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园的意义
⑴ 森林公园的新型旅游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旅游业的发展和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森林旅游开发日益受到重视,森林公园也应运而生,而且发展十分迅速,已达到相当大的模程度。森林公园的建设不仅开发了旅游资源,增加了经济收入。还对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做出巨大贡献。
森林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资源。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它不仅能为社会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而且还具有多种功能,尤其在防止污染,保护和美化环境方面更具有突出作用.但是,世界各地的森林资源正日趋减少,人类的生存资源正在受到威胁.面对这种情况,各国的林业工作者正在做出积极努力,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大力保护森林;另一方面寻求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途径,使森林发挥尽可能多的利益.
利用森林环境开展各项旅游项目,是在不采伐,或少采伐、不破坏森林的条件下发挥森林效益的一种方式。这种利用方式越来越受到各国人们的欢迎和重视。在森林的环境中,不仅山清水秀、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尤其在一些针叶林中,还有大量的负离子,它能消除人们的精神疲劳,促进新陈代谢。 我国森林旅游资源丰富,且发展初具规模。但从发展过程及现状来看,我国森林旅游产业仍然存在经济效益 不明显,政府主导功能弱化等问题,鉴于此本文提出一些对策。
一、深化生态意识,加强政府引导
森林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种,它构成了我国生态旅游的主体。森林旅游不同其他旅游,它的主体应该包括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政府决策者三个方面,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完整的。从旅游者的角度说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是旅游活动的一种高级阶段,同时这种旅游又分为由低级到高级的层次;对旅游开发经营管理者来讲,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先进的旅游开发经营管理思想和理念,是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模式;对我国政府部门来讲,是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以保护自然和社会环境,保护原生和谐的传统文化,发展地区经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让居民和旅游者在受益和休闲游憩活动中得到教育,并最终自觉保护环境的一种生态经济型系统工程,是实现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而政府作为森林资源的管理机构,森林旅游的发展要实施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政府主导并非政府直接经营管理,而是要为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重视旅游地形象建设和产品开发
建设旅游地形象,第一步要进行形象整合。形象整合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念来提炼主题,设计鲜明形象的过程。形象整合的第一步是确定形象载体。森林风景资源或森林风光资源不仅仅表现为森林、园林、古树名木、奇花异草等多姿多彩的景象,而且森林中往往蕴涵许多自然、人文景观,与山、水、泉、瀑、洞、峡、寺庙、古墓、历史遗迹、名人游踪等相互映衬,但对森林资源丰富地区而言,首先,要考虑自然风光,因为,森林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植物物种、山势都体现出不同,同时在周围地区至全国范围进行比较分析,选择特色鲜明的担任形象使者;其次,从当地物种的演化历史和现存物选择珍奇特异物种作为形象使者;再次,利用人文景观、历史迹踪和自然景观紧密结合的优势来展示区域旅游形象。形象整合的第二步是艺术加工过程。主要是结合市场导向,以规划专家为主体,进行巧妙构思与创意,如形象定位和主题词设计等。接下来要对形象载体进行精心设计,凸显它的唯一性、独特性,使旅游地吸引力增强,才能更好地拓展市场与国际旅游市场结合。
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森林景观资源,制定森林旅游产品开发战略,调整森林产品结构,改变产品结构单一的局面,使森林旅游的活动内容多样化,除观光旅游产品外,开发文化含量较高的旅游产品,如利用动植物资源、空气负离子资源、宜人的气候资源、洁净的水资源以及新鲜的空气、宁静的环境等开发静养场、森林浴、康健步道、眼睛保健中心、足道馆、运动和平衡神经锻炼场、森林疗养所等;增加参与性、健身性、挑战性的专项旅游产品开发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诸如野营、徒步越野、攀高登山、垂钓、水上娱乐等一系列较为古朴原始的健康游乐活动,同时注意加强特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 由于森林公园是新生事物,人们对“森林公园”这一名词的真正含意并非完全理解。普通的“公园”人们并不生疏,它常指城市中供居民娱乐消遣的公共设施,而森林公园却不能理解为“森林”和普通意义“公园”的简单叠加,而是有特定的含义,森林公园中的“公园”为一专有名词,来源于国外的“国家公园”(NationalPark),而国家公园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自1872年美国建立“黄石国家公园”后,“国家公园”一词就在全世界许多国家使用,尽管各自的确切含义不尽相同,但基本意思都指一类自然保护区。鉴于国家公园的普遍存在,1969年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IUCN(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第十届大会作出决议,对国家公园进行定义,明确规定国家公园必须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区域内生态系统尚未由于人类的开垦、开采和拓居而遭到根本性的改变,区域内的动植物种、景观和生境具有特殊的科学、教育和娱乐的意义,或区域内含有一片广阔而优美的自然景观。2、政府权利机构已采取措施以阻止或尽可能消除在该区域内的开垦、开采和拓居,并使其生态、自然景观和美学的特征得到充分展示。3、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娱乐为目的的参观旅游。
以上三个特征正是区别普通的“公园和“森林公园的关键所在。显然,国家公园强调其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科学意义的特征,这是普通的公园所不能具备的,而森林公园却基本具备了上述三个特征。森林公园的景观主体是森林植被,多为自然状态和半自然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常常拥有比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该区域已由地方政府划出,给以特别的保护和管理,并主要用于开发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娱乐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因此,我国的森林公园相似于国外的国家公园。应该指出,国家公园是一类保护区的总称,拥有多种景观类型。森林公园的景观特征是森林植被,它仅为国家公园体系中的一种景观类型,除森林公园外,国家公园类型还应包括地质公园、海洋公园、草地公园、荒漠公园、湿地公园等。
⑵ 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传承意义
该景区依山而连,临水而立,山青水碧、风光旖旎,四季分明,景色各异,幽林蔽日回,峭崖奇答石,百花峥嵘。仙境灵气似隐似现,风物传说娓娓动听;园内森林覆盖率达96%以上,负氧离子是一般城市的300—500倍,是都市人回归自然、寄情山水、健脑强体、调整心身的最佳去处。
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段,自然条件复杂,因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势地貌、气候、人文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⑶ 绿化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绿化建设的目的不仅是美化市容市貌,给人们带来赏心悦目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内给人们创造出一个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容生存环境,从而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绿化方面可以在建筑物屋顶层、天台(阳台),建筑物立面、街道、平地、坡地等地方进行。
中国北方地区长期受沙漠化困扰,需要绿化,种植耐旱的植物。北京、山西等各重要省市对屋顶绿化相当重视,根据市园林绿化局绿地管理处资料,截至2006年,北京城六区已经完成屋顶绿化23万平方米。
上海市气象局发布研究结果称,仅在2004年,上海全年就新建绿地一千八百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三十六,市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十平方米。这对缓解上海城市热岛效应起到了积极作用。
(3)森林公园的意义扩展阅读:
在2008年北京奥运,为迎接外地游客,中国大规模进行绿化,种植花草,美化环境。首都绿化委员会的工作部署,2007年,北京市推出160项奥运绿化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奥运中心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民族大道的绿化任务,加快奥运场馆及周边200米可视范围内和场馆联络线的绿化建设。
2010年中国大陆地区城市绿化率排名依次是:深圳、湛江、十堰、广州、南京。
⑷ 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传承意义
峰山国家森林公园
峰山是赣州中心城区唯一的高山景区,是赣州市优质饮用水回资源的安全保护区答和集自然保护、森林旅游、科学研究、综合利用为一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公园内丰富的森林植物为赣州城区提供了有效的绿色保护,对赣州饮用水源涵养和小气候调节有积极作用,是赣州城区名副其实的“生态绿肺”。森林公园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影响力的扩大均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支撑。
⑸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价值意义
通过滨江森林公园的建设,可以与隔江相对的炮台湾公园形成黄浦江与长专江交汇处的标志性属滨江景观,也是水路进入上海的门户景观。公园的建设可以进一步平衡城区绿地布局,缓解宝山和浦东高桥地区缺少特大型公园的现状,将成为中心城区市民可以到达的最近的长江滨江森林公园;可以形成对市中心区、崇明岛、横沙岛和九段沙等地旅游资源链接的重要一环;同时也形成了黄浦江与长江交汇处的优良滨江景观,并成为“一纵两横”生态景观廊道中黄浦江生态景观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将加快上海近郊特大型公园绿地的建设步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并将成为上海建成生态良好城市的新一轮绿化建设目标的重要举措。
⑹ 森林公园有哪些教育意义
那可多啦!
就从小孩来说吧,现在的孩子每天接触的大多是这钢筋水泥地里的产回物
而森林公园则答不同啊! 他是自然的缩影,是袖珍版的大自然!
要让孩子学会保护自然,先的让他(她)认识自然,感受自然!
否则你跟他(她)讲再多的生态文明知识,那也白搭,他根本就不知道你再讲
什么?而你讲的跟他有什么关系?他也不知道 ?
这样的对牛弹琴?是你所希望的吗?
⑺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的意义
1. 张家界森林公园是旅游者理想的乐园;2. 它是地质学家、动植物学家理想的科学活动天地,对于开展生物、地质、园林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有重要意义;3. 对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价值。
⑻ 中国国家森林公园的设立意义
1、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建立国家森林公园,兼顾适度的产业开发,在资金筹措、资源保护、规划制定实施、区划和分区管理、科研科普活动开展、营利和非营利社会力昰参与管理和经营等方面均有规范的管理机制,有利于实现对遗产地的统一、规范、有效管理。
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矛盾尖锐的中国,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有力地促进遗产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同时也可以极大地带动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平衡中国遗产地开发和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
2、保护我国遗产地历史文化突出的特色。
国家森林公园将国际上国家公园的“普遍真理”与我国遗产地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升遗产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水平,通过体制创新,使遗产资源管理上水平、上效益、提质量,赶超国际先进管理水平。
3、有利于日后对现有的遗产地体系进行整合。
国家公园兼具遗产资源的保护、教育、科研、游憩产管理模式。在新遗产管理体系中首先建立国家公园管理单元,能够充分发挥新遗产体系规范有利于提升我国的遗产资源管理水平。
在借鉴国外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和理念的同时,也应当保管理的示范作用,有利于吸引其他遗产管理体系逐步并入新遗产管理体系,对最终实现我国自然和文化遗产改革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8)森林公园的意义扩展阅读:
国家森林公园的等级划分标准
1、一级为40~50分,符合一级的森林公园风景资源,多为资源价值和旅游价值高,难以人工再造,应加强保护,制定保全、保存和发展的具体措施。
2、二级为30~39分,符合二级的森林公园风景资源,其资源价值和旅游价值较高,应当在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
3、三级为20~29分,符合三级的森林公园风景资源,在开展风景旅游活动的同时进行风景资源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造、改善和提高。三级以下的森林公园风景资源,应首先进行资源的质量和环境的改善。
⑼ 我国建设国家公园的意义
一、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国土空间的开发保护,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从发展的视角来看,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切实路径,又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对于切实保护好国家自然和人文遗产资源、推动国土空间的高效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益凸显。与此同时,景点门票上涨过快,黄金周期间景区拥挤、接待不足、环境污染等,广为社会诟病。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将有效缓解这些问题,其不仅是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必要举措,更是提高民生质量、增进百姓福祉的战略举措。因此,亟需从战略高度出发,把握实施要点,加快推进,做好落实。
(一)文化和自然遗产价值弥足珍贵
自然和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遗产)是指具有科学研究、自然多样性保护、历史、艺术和审美意义的文化和自然遗存。遗产是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遗存,通常具有生态、科研、教育和游憩等基本功能;遗产也是一个国家的文脉国脉所系,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因此,让国民机会均等地共享遗产这种以公共物品为主的资源是公民的基本权益,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有之义。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旅游景区的九大类遗产地管理体系,其总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6%,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文化和自然遗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1、管理体制不顺。首先,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导致遗产地保护目标劣化和保护效力低下;其次,遗产地社区发展与遗产保护存在矛盾,难以真正严格保护;再次,遗产地保护经费缺乏基本保障,趋利性严重影响保护目标的实现。
2、服务模式滞后。遗产资源成为逐利工具,门票价格普遍偏高;遗产地经营管理机构忽视服务质量改进,忽视教育、科研功能,遗产地的公益性严重不足。同时遗产地管理机构建设滞后,运行效率低,缺少信息披露和公众参与接口,与大众媒体和非政府组织衔接不畅,难以调集各种社会资源参与遗产地的建设和管理。
3.
违规经营频现。遗产地的商业开发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费紧张状况,但同时也出现了商业开发不规范,部分遗产地资源开发过度,遗产遭到破坏。经营收入没有主要用于遗产保护,遗产管理更多蜕变为商业经营,完全背离了遗产管理体系设立的初衷,导致遗产遭受无法挽回的破坏。
4.
管理衔接不畅。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的优化、重点、限制、禁止四类主体功能区有不同的财税、产业、土地、人口政策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因此自然和文化遗产管理体系只有与其充分衔接才可能获得最有利的政策支持。但目前按分类的遗产管理体系以及管理中的一地多牌现象使遗产管理体系难以和主体功能区划有效衔接。
(三)文化和自然遗产管理的改革路径
我国遗产地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建立统一、规范的管理体制,既要保护好,又要充分发挥遗产地的生态、教育、科研、游憩和经济等功能。根据“选择目前条件下的最优资源调度者为主进行改革路径最短”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遗产管理体制的理想方案应该是由国务院成立文化和自然遗产管理机构(如文化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统一负责全国的遗产地管理工作,全面整合现有九大类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管理体系。并确立相应的管理目标、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实施类似美国国家公园遗产管理体制,真正解决“条块分割,九龙治水”的遗产管理体制。但该改革路径需要若干前置条件(如财政保障,土地权属清晰,人口妥善安置等),在目前的财权事权不匹配和部门、地方“条块”分割管理难以突破的情况下,很难一步到位实现上述最优改革目标。
在目前各种约束条件下,可以按照财力投入“量力而行”,分阶段进行遗产地的管理体制改革。第一阶段,参照国际标准另起炉灶建立一个规范开发且便于衔接大政方针的遗产地管理体系(如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建立规范、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为各类遗产地的科学管理提供一个样板,起到借鉴和示范作用。第二阶段,随着中央对于遗产地的财政投入逐步加大,示范作用进一步增强,逐步吸引其他类型文化和自然遗产并入这套遗产地管理体系,最终实现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管理体制改革的理想图景。
二、 解读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内涵
(一)国家公园国际经验
从国际成功经验来看,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推行的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管理类别体系是国际公认的最为规范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管理体系。
尽管从世界范围来看,不同国家的国家公园体制存在一定的差别,建立最早、公认较好的美国国家公园体制基本可以作为典型代表。其特点有三:一是公益性理念,即根据遗产资源的价值、权属等明确遗产资源的管理使命,确保公益性(如美国国家公园的使命之一是“有助于人民形成国家共同意识”这显然是将国家公园体制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二是分功能区管理且经营利用的空间范围和业务范围明晰,大范围保护、小范围利用,餐饮、住宿等消费弹性较大且不属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服务以商业经营方式提供;三是与理念和范围相适应的管理单位体制、资金机制、经营机制和监督机制,如公园的所有经营活动都采用特许经营机制,以避免公园管理机构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损害公益性的情况的出现。又如公园运营主要有联邦财政支持(占其运营资金约70%),门票、特许经营收入和社会捐赠只是补充,使得所有公园都能做到票价低廉(10美元左右的多日通票),国民进入国家公园成为基本公共服务。
国家公园代表了一种能够平衡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的遗产管理模式。因此,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对于规范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国家公园在中国的探索
近年来,虽然我国相关部门和部分地方政府以不同方式开展了国家公园的试点,但从实际的建设情况来看,无论云南省国家公园体系的试点还是黑龙江省汤旺河国家公园的试点,都在规范性上与真正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存在很大的差距,遗产地管理的统一、规范程度较差,公益性难以得到管理体制机制支持。因此,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上,对国家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发展路径进行全面的梳理。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民,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作为国际上通用的规范遗产管理体系,可以作为我国遗产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切入点。
从建立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合理性来看,目前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遗产地管理体系状况必须得到梳理、整合与理顺。首先,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国家公园体系,有利于我国设立与国际接轨的遗产地分类体系。其次,遗产地在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的矛盾可以通过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来进行解决。第三,国家公园的建设也是保障国民社会福利的重要体现。
从建立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可行性来看,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央财政有能力加大对遗产地的投入)、社会各界资源保护意识、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的推行、各方面的积极性和试点等条件都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以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作为遗产管理制度改革的切入点
国家公园隶属自然和文化遗产地的一类,用以保存和展示具有国家或国际重要意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其景观载体,有利于促进保护与利用的高效融合。
1.
有利于实现对遗产地的统一、规范、有效管理。国家公园的管理特色是以自然资源保护为前提,兼顾适度的产业开发,在资金筹措、资源保护、规划制定实施、区划和分区管理、科研科普活动开展、营利和非营利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和经营等方面均有规范的管理机制,有利于实现对遗产地的统一、规范、有效管理。同时,国家公园既不同于严格的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区,强调统筹保护、教育、游憩和富民多种功能,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实现双赢的国际通行管理模式。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矛盾尖锐的中国,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有力地促进遗产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同时也可以极大地带动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平衡中国遗产地开发和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
2.
有利于提升我国的遗产资源管理水平。在借鉴国外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和理念的同时,也应当保护我国遗产地历史文化突出的特色,将国际上国家公园的“普遍真理”与我国遗产地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升遗产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水平,通过体制创新,使遗产资源管理上水平、上效益、提质量,赶超国际先进管理水平。
3.
有利于日后对现有的遗产地体系进行整合。国家公园兼具遗产资源的保护、教育、科研、游憩等方面的多种功能,其规范的管理模式代表了一种能够平衡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的遗产管理模式。在新遗产管理体系中首先建立国家公园管理单元,能够充分发挥新遗产体系规范管理的示范作用,有利于吸引其他遗产管理体系逐步并入新遗产管理体系,对最终实现我国自然和文化遗产改革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4.有利于与国际发展接轨。中国是《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和《湿地公约》(RamsarConvention)等国际公约的签约国(COP),采纳了其保护地工作程序(POWPA),因此便认可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国家公园与保护区管理类别体系。IUCN号召各国政府在此保护地体系的框架指导下,发展本国和地区特点的相应体系,建设国家公园有助于中国遗产地管理工作与国际规则接轨,
四、推进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实施建议
1.
积极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在“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理念指导下,首批国家公园试点区域可依托风景名胜区,兼顾自愿和符合准入标准,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优选试点单位。原因有三:首先,风景名胜区不同于其他八类遗产地,其资源、功能与国家公园相似,包括了文化和自然遗产、强调保护和利用兼顾,多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资源属性、管理要求上与美国国家公园类似;其次,目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管理相对规范,总体规模不大,且管理规则、技术标准及监督机制等相对系统规范;最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对外宣传的英译名就是“China
national
park”,在近30年的国际交往中事实上扮演了中国国家公园角色,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是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认可的中国对口管理机构。
在首批国家公园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允许其他类遗产地申请,国家公园主管部门按准入标准审批合格后可允许其加入。我国的许多自然保护区从资源属性而言更适合采用国家公园体制管理,可以鼓励其提出申请。
2.制定出台国家公园发展规划。尽快由中央机构编制部门牵头,联合相关部委,共同形成以五年为时间段的中期专项规划或《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行动计划》、《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指导意见》等文件,并将其作为建设国家公园的指导纲领和近期开展工作的主要依据,逐步形成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中国模式”。
3.系统搭建国家公园管理机制。首先,建立“政府主导、管经分离、特许经营、多方参与”的经营机制,在保证国家公园的公益性前提下,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开发和运营的积极性;其次,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与政府专项财政向结合”的资金机制,在国家公园建设的试点阶段和完善阶段,分先后侧重不同的资金投入比重;再次,建立多层次的监督机制,将主管部门联合相关遗产管理部门制定的长效监督机制、垂直遥感监测与人工实地监测形成的基层巡护监管体系与公众和NGO(非政府组织)的监督作用有机结合;最后,建立地区社区协同发展机制,通过国家公园建设改善社区民生,提供就业机会,带动社区经济发展。
4.设立准入标准,规范国家公园建设。为了规范国家公园建设,要明确和提高准入门槛,划清界限。在国家公园建设试点之初就需要制定国家公园准入标准,对适合建设国家公园的遗产地进行合理的调查、评估、审查和授权,以保证国家公园实现其管理目标。
5.加强国家公园相关研究。针对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公园及其资源保护、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全新问题,要着力加强理论和支撑技术研究,进一步提高对国家公园建设的认识和实践水平。包括成立国家公园专家委员会、建立国家公园研究网络、加强国家公园科研机构能力建设,建立国家公园监测体系等。同时,选择合适阶段,积极启动国家公园立法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