苗很自然,没有规则,深中夹浅,浅中夹深,绿的翠色欲滴。放眼望去,茫茫绿色,看不到边,像绿色的海洋,看不到海平线,但绿得叫人心旷神怡。田里湿漉漉的,还蒙着一层纱雾,像仙女的纱裙,若有若无,十分迷人。村里炊烟袅袅升起时,后院的竹林最美,像蒙上了一层透明的白纱,风儿吹过,竹中传来一阵阵沙沙声,别有一番韵味。竹林后面有一条小沟。沟里的水清澈见底,我们常常会折些空心竹子,舀上些沟里的水,通过空竹倒进杯子,模仿古代的竹茶。听老人们说,竹叶可以熬水喝,是去火气的,不知是真是假。人们都说竹子精神可佳,是啊,无论春夏秋冬,竹子从未弯下腰服输,我们多么需要这种可贵的精神啊。乡村美景,我喜欢;我喜欢它的雅、静,喜欢它的温柔与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