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园大全 » 柳江地质公园地质调查简史

柳江地质公园地质调查简史

发布时间: 2021-03-06 14:49:54

㈠ 羌塘盆地地质研究简史

羌塘盆地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已有百余年历史,其间分为四个阶段:

(一) 20世纪初期启蒙阶段

最早进入羌塘地区进行地质科学考察的是1903年以Sven Hedin,F.K Ward,Heim为代表的探险家。他们在该区进行科学探险的同时,采集了大量的植物和岩石标本,发表了涉及羌塘高原地层与构造方面的论著15篇。由于涉足的范围十分有限,资料收集也比较零星,大多论著仅是停留在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上。

(二) 20世纪上半叶奠基阶段

通过启蒙阶段的初步地质考察,这批外国学者发现羌塘地区地层与地质构造的确独到诱人,随后他们就将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喜马拉雅、克什米尔、帕米尔、喀喇昆仑、藏东等地区。通过地质考察和部分地段地质断面的详细研究,初步厘定了青藏高原西部地层系统、基本构造格局。可喜的是,这个时期中国地质学家首次登上高原地质调研的舞台,如著名的地质学家孙健初、植物学家刘慎谔[1]等于20世纪30~40年代步入羌塘地区进行地质和自然地理考察,编著了一系列有关青藏高原腹地地质、气候、植物等方面的论著,为后期地质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大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李璞为首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工作队在川西和羌塘东部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系统路线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原地质矿产部航空物探大队和西藏自治区地质局第四普查大队、青海省石油地质局柴达木普查大队等分别在羌塘西部地区开展了1∶20万、1∶40万和1∶100万路线地质调查工作。1973~1976年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大队藏北分队先后四次穿越羌塘盆地主体,开展了地层古生物、岩石、构造、地热、第四纪地质、地貌、冰川、湖泊等方面的综合性科学考察,并分别与美国、德国、英国(1985年)、法国(1980~1982 年)和日本(1985~1990 年)等国家的科学家合作,实施了以人工爆破地震为主的亚东-格尔木、佩古错-普莫雍错、色林错-蓬错一雅安多、洛札-那曲等几个重点地区地学大断面的地球物理调查,基本查明了青藏高原的地质构造轮廓,提出了高原岩石圈变形机制和运动模式的基本框架。随后,原地质矿产部高原地质大队藏北无人区地质综合考察分队在羌塘盆地西部“中央隆起带”南北两侧开展了详细的地质填图工作,发现了“茶桑-查布裂谷带”和中生代海相油页岩,初步建立羌塘盆地西部地层系统,较完整地勾画了羌塘陆块的构造轮廓。与此同时,青海省、四川省等地矿局有关单位又陆续完成了羌塘东部1∶100万温泉[RG1]、昌都幅[RG2]的区域地质填图。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又于20世纪70年代完成了整个青藏高原1∶100万航测地形图的测绘工作,为高原环境与资源调查提供了图件保障。

20世纪80年代,随着地学理论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地球统一观认识的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及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使羌塘地区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再掀高潮。广大地学工作者以板块构造理论和造山带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借助高新技术设备,应用先进的探测手段,以高原深部结构构造及板块动力学和高原隆升机制研究为主题,研究范围从空中到地面,从地表到深部,从腹地到周边,从现象到动因;研究领域从固体矿产到能源、石油、天然气、地热,从地史中的沉积盆地到现代盐湖沉积,从地质到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和环境工程等,多学科齐头并进,多工种联合作战。同时,西藏自治区地矿局(1980~1986年)又陆续完成羌塘西部1∶100万改则幅[RG3]、日土幅[RG4]地质调查任务,原地质矿产部和石油工业部等单位在羌塘盆地更大范围内开展了1∶20万地质填图[RG57]及1∶50万航磁测量[RG8]、14幅1∶100万航空磁测图编制工作,并进行了更广泛的地质、矿产、地球物理、水文、工程地质勘查专题研究。截至1987年底,羌塘西部大部分地区1∶100万和部分地区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全面结束,进一步完善了该区地层系统,构造格架基本明朗[2]

(四) 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面深化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需要更多的油气资源支撑,国内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不断减少,供求矛盾十分突出,靠进口不是长久之计。为解决这一严重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当务之急是寻找新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经过认真反复研究之后,人们将新的油气资源战略目标区锁定在与中东特提斯构造域成油地质条件相似的羌塘盆地,借助高新技术手段,一场声势浩大的多工种、多学科石油地质调查工作在E87 °以西地区展开。这次工作基本查明了羌塘西部的构造格局、盆地演化历程,对盆地的油气潜力给予了充分肯定而乐观评价,编写了近50余份科研报告,出版了5部研究专著[3~7],公开发表了180余篇学术论文(表1-1)。

表1-1 与羌塘地区有关的地质文献

续表

同时,中国地质调查局紧紧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从2000年以来实施了以填补青藏高原中比例尺地质调查空白区为重点的新一轮国土资源调查项目,集全国数省(区)地质调查院、科研院所、地质院校的区调精兵强将,克服重重困难,奋战“地球之巅”,在造山带地质理论研究和矿产资源、生态地质调查诸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丰硕的地质成果。在此期间,羌塘盆地东部几个重要图幅的地质调查工作相继完成[RG917](图1-3)。

图1-3 羌塘盆地东部1∶25万图幅接图表

㈡ 地质发展简史

本区位于华北地台燕山台褶带的东段,地质发展历史与华北地台发展史基本一致,曾经历过基底形成、盖层演化、构造变形改造等几个重要阶段。

从区域地质背景来看,华北地台结晶基底的形成,经历了太古代及早元古代这一漫长的地槽发展阶段,吕梁运动造成地槽褶皱回返,形成了华北地台的统一结晶基底。本区虽然未见有大面积太古界及早元古界变质岩系的出露,但是尚可以看到新太古界绥中花岗岩。

自吕梁运动以后,华北地台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盖层发展阶段,但在中、新元古代(特别是中元古代)地形起伏还是比较明显的,地台北部的燕山地区发育北东东向的狭长海槽,并有隆起带相间。本区缺失中元古界,其原因与台拱区西界的青龙-滦县大断裂密切相关。该断裂为基底型断裂,古元古代初期至新元古代早期,该断裂两侧呈明显的差异升降活动,西盘持续下降,堆积了厚达数万米的海相地层。东盘即台拱区则不断隆起,沉积间断,遭受剥蚀并为西盘提供了沉积物源。在新元古代中期,华北地台整体下降,海侵范围急剧扩大,向东越过了青龙-滦县大断裂,直达山海关一带,在本区形成了滨浅海相的青白口系长龙山组和景儿峪组。在新元古代晚期,即8.0亿~5.7亿年的震旦纪,华北地台主体部分上升成陆,因此在实习区没有接受沉积。

从寒武纪至中奥陶世末期,华北地台总体处于海侵环境,地壳运动主要发生在海盆内部。早寒武世华北地台再度下降,在本区表现为下寒武统府君山组假整合于青白口系景儿峪组之上。早寒武世府君山期,本区地壳又开始上升,曾一度出现沉积间断,即馒头组与下伏府君山组呈假整合接触;而其余时期虽有短期上升,但沉积是连续的,地层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中奥陶世晚期,整个华北地台再次全面上升成陆,转入长期遭受风化剥蚀的地史时期,因此,实习区和华北地台其他地区一样,缺失这一时期的沉积,并形成广泛分布的古风化壳。在古风化壳上形成了残积型为主的山西式铁矿和铝土矿。

中石炭世,华北地台又开始缓慢沉降,中、晚石炭世沉积的主体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的含煤碎屑岩。

晚石炭世末期地壳上升,致使华北地台的主体基本脱离海洋环境,转为陆地环境。早二叠世沉积为一套以河湖相、沼泽相为主的含煤碎屑建造,晚二叠世沉积为一套不含煤的河湖相碎屑建造。

早-中三叠世本区处于上升阶段,缺失沉积。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在东邻辽宁省内比较强烈,往西进入实习区明显减弱。在实习区,印支运动造成了下侏罗统北票组与下伏古生界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在侏罗纪发生了对我国东部地区影响极为强烈的燕山运动。早侏罗世末的燕山运动Ⅰ幕较弱,在本区表现为由局部掀动而造成的中、下侏罗统之间的弱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中侏罗世以来,地壳活动进一步发展,基底断裂继承性活动,发生了裂隙式火山喷发,并有岩浆侵入,在本区形成了中侏罗统兰旗组中性火山岩。

中侏罗世末的燕山运动Ⅱ幕比较强烈,在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广泛发育轴向以北东向为主的褶皱,基底断裂复活并产生新断裂。实习区最重要的地质构造———柳江向斜的初始形态就是由燕山运动Ⅱ幕造成的,可能当时的轴向是北东向或北北东向,两翼倾角都是比较平缓并且接近相等的。

晚侏罗世为地壳剧烈活动时期,火山活动有中性和酸性岩浆喷发,在实习区形成上侏罗统孙家梁组火山岩。晚侏罗世末的燕山运动主幕———第Ⅲ幕造成了区域性的强烈构造变形和大规模岩体侵入。在实习区表现为大规模的酸性深成侵入活动,形成响山花岗岩基和后湖山花岗岩株,它们侵入于孙家梁组及更老的地层中。位于柳江向斜南端西侧的响山花岗岩岩基侵入时对周围产生侧向挤压,导致柳江向斜进一步变形。向斜南端西侧受到由西向东的挤压力,造成褶皱轴向由近北东向或北北东向变为近南北向,向斜西翼地层产状变陡,发育南北向逆断层,局部地层直立、倒转或缺失;而东翼地层受影响很小,倾角较缓,南北向逆断层不发育。

燕山运动Ⅱ、Ⅲ幕形成了区域主体构造格局,在实习区形成了柳江向斜和一些新断裂,并且使老断裂重新活动。从白垩纪开始,区域构造运动强度总体上逐渐减弱,全区总体上升遭受剥蚀,局部地区出现裂谷系和断陷盆地。实习区地壳上升运动明显,并且西北部抬升幅度大于东南部,全区缺失白垩纪—新近纪的沉积,在古近纪—第四纪早期发育了海拔大约为600m、450m、300m的三级夷平面,在第四纪形成了多级河流阶地和溶洞。

由此可见,侏罗纪燕山运动,特别是晚侏罗世末的燕山运动Ⅲ幕,对实习区的地质演化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次运动奠定了实习区现今构造格局的基本轮廓,以后的地质作用只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而已。

㈢ 研究简史

浙江白垩系的研究实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刘季辰、赵亚曾 ( 1927) 在调查浙西地质时,将流纹岩高山之下的紫红色砂岩、页岩、凝灰质砾岩和绿色砂岩、页岩互层称之为“建德系”( 著名的建德群即源于此) ,并于其中采到叶肢介和植物化石,将其与山东 “莱阳层”和川鄂的 “归州系”相对比,时代归晚白垩世。 “建德系”之上为流纹岩。嗣后,叶良辅、何作霖 ( 1930) 、舒文博 ( 1930) 、孟宪民 ( 1930) 、高平 ( 1935) 、盛莘夫( 1934,1951) 等先后在浙江一些地区开展地质调查,讨论或涉及地层划分、对比及时代归属等问题。然而,他们基本沿用刘季辰、赵亚曾两人所建层序及所定时代。1933 年计荣森研究寿昌地区叶肢介化石,秉志、闫敦建研究该区鱼化石,1948 年李星学研究寿昌、兰溪及诸暨等地植物化石,均先后提出 “建德系”为早白垩世的观点。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地质工作加快了前进的步伐,特别是 1958 年以来,逐步在浙江各地开展了 1∶ 20 万区域地质测量、石油地质普查以及专题性研究等工作,积累了丰富宝贵的地层、古生物资料,建立并逐步完善浙西北、浙东南上中生界地层层序,并研究地层对比及其时代等问题。值得提出的是,原浙江省地质局完成的 1∶ 20 万建德幅 ( 1965) 区测报告,建立了至今仍为大家所沿用的浙西北地层系统; 1∶ 20 万金华幅 ( 1966) 区测报告提出了浙西、浙东地层对比方案; 1971 年1∶ 20 万丽水幅填图中,在丽水老竹盆地发现含建德生物群的地层不整合伏于含永康生物群地层之下,从根本上解决了浙东馆头组与浙西寿昌组是横向关系抑或上、下关系的长期争论; 1975 年 1∶ 20 万诸暨幅,发现浙西以火山岩占优势的寿昌组与浙东磨石山组 c、d 段火山岩相接,为两区火山岩对比找到直接依据,同时进一步证实馆头组与寿昌组为上、下关系。此外,在浙东磨石山群各段中,特别是 c2段中不断发现化石,为浙西建德群与浙东磨石山群的对比提供了化石佐证。以上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浙江省 1∶ 20 万区测 ( 区调)报告、1∶ 50 万地质图及其说明书、浙江省区域地层表、《浙江省区域地质志》、1∶ 5 万区调报告、《浙江省岩石地层》以及其他专题研究报告与论著中。

早在 1959 年,中国科学院以顾知微为首的浙江地层队在浙江开展了较详细的地层古生物研究工作,在 《“白垩纪”及第三纪地层报告》 ( 1959) 中,将建德寿昌原刘季辰、赵亚曾两人所建的 “建德系”自下而上进一步划分为建德统 ( J22—J3) ( 包括砚岭组、蔡郎岗组及寿昌组) 、紫红色砂页岩层 ( K1?) 及浙江流纹岩 ( K1?) 等五个地层单位,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基本采纳了这一意见,并反映在 《中国的侏罗系和白垩系》中 ( 顾知微,1962) 。1961 年顾知微等根据淡水软体动物化石,首次提出永康组或馆头组与寿昌组不能对比的正确意见。1962 ~1965 年和 1974 ~1975 年间以顾知微为代表的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 以下简称 “古生物所”) 继续在浙江开展野外调研,获得丰富的地层古生物资料,发表了许多论文著作,大大提高了浙江晚中生代地层的研究程度。

表1-1 浙江省白琧系划分沿革简表

浙江石油地质大队 ( 后称浙江石油勘探处) 自 1959 年在浙江开展石油地质普查工作以来,对浙江一些主要沉积盆地做了大量地层古生物及含油气方面的研究,早在 1959 年就在永康盆地建立了浙东地区白垩系标准剖面,创建了磨石山组、永康组 ( 馆头段、朝川段) 、方岩组的白垩纪地层序列,对金衢盆地的衢江群做了详细的生物地层研究等工作,特别是利用钻井揭示某些沉积盆地第四系覆盖层之下地层发育等情况,建立了没有地表露头的上白垩统顶部的桐乡组,完善了浙江省白垩系的地层序列。他们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大多为未公开发表的地质报告,相继发表了 《浙江白垩系》( 林怡然等,1989) ,《中国东南部白垩纪盆地特征及含油气远景》( 徐克定,1989) 和 《浙江白垩系研究》( 蒋维三等,1993)等论著。

1960 年以李春昱为代表的浙闽中生界地层研究队,研究了浙闽两省中生代火山、沉积岩系,在 《浙闽中生代火山岩沉积岩系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两省统一划分方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简称 “古脊椎所”,下同) 张弥曼等长期研究浙江中生代晚期鱼化石,发表了 《浙江中生代晚期鱼化石》 ( 张弥曼等,1977) 等多篇论著,建立了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两个鱼化石群。浙江省博物馆蔡正全等 ( 1994) 发表了产于浙江临海上盘上白垩统小雄组的翼龙化石的报道。

1985 年 10 月由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石油学会在浙江联合举办 “中国南方白垩系及其含油气远景学术讨论会”,诸多学者发表了有关浙江白垩系许多论文,促进了对浙江白垩系的研究。

近 30 年来,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等单位、有关省的国土资源厅以及大专院校等对中国东南沿海诸省中生代火山地质及矿产开展了攻关性、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就地层工作而言,在进一步开展岩石地层与生物地层研究的同时,又开展了火山地层学研究,引用火山旋回等划分、对比地层,广泛开展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了一批宝贵的同位素年龄数据,磁性地层学等工作也初见成效,从而,进一步提高浙江白垩系研究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套书之一 《浙江省岩石地层》 ( 浙江省地质矿产局,1996) ,它以国际地层指南和中国地层指南为准则,以现代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研究和讨论了浙江省岩石地层序列及其空间展布和变化规律,也讨论了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等,首次建立了浙江省地层数据库,它代表了浙江地层研究的当时先进水平。近十余年来,白垩系上部地层中恐龙蛋和恐龙化石的不断发现; 同位素测年技术方法的提高,积累了一些精度较高的同位素年龄数据; 区域地质研究不断深化,对浙江省上中生界时代归属有了比较统一的认识。

综观上述,浙江白垩系研究达到目前这样的水平,是前辈地质学家和近 60 年来广大地质、地层、古生物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它为今后继续深入促进地层学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浙江省白垩系划分沿革见表 1 -1。

㈣ 祁漫塔格及邻区地质调查研究简史

东昆仑造山带大致以乌图美仁一带为界,可以划分为东、西两段(莫宣学等,2007)。这里所讨论的“东昆仑祁漫塔格及邻区”范围指的是东昆仑西段地区,一些重要地质问题的讨论也部分涉及东昆仑造山带的其他地区。

瑞典人斯文海定(Svenhedin)是祁漫塔格地区最早的地质调查者,1899年他越过祁漫塔格到柴达木盆地西部(现在的红柳泉、茫崖等地区)进行了路线地质调查。其后,1946年李树勋随青海公路勘探队,沿柴达木盆地南缘到阿尔金进行了地质观测,著有《柴达木盆地报告》。

新中国成立至1965年以前,石油地质部门围绕柴达木盆地及周围山系边缘开展了小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著有《1955年初步地质总结》(地质部柴达木石油普查大队,1955)和《1957年地质工作报告》(青海石油普查大队,1957),两份报告对柴达木盆地及边缘山系地质情况有了全面的、初步的了解,并第一次编制出了祁漫塔格地区的地层表。1958年张文堂等人在祁漫塔格地区进行了专题研究工作,著有《柴达木盆地西部边缘地区的地层》一文,同年青海石油勘探局115 队以及青海省地质局石油普查大队在本区分别进行了1:20万、1:50万地质、水文地质调查。1969~1970年青海省地质矿产局第一区调队在祁漫塔格北坡山前低山区做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编有《东昆仑西段北坡地质报告》。

1954~1958年,石油工业部青海石油管理局完成了全盆地的1:50万重磁普查;1958~1960年,新疆库巴地质队在若羌—库木库里一带开展了路线找矿及矿点检查,通过路线调查发现了一批矿点,并进行了初步评价。1966~1975年间开展了1:100万、1:50万航磁测量,部分地区进行了1:5万地面磁测,同时在磁异常检查中先后发现了肯德可克、尕林格、野马泉等铅、锌、铁矿床。较大规模的矿产地质调查工作自20世纪70年代后陆续开展,青海省地矿局先后在野马泉地区针对铁矿组织会战,探明了一批铁矿资源;80 年代后祁漫塔格及邻区地勘工作转入以铜多金属为主的矿产普查,发现了一批中-小型铅锌、银、锡矿床和大量的铁多金属矿点。近些年来,青海省有色地勘局等单位在肯德可克、黑山一带开展化探扫面及异常检查时,发现了独立的金、钴、铋矿体。

最早的区域地质调查正式文献资料应属《柴达木幅1:100万地质图及说明书》(地质部石油地质局综合研究队西北区队,1964),1:100万柴达木幅地质矿产图并非是实测而成,属综合编图性质,综合编图主要利用1954~1961 年青海省1:20万区调、1:5万~1:20万区域地质普查及勘探、科研的成果资料,提交了1:100万地质图、矿产图及说明书,祁漫塔格地区位于该1:100万图幅西南角,但该地区除那陵格勒河北部极少地区外,其他地区未进行过任何形式的地质调查工作,因此,1:100万柴达木幅地质图中祁漫塔格地区除那陵格勒河以北地区依据邻区资料做了概略编图外,其余地区留为空白。1982~1985年,新疆地矿局区调队完成了若羌县幅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并内部出版了该报告。

系统的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始于1978年。1983年,青海省地矿局第一区调队完成了J-46-[26](伯喀里克幅)、J-46-[27](那陵格勒幅)、J-46-[28](乌图美仁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联测),内部出版了三幅联测的地质图与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86~1992年青海省地质局区调综合地质大队先后完成了1:20万土窑洞幅、茫崖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1:20万塔鹤托坂日幅(J-46-[32])、可可西里湖幅(I-46 [2])区域地质调查。

2000~2005年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全面开展了我国西部空白区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随着这一批区调图幅完成,祁漫塔格及邻区全面覆盖了中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

2005年以来,祁漫塔格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目前已结题或正在开展调查的图幅有37幅之多,基本可以覆盖青海省境的祁漫塔格山脉。

可以看出,中比例尺的地质调查工作已覆盖了全区,地质调查工作基础是比较好的,特别是在库郎米其提-布喀达坂峰一带开展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形成了一个工作程度相对较高、南北向横跨整个东昆仑造山带的地质走廊带,为全面解剖祁漫塔格及邻区的地质构造特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相对而言,涉及东昆仑造山带的专题研究工作是不平衡的,已开展的专题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青藏公路沿线及其以东地区,西段北部(即祁漫塔格山脉)专题研究工作开展也相对较多,一方面,西段北部为青海省十分重要的一个铁多金属成矿带,其中野马泉地区是青海省重要的铁多金属矿集区,20世纪60~70年代在野马泉地区发现铁矿,此后青海省地质局等单位在这里开展了近十年的铁矿会战。近年来,又陆续发现了白干湖超大型钨锡矿田等一批矿床,因此受到地学界的关注。该区始终是地质工作者勘探或研究的热点地区,同时这些地区通行条件及自然地理条件相对较好,依托花-格公路,大部地区可以便利涉足,所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涉及东昆仑造山带西段北坡的专题研究工作非常多,发表了一大批科研论著。基于这些研究,祁漫塔格地区的基本地质构造格架、地层系统及侵入岩岩石序列的基本轮廓已经形成,成矿规律研究与成矿预测水平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东昆仑西段南部,大体以那陵格勒河断裂为界向南至可可西里的广大地区,为广漠的无人区,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格山脉向东至博卡雷克塔格山脉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自然条件极端恶劣,因此,东昆仑西段南坡只有在1989~1990年,由中国科学院和青海省政府共同组队,进行了可可西里地区综合科学考察,在东昆仑山脉与可可西里山脉接壤地带开展了一些综合考察,除此之外,这些地区基本未开展过具有实地调查特征的地质科学研究工作。

㈤ 研究和采集简史

如果从1929年乐森 首次在关岭地区发现海百合算起,对关岭生物群的研究已有70多年的历史。穆恩之(1949)通过对许德佑(Hsu,1940)所采集的保存较完整的创孔海百合(Traumatocrinus)冠部标本的研究,连同他所描述的几个新种一并归入新建的创孔海百合科中,而将后者置于游离海百合亚纲(Dicyclica Inanata,Bather,1899)之中。

遗憾的是,穆恩之的上述文章,以及在文中对创孔海百合分类的建议,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关岭生物群中海生爬行动物和大量海百合化石的发现和报道,才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并从不同的视角和分类理念对其进行了描述或讨论(Hagdorn,1995,1998,2001;俞羑艺等,2000;王柏艳等,2002;王传尚等,2003; Wang et al.,2006)。对关岭生物群中海生爬行动物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末,随着当地农民在挖掘海百合化石时,同时又发现大量海生龙化石时,才引起古生物学家的注意。继而,刘俊(1999,2001)、李淳(1999,2000)、Liu&Rippel(2000)、Rieppel等(2000)、尹恭正等(2000)、李淳等(2002)、罗荣明和俞羑艺(2002)、陈孝红等(2003a,b)、程龙(2003)等,以及Jiang et al.(2004)等先后对关岭生物群中的海生爬行动物进行了研究和报道。王立亭(2000)、李锦玲等(2000)和Li(2001,2006)分别介绍了贵州海生爬行动物的研究概况。王砚耕等(2000)对关岭生物群的科学意义进行了讨论。王尚彦(2005)亦对关岭生物群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讨论。汪啸风等(2001,2002,2003a,b)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对“关岭项目”的要求,结合野外调查、大规模化石发掘,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化,先后对关岭生物群的科学意义、产出层位、组合特征和时代、形成环境以及主要进展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和讨论;同时还结合“关岭项目”的研究,委托贵州省地质调查院对研究地区进行了1:1万地质测量;继而又以地质通报专刊的形式(2003,22卷4期)系统报道了对关岭生物群中所发现各门类化石研究的进展,此外,还依据所发掘的沿层面原生态保存的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在卧龙岗建立了野外观察点,该观察点现已被批准为“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同时,遵循国土资源部和地调局的指示精神,为了扩大关岭化石群影响和意义,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使科学技术能够转化为生产力,还出版了图文并茂的介绍关岭生物群的专著(汪啸风、陈孝红等,2004)。

㈥ 保定地区现代地质调查工作简史

李建初

张建中

( 保定市地质学会)

鸦片战争之后,国门被打开,西学东渐,现代地质调查活动随之进入中国。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是西人在我国进行大范围地质调查中成绩最大的。由于本区紧邻首都北京,因而成为全国最早开展地质调查的地区之一。1870 年,李希霍芬由五台进入阜平,经保定于 5 月底抵达北京。沿线做了路线地质描述,首次以“五台系”、“震旦系”作为地层单位命名。

1897 年春,修筑京汉铁路 〔时称芦 ( 沟桥) 汉 ( 口) 铁路〕 的选线报告中,在总工程师英人金达的领导下,对本区沿线地质,特别是第四纪地质做了最早的专业描述。

1903 ~ 1904 年,美国地质学家威理士一行 3 人来我国进行大面积地质调查。1904 年1 月,经北京过保定,前往山西五台,直达西安,再沿汉水考察长江流域。这是西方地质专家又一次大范围的地质调查活动。经过本区的满城、完县 ( 今顺平) 、唐县、阜平,沿线进行了区域地质描述。重点研究了曲阳灵山盆地; 根据唐县西大洋村老变质地层之上的沉积岩系,命名了大洋灰岩; 又根据当地新构造的剥蚀面形迹,将阜平龙泉关一带的深变质地层划归太古宇 “泰山杂岩”。

1922 年,葛利普进一步厘定了 “震旦层系” 的含义,它以山西省 “滹沱系”、保定唐县 “大洋灰岩”和北京西山 “南口灰岩”为依据,把 “震旦系”限定为寒武系之下,五台系或 “泰山系”古老变质岩之上的未变质或浅变质地层,并与北美的 “贝尔特超群”和 “大峡谷超群”对比。

我国地质学者在本区的调查,首推中国第一个地质学培训机构———农商部地质研究所的师生。先是翁文灏先生到易县考察某采矿点,指出黑色片岩的老地层中,不可能有煤层,建议当地停建了采掘坑道。系统的地质矿产调查,则以该所毕业的李捷最早。1919年 4 月,他奉命由蔚县至涞源、阜平、曲阳、唐县、完县、满城等地,调查了当时已知的各种金属、非金属矿点,历时 2 月余,在 《地质专报》第 4 号上发表了 《直隶易唐蔚等县地质矿产》。1936 年,杨杰赴五台调查,将五台系划为底部的 “阜平县层”和上部的“龙泉关层”,与目前的划分基本吻合。

其间,为军阀混战和日本侵华时期,资本家开矿谋利和日本以掠夺资源为目的的矿产调查,虽有零星资料,多不重要。

1945 年日本投降后,李捷出任河北省建设厅厅长,组建凿井队,为城市和工矿进行供水服务。在调查保定民用水井的基础上,于裕华中路总督署西侧,设计了保定市第一眼深水井,采用机械凿井技术,1947 年成井,向市民提供生活用水 ( 使用至 1985 年报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保定市作为河北省省会,省政府工业厅矿务局下设地质科( 1953 年) ,1952 年即聘任了我国老地质学家袁复礼教授 ( 保定徐水人) 为顾问,首先对本区西部各山区县的矿产资源,有计划地展开了较详细的调查工作。袁教授还派研究生丁原章,对涞源岩体和烟煤硐石棉矿进行了专题地质研究。

与此同时,地质部华北地质局从 1953 年起,派遣 224 队对涞源县开展矿产普查工作,使本区地质调查进入全面发展和繁荣时期。1956 年又组成中苏合作的 222 队,专门从事太行山区的金属矿普查,224 队则以勘探为主。以后,随着地质队伍地区化,河北省地质局成立,组成保定综合地质大队,承担本区矿产普查勘探任务,该队领先完成了涞源烟煤硐石棉矿的详勘工作。从勘查设计、工程选择、取样加工直到储量计算、编写报告,进行了全新的探索,为我国纤维蛇纹石石棉矿床勘探技术,积累了系统的经验,并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此后,沿涞源杂岩体周边,持续开展黑色和有色金属矿床的勘查工作,探明了铁、铜、铅锌、钼等矿种的工业储量,为国家规划矿山开发提供了地质资料基础。

在 “一五”重点勘探的基础上,国家适时地展开了全国性的普查找矿工作。为适应找矿和地质研究的需要,地质部统一部署 1∶ 20 万区域地质调查,要求各个省成立专业队,按国际图幅开展工作。河北省区测大队 1959 年成立 ( 驻保定市,现驻廊坊市) 首开广灵—涞水幅的实测工作。该幅即为河北省最早完成的 1∶ 20 万正规图幅。

为了加强涞源杂岩体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的研究,1960 ~ 1964 年开展了涞源 1∶ 5 万物化综合普查找矿试验。这是当时地质部选定的两个试点地区之一。以保定综合地质大队为主,地质科学研究院参与指导和实践,省局物探大队,研究所、张家口中心实验室共同参加,最后由北京地质学院大批实习师生参与协作。通过地质、土壤金属量、水系沉积物、磁法、电法、物性、U - Th 放射性、水电阻、重砂,配合山地工程、钻探等验证手段,先后有 400 余人,持续数年,完成 1∶ 5 万 5. 5 幅,共 1800km2综合地质图。这是国家在重点成矿区综合找矿和成矿规律研究的一次重大探索,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涞源深部铜、钼矿床的发现提供了资料基础。

这支地质队伍还对本区隐伏煤田 ( 含京东) 、水泥灰岩、大理石、高岭土、白云母工业矿床及中小型山金矿床进行了地质工作,提交了若干地质普查勘探报告。

各产业部门的地质队,先后有煤炭部 138 队及河北省煤田地质公司,在平原区进行煤田物探和涞源斗军湾褐煤矿精查工作 ( 1968) 。

冶金五一九队 ( 有色金属总公司) 以物探为主,在本区进行过部分普查探勘工作,提交了唐县僧贯铁矿 ( 1971) 和迷城煤矿地质报告。

建材部曲阳云母队 ( 1959 年并入保定综合地质大队) 、405 队在本区开展云母及非金属矿产普查勘探工作,405 队在提交了唐县父子山水泥用黄土矿、王各庄水泥灰岩地质报告 ( 1966) 。建材河北地质勘探大队 ( 1979 年成立,驻保定市) 提交了唐县上庄水泥用石英砂岩勘探报告 ( 1982) 、唐县王各庄水泥灰岩详勘报告 ( 1983) 。

冶金 518 队 ( 驻邯郸武安) 对涞水县北龙门铁矿 ( 1981) 、野孤钼矿 ( 1983) 进行了普查评价,提交了相应的地质报告。

为满足国防尖端工业对压电水晶的迫切需要,以保定综合地质大队水晶普查分队为基础,1965 年 1 月组建成 621 大队,并移交地质部第一矿产公司领导,队部驻阜平。负责河北、内蒙古等省 ( 区) 的水晶矿普查工作。在本区阜平龙王庄、涞源南城子、唐县筒笼等地水晶矿点,进行了地质评价工作,并选出一定数量的压电水晶产品,及时支援了国家的急需。

河北省地质局中心实验室,1965 年在保定综合地质大队化验室基础上扩建组成,担负全省地质系统的岩矿测试和选矿实验任务。1996 年与原保定市综合地质大队分建的第六、十三地质大队合并,现称保定地质工程勘察院。

本区地下水资源勘察,起步于 20 世纪 50 年代,是全国最早展开此项专业调查的地区之一。1956 年,地质部组建河北水文地质大队,驻保定市南奇村 ( 1958 年迁石家庄市) 。为满足保定市工业用水,开展一亩泉水源地勘探及其周边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先后完成了1∶ 20 万保定幅综合水文地质报告 ( 1956) 和以一亩泉水源地为主的保定城市供水勘探报告 ( 1957) 。

与此同时,在南奇村建长期水文地质观测站,选定 825km2范围内 394 个观测点,开展地下水动态监测。迄今积累了系统完整的资料,是全国建立最早并坚持工作的地下水长期观测站之一。

20 世纪 60 年代,本区各系统的若干地质队都投入了支农抗旱打井的农田水文地质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对石油普查钻井中发现的地热资源,进行了勘探评价工作,提交了雄县牛驼镇地热田报告。

本区近年还发现了天然矿泉水水源地 26 处。发现各种矿产九大类 60 余种,其中大型矿床 9 处,中型 15 处,小型 114 处。优势矿种为钼、铜、锌、石棉、云母、大理石、花岗岩、高岭土等。潜在经济价值近 2000 亿元。

目前驻本区的地质机构,除上述地质队外,还有①国土资源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保定分所 ( 原称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队,1965 年成立,驻保定市七一中路) ; ②冶金勘察研究总院 ( 含 1979 年成立的勘察研究所,体改后并入总院) ,1969年成立,是担负全国矿冶建设基础勘察任务的专业队伍,驻保定市东风中路; ③冶金地球物理勘察院,1965 年成立,是冶金系统担负全国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专业探矿队伍,驻保定市韩村中路; ④石油物探局,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驻涿州市; ⑤原冶金部第一地质勘察局水文工程地质勘察大队,驻定州市; ⑥原地矿部 “543”厂 1988 年从山西长治迁入保定市 “七一”中路,该厂肩负着全国的地质地形图的印制工作; ⑦中国石化总公司勘察设计院,1998 年迁入保定市 “七一”西路; ⑧保定市地质矿产局,1987 年成立,履行矿产资源的规划、矿业开发、地质环境及地质勘查活动等四项政府职能。

从以上不难看出,由于保定所处北京南大门的地域优势,引来了全国各有关部委的高规格地勘单位,多年来,他们的辛勤工作,为国家尤其是保定地区的矿业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地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㈦ 柳江国家地质公园怎么样

积分活动是在减肥撒可劲儿过河u阿尔和国家二叔角色脚后跟 i价格

㈧ 地质地貌调查和研究简史

嵩山地区现代意义上的地质地貌调查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9年,日本人渡边久吉在大金店北部府店—参驾店一带进行煤田地质调查,填绘了1∶30万地质图。1936年,曹世禄曾在嵩山周围做过路线地质调查,著《河南汜水堰师登封洛阳伊阳宜阳临汝等县地质矿产》,并附有1∶40万比例尺的《河南省登封县偃师县地质图》。1948年,前河南省地质调查所编印了一部《河南省煤矿志》,内附有1∶40万比例尺的《河南省登封县地质图》。张伯生根据登封大塔寺西南沟中发现的片麻岩与石英岩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于1951年创立了“嵩阳运动”[3],并将嵩山一带的石英岩命名为“嵩山石英岩”。1954年,西北大学张尔道教授发表论文《河南嵩山前寒武纪地层》,指出五佛山系与嵩山石英岩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并命名为“中岳运动”[4],在五指岭盘龙山相当于朱砂洞灰岩的底部地层中首次发现了Pedlichia.sp.,将该层时代改为寒武纪。1958年,王曰伦等在登封市三官庙北扳倒井相当于朱砂洞灰岩的层位找到Pedlichia.sp.,将此命名为“扳倒井灰岩”,将其下部砂砾岩命名为“关口砾岩”。1959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前寒武纪地质和变质岩研究室嵩山地区前寒武纪地层研究组开始在嵩山进行研究工作,1960年王曰伦发表了论文《嵩山地质观察》[5],1963年,王泽九等发表了《河南嵩山两个绝对年龄资料介绍》和《嵩山前寒武系地层报告》,进一步肯定了“嵩阳运动”和“中岳运动”,并命名五佛山系与寒武系之间的不整合为“少林运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沉积室磷矿队[6]在1959年、李世麟[7]于1964年对嵩山地区的冰碛层进行了研究,均肯定了嵩山地区震旦纪冰碛层的存在。

嵩山地区登封群剖面研究和地层划分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2—1964年,河南省区测队最先测制了登封市西部和临汝县北部登封群剖面,并以登封市君召挡阳山—安坡山剖面为标准剖面对登封群进行了系统划分,分为何家沟组、石牌河组和郭家窑组;1989年,劳子强将登封群分为石牌河组、郭家窑组、常窑组和石梯沟组[8]四个组,并对剖面和岩石进行了研究;劳子强等于1999年将登封群自下而上分为郭家窑组、金家门组和老羊沟组共3个组[9]。1985年,王长海对该地区登封市送表剖面的寒武系进行了研究[10],1996年,杨式溥[11]等对中寒武世徐庄组的化石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认为当时为陆棚浅海沉积环境。

1960年至1961年,北京地质学院、郑州地质学校、西北大学地质系等在该区分别测制了地层剖面,采集了化石,进行了水文地质调查,丰富了该区地层和水文资料。从1964年起,北京地质学院将嵩山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1972年编制的《河南省嵩山地区地质图》和1973年编制的《登封三官庙井湾区域地质图》,将嵩山群进一步划分为罗汉洞、五指岭、井湾和小花峪四个组。1981年,马杏垣、索书田等编著了《嵩山构造变形—重力构造、构造解析》[12],对嵩山地区的地质特征尤其是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极为详细和全面的总结与阐述。1987到1989年,河南省区调队在嵩山东段开展1∶50万比例尺登封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嵩山地区存在第四系下更新统冰碛层的新认识。李强对嵩山隆起的时代进行了探讨[13],指出现今的嵩山是在中生代末才开始形成的,其主要的隆升作用发生在新近纪末至第四纪初,并将嵩山的形成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周华山等研究了嵩山地区的地貌[14],认为燕山期形成了区域地貌的基本格局。张振克研究了登封盆地的地貌演化[15],将登封盆地地貌的演化分为六个阶段。

2001年3月嵩山被确定为我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2月13日嵩山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评审,嵩山被列为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95年5月4日发布施行的《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嵩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属于典型地层剖面、典型地质构造和构造形迹类型。近年来,嵩山地质公园管理部门依据嵩山地区地质遗迹的分布特点,确定以点线结合的方式对本区地质遗迹进行保护,对不整合构造遗迹点采用点保护,对典型地层剖面采用线保护,地质公园内已经确立了8个保护点、9条保护线,使嵩山地区的地质构造现象保护较好,为开展地质学、地貌学的实习以及学者的科学考察提供了优良的场所。

一些学者对于嵩山地区的地质考察和地质旅游线路也进行了探讨:杨德安于1989年根据嵩山的地质构造特点提出了8条地质观察路线[16];伍耀忠等于1992年编写了《嵩山地质》;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筹委会将嵩山列为地质旅游路线之一[17],赵永久等于1999年编写了《嵩山地质地貌》;穆桂松分析了嵩山的地质特点,于2001提出了4个嵩山地质旅游路线[18];程胜利等分别于2003年和2008年编写了《嵩山地质博览》[19]、《嵩山地质实习指南》[20]

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一些典型地质、地貌现象的露头发生了变化,也出现了新的较好的露头及路线,而且嵩山地区及附近的科学考察和新近的研究为嵩山地区的地质和地貌现象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将其融入实习指导书中将会丰富实习的内容,保障实习取得预期的圆满结果。因此我们根据嵩山地区的实际情况设计了11条野外教学实习路线,以指导学生对嵩山地区的地质地貌现象进行较为全面的认知。

㈨ 近代中国地质学创建早期中国学者对河北地质调查的贡献

杜汝霖牛树银孙爱群

(石家庄经济学院)

河北省(包括北京)位于晚清和民国时期首都北京附近及周围地区,当时称直隶省。受北京辐射影响比较大,这一区位的优势,使其成为中国地质科学发展历程中的摇篮地区,也是我国开展区域地质调查最早的地区。已有140多年调查历史,就中国地质学者的调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在为了迎接即将到来201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90周年和中国近代地质事业发展100年之际。我们会深切缅怀近百余年左右在中国近代地质事业创建早期的前辈先驱学者,特别是他们在河北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资料,为当地开发矿业和以后地质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近几年有幸参加《河北省地质科学史稿》的编撰过程,深为前辈学者坚定执著创建的光辉业绩所叹服,更为他们矢志报国、勤奋求实、勇于创新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他们为后辈树立了光辉的学者风范和学习的榜样。由此更真切感悟到编撰地质学史所担负的“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和神圣使命,这是一笔留给后代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我们愿为河北地质学史的编撰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敬请各位领导和专家多给指导帮助批评指正。现仅就近百余年到80年前在河北地质调查的中国学者贡献简述如下:

1)作为最早对河北进行地质调查和取得成果第一人应该首推直隶省矿政调查局知矿师邝荣光(1862~卒年不详)。

1910年,邝荣光在《地学杂志》第一期(创刊号)出版了着色1:250万《直隶地质图》和1911年出版了《直隶矿产图》,图长36cm,宽24cm。《直隶地质图》将地层划分为太古代、甘布连纪、炭精纪、朱利士纪和黄土(甘布连纪即寒武纪,炭精纪即石炭纪,朱利士纪即侏罗纪)。此外,还划分出太古代火石、甘布连纪火石和近代火石(火石即火成岩)。图中甘布连纪广泛分布于太行山、北京西山和冀东,实际上包括了现在的中—上元古界至奥陶系。《直隶矿产图》上标明了煤、铁、铜、铅、银、金矿产地,“煤”还大致绘出了煤田的范围和地层走向。这两张图虽说简单、粗略,但其内容大多是作者实地踏勘结果,而不是照抄李希霍芬和维里士等人的著作,可以说是中国学者自己编绘的第一张地质图和区域矿产图。[1]

邝荣光还是第一位编绘古生物图版的学者,1910年他在《地学杂志》第一卷第四号中,发表了一幅《直隶石层古迹图》,标“矿师邝荣光考察并绘”这也是我国第一张古生物图版(1)[1]

图1 直隶石层古迹图

2)丁文江(1887~1936),他是中国第一篇正式地质调查报告的作者。1913年,丁文江带队,与王锡宾、梭尔格一起调查正太铁路沿线地质矿产,他们填绘了太行山中东部地质图,调查研究了石炭系煤田和“山西式”铁矿,取得了重要成果。他们的《调查正太铁路附近地质矿务报告书》发表于1914年的《农商公报》。这是中国地质学家第一个公开发表的学术报告,值得特别重视。该报告附有三张分幅地质图,包括1:10万井陉煤田地质图等,内容比较详细,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系统填绘地质图[2]

3)章鸿钊(1877~1951)、虞锡晋,开创了北京西山地质调查工作。

1914年章鸿钊、虞锡晋两君率领地质研究所21名学员赴北京西山一带进行地质调查,南至磨石口、西至门头沟、北由玉泉山而抵温泉村,主要项目是地质调查,测绘地层剖面,寻找化石[1]

4)马秉铎、刘世才、仝步瀛、陈树屏在直隶获鹿、山东峄县进行地质调查,赵志新在直隶赞皇县东北对五台系作了专题调查与研究,并采集了有关化石[1]

5)1919年,丁文江、张景澄对冀晋边境一带的煤田进行了调查,著《直隶、山西间蔚县、广灵、阳原煤矿地质报告》,并附有1:10万煤田地质图,对煤系地层进行了粗略划分,载于《地质汇报》创刊号中[2]

6)叶良辅(1894~1949)、刘季辰是最早对柳江盆地煤田进行研究的中国学者,1919年他们对直隶临榆县柳江煤矿进行地质调查,著有《直隶临榆县柳江煤田报告》,刊于《地质汇报》创刊号中[3]

7)李捷(1894~1977)是最早到保定地区进行地质调查的中国学者,1919年4月他由蔚县至涞源、阜平、曲阳、唐县、完县、满城等地,调查了当时已知的各种矿产,历时2月余在《地质汇报》第4号上发表了《直隶易唐蔚等县地质矿产》[4]

8)王烈(1887~1957)于1920年以前,具体年代不详。他是中国地质学会26名创立会员之一,曾对河北省怀A一带进行煤田地质调查,著有《河北省怀A县八宝山煤田地质报告》,是我国地质工作创建早期的重要地质报告[5]

9)1920年,朱庭祜(1895~1984)、李捷到井陉煤田调查,著《调查直隶井陉地质矿产报告》,并附有1:6万直隶井陉煤田地质图。此外,1921~1930年间,王景尊、王曰伦、喻德渊也先后到井陉、获鹿一带调查。他们对井陉一带的地质、矿产(特别是煤矿)特征都有较详细的记述[3]

10)卢祖荫(1889~1976)、周赞衡是最早进行铁矿调查的学者。

1917年卢祖荫、周赞衡到兴隆高板河一带调查,著有《高板河铁矿报告》[6]

11)叶良辅等13人是中国同时也是河北第一位撰写区域地质志的学者

1920年出版的《北京西山地质志》是我国和河北第一部对北京西山进行大区域综合性系统调查写出的区域地质专著,对地层、构造、岩浆岩和矿产都有较全面的论述,从而奠定了中国北方地层学的基础,使北京西山成为中国北方地质工作的摇篮,并使北京西山和河北隣区的地层系统和构造格局,由此初步确定[9][12]

12)李四光是第一位论述华北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学者。

1922年他在中国地质学者第一次年会上宣读了题目为“中国更新世冰期的证据”的论文,文中指出在太行山东麓的沙河县白错盆地首先发现了一些带条痕的巨大漂砾,认为是冰川活动遗留的证据,文中还谈到了山西大同盆地也有条痕砾石,两处的冰川遗迹,开创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历史[8]

13)丁文江是最早在河北进行锰矿调查的学者。

1922年丁文江考察北京昌平西湖村锰矿,认为该锰矿为原生锰矿,所著《京兆昌平县西湖村锰矿》一文刊于《地质汇报》第4 号。冯景兰(1927)调查了昌平县分水岭金矿[9]

14)1923年田奇

(1899~1975)调查研究了北京南口震旦纪地层层序及上下接触关系,发表了《南口震旦系之地层层序及古生物》[11],从而确立了北京南口震旦系(上前寒武系)经典剖面,同期刊物赵亚曾还发表了《南口之地质构造》[11]

15)1924年以谭锡畴(1892~1952)为主编人,在中央地质调查所翁文灏等统一规划领导下,完成了我国第一幅1:100万的地质图——《北京—济南幅》,这是我国首次按国际分幅编制的小比例尺地质图[10]

16)王竹泉、赵亚曾(1898~1929)、田奇

,1924年,在河北临城一带进行煤田地质调查,发表了《直隶临城煤田地质》,刊于《地质汇报》第6号[3]

17)赵亚曾、田奇

1924年还对河北磁县及河南六河沟煤田地质进行调查,著有《直隶磁州及河南六河沟煤田地质》刊于《地质汇报》第6号[3]

18)翁文灏(1889~1971)是最早提出燕山运动的学者。

20世纪20年代晚期翁文灏深入研究了华北地区的区域构造特征和构造运动,1927年,翁文灏以燕山为标志地区首先提出“燕山运动”一名,原义代表侏罗纪末期与白垩纪初期间产生的不整合、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他所创立的燕山运动论点,是对中国构造运动的重要贡献并产生深远的影响[7]

19)孙云铸(1895~1979)、葛利普等是最早对开平盆地寒武系和奥陶系进行研究的学者。

1920年孙云铸、葛利普将开平盆地赵各庄奥陶系划分为下奥陶统冶里灰岩和珊瑚灰岩。1922年孙云铸、杨钟健创名中奥陶统马家沟灰岩[13]

1923~1924年,孙云铸详细研究了开平盆地的寒武系,自下而上划分为馒头层、张夏层、崮山层、长山层和凤山层;除馒头层、张夏层外,统称上寒武统[22]。1935年,孙云铸根据开平、临城和北京西山等地的资料,将长山层和凤山层详分为5个化石带,并发表了《中国北部上寒武纪之三叶虫化石》[14]

孙云铸等的杰出工作,为华北地区寒武-奥陶系的划分对比奠定了基础。

20)舒文博是最早对火成岩侵入体进行调查的学者。

1924年舒文博在《河南武安(今河北省武安县)红山火成岩侵入体的研究》中,利用氧化钙等氧化物等量线图说明岩石化学组分的同化作用,其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人们所引用[20]

21)李学清(1892~1977)是最早研究河北矿物的学者,1926年他对河北平山县刚玉,从矿物学角度进行专题研究,著有《直隶西部平山县的刚玉》[21]

22)王竹泉(1891~1975)是最早对河北武安涉县等地进行地质矿产调查的学者。

1927年王竹泉对河北武安涉县及河南林县安阳一带进行地质矿产调查,对武安涉县地层、构造及煤铁矿产论述较详,著有《河南武安涉县林县安阳一带地质矿产》刊于《地质汇报》第九号[3]

23)1927年,黄汲清(1904~1995)在北京车庄一带寒武系和奥陶系进行较详细的划分和对比,奠定了西山下古生代地层的基础,著有《北京西山之寒武纪及奥陶纪层》[9]

24)王竹泉等是最早研究河北井陉雪花山玄武岩的学者。

从1927年开始,王竹泉对雪花山玄武岩及其下伏的“砂土层”进行了详细研究,1930年发表了《河北省井陉县雪花山玄武岩及砂土层之研究》《地质汇报》第15号[3]。详细地记述了这里的地层、岩石、构造和地貌特点,并在“砂土层”中采到一些腹足类化石,他根据岩性对比和地文期的观点,认为雪花山“砂土层”与山西省的“三趾马红土”相当,因而把雪花山玄武岩及其下伏的“砂土层”归为晚上新世末期。

25)赵亚曾等是最早对开平盆地煤田及外围调查的学者。

1928年,赵亚曾等3人到开平煤田及其外围调查,测有唐山西山至清凉山一带的1:5万地质图和双凤山附近的1:1万地质图,对区域构造轮廓反映较清楚[6]

26)李春昱(1904~1988)、杨曾威、黄汲清、朱森等1928年研究了北京杨家屯煤系的沉积特征,将杨家屯煤系分为上、中、下三层,分别与石盒子系、山西系、太原系和本溪系对比[9]

27)王曰伦(1903~1981)等是最早对承德大庙铁矿进行调查的学者。

1929年,王曰伦、孙健初在北平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曾到承德一带调查,首次对大庙、黑山斜长岩和铁矿进行了研究[6][18]

28)谭锡畴、王恒升等是最早对张(张家口)宣(宣化)及外围地区进行地质矿产调查的中国学者。

1928~1929年,谭锡畴、王恒升、王曰伦和孙健初到张家口地区调查。谭锡畴在《直隶宣化、涿鹿、怀来三县地质矿产》一文中,阐述了以涿鹿为中心的区域地质特征。王恒升的《直隶宣化一带古火山之研究》和王曰伦、孙健初的《宣化一带地质构造研究》,涉及的范围与谭文基本相同,可以说是对谭文在岩石学和构造学上的补充[6]。另王恒升在1928年还在《地质汇报》发表了《北京西山妙峰山髫髻山一带之火成岩》[3]

29)李四光(1889~1971)、赵亚曾等是最早对太行山东麓石炭二叠系进行正确划分的中国学者。

自从1922年瑞典人那琳根据化石鉴定,在山西太原建立了包括太原系、山西系、石盒子系在内的上古生界剖面,但时代问题并未解决。李四光(1923、1927)经过对华北

科化石研究和赵亚曾(1925、1926)的长身贝研究结果,从而对太行山东麓石炭系进行正确划分[15],而对二叠系的划分则沿用山西太原的标准剖面划分方案,分为山西系和石盒子系。

30)裴文中(1904~1982)是首次发现中国猿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学者。

1927年裴文中到北京地质调查所工作,第二年被派往周口店参加古生物化石的发掘工作,从1929年起主持周口店猿人遗址发掘和研究工作,同年12月2日在周口店第1地点首次发现著名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震惊中外,为人类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证据,1931年又确认旧石器和用火痕迹的存在,从而为古人类遗址提供了考古学上的重要证据[16、17]

31)李善邦(1902~1980)在北京西郊最早自建第一个标准地震台,开创了我国地震研究工作。

李善邦是中国近代地震学的开创者,1928年参加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工作,筹建北平西郊鹫峰山地震台,于1929年建成,并任鹫峰地震研究室主任,1930年9月20日记录到第一个地震,从此地震台即转入正式运转。由于地震台仪器已属世界一流,加之管理完善,地点合适,记录数据准确,很受世界地震学界的重视和推崇[19]

32)1930年侯德封(1900~1980)对太行山东麓邯邢一带煤田地质构造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太行山东麓煤田地质构造研究》一文,刊于《地质汇报》第15号[3]

参考文献

[1]吴凤鸣.关于中国古生物地层研究的早期史料.吴凤鸣文集(第一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11~19

[2]王仰之.丁文江年谱.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20~23

[3]程裕淇,陈梦熊.前地质调查所1916~1950 的历史回顾,历史评述与主要贡献.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98~100

[4]李建初,张建中.保定地区现代地质调查工作简史.见:地质学史论丛·5·.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88~90

[5]于洸.王烈教授在北京大学.见:地质学史论丛·5·.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256~261

[6]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志·第7卷·地质矿产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3~8

[7]翁文灏.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的地壳运动及岩浆活动.见:潘云唐编.翁文灏选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27,207~226

[8]黄汲清.我国地质科学工作从萌芽阶段到初步开展阶段中名列第一的先驱学者.见:中国地质事业早期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7~35

[9]北京市地质矿产局.北京市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1~4

[10]秦鼐.中国百万分之一和三百万分之一地质图的编辑和出版.见:前地质调查所(1916~1950)的历史回顾.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59~60

[11]田奇

.南口震旦系之地层层序及古生物.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23,2(1~2):105~110

[12]河北省地质矿产局.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3~4

[13]中国地层典编委会.中国地层典.奥陶系,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67~68,99~100

[14]孙云铸.中国北部上寒武纪之三叶虫化石.见:中国古生物志,乙种,第7号,第二册.1935,英文84页,中文2页,图3版

[15]李四光.中国北部纺锤虫化石.见:中国古生物志.乙种,第4号,第—册.1927,英文123页,中文10页,图24版

[16]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中国远古人类,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93~95

[17]黄汲清.北京猿人学术上的意义(1930).见:翁文灏选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268~271

[18]孙静,王德忠,等.河北承德市大庙式含钒钛磁铁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法研究.见:2010年河北省地矿局科技大会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2~13

[19]王仰之.中国地质学简史.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34~136

[20]舒文博.豫北红山侵入体的地质调查结果.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24,3(2):117~126

[21]李学清.直隶西部平山县的刚玉.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26,5(1):77~82

[22]孙云铸.开平盆地的上寒武统.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23,2(1~2):93~100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