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公园目标任务
A. 地质公园概述
本节主要概述了地质公园的产生、发展现状,明确了地质公园的基本定义,并探讨了建立地质公园的意义。让人们对地质公园的产生、现状以及地质公园的未来发展,产生一个清晰的轮廓,从而系统地了解地质公园。
我国关于地质旅游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南京大学的夏树芳(1988),在其著作《地质旅行》中对地质旅游的目的概括出8个方面:了解沿途地貌特征;了解沿途地层年代;了解山川的来龙去脉;了解沿途矿产资源情况;注意生物和人类的活动与矿床的关系;了解沿途经济地理与地质的关系;了解风景名胜与地质的关系以及文物考古资料;了解地质事件。
地质遗迹是地质旅游的根本,没有地质遗迹,地质旅游也无从谈起,国际上对地质遗迹保护十分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地质遗产工作组,专门负责全球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也十分重视,其中以美国、加拿大、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地质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领先,他们制定了严格的法规体系,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国际上对地质遗迹保护的通行作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本文主要就地质公园展开讨论。
地质公园(Geoparks)是自然公园的一种,它是指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珍奇或秀丽景观特征的自然保护区(王永生,2005)。
一、地质公园产生、发展及现状
地质公园是保护地质遗迹的载体,人类对地质遗迹保护和利用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是真正将保护落到实处,形成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则是从近些年才开始的。1871年,时任美国地质调查局局长的海登率领一个34人的考察队到黄石高原考察火山、地热和温泉,并将考察报告和照片、绘画等提交国会,提出保护本区自然资源和地质景观的建议(赵汀和赵逊,2005)。于是,1872年,美国国会通过黄石法案(Yellowstone Act),在怀俄明州和蒙大拿州的黄石河源头地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美国国家公园的概念是由乔治·凯瑟琳(George Catherine)提出。当时在阿肯色州开辟了热泉保留地(Hot Spring National Reservation),其历史背景是美国大开发中对自然环境、野生动物和印第安文化产生的破坏和不良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是国家公园的建立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只能产生局部影响和效果,它是把人类保护地球遗产由自发行动上升为自觉的行动,由分散的社会努力上升为国家行为,虽然未能形成全面科学系统的规划,但是建立国家公园保护了部分地球遗产(赵逊和赵汀,2003)。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地质遗迹的保护已由各国分散行动变为国际组织发起和推动的全球性行动。但发展十分不平衡,保护工作与合理开发利用彼此脱节,难以成为各地政府参与且居民支持的、影响广泛的行动。从20世纪中叶到90年代前半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开始发挥重要作用。194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巴黎创立了世界保护联盟(IUCN),设立了“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专业委员会”(CNPPA/IUCN),在这里制订的国家公园标准中,正式将优美的地学景观保护和促进纳入科学发展的内容(赵逊和赵汀,2009)。
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地学部又提出建立世界地质公园计划,以弥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在地质景观保护方面的不足,以及地质遗迹工作难以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和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之不足,建议推动地质公园项目,把地质遗迹保护与支撑地方经济发展和扩大当地居民就业紧密结合起来。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设置了地质遗迹保护专题并组织了讨论(赵逊等,2002)。
中国地质学家早在1985年就提出在地质意义重要、地质景观优美的地区建立地质公园的想法,以加强保护和开展科学研究、科学考察。
在我国地学界的努力推动下,地质公园作为一种保护地质遗迹的有效途径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99年12月,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工作会议”上,审议了“全国2000~2010年地质遗迹保护规划”,最终确定要在我国建设国家和地方两种不同层次地质公园形式。
国外“Geopark”的概念是20世纪末,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为了创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而提出的。由该部原部长伊德博士(Wolfgang Eder)在1999年正式发表在地质学文献里(陈安泽,2007)。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启动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项目。同年11月,在欧洲,第一届欧洲地质公园大会(1stEuropean Geoparks Conference)也成功在西班牙召开,会议在建立欧洲地质公园网络保护欧洲地质遗迹的议题上达成了共识,并批准了法国豪梯省地质保护区(Reserve Geologiqedr Hayte-prance)等10处为欧洲首批地质公园网络成员。2001年3月,中国国土资源部作为主管地质公园建设的国家机关,批准建立包括云南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在内的首批11处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因此我们可以说,世界上首批地质公园是在中国和欧洲几乎同时建起来的。
2004年,鉴于中国在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方面所取得的良好成绩及在世界地质遗迹保护中做出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设立在中国北京。该办公室的主要任务是开通世界地质公园网站(www.globalgeopark.org),搜集全球地质公园信息并对全球开放,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管理数据库,为各个国家或地区提供服务。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了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5处,其中欧洲17处,中国8处。截至2009年8月,全球已经建立了70个世界地质公园,其中中国22处。
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工业活动的影响,导致自然环境不断恶化,接二连三的破坏环境事件不断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地球已经刻不容缓。与此同时,世界上的地质遗迹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威胁,保护地质遗迹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建立地质公园作为保护地质遗迹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和采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地质公园将会以星火燎原之势,带动全人类保护地质遗迹,进而保护我们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
二、地质公园的定义
2001年,地质公园作为一个新兴概念被提出,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组织和民众的热烈欢迎,随后即掀起了一股各国各地建立地质公园的热潮。
地质公园(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组合而成的一个特定地区。以保护地质遗迹、开展旅游、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而建立的一种自然公园(陈安泽,2002)。
地质公园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以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地质公园既是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文化娱乐的场所,又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
在中国,以具有国家级地质科学意义,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由国家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审定,由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授牌的地质公园,称中国国家地质公园(National Geopark of China)(姜建军,2006)。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指南和标准》规定了世界地质公园的内涵、申报程序、遴选标准和准则,其中规定世界地质公园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地质公园必须要有明确的范围界定,并具有足够大的面积以便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主要是通过旅游)。地质公园应当包含若干各种规模、具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或者其中包含了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或美丽的地质体的一部分。这些特征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事件和过程在区域地质历史中具有代表性。
“地质公园”是一个地理区域,在这里地质遗迹是保护、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整体概念的一部分。地质公园应当考虑这个地区的整体地理概况,不应当仅仅包含具有地质意义的遗址点。非地质主题是其完整的一部分,尤其是当它们与景观有关时,非地质内容可以展示给游客。由于这个原因,其中包括一些生态的、考古的、历史的或者文化价值的遗址也是必要的。在许多地方,自然、文化以及社会历史都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不能被分开。
(2)地质公园申报的前提条件是要建立一个管理机构,并有规划。仅有给人印象深刻和具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是不够的。地质公园区域内的地质特征必须让游客易于到达,且互相连接,并具有正规公园式管理的安全性。地质公园应该由指定的地方机构或者一些拥有足够的管理设施、有资质的管理人员和足够财政支持的机构来管理。特别要注意旅游活动必须与当地状况以及自然和文化特征相匹配,必须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传统习惯。尊重、加强并保护当地文化价值是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许多地区和国家,当建立地质公园时,还要考虑土著居民的习惯。
(3)地质公园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促进经济活动和可持续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地区环境,这对地质公园所在地区具有直接影响。同时也将增强当地居民的认同,促进文化繁荣,从而使地质遗迹得到直接保护。
在保护地质公园中的地质资源时,会创造新的税收来源(如地质公园旅游、地质产品等)。这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附加收入,将吸引私人资本的加入。“地质公园旅游”是一种与经济有关的、力求成功的、快速发展的学科,是一个旅游业中的新领域,其中涉及密切的多学科合作。
(4)地质公园必须提供和组织各种工具和活动来向公众传播地学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理念(如通过博物馆、解说、教育中心、地质路线、旅游指南、通俗文学和图件、现代传播媒体等)。应当允许开展科学研究,与大学开展合作,促进地质学家与当地居民之间开展交流,所有教育活动应该围绕整体的环境保护反映出伦理导向。
(5)地质公园并非一定就是一块全新的保护区域或景观地(它可能存在于已有的国家公园或自然公园中),但与总体上实行全面保护和管理的国家公园或自然公园有很大差异。按照国家立法规定,地质公园应该保护的重要地质特征包括:有代表意义的岩石、矿产资源、矿物、化石、地形和景观。地质公园管理机构要确保其地质遗迹的保护应与地方传统和立法机关的义务协调一致,由地质公园所在地国家政府决定特定地质遗迹或地质公园的保护力度和措施。
三、建立地质公园的意义
从2004年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诞生以来,地质公园就担负着保护地质遗迹及其自然环境,传播自然科学知识,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重大使命。同时建设地质公园对于保护地质遗迹,开展生态旅游具有重大的意义,对此卢云亭(2006)及姜建军等(2006)有过详细的研究阐述。
(一)建立地质公园能更有效地保护地质遗迹和自然环境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正因为地质遗迹的这种不可再生性和珍贵性,才使得我们需要采取各种方法来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建立地质公园无疑是其中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手段。在《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对具有国际、国内和区域性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可建立国家级、省级、县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段、地质遗迹保护点或地质公园”。由此可见,建立地质公园保护地质遗迹和自然环境已经作为一项基本规定列入我国的政策法规体系。该规定中还明确列出了需要给予保护的地质遗迹类型:
(1)对追溯地质历史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典型层型剖面(含副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质构造剖面和构造形迹;
(2)对地球演化和生物进化具有重要科学文化价值的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微体古生物、古植物等化石与产地以及重要古生物活动遗迹;
(3)具有重大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溶、丹霞、黄土、雅丹、花岗岩奇峰、石英砂岩峰林、火山、冰川、陨石、鸣沙、海岸等奇特地质景观;
(4)具有特殊学科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石、矿物、宝玉石及其典型产地;
(5)有独特医疗、保健作用或科学研究价值的温泉、矿泉、矿泥、地下水活动痕迹以及有特殊地质意义的瀑布、湖泊、奇泉;
(6)具有科学研究意义的典型地震、地裂、塌陷、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遗迹;
(7)需要保护的其他地质遗迹。
(二)建立地质公园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地球科学和环境保护知识
地质遗迹实际上更像是一部无字的历史教科书,它把地球46亿年的历史静静地雕刻在地球的每一寸土地上,展示在人们的眼中。他们或激情澎湃(如火山、瀑布)或沉默静谧(如典型地层剖面、构造行迹)或绚烂夺目(如丹霞、雅丹、矿物宝石产地)或悲凉沧桑(如地质灾害遗迹)……而所有的这些地质遗迹都静静地等在原地,待我们人类去认识和了解,地质公园的建立无疑为普通公众打开了一扇认识地质学、了解地球科学的窗口,人们可以在参观游览山水胜景的同时学习地球科学知识,增强自己环境保护意识。
地质公园不仅有雄奇秀丽的山水,有些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身在其中,不仅精神愉悦,心灵也能得到陶冶和沉淀。
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地质公园是面向公众的科普基地,是培养未来地球科学家的摇篮,也是人们丰富知识层面开拓视野的户外课堂,是高校教师和学生进行地质科学探索、研究的基地。
(三)建立地质公园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即:“既能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需要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地质遗迹对于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人们更多地把发展经济的目光放在对传统资源(如煤、石油、金属)的发掘上,这极大地限制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地质公园的建立,使宝贵的地质遗迹资源不需要改变原有面貌和性质而得到永续利用,这是对地质遗迹资源利用的最好方式。
旅游业是一种绿色产业,通过建立地质公园,在地质遗迹和自然生态环境都得到合理的保护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进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地质公园的建立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去参观游览,改变了当地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同时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增加居民就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地质公园所在地区的旅游知名度也会显著提升,这就会大大激发当地群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地方文化的复兴,更加注重保护当地地质遗迹和自然环境,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地质遗迹资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B. 谁有《中国国际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电子版的发我一份!
我这有一个,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
前 言
中国的地质公园建设,是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体系”的倡议,贯彻国务院关于保护地质遗迹的任务,由国土资源部主持于2000年开始进行的一项新工作。
地质公园担负三项任务:第一,保护地质遗迹,保护自然环境;第二,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高;第三,开展旅游活动,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地质公园体系已初具规模。地质公园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地质遗迹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依托地质公园建设,很多珍贵地质遗迹得到了切实保护,社会地球知识科学普及水平迅速提升,同时还带动了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振兴。
为加强地质公园管理,进一步规范我国的地质公园规划建设,指导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特制订本技术要求。
一、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地质公园的规划编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利用。
2.体现地质公园宗旨,突出地质公园特色。
3.统筹兼顾,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二、规划工作的主要依据及规范性引用文件
(一)法律法规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条例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
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地质矿产部)
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
(二)技术规范、标准、指南类: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与工作指南(国土资源部,2002-11)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指南和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2008-06)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 14529-93)
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国家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规范(国家环保局,1996)
关于加强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审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0号)
(三)地质公园所在地的相关规划: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交通规划、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等。
三、规划工作的重点及要求
(一)合理划定、明确界定地质公园范围
1.范围划定的原则
地质公园的范围划定要以能够包含构成地质公园的主要地质遗迹并能实施有效保护为基本原则,方便管理,避免公园规划面积过大,充分考虑区域内矿产资源赋存状况和地方经济建设情况,避免公园内设置矿业权,要注意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
2.范围的表述
地质公园的范围除文字描述外,同时要用边界控制点(拐点)坐标标注在适当比例尺的地形图上。公园范围如有变动必须标明变动情况,并说明变动的理由和原因。
3.土地权属及使用
地质公园的土地权属应清晰。公园内的土地权利人应服从地质遗迹保护的管理要求,其土地用途应符合地质公园规划,必要时以“契约”“协议”等形式约定。
4.勘界
地质公园边界及地质公园内的功能区界线,必须使用测绘仪器或GPS定位仪(注明误差)进行准确勘界,测定边界的重要拐点坐标,并标注在以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底图的《地质公园园区划界实际资料图》上(根据规模按规划图件要求确定比例尺)。根据实际管理的需要,应依照边界类型,设立明确的界线标示碑或标示牌。地质公园勘界的图形与实测数据应建库存档。
为便于管理,在保证地质遗迹的完整性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边界划定可充分利用山脊线、山谷线、河流中线、水岸、陡崖边线、道路、行政区边界、土地权属边界等具有明显分界特征的地形、地物界线。
(二)地质公园园区、功能区
1.园区、景区
在公园范围内,按地质遗迹景观和其它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与组合特征、地貌的自然分区、交通连通状况,特别是行政辖区的因素,可将地质公园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园区和园区之下的景区。为便于公园统一管理,一个公园的园区应相对集中,数目不宜过多。
2.功能区划分
功能区的划分应依据土地使用功能的差别、地质遗迹保护的要求并结合旅游活动的要求,在公园或独立的园区范围内,可酌情划分出如下功能区:门区、游客服务区、科普教育区、地质遗迹保护区、自然生态区、游览区(包括地质、人文、生态、特别景观游览区)、公园管理区、居民点保留区等。
其中:
地质遗迹保护区: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可划分为特级保护区(点)、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保护区的范围必须准确划定(要有重要拐点坐标)。各级保护区要有明确的保护要求:特级保护区是地质公园内的核心保护区域,不允许观光游客进入,只允许经过批准的科研、管理人员进入开展保护和科研活动,区内不得设立任何建筑设施;一级保护区可以安置必要的游赏步道和相关设施,但必须与景观环境协调,要控制游客数量,严禁机动交通工具进入;二级、三级保护区属一般保护区,允许设立少量地学旅游服务设施,但必须限制与地学景观游赏无关的建筑,各项建设与设施应与景观环境协调。所有地质遗迹保护区内不得进行任何与保护功能不相符的工程建设活动;不得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不得设立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等大型服务设施。
在公园园区范围内,依据地质公园设立前批准的当地经济发展规划等开展的工程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单位应当补充地质遗迹保护可行性论证报告,经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报国土资源部批准后方可动工。建设单位应确保其建设活动不得破坏公园内的地质遗迹。
地质公园内禁止开山、开荒等破坏地貌景观和植被的活动,不得设立任何形式的工业开发区。
科普教育区:公园博物馆、科普电影馆(影视厅)、地质科普广场一般设于此区。要考虑景区已有的建设,有条件的公园可以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培训基地,开辟专项科普旅游路线等。
游客服务区:服务区内可发展与旅游产业相关的服务业,控制其他产业,不允许发展污染环境、破坏景观的产业。服务区的面积可控制在地质公园总面积的百分之二以内。
(三)地质遗迹的调查、评价、登录和保护
应开展对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登录和保护(地质遗迹类型划分可参照附表1)。规划应说明公园内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登录和保护工作现状,并确定近期、中期、长期的工作目标和计划。
1.地质遗迹的调查
地质遗迹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查明公园内应当予以保护的地质遗迹的类型与空间分布;地质遗迹的地质地貌背景,例如构成地质遗迹的岩石、地层,控制地质遗迹形成的构造与外营力作用,地质遗迹所处的地貌类型单元等;能描述和分析地质遗迹形态和性状特征的各种参数;地质遗迹受到破坏与保护的现状;对地质遗迹产生破坏或威胁的自然与人为的影响因素。
地质遗迹野外调查的信息与数据采集,应能满足地质遗迹评价和建立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数据库的要求。
地质遗迹调查应以已完成的中、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以实测的大比例尺地形图为载体,以提高调查的精度和控制程度。
2.地质遗迹的评价与登录
按科学价值、美学价值、科普教育价值及旅游开发价值为主并参考有关因素对地质遗迹进行综合评价,将地质遗迹划分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及省以下级四个等级。按类按级编列公园全部地质遗迹名录,并按相关的技术要求进行档案登录和数据库录入,为有效保护与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地质遗迹数据库办法另订)。
3.地质遗迹的保护
将公园内地质遗迹分别划入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地质遗迹保护区中,并有针对性地分别列出其主要影响因素及保护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与保护措施,使园中地质遗迹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特级、一级地质遗迹的保护责任要落实到人。
(四)地质公园的科学解说系统
科学解说系统是地质公园的主要特色,其内容包括:户内外解说设施(地质博物馆,科普电影馆(影视厅),公园与园区主副碑,解说碑、牌、栏,交通指示牌等),解说员与解说设备的配备,解说出版物(公园科学导游图、地质公园丛书、地质公园解说词及主要地质科普路线解说词,科普音像出版物等)。
要求:
地质博物馆:各地质公园都要建立以普及本园区地质景物知识为主,面积相应的博物馆。独立的园区应当建立相应的展室。
科普电影馆(影视厅):是以科普电影方式向游客介绍公园科学、历史文化知识的最佳途径。各公园都要建立适当规模及技术等级的科普电影馆。
解说牌:主要地质遗迹景物(点)都要设立科学、通俗、直观的中英文对照(或因地增加其它语种)解说牌。每个国家地质公园应不少于50块;有多个独立园区的地质公园,其每个独立园区应不少于30块。
导游词:要将编写导游员专用的公园、园区、景区、特设旅游路线的解说词,地质博物馆讲解词列入规划(针对不同讲解对象应当编写不同的版本)。
导游员配备:每个独立园区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导游员,须经岗位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并订出定期地学知识培训计划及要求(每年不少于一周,世界地质公园还要增设外语培训)。要编制导游员配备计划和近期实施方案。
地质公园丛书:是一套具有地质公园自助导游性质的丛书,要求每个地质公园编制一套,公开出版发行。
地质公园科学导游图:是计划公开出版发行的一套以数字地图为底图、直观显示地质地貌特色的游客用导游图。要求每个地质公园编制一张(要求另订)。
(五)地质公园的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提升地质公园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必须强化。各地质公园必须按要求制定科学研究计划。
1.科学研究的原则
以提高园区地质、人文、生物资源研究水平,提高地质公园的管理及政策水平,更好地实现地质公园“三大任务”为基本原则。
2.科学研究选题的依据
紧密围绕资源、保护、科学解说、打造有科学含量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效益、保障游客安全以及公园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设立科研课题。
主要针对以下领域提出研究课题:
*园区主要地质遗迹形成原因及在全球或全国范围内地质演化中的代表性
*园区主要地质地貌形成演化规律、美学特色、分类及评价准则及国内外对比研究等
*园区主要人文、生物景观资源研究
*科学解说研究(包括解说员培训,地质博物馆,科普电影馆(影视厅),解说碑牌,导游词编写、科学导游图的编制、科普音像读物编制等)
*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保护方法与措施
*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
*数字地质公园建设
*其它
3.计划编制要求
按规划年限要求编制远期、中期及近期计划,近期(3-5年)计划要编列研究课题名录并提出实施行动方案(包括人员、经费投入等)。
4.科学研究的人力资源配备
整合现有各方面的研究资源,制定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专家的合作计划,以及地质公园自身科技人才的配置计划。
5.科学研究的经费保障
计划要提出科学研究项目立项的主要渠道、经费的主要来源及筹措方式。提出保障研究经费的措施和方案。如以不低于地质公园门票收入的百分之二作为科研基金,并争取当地政府的资金支持,同时争取进入国家科研计划或国际地质研究合作项目以获得资助。
6.科研成果的出版、交流与转化
要提出主要科研成果的出版途径与方式,提出研究成果转化为本公园建设与管理服务的要求,制定出利用成果参与或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的计划,建立姊妹公园的计划等。
(六)科学普及工作
开展科学普及活动是地质公园设立的三大任务之一。应以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为基本原则。各地质公园应制订科学普及工作方案。
1.乡土科普活动
制定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乡土科普教育、环境友好教育、组织青少年春、秋游园、夏令营、冬令营及其它专题性科学普及活动方案。提出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计划。
2.教学实习活动
制定面向大中专学生及科研机构在公园内科研教学实习编写论文等活动计划并提出近期(3-5年)的行动方案。提出与有关院校科研学术机构合作建立教学实习、科研基地计划。
3.面向普通游客的专项科普活动
面向普通游客的专项科普活动需求,对客源构成、活动条件进行可行性分析,编制活动计划。
(七)地质公园的信息化建设规划
用现代科技完善信息化建设是建设和管理地质公园的基本要求。要加强地质公园数据库、监测系统、网络系统的建设。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应包括以下内容:
*在公园各景点及重点位置安装监测仪器,建立监测中心,加强对园区的监控管理,确保游客安全,及时发现地质遗迹损毁事件以及地质灾害和火灾隐患等;
*建立全园的信息网络系统,包括设立在信息中心的主机,设立于公园各处的终端机、信息自动服务台、触摸屏、电子导游系统、大屏幕、虚拟现实系统、面对面信息服务台等设施。实行信息互通,向游客及时提供游览信息、游览指南,引导游客游览、疏导客流等;
*建立地质公园网站,沟通与各个方面的信息联系,要具有公园及地质遗迹展示、科普教育和地质公园研究平台、远程票务住宿预订服务等功能;
通过WebGIS的技术手段将地质公园数据库、地质公园网站和地质公园展示系统、地质公园监测系统整合起来。实现远程科研数据获取,数据检索查询,公园网络营销与服务等功能。
(八)地质公园的管理体制与人才规划
健全的管理机构和有序的管理体制,是建设和管理好地质公园的保障。规划时必须做好地质公园管理体制规划,应把地质公园管理机构的名称、级别、二级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管理职能等编列清楚,并以公园上一级政府正式批件为据。如公园管理机构与其他管理机构(如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等)相互重叠时,必须设立专门管理地质公园日常业务的科室。
地质公园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特别是地学专业人才,要求世界地质公园5-8人,国家地质公园3-5人)是建设和管理好地质公园的重要保障,必须将公园的人才结构和配备途径、培训计划纳入地质公园的规划。
四、规划的成果要求
地质公园规划应提交以下成果:
(一)规划文本
规划文本是实施地质公园规划的行动指南和规范,应以法规条文的方式、简明扼要地直接表述地质公园规划的结论,规定做什么和怎么做,体现规划内容的指导性、强制性和可操作性。
规划文本的编写要求见《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提纲》(附件1)。
(二)规划编制说明
地质公园规划编制说明是对规划编制的主要原则、主要内容、编制过程、初审情况等方面的简要说明,具体应包括以下内容:
1. 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原则及指导思想。着重说明规划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和特点。
2. 规划编制过程、规划研究情况。
3. 规划目标、任务、主要指标及主要内容的确定过程与依据。
4. 与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情况。
5. 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对规划的审核情况。
6. 征求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专家等意见的情况以及协调、论证情况。
7.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三)规划图件及编制要求
1.主要附图
地质公园区位和交通图
地质公园地质图
地质公园园区划界实际资料图
地质遗迹及其他自然人文资源分布图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图
地质公园规划总图
地质公园园区(景区)功能分区图
地质公园土地利用规划图
地质公园遥感影像图
地质公园科学导游图
2.相关图件比例尺原则按如下要求选择
小型地质公园:面积≤20km2,图纸比例为1/5000-1/10000
中型地质公园:20<面积≤100km2,图纸比例为1/10000-1/25000
大型地质公园:100<面积≤500km2,图纸比例为1/25000-1/50000
特大型地质公园:面积>500km2,图纸比例为1/50000-1/100000
3.地质公园规划图件基本内容编制要求
(1)地质公园区位和交通图
用不同比例的几张图(如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组合起来,将本地质公园在全国、全省(区、市)、全市中的位置和大致范围表示清楚,并在公园所在市的道路交通图上,将距公园最近的长途汽车站、火车站、机场、码头以及市中心区到本地质公园大门的联接道路表示清楚。如果是世界地质公园还应用世界地图示意其位置。
(2)地质公园地质图
以地形图为底图,按相应比例尺地质图编制要求编制。
(3)地质公园园区划界实际资料图
根据面积的大小按规定选用相应比例的地形图,将公园全部范围边界和各园区的界线用测绘仪或GPS进行实测,重要拐点坐标进行编号并标注在图上。测点坐标资料造册存档。此图是政府批准公园面积的依据,也是用图纸计算公园和园区面积的依据。
(4)地质遗迹及其他自然人文资源分布图
是资源现状图,用不同的图例将调查到的主要地质遗迹、地质景点、水域景点、生物景点、人文景点,分类、分等级标示在相应比例尺的底图上。
(5)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图
按地质遗迹保护区进行分级(如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并用不同的色彩区分表示,特级和一级保护区边界的重要拐点必须用GPS实测,并编号标注在图上,测点资料造册存档。
(6)地质公园规划总图
包括所规划的地质公园各园区、主要景区、重要景点以及各园区内的主要旅游服务设施(大门、停车场、标志碑、游客中心、博物馆、重点公共卫生间、餐饮购物场所、观景台等)、主要游线道路或其它交通设施的位置、范围、走向等。
(7)地质公园(园区)功能分区图
对公园各园区的不同功能进行区划,各不同功能区(如游客服务区、科普教育区、地质遗迹保护区、人文景观区、自然生态区、公园管理区、居民点保留区等)要有明确的范围和界线,并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公园建设规划(详细规划)。
(8)地质公园土地利用规划图
按附表3将地质公园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编制成图。
(9)地质公园遥感影像图
按规划图件比例尺精度要求编制,图面上要有公园范围及有关地物内容的文字标示。
(10)地质公园科学导游图
是游客了解公园主要地质景物、安排食宿、交通等的自助导游图。科学导游图以遥感影像图为底图转换成地貌晕渲图,直观地将主要地质遗迹、地质地貌景观、重要人文景物的位置,观景点以及博物馆、食、宿、医疗、救护场所的位置表示出来,并将到达这些景点或观景点的交通线路和步行线路表示出来。图面应设计为折叠页形式,以便于游客携带。
4.编制规划图件注意事项
针对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中图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注意事项:
(1)在图框内的右下角绘制图栏,图栏内要注明:规划名称、该图纸名称、比例尺、编制单位名称、图号和编制日期等信息,必要时要有规划项目负责人和制图人签字。
(2)规划正式图纸必须在图框内右上角标注指北针和比例尺。
(3)在目前没有统一图例的情况下,为方便使用,建议所有自然景点景物和天然地物均用小圆圈图例,所有人工设施和建筑物均用小方框图例。
(四)专项研究报告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专项研究报告是从研究角度为规划编写提供更加准确、详尽的理论和实际分析论证依据。
其编写要求见《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专项研究报告编写提纲》(附件2)。
(五)基础资料汇编
主要是规划编制中形成的基础调查资料、资料辑录、数据统计、重要的参考文献等。
五、本技术要求的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所有国家地质公园。原《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指南(试行)》停止执行。
六、附则
规划工作由地质公园属地地方政府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联合主持,以委托或招标方式进行。
由于地质公园规划是一项技术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承担规划工作的单位必须熟悉地质公园规划的技术要求、具有编制地质公园规划的实际经验,规划编制组成员必须由多专业的技术人员组成,除地质专家外,还应包括相关规划专业(城市规划、风景区规划、工程规划或土地利用规划等)的技术人员,必要时可邀请生态学、文物保护、工程建设、旅游规划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规划单位应将相关工作经历与成果、人员的专业与职称构成、管理体系等材料,报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核认定。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经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初审后报国土资源部批准,由国家地质公园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并实施。
附件:1.《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纲要》
2.《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专项研究报告编写提纲》
C. 强化地质调查服务
一、地质调查工作必须更加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地质调查工作是一项融调查与研究、产品与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知识密集型工作,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先行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事地质调查工作的地质调查机构也属于服务型机构,主要任务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质基础信息支撑。美国等国家地调机构自遭遇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生存危机”的艰难时期之后,逐渐认清自身的使命就是要为政府管理与决策、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公众生活提供及时、公正、可靠的地学信息。地调局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适应整个社会需求的能力,必须保持同广大用户更好的联系,因此整个地质工作逐渐由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其中地质调查机构服务意识的转变最为明显,一切以用户为核心、服务优先的意识不断增强。可以说地质调查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其生存之本,成果得以应用是检验地质调查工作成效的试金石。
近年来,我国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工作虽已起步,服务的领域也逐渐从传统的地矿领域扩大到了城市规划、农业、旅游、教育等领域。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地质成果服务现状基本上还处在传统、自发的水平上,社会化服务的意识亟待加强,地质调查产品信息的公益性服务不到位,与社会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按照新的“三定方案”,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职责就是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基础信息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这就是说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生产地质调查产品只是完成其最终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深入研究地质调查产品的扩散与服务的途径和方式,研究用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开发满足不同用户的系列产品,更加主动地做好服务工作。
新时期,中国地质调查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约束、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对涉及资源、环境、生态、自然灾害等重大问题的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2006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明确指出“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组织实施中央政府负责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强化相关技术、质量、成果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投资环境信息服务系统”。因此,当前的地质调查工作要以满足国家需求为目标,确定地质调查工作的各项任务,充分发挥地质调查工作超前性、全程性和广域性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使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国家宏观发展战略服务,为人民群众生活服务,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服务。
二、树立“用户优先、服务第一”的地质调查服务理念
既然地质调查属于服务业,地质调查局属于服务机构,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又要求地质调查工作提供更及时、更主动的服务,因此,当前地质调查必须树立“用户优先、服务第一”的服务观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提高提出的新要求为基点,及时了解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坚持以用户为核心,通过业务调整和领域拓宽,不断提高产品的实用性并致力于提供优质服务。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来讲,“服务”即是以劳务来满足顾客的需求,任何能提高顾客满意程度的项目都属于服务。服务即关心顾客,是在营销过程中了解顾客心理,采用有效的方式为顾客提供多种服务或劳务,满足其物质或精神的需要。对于地质调查工作而言,其核心也是要提供能准确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服务,要在项目立项之初就强调以政府管理工作需求、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公众的需要为出发点,把满足需求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效果的重要标准,由此要充分考虑到地调成果的可利用程度和社会化服务程度,才能实现地质调查工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地质调查服务内容丰富化
地质调查工作既有调查,又有研究,本身不产生物质财富,但它产生知识或信息,为社会和政府提供的是信息产品或服务。从世界地质调查发展的情况可以发现,地质调查服务的内容相当丰富。美国地调局可以提供的产品包括:按照学科,分为地学、生物学、制图学和水资源产品;按照产品载体,分为摄影产品、出版物、软件和其他产品。在美国地调局的网站上,可供下载和在线浏览的地图、数据、影像和信息产品超过7.5万份,各种技术标准、成果报告和出版物超过30万份。目前,我国地质调查服务内容主要是以纸质的基础地质资料为主,网上也提供了一些目录服务,以及科普和少量的信息服务,但是还远远不够。为了从国家宏观决策到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都能感受到地质调查工作,需要提供各个地区、各个类别、各个专业和多个比例尺的地质产品。从专业角度看,地质调查要能提供区域地质、水工环、海洋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影像、专题产品和综合类产品等十几大类产品;从类型看,地质调查要提供大数据量的地质图件、地质书籍和指南、空间数据、矿产出版物、摄影产品、文献报告、期刊杂志、地学软件、教育和休闲产品等;从产品的获取渠道看,要从传统的面对面的馆藏资料,变为数字化产品和在线网络信息产品,还应提供数据处理、分析服务、咨询及培训服务等。
四、地质调查服务形式通俗化
地质调查成果服务的对象不仅包含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还包括本国的企业、社区、一般公众等。纳税人出资开展的公益性地质工作,就必须为社会公众服务,而且要把地质工作成果转化成社会公众能够使用、适合他们需要的成果。要提高地质调查自身的贡献力和影响力,以取得更广泛的支持和信任。必须改变所谓的“公益性地质成果锁在抽屉里、藏在脑子里、挂在墙上、写在纸上”的状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计投入地质勘查工作的经费已达4000多亿元,全国形成了数十万种成果地质资料,还有大量的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上世纪90年代以来,建立了几十个国家大型地学基础数据库。然而,这些资料数据主要服务对象还是行业内部,能够提供政府、社会直接应用的产品缺乏。许多数据库急需进一步整合、加工,才能满足社会直接利用;大量资料数据需要围绕国土资源规划、矿业权管理、区域经济发展、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以及普通公众的需要,进行深度开发。要着重在地质调查成果的表达方式上下功夫,比如要尽快出版一种使广大公众能看懂并能利用的地质图,把很专业很深奥的地质图加以简略化、通俗化和实用化。这方面,国外的地质调查机构有值得借鉴的做法。加拿大的普通百姓可以买到一种1:25万的地质图,它通俗易懂,社区居民从地质图中可以了解到,居民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历史上有无发生过地震、有无活动断层、该地地下水水位及水质、地下岩石的性质等等,这样的地质图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服务公众的意识和成果通俗化的做法。
五、地质调查服务手段多样化
1.网络在线
中国地质调查局要扩展地质调查产品社会化服务的方式,除加强资料馆藏服务外,还要增强网络在线服务功能,大力推广应用基于互联网的动态连接技术、目录查询检索系统、WEB编图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三级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纵向连接局、大区和地调院,横向连接国土资源骨干网,逐步形成以单位、专题、区域、服务类型等为主线的“一站分布式服务”,进而覆盖全国,为用户提供在线信息发布、在线查询、在线销售和在线订购等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享受便捷的查询、购买和定制服务。
2.对外宣传
要让国家和社会更多地感知地质工作的多元服务及其效用。加强成果的综合研究和集成,深入挖掘分析成果的应用价值,并及时向社会发布。要大力宣传公益性地质工作的社会效益,通过组织专家研究分析,发布有关评估结论,并以公开出版发行、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专题报告会、成果发布会、展览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地质科学和信息成果。建立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新闻发布制度,将其常规化、制度化,定期由指定代表进行口头或书面发布,遇有重大议题,要举行专门的记者招待会或安排权威媒体作深度专访。还可以建立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鼓励机制,吸取国外社会化服务的先进经验和教训,加快资料社会化服务的步伐,以满足国家对外开放和商业性矿产勘查开发对地质调查产品的需要。
3.地质科普
要通过地质科学知识的普及,来提高公众对地质事业的关心和认识,促进地质事业的发展。中国地质调查局可以向广大学生开设地学科普网站或印刷一些科普读物,内容可以包括:化石聚焦、假日地质指南、你眼中的岩石、假日地质图、地质年代图表、科普推广和网上地质专家答疑等。从地质研究、生物研究、地理研究、水文研究等多个专业,以多种形式为学生、老师和地学爱好者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以达到传播地学知识和信息的目的。
4.地质教育
要注重地质教育,从小学、中学、大学建立起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教育体系,在中小学教学中增加地球科学方面的内容,大力发展地质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地调局可以和一些地质院校提供合作培养,如合作培养野外地质学专业,为高校学生创造相应的环境和条件。同时,还可以开展大量的培训教育工作,聘请地质专家授课,内容涵盖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预防、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地质文献检索与科技查新等等,还可以培训普通大众如何使用MapGis、MapIfon、ArcInfo和ArcView等软件。地质教育培训工作应制度化、经常化、系统化和多样化。
六、用地质文化的力量感染公众
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地质事业的发展相结合,铸就了中国地质文化的风骨,它可以潜移默化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信念。因此,要提高地质调查成果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就必须传播地质文化,加大地质成果、地球科学知识向社会转化的力度,充分利用文化的手段和形式,让地质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弘扬行业精神、树立行业形象、普及地学知识为主要任务,加强文化宣传教育、文化产品制作、文学艺术创作、科学知识普及等工作,推出一批具有地质特色的影视、科普、文学、艺术等文化精品,提高地质文化的生命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可以像《侏罗纪公园》、《龙卷风》、《后天》等电影把科学家对大自然的认识搬上银幕一样,将以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为代表的地质先驱们推动中国近代地质事业发展的历史拍成电影、电视剧激励后代;将第四纪冰川的发现、燕山运动的创立、玉门石油的发现、攀枝花铁矿的早期勘查、北京人头盖骨的发掘与研究等一部部改写中国地质科学的拓荒史制作成纪录片或参加展览会;将国家地质公园的美丽而奇特的景色、南极科考的摄影照片印成画册;将世界各地发生的地震、海啸等各种地质现象的新闻报道即时而快速地附上从地质视角的原理解释;将深受大众喜爱的各类宝石的地质成因、鉴定方法等有关知识普及于众,等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大众了解到自然的奇特、地质事业的伟大和保卫地球责任的重大,而且可以将地质文化的精华渗透到大众的日常工作习惯、思维习惯中,将地质文化作为全民文化大力普及,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了解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和掌握地学基本知识的同时,深受地质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以科学文化的力量感召人们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总之,提高地质工作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和多重服务功能,就要进一步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促进科研与调查的结合,提升地质工作的技术含量,缩短地质成果转化的周期,努力使地质调查成果既深厚丰富,又生动形象;既充满科学内涵,又通俗易懂,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对地质知识和地质信息的需要,实现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全方位的结合。
D. 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的七大工程分别是什么
所谓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的“七大工程”,实际就是今后要做的重点工作。《省级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编制指南》中明确了七大类重点工作,即“七大工程”,分别为:
(1)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评价工程。该工程的目标任务是:查清本行政区内古生物化石,特别是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的产出、分布状况;评价古生物化石的科研价值、开发利用前景;建立生物地层序列,进行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划分;对古生物化石典型产地进行评价,提出古生物化石产地保护方案。省级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应明确近期和远期本行政区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评价的工作范围。
(2)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古生物化石保护分为产地保护和标本保护。古生物化石产地保护工程主要是建立古生物类保护区和地质公园、命名古生物化石产地。产地保护工程还包括对产地或出露的化石实施围护工程、防灾工程、防风化工程、防腐蚀工程、监测预警工程等技术工程性措施,以及建设项目穿越产地而进行的抢救性发掘工程。标本保护工程以规划建设古生物博物馆为主。
(3)古生物化石管理工程。该工程就是在完善组织机构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规定的管理制度开展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古生物化石管理工程重点是完善古生物化石发掘、进出境和收藏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化石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编制、数据库建设,及与《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配套的法规建设等工作。
(4)古生物化石科学研究工程。该工程指根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古生物化石资源条件,对本省古生物化石科学研究工作进行规划,按照研究工作的重要程度列出研究目标和内容,明确研究目的。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古生物化石科学研究工程要与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评价工程、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结合起来,协调开展化石资源调查评价、科学研究和保护管理工作。
(5)古生物化石科普宣传工程。该工程指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古生物化石科普宣传工作,使民众了解古生物化石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民众保护古生物化石的自觉性,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素质,是古生物化石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省级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应明确古生物化石科学普及宣传工程的内容、形式和时限。
(6)古生物化石资源利用工程。古生物化石作为一种地质遗迹资源,除具有科学价值外,还具有美学价值和收藏价值。省级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应在教学、旅游、工艺品研发、医药、观赏等方面挖掘古生物化石资源的利用价值,设计好资源利用工程。
(7)古生物化石文化产业建设工程。在古生物化石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古生物化石文化产业建设工程,通过专业化、高水平的内容策划和设计,开发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化石文化产品,采用多种形式传播古生物化石文化,积极推进古生物化石文化产业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E. 卢氏县国土资源局
卢氏县位于河南省西部边陲,地理坐标北纬33°′~34°23′,东经110°35′~111°22′,地处黄河、长江分山岭南北两麓,北邻灵宝,东连洛宁、栾川,南接西峡,西部与西南部与陕西省的洛南、丹凤、商南三县接壤。辖区总面积3666.47平方公里,全县19个乡(镇)、352个行政村,总人口37万人,分布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崤山、熊耳、伏牛三大山系之中,域内共有大小山峰4037座,河流涧溪2400多条,形成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基本地貌,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的县。为国家级贫困县、革命老区县,素有“河南小西藏”“豫西后花园”之称。近年来,该县依托灵山秀水的自然景观,兴起了以旅游开发为主的旅游产业,先后被评为“中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名县”、“中国优秀休闲度假旅游县”。使县域经济呈现出了“农牧业富民、工矿业强县、旅游业活县”的经济发展格局,经济发展速度连年处于省、市前列。
张寿西 局长、党组副书记
张建品 党组书记、副局长(2010年5月,自义马市国土资源局调任)
杨万朝 党组成员、副局长
李新武 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铭 党组成员、副局长
熊彦召 党组成员、副局长
李东宇 党组成员、副局长
雷爱玲 党组成员、副局长
胡新峰 副局长
蒋兰英 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张寿西简介: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人,1965年4月出生,汉族,198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7月毕业于焦作矿院地质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9月参加工作,先后任三门峡市国土资源局矿产开发科(含地质环境科)科长、规划科技科科长等职务。2010年4月7日,任卢氏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党组副书记;2010年6月至今,任三门峡市国土资源局副调研员。
【机构设置】卢氏县国土资源局组建于2010年4月,是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将原卢氏县地质矿产局、卢氏县土地管理局工作职能划入后,重新组建的县政府工作部门。县编委“三定方案”核定局内设股(室)12个,即办公室、财务股、规划科技与调控股、地籍管理股、用地审批与耕地保护股、土地利用股、测绘管理股、矿产开发管理股、矿产资源储量与地质勘查股、地质环境股、资源补偿费管理股、执法监察信访股。另设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土地开发中心、地质勘查研究所、黄金公司、矿产开发中心、地产交易中心、大地勘测服务中心等7个二级机构。全县19个乡(镇)共派出双槐树中心矿管站、磨口中心矿管站、木桐中心矿管站、城郊中心矿管站、五里川中心矿管站、文峪中心矿管站、杜关中心矿管站、石龙头矿产品监督管理站、范里矿管站、汤河矿管站等10个矿管站和五里川中心土地所、官坡中心土地所、磨口、潘河中心土地所、官道口中心土地所、城区中心土地所、横涧土地所、范里土地所、文峪土地所、城关土地所10个土地所,全局共有干部职工286人。其中党员118人,占职工总数的41.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32人,占职工总数的81.1%。
【土地资源】卢氏县土地总面积366578公顷。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全县山高林密、沟壑纵横。通过第二次全县土地调查,全县现有耕地面积38168.5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0.43%,基本农田面积35589.75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93.32%;园地面积388.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11%;林地面积203352.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5.47%;交通运输用地1210.4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003%;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4926.9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013%;未利用土地10439.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9.3%。县域内耕地资源分布不平衡,西南长江流域七乡(镇)由于山大沟深、丛林茂密,耕地稀缺,全县耕地资源主要集中在洛河沿岸的横涧乡、文峪乡、东明镇、范里镇和县域北部的官道口镇、杜关镇、沙河乡等乡镇。耕地质量差、地块分散、投入产出比低是全县耕地的主要特点。
【矿产资源】在地质构造上,卢氏县地处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碰撞接合部位,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复杂,独特的地质构造孕育了丰富矿产资源。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10大类52种,约占全省已发现矿种数的49.1%,其中金属矿产22种,非金属矿产30种,其潜在经济价值6000多亿元,现已开发利用的矿产19种。已探明的部分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冶金辅助原料矿产资源储量和矿床规模在省、市占据相当的比重,其中曲里锌矿、夜长坪钼矿属国内大型矿区(床)规模,金属矿产锑矿、锂矿储量在全省名列第一,钼矿储量在位居全省第四,铁矿储量居全省前列,金矿规模虽小,但金矿(化)点星罗密布,卢氏县具有丰富的稀有金属矿产,已探明和发现的矿种有钽、铌、铍、锂、铷、铯等。铅锌、铜、铌、钽及优质化工石灰岩储量均居重要地位。
【耕地保护】本年初,卢氏县政府对照三门峡市政府下达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将全县38168.52公顷耕地保护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分别签订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实现了耕地保护“人人肩上有责任,齐抓共管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进一步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耕地保护监管体系,县、乡、村三级监管网络各履其责,共行其事,有效实现了耕地保护的全方位监管。通过二次调查,设立修缮了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确保了全县耕地面积稳定在38168.52公顷,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35589.75公顷。全年组织实施了涉及横涧乡衙前村、五里川镇温口村、官道口镇耿家村、朱阳关镇涧北沟村、范里镇何窑村5个项目区的卢氏县2010年第一批补充耕地储备项目,新增耕地面积99.79公顷,2010年6月通过了市国土资源局组织的补充耕地验收,实现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利用工作严格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的总体要求,以规范管理为手段,以节约利用为目的,严格执行土地利用相关政策,土地利用各项工作在规范化轨道上稳步推进。全年供应国有建设用地11宗,面积8.877公顷,其中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8宗,出让面积7.69公顷;划拨供地3宗,面积1.1875公顷。全年完成土地出让收入3653.8万元。全年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4.718公顷。3月,组织实施了对县城区及6个建制镇区的地价更新,上报政府通过后,严格按照新地价执行。根据部统一要求,启用了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对2009年1月1日后办理的土地出让业务逐级上传至上级部门,并在国土资源部网站上进行公示,接受上级部门监管,为土地利用规范化管理奠定了扎实基础。
【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在矿产规划中,协助中国地质大学完成了全县非金属矿业科技规划,已通过评审;组织完成全县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修编工作,为引导全县矿业经济科学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组织开展了玉皇山地质公园规划修编工作。土地利用规划中,编制完成了卢氏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图件,于5月21日通过三门峡市人民政府批复(三政文〔2010〕6号),完成了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成果转化工作。
【建设用地管理】全年共组织审报建设用地7个批次,总面积130.082公顷,其中耕地75.7215公顷。分别为卢氏县2010度第一批乡镇建设农用地转用,面积9.2032公顷,其中耕地6.4355公顷;卢氏县2010度第一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41.0921公顷,其中,耕地24.5096公顷;卢氏县2010度第一批乡镇建设征收土地,面积14.0066公顷,其中,耕地7.2496公顷;卢氏县2010度第二批乡镇建设农用地转用,面积10.8170公顷,其中,耕地9.9008公顷;卢氏县2010度第二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29.4831公顷,其中,耕地14.1220公顷;卢氏县2010度第三批乡镇建设农用地转用,面积13.2475公顷,其中,耕地11.3998公顷;卢氏县为2010度第二批乡镇建设征收土地,面积12.2327公顷,其中,耕地2.1042公顷。
【地籍管理】结合二次调查,对全县基本农田布局进行了调整,完成了全县基本农田上图及数据库建设等阶段性工作。组织完成了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工作报告的编写和二调成果整理等各项二调扫尾工作;督促协调省地质测绘总院完成了杜关、官道口等6个建制镇、6平方公里的地籍调查内业数据库建设,通过了市国土资源局验收;全年共受理、审查、发放国有土地使用证34宗,集体土地使用证532宗,办理土地抵押登记1宗,注销土地抵押登记3宗;全年共受理土地确权案件16起,处理结案13起,受理土地权属纠纷14起,调查处理10起,结案率达到93%。
【测绘管理】组织全县五家测绘单位完成了测绘资质审查、申报工作。组织测绘单位完成了县域基础测绘业务,在高速公路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等重大项目服务中,充分发挥测绘工作的重要作用,为项目建设规划提供了有力的测绘保障。
【矿产资源开发】全县矿区总面积149.5523平方公里,共有各类采矿企业65家,其中省部级发证31个,市级发证17个,县级发证17个。按矿类分,其中:金矿2个;铜矿4个;铅锌银矿2个;锑矿4个;钼矿2个;铁矿14个;铁锌矿1个;锰矿1个;温泉1个;滑石矿2个;锂矿3个;长石矿5个;石煤矿1个;石英矿10个;料石矿3个;建筑用砂企业5个;萤石矿1个;白云岩矿1个;石灰岩矿3个。全县采矿企业持证率达到100%。全年生产矿产品总量142.46万吨,较上年同比增加9.4%;矿业采选冶总产值7.44亿元,较上年同比增加20%;完成税费1.02亿元,较上年同比增加25%。申报了北方矿业公司、中金集团中原矿业有限公司两个资源综合应用项目,获投资1000万元。
【矿业权管理】采矿权管理工作,全年共受理采矿权年检64个,出具资料返还证明12个,划定矿区范围5个,受理采矿权延续6起,采矿权转让5起,矿业权变更5起。全县采矿企业持证率达100%,采矿权年检率达到100%,年检合格率达到100%。探矿权管理工作,3月份,组织对全县60个地质勘查项目进行了实地检查,对3个探矿权人下达整改通知书;5月28日,全县召开了探矿权清理工作会议,按上级要求圆满完成探矿权清理工作;9月组织对全县86个探矿权进行了年检,对51个探矿权进行了实地检查,对5家探矿企业下达了整改通知书。
【国土资源执法】在加强法律、法规宣传的同时,严格落实动态巡查监管制度,充分发挥协管员源头监管作用,加大对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查处和打击力度。全年组织开展集中法律法规培训3次,开展动态巡查600余次,发现土地违法行为22起,制止4起,立案查处18起,结案18起;立案查处矿业违法案件7起,其中无证开采5起,越界采矿1起,越界勘查1起,已结案4起,移交法院强制执行2起,收缴罚款15.87万元,全年违法案件结案率100%。在矿产资源执法监察工作中,根据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国土资源部门的整体安排部署,分别组织开展了4次矿业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制止非法生产小矿点18个,暂扣矿石50余吨,并对矿产资源违法生产的器材、炸药进行了收缴,对非法生产工棚进行了强制拆除。
土地执法工作中,根据区域位置,在全县划分了一、二、三级动态巡查区域,在监管责任、工作要求上对县、乡、村三级监管网络进行了明确,使县、乡两级政府对国土违法行为的查处责任更加明晰,增强了各级政府对依法用地、合理用地、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的责任感,有力促进了国土监管和违法案件查处由国土部门单打独奏向各级政府齐抓共管模式的转变。
【卫片执法】2010年,先后组织开展卫片执法二次。3月,根据省、市统一部署,组织开展了2010年卫片执法工作,对上级反馈的2009年10块(涉地面积511.2亩)疑似卫星图斑逐一进行现场核对,通过核查,其中合法用地7宗,面积475.6亩,实地未变化3宗,面积35.6亩,顺利通过上级验收。11月,该县又组织对上级反馈的2010年27个疑似图斑进行了卫片执法。
【信访稳定】认真落实信访首问责任制,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国土资源信访工作形式和规律,变被动等访为主动下访,变事后处访为事前防范。4月,在全县各国土资源基层站(所)深入组织开展了“国土资源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百日竞赛活动”,各站(所)认真排查和妥善处置矛盾纠纷,努力实现“三个减少、两个提高”和“三个确保”的工作目标。通过落实国土资源管理业务终身负责制和责任倒查制,进一步规范农宅审批、土地登记等日常国土资源行政行为,着力在源头上杜绝各类信访苗头,杜绝因工作失误或不负责任引发的矛盾纠纷。为方便企业及群众咨询、举报,开通了“12336”国土资源违法违规举报电话。全年共受理县委、县政府批转信访案件39件(其中重访3件),结案32件;受理市局批转信访案件7件,结案5件;受理群众自诉案件24件,已调查处理结案23件,各类信访案件结案率为92%。全年无涉及国土资源管理的越级上访事件发生。
【矿产资源整合】根据省、市关于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安排部署,组织相关专家对全县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科学论证,并结合县域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现状,科学编制了涉及全县3个整合区和1个整合勘查区,共18个矿业权的《卢氏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整合实施方案》,呈报县政府研究通过后,2010年10月,得到了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批复。通过深入扎实的工作,全县全年列入省矿产资源整合的企业中,八宝山铜矿等矿山企业已完成整合框架协议签订工作。为全县矿产资源开发从“有水快流”到“细水长流”的良性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灾毁耕地复耕】2010年7月24日,卢氏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灾害,全县耕地灾毁面积13650亩。灾情发生后,国土部门充分发挥国土管理职能,组织人员对全县耕地灾毁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科学制订出灾毁耕地复耕方案,及时向上级部门进行汇报,引起了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当年争取到位灾毁耕地补助资金2062万元,土地整理项目资金630.54万元。2010年9月,县政府在全县组织开展了“灾毁耕地恢复百日会战”活动,截至年底,全县共完成灾毁耕地恢复7650亩。由于在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和明显成绩,卢氏县国土资源局被三门峡市委、市政府授予“抗洪救灾暨灾后重建工作先进单位”,被卢氏县委、县政府授予“抗洪救灾和倒房重建先进单位”,赢得了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地质灾害防治】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一是以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引路,努力增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二是通过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卢氏县2010年地质灾害防灾方案》,逐级签订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目标,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三是建立健全了全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向全县7个地质灾害重点区群众发放防灾明白卡;四是严格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积极开展地质灾害等级预报和气象预警预报;五是扎实组织开展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工作;六是积极认真的组织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培训,加强动态巡查,落实监管责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百年一遇的“7·24”特大洪灾,无涉及地质灾害的人身伤亡事故发生,受到了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这一经验做法,被《中国矿业报》、河南电视台、《三门峡日报》等各级新闻媒体予以宣传报道推广。
矿业环境治理工作中,配合市国土资源局完成了夜长坪钼矿1050米以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验收工作;配合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完成了东沙河泥石流应急勘查治理项目;组织完成了朱阳关衙役沟泥石流勘查治理项目设计规划,已上报省厅评审;申报2010年地质灾害、矿山环境治理项目9个,获上级项目资金799万元;完成了13个矿山环境治理方案的评审。
【服务经济发展】2010年初,国土资源部门将县定89个重点项目中涉及国土部门的70个重点项目,逐项予以分解,分别明确责任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实行领导跟踪协调,专人跟踪服务;结合高速公路建设用地量大、涉及范围广的特点,成立了国土资源项目建设用地协调服务办公室,向社会公布了服务热线电话;在项目用地报批上,实施专人报批、人随件走、跟踪报批,权力缩短用地报批周期,确保项目顺利动工建设。县定89个重点项目中,其中18个市定“双百工程”项目,涉及用地保障的14个项目已全部得到保障。50个县定重点项目中,涉及用地保障的36个项目已办理用地手续,顺利开工建设。积极为矿山企业争取矿产资源节约利用资金1000万元。2010年底,卢氏县国土资源局被卢氏县委、县政府授予“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单位”、“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协调服务先进单位”、“服务企业发展先进单位”、“争取政策性项目资金先进单位”、“为卢氏争光奖”、“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矿产资源管理税费征收】2010年初,通过对全县矿山企业生产运行情况调查摸底,拟定了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计划。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进一步理顺和规范了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工作程序,采取源头管理、流通领域稽查、出境检查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征收力度,从各环节上堵塞费源流失。全年实现涉矿税费收入1.02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2.82亿元的36%,有力助推了县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2010年9月以来,根据国土资源部和省、市国土资源部门的统一安排、部署,在全县国土资源系统深入组织开展“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行动中,局统一设立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通过深入的思想发动,全县国土资源系统24个单位、270名干部职工分别结合各自工作岗位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要求,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廉政风险进行了全面排查,其中单位排查风险点总数261个,A级风险点164个,B级风险点83个,C级风险点14个;个人排查风险点总数593个,A级风险点273个,B级风险点160个,C级风险点160个。与此同时,各业务股室对近年来国土资源管理业务办理情况进行了全面自查梳理,查缺补漏,为下一步专项行动开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胡发军)
F. 国外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侯华丽王素萍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
一、地质遗迹与地质公园
地质遗迹(Geological Remains)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主要包括:有重大观赏和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有重要价值的地质剖面和构造形迹;有重要价值的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遗迹;有特殊价值的矿物、岩石及其典型产地;有特殊意义的水体资源;典型的地质灾害遗迹等。人类的历史与地球的历史紧密相连,地质遗迹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保护好这些遗迹是人类的责任,而建立地质公园则是保护地质遗迹的最好方式。
地质公园(Geopark)是21世纪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一项创举。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以及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
可以说,地质公园是一种新的地质资源利用方式,也是新世纪地质工作最耀眼的亮点。地质公园的建立,对于加强地质遗迹保护,恢复地质生态,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阶段
纵观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国家公园的建立阶段。自美国1972年率先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先后建立起1500多个国家地质公园。但这时并没有形成有计划的地质公园的建设,地质公园融合于国家公园建设之中,保护工作零散不系统,其中的科学内涵也未能充分展示。
第二阶段:重视地质遗迹的保护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90年代,国际上一些组织开始致力于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各国政府也纷纷开始重视和参与地质遗迹的保护。
第三阶段:地质公园的建立阶段。1999年2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巴黎召开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Geopark(意为geological park)这一名词,明确了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地质公园计划和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以弥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在地质景观保护方面的不足;建议通过推动地质公园项目,把地质遗迹保护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形成地学旅游的网络。目前,全世界共建立了33个世界地质公园。
三、国外典型世界地质公园的开发与建设
1.美国
美国国家公园的开发与建设,充分体现了地质旅游的特色,发挥了地质景观的特殊旅游价值,深受游客喜爱。公园系统以冰川、峡谷、丹霞地貌、火山地貌、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地层构造、地质灾害遗迹等,以漫长地质历史形成的地质遗迹为主体,把旅游地质景观醒目标识,并配有导游员进行解说,极大丰富了公园的科学内涵。同时,公园内设有专门的地质旅游路线,避免旅游者对地质景观如化石等的践踏和破坏。在权属与管理定位上,美国国家公园统一在美国国内事务局的领导协调之下,管理机构完备,极具权威性,不以赢利为目标,最基本的目标是保护自然风景、野生生物和历史遗址,并提供不对自然造成损害的公共休闲活动。
2.英国
英国的地质公园建设,采用了统一地质遗迹登录办法,包括地质遗迹的位置、遗迹描述、相关的资源及管理资料、环境与保护状况、遗迹鉴评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信息库,并面向社会大众和政府管理部门开放使用。英国地质遗迹实行分级管理,目前国家自然环境署管理2200处,其余由地方机构管理,可得到国家的有关资助。另外,对其中有特殊意义的地质遗址,国家作全面调查评级,并广泛开展以民间为主、政府奖励的地质遗迹保护活动。出版定期刊物交流信息和保护技术,介绍遗迹,推动科普与国际合作。
3.欧洲
欧洲是第一个从洲际范围内推进世界地质公园计划的大洲。2000年11月在西班牙召开了第一届欧洲地质公园大会,会议提议建立欧洲地质公园网络。目前,已有10个欧洲国家地质公园(Euogeoparks),法国、希腊、德国和西班牙各两处,爱尔兰和北爱尔兰各一处。目前,这10个欧洲地质公园都制定了章程,设立了常设协调机构,并参与共同活动,进行定期交流和出版刊物,为地质公园走向国际积累了经验和模式。以德国的地质公园建设为例,它将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动植物化石、岩石矿物露头、地形景观等都列入保护对象,并且开展调查与评估,有法律依据并由专门机构负责这一工作,决定保护技术。而瑞士要求每个州对地质遗迹进行登录,取得详细资料,经描述登录选择和研究评分,确定每一个地质遗迹的重要性和价值,决定保护措施,而且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
四、启示与借鉴
中国政府积极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地质公园网络计划,先后建立了85个国家地质公园。但我国地质公园缺乏系统全面的调查评价,法制建设还不完善,存在多部门分割管理、地质遗迹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为加快我国地质公园的建设,缩短与国外的差别,还须从公众认识、建设理念、设计规划、管理体制、组织形式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完善。
1.提高公众对地质公园的认识
与国外相比,我国公众对于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的认知不多,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新生名词。因此,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宣传网络,包括期刊和网站,向公众普及地球历史知识和环境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公众保护地质遗迹的自觉性,而且可以使各级主管部门认识到建设国家地质公园不仅是保护地质遗迹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的需要。
2.强调地质遗迹以保护为前提
美国与欧洲的一些地质公园在开发建设中非常注重对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将保护地质遗迹、维护生态系统作为建立公园的根本目的。美国在对其国家公园开发时就严格规定,除了必要的风景资源保护设施和必要的旅游设施外,严禁在国家公园内搞开发性项目,而且只允许少量的、小型的、分散的旅游基本生活服务设施;另外,设施的风格色调等要力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不得破坏自然环境和资源,同时,还严格控制公园内的游客量和野营地的设施数量等。
我国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应当借鉴这些思路与做法,将公园的主要任务定位在保护珍稀的地质遗迹上。对公园实行限制性低密度利用,限制公园游人及其服务设施的数量和分布范围,并划定出只对专业研究人员开放的核心部位,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3.做好基础信息录入与标准制定工作
借鉴英国做法,对地质遗迹进行统一登录,建立国家地质遗迹数据库,内容包括编号、位置、名称、规模、环境特征、形成、演化、年代、交通情况、自然环境条件、气候条件、植物、动物等。研究建立地质遗迹科学的分类、分级标准和评估标准。
4.做好地质公园规划
我国地质公园现存的突出问题是重视授牌,不重视规划建设,开发主体不明。这一点应很好借鉴国外的经验,如美国国家公园的规划由国家公园管理局下设的“丹佛规划设计服务中心”全权负责,独家设计规划。中心的工作人员包括园林、生态、地质、水文、气象、生物等各方面的专家。我国地质公园的规划也可以建立一个由各学科、多领域专家组成的规划中心,统一负责对国家地质公园的规划工作。我国已在2002年7月1日成立了“国家地质公园研究规划中心”(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地方上也建立了一些地质公园调查评价机构如“四川省地质公园与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中心”等,这些机构成立时间较短,在规划组织、规划水平等方面距离先进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
我国地质公园规划设计工作刚刚起步,国土资源部提出的《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工作指南(试行)》大部分是借鉴建设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并没有形成一套地质公园规划体系。因此,有必要学习美国国家公园规划设计的经验,以保护地质遗迹为前提,强调并突出地质旅游特色,做到遗迹出露点和展示点的统一和谐,科学标示牌的设立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和谐,并且能够充分体现公园的科学内涵,使其成为天然博物馆与科普阵地,满足旅游需求层次的提高和游客的求知欲望。
5.完善地质公园的管理机制
世界上国家公园建设较好的国家一般都设国家公园管理局,代表国家全权管理全国的国家公园,有管理机构和相应的人员,同时还有公园警察,有的还有武装警察巡逻,保护公园资源免受损害。比如在美国,企业没有景区的规划管理权力,国家公园的经费基本上是1/2国家支出,1/2靠门票和社会捐助,不会出现由于企业经营而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现象。
目前,我国的地质公园属国土资源部负责管辖,而具体工作则由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在许多地方存在着体制不健全、关系未理顺、责任不明确等问题。因此,确立地质公园的国家所有权及其实现途径,对全国的地质公园实行统一管理,理顺所有权与经营权、管理权、监督权的关系,是解决我国地质公园开发与保护关系的根本所在。
6.重视地质科学研究
国外不少地质公园十分重视地质科研工作。通过与大学和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开展地质科学研究,提高地质公园的科技含量,甚至成为某些重大地学问题的研究基地或中心。如德国Vulkaneifel地质公园对Maar湖的研究,Crete岛推复和拆离构造的研究等,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地质学家到此考察研究,组织专题讨论会,在地质界已成为相关学科的理论生长点。在科研项目的投入上,一般有4种方式:其一,由国际相关组织出资,如有的欧洲国家的地质公园是由欧盟出资;其二,所属国家的政府出资;其三,政府和公司联合出资;其四,公司独资,实行市场化运作。目前,我国地质公园一方面对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另一方面,科研投入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支持。今后在科学研究上要加强与大学及科研单位的合作,在科研投入上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并且争取国际有关资金的援助,把地质公园建设成为面向公众的地球科学教育普及基地。
参考文献
[1]赵汀,赵逊.欧洲地质公园建设和意义.地球学报,2002,23(5):463~470.
[2]郑敏,张家义.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对我国地质遗迹保护区管理体制建设的启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1):35~38.
[3]后立胜.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及其阶段性.当代经济管理,2005,45(6):63~58.
[4]陈从喜.国内外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的进展与对策建议.国土资源情报,2004(5):8~11.
作者简介
[1]侯华丽,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实习研究员。
[2]王素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实习研究员。
G. 国家对公园场馆建设有什么限制性要求
国家地质公园验收以评分方式进行。审查验收专家组按照地质公园建设实际情况和评分标准进行打分。总分100分,合格分数为60分。具体标准如下:
一、地质公园规划与地质遗迹保护(30分)
1.地质公园规划(10分)
地质公园规划是建设和管理好地质公园的依据,已按照国土资源
部发布的《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编制完成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并经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初审通过上报国土资源部审查批准,由当地人民政府发布实施。
2.地质遗迹保护(10分)
地质遗迹是是地质公园建立的依据和主要的保护对象。地质公园应在调查清楚园区内地质遗迹的类型、分布、数量、等级的基础上,建立地质遗迹名录及资料档案,制定并实施了具体、有效的保护措施并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
3.地质公园勘界(10分)
地质公园边界清楚,测定拐点坐标,设有界碑,无土地及林权纠纷,没有采矿权和商业性探矿权等。
二、地质公园解说与标识系统(40分)
地质公园解说标识系统建设是实现地质公园任务的主要举措,
是地质公园特殊性的体现,其主要内容包括:
1.地质公园主、副碑(5分)
在代表性园区设立公园主碑(包括公园总体分布图及简介说明栏),各独立的园区原则上要设立地质公园副碑(包括分园区分布图及简介说明栏)。
2.地质公园博物馆(10分)
是融知识性、观赏性、娱乐性于一体,能集中向游人展示地质遗迹,宣传普及地质科学知识,并可进行休息娱乐。公园主馆展出面积(原则上不少于800m2)、展出内容和形式要与地质公园主题相匹配,并符合游客要求。要经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验收达到开馆要求。博物馆解说员的讲解要针对普通游客,既有科学内涵又通俗易懂。
3.地质公园科普影视馆(厅)(5分)
应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向游客充分展现公园地质特点,可以融进博物馆内,也可以单独建设,要保证一定座位(原则不少于80个),达到接待游客要求。
4.景点(景物)解说牌(10分)
应在有代表性和典型的地质遗迹景点(景物)旁设立科学解说牌,位置设置合理,帮助游人实地了解地学科普知识;内容上要科学准确,通俗易懂,数量上应达到一定规模,原则上数量不少于50块,有多个独立园区的每个独立园区不少于30块;解说牌图片和字迹应保持清晰完整。
5.导引标志(5分)
是引导游人进入公园的重要设置,在通向公园的主要道路上应设置一定数量(多于3块)的,能清楚准确引导游人进入公园的引导牌。引导牌应标明地质公园位置和内容,风格和式样应统一。
6.地质公园科学导游图和科考、科普旅行路线。(5分)
要按照《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编制出简明清晰、直观且符合出版要求的科学导游图,列入出版计划;选择园区内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景观和人文景观设置科考、科普旅行路线。
三、地质公园科学研究与科普活动(15分)
1.科学研究工作(7分)
地质公园要制订公园内地学研究计划和近期(3—5年)行动计划,落实研究经费,并已开展了1项以上的研究项目。
2.科学普及活动(8分)地质公园已制订有地学科学普及活动规划及近期(3-5年)活动方案,并已经开展了相关科普活动;已结核本公园地质遗迹特色编制了“地质公园丛书”等地学科普读物(图、书、电子光盘),并出版发行;制作了用于科普的地质标本和地质公园纪念品。
四、地质公园管理与信息化建设(15分)
1.组织机构(5分)
应当建立完善的国家地质公园管理机构,管理机构应由公园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具有明确的管理职责和管理制度,部门设置分工科学合理。
2.人员配置(5分)
地质公园要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管理经费,并配备或长期聘用地学专业人员(3—5人),应配备地学专职导游员。
3.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5分)
初步建立地质公园数据库和监控系统;已建立了独立的地质公园网站,并有专人管理、定期更新。
H. 战略背景与目标任务
一、成矿区带基础地质调查
围绕重点成矿区带,开展区域地质、区域地球物理、区域地球化学、区域遥感地质调查和综合立体地质结构填图等基础地质调查,填制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基础图件,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地质特征,查明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元素、遥感蚀变异常分布特征等重点成矿区带的成矿背景和条件,深化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的认识,发现新的找矿线索和圈定异常,为后续地质找矿提供找矿新区、找矿靶区和找矿异常。
1.战略背景
(1)区域地质调查
全国重点成矿区带已完成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93万平方千米,占成矿区带的33%,重点成矿带还有193万平方千米的空白。全国地勘规划确定的123个找矿远景区151万平方千米,完成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59万平方千米,扣除钾盐及部分铝土矿找矿远景区面积,远景区还有83万平方千米的空白。
在天山成矿带、阿尔泰成矿带、北山成矿带、大兴安岭成矿带、川滇黔等重点成矿带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低。
(2)区域地球物理调查
全国重点成矿区带共计完成1:20万航磁调查202.16万平方千米、1:20万区域重力调查152.06万平方千米、1:5万航磁调查119.13万平方千米、1:5万区域重力调查6万平方千米(表10),分别占重点成矿区带面积的70%、53%、42%、2%。区域重力调查,特别是1:5万区域重力调查工作程度很低。全国123个找矿远景区1:25万区域重力调查和航磁调查仅完成面积的30%左右,1:5万航磁调查只完成面积的10%,工作程度很低。
物探工作程度相对较低,到目前为止,中比例尺区域重力调查和航磁调查都还没有覆盖重点成矿区带和123个重要找矿远景区,大比例尺工作程度更低。航磁调查有近三分之二面积的资料为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调查获取的,定位精度和磁测精度都很低,有的定位误差达到50米到几百米,磁测精度也只有10~50nT,不能满足现在地质找矿工作,需继续更新。另外工作参数偏少,电性等地球物理调查参数几乎没有开展,航空重力、航磁梯度和时间域航空电磁测量有待完善、试验和推广。
表10 部分重点成矿区带区域物探工作程度统计表单位:104km2
续表
(3)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区域化探是地质找矿最为有效的方法手段。全国陆域区域化探可测面积721万平方千米,到目前为止,1:25万区域化探共完成451万平方千米,占规划面积的63%;全国陆域1:5万化探完成约144万平方千米,其中重点成矿区带约完成97万平方千米,找矿远景区约完成47万平方千米,分别完成重点成矿区带和123个找矿远景区面积的34%、31%,工作程度十分低,部分重点成矿区带1:5万化探工作程度见表11。
表11 部分重点成矿区带1:5万化探工作程度统计
当前区域化探工作程度相对较低,1:25万区域化探尚未覆盖全国重点成矿区带,1:5万化探工作程度更低,123个重要找矿远景区还未完成。另外,化探方法技术急需统一完善,尤其是1:5万区域化探方法技术还不完善,同一成矿带分析测试元素种类不统一,质量得不到有效监控。
(4)区域遥感地质调查
近年来,我国利用遥感技术在青藏高原、新疆、内蒙古等部分重要成矿带开展了1:10万遥感地质调查,采用了遥感地质解译与异常信息提取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并在局部地区开展高光谱矿物填图技术方法示范应用,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找矿效果,建立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矿产资源调查的技术体系。然而,由于目前资源勘查后备基地严重不足,重要成矿带的大比例尺区调工作程度很低,对全国重点成矿区带而言,1:5万遥感地质填图和高光谱矿物填图尚未开展。
2.战略目标
围绕重点成矿区带,按照1:5万和1:25万两个层次,开展区调、区域物探、区域化探、区域遥感、综合立体地质填图等基础地质填图,填制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基础图件,查明重点成矿区带的成矿背景和条件,为后续地质找矿提供找矿新区、找矿靶区和找矿异常。
“十二五”期间:完成国家整装勘查规划区、重点找矿远景区1:5万区调。成矿带1:5万区调工作程度由现在的33%提高到62%。全面完成重点成矿带和重要油气盆地1:25万区调180万平方千米,使我国1:25万区调工作程度达到71%。
力争完成全国重要成矿带1:25万航空磁力调查,使全国1:25万航磁调查达到85%。基本完成国家整装勘查规划区、全国重点找矿远景区1:5万航磁调查,使全国1:5万航磁调查工作程度达到40%。
力争完成全国重要成矿带1:25万区域化探;基本完成国家整装勘查规划区、部分全国重点找矿远景区1:5万化探。
完成全国123个找矿远景区1:5万遥感地质调查,并制作相应的遥感影像图、异常图、地质解译图及找矿预测图。并在成矿有利地段,开展高光谱矿物填图,面积5万平方千米。
“十三五”期间:基本完成重点成矿区带1:5万区调,全面完成我国基岩区1:25万区调修测,大幅度提高全国基础地质工作程度。
力争完成全国1:25万航磁调查和区域重力调查;力争完成重点成矿区带1:5万航磁调查,使全国1:5万航磁调查工作程度达到47%。
实现1:25万区域化探可扫地区的全覆盖;基本完成全国重点123个找矿远景区。
实现全国重点成矿区带1:5万遥感地质填图的全覆盖,面积151万平方千米。制作全国重要成矿带1:5万遥感影像图、异常图、地质解译图及找矿预测图。在成矿有利地段,开展高光谱矿物填图。
3.战略任务
通过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25万区调修测,1:25万航磁调查、1:25区域重力调查、1:5万航空物探调查、1:5万立体地质综合调查,1:25万和1: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1:5万遥感地质调查和成矿有利地段高光谱矿物填图,查明区域地层、构造、岩石、成矿地质条件以及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特征,提供找矿新区、找矿靶区和找矿异常。
二、重要经济区基础地质调查
(一)重要经济区地质填图
结合我国中长期经济区产业规划布局、国土主体功能区划、城市群和重大工程建设等需求,重点在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长江中下游经济区带、东北经济区、辽东南“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等,主要开展1:25万和1:5万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地球物理调查,查明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第四纪地质结构、断裂构造和地质环境背景。
1.战略背景
经济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和北部湾等地区,总体上经济区区调工作程度较高,特别是1:25万区域地质调查、1:25万区域重力调查和航磁调查工作程度更高。但是经济区中的国家重点建设开发区尚缺乏1:5万区调、区域物探等资料,特别是三维立体地质结构不清,需要开展经济区中国家重点建设和开发区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并在补充开展1:25万区域重力调查的基础上,加强经济区中国家重点建设和开发区的1:5万区域重力调查和航磁调查,为查明三维地质结构调查提供基础资料。
2.战略目标
围绕服务于国土资源规划与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城市规划、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环境调查等,开展经济区1:5万地质填图,2010~2020年部署1:5万区调20万平方千米。全面完成东部沿海经济区1:25万区域重力调查,加强1:5万区域物探调查。
3.战略任务
在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北部湾、辽宁沿海等重要经济区,国家“四纵四横”铁路网沿线、南水北调、重要输油气管线等重大工程建设区主要开展1:5万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1:5区域重力调查、1:5万航空物探、1:5万立体地质结构调查和1:25万区域重力调查,提高东部沿海经济区大比例尺区域物探程度,建立第四纪地层结构和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综合评价区域地质环境条件,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基础性地质资料。
(二)三维数字城市地质调查
1.战略背景
2003年以来,已完成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中的上海、杭州、南京、北京、天津和广州等六个不同类型城市的城市地质调查试点工作。初步建立了城市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编制了城市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和系列工作方法指南,总结了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经验。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城市经济区工作程度低,华北、东北等平原区甚至未开展1:20万区调;二是现有城市地区地质工作零星,缺乏系统性,对城市的服务能力差;三是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善,目前编制的方法技术体系和技术要求还未能涵盖我国不同地质地理区的各种城市类型。
2.战略目标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海峡西岸、山东半岛、辽中南、川渝、中原、关中和长江中游等城市群三维立体地质调查报告,1:25万地质图、基岩地质图、地质构造图、第四纪地质地貌图等系列地质图件,数据库与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
全国省会城市、重要城市和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中地级以上城市的城市地质调查报告、地质系列图件、数据库与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
城市群三维立体地质调查方法技术总结报告和全国城市、城市群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3.战略任务
以服务于城市及城市群规划、建设与管理为宗旨,采用国家公益性与地方公益性相结合,调查与研究相结合,多学科、多方法、地面调查与深部探测相结合,集成现有资料与补充调查相结合,信息系统建设与信息化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应用现代地学理论和勘查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为主线,开展城市、城市群三维立体地质综合调查,建立城市、城市群三维可视化综合地学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科学评价城市、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承载力,为城市、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数据和决策依据。
主要开展城市群和重要大中城市的三维地质填图。查明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地下三维地质结构、活动构造、主要灾害及不良地质体、水土环境质量,评价城市、城市群地壳稳定性和地质资源环境保障能力。
系统开展城市、城市群三维立体地质填图,查明城市地质体的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建立三维地质结构、工程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结构,评价工程建设的适宜性和地下空间资源的可利用性,建立城市、城市群数据库与三维可视化信息与服务系统。
系统开展城市及城市群的活动构造调查,查明活动断裂的分布、规模、表现特征、形成时代和最近的活动时间,评价区域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系统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查明城市、城市群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评价其危害性,为城市减灾防灾及灾害预警提供基础数据。
开展城市区土壤及水体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查明有益有害元素的分布特征,查证污染源及其分布,为城市环境治理提供基础资料。
综合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建立三维可视化城市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构建地学研究的平台、城市规划和建设决策的支持系统、社会信息服务窗口。
三、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评价
1.战略背景
自2002年全国开展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已完成调查160万平方千米,工作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包括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占规划面积的36%。通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首次系统地获得了我国重要经济区土地54种元素指标的高精度数据,全面查清了我国土地质量状况,为资源勘查、土地管护、发展现代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土壤碳汇研究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但是,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国情调查,工作程度低,难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还未全面开展,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管护和合理利用,也缺乏有效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体系。
2.战略目标
完成300万平方千米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填图,全面查清全国18亿亩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状况。开展重要流域、重要经济区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与修复,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护与污染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3.战略任务
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填图。以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为主,系统测定土壤54种元素指标,基本查明我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状况。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按照重要流域和经济区,以生态系统为单元,根据元素和化合物分布特征,研究异常元素及化合物的来源示踪及迁移途径,评价它们对生态系统及各组成要素的影响,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依据土地有益元素、有毒有害元素和有机污染物含量水平等地球化学指标因素,及其对土地基本功能的影响程度而进行的土地质量级别评定。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有针对性地测定主要有害与有益元素指标、无机与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全量与分量(形态)指标等,进行周期性监测与预警。
生态地球化学修复。依据土地受污染的面积、程度和受污染元素指标的不同等,开展生态地球化学修复,确保土地质量的生态安全。
四、地下空间资源调查
1.战略背景
长期以来科学界、工业界对地下空间资源的利用都给予了广泛的重视,利用地下空间的领域不断扩展。国家战略资源安全和能源危机促进了地下储油库的工程地质研究。核工业界对核废料深埋存储空间的强烈需求,促使工程地质人员对区域地质、工程稳定性表现极大的关注,开展了相关的选址和论证工作。水资源的短缺促进了水的地下储、运工程发展。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近年来受到广泛的重视,上海、杭州和北京等城市地质工作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战略目标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与深层地下空间相关的区域三维地质调查,全面掌握基础地质资料,对深层地下空间的利用现状以及可利用的资源数量、规模及其质量进行调查和评估;针对核废料处置、油气储备技术领域对深层地下空间资源的国家战略需求,以深层地质环境因素为主要依据,提交国家陆域核废料处置、油气储备等深层地下空间调查、利用与评估报告;形成深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建议,为相关领域的实际需求提供国家层面的技术和资源储备。
3.战略任务
围绕核废料处置、油气储备库以及军事战略等方面需求,开展全国陆域范围深部基础地质调查与深层地下空间资源调查与评估,为深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五、国土资源遥感综合地质调查
1.战略背景
自1999年至今,国土资源大调查陆续开展了青藏高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中国东部经济区、西南“三江”、松辽平原经济区、云南瑞丽江、西南岩溶地区、中国北方地区等大区域1:25万区域地质环境遥感调查,获得了一系列覆盖我国大部分陆域国土面积的多期、动态遥感定量监测数据和系列成果图件。但是对全国重要经济区和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区与国土资源基本现状的研究依然很薄弱,尤其是缺乏长期、大范围、动态的监测,很多地质环境问题亟待解决。另外国家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区(如“四纵四横”铁路网沿线等)需要开展1:5万遥感调查与监测,诸多不良工程地质体的分布尚未查明,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2.战略目标
“十二五”期间:开展全国重要经济区和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区1:25万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制作相应的影像图、遥感解译图及地质环境评价图等系列图件,基本查明区域地质环境现状,监测区域地质环境变迁,分析重要经济区的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环境因素的形成过程、演化规律、发展趋势等。在全国重大工程区完成1:5万航空遥感综合地质调查。
“十三五”期间:基本实现全国重要经济区和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区1:25万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在全国重大工程区完成1:5万航空遥感综合地质调查。
3.战略任务
全国重要经济区和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区1:25万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监测。全国重大工程区1:5万航空遥感地质调查。全国重要经济区、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区以及重大工程区地质环境遥感评价与综合分析。
六、矿山开发遥感调查
1.战略背景
2006年以来,矿山多目标遥感调查与监测完成了全国30个省(市、区)、重点成矿区带、163个国家重点矿区、6.2万个矿山的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矿山开发状况、矿山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已完成1:25万比例尺遥感调查与监测面积120万平方千米,1:5万、1:1万大比例尺遥感调查与监测面积78万平方千米。查明违规开采矿山18000多个、矿山地质灾害6800余处、地质灾害隐患区120多处,为全国矿政管理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等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初步建立了常规调查与应急监测相结合、天地人一体化的矿山遥感监测技术体系,覆盖全国的矿山遥感监测网络正在形成。
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要求对我国各重要成矿带、矿集区和重要规划区的矿产资源开发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实现“一年一图”、“以图管矿”。但目前的工作仅实现了对163个国家重点矿区的一次调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目前的工作严重滞后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矿产资源开发遥感调查工作在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需要进一步发挥作用。
2.战略目标
通过开展矿山环境与开发遥感调查与动态监测,了解掌握矿山开发利用状况、矿山环境和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等,为矿政管理、矿山开发、矿山环境保护提供支撑。
“十二五”期间:在国家163个重点矿区、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区和热点地区开展1:5万遥感地质调查。初步构建遥感应急调查体系。
“十三五”期间:继续开展矿产资源开发遥感调查和监测,构建常规调查与应急调查相结合、高效动态的全国矿产资源开发遥感调查体系。
3.战略任务
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矿山环境和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等开展1:5万、1:1万遥感调查与动态监测。
七、地质遗迹资源和重要古生物化石调查
1.战略背景
目前用于开展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并建成的国家地质公园有127家,省级地质公园建立了78个。部分单位和部门完成《华东地区重要地质遗迹登录、鉴评与保护研究》、《地质遗迹管理信息数据库》、《全国重点地区地质遗迹区划》等成果。全国已有包括湖南、新疆、山西、江苏、江西等12省(区)初步开展了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研究和探索性工作,编制了《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求》初稿。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现有调查较零星,覆盖面不够,深度不够,缺乏系统性;二是缺乏科学统一的技术规范及科学、适用的评价体系;三是保护不到位,一些珍贵地质遗迹遭到破坏;四是缺少全国性的、科学的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规划区域性规划。
2.战略目标
开展全国地质遗迹资源和重要古生物化石调查,编制全国地质遗迹资源分布系列图和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图,为地质遗迹资源区划和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保护提供支撑。提交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报告、地质遗迹资源分布系列图和数据库;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重要古生物化石调查报告、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图和数据库;提交全国地质遗迹资源分布系列图、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图和数据库;提交《全国地质遗迹资源区划》和《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保护规划方案》。
3.战略任务
开展全国省级地质遗迹资源和重要古生物化石调查,查明地质遗迹资源和重要古生物化石资源状况;编制全国地质遗迹资源分布系列图和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图,建立地质遗迹和重要古生物化石管理数据库;开展全国地质遗迹资源区划和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保护规划方案。
八、基础地质综合研究与基础图件编制
1.战略背景
工作基础:1:20万、1:25万等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已基本实现全覆盖,1:25万区域重力调查、航磁调查和区域化探也已完成大部分面积;1:5万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在主要成矿带、重点勘查区完成比例较高,区域物化遥等基础调查工作程度已大幅度提高,相关科研与勘查工作取得了大量成果与重要进展,部分成矿带和构造单元已开展相关的综合研究与编图。
存在问题:大量的图幅资料和成果需要进行综合集成和深化,需要编制地物化遥系列图件;新发现的地质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早期完成的区域性图件需要用新理论更新,成矿带工作部署、经济区规划等需要综合地质图件。
2.战略目标
以区域地物化遥调查为基础,全面总结大调查以来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物化遥调查、矿产勘查和各项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活动论为指导,开展省、重要成矿带和重要经济区、地质构造单元和全国的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建立区域地层、构造格架,编制区域地质系列图件;应用地质制图新技术新方法,编制系列地物化遥综合图件,建立空间基础数据库;针对存在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开展必要的专题调查研究,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水平,为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评价,以及有关经济、工程建设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完成全国重点成矿区带、4个重要经济区地物化遥综合研究、系列地质图件编制和数据库建设;完成全国各省(市、区)、12个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和中国地质志(地层、构造、岩石、第四纪等)、系列地质图件编制和数据库建设,全面更新我国不同层次的区域性基础地质图件。
3.战略任务
主要开展省、重要成矿带和重要经济区、地质构造单元和全国的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
重要成矿带基础地质综合研究与编图:在区域地物化遥调查基础上,开展重点成矿区带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建立区域地层、构造格架,编制区域地物化遥系列图件,研究重要成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和条件,研究重要成矿区的资源远景和潜力,优选新的找矿远景区和靶区。编制成矿区带地质图、构造图、主要成矿建造图、地球物理系列图、地球化学系列图、遥感地质系列图。
大兴安岭北段—松嫩盆地地学剖面综合调查:利用中俄输油管道项目中国境内连崟—大庆段输油管道在大兴安岭北段到松嫩盆地中心自北而南挖掘的一条长达近千千米、深达3米的连续人工探槽所揭露出的基岩有利条件,将地质、物探、化探和遥感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开展地学综合剖面研究,为区内金属和能源矿产勘查提供科学依据。
重要经济区地物化遥综合研究和系列图件的编制:在区域地物化遥和水工环调查基础上,开展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编制黄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地质图、构造图、第四纪地质图、基岩地质图和系列地球物理图件,为经济区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基础资料。
省级地质志与系列地质图件编制:以现有分省地质志为基础,全面总结20多年来我国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各项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活动论为指导,开展全国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成果的综合集成;应用地质制图新技术新方法,编制省级地质图、构造图、岩浆岩图、第四纪地质图,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系列图件,建立空间数据库;针对存在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开展必要的调查研究,提高全国及各省(市、区)地质研究程度和水平,为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评价,以及有关经济、工程建设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地质志与系列图件编制:按照地质构造单元开展成果集成,编制地质单元地质志,编制地质图、构造图、岩浆岩图、第四纪地质图,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系列图件,建立空间数据库,为地质单元地质工作规划部署提供基础图件。拟开展阿尔泰、天山、昆仑—阿尔金、祁连、秦岭—大别、青藏、兴蒙、南岭、武夷山、长白山、华北陆块、扬子陆块等12个地质单元地质志与系列图件编制。
中国区域地质志及系列图件编制:在省级和地质单元地质志编制的基础上,开展全国地层志、构造志、岩浆岩志、变质岩志、第四纪地质志及相关地质系列图件(1:500万)的编制,全面更新我国基础地质图件。
I. 遂平县国土资源局
遂平县地处北纬32°59′~33°18′,东经113°37′~114°10′之间,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属淮北平原,隶属驻马店市。南与驻马店市驿城区田园交错,北与西平县毗邻,西与泌阳县、舞钢市连山隔水,东与上蔡、汝南两县接壤,东西51公里,南北33公里,全县总面积1063.48平方公里,总人口55.7万人,辖11个乡镇、2个风景区管委会、3个街道办事处、1个工业集聚区。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石武高速铁路纵贯全境,七蚁路、驻舞、驻周等省道穿境而过。盛产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烟叶等农作物,素有“中原粮仓”之美称。位于城西25公里处的嵖岈山,是国家“4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西游记》续集主要外景拍摄地。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于1958年8月在遂平成立,同年11月13日,毛泽东亲临遂平视察。
杨利 党组书记、局长(2010年6月任)
张轩安 党组书记、局长(2010年6月离)
舒华 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晁纯祥 党组成员、副局长
董永军 党组成员、副局长
孙连国 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
魏娜 党组成员、副主任科员
张新亮 党组成员、副主任科员
赵明录 副主任科员
唐军 副科级干部
夏军伟 副科级干部
杨利简介:驻马店市泌阳县人,1965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1982年2月参加工作,本科学历。1982年2月~1995年10月,在泌阳县劳动人事局工作;1986年9月~1988年7月,在驻马店电大劳动经济管理班学习;1992年9月~1994年12月,在中央党校函授本科班学习;1995年10月~1996年4月,在汝南县委组织部工作;1996年4月~1998年6月,任汝南县公路段副段长;1998年6月~2002年1月,任汝南县公路段党总支书记、段长;2002年1月~2004年1月,任汝南县老君庙镇镇长;2004年1月~2006年2月,任汝南县留盆镇镇长;2006年2月~2010年6月,任汝南县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2010年6月至今,任遂平县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机构设置】局机关行政编制12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3名,纪检组长1名,股级领导职数6名。
2010年6月,根据遂编〔2010〕11号文件精神,局机关内设股室由原来的四股一室增加到五股一室,即办公室、人事教育股、地籍测绘管理股、规划审批股、地质矿产股、法规监察股。原办公室负责的人事教育工作,归新设置的人事教育股负责。其他股室职责未改变。
2010年9月,根据遂编〔2010〕43号文件精神,成立遂平县国土资源局莲花湖国土资源所,负责莲花湖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股级规格,事业性质,编制4名(从嵖岈山、花庄国土资源所各调1名,另外两名从全县国土资源局系统正式工作人员中调剂),其中领导职数1名,经费实行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原灈阳镇、车站镇境内的瞿阳国土资源所、车站国土资源所分别负责瞿阳街道办事处、车站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机构性质、职能未改变。常庄、花庄、和兴、石寨铺、褚堂、嵖岈山、玉山、文城、阳丰、沈寨、槐树、嵖岈山风景区、鸣谷风景区等其他13个基层国土资源所的管理辖区、机构性质和职能未改变。
局属国土资源监察大队、土地收购储备开发中心、土地整理中心、土地勘测评估所、国有土地管理所、集体土地管理所、土地市场服务中心等7个二级机构单位机构性质、职能均未改变。
【土地资源】全县土地总面积1063.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7461.27公顷,基本农田56383.83公顷,园地72.18公顷,林地4941.10公顷,草地6486.26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3246.26公顷,交通用地5029.63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7734.39公顷,其他土地1358.97公顷(2010年度变更后数据)。
【耕地保护】2010年,以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考核检查为契机,强化工作措施,严格落实政策规定,加大耕地保护工作力度。成立以主管县长任组长的全县耕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层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把基本农田保护逐级分解到乡(镇)、村、组和农户。同时,制定下发《耕地保护考核办法》,将耕地保护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进一步完善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制。强化执法监察,有效预防、制止和查处破坏耕地行为。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进一步加大耕地补充力度,2010年批准建设占用耕地171.0985公顷(2566.4775亩),补充耕地171.0985公顷(2566.4775亩),实现了耕地先补后占、占补平衡。将耕地保护与第二次土地调查相结合,把全县基本农田划分为12个保护区、1588个保护块,实现基本农田保护图件省、市、县三级备案和保护档案资料市、县、乡(镇)三级备案。对主要道路两侧设立的43块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46个耕地保护宣传标志和3个大型县乡级耕地保护宣传标志牌进行进一步的修补完善,营造良好的耕地保护氛围,进一步增强全民保护耕地的自觉性。
2010年全县耕地面积为1011919.05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845757.45亩,完成了2010年驻马店市人民政府给下达的耕地保有量指标1000875亩、基本农田保护指标843150亩的目标任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新一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于2009年11月被省政府批准,新一轮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于2010年5月被市政府批准。新一轮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对全县的基本农田、一般农田和规划建设用地区进行了重新布局调整,在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总量的同时,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留足了空间。日常管理规划工作中,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按照规划管理利用土地,2010年无超计划批地用地现象发生。
【土地利用管理】面对用地指标少、拟用地需求量大的现实,根据全县项目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城南推进区建设需要,依据年度用地计划,按照保重点和轻重缓急的原则,配合县政府制定科学的用地计划,加大与省厅、市局沟通汇报力度,积极争取用地计划指标,认真组织用地报件。2010年全县共上报城市、乡镇分批次建设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及挂钩项目征收共计14批次,389.9025公顷(5848.54亩)。其中,分批次建设用地9批,包括城市批次4批,乡镇批次2批,补办城市批次2批、乡镇批次1批,面积283.956公顷(4259.34亩);挂钩项目征收1批,面积8.6285公顷(129.43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4批,面积97.318公顷(1419.69亩)。2010年度全县经省政府批准征收土地10批,包括2009年度第一、第二、第三批城市建设用地,2009年度第三、第四批乡镇建设用地,2010年度第一、第二、第三批城市建设用地,2010年度第一、第二批乡镇建设用地;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单独选址建设用地项目1个,即国电驻马店热电有限公司。以上4423亩土地获批基本保障了石寨铺热电厂、温泉小镇、城南天洁集团、御景名城三期、永晟置业、克明面业、众品食业、和兴粮食储备库、石寨铺汝河水泥粉磨站等国家、省、市、县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用地需求。
【地籍管理】2010年继续对辖区内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土地年度变更调查、日常土地登记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分布等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动态监测,全县土地总面积106348.04公顷,耕地67461.27公顷;完成了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及数据库建设,对调查区域进行了控制测量,共布设8个D级点、14个E级点,成果已通过省级预检;2010年共颁发国有建设土地使用证204宗,集体建设土地使用证19宗,并及时整理了档案,装订成册,立卷归档,调查处理土地权属纠纷20起,在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数据的同时,有力地维护了用地户的合法权益。
【建设用地管理】2010年全县共供应国有建设用地42宗,2283亩,出让金总价款3.9135亿元。其中,公开竞价出让土地29宗、1849亩,出让金总价款3.8935亿元;协议出让土地6宗、279亩,出让金总价款200.2844万元;划拨供地7宗、155亩。以上供应建设用地中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0宗、301亩,出让金价款1.26亿元。
【第二次土地调查】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基本完成。2010年11月11日农村土地调查成果通过省级预检,并经市、省和国家二调办多次核查,按照反馈意见经过多次复核后上报国家二调核查确认。2010年8月3日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外业调查成果通过省级预检。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摸清了全县各类土地利用现状,澄清了土地家底,夯实了国土资源管理基础。
【土地整理】实施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两个。遂平县2010年度共实施土地整理项目两个,分别是遂平县褚堂等(2个)乡土地整理项目和遂平县阳丰乡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以上两个项目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招投标,2010年完成了全部工程。遂平县褚堂等(2个)乡土地整理项目的项目区位于遂平县褚堂乡和文城乡,涉及文城乡的东马庄村、官庄村和褚堂乡的八里刘村、岗关庄村等四个行政村。项目建设总规模1185.27公顷,省投资989.75万元,新增耕地面积42.55公顷。共平整土方0.465万立方米;打机井231眼、配套水泵161台,开挖农沟20.81公里,新建生产桥涵146座,架设低压线路39.62公里,配电房15座;修筑田间道路30.22公里;植树6762株。项目于2010年8月23日开工建设,2010年12月12日竣工。遂平县阳丰乡基本农田整理项目的项目区位于遂平县阳丰乡境内,涉及阳丰乡的肖庄、王悦、邢桥、刘楼、朱屯、索店等6个行政村。项目建设总规模832.20公顷,省投资556.17万元,新增耕地25.50公顷。共平整土方1.18万立方米;打机井118眼、配套水泵111台,挖农沟1.581公里,新建生产桥54座;修筑田间道路19.95公里;植树3940株。项目于2010年9月25日开工建设,2010年12月16日竣工。
【矿产资源】遂平县西部山区蕴藏着一定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和开发的矿产资源有金属类矿产铁;非金属类矿产石英岩、磷矿、沸石、玄武岩、页岩、花岗石、大理石、建筑用石料、建筑用砂和砖瓦粘土等;水气矿产地热水、矿泉水。
【矿产资源管理】严格采矿权审批,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秩序。对不符合规划、影响地质环境、占用耕地和提供办证资料不全的矿山企业,一律不予办理采矿权登记手续;对不能按时完成储量动态监测的矿山企业,坚决不予办理采矿权延续手续。同时,按照县政府要求,停办了建筑石料厂的一切审批手续。2010年共为两家新型墙材企业办理了采矿许可证,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6万元。注重地质环境治理。
【地质灾害防治】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制订了201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下发了《遂平县国土资源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并与县气象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的通知》,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开展。印制下发了《遂平县汛期地质灾害知识问答》等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单2000份,分发到相关乡镇、村组和人民群众手中,并与相关村、组签订了《地质灾害监测、巡查、报告委托书》300份,发放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300份。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安装了泥石流、滑坡地质灾害报警器两个,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及防灾避灾能力。汛期期间,特别是遇强降雨天气,坚持责任到人,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动态巡查制度和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做到提早预防、有效避让。2010年全县无地质灾害发生,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根据《遂平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09~2020年)》,全县所有矿山企业必须按要求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否则不予进入审批程序。通过广泛宣传和严格把关,2010年完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工作的矿山企业达19家,18家已通过专家评审,及时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7万元,为今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奠定了基础。
2010年,中央财政投资1900万元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遂平县781铀矿恢复治理项目于2006年开工,2010年竣工。一期工程投资500万元,于2006年7月开工,2007年4月竣工;二期工程投资800万元,于2007年9月开工,2009年3月竣工;三期工程投资600万元,于2009年1月开工,2010年3月竣工,均已通过市国土资源局初验。
【执法监察】2010年全县通过法律宣传、动态巡查有效预防违法行为20余起,有效保护耕地近百亩。对于重大或制止不住的违法案件,及时向政府汇报,形成由政府牵头,公安、法院、规划、住建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2010年全县日常执法共立案30起,结案9起,移送法院申请强制执行21起,罚没款10.67万元。
2009年度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全县共有变化图斑20个,按照《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规范(试行)》要求,对土地进行合并,分割后,共有22个地块,涉及土地面积583.69亩。其中,实地伪变化8宗,面积76.98亩;合法用地7宗,面积180.37亩。通过积极整改,将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率降至6.66%,实现了零约谈、零问责。
【信访工作】进一步树立大信访理念,坚持实行“属地管理”、“一岗双责”和领导接待日、领导包案、信访例会等制度,形成全局上下齐抓共管的局面。热情接待群众来访,认真听、仔细记,耐心地做解释,能当场解释清楚的尽量在接访中化解矛盾;能一次解决问题的,决不让信访人跑第二次;对于情况复杂的案件立即受理,并承诺办理期限,稳定信访人。主动下访,充分发挥局属各单位,特别是基层国土资源所前沿哨所的优势,积极主动地开展信访矛盾大排查,及时准确掌握不稳定因素苗头,及早介入,及时化解。重抓案件办理。一方面是对于交办的信访案件,采取电话督办、帮助协办等形式,确保转办案件按期结案;另一方面是对于重大或涉及部门多的案件,由局信访股牵头直接办理,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坚持案件回访制度,对于已办结的案件定期回访,确保案结事了。对于无理取闹、缠访、闹访的采取人盯人等有效措施,坚决将不稳定因素稳定在基层。2010年共接待群众来访(信、电)167起、251人次,有效化解数十起苗头性信访问题;共办理各类信访案件66起,其中,市局转3起,县转38起,自办25起,年度受理信访事项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均达100%,实现了国土平安,促进了社会大局稳定。
(郭满武新威)
J. 国家地质公园的标准
国家地质公园验收以评分方式进行。审查验收专家组按照地质公园建设实际情况和评分标准进行打分。总分100分,合格分数为60分。具体标准如下:
一、地质公园规划与地质遗迹保护(30分)
1.地质公园规划(10分)
地质公园规划是建设和管理好地质公园的依据,已按照国土资源
部发布的《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编制完成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并经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初审通过上报国土资源部审查批准,由当地人民政府发布实施。
2.地质遗迹保护(10分)
地质遗迹是是地质公园建立的依据和主要的保护对象。地质公园应在调查清楚园区内地质遗迹的类型、分布、数量、等级的基础上,建立地质遗迹名录及资料档案,制定并实施了具体、有效的保护措施并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
3.地质公园勘界(10分)
地质公园边界清楚,测定拐点坐标,设有界碑,无土地及林权纠纷,没有采矿权和商业性探矿权等。
二、地质公园解说与标识系统(40分)
地质公园解说标识系统建设是实现地质公园任务的主要举措,
是地质公园特殊性的体现,其主要内容包括:
1.地质公园主、副碑(5分)
在代表性园区设立公园主碑(包括公园总体分布图及简介说明栏),各独立的园区原则上要设立地质公园副碑(包括分园区分布图及简介说明栏)。
2.地质公园博物馆(10分)
是融知识性、观赏性、娱乐性于一体,能集中向游人展示地质遗迹,宣传普及地质科学知识,并可进行休息娱乐。公园主馆展出面积(原则上不少于800m2)、展出内容和形式要与地质公园主题相匹配,并符合游客要求。要经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验收达到开馆要求。博物馆解说员的讲解要针对普通游客,既有科学内涵又通俗易懂。
3.地质公园科普影视馆(厅)(5分)
应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向游客充分展现公园地质特点,可以融进博物馆内,也可以单独建设,要保证一定座位(原则不少于80个),达到接待游客要求。
4.景点(景物)解说牌(10分)
应在有代表性和典型的地质遗迹景点(景物)旁设立科学解说牌,位置设置合理,帮助游人实地了解地学科普知识;内容上要科学准确,通俗易懂,数量上应达到一定规模,原则上数量不少于50块,有多个独立园区的每个独立园区不少于30块;解说牌图片和字迹应保持清晰完整。
5.导引标志(5分)
是引导游人进入公园的重要设置,在通向公园的主要道路上应设置一定数量(多于3块)的,能清楚准确引导游人进入公园的引导牌。引导牌应标明地质公园位置和内容,风格和式样应统一。
6.地质公园科学导游图和科考、科普旅行路线。(5分)
要按照《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编制出简明清晰、直观且符合出版要求的科学导游图,列入出版计划;选择园区内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景观和人文景观设置科考、科普旅行路线。
三、地质公园科学研究与科普活动(15分)
1.科学研究工作(7分)
地质公园要制订公园内地学研究计划和近期(3—5年)行动计划,落实研究经费,并已开展了1项以上的研究项目。
2.科学普及活动(8分)地质公园已制订有地学科学普及活动规划及近期(3-5年)活动方案,并已经开展了相关科普活动;已结核本公园地质遗迹特色编制了“地质公园丛书”等地学科普读物(图、书、电子光盘),并出版发行;制作了用于科普的地质标本和地质公园纪念品。
四、地质公园管理与信息化建设(15分)
1.组织机构(5分)
应当建立完善的国家地质公园管理机构,管理机构应由公园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具有明确的管理职责和管理制度,部门设置分工科学合理。
2.人员配置(5分)
地质公园要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管理经费,并配备或长期聘用地学专业人员(3—5人),应配备地学专职导游员。
3.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5分)
初步建立地质公园数据库和监控系统;已建立了独立的地质公园网站,并有专人管理、定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